古代纪年方法

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我国历史悠久,从商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没有确切年代记载。司马迁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一,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帝王纪年法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每一个王或皇帝新即位,重新开始元年称作“改元”。

如上所述,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就是用帝王纪年法来记载历史事件。

2、年号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自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年号一般都是吉祥的字眼,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从西汉的汉武帝到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我国历史上共有600多个年号。

有的皇帝在位期间经常更改年号,每更改一次便要从新的年号开始进行纪年,如汉武帝在位54年即改变年号11个,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再如同学们熟悉的唐玄宗,其在位近30年先后就用过“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每一个年号都是从元年重新开始往下计算的(713年为开元元年,742年为天宝元年。)

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只用一个年号“洪武”,明成祖朱棣一直使用“永乐”年号,清朝的玄烨在位61年也只用一个年号“康熙”,对于这样的皇帝我们只记住这一个年号从元年往下排直到他死时就可以了;因此,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例如“崇祯帝”、“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在历史教科书中通常用“双时法”,即将公元纪年附在后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纪年法也是如此。

在使用年号纪年时,有三种情况需要加以说明。一是有的以王(或皇帝)生前即有的尊号、称谓来纪年,如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传之无穷。因此,秦朝就以秦始皇××年,秦二世××年来纪年;二是有的以 “庙号”来纪年,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都分别是刘邦、刘恒、刘启等死后的“庙号”;三是有的是用谥号纪年的,如西汉末年的汉哀帝刘欣和隋炀帝杨广等的“哀”、“炀”,就是他们的谥号。

所谓庙号,是和封建宗法祭祀相联系的一种专有称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奉入宗庙立室祭祀时,都要给予相称的尊号,这就是庙号。除少数例外,一般来说,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宋真宗等等。

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和大臣死后由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谥号有褒、怜、贬三种寓意,象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等都含有褒意;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等则含贬意;周平王之“平”、汉哀帝之“哀”就有怜悯和同情之意了。

一般来说,帝王的谥号最后一字往往是“王”或“帝”,而且从时间上看,唐以前的皇帝由于谥号还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两个字),所以多用谥号称皇帝,如周文王、汉景帝等等。唐到宋元时期,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复杂,有的皇帝的谥号字数增加到十多个字,于是一般都用庙号称皇帝。

3、干支纪年法

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顺序,配对组成的纪年法。十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法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为第六十年。六十年轮回一次,称一甲子,周而复始。该种方法始于汉代,是我国古代记事用的纪年标准,与年号纪年法并用。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里,该纪年法多用于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纪年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凡是甲字开头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数必然是4,乙字开头的是5,丙为6……辛为1……依次类推。例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于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辛亥革命则发生在1911年,其尾数皆相同。

二、中国近现代纪年方法

1、中华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这样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元纪年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三、世界公用的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称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称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年)。我国从1949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现行的历史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方法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纪年方法。

三,练习:

1。学生小明的爷爷今年(2009年)恰好满八十大寿,即1929年出生,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寿宴上,一位历史老师问小明: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多少年?小明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十八年      B.二十八年     C.三十八年       D.四十八年

2。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其中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如1894年是甲午年,1898年是戊戌年,由此推算,1901年应该是

A.庚子年     B. 己亥年    C.辛丑年     D.辛亥年

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我国历史悠久,从商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没有确切年代记载。司马迁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一,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帝王纪年法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每一个王或皇帝新即位,重新开始元年称作“改元”。

如上所述,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就是用帝王纪年法来记载历史事件。

2、年号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自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年号一般都是吉祥的字眼,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从西汉的汉武帝到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我国历史上共有600多个年号。

有的皇帝在位期间经常更改年号,每更改一次便要从新的年号开始进行纪年,如汉武帝在位54年即改变年号11个,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再如同学们熟悉的唐玄宗,其在位近30年先后就用过“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每一个年号都是从元年重新开始往下计算的(713年为开元元年,742年为天宝元年。)

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只用一个年号“洪武”,明成祖朱棣一直使用“永乐”年号,清朝的玄烨在位61年也只用一个年号“康熙”,对于这样的皇帝我们只记住这一个年号从元年往下排直到他死时就可以了;因此,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例如“崇祯帝”、“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在历史教科书中通常用“双时法”,即将公元纪年附在后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纪年法也是如此。

在使用年号纪年时,有三种情况需要加以说明。一是有的以王(或皇帝)生前即有的尊号、称谓来纪年,如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传之无穷。因此,秦朝就以秦始皇××年,秦二世××年来纪年;二是有的以 “庙号”来纪年,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都分别是刘邦、刘恒、刘启等死后的“庙号”;三是有的是用谥号纪年的,如西汉末年的汉哀帝刘欣和隋炀帝杨广等的“哀”、“炀”,就是他们的谥号。

所谓庙号,是和封建宗法祭祀相联系的一种专有称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奉入宗庙立室祭祀时,都要给予相称的尊号,这就是庙号。除少数例外,一般来说,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宋真宗等等。

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和大臣死后由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谥号有褒、怜、贬三种寓意,象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等都含有褒意;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等则含贬意;周平王之“平”、汉哀帝之“哀”就有怜悯和同情之意了。

一般来说,帝王的谥号最后一字往往是“王”或“帝”,而且从时间上看,唐以前的皇帝由于谥号还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两个字),所以多用谥号称皇帝,如周文王、汉景帝等等。唐到宋元时期,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复杂,有的皇帝的谥号字数增加到十多个字,于是一般都用庙号称皇帝。

3、干支纪年法

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由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顺序,配对组成的纪年法。十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法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为第六十年。六十年轮回一次,称一甲子,周而复始。该种方法始于汉代,是我国古代记事用的纪年标准,与年号纪年法并用。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里,该纪年法多用于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纪年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凡是甲字开头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数必然是4,乙字开头的是5,丙为6……辛为1……依次类推。例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于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辛亥革命则发生在1911年,其尾数皆相同。

二、中国近现代纪年方法

1、中华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这样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元纪年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三、世界公用的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称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称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年)。我国从1949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现行的历史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方法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纪年方法。

三,练习:

1。学生小明的爷爷今年(2009年)恰好满八十大寿,即1929年出生,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寿宴上,一位历史老师问小明: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多少年?小明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十八年      B.二十八年     C.三十八年       D.四十八年

2。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其中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如1894年是甲午年,1898年是戊戌年,由此推算,1901年应该是

A.庚子年     B. 己亥年    C.辛丑年     D.辛亥年


相关内容

  • 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纪年方式运用探析
  • 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纪年方式运用探析 作者:张俊飞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7期 摘 要:中国古代史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因其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距今久远,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恰当地使用几种纪年 ...

  • 古代汉语资料
  •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填空 1.古代纪年法 (一)干支纪年法 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种纪年方法的特点是: 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 ...

  • 中国历史常识
  • 备战高考--历史常识知识全搜索 又是一年备考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希望从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找到来年命题的一些蛛丝马迹,其实,不用多说,从2007年全国卷的谥号问题,2008年的"山之南,水之北"问题,2010年的五行相生相克,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历史常识知识值得高度关注! (一)庙号, ...

  • 高三古代文学常识积累
  • 高三古代文学常识积累 Ⅰ例题 [例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 "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 "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 ...

  •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必修5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必修5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 ...

  • 中国文化常识
  • (三)中国文化常识 1.古代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

  • 浅析中国古代文献的纪年方法
  • 浅析中国古代文献的纪年方法 [摘

  • 我国古代的历法的基本常识
  • 我国古代的历法常识 一. 基本概念 (一). 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quo ...

  •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1]
  •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一.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