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word版(1)

Unit 1 introduction

一. 文化

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流是流动着的文化----W.B. Pearce, 1994.

背景: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

笼统地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积淀物,价值观念体系,众多规范,乃

至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

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

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150 definitions about culture.

“Culture may be defined as what a society does and thinks”(Sapir, 1921)

“Culture is man’s medium, there is not one aspect of human life that is

not touched and altered by culture. This means personality, how people express

themselves, including shows of emotion, the way they think, how they move, how

problems are solved, how their cities are planned and laid out, how transportation

systems function and are organized, as well as how economic and government systems

are put together and fuction.” (E.T. Hall,1959)

“A culture is a collection of beliefs, habits, living patterns, and

behaviors which are held more or less in common by people who occupy particular

geographic areas” (D.Brown, 1978)

文化的特性:

1). 文化是由人们的内隐和外显行为组成的。内隐是文化的规则性;外显表现为人

们的交际行为。

2). 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 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等文化核心成分,会像

电脑程序一样为人们编制交际行为的内容和方式,因此世界观,价值观被称之为文化实

体,民族性格。

4). 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可以被理想的推定出现在某一社会或群体的所有

成员的行为之中。这样,我们就有了诸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

提法。

5). 文化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其产物就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群体民族中心主义

是人类在交际过程中,无意识的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其结果

是:自己的行为被无意识的被认为是正确的。因此,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交际失

误,严重时会带来文化冲突。

E.T. Hall has pointed out : “Culture controls behavior in deep and persisting

ways, many of which are outside of awareness and therefore beyond conscious

control of the individual.”

Therefore,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n iceberg. Nine-tenths of an iceberg

is out of sight (below the water line ). Likewise, nine-tenths of culture i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which is called “deep culture”.

文化的深处时常并不是在典章制度之中,而是在人们洒扫应对的日常起居之

间。 一举手,一投足,看似那样自然,不加做作,可是事实上却完全没有任意之处,可

以说都受着一套从小潜移默化中得来的价值体系所控制。在什么场合下,应当怎样举止,

文化早替我们安排好,不必我们临时考虑,犹豫取决。愈是基本的价值,我们就愈是不

假思索。行为是最不经意的,也就是最深入的文化表现。(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

6). 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二. 交际

交际(communicate)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 的意思。

很明显,交际这一概念与“共同”(commonness)密切相关,即“共同”或“共享”是交

际的前提。只有统一文化的人在很多方面具有共享,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1. 交际的特征:

1) 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语言

符号,非语言符号等。

2)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a process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编码是一个把思想感情,意念等编成语码,诸如言语和非言语行为,

以及书面语等符号的过程。

3) 交际行为是文化和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并受社会中众

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交际的众多因素包括:a).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

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物理环境等。 b). 包括交际双方的社

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和所涉及的话题等。

4) 交际活动时有规则可循的。除了固定的词法,句法等语言规则之外,

还有具体的文化规范及其制约下的语用规则。统一文化的人共享这些规则,因此

他们之间交际并不困难,但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交往时,由于在规则方面存在差异,

交际将变得十分困难。

2. 交际定义:交际是符号的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

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

3. 组成交际的要素:

1). 信息源/行为源(message or behavioral source) 通常指有交际需要和

愿望的具体的人。

2). 编码(encoding) 内心所思是不能够直接与别人分享的,我们必须依赖符

号来表达内心世界。

3)信息(message)4) 信息接收者/反映者(receiver/responder) 5) 渠道

(channel) We may use sound, sight, smell, taste, touch to carry a message.

6) 译码(decoding) 7) 反应(response) 8) 反馈(feedback)As receivers attempt

to decode the meaning of messages, they are likely to give some kind of verbal

or non-verbal response. This response is called feedback, tells the sender

whether the message has been heard or seen, understood.

三. 跨文化交际

1. 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在美国近二三十年兴起的学科。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多媒体的诞生及世界性互联网,还有经

济的全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

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这种新生活无论从心理学,社会学乃至语言学的

角度来看都是各种文化交织多边的产物。不同社会和文化相互交织已经是回避不了的现

实。因此催生了跨文化交际这样一门研究。

定义:跨文化交际学是以运用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揭示不同文化

的人们在交际时会发生什么,怎样发生,为什么发生,产生什么后果,以及如何解决和

避免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以达到有效交际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

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读者明了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文化差异,发

展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性。

跨文化交际具有多学科性,与其直接或间接接壤的学科有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

文化学,心理学,语用学,哲学,符号学,交际民俗学等等。

2. 跨文化交际必要性

国际间科技,贸易,教育,能源,经济,企业管理,公共事业,宇宙开发乃至战

争多方面问题都牵连到各个国家。低效率的交流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其他交际

障碍都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心理障碍,甚至无穷无尽的灾难。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认识跨文化交际交际

的本质,了解其过程,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怎样发生,产生什么后果,故

何解决和避免交际障碍,冲突等,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跨文化交际研究迫在眉睫。

Misinterpretations (misunderstanding) can take place at a variety of

levels. They can take place at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at the level of

ideas or value, and sometimes at the level of feelings. The most series are

those that take place at the level of feelings. Very often, misunderstanding

at this level come, not from ill will, but from good will. Sometimes we hurt

another’s feelings without wanting to do it and without knowing that we are

doing it.

It is only when we assume that other people do as we do and they assume

that we do as they do that feelings are hurt.

外语教学上面,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

Unit 2物理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物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自然地理环境

• 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

式,生产方式,行为模式及社会规范。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塑造出不同的文化和

民族性格。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论语》

• 古中国:农业文化(大陆文化)

发祥于黄河流域;温带;农业为主的经济

本末有别:农为本,商为末

重本轻末,尚农轻商

靠土为生,导致国家家庭化

发展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及严格的身份制

度。

固守土地,好静

• 古希腊:商业文化(海洋文化)

岛国,海洋国家

发展了与家邦制相反的社会组织,建立了民族平等的契约社会

活动在海上, 形成好动取向

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希腊文明诞生于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域。与起源于大河流域尽享水土之利的民族相比,

这里的自然条件可谓恶劣。

半岛虽不宜农耕,却适种果木,盛产葡萄、橄榄和无花果。葡萄可酿萄萄酒,橄榄可制橄榄油,而葡萄酒和橄榄油绝大部分用来出口。

至古典时代,这种外向型经济达于繁荣。比雷埃夫斯港是这时地中海世界著名的国

际商港,同时是环地中海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帆樯林立,熙来攘往,不同肤色、语言、国籍

的客商云集于此,南腔北调,意趣盎然,构成了一幅生动活跃的经济图景。

这里曾是一个国家政体形式的百花园。聪明睿智的希腊人几乎创设了当代政治学研究的

一切形式:贵族制、共和制、民主制、君主制等等,一时宛如百花竞放,争奇斗艳,异彩纷

呈。在这个百花园中,曾有这样一种政体吸引着人们的兴趣:每个公民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官位轮流充任,一年一选,且大多任期一届,极少连任。这里不采用代表制,不存在使命制,

更容不得世袭制,一切都依公民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一种真正的、直接的民主,在历史的发

展中,它演化为一种精神。

建筑风格

• 我们塑造了建筑物,建筑物也塑造了我们。

----------Winston Churchill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中国古建筑

• 在古代封建血缘,家族的封闭制度下,形成了高墙深院的四合院的特点。

• 四合院是有等级的,排他的,身份制,家长制的,偏正分明,主次分别

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会使居住者的人际关系倾向于以权威为中心,发展垂直式的人际关系

西方建筑

独立,分明, 简约,直接,功能性

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 心理环境是指人这一主体对客观环境的知觉,态度,信仰以及如何利用环境等。

• 群体和个人领域

不同文化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调节控制自己的领域。

中国文化习惯于用围墙和篱笆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域利益;美国人习惯用空间来

维护家宅领域。

• 中国人以筑墙闻名于世

Eg: 汉字:国,园

成语:众志成城,固若金汤;金城汤池

• 石旭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 有人对沪,皖,川,渝三省两市的工业

和教育系统的围墙长度做过概算统计,并以此推算, 我国在工业企业和学校的围墙

长度达到一百多万公里,大概是万里长城的一百五十倍,围墙占地面积二百二十平

方公里,相当于两个长沙市的面积。

• 中国人习惯用围墙来保护私人领域,本质上讲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保护

• 中国人崇尚集体隐私,一家为基础的隐私必须加以保护

eg: 家丑不可外扬

• 美国人对空间高度敏感和崇尚

• 实用大小不等的空间来调节群体,家宅,单位的隐私

eg: 学校,工厂,住宅都以空间隔离开来,基本没有围墙

unit 3 cultural values

Definition: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

处世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标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

这套价值系统,变成集体无意识,成为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和生活诸多方面的评价系统。

五个评价标准(made b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s, Clyde and Florence Kluckhohn)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

2) 人际关系,使群体取向还是个人取向

3) 动与静,是求动还是求静

4) 人之天性观,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5) 时间取向

1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ionship to Nature,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

Nature Controls: Accept fate; life is outside one’s control be humble

Human Controls: Make life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e objective

Harmony: Live according to the rhythms of nature; everything has its own

characterbe balanced

中国:宇宙观 天人合一 oneness

天人合一指 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的日夜交替,

季节变化与人们的生活与活动周期一致起来,一切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力求与自然和

谐统一。

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人在思想意识和言语观上倾向

于求整体,笼统,综合和知觉重直觉。

Eg: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时,地利,人和; 天人感应;

西方: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一分为二的:人与自

然,物质与精神,人处于支配改造自然的位置上。

生活中,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们会相信这不是天命,而是由于自身的懒惰和

缺乏斗争精神,逆来顺受的人遭到唾弃。

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一切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维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以

及求“精确”的语言观

Eg: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2人际关系,使群体取向还是个人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Hierarchy: Obey authority; know one’s place; treat others according to their position; look to leaders to know what to think and do.

Group: Respond to what others think and feel; interdependent ; be loyal; look to others in the group to know what to think and do.

Individual: Express one’s own feelings and ideas; Be as independent and self-reliant as possible; make one’s own decisions and choices. Personal initiative/professionalism highly valued.

天人合一必然导致群体取向;天人相分必然导致个人取向。

中国人:群体取向

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1)群体取向;2)他人取向

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提倡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延伸,即:做事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重面子,不愿得罪人,万事和为贵,中国文化为无我文化。

群体取向的结果:中国人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关系”尤为重要。这种取向是的中国人性格内敛,含蓄,好静,惯于忍让。

评价:从积极方面看,中国人重谦虚,谨慎,相互合作,讲礼貌,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消极后果:群体取向使人缺乏竞争意识,过分看重“关系”。

eg: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先烂;循规蹈矩;

十八相送

西方人:个人取向,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差异的追求。西方人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力的,好斗,崇尚竞争;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物质利益的满足,也包括个人意志,自我的实现。

隐私权是个人主义的产物,在个人主义取向的社会中,被认为是合理,合法的,或人们的最高需求。

eg: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3 做人与做事,动与静,是求动还是求静(being vs doing)

中国人:静的文明,顺从自然,求稳不求变,做人优于做事。做好人成了人生最高理想。 性格内向,冥想含蓄,省身独慎。

eg: 修身养性; 道家“无为”,无为而有为,道德是最高报酬。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西方: 做事与“动”紧密相连,重视外向的行动和行为,快速行动,追求效率,向外索取,冒险,竞争,求变,不依靠他人.

4 人之天性观,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innately good vs innately evil)

中国:人性本善。

孔子思想:性相近,习相远, 仁者爱人

孟子发扬了孔子的性本善说,注重“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等与生俱来的善性。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注重内省和人格的修身哲学,“仁”的概念一直占据中心位置。儒家文化强调人们从善性出发,并固守本性其善即可。这就造就了“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仁者静”的取向。中国文化被称为“善感文化”或“耻感文化”

性本善促使中国人向后看,善的本性回归。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西方:人性本恶

基督教原罪说:人生只有悔罪,才能在基督审判的末日得到解脱。

以原罪为起点的西方文化,为赎罪,人们不断忏悔,努力超越现世,奋起变化,造就了西方人求动,求变的心理。西方文化被称为“罪感文化”,人生活在世上是有罪的,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

对西方人来讲,回归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有希望。

5 时间取向:过去取向还是未来取向(past or future oriented)

中国人:圆式时间观:时间是圆周式的,可以自身复归。

过去取向,传统取向。循规蹈矩是社会规范,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 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使用时间是,可以随意支配,节奏慢。

eg: 姜还是老的辣;老马识途

西方人:线式时间观。时间好比一条线,单向持续运动。

未来取向,着眼未来,不相信命运,经验不重要,年老无用,时间被看作是向金钱一样的东西。人是时间的奴隶,被时间支配。

eg: Time is on, it is kept, it can be borrowed, it can be used, it can be saved, it can be spent, it can be wasted, it can be lost, it can be gained, it can be killed, it can be budgeted.

One can not hold back the clock.

Unit 4 Cultural Perception

 Perception: It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we become aware of objects,

events, and especially people and their behavior through our various senses and involves higher-order cogni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nsory

information.

知觉:知觉是一种人们通过各种感觉来觉察事物、事件、人和人的行为的过程。它是解释感觉信息更为高阶的认知过程。

Stereotypes

Stereotypes are the perceptions or beliefs we hold about groups or individuals based on previously formed opinions and attitudes. It may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communication. If a stereotype is very common, people may assume that it is true.

定势:针对目标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过于简单的)正面或反面的判断。 人们经常认为定势只含有否定贬义的意思。然而,定势还包括盲目积极方面的判断, 例如:认为所有的医生都是聪明机智的。

(1)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或冲破某些消极的文化定势?

可能出现的文化定势:

a. 北方人的脾气都很暴躁。

b. 四川人都喜欢吃辛辣的食物。

c. 广东人谙于生意之道。

d. 上海人都很小气。

e. 南方的男人都很细心。

f. 西藏的牧民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才沐浴。

定势对跨文化交际有直接影响。因为我们在交往时对对方的行为预测肯定是以我们对其文化的固定看法为基础的。定势的准确程度与我们对有关的人的行为预测密切相关,即定势越准确,对对方行为的预测越准确,交际就越顺利,定势欠准确,效果就相反。

Prejudice

Prejudice refers to the irrational dislike, suspicion, or hatred of a particular group, race, religion, or sexual orientation.

偏见:对于某一特定群体、种族、宗教、或性取向的无端地憎恶和怀疑 。例如: 对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报导普遍都是否定的。

Ethnocentrism

Ethnocentrism is the negatively judging aspects of another culture by the standards of one’s own culture. We tend to view our own cultural valu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as more real, or as the right and natural valu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The major consequence of the view is our ingroup’s valu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are seen as superior to the outgroups’ valu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当某一民族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中心时,民族中心主义就产生了。民族中心主义指某个民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对待其他民族的参照系,它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把自己与其他文化相隔离开来。

Eg: 1. 中国:中华————天下中央之国。

同时将非华夏文化之国称为夷,蛮,戎等

2.美国:美国人从小就受到美国是世界中心的教育。美国的棒球及美式足球比赛通常被称为“世界系列”大赛(world series),冠军通常被称作世界冠军。美国人被称为Americans.

3. 古希腊人,使用野蛮人(barbarikos)来称呼世界上的其他民族。

Racism

Racism is any policy, practice, belief, or attitude that attributes characteristics or status to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ir race.

种族主义/种族偏见

指基于种族把性格特点或地位归因于个人的任一政策、做法、信仰或态度。

Overc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Raise awareness

a. Self-awareness

b. Consciousness of one’s values and biases and their effect

c. Necessity of becoming comfortable with differences

d. Sensitivity to circumstances

Obtain knowledge

We can obtain knowledge by reading books,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and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Enhance motivation

Master skills

Cultural-general skills

Cultural-specific skills

Unit 5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ody Language(身势语)

目光语(eyes contact

Japan: people are not taught to look another in the eyes but at a position around Adam’s apple

Chinese, Mexican & Indonesian:

Lowering their eyes as a sign of deference—to them, too much eye contact is a sign of bad manner.

Arabs: looking directly into they eyes of the person with whom they are talking ----to them direct eye contact shows interest.

Americans: lack of eye contact is lack of honesty.

“Look at me when I talk to you”

“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眼睛的人”

姿势(posture)

申舌头 (despise; respect; surprise)

点头摇头 (eg: p458)

坐姿(eg: p458)

坐和站: “请到我家来坐坐”(eg:p459)

握手:

France & England: the handshaking is light and quick

US: the handshaking is firm, pumping and continued.

Africa, India& Middle East: handshakes are reserved for men.

western countries: handshaking between women and men accompanied by a kiss of the woman’s hand by the man.

手势(gesture

OK (great; money; no value; gay)

V字手势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Proxemics(时空行为)

美国人的“流动领域”

阿拉伯人的拥挤

Paralinguistics(副语言或辅助语)

Silence

In west: evidence of shyness, lack of interest, injured feeling

In China: a virtue, a sign of respecta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respect for age, authority and wisdom.

外表行为

Unit 6中西语言哲学观 英汉词汇的文化意蕴对比

西方宗教和哲学的言语观是创世的,旨在创造世界;中国言语观,老子的言语观是出世的,孔子的是入世,旨在治世,达到和合。

中国言辩观

 代表儒家的孔子意图通过道德伦理, 内省反思建立和维系一个以等级为基础的和谐社会,人们之间交际的目的不仅仅是交流信息,更重要的是实现和维护和合的社会关系。

老子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从“无为”宇宙观和“无名”认识论出发,认为社会充满矛盾,而消除矛盾达到和合,就要做到“无为”。 他认为宇宙间最纯正的颜色是白色,最纯正的声音是无声,言辩只能造成矛盾对立, 应该以不言不辩来认清事物本质。

 “道,可道,非常道” 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言,言者不善”

 “不争而善辩,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

庄子

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 “无为”,“无名”论,更加否定言语交流的价值。

 “至言去言”

 “不可见, 不可闻, 不可言”

孔子

 老庄对语言的态度是完全否定的,与其相比,孔子对语言的态度是积极的,入

世的,但孔子对语言的态度是谨慎的,主张慎言,寡言,戒言。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言寡尤,行寡悔”

 孔子一方面强调认得品格修养,一方面让人们不要直接运用语言, 而要多采

取非言语行为,从姿态容貌交流,理解别人意图,察言观色。

西方言辩观

 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西方文明,语言是延伸自我和改造他人的工具。语言或言

语的功能在于清晰准确而合乎逻辑的说服改造他人,旨在创造而改造世界和社会,因而是创世的。

 古希腊人对语言本身,对言语的力量和作用推崇备至,相信语言与上帝同在,

语言就是上帝。

 掌握语言的艺术在古希腊变成了各阶层所必须掌握的学问,从而产生了“修辞

学”(Rhetoric),及劝说和说服别人的学问。

 “修辞学不仅是为某一特定阶层的臣民所专有的学问,乃是人人应掌握的学

问”----亚里士多德

英汉词汇的文化意蕴对比

不同民族由于在地里,民俗,宗教及价值观上的差异,在表达同一概念的词汇时,各自的文化会给词汇附加不同的文化联想意义。

• 1. 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

•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以引起不同的联想。

• 颜色词,

• 动物词: 龙 神圣,至尊,吉祥, 真龙天子,龙的传人,龙风呈祥,

望子成龙

• Dragon evil monster

• 猫头鹰 不吉利,凶兆,死亡

• Owl “as wise as a owl”

• 英国童谣:

• “A wise old owl lived in

• an oak. The more he

• saw, the less he spoke,

• the less he spoke, the more he heard.

• Why can’t we all be like that wise old bird”

• 公鸡: 吉祥,大吉,

• 雄鸡报晓

• 闻鸡起舞

• Cock 男子生殖器

• 狗 狼心狗肺 狗嘴吐不出象牙

• 狗仗人势 痛打落水狗

• 狗腿子 狗眼看人低

• Dog lucky dog

• every dog has its day

• 羊 三羊开泰

• 广东 羊城

• Ram 1). 未阉割的公羊

• 2)猛撞,挤压

• 蟋蟀 忧伤凄凉,孤独寂寞

•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 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秋声赋》

•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 ----宋玉《九辩》

• Cricket as merry as a cricket

• 西风 萧条 凄凉

• “西风古道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 West wind 希望和力量的象征

• 雪莱的《西风颂》

• 原因: 西风吹其时,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而中国则是深秋或

隆冬,万物萧瑟,树木凋零

• 2. 指示意义相同, 联想意义部分相同

• 玫瑰 爱情

• Rose 1. love 2. under the rose 秘密 沉默

• 3. 指示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 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

中却没有

• 竹子 正值,坚贞,高洁

• “竹死不变洁,花落有余香”

• “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

• Bamboo 无意义

• 4. 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及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 汉语: 客气,阴阳,七经八脉,丹田

• 英语: punk, hippie

Unit 7英汉文字认知及句法对比

 汉字----以形写意,形声一体,平面文字

 字母----形不写意,声音文字,线性文字

文字与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汉字----中国人形象思维

 字母----西方人抽象思维

 人们对文字的认知活动是以大脑神经为物质基础,无论是对文字的物质外

壳,及文字的图像识别,还是对文字的内容,即字义的最终确认,都是以大脑不同部位,不同半球协同活动为基础的,或大脑某一区域部位专司其职。

汉英句法之文化差异

 形态语和无形态语

汉语----汉藏语系,无形态语,无标记语言

英语----印欧语系,形态语,标记语言

汉语—无标记语

 汉语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无标记语言----吕叔湘

 汉语实用非语音化的词序手段表达意义,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上(名

词的性,数,格,动词时态等)几乎完全依赖意合。

 汉字单语音,单语素,一字一音一语素现象普遍,无词尾变化,但文字本

身意义丰富,一词多义,同音多意,字和词的顺序稍加变化就会产生新的意义。

 Eg: 花纸,纸花,半斤,斤半,好商量,商量好。

 汉语中词的意蕴丰富,主观性强,句法必须做出让步:

eg: 吃小灶,看医生,饭吃了吗,晒太阳,鸡毛蒜皮说了一大堆, 苹果鸭梨买了一大堆。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英语----标记语

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形态丰富,客观性强,使得语言具有扎实的形式逻辑

基础。

 印欧语系的丰富形态构成了其语法之根本,即英语有各种语法意义的不同

种类的语素和功能语词(如时态,人称,格,数,大小写,冠词),完备的句法很少为语义让步。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在语法统筹之下,句子才通顺。

形合与意合

 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重形合,轻意合,以动词

为核心:

SVO or SV

句子必须完备,各个成分很少省略,尤其主语,对标点符号的要求严格。

“下雨了”;“发生了”

 汉语的词语内蕴丰富,基本可以满足语法和语义的基本信息要求。

 汉语注重意合。句子结构多以主谓宾顺序排序,但不像英语一样以谓语动

词为中心,而是以词序和语义为中心,不管句子是否完备。也不需要英语那样一定使用连接词去衔接。

 汉语句子是以话题或语义为中心, 有若干语义相关但句子结构松散的小

句组成。

 汉语句法不必完备,主语和其他成分均可以省略,句子可以无头无尾,但

意义完整。可以说,汉语重意会,重流动, 重具象,重虚实。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Unit 9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Speech Acts

• 道歉,称呼,请求,

• 感谢,拒绝,建议,

• 劝告,恭维, 警告,

• 邀请,告别,批评

称呼语(Addressing

• 称呼语”是社会关系中“权势”和“平等”关系的标志

• 中国----权势社会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这样一个以血缘家族社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以表示血缘或亲属关系的名词作为手段称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西方----平等社会

EG:要么直呼其名,要么:头衔+姓

招呼语(Greeting

• English:

Hi, Hello, 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It is nice to meet you, Excuse me„

• Chinese:

你好,您好,吃了吗,你去哪,干嘛去,

你好,辛苦了;一路辛苦了

道别(farewell

• Two phases:

phase one: statement of the departure

phase two: the departure

American farewell

• Among Americans, phase one tend to be delayed. One of the individuals

initiates this phase by noting that he or she should depart soon, but no immediate move to depart is actually made. Both continue their conversation for a while longer, this delay may last from a few minutes to as much as an hour. Abrupt moves to depart will occur but with apology.

• An American who intends to depart usually explains that a factor in his

or her personal situation compels the departure.

eg: I’ve got to study for that test tomorrow, so I’d better be going.

• Sometimes they excuse themselves because of some factor in the life of

their interlocutor.

eg: I know you need to get back to work, so I’m going to go now.

• Phase two:

When phase two arrives, an American visitor goes to the door, the host accompanies the leaver to the door and may briefly exit a short distance beyond it, offering a farewell wave, saying: Good-bye, see you, so long, take care

Chinese Farewell

• Among Chinese, phase one occurs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 A Chinese also offers a reason for leaving, the explanation is more often

related to the other person’s presumed needs.

• Phase two is typically played out over an expended time, and over an

extended space. The two people exit from the door together and continue walking some distance while continuing to converse.

It is common for the host to accompany the guest down several flights of stairs and out of the building before saying the final goodbye.

慢走,不远送, 慢点骑,有空再来

Invitation

• 句式

美国人常用疑问句化请求来提出邀请

“How about„„?”,

“Would you like to „”

“What are you doing Saturday night?”,

“What’s your schedule tomorrow?”,

“Did we do anything specia?l

“I will have a get together„„come if you want·”

• 这种邀请方式体现了美国人的平等取向

• 他们不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样做只是想知道受邀者需要什么和

想干什么

• 这与中国人好客的特性却是不相符的

• 句式

中国人更习惯用命令或祈使句。

“今天我请客,一定来。”

“我请你去喝一杯,走!”

“别走了,留下吃饭吧”

• 英语中的邀请策略多为一分模式

甲:发出邀请

乙:接受/拒绝

如果被邀请者接受邀请,其后则会有一个协商过程(negotiation),及协商邀请时间的具体时间地点等,协同过程复杂,双方要经过坦诚协商,才会最终产生邀请。

• A: I’d really like to make a date with you to have lunch and talk

things over.

• B: Fine, when are you free?

• A: How about Monday?

• B: I’m trying not to come Monday. I am free on Thursday.

• A: Ok, but it was not be after one.

• B: Ok with me, I don’t teach Thursday.

• A: 1:15?

B: Fine, I’ll write it down.

• A: Good, we have a lot to catch up.

邀请策略

汉语

• 顾曰国认为,在汉文化中,要成功地达到邀请

目的,一般有三个典型步骤,即三分结构:

• ( i ) 甲:邀请

• 乙:婉拒(并给出拒绝的理由)

• ( ii) 甲:再次邀请(否认乙的拒绝理由)

• 乙:再次婉拒(为自己的婉拒理由申辩)

• (iii) 甲:坚持邀请(否认、劝说)

• 乙:接受邀请

• 大婶: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

• 母亲:怎么说走就走啊?吃了饭再走。

• (第一轮)大婶:不了,太麻烦了。下次再来吃吧。

• 母亲:有什么麻烦的。下次是下次。今天一定得吃了

• 饭再走。

• (第二轮)大婶:我看还是算了吧。我回去随便吃点就

• 行了。

• 母亲:就是多双筷子而已。你回去还要做,岂不是更

• 麻烦。

• (第三轮)大婶:你们早点吃完可以早点做其他的事

• 情。这次真的别麻烦了。

• 母亲:都这么熟了,还客气什么。

• (最后接受)好吧。真是给你们添麻烦了。

• 母亲:客气什么。

Unit 10 Cultural Shock

What is cultural shock?

文化休克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通俗地说,一个人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这就是文化休克。

Who will have cultural shock

• 并不是所有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异文化的人的情况多

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旅游者

短期出访的商人或学者或政府官员

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

移民和政治避难者

1)旅游者。这类人通常在异国停留的时间短,而且有各种“保护”,例如,呆在旅馆里,与当地人很少接触,或只有很肤浅的接触;如果是旅游团,一般有向导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不需要他们自己出面;除了旅游,他们本身没有其他任务,不需要他们与当局或当地人有业务上的联系,因此,他们通常不感到生活上的不便或工作上的挫折。一般来说,他们情绪高涨,而不是沮丧。他们对于不熟悉的种种文化现象一般抱着好奇的态度,并不因为投身其中而情绪低落。

• 2)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等。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中停留的时间

从几天到几个星期,一般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居住在饭店或使馆里,与当地人只有业务上的往来。他们的困难大致是工作方面的。他们对于异文化可能有不适应的地方,但是,通常不会感到很大的冲击。

• 3)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例如使馆工作人员、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

和技术员、我国劳务输出的劳工、美国派出的和平队员等。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中至少停留一两年,有的甚至更长。这些人与当地人有较多的接触,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在文化方面不适应的情况经常出现,对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比较高。文化休克的表现在多数人身上会反映出来。

• 4)移民和政治避难者。他们中有的是出于自愿,有的则是被迫离开自己的国

家。他们在文化适应方面遇到的问题最多,对于他们来说,文化适应是他们必须过的关。他们必须重新学习一套新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他们原来的文化与新的文化不断冲突,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特别大。 Stages of cultural shock

• 文化冲击有五个阶段:即蜜月期、敌意期、恢复期、适应期、融合期

• U-curve Pattern

Strategies for Avoiding Culture Shock

a. Study the host culture

b. Study the local environment

c. Learn basic verbal and nonverbal language skills

d. Develop intercultural relationships

e. Maintain an intimate social network

论述题

• 从以下电影中任选其一,分析影片中的文化冲突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1. 刮痧 (The Guasha Treatment)

2. 世界是平的(Outsourced)

分析电影 撞车(crash)中体现出来的定式观念,种族偏见,歧视和民族中心主义。

简答题

• 非言语行为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各类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 词汇的文化意义有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中英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意义。

答:①概念义,也称理性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是词义的核心。 ②感情义。以称感情色彩,指附着于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③风格义,又称风格色彩和语体色彩,指语言单位在使用时由于交际语境的不同而产生的附加意义,通常表现为口语风格和书面语风格。

④搭配义,由于词的固定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为搭配义。

• 简述中英邀请言语行为在句式和模式上的不同之处。

一、处事观的差异。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掌握可靠的信息。西医讲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儿童医院的医生不相信在背上刮痧会 治发烧,相反孩子背上的瘀痕是事实;家长把未满12周岁的儿独放在家里也是事实;许大同当着朋友昆拉的面打孩子,这又是有口难辩的事实,所有的这些事实都 被作为法庭上的证据,使许大同败诉,从而取消了他对孩子的监护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处理问题以事为基础,就事论事。中国人在事实面前,人情似乎显得更重要些。尽管儿童福利院对以上的举证都是事实,但许大同认为它们是片面的。中认为气能够贯穿七经八脉,因此可以“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刮痧非但不是虐待,而是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老爷子在外遇到烦接到警察局的电话, 许大同急忙赶去接父亲,虽然明知把儿子单独放在家里会触犯法律的,但这种“孝 亲”情感,按照中国人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而美国法律无视自己的“真情,”把美好的家庭拆散,许大同感到不解和委屈。 二、家庭观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认为“, 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同时,孔子还把“孝”的准则诉诸于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许大同在美国 扎根后,把老父接到美国“享清福”,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给父亲早点办 上绿卡,自愿顶替父亲给儿子丹尼斯刮痧的“罪名”。

二、朋友观的差异。朋友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中包含着不同的意义。Edward Steward &Milton Bennet 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 虽然美国人保持许多友好“的非正式关系,但是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而又维系多年的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同时,他们又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在中国,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讲究的是时间愈长愈好,承担的义务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为 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中国人对于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难,应该 倾囊相助。当昆拉指证许大同打过孩子时,许大同指责昆拉“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拉感到很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诚信是美国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你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相当于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

三、家庭观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 儒家认为“,

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同时,孔子还把“孝”的准则诉诸于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许大同在美国 扎根后,把老父接到美国“享清福”,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给父亲早点办 上绿卡,自愿顶替父亲给儿子丹尼斯刮痧的“罪名”。《刮痧》中还有一个细节, 由于两个孩子打架,许大同当着昆拉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后来他对昆拉说:“我打 我的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是给你面子。”这儿就牵扯着东西方对孩子的 态度问题。中国人把孩子当作一个私有财产,是我生的,属于我,我打他,是我的事, 你管不着。虽然大同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的过错,而是给朋友“面子”。但 在昆拉看来,打人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在西方人眼里,许大同的“孝顺”属于“责任倒错”“, 不诚实”。美国人认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而是让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许多美国人接受了这样的生活信条。

4 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语音的四要素是:①音高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②音强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振幅;③音长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④音质决定于音波的形式。

1 中西方对“龙”的理解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的龙,往往指的是一种能够升云起雨,神秘莫测的神兽。人们通常认为龙是主管降雨的神,它们有权力决定下雨的时间和地点。而且,龙还是皇权的象征。皇帝都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图腾所代表的是一种皇权和神权。 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也正因为如此,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英雄斩杀恶龙的情节,龙成为勇士扬名的牺牲品。

至于中西方对于龙的认知差距的产生原因,一般认为,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诞生在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的地中海北岸地区,那里遍地丘陵,土地贫瘠,气候多变,物产稀缺,与华夏文明诞生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相去甚远。尽管这里从很早的时候就被开发,但是由于经常遭受自然灾害,古文明多次遭受致命的打击而中断。在相对恶劣的农耕条件下,西方人的祖先把目光投向了大海,这就注定了他们成为海洋民族。而由于航行过程中往往会遇上蛇,蜥蜴,鳄鱼,甚至是鲨鱼,大王乌贼之类猛兽,就形成了以这些猛兽为模板的龙的邪恶形象。对比也可以知道,中西方的龙的形象差距是很大的。

1 跨文化交际

定义:跨文化交际学是以运用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揭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会发生什么,怎样发生,为什么发生,产生什么后果,以及如何解决和避免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以达到有效交际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读者明了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文化差异,发展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性。

跨文化交际具有多学科性,与其直接或间接接壤的学科有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语用学,哲学,符号学,交际民俗学等等。

2 非言语交际

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如制服,发型,化妆,等等。拿身势语举例:“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3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主体对自身及外界事物的价值定位。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4 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

Unit 1 introduction

一. 文化

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流是流动着的文化----W.B. Pearce, 1994.

背景: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

笼统地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积淀物,价值观念体系,众多规范,乃

至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

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

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150 definitions about culture.

“Culture may be defined as what a society does and thinks”(Sapir, 1921)

“Culture is man’s medium, there is not one aspect of human life that is

not touched and altered by culture. This means personality, how people express

themselves, including shows of emotion, the way they think, how they move, how

problems are solved, how their cities are planned and laid out, how transportation

systems function and are organized, as well as how economic and government systems

are put together and fuction.” (E.T. Hall,1959)

“A culture is a collection of beliefs, habits, living patterns, and

behaviors which are held more or less in common by people who occupy particular

geographic areas” (D.Brown, 1978)

文化的特性:

1). 文化是由人们的内隐和外显行为组成的。内隐是文化的规则性;外显表现为人

们的交际行为。

2). 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

3). 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等文化核心成分,会像

电脑程序一样为人们编制交际行为的内容和方式,因此世界观,价值观被称之为文化实

体,民族性格。

4). 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可以被理想的推定出现在某一社会或群体的所有

成员的行为之中。这样,我们就有了诸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

提法。

5). 文化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其产物就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群体民族中心主义

是人类在交际过程中,无意识的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其结果

是:自己的行为被无意识的被认为是正确的。因此,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交际失

误,严重时会带来文化冲突。

E.T. Hall has pointed out : “Culture controls behavior in deep and persisting

ways, many of which are outside of awareness and therefore beyond conscious

control of the individual.”

Therefore,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n iceberg. Nine-tenths of an iceberg

is out of sight (below the water line ). Likewise, nine-tenths of culture i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which is called “deep culture”.

文化的深处时常并不是在典章制度之中,而是在人们洒扫应对的日常起居之

间。 一举手,一投足,看似那样自然,不加做作,可是事实上却完全没有任意之处,可

以说都受着一套从小潜移默化中得来的价值体系所控制。在什么场合下,应当怎样举止,

文化早替我们安排好,不必我们临时考虑,犹豫取决。愈是基本的价值,我们就愈是不

假思索。行为是最不经意的,也就是最深入的文化表现。(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

6). 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二. 交际

交际(communicate)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 的意思。

很明显,交际这一概念与“共同”(commonness)密切相关,即“共同”或“共享”是交

际的前提。只有统一文化的人在很多方面具有共享,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1. 交际的特征:

1) 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语言

符号,非语言符号等。

2)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a process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编码是一个把思想感情,意念等编成语码,诸如言语和非言语行为,

以及书面语等符号的过程。

3) 交际行为是文化和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并受社会中众

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交际的众多因素包括:a).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

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物理环境等。 b). 包括交际双方的社

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和所涉及的话题等。

4) 交际活动时有规则可循的。除了固定的词法,句法等语言规则之外,

还有具体的文化规范及其制约下的语用规则。统一文化的人共享这些规则,因此

他们之间交际并不困难,但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交往时,由于在规则方面存在差异,

交际将变得十分困难。

2. 交际定义:交际是符号的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

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

3. 组成交际的要素:

1). 信息源/行为源(message or behavioral source) 通常指有交际需要和

愿望的具体的人。

2). 编码(encoding) 内心所思是不能够直接与别人分享的,我们必须依赖符

号来表达内心世界。

3)信息(message)4) 信息接收者/反映者(receiver/responder) 5) 渠道

(channel) We may use sound, sight, smell, taste, touch to carry a message.

6) 译码(decoding) 7) 反应(response) 8) 反馈(feedback)As receivers attempt

to decode the meaning of messages, they are likely to give some kind of verbal

or non-verbal response. This response is called feedback, tells the sender

whether the message has been heard or seen, understood.

三. 跨文化交际

1. 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在美国近二三十年兴起的学科。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多媒体的诞生及世界性互联网,还有经

济的全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

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这种新生活无论从心理学,社会学乃至语言学的

角度来看都是各种文化交织多边的产物。不同社会和文化相互交织已经是回避不了的现

实。因此催生了跨文化交际这样一门研究。

定义:跨文化交际学是以运用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揭示不同文化

的人们在交际时会发生什么,怎样发生,为什么发生,产生什么后果,以及如何解决和

避免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以达到有效交际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

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读者明了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文化差异,发

展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性。

跨文化交际具有多学科性,与其直接或间接接壤的学科有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

文化学,心理学,语用学,哲学,符号学,交际民俗学等等。

2. 跨文化交际必要性

国际间科技,贸易,教育,能源,经济,企业管理,公共事业,宇宙开发乃至战

争多方面问题都牵连到各个国家。低效率的交流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其他交际

障碍都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心理障碍,甚至无穷无尽的灾难。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认识跨文化交际交际

的本质,了解其过程,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怎样发生,产生什么后果,故

何解决和避免交际障碍,冲突等,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跨文化交际研究迫在眉睫。

Misinterpretations (misunderstanding) can take place at a variety of

levels. They can take place at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at the level of

ideas or value, and sometimes at the level of feelings. The most series are

those that take place at the level of feelings. Very often, misunderstanding

at this level come, not from ill will, but from good will. Sometimes we hurt

another’s feelings without wanting to do it and without knowing that we are

doing it.

It is only when we assume that other people do as we do and they assume

that we do as they do that feelings are hurt.

外语教学上面,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

Unit 2物理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物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自然地理环境

• 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

式,生产方式,行为模式及社会规范。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塑造出不同的文化和

民族性格。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论语》

• 古中国:农业文化(大陆文化)

发祥于黄河流域;温带;农业为主的经济

本末有别:农为本,商为末

重本轻末,尚农轻商

靠土为生,导致国家家庭化

发展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及严格的身份制

度。

固守土地,好静

• 古希腊:商业文化(海洋文化)

岛国,海洋国家

发展了与家邦制相反的社会组织,建立了民族平等的契约社会

活动在海上, 形成好动取向

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希腊文明诞生于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域。与起源于大河流域尽享水土之利的民族相比,

这里的自然条件可谓恶劣。

半岛虽不宜农耕,却适种果木,盛产葡萄、橄榄和无花果。葡萄可酿萄萄酒,橄榄可制橄榄油,而葡萄酒和橄榄油绝大部分用来出口。

至古典时代,这种外向型经济达于繁荣。比雷埃夫斯港是这时地中海世界著名的国

际商港,同时是环地中海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帆樯林立,熙来攘往,不同肤色、语言、国籍

的客商云集于此,南腔北调,意趣盎然,构成了一幅生动活跃的经济图景。

这里曾是一个国家政体形式的百花园。聪明睿智的希腊人几乎创设了当代政治学研究的

一切形式:贵族制、共和制、民主制、君主制等等,一时宛如百花竞放,争奇斗艳,异彩纷

呈。在这个百花园中,曾有这样一种政体吸引着人们的兴趣:每个公民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官位轮流充任,一年一选,且大多任期一届,极少连任。这里不采用代表制,不存在使命制,

更容不得世袭制,一切都依公民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一种真正的、直接的民主,在历史的发

展中,它演化为一种精神。

建筑风格

• 我们塑造了建筑物,建筑物也塑造了我们。

----------Winston Churchill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中国古建筑

• 在古代封建血缘,家族的封闭制度下,形成了高墙深院的四合院的特点。

• 四合院是有等级的,排他的,身份制,家长制的,偏正分明,主次分别

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会使居住者的人际关系倾向于以权威为中心,发展垂直式的人际关系

西方建筑

独立,分明, 简约,直接,功能性

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 心理环境是指人这一主体对客观环境的知觉,态度,信仰以及如何利用环境等。

• 群体和个人领域

不同文化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调节控制自己的领域。

中国文化习惯于用围墙和篱笆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域利益;美国人习惯用空间来

维护家宅领域。

• 中国人以筑墙闻名于世

Eg: 汉字:国,园

成语:众志成城,固若金汤;金城汤池

• 石旭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 有人对沪,皖,川,渝三省两市的工业

和教育系统的围墙长度做过概算统计,并以此推算, 我国在工业企业和学校的围墙

长度达到一百多万公里,大概是万里长城的一百五十倍,围墙占地面积二百二十平

方公里,相当于两个长沙市的面积。

• 中国人习惯用围墙来保护私人领域,本质上讲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保护

• 中国人崇尚集体隐私,一家为基础的隐私必须加以保护

eg: 家丑不可外扬

• 美国人对空间高度敏感和崇尚

• 实用大小不等的空间来调节群体,家宅,单位的隐私

eg: 学校,工厂,住宅都以空间隔离开来,基本没有围墙

unit 3 cultural values

Definition: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

处世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标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

这套价值系统,变成集体无意识,成为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和生活诸多方面的评价系统。

五个评价标准(made b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s, Clyde and Florence Kluckhohn)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

2) 人际关系,使群体取向还是个人取向

3) 动与静,是求动还是求静

4) 人之天性观,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5) 时间取向

1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ionship to Nature,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

Nature Controls: Accept fate; life is outside one’s control be humble

Human Controls: Make life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e objective

Harmony: Live according to the rhythms of nature; everything has its own

characterbe balanced

中国:宇宙观 天人合一 oneness

天人合一指 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的日夜交替,

季节变化与人们的生活与活动周期一致起来,一切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力求与自然和

谐统一。

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人在思想意识和言语观上倾向

于求整体,笼统,综合和知觉重直觉。

Eg: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时,地利,人和; 天人感应;

西方: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一分为二的:人与自

然,物质与精神,人处于支配改造自然的位置上。

生活中,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们会相信这不是天命,而是由于自身的懒惰和

缺乏斗争精神,逆来顺受的人遭到唾弃。

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一切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维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以

及求“精确”的语言观

Eg: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2人际关系,使群体取向还是个人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Hierarchy: Obey authority; know one’s place; treat others according to their position; look to leaders to know what to think and do.

Group: Respond to what others think and feel; interdependent ; be loyal; look to others in the group to know what to think and do.

Individual: Express one’s own feelings and ideas; Be as independent and self-reliant as possible; make one’s own decisions and choices. Personal initiative/professionalism highly valued.

天人合一必然导致群体取向;天人相分必然导致个人取向。

中国人:群体取向

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1)群体取向;2)他人取向

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提倡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延伸,即:做事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重面子,不愿得罪人,万事和为贵,中国文化为无我文化。

群体取向的结果:中国人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关系”尤为重要。这种取向是的中国人性格内敛,含蓄,好静,惯于忍让。

评价:从积极方面看,中国人重谦虚,谨慎,相互合作,讲礼貌,讲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消极后果:群体取向使人缺乏竞争意识,过分看重“关系”。

eg: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先烂;循规蹈矩;

十八相送

西方人:个人取向,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差异的追求。西方人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力的,好斗,崇尚竞争;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物质利益的满足,也包括个人意志,自我的实现。

隐私权是个人主义的产物,在个人主义取向的社会中,被认为是合理,合法的,或人们的最高需求。

eg: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3 做人与做事,动与静,是求动还是求静(being vs doing)

中国人:静的文明,顺从自然,求稳不求变,做人优于做事。做好人成了人生最高理想。 性格内向,冥想含蓄,省身独慎。

eg: 修身养性; 道家“无为”,无为而有为,道德是最高报酬。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西方: 做事与“动”紧密相连,重视外向的行动和行为,快速行动,追求效率,向外索取,冒险,竞争,求变,不依靠他人.

4 人之天性观,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innately good vs innately evil)

中国:人性本善。

孔子思想:性相近,习相远, 仁者爱人

孟子发扬了孔子的性本善说,注重“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等与生俱来的善性。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注重内省和人格的修身哲学,“仁”的概念一直占据中心位置。儒家文化强调人们从善性出发,并固守本性其善即可。这就造就了“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仁者静”的取向。中国文化被称为“善感文化”或“耻感文化”

性本善促使中国人向后看,善的本性回归。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西方:人性本恶

基督教原罪说:人生只有悔罪,才能在基督审判的末日得到解脱。

以原罪为起点的西方文化,为赎罪,人们不断忏悔,努力超越现世,奋起变化,造就了西方人求动,求变的心理。西方文化被称为“罪感文化”,人生活在世上是有罪的,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

对西方人来讲,回归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有希望。

5 时间取向:过去取向还是未来取向(past or future oriented)

中国人:圆式时间观:时间是圆周式的,可以自身复归。

过去取向,传统取向。循规蹈矩是社会规范,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 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使用时间是,可以随意支配,节奏慢。

eg: 姜还是老的辣;老马识途

西方人:线式时间观。时间好比一条线,单向持续运动。

未来取向,着眼未来,不相信命运,经验不重要,年老无用,时间被看作是向金钱一样的东西。人是时间的奴隶,被时间支配。

eg: Time is on, it is kept, it can be borrowed, it can be used, it can be saved, it can be spent, it can be wasted, it can be lost, it can be gained, it can be killed, it can be budgeted.

One can not hold back the clock.

Unit 4 Cultural Perception

 Perception: It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we become aware of objects,

events, and especially people and their behavior through our various senses and involves higher-order cogni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nsory

information.

知觉:知觉是一种人们通过各种感觉来觉察事物、事件、人和人的行为的过程。它是解释感觉信息更为高阶的认知过程。

Stereotypes

Stereotypes are the perceptions or beliefs we hold about groups or individuals based on previously formed opinions and attitudes. It may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communication. If a stereotype is very common, people may assume that it is true.

定势:针对目标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过于简单的)正面或反面的判断。 人们经常认为定势只含有否定贬义的意思。然而,定势还包括盲目积极方面的判断, 例如:认为所有的医生都是聪明机智的。

(1)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或冲破某些消极的文化定势?

可能出现的文化定势:

a. 北方人的脾气都很暴躁。

b. 四川人都喜欢吃辛辣的食物。

c. 广东人谙于生意之道。

d. 上海人都很小气。

e. 南方的男人都很细心。

f. 西藏的牧民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才沐浴。

定势对跨文化交际有直接影响。因为我们在交往时对对方的行为预测肯定是以我们对其文化的固定看法为基础的。定势的准确程度与我们对有关的人的行为预测密切相关,即定势越准确,对对方行为的预测越准确,交际就越顺利,定势欠准确,效果就相反。

Prejudice

Prejudice refers to the irrational dislike, suspicion, or hatred of a particular group, race, religion, or sexual orientation.

偏见:对于某一特定群体、种族、宗教、或性取向的无端地憎恶和怀疑 。例如: 对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报导普遍都是否定的。

Ethnocentrism

Ethnocentrism is the negatively judging aspects of another culture by the standards of one’s own culture. We tend to view our own cultural valu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as more real, or as the right and natural valu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The major consequence of the view is our ingroup’s valu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are seen as superior to the outgroups’ valu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当某一民族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中心时,民族中心主义就产生了。民族中心主义指某个民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对待其他民族的参照系,它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把自己与其他文化相隔离开来。

Eg: 1. 中国:中华————天下中央之国。

同时将非华夏文化之国称为夷,蛮,戎等

2.美国:美国人从小就受到美国是世界中心的教育。美国的棒球及美式足球比赛通常被称为“世界系列”大赛(world series),冠军通常被称作世界冠军。美国人被称为Americans.

3. 古希腊人,使用野蛮人(barbarikos)来称呼世界上的其他民族。

Racism

Racism is any policy, practice, belief, or attitude that attributes characteristics or status to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ir race.

种族主义/种族偏见

指基于种族把性格特点或地位归因于个人的任一政策、做法、信仰或态度。

Overc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Raise awareness

a. Self-awareness

b. Consciousness of one’s values and biases and their effect

c. Necessity of becoming comfortable with differences

d. Sensitivity to circumstances

Obtain knowledge

We can obtain knowledge by reading books,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and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Enhance motivation

Master skills

Cultural-general skills

Cultural-specific skills

Unit 5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ody Language(身势语)

目光语(eyes contact

Japan: people are not taught to look another in the eyes but at a position around Adam’s apple

Chinese, Mexican & Indonesian:

Lowering their eyes as a sign of deference—to them, too much eye contact is a sign of bad manner.

Arabs: looking directly into they eyes of the person with whom they are talking ----to them direct eye contact shows interest.

Americans: lack of eye contact is lack of honesty.

“Look at me when I talk to you”

“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眼睛的人”

姿势(posture)

申舌头 (despise; respect; surprise)

点头摇头 (eg: p458)

坐姿(eg: p458)

坐和站: “请到我家来坐坐”(eg:p459)

握手:

France & England: the handshaking is light and quick

US: the handshaking is firm, pumping and continued.

Africa, India& Middle East: handshakes are reserved for men.

western countries: handshaking between women and men accompanied by a kiss of the woman’s hand by the man.

手势(gesture

OK (great; money; no value; gay)

V字手势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Proxemics(时空行为)

美国人的“流动领域”

阿拉伯人的拥挤

Paralinguistics(副语言或辅助语)

Silence

In west: evidence of shyness, lack of interest, injured feeling

In China: a virtue, a sign of respecta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respect for age, authority and wisdom.

外表行为

Unit 6中西语言哲学观 英汉词汇的文化意蕴对比

西方宗教和哲学的言语观是创世的,旨在创造世界;中国言语观,老子的言语观是出世的,孔子的是入世,旨在治世,达到和合。

中国言辩观

 代表儒家的孔子意图通过道德伦理, 内省反思建立和维系一个以等级为基础的和谐社会,人们之间交际的目的不仅仅是交流信息,更重要的是实现和维护和合的社会关系。

老子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从“无为”宇宙观和“无名”认识论出发,认为社会充满矛盾,而消除矛盾达到和合,就要做到“无为”。 他认为宇宙间最纯正的颜色是白色,最纯正的声音是无声,言辩只能造成矛盾对立, 应该以不言不辩来认清事物本质。

 “道,可道,非常道” 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言,言者不善”

 “不争而善辩,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

庄子

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 “无为”,“无名”论,更加否定言语交流的价值。

 “至言去言”

 “不可见, 不可闻, 不可言”

孔子

 老庄对语言的态度是完全否定的,与其相比,孔子对语言的态度是积极的,入

世的,但孔子对语言的态度是谨慎的,主张慎言,寡言,戒言。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言寡尤,行寡悔”

 孔子一方面强调认得品格修养,一方面让人们不要直接运用语言, 而要多采

取非言语行为,从姿态容貌交流,理解别人意图,察言观色。

西方言辩观

 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西方文明,语言是延伸自我和改造他人的工具。语言或言

语的功能在于清晰准确而合乎逻辑的说服改造他人,旨在创造而改造世界和社会,因而是创世的。

 古希腊人对语言本身,对言语的力量和作用推崇备至,相信语言与上帝同在,

语言就是上帝。

 掌握语言的艺术在古希腊变成了各阶层所必须掌握的学问,从而产生了“修辞

学”(Rhetoric),及劝说和说服别人的学问。

 “修辞学不仅是为某一特定阶层的臣民所专有的学问,乃是人人应掌握的学

问”----亚里士多德

英汉词汇的文化意蕴对比

不同民族由于在地里,民俗,宗教及价值观上的差异,在表达同一概念的词汇时,各自的文化会给词汇附加不同的文化联想意义。

• 1. 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

•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以引起不同的联想。

• 颜色词,

• 动物词: 龙 神圣,至尊,吉祥, 真龙天子,龙的传人,龙风呈祥,

望子成龙

• Dragon evil monster

• 猫头鹰 不吉利,凶兆,死亡

• Owl “as wise as a owl”

• 英国童谣:

• “A wise old owl lived in

• an oak. The more he

• saw, the less he spoke,

• the less he spoke, the more he heard.

• Why can’t we all be like that wise old bird”

• 公鸡: 吉祥,大吉,

• 雄鸡报晓

• 闻鸡起舞

• Cock 男子生殖器

• 狗 狼心狗肺 狗嘴吐不出象牙

• 狗仗人势 痛打落水狗

• 狗腿子 狗眼看人低

• Dog lucky dog

• every dog has its day

• 羊 三羊开泰

• 广东 羊城

• Ram 1). 未阉割的公羊

• 2)猛撞,挤压

• 蟋蟀 忧伤凄凉,孤独寂寞

•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 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秋声赋》

•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 ----宋玉《九辩》

• Cricket as merry as a cricket

• 西风 萧条 凄凉

• “西风古道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 West wind 希望和力量的象征

• 雪莱的《西风颂》

• 原因: 西风吹其时,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而中国则是深秋或

隆冬,万物萧瑟,树木凋零

• 2. 指示意义相同, 联想意义部分相同

• 玫瑰 爱情

• Rose 1. love 2. under the rose 秘密 沉默

• 3. 指示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 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

中却没有

• 竹子 正值,坚贞,高洁

• “竹死不变洁,花落有余香”

• “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

• Bamboo 无意义

• 4. 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及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 汉语: 客气,阴阳,七经八脉,丹田

• 英语: punk, hippie

Unit 7英汉文字认知及句法对比

 汉字----以形写意,形声一体,平面文字

 字母----形不写意,声音文字,线性文字

文字与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汉字----中国人形象思维

 字母----西方人抽象思维

 人们对文字的认知活动是以大脑神经为物质基础,无论是对文字的物质外

壳,及文字的图像识别,还是对文字的内容,即字义的最终确认,都是以大脑不同部位,不同半球协同活动为基础的,或大脑某一区域部位专司其职。

汉英句法之文化差异

 形态语和无形态语

汉语----汉藏语系,无形态语,无标记语言

英语----印欧语系,形态语,标记语言

汉语—无标记语

 汉语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无标记语言----吕叔湘

 汉语实用非语音化的词序手段表达意义,在表示动作与事物的关系上(名

词的性,数,格,动词时态等)几乎完全依赖意合。

 汉字单语音,单语素,一字一音一语素现象普遍,无词尾变化,但文字本

身意义丰富,一词多义,同音多意,字和词的顺序稍加变化就会产生新的意义。

 Eg: 花纸,纸花,半斤,斤半,好商量,商量好。

 汉语中词的意蕴丰富,主观性强,句法必须做出让步:

eg: 吃小灶,看医生,饭吃了吗,晒太阳,鸡毛蒜皮说了一大堆, 苹果鸭梨买了一大堆。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

英语----标记语

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形态丰富,客观性强,使得语言具有扎实的形式逻辑

基础。

 印欧语系的丰富形态构成了其语法之根本,即英语有各种语法意义的不同

种类的语素和功能语词(如时态,人称,格,数,大小写,冠词),完备的句法很少为语义让步。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在语法统筹之下,句子才通顺。

形合与意合

 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重形合,轻意合,以动词

为核心:

SVO or SV

句子必须完备,各个成分很少省略,尤其主语,对标点符号的要求严格。

“下雨了”;“发生了”

 汉语的词语内蕴丰富,基本可以满足语法和语义的基本信息要求。

 汉语注重意合。句子结构多以主谓宾顺序排序,但不像英语一样以谓语动

词为中心,而是以词序和语义为中心,不管句子是否完备。也不需要英语那样一定使用连接词去衔接。

 汉语句子是以话题或语义为中心, 有若干语义相关但句子结构松散的小

句组成。

 汉语句法不必完备,主语和其他成分均可以省略,句子可以无头无尾,但

意义完整。可以说,汉语重意会,重流动, 重具象,重虚实。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Unit 9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Speech Acts

• 道歉,称呼,请求,

• 感谢,拒绝,建议,

• 劝告,恭维, 警告,

• 邀请,告别,批评

称呼语(Addressing

• 称呼语”是社会关系中“权势”和“平等”关系的标志

• 中国----权势社会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这样一个以血缘家族社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以表示血缘或亲属关系的名词作为手段称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西方----平等社会

EG:要么直呼其名,要么:头衔+姓

招呼语(Greeting

• English:

Hi, Hello, 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It is nice to meet you, Excuse me„

• Chinese:

你好,您好,吃了吗,你去哪,干嘛去,

你好,辛苦了;一路辛苦了

道别(farewell

• Two phases:

phase one: statement of the departure

phase two: the departure

American farewell

• Among Americans, phase one tend to be delayed. One of the individuals

initiates this phase by noting that he or she should depart soon, but no immediate move to depart is actually made. Both continue their conversation for a while longer, this delay may last from a few minutes to as much as an hour. Abrupt moves to depart will occur but with apology.

• An American who intends to depart usually explains that a factor in his

or her personal situation compels the departure.

eg: I’ve got to study for that test tomorrow, so I’d better be going.

• Sometimes they excuse themselves because of some factor in the life of

their interlocutor.

eg: I know you need to get back to work, so I’m going to go now.

• Phase two:

When phase two arrives, an American visitor goes to the door, the host accompanies the leaver to the door and may briefly exit a short distance beyond it, offering a farewell wave, saying: Good-bye, see you, so long, take care

Chinese Farewell

• Among Chinese, phase one occurs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 A Chinese also offers a reason for leaving, the explanation is more often

related to the other person’s presumed needs.

• Phase two is typically played out over an expended time, and over an

extended space. The two people exit from the door together and continue walking some distance while continuing to converse.

It is common for the host to accompany the guest down several flights of stairs and out of the building before saying the final goodbye.

慢走,不远送, 慢点骑,有空再来

Invitation

• 句式

美国人常用疑问句化请求来提出邀请

“How about„„?”,

“Would you like to „”

“What are you doing Saturday night?”,

“What’s your schedule tomorrow?”,

“Did we do anything specia?l

“I will have a get together„„come if you want·”

• 这种邀请方式体现了美国人的平等取向

• 他们不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样做只是想知道受邀者需要什么和

想干什么

• 这与中国人好客的特性却是不相符的

• 句式

中国人更习惯用命令或祈使句。

“今天我请客,一定来。”

“我请你去喝一杯,走!”

“别走了,留下吃饭吧”

• 英语中的邀请策略多为一分模式

甲:发出邀请

乙:接受/拒绝

如果被邀请者接受邀请,其后则会有一个协商过程(negotiation),及协商邀请时间的具体时间地点等,协同过程复杂,双方要经过坦诚协商,才会最终产生邀请。

• A: I’d really like to make a date with you to have lunch and talk

things over.

• B: Fine, when are you free?

• A: How about Monday?

• B: I’m trying not to come Monday. I am free on Thursday.

• A: Ok, but it was not be after one.

• B: Ok with me, I don’t teach Thursday.

• A: 1:15?

B: Fine, I’ll write it down.

• A: Good, we have a lot to catch up.

邀请策略

汉语

• 顾曰国认为,在汉文化中,要成功地达到邀请

目的,一般有三个典型步骤,即三分结构:

• ( i ) 甲:邀请

• 乙:婉拒(并给出拒绝的理由)

• ( ii) 甲:再次邀请(否认乙的拒绝理由)

• 乙:再次婉拒(为自己的婉拒理由申辩)

• (iii) 甲:坚持邀请(否认、劝说)

• 乙:接受邀请

• 大婶: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

• 母亲:怎么说走就走啊?吃了饭再走。

• (第一轮)大婶:不了,太麻烦了。下次再来吃吧。

• 母亲:有什么麻烦的。下次是下次。今天一定得吃了

• 饭再走。

• (第二轮)大婶:我看还是算了吧。我回去随便吃点就

• 行了。

• 母亲:就是多双筷子而已。你回去还要做,岂不是更

• 麻烦。

• (第三轮)大婶:你们早点吃完可以早点做其他的事

• 情。这次真的别麻烦了。

• 母亲:都这么熟了,还客气什么。

• (最后接受)好吧。真是给你们添麻烦了。

• 母亲:客气什么。

Unit 10 Cultural Shock

What is cultural shock?

文化休克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通俗地说,一个人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这就是文化休克。

Who will have cultural shock

• 并不是所有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异文化的人的情况多

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旅游者

短期出访的商人或学者或政府官员

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

移民和政治避难者

1)旅游者。这类人通常在异国停留的时间短,而且有各种“保护”,例如,呆在旅馆里,与当地人很少接触,或只有很肤浅的接触;如果是旅游团,一般有向导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不需要他们自己出面;除了旅游,他们本身没有其他任务,不需要他们与当局或当地人有业务上的联系,因此,他们通常不感到生活上的不便或工作上的挫折。一般来说,他们情绪高涨,而不是沮丧。他们对于不熟悉的种种文化现象一般抱着好奇的态度,并不因为投身其中而情绪低落。

• 2)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等。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中停留的时间

从几天到几个星期,一般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居住在饭店或使馆里,与当地人只有业务上的往来。他们的困难大致是工作方面的。他们对于异文化可能有不适应的地方,但是,通常不会感到很大的冲击。

• 3)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例如使馆工作人员、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

和技术员、我国劳务输出的劳工、美国派出的和平队员等。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中至少停留一两年,有的甚至更长。这些人与当地人有较多的接触,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在文化方面不适应的情况经常出现,对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比较高。文化休克的表现在多数人身上会反映出来。

• 4)移民和政治避难者。他们中有的是出于自愿,有的则是被迫离开自己的国

家。他们在文化适应方面遇到的问题最多,对于他们来说,文化适应是他们必须过的关。他们必须重新学习一套新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他们原来的文化与新的文化不断冲突,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特别大。 Stages of cultural shock

• 文化冲击有五个阶段:即蜜月期、敌意期、恢复期、适应期、融合期

• U-curve Pattern

Strategies for Avoiding Culture Shock

a. Study the host culture

b. Study the local environment

c. Learn basic verbal and nonverbal language skills

d. Develop intercultural relationships

e. Maintain an intimate social network

论述题

• 从以下电影中任选其一,分析影片中的文化冲突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1. 刮痧 (The Guasha Treatment)

2. 世界是平的(Outsourced)

分析电影 撞车(crash)中体现出来的定式观念,种族偏见,歧视和民族中心主义。

简答题

• 非言语行为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各类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 词汇的文化意义有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中英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意义。

答:①概念义,也称理性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是词义的核心。 ②感情义。以称感情色彩,指附着于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③风格义,又称风格色彩和语体色彩,指语言单位在使用时由于交际语境的不同而产生的附加意义,通常表现为口语风格和书面语风格。

④搭配义,由于词的固定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为搭配义。

• 简述中英邀请言语行为在句式和模式上的不同之处。

一、处事观的差异。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掌握可靠的信息。西医讲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儿童医院的医生不相信在背上刮痧会 治发烧,相反孩子背上的瘀痕是事实;家长把未满12周岁的儿独放在家里也是事实;许大同当着朋友昆拉的面打孩子,这又是有口难辩的事实,所有的这些事实都 被作为法庭上的证据,使许大同败诉,从而取消了他对孩子的监护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处理问题以事为基础,就事论事。中国人在事实面前,人情似乎显得更重要些。尽管儿童福利院对以上的举证都是事实,但许大同认为它们是片面的。中认为气能够贯穿七经八脉,因此可以“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刮痧非但不是虐待,而是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老爷子在外遇到烦接到警察局的电话, 许大同急忙赶去接父亲,虽然明知把儿子单独放在家里会触犯法律的,但这种“孝 亲”情感,按照中国人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而美国法律无视自己的“真情,”把美好的家庭拆散,许大同感到不解和委屈。 二、家庭观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认为“, 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同时,孔子还把“孝”的准则诉诸于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许大同在美国 扎根后,把老父接到美国“享清福”,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给父亲早点办 上绿卡,自愿顶替父亲给儿子丹尼斯刮痧的“罪名”。

二、朋友观的差异。朋友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中包含着不同的意义。Edward Steward &Milton Bennet 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 虽然美国人保持许多友好“的非正式关系,但是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而又维系多年的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同时,他们又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在中国,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讲究的是时间愈长愈好,承担的义务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为 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中国人对于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难,应该 倾囊相助。当昆拉指证许大同打过孩子时,许大同指责昆拉“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拉感到很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诚信是美国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你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相当于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

三、家庭观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 儒家认为“,

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同时,孔子还把“孝”的准则诉诸于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许大同在美国 扎根后,把老父接到美国“享清福”,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给父亲早点办 上绿卡,自愿顶替父亲给儿子丹尼斯刮痧的“罪名”。《刮痧》中还有一个细节, 由于两个孩子打架,许大同当着昆拉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后来他对昆拉说:“我打 我的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是给你面子。”这儿就牵扯着东西方对孩子的 态度问题。中国人把孩子当作一个私有财产,是我生的,属于我,我打他,是我的事, 你管不着。虽然大同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的过错,而是给朋友“面子”。但 在昆拉看来,打人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在西方人眼里,许大同的“孝顺”属于“责任倒错”“, 不诚实”。美国人认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而是让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许多美国人接受了这样的生活信条。

4 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

语音的四要素是:①音高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②音强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振幅;③音长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④音质决定于音波的形式。

1 中西方对“龙”的理解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的龙,往往指的是一种能够升云起雨,神秘莫测的神兽。人们通常认为龙是主管降雨的神,它们有权力决定下雨的时间和地点。而且,龙还是皇权的象征。皇帝都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图腾所代表的是一种皇权和神权。 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也正因为如此,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英雄斩杀恶龙的情节,龙成为勇士扬名的牺牲品。

至于中西方对于龙的认知差距的产生原因,一般认为,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诞生在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的地中海北岸地区,那里遍地丘陵,土地贫瘠,气候多变,物产稀缺,与华夏文明诞生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相去甚远。尽管这里从很早的时候就被开发,但是由于经常遭受自然灾害,古文明多次遭受致命的打击而中断。在相对恶劣的农耕条件下,西方人的祖先把目光投向了大海,这就注定了他们成为海洋民族。而由于航行过程中往往会遇上蛇,蜥蜴,鳄鱼,甚至是鲨鱼,大王乌贼之类猛兽,就形成了以这些猛兽为模板的龙的邪恶形象。对比也可以知道,中西方的龙的形象差距是很大的。

1 跨文化交际

定义:跨文化交际学是以运用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揭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会发生什么,怎样发生,为什么发生,产生什么后果,以及如何解决和避免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以达到有效交际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读者明了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文化差异,发展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性。

跨文化交际具有多学科性,与其直接或间接接壤的学科有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语用学,哲学,符号学,交际民俗学等等。

2 非言语交际

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如制服,发型,化妆,等等。拿身势语举例:“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3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主体对自身及外界事物的价值定位。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4 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


相关内容

  • 中西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冲突_英文_
  • 文化论坛 中西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ct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侯宝华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由于中 ...

  • 红楼梦章节标题的英译
  •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年弟12期 TheEnglishTranslationofSub・--titlesofTheDreamofRed Mansion o HuangYttxiu University,藏'口尼,Shanxi,710061) (TheEnglishDepartment,Xi' ...

  • 英语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Red and White-----the Dual Symbolic Colors of Tess 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Fang Hongjian-the Tragic Figure Struggling in "Fortress Besieged ...

  • 纽马克翻译理论发展
  • 引言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 ...

  •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 ...

  • 东西方礼仪的文化差异论文摘要
  • 论文摘要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缩短了世界上国家之间的距离.国际交流在很多领域日趋密切,特别是经济,教育等方面.很显然地,交际礼仪在几乎每一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有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由于文化差异,交流的礼仪不同.从礼仪方面来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国际交际中的举止不同.本文将选 ...

  • 浅谈汉英翻译中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学期:2010-2011-2 学生: 学号: 院系班级: 授课教师: 完成日期:2011/5/28 浅谈汉英翻译中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和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之间进行比较说明,以及对具有中国 ...

  • 论文写作题目
  • Red and White-----the Dual Symbolic Colors of Tess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Fang Hongjian-the Tragic Figure Struggling in "Fortress Besieged" 挣扎于&q ...

  • 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 一.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1.Study on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s and Culture 商标翻译与文化研究 2.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3.On ...

  • 中日谚语对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1)
  • 中日谚语对比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王校伟 (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 山东荣成 264300)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中日谚语的对比,发掘中日民族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超越自身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和对日本文化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