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地球一小时及纪念诗人海子

相当于请愿书,相当于签名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03月29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郭巍青(中山大学教授)

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与澳大利亚悉尼市最先倡议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环保活动今年继续进行。参与这项活动的全球各个城镇、公私机构以及普通人,各自在当地时间3月28日晚8:30—9:30熄灭电灯一小时。(简明扼要的活动简介,既要清楚,又忌繁琐---老师评注,下同)“熄灯一小时”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动员方式,它传递一项倡议,即倡议所有的人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评论这个行动的意义,提出作者的观点)

去年这个时候我曾为此事写过一篇评论,批评当时正在筹办奥运的北京对于此类活动不参与。今年的情况明显不同,有很多令人兴奋的进步。香港、北京、上海以及国内多个城市和许多商业机构响应了这个活动,熄灯一小时。我所在的广州(正在筹办亚运会),没有见到政府的正式响应,但是我所在的大学,有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联系到身边实际)

我想不避嫌疑,为自己的学生多讲两句好话。在各种关于学生素质、经济危机以及就业困难的论述语境下,大学生被“型塑”成孱(chán)弱的可怜虫,他们当中很多人也被这样的论述搞得越过越没劲。我

鼓励大学生参加类似“地球一小时”的活动,就是希望也相信他们自己有力量,能找到资源与平台,重新成为引领观念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先锋。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若能看到青年一代更进步、更开朗、更先锋,才是最好的纪念。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不要忘记这句话。

说到创新,我愿重复去年已经说过的观点,“地球一小时”以及类似活动,是面向社会的创新。其意义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行动而体现高尚价值。第二点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而产生变革效果。换言之,人人以举手之劳,网络式推进,用行动改变世界。 当然不是说,熄灯一小时,就可以把地

球气候系统改变了或者挽救了。(实事求是承认这个行动的意义有限---这样的地方,往往是论述的理性力量所在;同时这里以退为进,为深入一步的论述拓展空间)面对气候变化议题,实际上需要有三种创新。一种是政策创新和治理创新,政府要承担这个责任。另一种是技术创新,例如使用清洁能源,市场与企业要承担这个责任。第三种是社会创新,例如改变某种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在这里,作为公民的个人要承担责任。

回到中国情景,上述三个领域都有很多问题。但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的问题是,公民社会发育不良,公民的行动能力和“效能感”很弱。它导致大批人群在

无力感与躁动感之间反复摆动,从而引发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心理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球一小时”活动之所以是创新,就是因为它为公民行动提供高尚价值与运作平台,提供杠杆支点与策略手段,使公民行动有可能“撬动”政府行动以及企业行动,并在三方之间建构良性互动,达成善治前景。从这种活动理念与活动策略来看,它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方面。

要明白这里的创新性与积极意义,不妨多看一个激进的行动案例。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准备扩建第三条跑道,绿色和平组织的英国分部认为此举将使希斯罗机场成为首屈一指的排放大户,抵消了此前的减排成效,于是发动抗议。他们在规划要修

建跑道的地方买下一英亩土地,然后在网络上分拆 “出售”。行动的目标是全球征集10万“地主”(无需个人出钱),迫使机场方面将来真的要征地时,会面对10万个谈判对手。

我的理解是,这一英亩土地等于是巨大的请愿书,每一个愿意买的人,相当于在请愿书上签名。请愿书与征集签名都是很老的方式了,现在借助于IT技术,居然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的相互嵌入中开出新思维。先撇开其他的考虑不说,谁能不拍案叫绝,这是多么敢想敢做的巨大创意呢?

“地球一小时”的设计理念,也是如此。它要利用的资源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节约的动机,每个人都能做到熄灯一小时,这就

够了,它极大地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通过网络联结,它就汇聚成了非常清晰明确的表达和诉求。“地球一小时”概念,因此也就成为全球铺开的请愿书,在这一个小时中愿意关灯,相当于在这份请愿书上签了名。我自己愿意签名,并相信,它也是留给后代的历史长卷。

(作者郭巍青,中山大学教授)

天寒地冻,需要你我奉献温暖 时事评论 南都社论 原创

发布时间:2009-11-18

摘要:广州上周开始骤然降温十多摄氏度,城市遇到了30年来少见的湿冷。某些苦寒人士防无可防,连续两天有流浪者被冻死。

翻查前两年的新闻,亦能发现类似的死亡个案。鉴于低温天气还将持续,广州全天候开放千余个避寒场所,有关政府部门也派出流动救助人员给流浪者发送御寒物品。广州刚刚决定每年的12月12日为慈善日。虑及眼下所需,应该让更多人能够取暖存活。

广州上周开始骤然降温十多摄氏度,城市遇到了30年来少见的湿冷。某些苦寒人士防无可防,连续两天有流浪者被冻死。翻查前两年的新闻,亦能发现类似的死亡个案。鉴于低温天气还将持续,广州全天候开放千余个避寒场所,有关政府部门也派出流动救助人员给流浪者发送御寒物品。广州刚刚决定每年的12月12日为慈

善日。虑及眼下所需,应该让更多人能够取暖存活。

流浪者之死,死于可供御寒的身体丧失最后一丝抵抗力,转瞬消亡在天寒地冻的人间。尽管他们可能没被在乎过,可生命以这样的方式在街头结束,并且连续几年在繁华街头发现冻死骨,总叫人感到莫大的伤感。他们来自哪里,姓甚名谁,无人知晓。可以确信的是,在他们人生的尽头,那里全是冰冷。此情此景,对于温暖优裕的人们,不该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绝非要谴责谁。民政部门确实在做事,为那些仍在寒风冷雨中苦捱的人送去

必要帮助,或劝服他们到安全处暂避。也有流浪者为了搵食便利,谢绝进入救护站。不过,以生命为大,政府的救急行为可以进一步、周全些,例如提供比被子更充足的防寒保温物资;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多的市民自发行动,就近发现并帮扶困在寒冷中的人——— 并不仅限于流浪者。

对许多人和许多家庭来说,当前正在面临的寒冷状况无需渲染,因为那就是他们生活中缺乏阳光照射的一部分。冷空气加重了原有的贫穷、孤苦或无助,甚至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虽然广州的冬天并不长久,但也足以摧垮这些人脆弱的生活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温暖的需求就

变得迫切,而寻找到这些挣扎在寒冷中的人,给予关怀当是广州慈善的朴素含义。

对于温饱无忧的人来说,寒冷对某些人群的伤害远比想象中的残忍。让我们服从善的指引,留心那些躺卧在立交桥下、大厦檐下、空调排气出口、变电房、简陋居室,以及所有可以被他们称之为“温暖所在”的地方,进而对良善之举不必羞于表达。说上一声问候,递上几件厚的旧衣衫,赠送杯面热水,都可以融解冰冻,让冷却的心热起来。同在人间,就该协力驱寒。

政府出手后,庇护全城寒士,尚缺民

间力量的参与。其实,只有辅以志愿者的巡城,配以有针对性的救济,才可能弥补政府救援的缺口。在当前寒冷的日夜里,志愿者不必非要等待政府号令才动员起来。试问,读到流浪者冻死桥下的消息,还有谁可以无动于衷?此时,每个不冷漠的市民都是志愿者,只应该听从内心慈悲之意的征召,于今冬特别冷的路上扶人一把。

寒冷的体验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伶仃感,是孤独无所依靠的绝望,是一路上被寒流紧紧追赶的痛苦与麻木。当诸如此类的寒冷体验发生在城市,就难免带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与隔阂。广州连续三年发生

流浪者冻死,问责倒在其次,最令人担心的是人们不再为此感到内疚,而只是对着报纸感叹几声了事。如果不行动,大家不去帮大家,那就很难走出冬天。

谈论流浪汉其实说的是更多的人群,大寒之时也不单单是指眼下的月份。寒冷,抑或取暖也都超出天气范畴,总而言之是人的境况,以及其他人怎样对待别人更差的遭遇。抵御寒冷的唯有温暖。对于冻死的人来说,广州就是世界的尽头。可对生者而言,是要让这一幕不要重演,要让阳光照见每个颠沛流离的人,让他们安然穿越广州的街道,在相互取暖中一起生存。

●欢迎回应:[email protected] 南都网:www.nddaily.com

一个杀死诗意的年代——纪念海子 (2009-03-24 12:57:48) 作者:石述思

前言:1989年3月26日凌晨,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身亡,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史的标志性事件。有人认为,当现代工业社会最有力的象征——火车碾轧(niǎn yà)过中国最后一个田园诗人的身体时,所带来的阵痛表面上是钢铁碾轧肉体,实质上是功利主义摧毁了理想主义。

海子的逝去和理想主义的终结意味着一个结束也意味着一个开始——结束的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无限探求和彼岸救赎,开始的是一个喧哗的时代。信息爆炸、消费娱乐盛行、无厘头对传统的嘲笑与解构、后现代主义等等的出

现,无疑宣布了诗人的淡去和英雄的死亡。 如今,海子所代表的那个年代已渐行渐远。而海子,作为那个年代精神核心的一部分,也许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1989年,我20岁,那是一个全社会弥漫着文学梦的年代。

时年3月26日,不到25岁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就像他诗中所说——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自杀前两个月,他写下了至今被人广为传诵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海子之死是一个相当轰动的事。我印象中,那时的大学生也就是今天的社会各类精英们多半都是青春恣肆的文学青年。来自安徽农村、毕业于北大的海子凭借着诗人天生的敏感,以结束生命这样极端的方式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那是一个幻想和纯情在天空自由翱翔的年代,很多人可以听从内心的召唤,为了理想和爱殉情。

20年后,当年沉迷于行吟校园的我早已融入滚滚红尘。为了面包,为了富足的生活,为了社会认同的所谓的成功而每日奔忙。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不愁柴米油盐,还算安逸。但

总感到自己像一个在地面匆匆穿行的戴着面具的躯壳,早已远离天空的召唤。这样的状态让人想起马雅可夫斯基在著名诗篇《穿裤子的云》中的呐喊:我,对于我自己来说,太小了。 所幸我即将40岁,经过漫长的生活历练和岁月淘洗,已经足够成熟,习惯性地向现实和命运低头已经成为本能,没有诗歌还有卡拉OK呢。

其实,即使海子活在充满繁华盛景、现实目标的社会,如果不主动接受环境的雕琢,更找不到自己的桃花源。1993年,逃亡的顾城带着黑夜给他的黑色眼睛去异国寻找光明,终归于永远的黑暗。朦胧诗鼻祖食指至今安静地住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依旧嗜烟如命。其余的诗人不是另谋高就便是在躲在城市的角落里默默苦吟。

我们可以通过所谓的奋斗找到安放身体的豪宅香车,但很难找到一个居所安放灵魂。中国的大学都开风水课了,各地庙宇的香火始终被有太多现实目标的香客萦绕,不存在的菩萨面对这些充满欲望索求的善男信女估计会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比地方政府还重。

我经常听闻有人为了炒股赔钱、失去工作、

情人背叛而自绝于尘世,而几乎没有听到因为理想国的破碎而自绝的人。因为目标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高扬的旗帜,PK掉不切实际的一切,包括理想。

在3月最后一个星期里,各地的诗会即将像这个春日一样芬芳绽开。因为一个人的远去,因为一个时代的背影,纪念我们曾经的朦胧和诗意。

但诗意的栖居在今天已成遥远的绝响。不过,很多人越来越有钱了。

我们该庆幸还是该悲哀?

我不知道,也没有时间知道,因为下一个充满诱惑的现实目标又在向我召唤,没有诗意,但可能带来锦衣玉食,带来鲜花和掌声。我将出发。

出发之前,我决定纪念一个精神的贵族,他已远去20年,他永远留驻了青春,他始终忠于内心的感受,他至少让我们明白:曾经的过去,我们浪漫过,纯真过,坚持过,诚实过,躁动过——因此无悔。

附:海子代表作选读

从1984年到1989年,不到五年的时间里,

海子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札记。其中流传最广、最具影响的是他的短诗。正如诗人自己所说,他的短诗是绝对抒情的,有一种刀劈斧砍的力量。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然而诗人率真的情怀并未损害优秀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的节制和锻打,他的绝大部分短诗作品在诗艺上也是无可挑剔的。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其三种基本的方式,它们是自足和卓有成效的。

读海子的诗,会有一种难于把握的恍惚不定的感觉、但这感觉又是独特的,而且是十分确切的。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冲撞而又交错的意境,正是海子诗的强烈的个性化的诗意所在。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滴眼泪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秋天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春天,十个海子(这是海子生前最后一首诗)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21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22

相当于请愿书,相当于签名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03月29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郭巍青(中山大学教授)

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与澳大利亚悉尼市最先倡议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环保活动今年继续进行。参与这项活动的全球各个城镇、公私机构以及普通人,各自在当地时间3月28日晚8:30—9:30熄灭电灯一小时。(简明扼要的活动简介,既要清楚,又忌繁琐---老师评注,下同)“熄灯一小时”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动员方式,它传递一项倡议,即倡议所有的人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评论这个行动的意义,提出作者的观点)

去年这个时候我曾为此事写过一篇评论,批评当时正在筹办奥运的北京对于此类活动不参与。今年的情况明显不同,有很多令人兴奋的进步。香港、北京、上海以及国内多个城市和许多商业机构响应了这个活动,熄灯一小时。我所在的广州(正在筹办亚运会),没有见到政府的正式响应,但是我所在的大学,有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联系到身边实际)

我想不避嫌疑,为自己的学生多讲两句好话。在各种关于学生素质、经济危机以及就业困难的论述语境下,大学生被“型塑”成孱(chán)弱的可怜虫,他们当中很多人也被这样的论述搞得越过越没劲。我

鼓励大学生参加类似“地球一小时”的活动,就是希望也相信他们自己有力量,能找到资源与平台,重新成为引领观念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先锋。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若能看到青年一代更进步、更开朗、更先锋,才是最好的纪念。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不要忘记这句话。

说到创新,我愿重复去年已经说过的观点,“地球一小时”以及类似活动,是面向社会的创新。其意义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行动而体现高尚价值。第二点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而产生变革效果。换言之,人人以举手之劳,网络式推进,用行动改变世界。 当然不是说,熄灯一小时,就可以把地

球气候系统改变了或者挽救了。(实事求是承认这个行动的意义有限---这样的地方,往往是论述的理性力量所在;同时这里以退为进,为深入一步的论述拓展空间)面对气候变化议题,实际上需要有三种创新。一种是政策创新和治理创新,政府要承担这个责任。另一种是技术创新,例如使用清洁能源,市场与企业要承担这个责任。第三种是社会创新,例如改变某种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在这里,作为公民的个人要承担责任。

回到中国情景,上述三个领域都有很多问题。但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的问题是,公民社会发育不良,公民的行动能力和“效能感”很弱。它导致大批人群在

无力感与躁动感之间反复摆动,从而引发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心理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球一小时”活动之所以是创新,就是因为它为公民行动提供高尚价值与运作平台,提供杠杆支点与策略手段,使公民行动有可能“撬动”政府行动以及企业行动,并在三方之间建构良性互动,达成善治前景。从这种活动理念与活动策略来看,它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的方面。

要明白这里的创新性与积极意义,不妨多看一个激进的行动案例。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准备扩建第三条跑道,绿色和平组织的英国分部认为此举将使希斯罗机场成为首屈一指的排放大户,抵消了此前的减排成效,于是发动抗议。他们在规划要修

建跑道的地方买下一英亩土地,然后在网络上分拆 “出售”。行动的目标是全球征集10万“地主”(无需个人出钱),迫使机场方面将来真的要征地时,会面对10万个谈判对手。

我的理解是,这一英亩土地等于是巨大的请愿书,每一个愿意买的人,相当于在请愿书上签名。请愿书与征集签名都是很老的方式了,现在借助于IT技术,居然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的相互嵌入中开出新思维。先撇开其他的考虑不说,谁能不拍案叫绝,这是多么敢想敢做的巨大创意呢?

“地球一小时”的设计理念,也是如此。它要利用的资源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节约的动机,每个人都能做到熄灯一小时,这就

够了,它极大地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通过网络联结,它就汇聚成了非常清晰明确的表达和诉求。“地球一小时”概念,因此也就成为全球铺开的请愿书,在这一个小时中愿意关灯,相当于在这份请愿书上签了名。我自己愿意签名,并相信,它也是留给后代的历史长卷。

(作者郭巍青,中山大学教授)

天寒地冻,需要你我奉献温暖 时事评论 南都社论 原创

发布时间:2009-11-18

摘要:广州上周开始骤然降温十多摄氏度,城市遇到了30年来少见的湿冷。某些苦寒人士防无可防,连续两天有流浪者被冻死。

翻查前两年的新闻,亦能发现类似的死亡个案。鉴于低温天气还将持续,广州全天候开放千余个避寒场所,有关政府部门也派出流动救助人员给流浪者发送御寒物品。广州刚刚决定每年的12月12日为慈善日。虑及眼下所需,应该让更多人能够取暖存活。

广州上周开始骤然降温十多摄氏度,城市遇到了30年来少见的湿冷。某些苦寒人士防无可防,连续两天有流浪者被冻死。翻查前两年的新闻,亦能发现类似的死亡个案。鉴于低温天气还将持续,广州全天候开放千余个避寒场所,有关政府部门也派出流动救助人员给流浪者发送御寒物品。广州刚刚决定每年的12月12日为慈

善日。虑及眼下所需,应该让更多人能够取暖存活。

流浪者之死,死于可供御寒的身体丧失最后一丝抵抗力,转瞬消亡在天寒地冻的人间。尽管他们可能没被在乎过,可生命以这样的方式在街头结束,并且连续几年在繁华街头发现冻死骨,总叫人感到莫大的伤感。他们来自哪里,姓甚名谁,无人知晓。可以确信的是,在他们人生的尽头,那里全是冰冷。此情此景,对于温暖优裕的人们,不该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绝非要谴责谁。民政部门确实在做事,为那些仍在寒风冷雨中苦捱的人送去

必要帮助,或劝服他们到安全处暂避。也有流浪者为了搵食便利,谢绝进入救护站。不过,以生命为大,政府的救急行为可以进一步、周全些,例如提供比被子更充足的防寒保温物资;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多的市民自发行动,就近发现并帮扶困在寒冷中的人——— 并不仅限于流浪者。

对许多人和许多家庭来说,当前正在面临的寒冷状况无需渲染,因为那就是他们生活中缺乏阳光照射的一部分。冷空气加重了原有的贫穷、孤苦或无助,甚至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虽然广州的冬天并不长久,但也足以摧垮这些人脆弱的生活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温暖的需求就

变得迫切,而寻找到这些挣扎在寒冷中的人,给予关怀当是广州慈善的朴素含义。

对于温饱无忧的人来说,寒冷对某些人群的伤害远比想象中的残忍。让我们服从善的指引,留心那些躺卧在立交桥下、大厦檐下、空调排气出口、变电房、简陋居室,以及所有可以被他们称之为“温暖所在”的地方,进而对良善之举不必羞于表达。说上一声问候,递上几件厚的旧衣衫,赠送杯面热水,都可以融解冰冻,让冷却的心热起来。同在人间,就该协力驱寒。

政府出手后,庇护全城寒士,尚缺民

间力量的参与。其实,只有辅以志愿者的巡城,配以有针对性的救济,才可能弥补政府救援的缺口。在当前寒冷的日夜里,志愿者不必非要等待政府号令才动员起来。试问,读到流浪者冻死桥下的消息,还有谁可以无动于衷?此时,每个不冷漠的市民都是志愿者,只应该听从内心慈悲之意的征召,于今冬特别冷的路上扶人一把。

寒冷的体验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伶仃感,是孤独无所依靠的绝望,是一路上被寒流紧紧追赶的痛苦与麻木。当诸如此类的寒冷体验发生在城市,就难免带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与隔阂。广州连续三年发生

流浪者冻死,问责倒在其次,最令人担心的是人们不再为此感到内疚,而只是对着报纸感叹几声了事。如果不行动,大家不去帮大家,那就很难走出冬天。

谈论流浪汉其实说的是更多的人群,大寒之时也不单单是指眼下的月份。寒冷,抑或取暖也都超出天气范畴,总而言之是人的境况,以及其他人怎样对待别人更差的遭遇。抵御寒冷的唯有温暖。对于冻死的人来说,广州就是世界的尽头。可对生者而言,是要让这一幕不要重演,要让阳光照见每个颠沛流离的人,让他们安然穿越广州的街道,在相互取暖中一起生存。

●欢迎回应:[email protected] 南都网:www.nddaily.com

一个杀死诗意的年代——纪念海子 (2009-03-24 12:57:48) 作者:石述思

前言:1989年3月26日凌晨,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身亡,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史的标志性事件。有人认为,当现代工业社会最有力的象征——火车碾轧(niǎn yà)过中国最后一个田园诗人的身体时,所带来的阵痛表面上是钢铁碾轧肉体,实质上是功利主义摧毁了理想主义。

海子的逝去和理想主义的终结意味着一个结束也意味着一个开始——结束的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无限探求和彼岸救赎,开始的是一个喧哗的时代。信息爆炸、消费娱乐盛行、无厘头对传统的嘲笑与解构、后现代主义等等的出

现,无疑宣布了诗人的淡去和英雄的死亡。 如今,海子所代表的那个年代已渐行渐远。而海子,作为那个年代精神核心的一部分,也许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1989年,我20岁,那是一个全社会弥漫着文学梦的年代。

时年3月26日,不到25岁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就像他诗中所说——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自杀前两个月,他写下了至今被人广为传诵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海子之死是一个相当轰动的事。我印象中,那时的大学生也就是今天的社会各类精英们多半都是青春恣肆的文学青年。来自安徽农村、毕业于北大的海子凭借着诗人天生的敏感,以结束生命这样极端的方式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那是一个幻想和纯情在天空自由翱翔的年代,很多人可以听从内心的召唤,为了理想和爱殉情。

20年后,当年沉迷于行吟校园的我早已融入滚滚红尘。为了面包,为了富足的生活,为了社会认同的所谓的成功而每日奔忙。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不愁柴米油盐,还算安逸。但

总感到自己像一个在地面匆匆穿行的戴着面具的躯壳,早已远离天空的召唤。这样的状态让人想起马雅可夫斯基在著名诗篇《穿裤子的云》中的呐喊:我,对于我自己来说,太小了。 所幸我即将40岁,经过漫长的生活历练和岁月淘洗,已经足够成熟,习惯性地向现实和命运低头已经成为本能,没有诗歌还有卡拉OK呢。

其实,即使海子活在充满繁华盛景、现实目标的社会,如果不主动接受环境的雕琢,更找不到自己的桃花源。1993年,逃亡的顾城带着黑夜给他的黑色眼睛去异国寻找光明,终归于永远的黑暗。朦胧诗鼻祖食指至今安静地住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依旧嗜烟如命。其余的诗人不是另谋高就便是在躲在城市的角落里默默苦吟。

我们可以通过所谓的奋斗找到安放身体的豪宅香车,但很难找到一个居所安放灵魂。中国的大学都开风水课了,各地庙宇的香火始终被有太多现实目标的香客萦绕,不存在的菩萨面对这些充满欲望索求的善男信女估计会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比地方政府还重。

我经常听闻有人为了炒股赔钱、失去工作、

情人背叛而自绝于尘世,而几乎没有听到因为理想国的破碎而自绝的人。因为目标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高扬的旗帜,PK掉不切实际的一切,包括理想。

在3月最后一个星期里,各地的诗会即将像这个春日一样芬芳绽开。因为一个人的远去,因为一个时代的背影,纪念我们曾经的朦胧和诗意。

但诗意的栖居在今天已成遥远的绝响。不过,很多人越来越有钱了。

我们该庆幸还是该悲哀?

我不知道,也没有时间知道,因为下一个充满诱惑的现实目标又在向我召唤,没有诗意,但可能带来锦衣玉食,带来鲜花和掌声。我将出发。

出发之前,我决定纪念一个精神的贵族,他已远去20年,他永远留驻了青春,他始终忠于内心的感受,他至少让我们明白:曾经的过去,我们浪漫过,纯真过,坚持过,诚实过,躁动过——因此无悔。

附:海子代表作选读

从1984年到1989年,不到五年的时间里,

海子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札记。其中流传最广、最具影响的是他的短诗。正如诗人自己所说,他的短诗是绝对抒情的,有一种刀劈斧砍的力量。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然而诗人率真的情怀并未损害优秀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的节制和锻打,他的绝大部分短诗作品在诗艺上也是无可挑剔的。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其三种基本的方式,它们是自足和卓有成效的。

读海子的诗,会有一种难于把握的恍惚不定的感觉、但这感觉又是独特的,而且是十分确切的。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冲撞而又交错的意境,正是海子诗的强烈的个性化的诗意所在。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滴眼泪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秋天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春天,十个海子(这是海子生前最后一首诗)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21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22


相关内容

  •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
  • 说起荷尔德林 长江 很多同行同事可能怎么也想不到,我今年选择来德国图宾根做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考虑学术水平名气之类(尽管这里出了黑格尔.腾尼斯和达伦道夫),而是因为这里有诗人荷尔德林.我对荷尔德林,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感觉,总觉得好像曾经是朋友,但他突然消失到另一个世纪中去了,好像我正想对他继续说 ...

  • 海子诗歌的影响研究
  • 第26卷第4期 2011年4月宿州学院学报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Vol.26,No.4Apr.2011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1.04.020 海子诗歌的影响研究 周 勇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从海 ...

  • 四首海子的诗谱曲的民谣,以纪念诗人的忌日
  • 1989年的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的列车轮下与这个世界一刀两断. 但在天堂里的诗人大概并不寂寞,因为每年的这一天,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文章出来,以诗人的忌日为名,进行纪念. 大约大家所要怀念的,不仅仅是27年前死去的诗人,也是这个时代越来越缺失的诗歌的情怀. 除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外,又有多少人读过海 ...

  • 以梦为马的母亲
  •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3月24日晚,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里举办的两岸诗人作品暨海子诗歌 ...

  • 海子诗歌理想
  • 海子诗歌理想探析 摘要 作为一位在短短五年时间里(1984-1989)就创作出将近三百首高质量的抒情短诗和数万行总名为<太阳:七部书>的"大诗"的诗人来说,海子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于同时代诗人的诗歌理念.在后来的写作实践中,更不断超越和发展完善,形成独具一格的诗歌理想. ...

  • 海子留给了我们什么
  • 海子留给了我们什么 为纪念海子去世20周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海子诗全集>,这对燃烧着诗歌灵魂的人们,特别是海子的崇拜者们,无疑是个好消息.这也触动了很多人的思索,在这类消息后面的追贴,就有不少有一定深度的思考.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是对海子诗歌和海子本人的深入解读. 当然这一信息也触动了我 ...

  • 上海市黄浦区2015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
  • 上海市黄浦区2015年高考模拟考 语文试卷 (150分钟完成,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 ...

  • 海子的诗歌
  • 海子的诗歌 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 ...

  • 长文:海子: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 2015-12-18 04:00 | 豆瓣:waits 1 二十五岁的一生.十五岁从皖南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期间除了两次西北之行和一次南方之旅外,主要是在北京郊区的小城昌平教书度日: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七年之后骤然将生命自行结束:在其短促的.为整个八十年代所覆盖的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