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错在以己为判断是非标准 [文化散论]

[原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错在以己为判断是非标准

2706 次点击

62 个回复

四明陈彤 于 2013/11/6 14:23:44 发布在凯迪社区 >文化散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错在以己为判断是非标准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因为出现于联合国总部,使得孔儒们心里窃喜。这使本人想起最近一件事情。据说今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者,其中一位的妻子是华人。于是就有某华文媒体报道说:中国人的女婿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似乎华人世界都沾光了。然也有头脑清醒有自尊心的华媒讽刺道:这是阿Q精神。

孔儒们也有阿Q精神。因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进了联合国总部,他们大声嚷嚷孔子是世界一致承认的最伟大思想家了——做个孔儒多光荣啊!

其实孔子这句话存在问题的,问题出在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世上的是非。

稍有人事经验的人都会体会到,个人的“不欲”与个人的“所欲”,是随着个人地位的升迁变化而变化的,流动的。曾经的“不欲”可随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升消逝。

举本人遇到的例子来解读。

本人妻子所在水利单位有个技术员姓丁,因为出身不好,文革期间下到基层单位工作。我与他相见交谈,见他好谦卑。文革结束,他当了市城建局长。一次,城建局招工名单中,有我班毕业的学生,他特来摸清学生在校情况。我走进校长办公室,看到丁局长坐在那里,就照以前老样子,叫了一声:“老丁。”想不到他很冷谈,只“唔”了一声。

这个例子,就能说明每个人的“不欲”和“所欲”是随着地位的升迁变化的。这个姓丁的局长,当他受压制下放基层单位时,本人称呼他“老丁”,他不但接受,而且他感觉到本人是尊重他的。但当他荣任局长时,本人在公众前依然称呼他“老丁”时,他心里就不自在了。“老丁”这一称呼,是他所“不欲”了。

孔子也是“丁局长”同类人。

当他与少年朋友原壤一起放牛羊时,原壤满口孔小二,孔子感觉是亲热的。如果丢失了一只羊,财主发怒以杖敲击孔子,孔子只好忍受。但心里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是个聪明人,他觉得老是替财主放牧牛羊,管仓库,在丧葬队里吹唢呐,没出息。于是到京都游学去了。在太庙,孔子“每事问”,老子、郯子、苌弘、师襄这些有学问的名人都每问必答。他们从没有向孔子要过“束修”。

孔子学问有成,再加上这些老师的夸赞,在鲁国有些名气了。于是鲁国国君任命孔子为司寇。

孔子做了大官了。地位变了,孔子思想随之变了。

少年时的穷朋友原壤来看他,孔子认为丢了他的面子,就用拐杖敲击原壤,骂他“老而不死谓之贼”。以拐杖敲击他人,孔子已从原来的“不欲”变成“所欲”了。

不止这一桩事。他的学生孺悲专门从齐国远道赶来看望他。因为孺悲没带礼物来,孔子故意称病拒见,并弹琴让孺悲听到羞辱孺悲。孔子忘了他请教老子、郯子、师襄、苌弘时,人家根本没要他备带礼物。

人啊,是会变的动物!

行文至此,本人想到了毛泽东一则故事。

毛泽东回到韶山,有位老大妈拉着他的手称呼他“石三伢子”。毛泽东听了不但不反感,反而回头对跟随的人员说,你看,乡亲们待我多么亲热。

从对待老乡这个方面说,孔子的品德与毛泽东是没得比的。

2013-11-7

分享: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给朋友

[原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错在以己为判断是非标准

2706 次点击

62 个回复

四明陈彤 于 2013/11/6 14:23:44 发布在凯迪社区 >文化散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错在以己为判断是非标准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语因为出现于联合国总部,使得孔儒们心里窃喜。这使本人想起最近一件事情。据说今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者,其中一位的妻子是华人。于是就有某华文媒体报道说:中国人的女婿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似乎华人世界都沾光了。然也有头脑清醒有自尊心的华媒讽刺道:这是阿Q精神。

孔儒们也有阿Q精神。因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进了联合国总部,他们大声嚷嚷孔子是世界一致承认的最伟大思想家了——做个孔儒多光荣啊!

其实孔子这句话存在问题的,问题出在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世上的是非。

稍有人事经验的人都会体会到,个人的“不欲”与个人的“所欲”,是随着个人地位的升迁变化而变化的,流动的。曾经的“不欲”可随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升消逝。

举本人遇到的例子来解读。

本人妻子所在水利单位有个技术员姓丁,因为出身不好,文革期间下到基层单位工作。我与他相见交谈,见他好谦卑。文革结束,他当了市城建局长。一次,城建局招工名单中,有我班毕业的学生,他特来摸清学生在校情况。我走进校长办公室,看到丁局长坐在那里,就照以前老样子,叫了一声:“老丁。”想不到他很冷谈,只“唔”了一声。

这个例子,就能说明每个人的“不欲”和“所欲”是随着地位的升迁变化的。这个姓丁的局长,当他受压制下放基层单位时,本人称呼他“老丁”,他不但接受,而且他感觉到本人是尊重他的。但当他荣任局长时,本人在公众前依然称呼他“老丁”时,他心里就不自在了。“老丁”这一称呼,是他所“不欲”了。

孔子也是“丁局长”同类人。

当他与少年朋友原壤一起放牛羊时,原壤满口孔小二,孔子感觉是亲热的。如果丢失了一只羊,财主发怒以杖敲击孔子,孔子只好忍受。但心里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是个聪明人,他觉得老是替财主放牧牛羊,管仓库,在丧葬队里吹唢呐,没出息。于是到京都游学去了。在太庙,孔子“每事问”,老子、郯子、苌弘、师襄这些有学问的名人都每问必答。他们从没有向孔子要过“束修”。

孔子学问有成,再加上这些老师的夸赞,在鲁国有些名气了。于是鲁国国君任命孔子为司寇。

孔子做了大官了。地位变了,孔子思想随之变了。

少年时的穷朋友原壤来看他,孔子认为丢了他的面子,就用拐杖敲击原壤,骂他“老而不死谓之贼”。以拐杖敲击他人,孔子已从原来的“不欲”变成“所欲”了。

不止这一桩事。他的学生孺悲专门从齐国远道赶来看望他。因为孺悲没带礼物来,孔子故意称病拒见,并弹琴让孺悲听到羞辱孺悲。孔子忘了他请教老子、郯子、师襄、苌弘时,人家根本没要他备带礼物。

人啊,是会变的动物!

行文至此,本人想到了毛泽东一则故事。

毛泽东回到韶山,有位老大妈拉着他的手称呼他“石三伢子”。毛泽东听了不但不反感,反而回头对跟随的人员说,你看,乡亲们待我多么亲热。

从对待老乡这个方面说,孔子的品德与毛泽东是没得比的。

2013-11-7

分享: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给朋友


相关内容

  • 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 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程方平) (2007-12-28 15:20:49) 作者:程方平 内容提要:在21世纪,儒家思想再一次受到关注,也再一次引发争议.其思想和方法的内 涵与本质需要分析和梳理,需要放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和全球发展的宏大背 景中审视和分析.儒家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不仅是中国 ...

  • 诚信建设读本试卷合集
  • 诚信建设读本作业(2015)465(武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2015.4.16 1.(本题分值:2) ( )汲取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并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加以概括,从而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

  • 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如果德育教育在中职学生思想上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将对学生的道德观.就业观.人生观起到非常大的影响.现代社会上存在着道德失衡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时有抬头: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存在着才高德低的现象.学校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形式上较单一 ...

  • 诚信建设读本4657
  • 诚信建设读本作业465 一.单选题 1.()汲取了"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并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加以概括,从而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标准答案:A 2.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号召全党 ...

  • 用青春书写核心价值观
  • 用青春书写核心价值观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就像一天里初升的太阳,又像田野里萌芽的种子.它活力充沛不乏沉稳,它热情张扬又不乏理性.时光,似水无痕.青春,在追求中才能绽放,在拼搏中才能飞扬,在奉献中才能永恒. 每当我为散漫懒惰而惭愧的时候,我就会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找自己的人生航向, ...

  • 论儒家的忠恕之道
  • 作者:唐凯麟 求索 2000年03期 "普遍伦理"的可能性,必须以跨文化的认同为事实依据.自然,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是伴随着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的历史进程而逐步萌发和拓展的.如果说,今天由于诸多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和人类面临着如何继续生存和发展 ...

  • 北师大版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C.朱熹.陆九渊 D.陆九渊.王阳明 5.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 A.<离骚> B.<诗经> C.楚辞 D.汉赋 6.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下 ...

  • 职场年度最励志文章
  • 职场年度最励志文章:纽约华人女教师直指人心的23条金句    2014-08-20 14:54:58 3人阅读 评论(0)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理解这23句职场的肺腑之言.也许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这些内容显得高屋建瓴,并不能被深刻理解.推荐这篇文章,不在于要你记住多少,而是希望透过 ...

  • 高考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测试题
  • 政治史 1.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 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