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没还算诈骗吗?

网贷没还算诈骗吗?

随着网贷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出现,有很多朋友在咨询网贷没还是否构成诈骗罪,网贷的实质为借款行为,网贷不还和诈骗罪是有一定得距离的,但借钱不还还是可能构成诈骗罪的,只要借钱不还达到借贷式诈骗要件的,就会构成诈骗罪。那么,网贷没还算诈骗吗? 下面由律伴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一、诈骗罪和民间借贷之间的区别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数额较大以上公私财物的行为”。借贷式诈骗与民事债权债务纠纷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以借款为名转移财产、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等等。那么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之间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如何在具体案件中进行判断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

诈骗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因此,诈骗人“借钱”只是其虚构的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而正常的借贷人在借款时却具有归还的意思,往往只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债务不能及时归还。

(二) 行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

诈骗人在借款时都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又如虚构自已的财务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而正常借贷中,借款人往往会如实的告知其借款用途,很少采用欺骗的方法。

(三) 行为人对借款的态度不同:

诈骗人在骗得财物后不会考虑归还财物,因此在财物的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直接造成财物的灭失,如将借款用于赌博、吸毒或个人挥霍; 而民间借贷中,借款人本身具有归还借款的能力,或者将借款用于可产生合法收益的途径,以保障归还借款。

二、如何判断行为人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借贷式诈骗的犯罪人在归案后,总是会提出其与被害人之间是正常的借贷关系,甚至提供借条等证据予以印证,给判断此类案件的性质造成困难。主观意图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一种意识形态,无法直接从思维中剥离出来加以认证。往往只能依靠行为人的自我叙述,但真实性值得怀疑,更多的是要结合其具体行为表现一类进行判断,因为“行为是基于人的意识而实施的,或者说是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不能仅仅听信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而是要根据被告人的客观行为以及其他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行为人在犯罪中的行为表现往往更能表现出其主观意图。在判断行为人是否是有非法占有意图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行为人借钱的理由与实际用途:

在正常的民间借贷中,借款人会告知债权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让债权人知晓借出资金的用途和风险,从而做出决定。而在诈骗案中,犯罪人通常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正当而且有丰厚利润的项目,使被害人产生其借出资金安全并能及时收回的错误认识。

而实际上,犯罪人在获得借款后会将钱用于一些高危或者无法收回资金的活动,如用于赌博、供自己挥霍等,从而导致被害人的资金无法收回。行为人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会反映出其借款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而借款时的理由与实际使用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行为人在借款时是否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象的客观行为,是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的重要依据。

(二) 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

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准备归还借款的重要因素,行为人财务状况结合其对借款的用途,能够准确把握行为人的真实心态。在很多诈骗案件中,犯罪人在本人负债累累或者没有任何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虚构事实将自已装扮成富人或具有偿还能力,如谎称拥有房屋、土地、豪车等,在骗得借款后大肆挥霍,造成借款无法归还,此类情形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就没有偿还的意图。

反之,如果行为人本人具有较好的财产条件,虽然通过虚构理由等手段获得了借款,并用于了赌博等活动造成借款无法按时规还的,但其所拥有的其他财产,如房产、汽车、股票等,能够保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失的,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具有归还的意图,不应认定为诈骗。

(三) 行为人是否有掩饰真实身份或隐匿行踪的行为:

在借贷式诈骗中,犯罪人在犯罪之前会利用假名、假住址或假证件来掩盖真实身份,在得手后便销声匿迹。还有的犯罪人虽使用真实身份,但在骗得借款后或被害人追偿过程中,又通过更换手机号码、变更居住地点等方法来隐匿行踪,这些行为也能够反映出行为人不愿归还借款的主观心态,是判断行为人性质的重要依据。 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过程中,应当结合以上三点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准确把握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综上,网贷的性质为一种借款行为,借钱不还达到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要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骗取数额较大以上公私财物。如果借款时提供的是真实有效的信息,主观上不构成故意,就不会成立诈骗罪,按照民事纠纷进行处理。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网贷没还算诈骗吗?

随着网贷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出现,有很多朋友在咨询网贷没还是否构成诈骗罪,网贷的实质为借款行为,网贷不还和诈骗罪是有一定得距离的,但借钱不还还是可能构成诈骗罪的,只要借钱不还达到借贷式诈骗要件的,就会构成诈骗罪。那么,网贷没还算诈骗吗? 下面由律伴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一、诈骗罪和民间借贷之间的区别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数额较大以上公私财物的行为”。借贷式诈骗与民事债权债务纠纷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以借款为名转移财产、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等等。那么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之间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如何在具体案件中进行判断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

诈骗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因此,诈骗人“借钱”只是其虚构的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而正常的借贷人在借款时却具有归还的意思,往往只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债务不能及时归还。

(二) 行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

诈骗人在借款时都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又如虚构自已的财务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而正常借贷中,借款人往往会如实的告知其借款用途,很少采用欺骗的方法。

(三) 行为人对借款的态度不同:

诈骗人在骗得财物后不会考虑归还财物,因此在财物的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直接造成财物的灭失,如将借款用于赌博、吸毒或个人挥霍; 而民间借贷中,借款人本身具有归还借款的能力,或者将借款用于可产生合法收益的途径,以保障归还借款。

二、如何判断行为人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借贷式诈骗的犯罪人在归案后,总是会提出其与被害人之间是正常的借贷关系,甚至提供借条等证据予以印证,给判断此类案件的性质造成困难。主观意图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一种意识形态,无法直接从思维中剥离出来加以认证。往往只能依靠行为人的自我叙述,但真实性值得怀疑,更多的是要结合其具体行为表现一类进行判断,因为“行为是基于人的意识而实施的,或者说是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不能仅仅听信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而是要根据被告人的客观行为以及其他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行为人在犯罪中的行为表现往往更能表现出其主观意图。在判断行为人是否是有非法占有意图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行为人借钱的理由与实际用途:

在正常的民间借贷中,借款人会告知债权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让债权人知晓借出资金的用途和风险,从而做出决定。而在诈骗案中,犯罪人通常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正当而且有丰厚利润的项目,使被害人产生其借出资金安全并能及时收回的错误认识。

而实际上,犯罪人在获得借款后会将钱用于一些高危或者无法收回资金的活动,如用于赌博、供自己挥霍等,从而导致被害人的资金无法收回。行为人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会反映出其借款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而借款时的理由与实际使用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行为人在借款时是否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象的客观行为,是考察行为人主观心态的重要依据。

(二) 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

行为人借款时的财务状况是判断其是否准备归还借款的重要因素,行为人财务状况结合其对借款的用途,能够准确把握行为人的真实心态。在很多诈骗案件中,犯罪人在本人负债累累或者没有任何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虚构事实将自已装扮成富人或具有偿还能力,如谎称拥有房屋、土地、豪车等,在骗得借款后大肆挥霍,造成借款无法归还,此类情形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就没有偿还的意图。

反之,如果行为人本人具有较好的财产条件,虽然通过虚构理由等手段获得了借款,并用于了赌博等活动造成借款无法按时规还的,但其所拥有的其他财产,如房产、汽车、股票等,能够保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失的,应当认定行为人在借款时具有归还的意图,不应认定为诈骗。

(三) 行为人是否有掩饰真实身份或隐匿行踪的行为:

在借贷式诈骗中,犯罪人在犯罪之前会利用假名、假住址或假证件来掩盖真实身份,在得手后便销声匿迹。还有的犯罪人虽使用真实身份,但在骗得借款后或被害人追偿过程中,又通过更换手机号码、变更居住地点等方法来隐匿行踪,这些行为也能够反映出行为人不愿归还借款的主观心态,是判断行为人性质的重要依据。 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过程中,应当结合以上三点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准确把握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综上,网贷的性质为一种借款行为,借钱不还达到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要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骗取数额较大以上公私财物。如果借款时提供的是真实有效的信息,主观上不构成故意,就不会成立诈骗罪,按照民事纠纷进行处理。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相关内容

  • 合同诈骗罪认定的若干问题和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 合同诈骗罪认定的若干问题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以合同为掩护.手段狡猾.不易识别.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危害严重的诈骗犯罪.在所有的诈骗类犯罪案件中,合同诈骗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已成为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本文将结合我国合同法与刑法学基本原理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本罪有所 ...

  • 保险诈骗犯罪定性问题研究
  • ・专论・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保险诈骗犯罪定性问题研究 林荫茂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20002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保险诈骗犯罪"数额较大"的认定标准:保险诈骗犯罪与普通诈骗 罪.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占为己有犯罪等相关犯罪的界限:保险诈骗罪手段 ...

  • 刑法诈骗罪概念论文
  • 刑法诈骗罪概念论文 摘要:诈骗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严重扰乱是经济社会的市场秩序,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阻碍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因此打击诈骗是公安机关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诈骗罪的概念 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 合同诈骗罪
  • 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签订合同诈骗钱财的案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与经济纠纷极难区分与识别,因而成为司法实践中 ...

  • 天津地区诈骗罪构成.天津地区量刑标准.竞合
  • 诈骗罪构成要件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具体种类有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853次会议讨论通过) 为依法惩治诈骗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 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 ...

  • 论金融诈骗罪的犯罪目的
  • 论金融诈骗罪的犯罪目的 作者:石雯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年第04期 摘 要 金融诈骗犯罪,作为最常见的经济犯罪,研究其犯罪目的对司法实践中认定金融诈骗罪意义重大.其中,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的必备主观要件,其主观方面也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关键词 金融诈骗罪 非法占有 直 ...

  • 电大毕业论文模板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附件:毕业论文格式范本(正稿提倡双面打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本科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名 姓 名: 学 号: 入学时间: 所在分校: 指导教师: 年 月 毕业论文题目 目 录 摘要-------------------------- ...

  • 如何区别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
  • 广强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肖文彬(专注于诈骗类犯罪辩护十余年) 公众号:诈骗刑辩肖文彬(hnhyxwb) 一.立法渊源 合同诈骗罪是1997年<刑法>新确定的罪名,是从1979年<刑法>中的诈骗罪分离出来的,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在一定程度上为诈骗罪所包容,二者属于法条竞合,是特别 ...

  • 论网络诈骗犯罪
  • 2009年7月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7卷 第3期JournalofShanXiPoliceAcademy Ju.l,2009 Vo.l17 No.3 [犯罪与对策研究] 论网络诈骗犯罪 □王志红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京210046) 摘 要:网络诈骗犯罪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