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历史教育的终极意义

课 程 论 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大学历史教育的终极价值

任课教师:张声海

学生姓名:张驰

专业名称:工商管理

学 号:2009051973

2010年6月3日

浅谈大学历史教育的终极价值

工商管理3班 张驰

历史,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是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历史,不仅是过往的芸芸众生留下的串串脚印,历史也是一位位闪耀着人格魅力的伟人走过时代的背景,演绎的轰轰烈烈的史诗。时光流逝,岁月沉积,浅淡的脚印被风尘蒙盖,惊世的演出则被史册收录。当我们后人走进一本历史书时,不仅是在穿越时空,真实的感受历史,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旁观者清”的姿态,洞察往事的是是非非,以此来反观自己,展望未来。所以,历史的终极价值不只是记载与讲述,更是叩问与启迪!

翻看这本中国近现代史书,几种强烈的感受涌上心头。大学的历史书应当怎样讲述?其讲述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

历史书与大学生可谓有着很深的情结,从小学时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书,到初中时简略的历史书,再到高中时顶着高考压力填鸭式疯狂记忆的“历史全书”。中外历史可以说被淘了一遍又一遍,从少到多,从薄到厚,从窄到宽,我们一直作为一个被动的历史聆听者、历史输录机背诵着漫长的历史岁月。如果说以前的历史书承担一个讲述者的角色,那么大学的历史书,对于意气风发、思想活跃的大学生而言,应该从更深层的精神层面,更高远的全球视野,更鲜活的时代视角来引导大学生完善思想,塑造独立的人格。

所以历史书不应再以流水账的形式展现,不应再用数字、年代作为串接历史的主线,不应再像一个暮气沉沉的老者讲述苍白无色的旧事,我们需要更有活力、更有生气、更有波澜的历史!

我个人认为,历史的讲述应当是有详略的,立体的。所谓详略,就是指对中国近现代史中更具有教育意义、启示作用的事件要重点讲述,对于空泛难懂的政策、战争中细碎的小事件都可以略写甚至省去。所谓立体,就是对于重点记述的事件,要全方位讲深讲透,讲的发人深思,讲的让人恍然大悟。比如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其中简略的记述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而我认为,作为对中华民族拯救和复兴的三次伟大探索,却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使中国错过一次又一次振兴的机会,不断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况,而相比日俄,在面对内外交困的相似境遇下,却由被侵略的弱者变为蚕食中国的军事大国,这其中的原因、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失败的转折点、给我们的深刻启示,都要讲深讲透。还有近现代的类似改革也可以以问题、相关链接材料的形式与本章的改革进行比较分析。要中外对比着讲,古今结合着讲,要通过相关历史书籍、人物传记、视频资料透彻讲述。让学生在学完后有一种饱餐精神食粮之感,让我们能联想到如今的众多国际大事,思考在当代如何消解国家间的矛盾,推翻贸易、政治壁垒,实现民族的突围和腾飞!

除了叙述内容要更深刻,有侧重外。叙述的形式也应改不同与中学时的平淡式。过往的历史是鲜活生动的,而如今落于纸上的文字也应当保持历史的新鲜度,

所以文采应当是大学历史书的一大亮点。司马迁的《史记》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史书的典范。它在尊重事实,客观记述的同时,以更富艺术感染力的文字叙述,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更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如果历史书也能像这样,讲述屈辱史时让读者拍案而起,讲述改革失败时让人扼腕叹息,讲述现代成就时让人心生自豪,这才真正将历史讲活了!

大学历史学习的目的应当剥离去中学时考试的功利性,而应更多为了培养一种人文素养。也许很多历史事件会忘记,但学习历史中形成的历史观、世界观已融入学生的内心。

历史是由人演绎和书写的,历史的故事其实就是交错在一起的人生。后人在读史的同时,不仅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研究历史人物的个性以及抉择。我们以历史回顾者的视角对历史重新审视时,作出理性的判断。而历史人物也应走下被后人长期供奉的佛龛,还原真实的形象,使我们能更真切的感受他们的个性,走进他们的心灵,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指导历史实践,在学习、生活中成为成功者。所以历史书不应单纯的讲述历史事件,还应有重点的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深入解剖,与事件的关键点相结合,让人更清晰的看到人物与事件的紧密联系,人物对事件的影响,这样才能对我们产生更强大的心灵冲击。

另外,读史也是历练思维的过程。阅读过去,不是为夸耀辉煌的过去,或者为屈辱的往事作出种种假设,而是为更理性的分析现在,更准确的预测未来,这就要求历史书在人物和事件分析时更深入、全面,提供多种评判角度。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大学历史课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应当被赋予更高的教育意义。历史书只有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浅显走向深入,从生硬走向鲜活,从讲述走向启迪。才能使意气风发、激情开放的大学生真正形成批判历史观,塑造独立人格,成为更卓越的践行者!

课 程 论 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大学历史教育的终极价值

任课教师:张声海

学生姓名:张驰

专业名称:工商管理

学 号:2009051973

2010年6月3日

浅谈大学历史教育的终极价值

工商管理3班 张驰

历史,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是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历史,不仅是过往的芸芸众生留下的串串脚印,历史也是一位位闪耀着人格魅力的伟人走过时代的背景,演绎的轰轰烈烈的史诗。时光流逝,岁月沉积,浅淡的脚印被风尘蒙盖,惊世的演出则被史册收录。当我们后人走进一本历史书时,不仅是在穿越时空,真实的感受历史,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旁观者清”的姿态,洞察往事的是是非非,以此来反观自己,展望未来。所以,历史的终极价值不只是记载与讲述,更是叩问与启迪!

翻看这本中国近现代史书,几种强烈的感受涌上心头。大学的历史书应当怎样讲述?其讲述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

历史书与大学生可谓有着很深的情结,从小学时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书,到初中时简略的历史书,再到高中时顶着高考压力填鸭式疯狂记忆的“历史全书”。中外历史可以说被淘了一遍又一遍,从少到多,从薄到厚,从窄到宽,我们一直作为一个被动的历史聆听者、历史输录机背诵着漫长的历史岁月。如果说以前的历史书承担一个讲述者的角色,那么大学的历史书,对于意气风发、思想活跃的大学生而言,应该从更深层的精神层面,更高远的全球视野,更鲜活的时代视角来引导大学生完善思想,塑造独立的人格。

所以历史书不应再以流水账的形式展现,不应再用数字、年代作为串接历史的主线,不应再像一个暮气沉沉的老者讲述苍白无色的旧事,我们需要更有活力、更有生气、更有波澜的历史!

我个人认为,历史的讲述应当是有详略的,立体的。所谓详略,就是指对中国近现代史中更具有教育意义、启示作用的事件要重点讲述,对于空泛难懂的政策、战争中细碎的小事件都可以略写甚至省去。所谓立体,就是对于重点记述的事件,要全方位讲深讲透,讲的发人深思,讲的让人恍然大悟。比如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其中简略的记述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而我认为,作为对中华民族拯救和复兴的三次伟大探索,却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使中国错过一次又一次振兴的机会,不断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况,而相比日俄,在面对内外交困的相似境遇下,却由被侵略的弱者变为蚕食中国的军事大国,这其中的原因、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失败的转折点、给我们的深刻启示,都要讲深讲透。还有近现代的类似改革也可以以问题、相关链接材料的形式与本章的改革进行比较分析。要中外对比着讲,古今结合着讲,要通过相关历史书籍、人物传记、视频资料透彻讲述。让学生在学完后有一种饱餐精神食粮之感,让我们能联想到如今的众多国际大事,思考在当代如何消解国家间的矛盾,推翻贸易、政治壁垒,实现民族的突围和腾飞!

除了叙述内容要更深刻,有侧重外。叙述的形式也应改不同与中学时的平淡式。过往的历史是鲜活生动的,而如今落于纸上的文字也应当保持历史的新鲜度,

所以文采应当是大学历史书的一大亮点。司马迁的《史记》被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史书的典范。它在尊重事实,客观记述的同时,以更富艺术感染力的文字叙述,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更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如果历史书也能像这样,讲述屈辱史时让读者拍案而起,讲述改革失败时让人扼腕叹息,讲述现代成就时让人心生自豪,这才真正将历史讲活了!

大学历史学习的目的应当剥离去中学时考试的功利性,而应更多为了培养一种人文素养。也许很多历史事件会忘记,但学习历史中形成的历史观、世界观已融入学生的内心。

历史是由人演绎和书写的,历史的故事其实就是交错在一起的人生。后人在读史的同时,不仅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研究历史人物的个性以及抉择。我们以历史回顾者的视角对历史重新审视时,作出理性的判断。而历史人物也应走下被后人长期供奉的佛龛,还原真实的形象,使我们能更真切的感受他们的个性,走进他们的心灵,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指导历史实践,在学习、生活中成为成功者。所以历史书不应单纯的讲述历史事件,还应有重点的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深入解剖,与事件的关键点相结合,让人更清晰的看到人物与事件的紧密联系,人物对事件的影响,这样才能对我们产生更强大的心灵冲击。

另外,读史也是历练思维的过程。阅读过去,不是为夸耀辉煌的过去,或者为屈辱的往事作出种种假设,而是为更理性的分析现在,更准确的预测未来,这就要求历史书在人物和事件分析时更深入、全面,提供多种评判角度。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大学历史课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应当被赋予更高的教育意义。历史书只有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浅显走向深入,从生硬走向鲜活,从讲述走向启迪。才能使意气风发、激情开放的大学生真正形成批判历史观,塑造独立人格,成为更卓越的践行者!


相关内容

  •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
  • [摘要]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什么是教育 >集中反映了了雅氏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他从 "生存 .自由 .超越 "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 发 , 对教育本质 .教育方法 .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 反映了其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的教 ...

  • 什么是教育
  • 什么是教育 -解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德国哲学家, 精神病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之一.曾任海德堡大学.巴塞尔大学等学校教授, 他有许多著作, 如<哲学>.<论真理>.<什么是教育>等.其中<什么是教育>是一本 ...

  • 中国梦与中国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_江畅
  • DOI:10.13904/j.cnki.1007-1539.2013.04.005 [中国梦与信念伦理] 中国梦与中国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 江 畅* 摘要]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正确终 [ 中国人寻求社会价值终极目标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过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人民幸福更具根本性和终极意义.这 ...

  • 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 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2012-12-02 17:27阅读:371 目前中国德育的危机在于:仅仅着眼于日常生活规范的建立,德育目标已节节后退到了它的最低极限:人们在目标设定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缺乏理直气壮的关心,而在德育内容上又往往回避这一领域:价值无根性的德育必然导致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 ...

  • [第七封印]: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
  • 作者:潘汝 当代电影 2009年07期 <第七封印>是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巅峰之作.1956年,他以35天的激情创作成就了这一电影史上的伟大作品.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中世纪,曾经背负着宗教使命.东征十字军中的一员--骑士安托纽斯·布罗克与他的侍从琼斯踏上回乡的漫漫路程.他在 ...

  •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
  • 医学伦理学课程教案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美德的涵义.构成要素和内容,医学义务论的基本内容,医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的不同,医学效果论是制定.检验和协调医学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的内容,医学人道主义的涵义和伦理意义:熟悉医学伦理学三个基本理 ...

  • 当代美学的价值迷失与价值重建
  • 第2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月 Vol. 2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3 当代美学的价值迷失与价值重建 倪志娟 (孝感学院 政治系,湖北 孝感 432100) 摘 要:在社会转型时期所特有的困顿迷茫的社会 ...

  • 教育哲学之与教育者的意义
  • 第20卷第2期 教师教育研究 V01.20,No.2 200 8年3月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Mar.,2008 教育哲学之与教育者的意义 湛卫清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30) [摘要]教育哲学之与教育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教育问题的本体论认 ...

  • 中国知识分子论
  • 读书笔记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许纪霖 著 摘录:知识分子就是社会中那些繁琐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理解的人.也就是说,知识分子无非就是创造或传播抽象的价值符号的一群人.(第一章,第8页) 心得:我认为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必须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