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全题 名词解释:

1、 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

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都 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 遗传素质:是人在先天的

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3、 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

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 教育制度:是批一个国家

各级种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5、 义务教育:是依据国家法

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 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

或政党发展的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8、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

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

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首先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

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

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聘用制度。 12、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

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3、显示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

的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又称正式课程。

14、 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

潜在课程,它是在学校情境中由隐性的校文化组成的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 15、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

到的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

16、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

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17、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

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8、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

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授课制和分组教学等教学进行活动的结构。 20、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

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1、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

同一教室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2、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

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和,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黑心化为个全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首先品质的教育。 23、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

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的矛盾、关系的准则或指导思想。

24、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

尚思想、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影响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方法。

25、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

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 简答题:

1、 教育的属性?答:教育的

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的永恒性②教育的历史性和阶段性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 教育的社会属性?答:①

教育的永恒性②教育的历史性和阶段性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㈠教育具有自身

的继承关系㈡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 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强大动力?答:⑴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⑵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再生产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4、 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

展具有影响?答⑴教育圣人的意识进行符合阶级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政治社会化”⑵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⑶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⑷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5、 教育对文化影响和作用?

答:⑴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⑵教育的文化活动功能⑶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⑷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⑸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⑹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6、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作

用主要表现在:⑴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⑵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序,制约着人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⑶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人的个特点的发展 7、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答⑴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的日益扩大⑵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⑶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⑷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⑸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⑹教育学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

8、 现代世界各国学校教育制

度的变革的总体趋势?答:⑴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⑵ 从纵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⑶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9、 教育目的的功能?答:⑴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⑵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⑶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0、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

质?答:⑴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⑶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⑷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1、素质教育的特征?答:⑴

全体发展⑵全面发展⑶主动发展⑷和谐发展⑸充分发展⑹可持续发展 12、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⑴主体性原则⑵全体性原则⑶全面性原则⑷基础性原则⑸普通性原则⑹发展性原则

13、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答:

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14、教师要扮演好以下角色?

答:⑴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⑵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⑶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⑷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开放型社区文化的共建者⑸在对待自我上,教师是反思实践者⑹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是合作者

15、本体性知识具体要求如

下?答:⑴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广泛深刻的理解,掌握该学科的有关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并达到熟练的程度⑵了解和掌握与所教学科相关知识和背景材料⑶了解本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最新发展,正在进行的研究及最近取得的成果和将来的发展趋势⑷掌握本学科提供的认识和探索自然或人类社会的方法这样可以从方法论角度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本学科的有关问题,培养其科学与创新精神 16、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包

括?答⑴依法执教⑵爱岗敬业⑶热爱学生⑷严谨治学⑸团结协作⑹尊重家长⑺廉洁从教⑻为人师表 17、教师的权利包括?答⑴进

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⑵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校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⑷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

带薪休假的权利⑸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⑹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8、教师的义务?答:⑴遵守

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⑵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律制度,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⑶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⑸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9、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

因素?答:⑴校长的引领⑵合作性教师文化的激励⑶民主管理制度的保障 20、学生的本质特点?答:⑴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⑵学生是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的人⑶学生是具有明显发展特征的人⑷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1、列举人的智力结构内容?

答:人的智力主要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运行——操作智力、内省智力、交往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等几类。 22、 人的发展的特点?答:⑴

稳定性和可变性⑵顺序性和不可逆性⑶不平衡性⑷个别是差异性⑸发展的关键期⑹发展的年龄特征。

2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的人?答:⑴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⑵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⑶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4、人身权?答:身心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5、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主要包

括?答:⑴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⑵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⑶学校和地主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⑷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26、现将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总结归为以下几点?答:⑴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⑵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⑶注重内容的基础性⑷贴近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 27、教学过程的基础规律?答:

⑴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规律⑵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于的相统一的规律

28、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经常

采用以下原则?答:⑴思想性和科学统一的原则⑵启发性原则⑶循序渐进原则⑷巩固性原则⑸量力性原则⑹直观性原则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⑻因材施教原则

29、教学工作中心环节?答:

⑴目的明确⑵内容正确⑶

方法恰当⑷语言清晰⑸组织严密⑹积极性高 30、 德育过程的规律?答:⑴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⑵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斗争转化,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促使学生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⑶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集体和个人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⑷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1、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

则?答:⑴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⑵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⑶知行统一原则⑷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⑸下面教育与对比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⑹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⑺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2、学校德育的途径?答:⑴

直接的道德教学⑵渗透在学科科学中的道德影响⑶社会实践活动⑷课外、校外活动⑸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⑹班主任工作⑺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33、我中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

法有?⑴说理教育法⑵榜样示范法⑶实际锻炼法⑷情境陶冶法⑸指导自我教育法⑹品德评价法 34、班级管理的内容?答:⑴

班级组织建设⑵班级制度建设⑶班级教学管理⑷班级活动管理

35、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

答:⑴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⑵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⑶做好个虽教育工作⑷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⑸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论述题

1. 当代共性特征与发展趋势 答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

合日益紧密,一方面现代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引起的劳动领域的不断变革,又必然要求教育主动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重要条件 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一方

面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普及化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可体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平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3.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今天既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形式;也有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多媒体等教育形式。4.教育内容综合化,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明显反映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战争、犯罪、暴力。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接受教育应当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是把教育看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校教育学到的并非一个人一生知识的全部,学校教育的阶段性结束也不是学习的终止。每个个体都应在其未来工

作中不断学习,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其所提出的新要求。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要求教育的现代化。因此世界众我国家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都将教育的现代化看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论述五育?答:智育、智

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今天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各育的不平等,各育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所以,素质教育的真谛就应该是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3.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

得法。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答:第一,因材施教。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模式去塑造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套用现成的公式去处理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教师必须

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第二,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然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时有发生。教师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果断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妥善处理,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

体目标?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

5. 德育的意义?答:1.加强

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加强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道德品质形成打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对他们终身来说,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义。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教育目的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抓好德育,才能 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保证实现教育目的。 6.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

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答: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首先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行,即品德行为习惯,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品质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之间是有着有机联系和活动顺序的,一般是从提高认识开始,沿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顺序发展,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道德教育过程既可以从知和情的培养入,也可以从意和行的锻炼开始,具有多开端性。由于在品德的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快。有的慢,容易出现薄弱环节,导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和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会阻碍道德品质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使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7. 班主任也要特别注意暂

时落后学生的转化工作,要根据暂时落后的学生的特点做好转化工作?答:1.正确对待暂时落后的学生,关心热爱这些学生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3.培养学习兴趣4.抓反复,反复抓。

案例题

1、 美国斯坦福大学推翁教授

对智商130以上1528名儿童进行50年研究早年智力与晚年成就并无极大关系,试用教育学原理分析?答: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人

发展的内在根据之一,对 遗传素质的作用不能否 定。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 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 件,它只是为人的发展提 供可能性,并不最终决定 人的发展。而遗传素质所 提供的可能性,只有通过 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 响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2、 1968年罗森塔尔从1-6

年中各选 3个班发展预 测…请用教育分析?答: 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主 要包括:教师对待学生的 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育智慧和人格特质等。 其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不仅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 要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 师生人际关系。著名的罗 森塔尔的教师期望实验以 及后续的验证性实验都证 实了这一点。

3、 案例:粒粒倒立,多饱满:

答: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 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 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 生关系。4.要恰当地选择 直观手段5.要在直观的基 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

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

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

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

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 是指有学校

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

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

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

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

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

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

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

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

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群体团结的心理特征。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

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

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指劳动

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教学: 是教师教、学生学

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

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 是指为实现

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

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

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

专门理论。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

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

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

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 三种重要的课程观: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

决定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③分科与综合的关系;④人文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我国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①课程改革应有自己的

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②当前课程改革应进行两方面的“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和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必须完成的使命。

课程实施注意①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②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打基础③保证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①知识和能力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都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之,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②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③教学中应处理好这一关系,使课程能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为达到此任务,必须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应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⑵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⑶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育本质特点: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即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⑴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①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②从个体发展来说,使劳动者把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⑵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及平等性上。①教育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②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③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教育管理。⑶科学性。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①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②拥有现代科技手段,教育信息网络化。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结合。⑷创新性。①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特别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在世界各国掀起高潮。②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教育不断逼近理想目标。③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6)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略述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小学教育属于普通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在官府)。(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历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儿童发展观?⑴遗传决定论。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⑵环境决定论。包括“教

育万能”和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所提出的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⑶辐合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决定因素两种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的内涵:⑴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⑵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⑶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⑷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的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儿童的发展是其心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儿童发展的特点:⑴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⑵不平衡性。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⑶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⑷个体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点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

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⑸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他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表现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因为它考虑并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具有复杂性,它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②具有创造性,为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对知识的加工、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更新知识的融进和对教育对象经常变化的适应,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活动;③具有示范性;它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极其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特点和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④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主要有:目标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掌握知识结构、少儿精原则,实践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什么:⑴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⑵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⑶讲究语言艺术;⑷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日期和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实例分析

1、对教材的发行和选用搞地方保护主义/答:⑴危害性:①只顾经济利益,必定会严重降低教材的质量。②把教材等同于一般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编写、审查、出版、发行抱成一团,会偏离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定的初衷,离开了统一性的基础。③国家教育经费极为紧缺,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发展急需财力支持,真正进行教材编写的机构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下就会没有收益。⑵措施:①加强统一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样化。②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与认定。③对中小学教材实行专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教育部门与教材研究、编写、审查部门与出版、印刷、发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割。④加强教材改革的机制、队伍建设,沿法制化轨道前进。

2、老师同意孩子退学,对吗?/答: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带有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无权自愿放弃;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而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教师,怕

孩子影响升学率而同意其退学,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强制性,故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转轨。 3、只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答: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4、兴趣小组,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5、磁铁/答:这一实例体现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力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特点,对讲授的知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加工,演示有趣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

分的发挥了自己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参加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2参加射虎服务,勤工俭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以及文娱体育等活动3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4在思品成绩等方面活的工整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或者上级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1尊重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血液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其有关费用,获得贷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津贴的学生应当履行相应义务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品和行为习惯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中国教师专业化的历程: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教育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2·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确立教师专业的标准3·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从法律制度上开启了教室专业化的征程4,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步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并为八大类,教室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5,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室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结论:教室因为强调专业性而成为职业,因为职业提升需要而强调专业,教室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室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发展中的人3是学习者4是研究者。二者关系:角度:前者社会学,;后者教育学。外部: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个人职业阶梯的上升和各种专业荣誉的获得。内部:订立严格规范的资格许可和任职制度等;内在专业素质的额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总之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

新课改:背景:社会背景:只是经济的出现,1996年首次提出,创新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教育的追求,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支持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2教育背景: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难进课堂,国际背景:60年代世界性课改思潮80年代掀起新一轮高潮,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

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结构图: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管理,教学过程。总目标:以邓小平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该百年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室提高和噶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

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产生的适应性。

课改必要性:/趋势:1教育民主化2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3从课程分化到课程统整4课程决策的军权化5重建基础学历的概念//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育人为本2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学科课程和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隐性课程3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4强调整合构更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5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管6终生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方式7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8教室应有健康的心理和干预批判的精神面临的问题:1课改的推进速度问题,急造情况,速度太快2课改与教师培训问题,课改单兵独进3课改中繁与简,新与旧4课改与高考的改革关系问题,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但考试的难度没有降低5课程开发问题,学校的教育哲学来形成,学校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经验,究竟什么课程适合进入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问题

教育学全题 名词解释:

1、 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

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都 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 遗传素质:是人在先天的

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3、 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

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 教育制度:是批一个国家

各级种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5、 义务教育:是依据国家法

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 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

或政党发展的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8、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

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

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首先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

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

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聘用制度。 12、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

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3、显示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

的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又称正式课程。

14、 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

潜在课程,它是在学校情境中由隐性的校文化组成的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 15、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

到的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

16、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

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17、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

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8、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

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授课制和分组教学等教学进行活动的结构。 20、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

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1、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

同一教室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2、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

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和,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黑心化为个全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首先品质的教育。 23、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

年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工作中的矛盾、关系的准则或指导思想。

24、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

尚思想、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影响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方法。

25、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

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 简答题:

1、 教育的属性?答:教育的

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的永恒性②教育的历史性和阶段性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 教育的社会属性?答:①

教育的永恒性②教育的历史性和阶段性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㈠教育具有自身

的继承关系㈡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 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强大动力?答:⑴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⑵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再生产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4、 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

展具有影响?答⑴教育圣人的意识进行符合阶级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政治社会化”⑵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⑶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⑷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5、 教育对文化影响和作用?

答:⑴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⑵教育的文化活动功能⑶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⑷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⑸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⑹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6、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作

用主要表现在:⑴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⑵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序,制约着人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⑶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人的个特点的发展 7、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答⑴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的日益扩大⑵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⑶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⑷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⑸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⑹教育学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

8、 现代世界各国学校教育制

度的变革的总体趋势?答:⑴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⑵ 从纵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⑶现代学制已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9、 教育目的的功能?答:⑴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⑵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⑶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0、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

质?答:⑴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⑶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⑷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1、素质教育的特征?答:⑴

全体发展⑵全面发展⑶主动发展⑷和谐发展⑸充分发展⑹可持续发展 12、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⑴主体性原则⑵全体性原则⑶全面性原则⑷基础性原则⑸普通性原则⑹发展性原则

13、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答:

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14、教师要扮演好以下角色?

答:⑴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⑵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⑶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⑷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开放型社区文化的共建者⑸在对待自我上,教师是反思实践者⑹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是合作者

15、本体性知识具体要求如

下?答:⑴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广泛深刻的理解,掌握该学科的有关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并达到熟练的程度⑵了解和掌握与所教学科相关知识和背景材料⑶了解本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最新发展,正在进行的研究及最近取得的成果和将来的发展趋势⑷掌握本学科提供的认识和探索自然或人类社会的方法这样可以从方法论角度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本学科的有关问题,培养其科学与创新精神 16、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包

括?答⑴依法执教⑵爱岗敬业⑶热爱学生⑷严谨治学⑸团结协作⑹尊重家长⑺廉洁从教⑻为人师表 17、教师的权利包括?答⑴进

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⑵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校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⑷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

带薪休假的权利⑸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⑹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8、教师的义务?答:⑴遵守

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⑵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律制度,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⑶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⑸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9、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

因素?答:⑴校长的引领⑵合作性教师文化的激励⑶民主管理制度的保障 20、学生的本质特点?答:⑴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⑵学生是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的人⑶学生是具有明显发展特征的人⑷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1、列举人的智力结构内容?

答:人的智力主要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运行——操作智力、内省智力、交往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等几类。 22、 人的发展的特点?答:⑴

稳定性和可变性⑵顺序性和不可逆性⑶不平衡性⑷个别是差异性⑸发展的关键期⑹发展的年龄特征。

2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的人?答:⑴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⑵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⑶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4、人身权?答:身心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5、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主要包

括?答:⑴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⑵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⑶学校和地主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⑷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26、现将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总结归为以下几点?答:⑴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⑵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⑶注重内容的基础性⑷贴近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 27、教学过程的基础规律?答:

⑴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规律⑵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于的相统一的规律

28、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经常

采用以下原则?答:⑴思想性和科学统一的原则⑵启发性原则⑶循序渐进原则⑷巩固性原则⑸量力性原则⑹直观性原则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⑻因材施教原则

29、教学工作中心环节?答:

⑴目的明确⑵内容正确⑶

方法恰当⑷语言清晰⑸组织严密⑹积极性高 30、 德育过程的规律?答:⑴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⑵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斗争转化,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促使学生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⑶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集体和个人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⑷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1、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

则?答:⑴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⑵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⑶知行统一原则⑷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⑸下面教育与对比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⑹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⑺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2、学校德育的途径?答:⑴

直接的道德教学⑵渗透在学科科学中的道德影响⑶社会实践活动⑷课外、校外活动⑸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⑹班主任工作⑺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33、我中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

法有?⑴说理教育法⑵榜样示范法⑶实际锻炼法⑷情境陶冶法⑸指导自我教育法⑹品德评价法 34、班级管理的内容?答:⑴

班级组织建设⑵班级制度建设⑶班级教学管理⑷班级活动管理

35、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

答:⑴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⑵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⑶做好个虽教育工作⑷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⑸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论述题

1. 当代共性特征与发展趋势 答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

合日益紧密,一方面现代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引起的劳动领域的不断变革,又必然要求教育主动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重要条件 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一方

面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普及化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可体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平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3.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今天既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形式;也有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多媒体等教育形式。4.教育内容综合化,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明显反映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战争、犯罪、暴力。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接受教育应当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是把教育看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校教育学到的并非一个人一生知识的全部,学校教育的阶段性结束也不是学习的终止。每个个体都应在其未来工

作中不断学习,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其所提出的新要求。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要求教育的现代化。因此世界众我国家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都将教育的现代化看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论述五育?答:智育、智

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今天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各育的不平等,各育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所以,素质教育的真谛就应该是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3.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

得法。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答:第一,因材施教。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模式去塑造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套用现成的公式去处理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教师必须

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第二,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然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时有发生。教师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果断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妥善处理,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

体目标?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

5. 德育的意义?答:1.加强

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加强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道德品质形成打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对他们终身来说,有着定向和奠基的意义。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教育目的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抓好德育,才能 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保证实现教育目的。 6.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

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答: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首先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行,即品德行为习惯,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品质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之间是有着有机联系和活动顺序的,一般是从提高认识开始,沿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顺序发展,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道德教育过程既可以从知和情的培养入,也可以从意和行的锻炼开始,具有多开端性。由于在品德的发展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快。有的慢,容易出现薄弱环节,导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和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会阻碍道德品质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情况,使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7. 班主任也要特别注意暂

时落后学生的转化工作,要根据暂时落后的学生的特点做好转化工作?答:1.正确对待暂时落后的学生,关心热爱这些学生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3.培养学习兴趣4.抓反复,反复抓。

案例题

1、 美国斯坦福大学推翁教授

对智商130以上1528名儿童进行50年研究早年智力与晚年成就并无极大关系,试用教育学原理分析?答: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人

发展的内在根据之一,对 遗传素质的作用不能否 定。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 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 件,它只是为人的发展提 供可能性,并不最终决定 人的发展。而遗传素质所 提供的可能性,只有通过 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影 响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2、 1968年罗森塔尔从1-6

年中各选 3个班发展预 测…请用教育分析?答: 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主 要包括:教师对待学生的 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育智慧和人格特质等。 其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不仅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 要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 师生人际关系。著名的罗 森塔尔的教师期望实验以 及后续的验证性实验都证 实了这一点。

3、 案例:粒粒倒立,多饱满:

答: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 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 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 生关系。4.要恰当地选择 直观手段5.要在直观的基 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

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

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

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

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 是指有学校

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

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

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

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

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

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

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

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

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群体团结的心理特征。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

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

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指劳动

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教学: 是教师教、学生学

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

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 是指为实现

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

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

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

专门理论。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

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

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

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 三种重要的课程观: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

决定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③分科与综合的关系;④人文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我国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①课程改革应有自己的

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②当前课程改革应进行两方面的“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和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必须完成的使命。

课程实施注意①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②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打基础③保证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①知识和能力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都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之,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②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③教学中应处理好这一关系,使课程能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为达到此任务,必须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应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⑵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⑶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育本质特点: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即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⑴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①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②从个体发展来说,使劳动者把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⑵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及平等性上。①教育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②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③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教育管理。⑶科学性。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①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②拥有现代科技手段,教育信息网络化。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结合。⑷创新性。①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特别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在世界各国掀起高潮。②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教育不断逼近理想目标。③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6)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略述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小学教育属于普通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在官府)。(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历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儿童发展观?⑴遗传决定论。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⑵环境决定论。包括“教

育万能”和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所提出的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⑶辐合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决定因素两种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的内涵:⑴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⑵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⑶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⑷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的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儿童的发展是其心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儿童发展的特点:⑴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⑵不平衡性。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⑶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⑷个体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点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

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⑸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他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表现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因为它考虑并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具有复杂性,它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②具有创造性,为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对知识的加工、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更新知识的融进和对教育对象经常变化的适应,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活动;③具有示范性;它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极其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特点和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④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主要有:目标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掌握知识结构、少儿精原则,实践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什么:⑴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⑵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⑶讲究语言艺术;⑷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日期和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实例分析

1、对教材的发行和选用搞地方保护主义/答:⑴危害性:①只顾经济利益,必定会严重降低教材的质量。②把教材等同于一般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编写、审查、出版、发行抱成一团,会偏离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定的初衷,离开了统一性的基础。③国家教育经费极为紧缺,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发展急需财力支持,真正进行教材编写的机构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下就会没有收益。⑵措施:①加强统一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样化。②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与认定。③对中小学教材实行专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教育部门与教材研究、编写、审查部门与出版、印刷、发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割。④加强教材改革的机制、队伍建设,沿法制化轨道前进。

2、老师同意孩子退学,对吗?/答: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带有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无权自愿放弃;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而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教师,怕

孩子影响升学率而同意其退学,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强制性,故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转轨。 3、只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答: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4、兴趣小组,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5、磁铁/答:这一实例体现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力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特点,对讲授的知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加工,演示有趣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

分的发挥了自己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参加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2参加射虎服务,勤工俭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以及文娱体育等活动3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4在思品成绩等方面活的工整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或者上级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1尊重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血液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其有关费用,获得贷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津贴的学生应当履行相应义务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品和行为习惯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中国教师专业化的历程: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教育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2·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确立教师专业的标准3·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从法律制度上开启了教室专业化的征程4,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步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并为八大类,教室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5,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室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结论:教室因为强调专业性而成为职业,因为职业提升需要而强调专业,教室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室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发展中的人3是学习者4是研究者。二者关系:角度:前者社会学,;后者教育学。外部: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个人职业阶梯的上升和各种专业荣誉的获得。内部:订立严格规范的资格许可和任职制度等;内在专业素质的额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总之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

新课改:背景:社会背景:只是经济的出现,1996年首次提出,创新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教育的追求,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支持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2教育背景: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难进课堂,国际背景:60年代世界性课改思潮80年代掀起新一轮高潮,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

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结构图: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管理,教学过程。总目标:以邓小平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该百年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室提高和噶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

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产生的适应性。

课改必要性:/趋势:1教育民主化2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3从课程分化到课程统整4课程决策的军权化5重建基础学历的概念//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育人为本2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学科课程和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隐性课程3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4强调整合构更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5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管6终生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方式7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8教室应有健康的心理和干预批判的精神面临的问题:1课改的推进速度问题,急造情况,速度太快2课改与教师培训问题,课改单兵独进3课改中繁与简,新与旧4课改与高考的改革关系问题,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但考试的难度没有降低5课程开发问题,学校的教育哲学来形成,学校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经验,究竟什么课程适合进入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问题


相关内容

  • 自考[幼儿园课程]章节考点汇总
  •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念 第一节 对课程的理解 一.名词解释 1.课程形态 2.悬缺课程 3.学问中心课程 4.经验中心课程 5.活动课程 6.隐性(潜在)课程 二.填空题 1.指的是课程的存在或表现形式. 2行的课程和 . 3 4概念,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 5.综合课程本质上属于课程 ...

  •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教育心理专题]试题及答案1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教育心理专题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事件表明环境影响成功地抵抗了遗传的作用. A.荷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包围 B.苯丙酮尿症 C.孪生儿的爬梯实验 D.狼孩 2.著名的" ...

  •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目汇总
  • 西方经济学复习题目汇总 本资料源自公开出版物或相关院校内部 由复清发展金融考研咨询社编辑整理 西方经济学 一.概念题 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 商品边际替代率 预算线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消费线 价格-消费线 恩格尔曲线 等产量曲线 等成本线 生产函数 脊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 ...

  • 2011年4月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 2011年4月四川省自考试题 教育学A.教育心理学A ※注1:此资料并非完整试题,只涉及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主观题. ※注2:整理出来只为方便准备考试的童鞋有个比照,若作他用,一切后果自负. 一.题型 教育学A: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A:单项选择.填空.名词解 ...

  • 2011秋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 ...

  •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历年试题(2009起)
  • 试卷代号:250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 试题 2012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 是: . . . 2. 幼 ...

  •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04-11真题
  • 2004年 <运动生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氧脉搏 2.渗透压 3.射血分数 4.心力储备 5.运动后过量氧耗和氧热价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因素. 2.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生理原因. 3.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机理. 4.简述无氧阈的测试原理和意义. 三.论述题 ...

  • 教育学考研2016西南大学666真题分析
  • 教育学考研2016西南大学教育综合真题总体分析 备考西南大学教育学的小伙伴看过来,勤思教育学考研网的为老师为大家分析西南大学教育学666学术2016年的真题,帮刚出考场的小伙伴回忆下真题,同时也以真题为导向为17年志向西南大学的小伙伴指点迷津. 1.书单角度分析 西南大学非统考三年,14年退出统考舞 ...

  • 江苏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附答案)
  • 2009年江苏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习内容 B.学生 C.教学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