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面临的战争们 - 战史风云 - 凤凰论坛

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面临的战争们唐朝面临着突厥侵略的危险:李渊反隋的时候是这样,李世民玄武门之后也是如此。

突厥人经常乘人之危,南下抢略财物和粮食,当然还有人口。

李唐的中原,都希望能够消灭这个外患。

为什么突厥要入侵中原?他们不知道这样会引起仇恨吗?

突厥人和中原人经常有生意来往,当然会知道中原人的想法。突厥卖马匹和其他的东西给中原,跳胡旋舞给中原人看,买走丝绸、茶叶、珠宝、粮食和盐,他们为什么不做生意要打仗呢?

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打仗比做生意要更有利益。为什么呢?

从现代经济学看来,中原和突厥都是农业国,中原经济主要依赖耕种,突厥经济主要依靠畜牧业。

耕种的农业风险来自水,旱灾或者涝灾,都足以影响收成。但灭顶之灾不是风雪,而是黄河决堤。

相比之下以畜牧业为主的突厥,一场暴风雪足以冻死全国一半以上的牲畜,并导致余下的牲畜缺乏草料。那么,如果天灾频繁,全国的经济就会出现危机,许多百姓就会冻饿而死。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我们知道农业经济都是高风险的,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中原有许多关于天气预测、天象的文化,也有救济灾民的传统;突厥则有无国界,游移不定的传统。从经济学角度讲,这都是为了降低风险。

对于统战者而言,农耕为主的国家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条件是稳定、安定。畜牧为主的国家则不同。天灾如果经常让这个民族饱受饥饿和寒冷,甚至难以生存下去,那么进行战争,在同样的人口财物的损失消耗下,获得的利益经常是更大的。

那么战争如果造成民族的毁灭悲剧呢?岂不是对自己很不利的选择?

是的,游牧民族能看到这一点,但是他们会因为生产力和交通工具的不发达而盲目自信:最多是打败,那就逃跑;游牧民族不怕离开某个地方,甚至已经习惯。

这样,在经济利益的权衡下,突厥就会经常入侵中原。和亲、献礼、求和,都只能是战术层面的和平。

隋唐时的突厥,秦汉时的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因为同样的天气原因不断入侵,甚至成为一种习惯;而蒙古、女真等民族,虽然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灭亡,但被不公正对待(如强迫进贡)下,经济利益就将驱使他们入侵中原。在同样的成本下,入侵中原是得到最多利润的方法。

日本一直以来也持同样的心态。他们也希望走同样的道路,如果他们创业(夺取中原政权)成功,他们的利润将是1000%以上。

那么,从经济学角度,中原有没有防止入侵的办法呢?

第一,增加入侵的成本。长城、军队、保持统一和长期稳定,保持对外的友好,都是增大入侵者成本的好办法。当成本大到对方支付不起或者得不偿失时,对方就会放弃入侵的念头。

第二,改善对方的经济结构。对方如果经常饥寒交迫被迫入侵,那么一定是对方的经济结构有问题。经济基础不稳定。如果对方和我们一样丰衣足食,那么入侵的成本和收益之比就不会显得很大很有诱惑。文成公主带给中原的和平,不是依靠美色迷惑了整个匈奴,而是改善了他们的生存条件。使入侵中原的必要性减小。

第三,改善对方民族的生存状态。如果游牧民族由于水草不丰入侵中原,并且屡败屡战的话,那么最低成本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到水草丰盛的地方放牧,或者改变他们的游牧习惯,改为其他方式生存。农耕、冶炼、手工等。

第四,传播文化。可以想像,如果秦汉和隋唐时期,有现代经济学的支撑,那么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就会因为找到经济学的原因而找到解决办法。但是,就算现代经济学家回到古代,仍然不能消除这些战争,因为百姓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都不高。人们无法产生高水平的生产方式从而产生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游牧民族的就业问题。如果游牧民族的温饱问题无法解决,就无法改变该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从而民族习惯就无从改变,冲突就一定会发生,哪怕冲突的结果意味这全民族的毁灭

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面临的战争们唐朝面临着突厥侵略的危险:李渊反隋的时候是这样,李世民玄武门之后也是如此。

突厥人经常乘人之危,南下抢略财物和粮食,当然还有人口。

李唐的中原,都希望能够消灭这个外患。

为什么突厥要入侵中原?他们不知道这样会引起仇恨吗?

突厥人和中原人经常有生意来往,当然会知道中原人的想法。突厥卖马匹和其他的东西给中原,跳胡旋舞给中原人看,买走丝绸、茶叶、珠宝、粮食和盐,他们为什么不做生意要打仗呢?

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打仗比做生意要更有利益。为什么呢?

从现代经济学看来,中原和突厥都是农业国,中原经济主要依赖耕种,突厥经济主要依靠畜牧业。

耕种的农业风险来自水,旱灾或者涝灾,都足以影响收成。但灭顶之灾不是风雪,而是黄河决堤。

相比之下以畜牧业为主的突厥,一场暴风雪足以冻死全国一半以上的牲畜,并导致余下的牲畜缺乏草料。那么,如果天灾频繁,全国的经济就会出现危机,许多百姓就会冻饿而死。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我们知道农业经济都是高风险的,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中原有许多关于天气预测、天象的文化,也有救济灾民的传统;突厥则有无国界,游移不定的传统。从经济学角度讲,这都是为了降低风险。

对于统战者而言,农耕为主的国家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条件是稳定、安定。畜牧为主的国家则不同。天灾如果经常让这个民族饱受饥饿和寒冷,甚至难以生存下去,那么进行战争,在同样的人口财物的损失消耗下,获得的利益经常是更大的。

那么战争如果造成民族的毁灭悲剧呢?岂不是对自己很不利的选择?

是的,游牧民族能看到这一点,但是他们会因为生产力和交通工具的不发达而盲目自信:最多是打败,那就逃跑;游牧民族不怕离开某个地方,甚至已经习惯。

这样,在经济利益的权衡下,突厥就会经常入侵中原。和亲、献礼、求和,都只能是战术层面的和平。

隋唐时的突厥,秦汉时的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因为同样的天气原因不断入侵,甚至成为一种习惯;而蒙古、女真等民族,虽然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灭亡,但被不公正对待(如强迫进贡)下,经济利益就将驱使他们入侵中原。在同样的成本下,入侵中原是得到最多利润的方法。

日本一直以来也持同样的心态。他们也希望走同样的道路,如果他们创业(夺取中原政权)成功,他们的利润将是1000%以上。

那么,从经济学角度,中原有没有防止入侵的办法呢?

第一,增加入侵的成本。长城、军队、保持统一和长期稳定,保持对外的友好,都是增大入侵者成本的好办法。当成本大到对方支付不起或者得不偿失时,对方就会放弃入侵的念头。

第二,改善对方的经济结构。对方如果经常饥寒交迫被迫入侵,那么一定是对方的经济结构有问题。经济基础不稳定。如果对方和我们一样丰衣足食,那么入侵的成本和收益之比就不会显得很大很有诱惑。文成公主带给中原的和平,不是依靠美色迷惑了整个匈奴,而是改善了他们的生存条件。使入侵中原的必要性减小。

第三,改善对方民族的生存状态。如果游牧民族由于水草不丰入侵中原,并且屡败屡战的话,那么最低成本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到水草丰盛的地方放牧,或者改变他们的游牧习惯,改为其他方式生存。农耕、冶炼、手工等。

第四,传播文化。可以想像,如果秦汉和隋唐时期,有现代经济学的支撑,那么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就会因为找到经济学的原因而找到解决办法。但是,就算现代经济学家回到古代,仍然不能消除这些战争,因为百姓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都不高。人们无法产生高水平的生产方式从而产生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游牧民族的就业问题。如果游牧民族的温饱问题无法解决,就无法改变该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从而民族习惯就无从改变,冲突就一定会发生,哪怕冲突的结果意味这全民族的毁灭


相关内容

  • 中国的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
  • 中国的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 徐蓝 牛大勇 载<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 论著选载157 一 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1980-1991)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美正式建交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学者能够从海外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料 ...

  • 传媒类文案
  • 摘选自<凤凰术·凤凰卫视企业文化> 文案: 人为什么活着? 为了思念? 为了活下去? 为了活更长? 还是为了离开? (人物旁白)去骑摩托车吧. 五个台湾人,平均年龄81岁,一个中听,一个得了癌症,三个有心脏病,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6个月的准备,环岛十三天,1139公里,从北到南,从黑 ...

  • 冷战史新研究与档案文献的收集和利用
  • ・专题研究: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冷战史新研究与档案文献的收集和利用 沈志华 提 要:, 但 , 度离规范化.法制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 因此, , .充分利用地方档案..档案文献收集与利用的国际合作等方 档案 收集 利用 在20世纪最后10年, 人们惊异地发现, 国际史学界有一项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 ...

  • [邓宝珊--积极抗日的爱国将军][推荐] - 战史风云 - 华声论坛
  • <邓宝珊--积极抗日的爱国将军>[推荐] 邓宝珊(1894-1968),原名邓瑜,甘肃天水人.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1917年后,在陕西任靖国军第四路营长.团长.副总司令.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任第二军旅长.师长.1926年后,任国民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国民联军驻陕 ...

  • 卢德铭-我军早年陨落的将星 - 战史风云 - 华声论坛
  • 1927年9月25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军在向井冈山进军途经江西萍乡芦溪县时遭到国民党军伏击,总指挥卢德铭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得知这一噩耗后,毛泽东痛心疾呼:"还我卢德铭!" 卢德铭,又名继雄,字邦鼎,号又新.1905年生于四川宜宾双石乡狮子湾(今属自贡).1921年考入成都公学 ...

  • 抗战作业素材
  • <我的抗战>Ⅱ-保卫南京观后感 <保卫南京>这部电影,将生活在和平年代,未经过战争洗礼的我们带回了1937年那个血雨肉腥的南京,简述了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痛的历史故事.30万!是一个个头颅, 是我们那可爱可敬的同胞们!一部精彩的纪录片,让我们热血沸腾,因为我们是21世纪的新青年! ...

  • 战史今日:6月11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 2008年06月11日 10:30凤凰军事[大中小]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战史今日]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百日维新"由此开始. 1925年6月11日,汉口英国海军水兵枪杀中国码头工人,制造了&qu ...

  • 渡江战役研究论著目录
  • "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六十周年"征文 渡江战役研究论著目录 李新冲 一.书目 第四兵团政治部:<进军江南>,第四兵团政治部1949 地图出版社编委:<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形势图>,地图出版社1958 江苏人民出版社编委:<百万雄师下江 ...

  • 孙子兵法视角下的南海问题解决之道
  • 关于南海问题的分析-从孙子兵法 近一年来,菲律宾等国无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多次私自在各种场合公开声称本属于中国的南海一些岛屿是其领土.随着各大媒体的深入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到了中国在南海的权益在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不少人国人们都在普遍关心几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目前处理南海的方式是否妥当.以目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