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浅谈:

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

浅谈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摘要:西安城下有长安,北京城下有大都,南京城下是建宁,太多的城市下面有着古代城市的" 遗骸", 所以不得不再次强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当今世界,不能去用一座新城去掩盖一座旧城,而是如何去做好旧城改造,那么有机更新理论为旧城改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也当下重庆旧城改造带来一定的思考。

关键字:北京菊儿胡同 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 重庆洪崖洞 公众参与 城市复兴 有机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曾经的城市中心会渐渐沦落为城市的棚户区,而旧城区的存在也渐渐与城市的定位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那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矛盾是当下城市规划的难题之一。换言之怎么样去更新城市,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大拆大建。城市更新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旧城基于它的社会、文化、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目前,我国普遍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大部分地区,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将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开始对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要形式的“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在我国,“城市更新”长期被简单理解成单一的对物质环境的“改造”,而“城市保护”则被解读为“什么都不许动”,成了改造的对立面。(引自《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20世纪80年代,一些建筑师在如何继承北京的传统城市特色方面进行了探索。由吴良镛教授主持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是旧城更新实践的成功案例。此后,有机更新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有机更新理论比较多的用于城市历史保护区的更新与发展,而对于广大的旧城地区没有一个比较完备科学的指导方法。

胡同建筑历史久远,现在北京菊儿胡同建筑和它周围的胡同共同成为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整体认识的提高,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在经历了一个从改造、拆除、建设到维修、保护的漫长过程后,现已成为全社会乃至世界都高度重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传统建筑。菊儿胡同是老北京胡同的一个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北京的地域传统建筑历史文脉,由于长期的建造及居住的杂乱无章,北京菊儿胡同传统四合院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及使用方面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菊儿胡同进行进行改造成为北京社会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吴良镛

教授在具体的改造设计过程当中,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老建筑和新建筑、新建筑和周围环境、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造成大量的传统四合院住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单调的行列式住宅楼和高层住宅楼,这种现代功能主义的构建模式打破了城市的原有肌理,破坏了城市的整体空间氛围及文脉。吴良镛教授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院落住宅模式,通过保留原有树木并依此形成庭院空间,一方面适应现代生活,满足住户的私密性,同时具有庭院邻里的社会性一面,更接近居民的现实生活,从旧城肌理格局的“有机更新”,谋求逐步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建立新的“有机秩序”。因此,从建筑学角度理解可以认为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有“文化内涵”或“建筑意”,并且创造了具有中国审美情趣的居住环境艺术空间形态,加强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脉的沟通与联系。

吴良镛教授在其《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书中总结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吴良镛教授的“有机更新”理论作为现代旧建筑改造的理论基础,很好地解决了老建筑和新建筑、新建筑和周围环境、传统文脉与现代审美之间的矛盾,成为解决中国当前城市老城区传统建筑改造的一副良方。

北京的菊儿胡同在吴良镛教授的有机更新理论下得到了新生,但对于同样曾被旧城改造困扰的有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和重庆洪崖洞,我们再分析下这两个成功案例的成功经验。

河坊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东至中河高架路,西至南山路清波门(距离西湖约200m),全长1350m ,其中吴山广场以东路段约500m ,是1999年以来杭州市历史街区整修保护的重点区域。河坊街在南宋时,因街坊三面环河——中河、涌金河(今惠民路)、运司河(今劳动路)而得名。当时“南有朝廷,后有市肆”(或称“前朝后市”),“前朝”指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即为河坊街一带的“皇城根儿”。此外,历代州府衙署也设在河坊街周边地区。民族英雄于谦出身于河坊街的祠堂巷。自1950年代以来,随着杭州市区的扩展、市中心的北移,作为以往城市中心区的河坊街一带无可避免地失去了往昔的辉煌。到20世纪末,虽

然格局犹存,但整体环境质量恶化严重。街区内商业、办公、居住混杂,缺乏明晰的功能分区;建筑内部空间被无序地分隔改造,在天井里搭建违章建筑,卫生状况较差;道路虽仅宽7.5m ,但已成为横贯上城区西南部的交通干道,人车混行,交通混乱,缺乏消防通道;街区内水泥电线杆林立,沿街店面色彩混乱,原有的传统街景被严重破坏。1990年代末,随着河坊街周边新火车站、吴山广场、城隍阁及历史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的陆续建成河坊街所处的吴山地区已成为杭州的旅游观光休闲中心之一,记载着杭州浓厚历史信息的河坊街何去何从也日益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河坊街也经历了从最初计划的拓宽改造到最后实施“抢救性保护”的过程。

当初的城市更新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原真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根据河坊街的区位、历史、现状及今后该区域的发展趋势,河坊街历史街区定性为:以清末民国初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商业、药业文化,以及餐饮、茶文化为内涵,集旅游、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步行街区。为使街区恢复清末民国初的“原汁原味”,在进行了充分的现场踏勘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并广泛征集保存于民间的历史照片和物件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依据每一幢建筑不同的建造年代、建筑风貌及建筑质量进行保护和整修:一是整体保存。对现存历史价值高、原状保存好的建筑,如四拐角上四座建筑、回春堂、胡庆余堂等,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存建筑物的内外结构、材料、装修和空间关系,实行严格保护;二是修缮延续。对部分存留、部分毁损的传统建筑在不改变布局、结构的前提下,依据装修痕迹,利用原来的材料、工艺予以修复,并进行“留白”处理,新旧有别,保持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对结构已损毁、无法修整的特色建筑,在精确实测、存留摄影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建筑可利用构件进行登记编号,回收利用;三是整饬治理。部分建筑在建国后经过改造重建,其体量、格局虽与原有建筑基本协调,但材料、风貌差异明显,对其外观按民国年间的外立面风格进行复原,并重新设置招牌、路灯等装饰小品,烘托原有历史文化氛围;四是更新改建。拆除街区内各类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和违章建筑,并将城区内其他有保留价值、体量合适的传统建筑补充迁建。

2、“整体性”与“特色性”相结合。河坊街内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国初所

建,但街巷仍多承南宋格局而来。为全方位保护历史文化氛围、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对道路路网、路幅宽度基本不作变动,保持原有肌理,原有沥青路面改为青石板铺装,横贯街区的原有架空杆线一律埋设入地,对任意添加的、不符合历史文脉的琉璃瓦、不锈钢、广告牌、灯饰等予以剥离,根据传统特色加以整饬。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超过12m ,要求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有空透性和层次感,并强调街坊与吴山的联系,使山景充分进入街景。以街区四大开放空间“面”(小井巷交叉口、胡庆余堂药业组团、叭蜡子巷和四拐角)作为空间特色重心,设置街区内游人步行通道,使其有线型的变化,也有明暗的变化(露天、室内、绿化庭园中),形成丰富的动态空间景观“线”。强化街巷出入口、井池周边所形成的空间带(点)特色,在这一景观构图及空间界面最灵活的区点,设置游人集散场地及坊门等景区标志物。

3、“人文性”与“现代化”相结合。河坊街保护整修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依据历史原貌和周边建筑特点、商业布局,在河坊街沿线设置了具有杭州传统特色和人性化尺度的灯饰、石板凳、广告招牌和盆景式园林小品,吸引人们驻留、观赏和休闲。对街区内部分非文物建筑内部进行改造,增加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设备,上、下水等管道也一次埋设到位。在街区外围设置机动车道、自行车通道、停车场和公交车站,游人步行进出街区。逐步地让古人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功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

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的成功复兴,改变了以往人们“破烂河坊,美丽西湖”的印象。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河坊街的市场化操作,原住居民的外迁打破了原有的社会传统结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丧失。所以在小河直街的改造上,政府决定20%原住居民的回迁,减少本地特色风俗的丧失。

对于都是平原的北京和杭州的旧城改造而言,重庆洪崖洞的旧城改造所要面对的难度更大,但是从2006年洪崖洞正式开放以来,洪崖洞逐渐被世人认可,也获得了“重庆的名片”的美名,洪崖洞成功得益于“政府引导,市场介入,市民参与,自我完善,多管齐下”的保护整修模式。

直辖后,重庆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遗憾的是,被誉为“世界一绝”的吊脚楼却在无形中流失殆尽山城在发展中丢失了特色,失去了老城区的风采。

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核心商圈解放碑沧白路、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坐拥城市旅游景观、商务休闲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江而建,让解放碑直达江滨。外来游客可观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

烫山城火锅、看两江汇流,品天下美食、玩不夜风情的休闲娱乐新天地。她将是解放碑的宴会客厅,重庆人的休闲胜区,再现老重庆的真实写照,重庆市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洪崖洞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秉承了改旧如旧的理念,将城市阳台、山城步道、十字金街、半岛景观环路、解放碑滨江水岸、城市亲水平台与吊脚裙楼有机结合一起。洪崖洞采用巴渝传统山地民居的“吊脚楼”形式,将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山地民居建筑文化,并入现代的商业范畴,形成以休闲旅游为龙头,以餐饮娱乐为主题,以时尚商业为补充的商业联合体,即“一态、三绝、四街、八景、一水岸”。

“一态”指的是文化休闲业态,由餐饮休闲、文化休闲、运动休闲、购物 休闲和旅游休闲等八部分构成。

“三绝”指的是吊脚楼、集镇老街、巴文化。

“四街”指的是纸盐河街江畔酒吧街、天成巷巴渝风情街、洪崖洞盛宴美食街、城市阳台异域风情街。

“八景”指的是洪崖滴翠、两江汇流、吊脚群楼、洪崖群雕、城市阳台、巴文化柱、中华火锅第一鼎、嘉陵夕照。

“一水岸”即拟建的水案观景平台。

洪崖洞的建成不仅仅使解放碑到江边的城市空间得到完整,更有意义的是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也为以后重庆其他地区旧城改造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蓝本。在旧城改造改造的大潮中,我们必须坚持“保护山城历史建筑、注重山城特色建设”这一原则。把保护重庆市一定历史时期标志的建筑物与建设具有山城特色的城市景观结合起来,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有用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建设。保护古代、近现代建筑物既有历史政治意义,又有旅游意义。当然我们对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并不是不加区别地保护,而是保护其精华,保护具有历史意义、史料价值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在我市具有一定的数量,如人民大礼堂、中美合作所、

红岩村、新华日报社等等。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是在一定政治经济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它与全国其它城市相比具有特殊的城市意义。这些历史的变革,在给旧城改造带来大量的改造任务的同时,也给城市建设留下了相应的历史痕迹即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巴渝文化、陪都文物等。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都应加以保护下来。目前,我们虽对这些建筑保护下来,但对其周围的环境保护不够,或对周围环境改造不能协调一致、或风、马、牛不相及,更不能形成关联效应、更不能形成特色。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山、水融为一体来规划考虑,建设具有典型内陆城市山城特色,是重庆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最具现代化意义的建设课题。重庆是一个山城,有山有水的城市,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虽给城市建设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建好了它却既完善了城市功能又为城市增添了一项了不起的旅游资源。人们常说城市建筑是静止的音符,那么这位于山中岸边的山城建筑更是奇妙无比的音乐,这样的城市在中国罕见。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概述和分析,让我们了解到国内的旧城改造不再是以往的暴力式改造,也渐渐地效仿西方的社区自助重建模式,越来越注重有机更新的运用,逐渐地从政府的单方意愿模式向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转变。

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城市中有生气的、人多的地区总是有着相对多的内容和形式,而要维持这种生机,应同时注意4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混合的基本功用、小的街区、不同年代的老房子和人口的充分密集。所以城市不能一味地追求“新”,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多样性,这也是有机更新理论的出发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良铺,《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问题》 2002年4期

3、《今日重庆》 2006年第8期

4、《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简·雅各布 译林出版社

5、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6、宋治民,《蜀文化与巴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

7、《长安大学学报》 2004年3月

8、《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10年1月

浅谈:

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

浅谈有机更新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运用及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摘要:西安城下有长安,北京城下有大都,南京城下是建宁,太多的城市下面有着古代城市的" 遗骸", 所以不得不再次强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当今世界,不能去用一座新城去掩盖一座旧城,而是如何去做好旧城改造,那么有机更新理论为旧城改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这也当下重庆旧城改造带来一定的思考。

关键字:北京菊儿胡同 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 重庆洪崖洞 公众参与 城市复兴 有机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曾经的城市中心会渐渐沦落为城市的棚户区,而旧城区的存在也渐渐与城市的定位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那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矛盾是当下城市规划的难题之一。换言之怎么样去更新城市,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大拆大建。城市更新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旧城基于它的社会、文化、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目前,我国普遍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大部分地区,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将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开始对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要形式的“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在我国,“城市更新”长期被简单理解成单一的对物质环境的“改造”,而“城市保护”则被解读为“什么都不许动”,成了改造的对立面。(引自《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20世纪80年代,一些建筑师在如何继承北京的传统城市特色方面进行了探索。由吴良镛教授主持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是旧城更新实践的成功案例。此后,有机更新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有机更新理论比较多的用于城市历史保护区的更新与发展,而对于广大的旧城地区没有一个比较完备科学的指导方法。

胡同建筑历史久远,现在北京菊儿胡同建筑和它周围的胡同共同成为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整体认识的提高,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在经历了一个从改造、拆除、建设到维修、保护的漫长过程后,现已成为全社会乃至世界都高度重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传统建筑。菊儿胡同是老北京胡同的一个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北京的地域传统建筑历史文脉,由于长期的建造及居住的杂乱无章,北京菊儿胡同传统四合院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及使用方面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菊儿胡同进行进行改造成为北京社会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吴良镛

教授在具体的改造设计过程当中,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老建筑和新建筑、新建筑和周围环境、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造成大量的传统四合院住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单调的行列式住宅楼和高层住宅楼,这种现代功能主义的构建模式打破了城市的原有肌理,破坏了城市的整体空间氛围及文脉。吴良镛教授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院落住宅模式,通过保留原有树木并依此形成庭院空间,一方面适应现代生活,满足住户的私密性,同时具有庭院邻里的社会性一面,更接近居民的现实生活,从旧城肌理格局的“有机更新”,谋求逐步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建立新的“有机秩序”。因此,从建筑学角度理解可以认为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有“文化内涵”或“建筑意”,并且创造了具有中国审美情趣的居住环境艺术空间形态,加强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脉的沟通与联系。

吴良镛教授在其《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书中总结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吴良镛教授的“有机更新”理论作为现代旧建筑改造的理论基础,很好地解决了老建筑和新建筑、新建筑和周围环境、传统文脉与现代审美之间的矛盾,成为解决中国当前城市老城区传统建筑改造的一副良方。

北京的菊儿胡同在吴良镛教授的有机更新理论下得到了新生,但对于同样曾被旧城改造困扰的有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和重庆洪崖洞,我们再分析下这两个成功案例的成功经验。

河坊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东至中河高架路,西至南山路清波门(距离西湖约200m),全长1350m ,其中吴山广场以东路段约500m ,是1999年以来杭州市历史街区整修保护的重点区域。河坊街在南宋时,因街坊三面环河——中河、涌金河(今惠民路)、运司河(今劳动路)而得名。当时“南有朝廷,后有市肆”(或称“前朝后市”),“前朝”指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即为河坊街一带的“皇城根儿”。此外,历代州府衙署也设在河坊街周边地区。民族英雄于谦出身于河坊街的祠堂巷。自1950年代以来,随着杭州市区的扩展、市中心的北移,作为以往城市中心区的河坊街一带无可避免地失去了往昔的辉煌。到20世纪末,虽

然格局犹存,但整体环境质量恶化严重。街区内商业、办公、居住混杂,缺乏明晰的功能分区;建筑内部空间被无序地分隔改造,在天井里搭建违章建筑,卫生状况较差;道路虽仅宽7.5m ,但已成为横贯上城区西南部的交通干道,人车混行,交通混乱,缺乏消防通道;街区内水泥电线杆林立,沿街店面色彩混乱,原有的传统街景被严重破坏。1990年代末,随着河坊街周边新火车站、吴山广场、城隍阁及历史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的陆续建成河坊街所处的吴山地区已成为杭州的旅游观光休闲中心之一,记载着杭州浓厚历史信息的河坊街何去何从也日益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河坊街也经历了从最初计划的拓宽改造到最后实施“抢救性保护”的过程。

当初的城市更新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原真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根据河坊街的区位、历史、现状及今后该区域的发展趋势,河坊街历史街区定性为:以清末民国初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以传统商业、药业文化,以及餐饮、茶文化为内涵,集旅游、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步行街区。为使街区恢复清末民国初的“原汁原味”,在进行了充分的现场踏勘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并广泛征集保存于民间的历史照片和物件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依据每一幢建筑不同的建造年代、建筑风貌及建筑质量进行保护和整修:一是整体保存。对现存历史价值高、原状保存好的建筑,如四拐角上四座建筑、回春堂、胡庆余堂等,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存建筑物的内外结构、材料、装修和空间关系,实行严格保护;二是修缮延续。对部分存留、部分毁损的传统建筑在不改变布局、结构的前提下,依据装修痕迹,利用原来的材料、工艺予以修复,并进行“留白”处理,新旧有别,保持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对结构已损毁、无法修整的特色建筑,在精确实测、存留摄影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建筑可利用构件进行登记编号,回收利用;三是整饬治理。部分建筑在建国后经过改造重建,其体量、格局虽与原有建筑基本协调,但材料、风貌差异明显,对其外观按民国年间的外立面风格进行复原,并重新设置招牌、路灯等装饰小品,烘托原有历史文化氛围;四是更新改建。拆除街区内各类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和违章建筑,并将城区内其他有保留价值、体量合适的传统建筑补充迁建。

2、“整体性”与“特色性”相结合。河坊街内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国初所

建,但街巷仍多承南宋格局而来。为全方位保护历史文化氛围、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对道路路网、路幅宽度基本不作变动,保持原有肌理,原有沥青路面改为青石板铺装,横贯街区的原有架空杆线一律埋设入地,对任意添加的、不符合历史文脉的琉璃瓦、不锈钢、广告牌、灯饰等予以剥离,根据传统特色加以整饬。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超过12m ,要求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有空透性和层次感,并强调街坊与吴山的联系,使山景充分进入街景。以街区四大开放空间“面”(小井巷交叉口、胡庆余堂药业组团、叭蜡子巷和四拐角)作为空间特色重心,设置街区内游人步行通道,使其有线型的变化,也有明暗的变化(露天、室内、绿化庭园中),形成丰富的动态空间景观“线”。强化街巷出入口、井池周边所形成的空间带(点)特色,在这一景观构图及空间界面最灵活的区点,设置游人集散场地及坊门等景区标志物。

3、“人文性”与“现代化”相结合。河坊街保护整修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依据历史原貌和周边建筑特点、商业布局,在河坊街沿线设置了具有杭州传统特色和人性化尺度的灯饰、石板凳、广告招牌和盆景式园林小品,吸引人们驻留、观赏和休闲。对街区内部分非文物建筑内部进行改造,增加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设备,上、下水等管道也一次埋设到位。在街区外围设置机动车道、自行车通道、停车场和公交车站,游人步行进出街区。逐步地让古人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功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

杭州河坊街和小河直街片区的成功复兴,改变了以往人们“破烂河坊,美丽西湖”的印象。但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河坊街的市场化操作,原住居民的外迁打破了原有的社会传统结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丧失。所以在小河直街的改造上,政府决定20%原住居民的回迁,减少本地特色风俗的丧失。

对于都是平原的北京和杭州的旧城改造而言,重庆洪崖洞的旧城改造所要面对的难度更大,但是从2006年洪崖洞正式开放以来,洪崖洞逐渐被世人认可,也获得了“重庆的名片”的美名,洪崖洞成功得益于“政府引导,市场介入,市民参与,自我完善,多管齐下”的保护整修模式。

直辖后,重庆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遗憾的是,被誉为“世界一绝”的吊脚楼却在无形中流失殆尽山城在发展中丢失了特色,失去了老城区的风采。

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核心商圈解放碑沧白路、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坐拥城市旅游景观、商务休闲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江而建,让解放碑直达江滨。外来游客可观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

烫山城火锅、看两江汇流,品天下美食、玩不夜风情的休闲娱乐新天地。她将是解放碑的宴会客厅,重庆人的休闲胜区,再现老重庆的真实写照,重庆市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洪崖洞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秉承了改旧如旧的理念,将城市阳台、山城步道、十字金街、半岛景观环路、解放碑滨江水岸、城市亲水平台与吊脚裙楼有机结合一起。洪崖洞采用巴渝传统山地民居的“吊脚楼”形式,将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山地民居建筑文化,并入现代的商业范畴,形成以休闲旅游为龙头,以餐饮娱乐为主题,以时尚商业为补充的商业联合体,即“一态、三绝、四街、八景、一水岸”。

“一态”指的是文化休闲业态,由餐饮休闲、文化休闲、运动休闲、购物 休闲和旅游休闲等八部分构成。

“三绝”指的是吊脚楼、集镇老街、巴文化。

“四街”指的是纸盐河街江畔酒吧街、天成巷巴渝风情街、洪崖洞盛宴美食街、城市阳台异域风情街。

“八景”指的是洪崖滴翠、两江汇流、吊脚群楼、洪崖群雕、城市阳台、巴文化柱、中华火锅第一鼎、嘉陵夕照。

“一水岸”即拟建的水案观景平台。

洪崖洞的建成不仅仅使解放碑到江边的城市空间得到完整,更有意义的是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也为以后重庆其他地区旧城改造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蓝本。在旧城改造改造的大潮中,我们必须坚持“保护山城历史建筑、注重山城特色建设”这一原则。把保护重庆市一定历史时期标志的建筑物与建设具有山城特色的城市景观结合起来,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有用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建设。保护古代、近现代建筑物既有历史政治意义,又有旅游意义。当然我们对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并不是不加区别地保护,而是保护其精华,保护具有历史意义、史料价值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在我市具有一定的数量,如人民大礼堂、中美合作所、

红岩村、新华日报社等等。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是在一定政治经济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它与全国其它城市相比具有特殊的城市意义。这些历史的变革,在给旧城改造带来大量的改造任务的同时,也给城市建设留下了相应的历史痕迹即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巴渝文化、陪都文物等。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都应加以保护下来。目前,我们虽对这些建筑保护下来,但对其周围的环境保护不够,或对周围环境改造不能协调一致、或风、马、牛不相及,更不能形成关联效应、更不能形成特色。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山、水融为一体来规划考虑,建设具有典型内陆城市山城特色,是重庆市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最具现代化意义的建设课题。重庆是一个山城,有山有水的城市,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虽给城市建设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建好了它却既完善了城市功能又为城市增添了一项了不起的旅游资源。人们常说城市建筑是静止的音符,那么这位于山中岸边的山城建筑更是奇妙无比的音乐,这样的城市在中国罕见。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概述和分析,让我们了解到国内的旧城改造不再是以往的暴力式改造,也渐渐地效仿西方的社区自助重建模式,越来越注重有机更新的运用,逐渐地从政府的单方意愿模式向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转变。

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城市中有生气的、人多的地区总是有着相对多的内容和形式,而要维持这种生机,应同时注意4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混合的基本功用、小的街区、不同年代的老房子和人口的充分密集。所以城市不能一味地追求“新”,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多样性,这也是有机更新理论的出发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良铺,《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问题》 2002年4期

3、《今日重庆》 2006年第8期

4、《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简·雅各布 译林出版社

5、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6、宋治民,《蜀文化与巴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

7、《长安大学学报》 2004年3月

8、《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10年1月


相关内容

  • 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 对重庆旧城改造的思考 08会展 张露 2008014129 摘要:城市发展过程同时是城市问题不断产生并得以解决的过程,而城市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旧城改造.旧城改造既是城市局部更新的过程,也是整个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其全部物质经济社会环境的过程.本文简要说明重庆旧城改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

  • 城市有机更新
  •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课 程 名 称 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 论 文 题 目 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解决之路 学 生 姓 名 张宇华 学 生 学 号 131312042 指 导 老 师 戚智勇老师 2013年01月 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解决之路 --城市有机更新 [摘 ...

  • 重庆市危旧房改造影响因素研究
  • 提要对城市危旧房屋进行改造是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过程.重庆市加快对主城区危旧房改造速度,几十万市民的居住条件随之改善,但是在此过程中危旧房改造工作面临的矛盾成为制约危改工作的突出问题.明确影响危旧房改造效果的因素,可以使危改目标更加明确,为制定改造方案提供依 ...

  • 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的思考
  •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城市公园绿地有机更新的思考 Reflection on the Organic Renewal of Urban Park Green Space 刘 源 / LIU Yuan王 浩* / WANG Hao 摘 要:首次将"有机更新&quo ...

  • 现代城市更新
  • 第33卷第5期 山 2007年2月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520041202 SHANXI ARCHITECTURE 西建 33No.5筑 Vol. Feb. 2007 ・41・ 现代城市更新方法与思考 宋为 李铌 摘 要:对城市更新的概念和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从城市更新在国内发展 ...

  • 中国的建筑大师
  • 吴良镛 一.建筑领域 吴良镛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该理论以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发展了区域协调论.有机更新论.地域建筑论等创新 ...

  • 吴良镛:毕生筑梦为民居
  • 毕生筑梦为民居 熟悉建筑界的人常说:"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其实何止是北京?无论你是在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前沿大都市,还是流连于苏州.桂林.丽江等古典与现代气息交融.自然与人文色彩竞艳的新兴城市,你肯定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 吴良镛经常告诫学 ...

  •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
  • 试论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 张 文 珺 [摘要] 针对国内一些城市大拆大改."千城一面"的状况,文章强调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应以旧城规划调整后的功能为依托,在调整用地结构的全过程中塑造城市空间体型环境.特别在旧城改造的实践中,要拓宽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城市设计的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塑 ...

  • 山地城市设计中的交通规划--以重庆杨家坪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 2009.NO.10第8卷总第72期 doi10 城市规划1 3969/j.issn.1671-9107.2009.10.001 山地城市设计中的交通规划 TrafficPlanningin MountainousUrbanDesign --以重庆杨家坪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喻建1,张引2,王建2.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