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墨斯的困境

  赫尔墨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信使之神,负责信息的传递工作。“一个掌握着种种用于发现隐蔽的、潜藏的、无意识的事物的种种方法,甚至可以通过偷窃来获取所需讯息的信使。他要呈现各种语言、文化和社会,无论它们是多么模糊、陌生、无意义。他厘清模糊之处,让陌生变为熟稔,将意义赋予无稽。他解码讯息,他作出阐释。”①   当赫尔墨斯担任了众神信使的职位时,他向宙斯许诺,决不说谎。赫尔墨斯并没有许诺要说出所有的真相,宙斯表示理解这一点。克拉潘扎诺将民族志的作者比作赫尔墨斯,其实作为采编新闻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性质更像是赫尔墨斯。他们作为一个“看门人”的角色,每天将所采访到的新闻事实通过自己的叙述方式告诉公众,他们力求公正、客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新闻的筛选、描述新闻的方式等都将影响到新闻的真实和客观性。这是赫尔墨斯的困境,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困境。      新闻专业主义指导下的新闻工作      专业主义的要旨是为了某一职业寻找一个立足点,从而规范这一职业的理想、道德、标准和行为守则等。新闻专业主义有各种表述,但其核心都是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认为应该以非党派、团体、个人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服务于全体公众,不为任何利益团体所左右,从而为公共利益奋斗,获得公众的信任。②新闻专业主义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其突出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独立立场客观地报道事实、监督政府;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③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和真理。这种新闻的独立性、客观性融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具体内容之中:新闻业是一种独立的职业,以发布客观公正的事实为追求,有意离开真理,就是破坏新闻业的最佳精神,也破坏了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是保障新闻独立的切实措施。   媒体是一种公共信托,是大众的信托人,因此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除考虑公共福利外,媒体不受其他限制,不受私人利益或局外人商业利益的影响。在报道争议性问题时,媒体应坚持不偏不倚的立场。媒体不能一方面标榜高尚的道德,另一方面又供给有害大众心理健康、刺激大众犯罪的东西;故意诱导人行恶的报道,将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妨碍民主监督的报道,也将遭到公众的唾弃。   记者只能报道他心中信以为真的事,进行如实的报道是新闻从业者的最高准则。新闻报道者应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在报道新闻时,只须供给事实,述说真相,不可随自己的好恶来写作。事实和意见应当分开,事实的准则和报道方式的客观冷静是媒体报道的最高境界。忠实于读者,这是一切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新闻采写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在新闻的采写过程中,记者们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同时媒体市场化的要求,也迫使新闻专业主义成为媒体市场化之后必须去遵守的一个行业行为准则。   记者自身的要求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梅尔文・门彻在新闻学经典著作《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对新闻的采写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客观的新闻是对看得见的东西及人们的言行进行的报道”;“当记者谈到客观性时,他们的意思是新闻报道不含有记者的观点或感情,它包含的是事实,报道是以一种不偏不倚的、独立自主的观察者的视角写的。如果报道可以经得起某些记录――演说原文、会议记录、购物凭证、薪水册、失业率数据或重要数字的核实,那么它就是客观的。如果材料有证据作为支撑,那么报道就是客观的。”④   梅尔文・门彻在对新闻采写的描述中,指出了这么几点:一、报道的内容应该有两种:看得见的东西和人们的言行;二、报道的视角:不偏不倚、独立自主;三、采写的新闻必须有证据作为支撑。   这些新闻采写过程中的要求,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认为应该以非党派、非团体、非个人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服务于全体公众,不为任何利益团体所左右,从而为公共利益奋斗,获得公众的信任。而记者自身对于新闻采写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当它以一种不偏不倚的视角去报道新闻的时候,它才能够服务于全体大众,让大众获得最原始、最真实的新闻。   媒体市场化需求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媒介集团化、“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报纸的自负盈亏等都说明了媒体市场化的迫切性和不可逆转性。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提高自身的广告发行量,这些都是媒体市场化之后的必然需求。这时候,在所谓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媒介娱乐化开始盛行,为了扩大自身的受众量,各类媒体都开始大打娱乐牌。这也是近年来新闻学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媒体市场化背景之下的新闻业,要赢利必须大量发行,而要大量发行,就要满足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适应大部分人接受信息时的心理状态,新闻言论就必须超越党派,在保持中立的状态下赢得广泛的读者,因此必然要有客观报道的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对新闻和言论的严格区分,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新闻界逐渐认识到,个人经历、知识背景、价值观念等主观偏见对新闻采集、加工、传送过程的影响不可避免――作为客观报道方式认识基础的“事实”与价值观相分离的观念开始受到冲击。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矛盾冲突与消解过程中,客观性原理由起源发展演变而最终作为一种职业准则,融入新闻职业化过程中,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核。⑤   总之,无论是新闻工作者采写工作的自身要求还是媒体市场化的需要,都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新闻的价值内核也要求新闻的采写工作必须遵从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导,以新闻专业主义为终极的追求目标。      新闻采写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虽然新闻采写对新闻专业主义起着建构的作用,但新闻采写的具体运作过程、新闻的写作手法、新闻的角度选择等,对新闻专业主义起着消解的作用。   新闻的写作载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正如梅尔文・门彻所说的:“客观的新闻是对看得见的东西及人们的言行进行的报道。”那么作为一种报道,新闻的写作载体落在了语言上,包括有声语言和语言文字。记者通过语言来记录事实,读者通过语言来获取新闻信息。但是语言无法成为事实的载体,自从索绪尔以来,这已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关于语言的观点。语言根本抓不住事物,无法与事物形成一对一的关系。数据出现的上下文可以使他们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支配这些数据、名称和词语成篇的是某种有意图的构造。⑥   新闻信息的发布和获取是一种言语的交流行为,新闻写作的语言载体因为自身在交流过程中,受到了发信人、收信人、语境、心理接触、信码等限制,并不能真实地去还原事实本身,通过这种载体表达出来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扭曲事实的成分。而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真实、客观的事实,所以新闻的写作载体对新闻专业主义起着消解的作用。   新闻采写的叙事方式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近年来,新闻学学界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叙事学这方面的内容,主张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观察新闻学的写作。其实关于新闻的叙事方式,罗兰・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提出:“叙事存在于神话里、传说里、寓言里、童话里、小说里、史诗里、历史里、悲剧里、正剧里、喜剧里、哑剧里、绘画里、彩绘玻璃上、电影里、连环画里、社会新闻里、会话里。”⑦巴尔特在对叙事的分析当中,特别指出了两种纪实性的叙事体:历史和社会新闻。   我们知道文学与新闻的共同点是对事件的描述,而最大的不同在于新闻是真实的叙事,而文学是虚构的叙事。很多新闻报道手法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都趋向于文学化。这与上文中提到的媒体市场化和消费主义的泛滥有着密切的联系,新闻娱乐化就是文学化的一种表现。人们更愿意去读一个有着侦探小说感觉的新闻报道,而不愿去了解什么是事情真正的原貌。

  新闻采写的叙事方式更加趋向于用文学中诗学的方式或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这些叙事方式无疑对新闻的公正、客观有着消极的影响。比如说诗学的方式,按照社会学家雅各布逊所说,就是“纯以话语为目的,为话语本身而集中注意力于话语”,⑧它是以“符号的明显性”为标志的。作为用诗学的方式来进行新闻采写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新闻事实的本身,它更加注重话语的审美需求,文章中的语言如何使用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更加注重在语言和用词方面的形式感。如今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新闻标题,它们采用了同音隐喻、对仗排列以及语词置换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语言的力量,而削弱了事实的描述。文学“虚构化”的特点在热奈特看来,已经深入到了某些纪实叙事形式,如通讯或新闻调查(新新闻主义)以及“非虚构小说”等衍生体裁当中。   记者们在采写新闻的过程当中,过于注重新闻叙事方式的把握,往往会忽略掉新闻所谓本源的真实,而这种情况与媒体市场化、消费主义的泛滥不无关系。   结论   新闻专业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得到较大范围的认可,在中国是有着现实的土壤和内在需求的。新闻专业主义适应了当下媒体及其从业者构建专业权威的需要,有利于缓解媒体公信力的滑坡、增强媒体的独立性。而媒体市场化和新闻理念的更新也孕育着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和新闻专业主义长期扭结在一起,甚至互为标识,换用舒登声的话,客观性是新闻媒介作为一个专业组织的意识形态。⑨客观性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其作为道德规定上的专业的理念和守则。   回到上文来说,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会遇到两难的困境,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着建构,同时又进行着消解。就像赫尔墨斯一样,他告诉人们真相,但同时又不是全部真相。对于这一点宙斯表示理解,我相信广大的受众只能、也应该表示理解。      注释:   ①温森特・克拉潘扎诺:《民族志描述中对颠覆因素的掩饰》,《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詹姆斯・克利福德[美]编,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1页。   ②⑥徐亮:《新闻文本的文学性与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对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   ③徐锋:《“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新闻业的参照意义》,《新闻记者》,2003(6)。   ④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⑤侯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当代传播》,2003(4),第56页。   ⑦罗兰・巴尔特,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3页。   ⑧罗曼・雅各布逊、波利亚科夫[俄]编,佟景韩译:《语言学与诗学》,《结构――符号学文艺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⑨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C・艾伦编,麦永雄、柏敬泽译:《重组话语频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叶晓华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程群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

  赫尔墨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信使之神,负责信息的传递工作。“一个掌握着种种用于发现隐蔽的、潜藏的、无意识的事物的种种方法,甚至可以通过偷窃来获取所需讯息的信使。他要呈现各种语言、文化和社会,无论它们是多么模糊、陌生、无意义。他厘清模糊之处,让陌生变为熟稔,将意义赋予无稽。他解码讯息,他作出阐释。”①   当赫尔墨斯担任了众神信使的职位时,他向宙斯许诺,决不说谎。赫尔墨斯并没有许诺要说出所有的真相,宙斯表示理解这一点。克拉潘扎诺将民族志的作者比作赫尔墨斯,其实作为采编新闻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性质更像是赫尔墨斯。他们作为一个“看门人”的角色,每天将所采访到的新闻事实通过自己的叙述方式告诉公众,他们力求公正、客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新闻的筛选、描述新闻的方式等都将影响到新闻的真实和客观性。这是赫尔墨斯的困境,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困境。      新闻专业主义指导下的新闻工作      专业主义的要旨是为了某一职业寻找一个立足点,从而规范这一职业的理想、道德、标准和行为守则等。新闻专业主义有各种表述,但其核心都是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认为应该以非党派、团体、个人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服务于全体公众,不为任何利益团体所左右,从而为公共利益奋斗,获得公众的信任。②新闻专业主义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其突出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独立立场客观地报道事实、监督政府;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③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和真理。这种新闻的独立性、客观性融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具体内容之中:新闻业是一种独立的职业,以发布客观公正的事实为追求,有意离开真理,就是破坏新闻业的最佳精神,也破坏了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是保障新闻独立的切实措施。   媒体是一种公共信托,是大众的信托人,因此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除考虑公共福利外,媒体不受其他限制,不受私人利益或局外人商业利益的影响。在报道争议性问题时,媒体应坚持不偏不倚的立场。媒体不能一方面标榜高尚的道德,另一方面又供给有害大众心理健康、刺激大众犯罪的东西;故意诱导人行恶的报道,将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妨碍民主监督的报道,也将遭到公众的唾弃。   记者只能报道他心中信以为真的事,进行如实的报道是新闻从业者的最高准则。新闻报道者应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在报道新闻时,只须供给事实,述说真相,不可随自己的好恶来写作。事实和意见应当分开,事实的准则和报道方式的客观冷静是媒体报道的最高境界。忠实于读者,这是一切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新闻采写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在新闻的采写过程中,记者们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同时媒体市场化的要求,也迫使新闻专业主义成为媒体市场化之后必须去遵守的一个行业行为准则。   记者自身的要求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梅尔文・门彻在新闻学经典著作《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对新闻的采写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客观的新闻是对看得见的东西及人们的言行进行的报道”;“当记者谈到客观性时,他们的意思是新闻报道不含有记者的观点或感情,它包含的是事实,报道是以一种不偏不倚的、独立自主的观察者的视角写的。如果报道可以经得起某些记录――演说原文、会议记录、购物凭证、薪水册、失业率数据或重要数字的核实,那么它就是客观的。如果材料有证据作为支撑,那么报道就是客观的。”④   梅尔文・门彻在对新闻采写的描述中,指出了这么几点:一、报道的内容应该有两种:看得见的东西和人们的言行;二、报道的视角:不偏不倚、独立自主;三、采写的新闻必须有证据作为支撑。   这些新闻采写过程中的要求,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认为应该以非党派、非团体、非个人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服务于全体公众,不为任何利益团体所左右,从而为公共利益奋斗,获得公众的信任。而记者自身对于新闻采写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当它以一种不偏不倚的视角去报道新闻的时候,它才能够服务于全体大众,让大众获得最原始、最真实的新闻。   媒体市场化需求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媒介集团化、“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报纸的自负盈亏等都说明了媒体市场化的迫切性和不可逆转性。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提高自身的广告发行量,这些都是媒体市场化之后的必然需求。这时候,在所谓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媒介娱乐化开始盛行,为了扩大自身的受众量,各类媒体都开始大打娱乐牌。这也是近年来新闻学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媒体市场化背景之下的新闻业,要赢利必须大量发行,而要大量发行,就要满足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适应大部分人接受信息时的心理状态,新闻言论就必须超越党派,在保持中立的状态下赢得广泛的读者,因此必然要有客观报道的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对新闻和言论的严格区分,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新闻界逐渐认识到,个人经历、知识背景、价值观念等主观偏见对新闻采集、加工、传送过程的影响不可避免――作为客观报道方式认识基础的“事实”与价值观相分离的观念开始受到冲击。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矛盾冲突与消解过程中,客观性原理由起源发展演变而最终作为一种职业准则,融入新闻职业化过程中,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核。⑤   总之,无论是新闻工作者采写工作的自身要求还是媒体市场化的需要,都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新闻的价值内核也要求新闻的采写工作必须遵从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导,以新闻专业主义为终极的追求目标。      新闻采写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虽然新闻采写对新闻专业主义起着建构的作用,但新闻采写的具体运作过程、新闻的写作手法、新闻的角度选择等,对新闻专业主义起着消解的作用。   新闻的写作载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正如梅尔文・门彻所说的:“客观的新闻是对看得见的东西及人们的言行进行的报道。”那么作为一种报道,新闻的写作载体落在了语言上,包括有声语言和语言文字。记者通过语言来记录事实,读者通过语言来获取新闻信息。但是语言无法成为事实的载体,自从索绪尔以来,这已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关于语言的观点。语言根本抓不住事物,无法与事物形成一对一的关系。数据出现的上下文可以使他们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支配这些数据、名称和词语成篇的是某种有意图的构造。⑥   新闻信息的发布和获取是一种言语的交流行为,新闻写作的语言载体因为自身在交流过程中,受到了发信人、收信人、语境、心理接触、信码等限制,并不能真实地去还原事实本身,通过这种载体表达出来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扭曲事实的成分。而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真实、客观的事实,所以新闻的写作载体对新闻专业主义起着消解的作用。   新闻采写的叙事方式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近年来,新闻学学界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叙事学这方面的内容,主张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观察新闻学的写作。其实关于新闻的叙事方式,罗兰・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提出:“叙事存在于神话里、传说里、寓言里、童话里、小说里、史诗里、历史里、悲剧里、正剧里、喜剧里、哑剧里、绘画里、彩绘玻璃上、电影里、连环画里、社会新闻里、会话里。”⑦巴尔特在对叙事的分析当中,特别指出了两种纪实性的叙事体:历史和社会新闻。   我们知道文学与新闻的共同点是对事件的描述,而最大的不同在于新闻是真实的叙事,而文学是虚构的叙事。很多新闻报道手法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都趋向于文学化。这与上文中提到的媒体市场化和消费主义的泛滥有着密切的联系,新闻娱乐化就是文学化的一种表现。人们更愿意去读一个有着侦探小说感觉的新闻报道,而不愿去了解什么是事情真正的原貌。

  新闻采写的叙事方式更加趋向于用文学中诗学的方式或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这些叙事方式无疑对新闻的公正、客观有着消极的影响。比如说诗学的方式,按照社会学家雅各布逊所说,就是“纯以话语为目的,为话语本身而集中注意力于话语”,⑧它是以“符号的明显性”为标志的。作为用诗学的方式来进行新闻采写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新闻事实的本身,它更加注重话语的审美需求,文章中的语言如何使用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更加注重在语言和用词方面的形式感。如今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新闻标题,它们采用了同音隐喻、对仗排列以及语词置换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语言的力量,而削弱了事实的描述。文学“虚构化”的特点在热奈特看来,已经深入到了某些纪实叙事形式,如通讯或新闻调查(新新闻主义)以及“非虚构小说”等衍生体裁当中。   记者们在采写新闻的过程当中,过于注重新闻叙事方式的把握,往往会忽略掉新闻所谓本源的真实,而这种情况与媒体市场化、消费主义的泛滥不无关系。   结论   新闻专业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得到较大范围的认可,在中国是有着现实的土壤和内在需求的。新闻专业主义适应了当下媒体及其从业者构建专业权威的需要,有利于缓解媒体公信力的滑坡、增强媒体的独立性。而媒体市场化和新闻理念的更新也孕育着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和新闻专业主义长期扭结在一起,甚至互为标识,换用舒登声的话,客观性是新闻媒介作为一个专业组织的意识形态。⑨客观性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其作为道德规定上的专业的理念和守则。   回到上文来说,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会遇到两难的困境,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着建构,同时又进行着消解。就像赫尔墨斯一样,他告诉人们真相,但同时又不是全部真相。对于这一点宙斯表示理解,我相信广大的受众只能、也应该表示理解。      注释:   ①温森特・克拉潘扎诺:《民族志描述中对颠覆因素的掩饰》,《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詹姆斯・克利福德[美]编,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1页。   ②⑥徐亮:《新闻文本的文学性与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对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   ③徐锋:《“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新闻业的参照意义》,《新闻记者》,2003(6)。   ④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⑤侯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当代传播》,2003(4),第56页。   ⑦罗兰・巴尔特,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3页。   ⑧罗曼・雅各布逊、波利亚科夫[俄]编,佟景韩译:《语言学与诗学》,《结构――符号学文艺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⑨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C・艾伦编,麦永雄、柏敬泽译:《重组话语频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叶晓华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程群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


相关内容

  • 30[寓言四则]导学案附答案
  • 30寓言四则 导学案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更有人说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 ...

  • 中国临床研究现状及困境
  •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国处于下游,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全球药物临床试验领域的发展格局中,按照各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分为三个群体:①高度发达阶段:如美 国.欧盟.日本:②中等发展阶段:如新加坡.澳大利亚等:③有待发展阶段:如印度.中国.东欧各国等.现阶段我国国内临床试验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全 ...

  • 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
  • 以"理性预期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卢卡斯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了.事实上,正如赫尔普曼在这本<经济增长的秘密>中指出的那样,早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家就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了,这一问题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不过 ...

  • 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
  •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20 学年第 学期) 课号: 课程名称: 改卷教师: 学号: 姓 名: 雷咸林 得 分: 美国对华政策(1944-1954) 一 援华抗日,调和国共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关系直接受对日战争的影响.美国.中国国 民党.中国共产党三方面在考虑中美关系时,都在不同程度上 ...

  •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第二课第二节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导学案 编号2.2.3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罗琼 审核:黄芊芊 使用时间:2011.10 一.学习目标 1.知识:识记--发展的普遍性 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唯物 ...

  • 二.民族主义的定义及分类
  • \ 二.民族主义的定义及分类 2008-04-18 17:39阅读: 二.民族主义的定义及分类关于民族主义,在前面论述民族概念的时候,已经约略提到了.并且在分析民族起源的问题的时候也已经说到民族主义的起源.但真要具体来论述民族主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谓"民族主义"的概念仍旧是一个 ...

  • 经济学问题汇总
  •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之一,关于社会选择.福利分配和贫困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者:人类发展与可行能力视角的理论奠基人:也是一位始终关注 并肯定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学术领袖.1933年11月出生于印度的桑蒂尼喀坦(Santi ...

  • 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 摘 要中国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具有张力的结构,能力需要道德品格的价值判断和引领,道德品格也需要能力的支撑.这一结构的实质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指向人的发展,指向 ...

  • 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
  • 第35卷第1期2015年1 月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AND METHOD Vol.35,No.1 ,201 5January 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 成尚荣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被遮蔽.被悬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