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官方情结

有位街头卖字的老者,字写得委实不错,卖得也不贵,一副手对联包工包料(包写包红纸)只要20元到30元不等。他当街卖字,不管是淡季还是旺季,“生意”都相当火爆,一天要卖出近百副。

一阵闲聊后,我对老者表示关心:“老同志,你加入了书协吗?”

老者说:“没有,老家伙了,哪个要!”

我热心地说:“我介绍你加入市、省书协吧?这样你就有个组织可以依靠,字也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

老者停下笔,笑着说:“大记者,跟你说实话,我不想加入任何协会,我这样自由自在,不要服谁管,至于价钱,我也不想卖高价,都是乡里乡亲,都是老熟客,我卖这个价就可以了。”

原来不是人家不要他,是他自己不想加入官方的协会。

我还认识一些书家,他们却想方设法想要参加国展,申请成为中国书协会员。我问其中一位:“不加入中国书协,不是一样写字吗?”那位书家笑道:“不一样啊,加入了中国书协,字的润格高得多,人家不敢小觑。没加入中国书协,你字写得再好,人家也认为不上档次。写的字润格也上不去。”

原来如此。

也确实如此啊,在众多书画家的简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首要的介绍都是某某级别协会的会员,入过某某级别的展览,获得过什么级别的奖励,什么级别的领导为之颁过奖。一句话,就是把“级别”看得很重。与书画界人士交往,有人一介绍,往往慎重其事,十分严肃地介绍:“老袁,这位给你介绍一下,这是中国书法家(或美术家)协会……”,那“中国”两个字,说得特别重,似乎要我肃然起敬才行。看我轻轻微笑,表情淡然,介绍者又加重语气:国家级啦!我微微点头,表示知道和重视,介绍者还在介绍一些我并不懂的“国家级”书法(或美术界)领导与他的关系,以其达到他期望的在座之人格外重视、起敬的程度。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跟这些“国家级”早就相互熟悉了。

我相信,书画界对“国家级”是非常重视的。但如此重视“级别”而忽略艺术本身,却让我有点匪夷所思。

这种官本位的官方味道,是不是来得太浓了一些?是不是有点变味?

不但书法,文学界也如此。

今年8月,长沙作家何顿得了路遥文学奖。何顿领了奖兴冲冲回到长沙,与朋友们分享得奖的快乐。友人就说:这不是官方的奖吧?何顿顿时脸色似乎有点黯然,但还是高兴地说:管它官方不官方,领了再说。

有位作家发表文章无数,但每次参加官方组织的评奖时,到了省一级就被刷下来,评委们认为其作品质量太一般。多次申请加入中国作协,也得不到批准。每当谈起这些,他就觉得气短。

文人们都很在乎“官方”,对于“官方”的会员,官方的组织,官方的奖项,特别看重。而对于非官方的会员、组织、奖项,往往要低看一层,或者认为其“不正规”。

有趣的是,即使写官场小说,揭露批判官场黑暗的作家,即使明明是体制外的作家,也都重视官方的看法,看重官方的认可。一旦失宠于官方,就觉得游离于正统之外了。

书画家和作家都喜欢出书。

在出书方面,书画家和作家似乎又有所不同。

作家们大多没钱,出的书都是用丛书号,网上能查到名字就行。有的钱作家就用单书号。于是单书号往往瞧不起丛书号,认为丛书号“不正规”,关键是,丛书号出的书不能评奖,不能用来申报职称,这是“官方”的规定。怪不得作家们都瞧不起丛书号。

说到底,还是脱离了艺术标准。

书画家们则走得更远,大多用香港书号出版书画集。版权页上也明白无误的标明是香港的地址。有很多公司在大陆经营香港书号,一两千元一个,甚至几百元一个。虽说香港书号也是书号,而且是国际书号,与国际接轨。但它并不符合我国新闻出版的规定,必须在总署注册备案后才能在大陆出版发行,如果真把这些手续办齐,估计就比用国内出版社的书号花的成本还要高,并且审得更严,更难以批得下来。

为什么书画家们却青睐香港书号?

也许,书画家们笔画“粗”一些,对这方面的思维也就“粗”一些,只要是书号就行。况且,书画作品一般没有什么违禁的内容,有关机构也就不查。更主要的,是因为书画家们评奖什么的不靠书,他们要评“国家级”,靠的是作品入“国家级”展。既然书号这玩艺与国家级没什么关系,也就不在乎了。

说到底,还是官方情结造成的。

也许有人会反问:你这样说,难道你要反官方吗?

非也。

文艺作品,艺术标准是第一的,官方标准只是一条不能违背的底线。

就说出版。

国家级的出版社为你出版了单书号的书,你能认为这就是“国家级”的文学作品了吗?

当然不是的。

只能说,你写的书违反国家规定的不能出版的内容,可以出版。但到底水平怎么样?那还得由读者说了算。如果你把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当作你的作品达到了“国家级”标准的一个“有力凭证”,岂不是可笑吗?

有一次,几个文人在争论作协的级别问题。有人说,中国作协是正部级,是与中国文联平级的,中国作协主席是中央委员,很多省的省长还只是候补委员呢。对此,几个文人都没有异议,认为国家这样安排很合理,因为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那么,中国作协与中国文联平级,完全应该。其它的协会都应该比作协低半级。

在讨论到省作协是什么级别的时候,就争论得面红耳赤了。有的说是正厅级,有的是副厅级,还有的是处级。于是,我说你不懂,他说我不懂,鸭说鸡不懂。似乎谁对这个说得对的就是这几个人中的“文学权威”。几个文人谁也不服谁。于是用手机百度一查,结果,省级作协有正厅,也有副厅,的确还有正处级的。于是大家都不作声了,看来,大家都想证明自己对官方很懂,但事实上大家对“官方”都不太懂。

几个文人沉默了好久之后,又一个文人突然说:全世界只有中国有作家协会,其它国家都没有作家协会,作家协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中国特色”。于是大家都笑。

当我们的一些作家以什么级别的会员自诩的时候,我想,“官方”可能会冷笑其人。为何?因为在作协的官方概念里,作家就是写作的人。这些成为了作协会员的,被称为“会员”作家,没有加入作协,但同样在写作的,被称为“非会员作家”,写了主要投到纸媒发表的,被称为“传统作家”,写了之后主要放到网上发表的,被称为“网络作家”。

看来,“官方”对于作家的理解,比有些“作家”对“作家”的理解,真是全面、客观、靠谱得得多。

文人们有点“官方”情结完全正常,但官方情结太浓,不顾文艺标准,动辄以官方说事,则显得肤浅可笑了。

如果完全以官方为标准,《红楼梦》在清朝能评上官方的奖项吗?

文人们由于官方情结太浓,一些人不潜心创作,而热衷于投机钻营,文坛也染上了浓厚的、化之不开的官场氛围。加入这样那样的“圈子”,言必称官场,真正热爱创作的人谁不会感到压抑?

难怪有人一语道破,要想真正搞点创作,就必须“背靠文坛”,只有这样,才能“面向文学”。

此言信也。

有位街头卖字的老者,字写得委实不错,卖得也不贵,一副手对联包工包料(包写包红纸)只要20元到30元不等。他当街卖字,不管是淡季还是旺季,“生意”都相当火爆,一天要卖出近百副。

一阵闲聊后,我对老者表示关心:“老同志,你加入了书协吗?”

老者说:“没有,老家伙了,哪个要!”

我热心地说:“我介绍你加入市、省书协吧?这样你就有个组织可以依靠,字也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

老者停下笔,笑着说:“大记者,跟你说实话,我不想加入任何协会,我这样自由自在,不要服谁管,至于价钱,我也不想卖高价,都是乡里乡亲,都是老熟客,我卖这个价就可以了。”

原来不是人家不要他,是他自己不想加入官方的协会。

我还认识一些书家,他们却想方设法想要参加国展,申请成为中国书协会员。我问其中一位:“不加入中国书协,不是一样写字吗?”那位书家笑道:“不一样啊,加入了中国书协,字的润格高得多,人家不敢小觑。没加入中国书协,你字写得再好,人家也认为不上档次。写的字润格也上不去。”

原来如此。

也确实如此啊,在众多书画家的简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首要的介绍都是某某级别协会的会员,入过某某级别的展览,获得过什么级别的奖励,什么级别的领导为之颁过奖。一句话,就是把“级别”看得很重。与书画界人士交往,有人一介绍,往往慎重其事,十分严肃地介绍:“老袁,这位给你介绍一下,这是中国书法家(或美术家)协会……”,那“中国”两个字,说得特别重,似乎要我肃然起敬才行。看我轻轻微笑,表情淡然,介绍者又加重语气:国家级啦!我微微点头,表示知道和重视,介绍者还在介绍一些我并不懂的“国家级”书法(或美术界)领导与他的关系,以其达到他期望的在座之人格外重视、起敬的程度。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跟这些“国家级”早就相互熟悉了。

我相信,书画界对“国家级”是非常重视的。但如此重视“级别”而忽略艺术本身,却让我有点匪夷所思。

这种官本位的官方味道,是不是来得太浓了一些?是不是有点变味?

不但书法,文学界也如此。

今年8月,长沙作家何顿得了路遥文学奖。何顿领了奖兴冲冲回到长沙,与朋友们分享得奖的快乐。友人就说:这不是官方的奖吧?何顿顿时脸色似乎有点黯然,但还是高兴地说:管它官方不官方,领了再说。

有位作家发表文章无数,但每次参加官方组织的评奖时,到了省一级就被刷下来,评委们认为其作品质量太一般。多次申请加入中国作协,也得不到批准。每当谈起这些,他就觉得气短。

文人们都很在乎“官方”,对于“官方”的会员,官方的组织,官方的奖项,特别看重。而对于非官方的会员、组织、奖项,往往要低看一层,或者认为其“不正规”。

有趣的是,即使写官场小说,揭露批判官场黑暗的作家,即使明明是体制外的作家,也都重视官方的看法,看重官方的认可。一旦失宠于官方,就觉得游离于正统之外了。

书画家和作家都喜欢出书。

在出书方面,书画家和作家似乎又有所不同。

作家们大多没钱,出的书都是用丛书号,网上能查到名字就行。有的钱作家就用单书号。于是单书号往往瞧不起丛书号,认为丛书号“不正规”,关键是,丛书号出的书不能评奖,不能用来申报职称,这是“官方”的规定。怪不得作家们都瞧不起丛书号。

说到底,还是脱离了艺术标准。

书画家们则走得更远,大多用香港书号出版书画集。版权页上也明白无误的标明是香港的地址。有很多公司在大陆经营香港书号,一两千元一个,甚至几百元一个。虽说香港书号也是书号,而且是国际书号,与国际接轨。但它并不符合我国新闻出版的规定,必须在总署注册备案后才能在大陆出版发行,如果真把这些手续办齐,估计就比用国内出版社的书号花的成本还要高,并且审得更严,更难以批得下来。

为什么书画家们却青睐香港书号?

也许,书画家们笔画“粗”一些,对这方面的思维也就“粗”一些,只要是书号就行。况且,书画作品一般没有什么违禁的内容,有关机构也就不查。更主要的,是因为书画家们评奖什么的不靠书,他们要评“国家级”,靠的是作品入“国家级”展。既然书号这玩艺与国家级没什么关系,也就不在乎了。

说到底,还是官方情结造成的。

也许有人会反问:你这样说,难道你要反官方吗?

非也。

文艺作品,艺术标准是第一的,官方标准只是一条不能违背的底线。

就说出版。

国家级的出版社为你出版了单书号的书,你能认为这就是“国家级”的文学作品了吗?

当然不是的。

只能说,你写的书违反国家规定的不能出版的内容,可以出版。但到底水平怎么样?那还得由读者说了算。如果你把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当作你的作品达到了“国家级”标准的一个“有力凭证”,岂不是可笑吗?

有一次,几个文人在争论作协的级别问题。有人说,中国作协是正部级,是与中国文联平级的,中国作协主席是中央委员,很多省的省长还只是候补委员呢。对此,几个文人都没有异议,认为国家这样安排很合理,因为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那么,中国作协与中国文联平级,完全应该。其它的协会都应该比作协低半级。

在讨论到省作协是什么级别的时候,就争论得面红耳赤了。有的说是正厅级,有的是副厅级,还有的是处级。于是,我说你不懂,他说我不懂,鸭说鸡不懂。似乎谁对这个说得对的就是这几个人中的“文学权威”。几个文人谁也不服谁。于是用手机百度一查,结果,省级作协有正厅,也有副厅,的确还有正处级的。于是大家都不作声了,看来,大家都想证明自己对官方很懂,但事实上大家对“官方”都不太懂。

几个文人沉默了好久之后,又一个文人突然说:全世界只有中国有作家协会,其它国家都没有作家协会,作家协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中国特色”。于是大家都笑。

当我们的一些作家以什么级别的会员自诩的时候,我想,“官方”可能会冷笑其人。为何?因为在作协的官方概念里,作家就是写作的人。这些成为了作协会员的,被称为“会员”作家,没有加入作协,但同样在写作的,被称为“非会员作家”,写了主要投到纸媒发表的,被称为“传统作家”,写了之后主要放到网上发表的,被称为“网络作家”。

看来,“官方”对于作家的理解,比有些“作家”对“作家”的理解,真是全面、客观、靠谱得得多。

文人们有点“官方”情结完全正常,但官方情结太浓,不顾文艺标准,动辄以官方说事,则显得肤浅可笑了。

如果完全以官方为标准,《红楼梦》在清朝能评上官方的奖项吗?

文人们由于官方情结太浓,一些人不潜心创作,而热衷于投机钻营,文坛也染上了浓厚的、化之不开的官场氛围。加入这样那样的“圈子”,言必称官场,真正热爱创作的人谁不会感到压抑?

难怪有人一语道破,要想真正搞点创作,就必须“背靠文坛”,只有这样,才能“面向文学”。

此言信也。


相关内容

  • 小议中国文人的"渔樵"情结
  • 内容摘要:从历史与文化的视域对中国文学史频繁出现的"渔樵"意象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审视文人与"渔樵"之间的千年情结,分析文人们真隐与假隐构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文学 "渔樵"意象 隐与仕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 ...

  • 科举制废除后的近代报刊诗话发展
  •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eb.2013,Vol.15,No.1 科举制废除后的近代报刊诗话发展 □李德强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摘 要] 科举制是曾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的人才选拔机制,其在产生之际确起到了许多积极作用:但随 ...

  • 我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 我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跑沙 屈原在中国的影响,历代文人里面恐怕是无出其右的.二千多年来,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他.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不用说内心深处普遍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屈子情结,就连老百姓也似乎对屈原情有独钟,民间流传了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中国还没有第二个文人获此殊荣.屈原成了中国文化里一个相当 ...

  • 中国油画的写意情结与当代发展
  • 美术研究 ART RESEARCH 72 2009/2 中国油画的写意情结与当代发展 袁文彬 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国传统写意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对中国油画的写意情结与当代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把多样性多层面的当代中国写意油画探索分为三大类型:写生写意.意象写意.后写意.并结合当代油画家的 ...

  • 中国的桃花文化阅读答案
  •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 ...

  • 简析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英雄情结
  • 学教 育简析中初文语材古教诗词中的雄情结 英 圃添袁翼 内容摘 要 苏:教版初中语 文 教材 古词 中的诗雄 情英表 现在结 下几方 以面:挚 家爱, 国视 死归如: 建功业 立, 极积进 :取珍视 我, 自求 追自: 报国无由门, 慷 慨悲歌英雄情结.形的成原 因有: 诗 人 身因自: 时素代 景 ...

  • 金庸.王朔,起因.经过和结果
  • 金庸.王朔之争 起因:①.根本分歧是价值观念不同. 金庸:一.他是香港现代商业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侠义文化结出的鬼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在宣扬中原传统文化,维护中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他是在制造侠义文化的幻觉,他将封建文化浪漫化,来迎合因为当代社会功利主义.金钱本位带来 ...

  • 九年级美术教案
  • 第1课时 第一单元 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 2. 能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历史课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回顾中国早期中 ...

  •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调查性报道
  •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不曾披露的事实的调查,调查对象多指向权力.利益集团.它不仅是一种报道方法.报道形式,更是一种报道的理念和追求――对真相的探求.对正义的呼唤.在这一点上,无论中西,概莫能外.但是,由于中西方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的调查性报道也呈现出不同面貌.有鉴于此,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