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

作者:肖玲

南京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98年03期

  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的总的看法,它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揭示和度量,也是对人类自身能力和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和表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科学技术介入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后,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即科技能力。因而,自然观的发展应该也必然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们的自然观研究看不到或忽视人的生存和作用,仅仅关注自然界本体的物质、运动、结构、关系、起源、演进,实际上只是一种天然自然观。随着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已从天然自然界中创造出了一个人工自然界,人工自然有完全不同于天然自然的特点,由此形成了人工自然观研究的新阶段。这一研究前几年在国内兴起热潮,目前仍方兴未艾。面对工业化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借助现代科技发展出现的大科学、高技术、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有条件重新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反省自身的生存方式,调整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对全人类持续地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人类开始自觉地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使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更趋天然化,生态化,同天然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一种生态自然。自然观的研究应该也必然从人工自然观发展为生态自然观。

  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大自然创造了人以后,人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就不断地创造大自然。在人创造活动的作用下,一部分天然自然就逐步转化为人工自然。天然自然虽然为猿进化为人创造了条件,但它并非是为了人而演化的,它有自己发展的逻辑,不会因人的诞生而改变。天然自然对人类有适应性的一面,此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起码的物质条件;也有不适应性的一面,此即它并不能提供满足人类更多特殊发展需要的各种现成的物质产品和工具。因此,人类既要依赖天然自然,又要设法超越天然自然,进而开始了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于是,在天然自然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人工自然界。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是两类不同的自然界。同天然自然相比,人工自然具有如下特点:

  1.人工自然只能是人工制造的产物,而不是天然自然的自然发展。无论天然自然演进到何种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自发转化为人工自然。

  2.天然自然实现的是自然自身的目的性,人工自然实现的则是人的目的性。

  3.天然自然的变化只遵守自然规律,人工自然的变化不仅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守人的活动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4.天然自然只是一种物质形态,人工自然却既是物质形态,又是文化形态,具有双重品格。

  5.天然自然可以成为人类的消费品,但不能直接成为人类的生产工具。人工自然则既可以是消费品,又可以是生产工具,具有双重功能。

  6.天然自然对人的意识而言具有先行性,人的意识对人工自然而言则具有超前性。

  因此,不能用天然自然观认识和说明人工自然的本质,必须重新建构人工自然观,使自然观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

  人工自然显然不同于天然自然,两类自然均有其各自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两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包含,只能相互并存。并且,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冲突。由此,为自然观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人工自然界是一个人工自然物(即人造物)系统。可以说,自从有了人以后,便有了人工自然物,虽然最初是极简单、初级的形态。但人工自然物形成系统的人工自然界,则始于近代机器大工业。唯有工业生产才可能大规模重复地制造各种各样的人工自然物。工业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天然自然原本所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即使是仿天然制品。因而,人类在制造工业品时,必然要改变天然原料的物质结构,使之形成新的物质形态,获得新的物质属性,并发生天然自然所不可能具有的运动、变化。恩格斯曾在谈论因果性时说道:“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中得以发生的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甚至我们还能够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发生的运动(工业),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在自然界中发生的运动。”〔1〕这里, 恩格斯给出了工业生产特点的一种概括,显然不等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的另一特点,是不可避免地消费和耗散物资和能源,即消耗资源,使之从有效状态转化为无效状态,可利用性降低,熵度增加。全部工业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不能马上应用的其它产物,即废物,完成使用价值的工业品也会成为废物。这些废物有的是在天然条件下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并难以自发转化、回归、融入天然自然,且危害人类。工业生产过程中又必然大量耗费能源,使自然界有限的有效能量在使用过程中逐级转化为无效能量,即再不可转化作功的能量,最终耗散到环境中去。所有的这些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因而,工业生产必然会改变自然界原有的合理的物质比例、有序的能量结构,破坏自然界长期演进的合理平衡。而正是天然自然按其自身目的从容演化至一定物质条件下才出现了人类,外在的工业化对这种秩序和条件的破坏,势必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谓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即是从这一意义上而言的。

  可见,有工业制造必然有工业消耗,有工业消耗必然有工业污染。高生产、高消耗必然造成高污染。这是地球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高消耗使天然自然的可利用物质种类总量陡减,高污染使天然自然的整体质量下降。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乃是两类自然冲突的结果。只要有人工自然,就必然会使天然自然受到污染和破坏,这是人工自然观研究的一个基本结论。

  (三)

  无论人工自然界如何发展和完善,它终究不能取代天然自然界,后者是前者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两类自然的矛盾和冲突,我们不可能放弃人工自然的创造,重新回到原来的天然自然,也不能舍弃天然自然,无视人工自然对天然自然的“侵害”,仍按过去的模式来发展人工自然,两类自然的并存永远是人类的需要。那么,出路当然只有协调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调整人工自然的创建模式,对现有的人工自然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创造第三类自然——生态自然。

  生态自然是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和谐统一体,是人工自然发展的高级形态。生态自然虽然也是人类的创造,但同人工自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种新的自然形态。生态自然有以下不同于人工自然的特点:

  1.人工自然的基本出发点是改造自然,把天然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征服对象,看作另一个异己、对立的存在,两者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生态自然旨在保护自然,在利用天然自然的过程中改善和优化天然自然,把天然自然看作共生伙伴,人工自然同天然自然的关系是一元统一的。

  2.人工自然的发展模式是单向扩张型的,使天然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工自然,而逆向转化不可自发进行,这必然带来对天然自然的侵害;生态自然的发展模式是双向互动型的,即由“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变为“天然自然

  人工自然”,使转化可逆向进行,使人工自然融入天然自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巨系统。

  3.人工自然的生产方式是盲目扩大规模,高消耗、低转化、高污染、非生态的,造成天然自然的过度耗费;生态自然的生产方式是集约化经营,高利用、高转化、低消耗、低污染,使生产过程本身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可循环使用。

  4.人工自然的工具系统是人工制造的,完全以人的需求、人的意志为特征,生产过程是远离自然的,非天然的;生态自然的特点是仿天然,从产品设计到工艺流程等都是努力仿生(生物的结构、功能及物质、能量、信息过程),仿生态(生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

  5.人工自然的过度发展使人的生存环境相对封闭、远离天然自然、越来越人工化,使人的生态方式也越来越违背自然、甚至反自然,人对人工自然的过分依赖,使人逐渐丧失自然性,出现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如体质,体能的下降,某些能力的退化等;生态自然是向天然自然的某种复归,有利于人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使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更趋天然化、生态化,如城市规划、居家设计、甚至衣食住行的生态化,使人更加自然地生存和发展。

  6.人工自然是人的创造性的充分体现,但也造成了人的创造力的片面发展,使人过多地关注创造力的外化、对象化,忽视创造力的内化、个性化,关注以认知为基础的技能创造,忽视以判断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总之,关注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以致人的物欲膨胀,而心灵日益枯竭。生态自然则不仅强调自然的生态化,同时注重人的生态化,使人的创造力全面发展,使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和谐协调,使人注重人格完善,人性健康,从而更加自然发展,全面发展。

  要认识生态自然的本质及其演化规律,就要深入开展生态自然观的研究,这使自然观研究又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阶段。

  (四)

  生态自然观的研究,从理论视角看,来自我们对人工自然的反思及对天然自然价值的重新认识;从实践视角看,来自两类自然矛盾的凸现,我们对人工自然创建模式的调整,对现有人工自然的改造,以及对生态自然的创造。

  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这是自然界发展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自然并非完全摆脱人工自然,也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它是对人工自然的超越,是在已建立了庞大人工自然基础上向天然自然的复归,实质上两种自然的辩证结合。同样,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研究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自然观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天然自然观基本上是本体论的研究,旨在说明生命和意识是如何发生的。人工自然观基本上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研究,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创造自然(人工自然)的。前者侧重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后者则侧重精神变物质的过程。生态自然观是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新自然观形态,是本体论和实践论即创造论的辩证统一,既是对人类创造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的实践总结,又重申了人类出现之后自然界的本体论意义。唯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

  生态自然观在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方法及其基本性质上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及前瞻性。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从自然观高度对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是作为这种反思和概括的结果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然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不是简单地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人工自然界,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或环境问题。生态自然观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这是一个全新的客体。

  其次,生态自然观是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的辩证综合,把人类自然观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是自然观的高级形式,因而具有明显的时空优势,是自然观研究的制高点,与马克思指出的解剖人是解剖猴子的一把钥匙同理。生态自然观所提供的居高临下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有利于推进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及其比较研究,尤其对尚在兴起的人工自然观研究有所裨益。

  再者,生态自然观就其相对于生态自然的创建实践而言,具有某种超前性。人工自然观是对人工自然长期、充分发展之后的一种理论总结,这种总结刚到来不久,还相当不够,远远滞后于人工自然的发展。而生态自然观则是在生态自然刚摆脱他在状态进入实践领域之际,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显然超前于生态自然的实践。恰恰因为这种前瞻性,使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将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指导价值。

  从世界发展潮流的高度来看,后工业化、后城市化、后现代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观的时尚,但多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消极反思,往往走向悲观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对人工自然的积极反思,是对工业化、现代化的理性批判,它给人类发展观以新的启示。按生态自然观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是使工业生产农业化(生态化)、城市建设乡村化(生态化)、人的生存发展自然化(生态化)、人工自然天然化(生态化)。一句话,即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生态自然。此即生态发展观。

  在中国的发展思路中也应包含如下基本思考。中国属后发展国家,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仍是重要的潮流。生态自然观对于指导中国这样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实践而言,其全部意义在于,中国完全可以避免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弊端,不再走先污染再治理,先造成大城市病再医治的发展老路,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积极健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此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包括工业化、城市的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

  当然,生态自然观并不是自然观的终极形态,随着人类对宇宙太空的认识和实践,将来也许会发展为宇宙自然观。

  注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96页。

作者介绍:肖玲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南京 210093

作者:肖玲

南京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98年03期

  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的总的看法,它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揭示和度量,也是对人类自身能力和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和表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科学技术介入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后,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即科技能力。因而,自然观的发展应该也必然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们的自然观研究看不到或忽视人的生存和作用,仅仅关注自然界本体的物质、运动、结构、关系、起源、演进,实际上只是一种天然自然观。随着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已从天然自然界中创造出了一个人工自然界,人工自然有完全不同于天然自然的特点,由此形成了人工自然观研究的新阶段。这一研究前几年在国内兴起热潮,目前仍方兴未艾。面对工业化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借助现代科技发展出现的大科学、高技术、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有条件重新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反省自身的生存方式,调整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对全人类持续地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人类开始自觉地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使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更趋天然化,生态化,同天然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一种生态自然。自然观的研究应该也必然从人工自然观发展为生态自然观。

  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大自然创造了人以后,人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就不断地创造大自然。在人创造活动的作用下,一部分天然自然就逐步转化为人工自然。天然自然虽然为猿进化为人创造了条件,但它并非是为了人而演化的,它有自己发展的逻辑,不会因人的诞生而改变。天然自然对人类有适应性的一面,此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起码的物质条件;也有不适应性的一面,此即它并不能提供满足人类更多特殊发展需要的各种现成的物质产品和工具。因此,人类既要依赖天然自然,又要设法超越天然自然,进而开始了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于是,在天然自然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人工自然界。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是两类不同的自然界。同天然自然相比,人工自然具有如下特点:

  1.人工自然只能是人工制造的产物,而不是天然自然的自然发展。无论天然自然演进到何种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自发转化为人工自然。

  2.天然自然实现的是自然自身的目的性,人工自然实现的则是人的目的性。

  3.天然自然的变化只遵守自然规律,人工自然的变化不仅要遵守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守人的活动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4.天然自然只是一种物质形态,人工自然却既是物质形态,又是文化形态,具有双重品格。

  5.天然自然可以成为人类的消费品,但不能直接成为人类的生产工具。人工自然则既可以是消费品,又可以是生产工具,具有双重功能。

  6.天然自然对人的意识而言具有先行性,人的意识对人工自然而言则具有超前性。

  因此,不能用天然自然观认识和说明人工自然的本质,必须重新建构人工自然观,使自然观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

  人工自然显然不同于天然自然,两类自然均有其各自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两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包含,只能相互并存。并且,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冲突。由此,为自然观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人工自然界是一个人工自然物(即人造物)系统。可以说,自从有了人以后,便有了人工自然物,虽然最初是极简单、初级的形态。但人工自然物形成系统的人工自然界,则始于近代机器大工业。唯有工业生产才可能大规模重复地制造各种各样的人工自然物。工业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天然自然原本所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即使是仿天然制品。因而,人类在制造工业品时,必然要改变天然原料的物质结构,使之形成新的物质形态,获得新的物质属性,并发生天然自然所不可能具有的运动、变化。恩格斯曾在谈论因果性时说道:“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中得以发生的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甚至我们还能够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发生的运动(工业),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在自然界中发生的运动。”〔1〕这里, 恩格斯给出了工业生产特点的一种概括,显然不等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的另一特点,是不可避免地消费和耗散物资和能源,即消耗资源,使之从有效状态转化为无效状态,可利用性降低,熵度增加。全部工业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不能马上应用的其它产物,即废物,完成使用价值的工业品也会成为废物。这些废物有的是在天然条件下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并难以自发转化、回归、融入天然自然,且危害人类。工业生产过程中又必然大量耗费能源,使自然界有限的有效能量在使用过程中逐级转化为无效能量,即再不可转化作功的能量,最终耗散到环境中去。所有的这些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因而,工业生产必然会改变自然界原有的合理的物质比例、有序的能量结构,破坏自然界长期演进的合理平衡。而正是天然自然按其自身目的从容演化至一定物质条件下才出现了人类,外在的工业化对这种秩序和条件的破坏,势必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谓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即是从这一意义上而言的。

  可见,有工业制造必然有工业消耗,有工业消耗必然有工业污染。高生产、高消耗必然造成高污染。这是地球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高消耗使天然自然的可利用物质种类总量陡减,高污染使天然自然的整体质量下降。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乃是两类自然冲突的结果。只要有人工自然,就必然会使天然自然受到污染和破坏,这是人工自然观研究的一个基本结论。

  (三)

  无论人工自然界如何发展和完善,它终究不能取代天然自然界,后者是前者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两类自然的矛盾和冲突,我们不可能放弃人工自然的创造,重新回到原来的天然自然,也不能舍弃天然自然,无视人工自然对天然自然的“侵害”,仍按过去的模式来发展人工自然,两类自然的并存永远是人类的需要。那么,出路当然只有协调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调整人工自然的创建模式,对现有的人工自然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创造第三类自然——生态自然。

  生态自然是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和谐统一体,是人工自然发展的高级形态。生态自然虽然也是人类的创造,但同人工自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种新的自然形态。生态自然有以下不同于人工自然的特点:

  1.人工自然的基本出发点是改造自然,把天然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征服对象,看作另一个异己、对立的存在,两者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生态自然旨在保护自然,在利用天然自然的过程中改善和优化天然自然,把天然自然看作共生伙伴,人工自然同天然自然的关系是一元统一的。

  2.人工自然的发展模式是单向扩张型的,使天然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工自然,而逆向转化不可自发进行,这必然带来对天然自然的侵害;生态自然的发展模式是双向互动型的,即由“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变为“天然自然

  人工自然”,使转化可逆向进行,使人工自然融入天然自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巨系统。

  3.人工自然的生产方式是盲目扩大规模,高消耗、低转化、高污染、非生态的,造成天然自然的过度耗费;生态自然的生产方式是集约化经营,高利用、高转化、低消耗、低污染,使生产过程本身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可循环使用。

  4.人工自然的工具系统是人工制造的,完全以人的需求、人的意志为特征,生产过程是远离自然的,非天然的;生态自然的特点是仿天然,从产品设计到工艺流程等都是努力仿生(生物的结构、功能及物质、能量、信息过程),仿生态(生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

  5.人工自然的过度发展使人的生存环境相对封闭、远离天然自然、越来越人工化,使人的生态方式也越来越违背自然、甚至反自然,人对人工自然的过分依赖,使人逐渐丧失自然性,出现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局限性,如体质,体能的下降,某些能力的退化等;生态自然是向天然自然的某种复归,有利于人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使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更趋天然化、生态化,如城市规划、居家设计、甚至衣食住行的生态化,使人更加自然地生存和发展。

  6.人工自然是人的创造性的充分体现,但也造成了人的创造力的片面发展,使人过多地关注创造力的外化、对象化,忽视创造力的内化、个性化,关注以认知为基础的技能创造,忽视以判断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总之,关注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以致人的物欲膨胀,而心灵日益枯竭。生态自然则不仅强调自然的生态化,同时注重人的生态化,使人的创造力全面发展,使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和谐协调,使人注重人格完善,人性健康,从而更加自然发展,全面发展。

  要认识生态自然的本质及其演化规律,就要深入开展生态自然观的研究,这使自然观研究又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阶段。

  (四)

  生态自然观的研究,从理论视角看,来自我们对人工自然的反思及对天然自然价值的重新认识;从实践视角看,来自两类自然矛盾的凸现,我们对人工自然创建模式的调整,对现有人工自然的改造,以及对生态自然的创造。

  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这是自然界发展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自然并非完全摆脱人工自然,也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它是对人工自然的超越,是在已建立了庞大人工自然基础上向天然自然的复归,实质上两种自然的辩证结合。同样,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研究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自然观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天然自然观基本上是本体论的研究,旨在说明生命和意识是如何发生的。人工自然观基本上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研究,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创造自然(人工自然)的。前者侧重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后者则侧重精神变物质的过程。生态自然观是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新自然观形态,是本体论和实践论即创造论的辩证统一,既是对人类创造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的实践总结,又重申了人类出现之后自然界的本体论意义。唯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

  生态自然观在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方法及其基本性质上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及前瞻性。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从自然观高度对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是作为这种反思和概括的结果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然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不是简单地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人工自然界,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或环境问题。生态自然观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这是一个全新的客体。

  其次,生态自然观是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的辩证综合,把人类自然观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是自然观的高级形式,因而具有明显的时空优势,是自然观研究的制高点,与马克思指出的解剖人是解剖猴子的一把钥匙同理。生态自然观所提供的居高临下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有利于推进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及其比较研究,尤其对尚在兴起的人工自然观研究有所裨益。

  再者,生态自然观就其相对于生态自然的创建实践而言,具有某种超前性。人工自然观是对人工自然长期、充分发展之后的一种理论总结,这种总结刚到来不久,还相当不够,远远滞后于人工自然的发展。而生态自然观则是在生态自然刚摆脱他在状态进入实践领域之际,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显然超前于生态自然的实践。恰恰因为这种前瞻性,使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将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指导价值。

  从世界发展潮流的高度来看,后工业化、后城市化、后现代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观的时尚,但多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消极反思,往往走向悲观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对人工自然的积极反思,是对工业化、现代化的理性批判,它给人类发展观以新的启示。按生态自然观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是使工业生产农业化(生态化)、城市建设乡村化(生态化)、人的生存发展自然化(生态化)、人工自然天然化(生态化)。一句话,即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生态自然。此即生态发展观。

  在中国的发展思路中也应包含如下基本思考。中国属后发展国家,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仍是重要的潮流。生态自然观对于指导中国这样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实践而言,其全部意义在于,中国完全可以避免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弊端,不再走先污染再治理,先造成大城市病再医治的发展老路,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积极健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此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包括工业化、城市的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

  当然,生态自然观并不是自然观的终极形态,随着人类对宇宙太空的认识和实践,将来也许会发展为宇宙自然观。

  注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96页。

作者介绍:肖玲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南京 210093


相关内容

  • 人工湿地的特点及生态意义
  • 环境科学 人工湿地的特点及生态意义 李璇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 环境和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质循 环.生物多样性维护.水量平衡.休闲旅游和环境演变信息等方面.人工湿地 "自然湿地" ...

  • 48.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述_张明国
  • 2012年第4期总第80期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 (SocialSciencesEdition) No.4.2012TotalNo.8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述 张明国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 ...

  • 人工山体的生态景观设计
  • 人工山体的生态景观设计 要:本文通过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山的景观设计及施工过程的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探讨在城市园林中大型人工山体或荒山绿化的景观设计中,如何来进行生态景观设计. 关键词:人工山体: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自然山林:维护管理 人工山体指在景观设计中完全由人工堆砌形成的山体,一般高度大于5 ...

  •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
  •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 ...

  • 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湿地丹顶鹤的分布动态
  • 第4卷第1期2006年3月 湿 地 科 学 WETLAND SCIENCE Vol.4 No.1 Mar.,2006 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湿地丹顶鹤的分布动态 吕士成 1,2 ,孙 明,高志东,陈 浩,王 会,李春荣 2.江苏省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224333) 22222 (1.江苏 ...

  • 从通天河调水以挽救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危机
  • 从通天河调水 挽救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危机 新疆阿克苏地区水利局 李于洁 [摘要]塔里木盆地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缺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水资源的需求已成严重不足,经济用水严重挤占了生态用水,构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塔河流域的干流,五大源流的下游,周边小河下游,天然胡杨林成 ...

  • 绿地系统的肌理_构成与布局_付雪梅
  • 2004年6月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 un. 2004 第4卷第2期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4No. 2 绿地系统的肌理.构成与布局 ...

  • 城市湿地旅游开发
  • 根据1971 年的<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 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 m 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三个方 ...

  • 中国不同气候带各类型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
  • !第"#卷!第#期!"))#年*"月 热!带!地!理 +,-./01234-3,1.56 $%&'"#,(%'#!789',"))#! 中国不同气候带各类型森林的生物量 和净第一性生产力 " 李高飞!,,任#海! (*?中国科学院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