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办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与教师素质

合川区凉亭子小学教师 刘英

当今全社会都在开展‚唱传讲读‛活动,发扬国学经典文化,在此背景下,教师开展国学经典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读国学经典悟师道,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的身后耸 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来训练孩子。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论语》等经典。

是教孩

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所以教师必须先学。

教师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不会空手而归,它会馈赠给我们珍奇的宝贝。在儒家文化中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

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教育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同时也是铸造良好师德的好范本。 通过学习老师们能够认识到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 那么我们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使我们老师受用终生。

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古人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我们身为人师,就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们怎么敢当!我们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通过学习,教师更应该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

我们身为教师,就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我们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老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有时不能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觉得自己水平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是一种内在活动,越学兴趣越高,眼界越开阔,也就越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还应知道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师生之情如同父子。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

通过学习教师应该认识到在《论语》里讲到的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要老师的呵护。

通过学习,我们还应清醒认识到在中国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既是徒弟也如子女,而在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论语》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

的敬爱尊重。这就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热爱教育,爱生如子,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这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庆幸,先贤们穷其毕生精力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有价值的经典之作,能够结识这些经典之作。它们开启了我们混沌未开的心灵,教我们明辨是非,教我们感恩,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去选择,它们还教我们如何思考,让我们变得睿智。

教师通过读国学经典的学习,它显现三大教育功效,‚思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它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读千古美文 树健全人格,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只有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让孩子接受经典的熏陶,为孩子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能有效达到对孩子进行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教师诵中华经典,能育创新能力,国际道学应用教育专家、著名道学家、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熊春锦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丢失科学创造力源泉的原因在于丢失传统根文化中的‚慧性‛教育,而仅进行‚智性‛教育。所谓慧性教育,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经典诵读正是培养和提升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必须品读文化精髓,与学生、家长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诵读的音韵美中去感悟古圣先贤文章的境界,诗词的美感,并结合生活实践,由语言感知到情感的融入,这一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学生。这些流传

千古的名言,成为学生思维的认同,并演变为行为的展现,而且交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的强大文化氛围。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尊师重道、亲子相长、互助和谐的强大文化力量,加强文化积淀,重振人文雄风。

可以说,经典诵读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对教师来说是教师素质提高的必修课。

教师通过读国学经典,力争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做了20多年教师,一直感觉自己很辛苦。我就想,我的幸福在哪呢?

在学习国学经典中,使我了解到了当代教育家、‚新教育‛导师朱永新曾经这样阐述阅读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最伟大的思想不是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必须通过书本与先贤对话才能攀越人类精神的高峰。‛ 通过阅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我感觉朱永新先生的论述是非常准确和励志的。读书,不仅仅使人收获知识,收获思想,更重要的是使人形成健全人格,形成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读《论语》,读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我忽然有了新的认识。 是啊,我们‚食饱居安‛‚为人师表‛,为什么还觉得辛苦和烦躁,为什么还觉得不幸福呢?因为我们的思想境界还不够豁达,我们还不够‚好学‛。当我们像孔子 一样‚勤而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那还有什么烦恼呢?

教师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在教育渗透中浸润心灵,引导言行,得体施教。 国学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

我关系的研究,儒、道、释三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者的关系加以阐释,彼此互补相融。如今国学经典文化越来越被中国和世界重视起来,成为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最可借鉴的智慧资源。 教师应把握儒、道、释三家精神的核心内容,结合当今的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如:以儒家的仁、礼、孝、信等精神逐渐引导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以道家清静、淡泊、和谐自然等精神不断滋养学生的心灵,排除忧虑烦恼,提高人格修养。

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名句,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学生便于记忆并容易理解。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要求背诵并体验效仿,以此逐渐启迪孩子人生,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其语言文字能力。

结合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编排文艺节目,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表演中去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

教师诵读国学经典,应做到身先士卒,提升素养,为人师表。教师诵读不等于将学生诵读的内容先行备课,而是要把握国学的核心精神,有选择地进行诵读。我认为《论语》、《孟子》、《老子》、《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书目当成为教师必读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与教育教学和自身素养的提升关系更为密切。

教师学习国学经典,应注意内容扬弃,尊重经典,去粗取精,弘扬传承。要诵读经典原著,不必躲躲闪闪,以便能整体把握其内容,又体现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尊重。不同朝代著作中所谓糟粕内容都有其历史的原因,作为教师应该历史地看问题,这也体现对历史的尊重。

教师在用国学经典内容引导小学生言行方面则取其精华,对不合时宜的内容避开。

我国很多有作为的教师,都具有较为深厚的国学文化功底,足以证明国学可以对人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有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教师的素质的提高当是功在千秋的有为之举。

国学经典与教师素质

合川区凉亭子小学教师 刘英

当今全社会都在开展‚唱传讲读‛活动,发扬国学经典文化,在此背景下,教师开展国学经典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读国学经典悟师道,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的身后耸 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来训练孩子。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论语》等经典。

是教孩

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所以教师必须先学。

教师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不会空手而归,它会馈赠给我们珍奇的宝贝。在儒家文化中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

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教育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同时也是铸造良好师德的好范本。 通过学习老师们能够认识到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 那么我们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使我们老师受用终生。

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古人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我们身为人师,就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们怎么敢当!我们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通过学习,教师更应该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

我们身为教师,就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我们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老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有时不能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觉得自己水平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是一种内在活动,越学兴趣越高,眼界越开阔,也就越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还应知道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师生之情如同父子。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

通过学习教师应该认识到在《论语》里讲到的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要老师的呵护。

通过学习,我们还应清醒认识到在中国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既是徒弟也如子女,而在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论语》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

的敬爱尊重。这就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热爱教育,爱生如子,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这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庆幸,先贤们穷其毕生精力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有价值的经典之作,能够结识这些经典之作。它们开启了我们混沌未开的心灵,教我们明辨是非,教我们感恩,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去选择,它们还教我们如何思考,让我们变得睿智。

教师通过读国学经典的学习,它显现三大教育功效,‚思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它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读千古美文 树健全人格,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只有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让孩子接受经典的熏陶,为孩子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能有效达到对孩子进行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教师诵中华经典,能育创新能力,国际道学应用教育专家、著名道学家、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熊春锦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丢失科学创造力源泉的原因在于丢失传统根文化中的‚慧性‛教育,而仅进行‚智性‛教育。所谓慧性教育,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经典诵读正是培养和提升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必须品读文化精髓,与学生、家长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诵读的音韵美中去感悟古圣先贤文章的境界,诗词的美感,并结合生活实践,由语言感知到情感的融入,这一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学生。这些流传

千古的名言,成为学生思维的认同,并演变为行为的展现,而且交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的强大文化氛围。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尊师重道、亲子相长、互助和谐的强大文化力量,加强文化积淀,重振人文雄风。

可以说,经典诵读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对教师来说是教师素质提高的必修课。

教师通过读国学经典,力争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做了20多年教师,一直感觉自己很辛苦。我就想,我的幸福在哪呢?

在学习国学经典中,使我了解到了当代教育家、‚新教育‛导师朱永新曾经这样阐述阅读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最伟大的思想不是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必须通过书本与先贤对话才能攀越人类精神的高峰。‛ 通过阅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我感觉朱永新先生的论述是非常准确和励志的。读书,不仅仅使人收获知识,收获思想,更重要的是使人形成健全人格,形成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读《论语》,读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我忽然有了新的认识。 是啊,我们‚食饱居安‛‚为人师表‛,为什么还觉得辛苦和烦躁,为什么还觉得不幸福呢?因为我们的思想境界还不够豁达,我们还不够‚好学‛。当我们像孔子 一样‚勤而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那还有什么烦恼呢?

教师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在教育渗透中浸润心灵,引导言行,得体施教。 国学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

我关系的研究,儒、道、释三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者的关系加以阐释,彼此互补相融。如今国学经典文化越来越被中国和世界重视起来,成为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最可借鉴的智慧资源。 教师应把握儒、道、释三家精神的核心内容,结合当今的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如:以儒家的仁、礼、孝、信等精神逐渐引导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以道家清静、淡泊、和谐自然等精神不断滋养学生的心灵,排除忧虑烦恼,提高人格修养。

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名句,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学生便于记忆并容易理解。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要求背诵并体验效仿,以此逐渐启迪孩子人生,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其语言文字能力。

结合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编排文艺节目,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表演中去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

教师诵读国学经典,应做到身先士卒,提升素养,为人师表。教师诵读不等于将学生诵读的内容先行备课,而是要把握国学的核心精神,有选择地进行诵读。我认为《论语》、《孟子》、《老子》、《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书目当成为教师必读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与教育教学和自身素养的提升关系更为密切。

教师学习国学经典,应注意内容扬弃,尊重经典,去粗取精,弘扬传承。要诵读经典原著,不必躲躲闪闪,以便能整体把握其内容,又体现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尊重。不同朝代著作中所谓糟粕内容都有其历史的原因,作为教师应该历史地看问题,这也体现对历史的尊重。

教师在用国学经典内容引导小学生言行方面则取其精华,对不合时宜的内容避开。

我国很多有作为的教师,都具有较为深厚的国学文化功底,足以证明国学可以对人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有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教师的素质的提高当是功在千秋的有为之举。


相关内容

  •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论文
  • 激发诵读兴趣 培养诵读习惯 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却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自从开展国学 ...

  • 课题总结报告
  • <小学 "校本经典诵读"的实施与研究> 总结报告 2014年6月,经省课题基地办组织专家评审并批准,我校申报的<小学"经典诵读"的实施与研究>被列为江西省课题基地办2014年立项课题.现对课题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组织人员,明确分工 ...

  •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论文
  •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论文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它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能够感化学生.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让我们在诵读.理解.学习中把其精髓发扬光大! 为什么说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因为国学经典的内容能够感化学生.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

  • 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专项课题申报评审书
  • 编号项目类别短期课题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专项课题 申报.评审书课题名称: 黑林小学二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方法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 卢燕 所在单位: 申报日期: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2012 年 4 月 18 日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二一二年制填 写 说 明1.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 ...

  •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 东兴市实验学校2014年春季学期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国学不仅是我们建构和谐社会赖以取资的文化资源,而且是思想理念资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q ...

  • 学校"书香校园"申报材料
  • 让读书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 --实验学校"书香校园"申报材料 xx实验学校秉承"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创建"省内一流,川南知名"学校为目标,实施"名校工程&quo ...

  •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一.课题名称:<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quo ...

  • 谈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 国学, 是指我国古代的传统学术和文化经典, 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考古等领域0对小学生实行国学教育, 旨在提倡中国文化和教育方法, 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0 在应试教育中, 我们把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 把学习内容局限在课本, 缺乏 ...

  • 国学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方案
  •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