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石油政策变化看中东和北非动乱根源

2011-8-18     【打印】

中国网2011年8月17日讯 去年至今,全球政治经济乱象进一步深化,金融危机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延伸。中东和北非的动荡被置于聚光灯之下,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海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粮食价格飞涨,社会动乱接踵而至。

然而,这就引出了一个巨大的悖论,人们至少会追问如下问题:中东和北非向来是世界的油库,更是美国的油库,美国以往曾经花费巨大的军事成本去维护这些区域的稳定,以确保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现在美国怎么会突然放弃这些目标,任由这些国家陷入混乱、石油供应出现紧张局面?社会动乱导致石油显著减产,布伦特原油一度飙升至127美元的高位,美国作为全球石油消费第一大国,对此为何如此“淡定”?

这一系列事件在过去都将被视为触动了美国的能源安全而受到美国的干预,而此次美国“淡定”之中透露了其更为深刻的原因。在过去,国际原油价格高涨,将使得美国国内能源成本增加,极大的增加其通胀压力,但如今美国却可以通过衍生产品对冲、以及石油公司的大量海外投资方式降低进口原油成本。在2007年,美国平均原油进口价格在发达国家中为最低,也大大低于全球原油平均价格。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还致力于收缩自身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以保障能源安全。美国能源部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10年美国进口的原油和汽油占美国石油总需求量的49.3%,其石油对外依存度 13 年来首次降到50%的安全警戒线以下。不仅如此,美国的石油产品还在2010年的最后一周实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净出口。能源对外依存度的降低,使得美国将完全有动机减少对能源安全保障的军事投入。

在美国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同时,美国更是收缩了对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能源进口。在2001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266万桶每天,占其原油总进口规模的28.6%。但随后美国从中东进口原油的比重持续下降,到2010年中东进口原油仅占总进口规模的18.5%,已较1977年最高时期从中东进口占比36.6%下降近半。在收缩中东石油进口的同时,美国从美洲进口原油从1977年的10.7%大幅增加至2010年的52.5%,成为了美国进口原油的主要来源地。

既然美国已经完成了战略性收缩,中东和北非在国际格局中的含义就彻底改变了,美国既然不再那么依赖它,其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就不再是美国国际行动的目标。然而,问题还远不止于此,如果对中东石油去向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中东实际上已经成为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油库。2010年,在中国十大石油进口的来源国中,有五个是中东国家,合计进口量1.03亿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3%,中东对中国石油供应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最近十年,即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十年,也是中国石油进口对中东的依赖逐步加深的十年。以中国对沙特的石油依赖度为例:2000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石油只有573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8.2%;到了2009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石油高达4195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比例高达20.6%。分析到此,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东和北非不再是美国的主要油库,而是成了亚洲和中国的主要油库;这些区域的混乱不再是对美国构成能源安全威胁,而是对中国构成能源安全威胁。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国际社会上被视为挑战美国地位的竞争对手,美国试图制约中国的崛起也是不争的事实,制约的手段有哪些呢?基于以上分析不难想到,放任甚至推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动乱,使得石油的生产受到冲击,由此导致油价飙升,就可以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依赖大国造成沉重压力。

所以,中东和北非的动乱,不能简单视为由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过高所致,这同时也是美国和中国之间进行大国博弈的一个抓手。当这些区域局势保持稳定对美国有利的时候,美国就会不惜代价在军事和政治上进行干预,把动荡变为稳定;反过来,当区域局势动荡对美国有利的时候,比如说可以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并推高成本,美国的军事力量就会抽身退出并袖手旁观,让稳定变为动荡。

总的来说,自从美国完成能源依赖圈的战略收缩之后,中东和北非的乱局已经成为利好美国、压制中国和欧洲的一个因素。具体而言,美国可以从四个维度获得战略收益:

一是美国抓住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软肋,以石油价格为工具来遏制中国的快速崛起之势。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升至55.2%,超过美国的53.5%,在美国着力摆脱“石油魔咒”之际,中国却陷入“魔咒”之中,有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中国存在这样一个突出的增长模式软肋,美国这个战略对手不可能不加以利用。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测算,目前中国每天进口石油量超过500万桶,国际局势的动荡每推升油价20美元,中国为此多支付的成本约为3650亿元,这将分摊在中国的企业和居民身上,构成巨大的财富流失。由此可见,中国的国家利益对中东和北非局势是多么的直接、敏感和突出。

二是中东和北非动荡对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造成直接冲击,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局部区域暂时中断。利比亚最为突出,战乱迫使中国的工作人员全部撤回,而无法回收的固定资产损失约为200亿美元。很明显,动乱之后中国的外部发展空间更加狭小。

三是中东和北非的动乱从两个方面压制了欧洲,打击了欧元竞争力,从而提振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欧洲作为三极世界中的一极,以欧元为武器对美国展开竞争,如今美元深度贬值,世界对美元资产的质疑日益浓重,向欧元资产的转移呼声渐高。这对美元无疑是致命的威胁,如何维系世界对美元的信心不会破灭?那就必须对欧洲经济基本面进行打击,确保比美国更差,北非的战争很好的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其一,直接导致布伦特石油飙升至127美元,欧洲的石油成本压力骤然升高(美国的石油成本提高幅度小得多,目前反映美国石油成本的WTI原油价格比布伦特价格低20美元),原本疲软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其二,关于利比亚的战争,美国一开始积极参与,但随即抽身离开,留下法国和英国等继续参与战争,继续累积其政府债务,加速欧洲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淖。眼下欧债危机此起彼伏,欧元震荡下跌,资金回流美国避险,正合美国之意。

四是中东和北非动乱导致油价高企,石油美元的数量快速积累,美国国债就有了新的买家。受益于高油价,目前石油美元每月增加700亿美元,照此速度,每年能积累8000亿美元以上,可以消化相当一大笔美国国债。值得强调的是,现在全球贸易顺差国家由于积累了太多美国国债,都在寻求外汇储备的多元化,不再增持甚至减持美国国债,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但是石油价格的猛涨帮助美国解除了这一威胁,因为在高油价条件下,“顺差美元”减少或者消失了,转化为石油生产国的“石油美元”,这些资金成为美国政府新的融资对象。

2011-8-18     【打印】

中国网2011年8月17日讯 去年至今,全球政治经济乱象进一步深化,金融危机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延伸。中东和北非的动荡被置于聚光灯之下,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海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粮食价格飞涨,社会动乱接踵而至。

然而,这就引出了一个巨大的悖论,人们至少会追问如下问题:中东和北非向来是世界的油库,更是美国的油库,美国以往曾经花费巨大的军事成本去维护这些区域的稳定,以确保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现在美国怎么会突然放弃这些目标,任由这些国家陷入混乱、石油供应出现紧张局面?社会动乱导致石油显著减产,布伦特原油一度飙升至127美元的高位,美国作为全球石油消费第一大国,对此为何如此“淡定”?

这一系列事件在过去都将被视为触动了美国的能源安全而受到美国的干预,而此次美国“淡定”之中透露了其更为深刻的原因。在过去,国际原油价格高涨,将使得美国国内能源成本增加,极大的增加其通胀压力,但如今美国却可以通过衍生产品对冲、以及石油公司的大量海外投资方式降低进口原油成本。在2007年,美国平均原油进口价格在发达国家中为最低,也大大低于全球原油平均价格。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还致力于收缩自身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以保障能源安全。美国能源部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10年美国进口的原油和汽油占美国石油总需求量的49.3%,其石油对外依存度 13 年来首次降到50%的安全警戒线以下。不仅如此,美国的石油产品还在2010年的最后一周实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净出口。能源对外依存度的降低,使得美国将完全有动机减少对能源安全保障的军事投入。

在美国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同时,美国更是收缩了对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能源进口。在2001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266万桶每天,占其原油总进口规模的28.6%。但随后美国从中东进口原油的比重持续下降,到2010年中东进口原油仅占总进口规模的18.5%,已较1977年最高时期从中东进口占比36.6%下降近半。在收缩中东石油进口的同时,美国从美洲进口原油从1977年的10.7%大幅增加至2010年的52.5%,成为了美国进口原油的主要来源地。

既然美国已经完成了战略性收缩,中东和北非在国际格局中的含义就彻底改变了,美国既然不再那么依赖它,其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就不再是美国国际行动的目标。然而,问题还远不止于此,如果对中东石油去向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中东实际上已经成为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油库。2010年,在中国十大石油进口的来源国中,有五个是中东国家,合计进口量1.03亿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3%,中东对中国石油供应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最近十年,即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十年,也是中国石油进口对中东的依赖逐步加深的十年。以中国对沙特的石油依赖度为例:2000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石油只有573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8.2%;到了2009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石油高达4195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比例高达20.6%。分析到此,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东和北非不再是美国的主要油库,而是成了亚洲和中国的主要油库;这些区域的混乱不再是对美国构成能源安全威胁,而是对中国构成能源安全威胁。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国际社会上被视为挑战美国地位的竞争对手,美国试图制约中国的崛起也是不争的事实,制约的手段有哪些呢?基于以上分析不难想到,放任甚至推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动乱,使得石油的生产受到冲击,由此导致油价飙升,就可以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依赖大国造成沉重压力。

所以,中东和北非的动乱,不能简单视为由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过高所致,这同时也是美国和中国之间进行大国博弈的一个抓手。当这些区域局势保持稳定对美国有利的时候,美国就会不惜代价在军事和政治上进行干预,把动荡变为稳定;反过来,当区域局势动荡对美国有利的时候,比如说可以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并推高成本,美国的军事力量就会抽身退出并袖手旁观,让稳定变为动荡。

总的来说,自从美国完成能源依赖圈的战略收缩之后,中东和北非的乱局已经成为利好美国、压制中国和欧洲的一个因素。具体而言,美国可以从四个维度获得战略收益:

一是美国抓住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软肋,以石油价格为工具来遏制中国的快速崛起之势。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升至55.2%,超过美国的53.5%,在美国着力摆脱“石油魔咒”之际,中国却陷入“魔咒”之中,有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中国存在这样一个突出的增长模式软肋,美国这个战略对手不可能不加以利用。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测算,目前中国每天进口石油量超过500万桶,国际局势的动荡每推升油价20美元,中国为此多支付的成本约为3650亿元,这将分摊在中国的企业和居民身上,构成巨大的财富流失。由此可见,中国的国家利益对中东和北非局势是多么的直接、敏感和突出。

二是中东和北非动荡对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造成直接冲击,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局部区域暂时中断。利比亚最为突出,战乱迫使中国的工作人员全部撤回,而无法回收的固定资产损失约为200亿美元。很明显,动乱之后中国的外部发展空间更加狭小。

三是中东和北非的动乱从两个方面压制了欧洲,打击了欧元竞争力,从而提振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欧洲作为三极世界中的一极,以欧元为武器对美国展开竞争,如今美元深度贬值,世界对美元资产的质疑日益浓重,向欧元资产的转移呼声渐高。这对美元无疑是致命的威胁,如何维系世界对美元的信心不会破灭?那就必须对欧洲经济基本面进行打击,确保比美国更差,北非的战争很好的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其一,直接导致布伦特石油飙升至127美元,欧洲的石油成本压力骤然升高(美国的石油成本提高幅度小得多,目前反映美国石油成本的WTI原油价格比布伦特价格低20美元),原本疲软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其二,关于利比亚的战争,美国一开始积极参与,但随即抽身离开,留下法国和英国等继续参与战争,继续累积其政府债务,加速欧洲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淖。眼下欧债危机此起彼伏,欧元震荡下跌,资金回流美国避险,正合美国之意。

四是中东和北非动乱导致油价高企,石油美元的数量快速积累,美国国债就有了新的买家。受益于高油价,目前石油美元每月增加700亿美元,照此速度,每年能积累8000亿美元以上,可以消化相当一大笔美国国债。值得强调的是,现在全球贸易顺差国家由于积累了太多美国国债,都在寻求外汇储备的多元化,不再增持甚至减持美国国债,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但是石油价格的猛涨帮助美国解除了这一威胁,因为在高油价条件下,“顺差美元”减少或者消失了,转化为石油生产国的“石油美元”,这些资金成为美国政府新的融资对象。


相关内容

  • 西亚与北非
  •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 西亚与北非 年 级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成 绩 西亚与北非 内容摘要:(1)西亚. 北非之欧盟利益(2)西亚. 北非之美国手握主权(3)西亚. 北非之博弈下各国的局势 关键词:民生:通货膨胀:挑衅: ...

  •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形势与政策
  • 今年1月中旬,中东北非等国爆发动乱,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乱局起于阿尔及利亚,发酵于突尼斯,蔓延至埃及.约旦.巴林和也门.黎巴嫩.阿曼,目前最受世界关注的,是战况胶着的利比亚.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的西迪布吉德,一名26岁的大学毕业生穆罕默德·布瓦齐兹在街头摆摊售卖水果和蔬菜,被当地城管 ...

  • 美国中东战略布局的动摇及其后果
  • 现代国际关系 2011年第3期 网络具有受众多.覆盖广.速度快.无国界.监控难等特点,并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和人际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西方价值观渗透的重要工具.在此次中东.北非街头运动中,大批民众短期内被迅速动员起来,互联网.手机等是主要联络手段.由于北非.中东一些国家缺乏政治民主,意见表达渠 ...

  • 模拟联合国MUN背景文件背景指导欧洲理事会
  •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第三届模拟联合国大会暨第三届政史地学科节 欧洲理事会 背景指导 欢迎信 尊敬的各位代表: 欢迎您的到来. 很荣幸,有这么多名热心积极的同学选择了本次模联活动,选择了我们.时光荏苒,距第一届我校模拟联合国大会转眼间过去了一个春秋.上学年以来,我们举办了两次模拟联合国大会,又在 ...

  • "9·11"后美国与欧盟的非洲政策比较
  • 作者:张春 现代国际关系 2007年08期 "9·11"后,美国与欧盟对非洲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二者对非洲也有着基本共识.2001年10月30日,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康多莉扎·赖斯在国会众议院非洲小组委员会作证时声称:"非洲的历史与地理赋予其在反恐战争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

  • 背景材料中东问题
  • Model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背景材料 委员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工作语言:中文 议题:中东北非地区应采取的减贫战略 目录 委员会介绍 议题介绍 议题的提出 面临的问题 过去采取的措施 当前的情况 解决的方法 对代表的建议 Part one 委员会介绍 关于 联合 ...

  • 形势政策叙利亚问题论文
  • xxx理工大学 浅 谈 叙 利 亚 问 题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1945年3月,叙利亚与埃及.伊拉克等7个阿拉伯国家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 ...

  • 难民潮是欧洲还债
  • 缠绕欧洲至今的难民潮,使得许多国家争论不休,如何应对,也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在可以预见的日子里,欧洲会为此忙一阵子. 难民潮,事实上是欧洲还债. 难民潮,是欧洲的政治债.套用一句俗话说,天下本无事,某人自扰之.难民潮本来不会必然发生,但是事情挑出来之后,就不一定向某种预期的方向发展,可能节外生 ...

  • 改革开放30年中东史研究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东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科研成果和研究机构的数量.还是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从学术史的角度对30年来中东史的研究历程进行一番梳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找出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推动中东史乃至中东学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