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四大发明 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起源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是源出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美国学者威尔·杜兰(Will Purant)在其宏篇巨著《世界文明史》中,盛赞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与西方中世纪贵族政治中所体现的由血缘出身来决定的等级差别不同是,科举制本身强调的是平等精神。

早在16和17世纪,一些来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当时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英法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等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倍加推崇,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赞叹不已。

18世纪末,英国政府和商人为了扩大他们的贸易,疏通与中国的外交和商业渠道,急于精通中国的语言、历史、习俗和哲学,以便懂得如何与这个古老的帝国打交道。这一时期在广州的英国商人纷纷建议在印度建立一所学院,专门培养派往东方的文职官员。1755年,在英国的《绅士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其中提道:“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问世。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包括:马礼逊以百科全书形式编纂的《汉英辞典》,以及郭施拉的《中国史略》、麦都思的《中国:现状与前景》和密迪乐的《中国人及其叛乱》。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该制度本身无疑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些杰出思想家要求实行中国式科举制度的强烈呼吁,在对英国当时即将采用的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847年,一位作者指出:“对于以中国原则为基础的考试制度的存在,每一位有教养的欧洲人都了如指掌。因此,如果认为那些论述中国问题的作者(从上溯到150年前的耶稣会传教士,到今天的汉学家)认识不到这一制度的影响,那简直是难以置信的。”1855、1870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两个枢密院令,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枢密院令规定,行政机构工作人员的任命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考试分级、定期举行;建立主持考试的文官事务委员会;使考试制度化;对初试合格者进行复试等。这些考试制度的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原则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假如说全然不存在中国的影响,那么这是多么奇怪的巧合。当时一些反对实行竞争考试者的言论,恰恰证明了中国影响的存在,而且他们对科举制度的优点弊端的了解也相当准确。

1875年,《双周评论》发表了A·塞瑟的一篇文章,他写道,“目前,公众津津乐道于中国的理论……而中国人目前普遍的意识,已趋向于沦为一台考试机器……应该设法阻止这种中国新文化的入侵”。无论是早期英国思想家的著述,还是两国考试原则惊人的相似之处,或是当时高级官员所做的明证,以及后代史学家们的考证,都证明: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当初西方特别是英国制定类似制度的蓝本。后来,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完善,发展成现代的公务员制度。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是源出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美国学者威尔·杜兰(Will Purant)在其宏篇巨著《世界文明史》中,盛赞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与西方中世纪贵族政治中所体现的由血缘出身来决定的等级差别不同是,科举制本身强调的是平等精神。

早在16和17世纪,一些来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当时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英法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等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倍加推崇,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赞叹不已。

18世纪末,英国政府和商人为了扩大他们的贸易,疏通与中国的外交和商业渠道,急于精通中国的语言、历史、习俗和哲学,以便懂得如何与这个古老的帝国打交道。这一时期在广州的英国商人纷纷建议在印度建立一所学院,专门培养派往东方的文职官员。1755年,在英国的《绅士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其中提道:“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问世。其中最重要的著作包括:马礼逊以百科全书形式编纂的《汉英辞典》,以及郭施拉的《中国史略》、麦都思的《中国:现状与前景》和密迪乐的《中国人及其叛乱》。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该制度本身无疑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些杰出思想家要求实行中国式科举制度的强烈呼吁,在对英国当时即将采用的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847年,一位作者指出:“对于以中国原则为基础的考试制度的存在,每一位有教养的欧洲人都了如指掌。因此,如果认为那些论述中国问题的作者(从上溯到150年前的耶稣会传教士,到今天的汉学家)认识不到这一制度的影响,那简直是难以置信的。”1855、1870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两个枢密院令,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枢密院令规定,行政机构工作人员的任命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考试分级、定期举行;建立主持考试的文官事务委员会;使考试制度化;对初试合格者进行复试等。这些考试制度的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原则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假如说全然不存在中国的影响,那么这是多么奇怪的巧合。当时一些反对实行竞争考试者的言论,恰恰证明了中国影响的存在,而且他们对科举制度的优点弊端的了解也相当准确。

1875年,《双周评论》发表了A·塞瑟的一篇文章,他写道,“目前,公众津津乐道于中国的理论……而中国人目前普遍的意识,已趋向于沦为一台考试机器……应该设法阻止这种中国新文化的入侵”。无论是早期英国思想家的著述,还是两国考试原则惊人的相似之处,或是当时高级官员所做的明证,以及后代史学家们的考证,都证明: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当初西方特别是英国制定类似制度的蓝本。后来,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完善,发展成现代的公务员制度。


相关内容

  • 近代西方人认为中国哪一项制度堪比"四大发明"|科举制度|西方人
  • 核心提示:"西方当时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倪方六表示,他们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人发明"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直至目前,还有今后. 科举制度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肖玲玲,原题为:<14世 ...

  • 论科举制度的国际影响
  • 2008年1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an.2008第10卷/第1期/ JOURNALOF HEBEI 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Edition/ VoI.10No.1 论科举制度的国际影响 王大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

  • 对"民主"的三个认识误区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民主建设的任务已迫在眉睫.无论是政界.知识界还是社会公众,关心民主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但总体看来,国内目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尤其是在现代民主的起源.民主的"形式"与"实质"."共性"与"特色"等三个 ...

  • 自然辩证法考试
  • 1.什么是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指先秦到<淮南子>时期,表现为诸子争鸣:"经学时代",指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有为,此时儒学成为独尊的学问,几乎所有的哲学创造都是以注经的形式出现,都有经学作为依傍.由此形 ...

  •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
  •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 公务员制度在不同国家各有差异,运行的情况和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将我国公务员制度和国外进行比较,找出具体制度的运行环境及其优劣势,并期望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起到借鉴作用.以下的比较主要是基于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2006年1 ...

  • 道德与法律在明朝的对峙
  • 道德与法律在明朝的对峙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 ...

  • 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 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 一.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文官是西方国家权力系统的要素. 文官是指近代西方国家改革旧官吏制度以后的政府文职官员,它首先与武官和法官相区别,其次与政务官员相区别. 在近代时期,西方国家把政府行政部门的官员分成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政务官: 采用" ...

  • 2016年历史古代史复习资料(古代中国.古代世界)
  • 高三古代史复习提纲(古代中国.古代世界) (一)古代中国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和对象:把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建立诸侯国. (3)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 ...

  • 上海 沪教版 历史 第三分册
  • 第三分册 第17課 宋 朝 的 建 立 及 其 制 度 創 設 (1)宋朝的建立: 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 A 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 宋建国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