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

阴阳的概念▲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特性▲ :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的转化性) 、规定性(事

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医学特定内容的规定性: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

其功能规定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的概念▲ :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的归类:取象比类、演绎推理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

五行母子相及与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的相互关系: 正常的关系:相生、相克、制化——维持事物稳定平衡

异常的关系:母子相及——异常的相生关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相乘、相侮——异常的相克关系

太极图应该是白在上、黑在下,具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

一、名词解释: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对立制约: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

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蕴含有阳,阳中蕴含

有阴

阴阳互根: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

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本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

此不断的相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

阴阳转化: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

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次序:木

→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次序:木→土→

水→火→金→木。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事物间协调平

衡的正常状态。

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次

序: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又叫“反克”、“反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母病及子:病从母脏传来,先见母脏病症,继见子脏病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

导致母子两行都发生异常变化。

子病犯母:病从子脏传来,先见子脏病症,继见母脏病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改变,波及其

母行,导致子母两行都异常。

二、问答题:

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1. 阴阳的可分性。2. 阴阳的转化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几种?此长彼消: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 阴消阳

长。此长彼长:阴长阳长 阳长阴长 。此消彼消:阴消阳消 阳消阴消 。

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根据、条件和形式是什么?:阴阳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阴阳转化的条件: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

阴阳转化的形式:渐变、突变。

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伸展、舒展、扩展、能曲、能直

火曰炎上:炎热、发热、明亮、升散、上升

土爰稼穑:生化、长养、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易变、肃杀、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滋润、下降、闭藏、寒冷

对事物或现象进行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取象比类法、演绎推理法。

五行生克乘侮的次序分别如何?: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相乘: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五行发生相乘、相侮的原因是什么?:相乘相侮的原因: 太过,不及

相乘与相侮的关系如何?:相同:均为异常的相克现象

区别:相乘——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过度克制;

相侮——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

联系:二者可同时发生。

第二章

掌握:藏象的概念;: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

和现象。藏:隐藏于体内的内脏。象:可从外部察知的现象、征象。

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各自的系统联系;心:1. 主血脉:1)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2)

心与血的生成有关,水谷精微通过心阳的温煦变化成为血液。2. 主藏神:1)主宰人体的生

理活动:主宰所有的生命活动;协调各种生理功能。2)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精神、意识、

思维、情感。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 主宣发肃降2. 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主管气的生成):吸清呼浊,是体内外气体

交换的场所。(2)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的生成(主管气的生成):肺吸入之清气+水谷精微

=宗气; 一身之气的运行(调节全身气机):通过肺呼吸实现气的升、降、出、入。

3.助心行血: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并参与调控心率、心律的作用。

结构基础:肺朝百脉;生理基础:肺司呼吸。

具体表现:全身血脉及脉中之血要不断朝向和汇聚于肺;

肺主管血之清浊转化; 肺通过生成宗气助心行血。

4. 主通调水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治节

脾: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 1. 主运化: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

功能。(1)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作用。

(2)运化水液:脾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对其中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1) 与(2)的关系:生理上:二者同时进行,密不可分;

病理上:即可单独发生,又常相互影响。

2.主升: 升清:脾气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面,通过心肺的作

用化为气血,营养全身。 升举:脾气升托内脏,使之维持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

3. 主统血:脾有统摄、约束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机制:脾气的固摄作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 血行才能正常。

肝: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1. 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情志的调畅、脾胃之气

的升降以及生殖功能的调节等作用。

调畅气机:1、调畅精神情志2、维持津血运行3、促进脾胃运化4、调节生殖机能

2. 主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1)贮藏血液:贮藏一定血液于肝内及冲脉之中,以供给机体各部生理活动所需。

2)调节血量:根据人体各部分血液需求,合理地分配和调节各部位血量。

3)防止出血:肝气能收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肾:肾: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1、主藏精:肾具有封藏精气,防止其无故外泄的功能。

广义之精:为人体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包括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等。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2. 主水: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1)调节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使其发挥各自的功能;

2)将脏腑组织利用后归于肾的水液,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上升, 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为尿液下输膀胱;

3)肾司膀胱的开合,控制小便的排泄。

3. 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维持呼吸深度,协助肺完成呼吸的作用。

肾纳气的功能是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六腑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属于六腑也属于奇恒之府。)

生理功能: ▲1. 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的生成、排泄受肝主疏泄功能的调控。

2.参与精神情志活动: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胃: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接受、容纳饮食物,并将其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生理特性: ▲ 1.主通降,以降为顺:胃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2.喜润恶燥:胃内必须有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腐熟和通降。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受盛化物: 受盛:接受胃下降的食糜;化物: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

2. 泌别清浊: 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分清: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到全身;别浊:将食物残渣传送到大肠。

小肠主液: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含有大量水液,故尿量的多少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1. 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大肠主津。2. 排泄糟粕

相关脏腑功能:肺气肃降、胃气降浊、脾主运化、肾阴的滋润、肾阳的温煦、肾气的封藏。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1.贮尿:膀胱的贮尿功能有赖肾气的固摄。

2.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有赖肾阳的气化与推动作用。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通行元气:元气通过三焦布达五脏六腑,运行于全身

2、运行水液:水液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

奇恒之府

脑:1)主宰生命活动:心跳、呼吸、吞咽、排泄等生理活动。

2)主管精神思维:脑为元神之府、精明之府。

3)主持感觉运动:视、听、嗅、言、动等皆与脑有关。

女子胞:1)主持月经:是月经发生的器官。月经的产生与肾精、天癸、冲任二脉密切相关。

2)孕育胎儿:是孕育胎儿的场所。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1. 早期的解剖实践2.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3. 医疗实践

经验的总结4.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五脏之间、六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

部位: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功能:具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

病理: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

胰:部位:位居上腹,在胃之后,与脾相邻。

功能:消化水谷

该功能可归属于脾主运化之中。

命门的梗概:功能

1.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 八难》

2.命门藏精舍神,主生殖: 《难经. 三十九难》

3.命门为水火之宅,内涵肾阴肾阳: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4.命门内寓真火,为人身阳气的根本:清. 陈士铎《石室秘录》

命门小结:历代医家均认为命门与肾息息相通;命门之火相当于肾阳;命门之水

相当于肾阴;历代医家重视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掌握: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气(肾藏精),水谷 之精气(脾胃运化),自然界的清气(肺司呼吸),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 三者结合而成。功能:1. 推动作用(推动和激发人体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促进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推动精、血和津液等物质的运行和代谢。)2. 温煦作用(产生热量,维持机体恒定的正常体温;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以维持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维持血和津液等液体物质的运行,使其得温则行,正常地输布于周身。)3. 防御作用(在未病之前,卫气充足,护卫全身的肌表,使肌表腠理固密,能够抗御外邪的侵袭;在疾病发生之后,正气与邪气斗争,祛邪外出或战而胜之,促进机体早日康复。)4. 固摄作用(固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5. 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

血的生成:1. 水谷精微化血(脾胃,心肺) 2、肾精化血(肾)

运行: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肺气宣降,朝百脉而助心行血。肝气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辅助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防止血液外溢。脾气统摄全身血液在脉中循行。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1. 脏腑之气的作用2. 脉道的性状3. 病邪的影响4. 血液的质量

规律:总之,血液正常运行,是在心肺脾肝等脏功能的相互配合下,依靠脏腑之气的推动作用(血瘀)和固摄作用(出血)相辅相成,协调制约而完成的。

功能:1. 营养和滋润作用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在书上77页。

功能:1. 濡润作用 2.血液的组成部分 3.运载作用(排泄代谢产物,调节阴阳平衡)

熟悉:气:是人体内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之一。气的基本特征:1,物质性 2,运动性

血:是运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津液的概念: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元气、宗气、营气:行于脉中,化生血液以营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温养肌表以护卫人体。的生成、分布和功能;书上73页

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能生血: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2、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3、气能摄血:气能固摄血液,使其沿着脉道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血能载气:气附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布达全身。血能养气:血液可以充养气,使气保持旺盛。

.1、气能生津:气化作用可促进津液的生成。2. 气能行津:气能推动津液的输布与排泄。3. 气能摄津:气能控制津液的排泄,防止其过多的流失。4. 津能载气:津液是气在体内运行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流布全身。 5.津能化气:津液能促进气的生成,为气的生成提供充分的营养。

1.津血同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为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液态物质。2. 津血互化:津液渗入脉内则为血,血渗出脉外则为津液。

第四章

掌握:经络的定义: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

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脉,又称经。即路径,指主干

道。数量较少,多呈纵形。 络脉,又称络。即网络,指

分支。数量较多,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络的生理功能:1. 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1,脏腑与肌表肢节的联系,2,

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络之间的联系)

2. 运行气血,濡养脏腑

3.感应与传导

4.调节机能平衡

十二经脉的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向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向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

交接规律:1. 相为表里的手经交接于手;相为表里的足经交接于足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

3.异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部

分布规律:

(一)头面部

(二)躯干部

(三)四肢部

表里关系: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一)督脉 :1) 总督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属肾络脑,与脑、髓、肾关系密切;

3)起于胞中属肾,调节生殖。

(二)任脉:1) 总任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妊娠有关。

(三)冲脉:1) 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 。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

(四)带脉: 1) 约束纵行经脉。 2)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1)主司下肢运动2)主司眼睑开合

(六)阴、阳维脉:1)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2)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阴经。

总结奇经八脉:1)密切十二经脉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3)与肝、肾、脑、髓、女子胞关系密切。

流注次序: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一)督脉 :1) 总督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属肾络脑,与脑、髓、肾关系密切;

3)起于胞中属肾,调节生殖。

(二)任脉:1) 总任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妊娠有关。

(三)冲脉:1) 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 。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

(四)带脉: 1) 约束纵行经脉。 2)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1)主司下肢运动2)主司眼睑开合

(六)阴、阳维脉:1)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2)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阴经。

十二经脉的特点:有一定的起止、走向、交接、分布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相互之

间有表里关系;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

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其含义;

奇经八脉的名称及其含义;

了解: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具体循行;

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 皮部的概念、循行分布与功能。

经络学说应用。

第五章 体质

掌握:体质的概念;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

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正常体质的分型及特征:阴阳平和质▲:①身体强壮,胖瘦适度;②面色与肤色虽有

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③食量适中,二便通调;④自身调节和对外适 应能力强。⑤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⑥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⑦ 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

了解:体质的特点;1. 先天遗传性2. 相对稳定性3. 差异多样性4. 形神一体性5. 群类趋同性

6. 动态可变性7. 连续可测性8. 后天可调性 体质的构成要素;1、生理机能的差异。2、形态结构的差异。3、心理特征的差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脏腑经络的盛衰偏颇2、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偏颇。

体质的影响因素;1. 先天禀赋2. 年龄因素3. 性别差异4. 饮食因素5. 劳逸所伤6. 情志因素7. 地理因素8. 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体质学说的应用。1.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 阐释发病原理3. 解释病理变化

4.

指导辨证5. 指导治疗6. 指导养生

第六章 病因

掌握:外感病因:六淫、疫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六淫:阳邪:风、暑、热(火 )、燥。阴邪:寒、湿。

六淫:风邪性质:1、轻扬开泄2、 善行数变3、 动摇不定 4、多兼他邪

致病特点:1、易袭阳位:(头面、咽喉、皮肤、腰背、心肺。)

2、病位游移不定。3、发病急骤、变化无常 4、风性主动:肢体异常运动。

5、风为百病之长:外邪致病之先导;致病广泛。

寒邪性质:1、寒凉2、凝滞3、收引

致病特点:1、易伤阳气,表现寒象(阴胜则寒;阴盛则阳病。)

2、阻滞气血,多见疼痛:(不通则痛;疼痛特点:局部冷痛,得温痛减, 遇寒加重。)

3、寒性收引:(气机收敛,腠理闭塞,腠理、经脉、筋脉收缩而挛急。) 暑邪性质:1、炎热2、升散3、挟湿

致病特点:1、暑性炎热(阳胜则热。)2、上犯头目,扰及心神3、易于伤津耗气( 腠 理开泄而多汗,汗多伤津,气随津泄)4、暑多挟湿(暑湿常合而为患, 暑热为主,湿邪次之 )

湿邪性质:1、重浊2、黏滞3、趋下

致病特点:1、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脾阳受困)2、湿性重浊(肢体沉重的感觉; 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黏腻不爽。)3、湿性黏滞( 湿易阻滞气机, 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症状多表现为粘滞不爽;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 复发作、缠绵难愈。)4、易袭阴位:多见腰以下部位的症状。

燥邪性质:1、干燥2、涩滞

致病特点:1、易伤津液: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出现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2、易于伤肺: 肺喜润恶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多自口 鼻、皮毛而入; 燥邪犯肺,易损伤肺津。

热(火)邪性质:1、燔灼2、炎上3、急迫

致病特点:1、表现阳热之象:阳胜则热。2、易于伤津耗气:

(迫津外泄+消灼煎熬津液;气随津泄+销蚀人体正气。)3、主要侵犯人

体上部4、易扰心神5、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 6、易致疮

痈:火热之邪入血,聚于局部,腐蚀血肉。

疫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流行性是疫气的最显著特征。

2、特异性强,病状相似:一气一病;疫气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特异的亲 和力;引起的疫病均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传变规律。

3、发病急骤, 病情危重:属热毒之邪,其性疾速迅猛;发病后极易出现: 热盛、伤津、扰神、 动血、生风等病变,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腑。七情与五脏的关系:1)七情属于“神”的范畴,神总统于心、脑

2)七情分属于五脏:怒—肝;喜、惊—心;思—脾;悲、忧—肺;恐—肾

3) 七情以五脏所化生和贮藏的精气血为物质基础

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损伤相应之脏; 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影响心(脑) 神;可单独发病,也可相兼发病。惊、喜伤心: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精神失常; 怒伤肝:两胁胀痛、善太息、呕血、晕厥;思伤脾: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大便 溏泄;悲、忧伤肺:胸闷气短、精神萎靡、意志消沉;

恐伤肾:二便不固、精气耗泄;

2)影响脏腑气机:(七情可影响相关脏腑的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悲忧则气消:肺气耗伤、肺气郁滞;恐则气下:气陷于下,肾气不固 思则气结:脾气郁结、脾失健运;惊则气乱:心气紊乱,气血失调)

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疾病好转或康复:良性的情志活动;

病情加重:不良的情志变化。病情恶化:情志剧烈波动。

痰饮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浊者 为痰,清稀者为饮,按所致病证分:有形痰饮: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 可及,有形质的痰液。无形痰饮:由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 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痰饮的形成原因:1、初始病因:外感病因(六淫、疫气)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病理产物性病因(瘀血、结石)

2、中心环节:肺、脾、肾、三焦等脏腑主司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失常。

3、病理基础: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凝而成痰,积而为饮。

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壅塞经络气血 2)易扰心神3)症状复杂,变化多端4)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 。

瘀血的概念:瘀血——是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体内, 以及阻滞于脏腑经络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又称“蓄血”、“恶血”、“败血”、 “衃血”。

区别:瘀血:是能导致新的病变的病理产物,为病因学概念;

血瘀:指血液运行不畅或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为病机学概念。

形成及致病特点:1、初始病因:外伤,外感病因(六淫、疫气)

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结石) 外伤、气虚、气滞、血寒、血热、津亏都可致淤。

2、中心环节:脏腑主司血液运行功能失常。

3、病理基础:气血运行失调,形成瘀血。

致病特点:1)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1、阻滞气机2、瘀塞经脉3、伤及脏腑 。

2)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疼痛: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加重。

肿块:体表可见局部青紫肿胀;体内可触及到肿块,质硬、固定不移。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

紫绀:面色、口唇、肌肤、爪甲青紫。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脉象: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劳逸过度与疾病的关系;

医过和药邪的形成、致病特点。

了解:病因的概念、分类,探求病因的方法;

结石的概念、形成因素、致病特点;

外伤、寄生虫、先天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思考题:哪些邪气易耗伤人体津液?暑邪、热火邪、燥邪

哪些邪气易扰及心神?暑邪、热火邪

哪些邪气易伤阳气?寒邪、湿邪

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火热邪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相同:均表现为阳热之象;均易耗气伤 津。均易侵犯人体上部,扰及心神;

不同:暑邪:致病具有明显季节性,仅见于夏季;暑多兼夹湿邪为患。

热(火)邪:四季均可致病; 热火易生风动血,引起疮痈。

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疫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

七情内伤对脏腑气机有何影响?

痰饮是如何形成的?有何致病特点?

瘀血是如何形成的?有何致病特点?

5. 饮食因素致病,易致聚湿、化热、生痰的是:B

A. 饮食过饥 B.饮食过饱 C.饮食不洁 D.五味偏嗜 E.寒热偏嗜

1. 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E

A.胀痛 B.掣痛 C.隐痛 D.灼痛 E.刺痛

5. 疫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D

A.发病急 B.病势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老少皆能致病

第七章 病机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 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发病形式:1. 感而即发——指机体感邪后立即发病。2. 伏而后发——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某些部位,经过一段时间后,或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发病。3. 徐发——指徐缓发病。4. 继发——指在原有疾病基础上继发新的病变。5. 复发——指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邪正盛衰的病机。邪正盛衰——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1. 虚实的基本病机:实性病机、虚性病机。2. 虚实变化的病机:虚实夹杂、虚性转化、虚性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 、邪胜正衰、正虚邪恋、邪去正虚。

阴阳失调的病机。阴阳失调——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及邪正之间

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表现以寒、热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偏胜——阴邪或阳邪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理。:

1. 阳偏胜。2. 阴偏胜。(二)阴阳偏衰——阴或阳过于虚衰的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理。:阳偏衰、阴偏衰。(三)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四)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的病理变化。:阳盛格阴、阴盛格阳。

(五) 亡阴亡阳——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功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亡阳、亡阴。

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病机。

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途径;

内生五邪的病机。

第八章诊法

掌握得神 失神 假神的临床特征和意义。、

得神:[临床特征]: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心的精气充足);

两目精彩,反应灵敏,动作自如(肝肾精气充足);

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心的精气充足);

呼吸平稳,肌肉不削,体态自如(脾肺的精气充足);

[临床意义]:

正气充足,精气充盛(健康);

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病轻);

失神:失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

(1)精亏失神:[临床特征]:

精神萎靡或神识不清,语言错乱。(心之精气亏虚)。

两目晦暗,反应迟钝,动作艰难。(肝肾之精气亏虚)。

面色晦暗暴露,表情呆板,呼吸气微或喘,形体羸瘦或异常(脾肺之精气亏

虚);

[临床意义]: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

严重衰减,常见于久病、重病。

假神:危重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现象,是临终的预兆。

[临床意义]: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绝之候)。

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色泽变化及五色所主病证。

(一) 常色[含义]:正常的、无病的面色。

[特点]:明润:光明润泽;含蓄:红黄隐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

(二)病色[含义]: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分为善色和恶色。

【特点】:晦暗:皮肤枯槁发暗而无光泽(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

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

1、青色:[所主病证]: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病机]: 寒凝、气滞、血瘀\经脉拘急; 邪热燔灼 /

2、赤色:[所主病证]:热证。

[病机]: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络脉扩张,气血充盈,或精气衰竭,阴不敛

阳,虚阳上越导致面部血行瘀阻。

3. 黄色:[所主病证]:虚证、湿证。

[病机]:脾虚气血不充或湿证气血受困,不能上荣。

4. 白色:[所主病证]: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病机]:气虚血少或阳虚寒盛→气血不荣于面

5. 黑色[所主病证]: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病机]:肾阳虚衰,阴寒水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瘀阻。

肾阴亏虚或瘀血日久,机体失养。

舌诊是重点~!!!!!!

第九章辩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 阳、。 八个辨证纲领。阴阳又可称为总纲。

八纲辨证:医生通过对诊法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症:病人主观能感觉到的单个症状。

征:指能被客观发现的体征。

证:是对疾病所处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含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

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概括。

阴阳的概念▲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特性▲ :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的转化性) 、规定性(事

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医学特定内容的规定性: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

其功能规定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的概念▲ :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的归类:取象比类、演绎推理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

五行母子相及与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的相互关系: 正常的关系:相生、相克、制化——维持事物稳定平衡

异常的关系:母子相及——异常的相生关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相乘、相侮——异常的相克关系

太极图应该是白在上、黑在下,具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

一、名词解释: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对立制约: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

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蕴含有阳,阳中蕴含

有阴

阴阳互根: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

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本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

此不断的相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

阴阳转化: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

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次序:木

→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次序:木→土→

水→火→金→木。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事物间协调平

衡的正常状态。

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次

序: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又叫“反克”、“反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母病及子:病从母脏传来,先见母脏病症,继见子脏病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

导致母子两行都发生异常变化。

子病犯母:病从子脏传来,先见子脏病症,继见母脏病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改变,波及其

母行,导致子母两行都异常。

二、问答题:

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1. 阴阳的可分性。2. 阴阳的转化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几种?此长彼消: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 阴消阳

长。此长彼长:阴长阳长 阳长阴长 。此消彼消:阴消阳消 阳消阴消 。

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根据、条件和形式是什么?:阴阳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阴阳转化的条件: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

阴阳转化的形式:渐变、突变。

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伸展、舒展、扩展、能曲、能直

火曰炎上:炎热、发热、明亮、升散、上升

土爰稼穑:生化、长养、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易变、肃杀、收敛、沉降

水曰润下:滋润、下降、闭藏、寒冷

对事物或现象进行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取象比类法、演绎推理法。

五行生克乘侮的次序分别如何?: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相乘: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五行发生相乘、相侮的原因是什么?:相乘相侮的原因: 太过,不及

相乘与相侮的关系如何?:相同:均为异常的相克现象

区别:相乘——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过度克制;

相侮——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

联系:二者可同时发生。

第二章

掌握:藏象的概念;: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

和现象。藏:隐藏于体内的内脏。象:可从外部察知的现象、征象。

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各自的系统联系;心:1. 主血脉:1)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2)

心与血的生成有关,水谷精微通过心阳的温煦变化成为血液。2. 主藏神:1)主宰人体的生

理活动:主宰所有的生命活动;协调各种生理功能。2)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精神、意识、

思维、情感。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 主宣发肃降2. 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主管气的生成):吸清呼浊,是体内外气体

交换的场所。(2)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的生成(主管气的生成):肺吸入之清气+水谷精微

=宗气; 一身之气的运行(调节全身气机):通过肺呼吸实现气的升、降、出、入。

3.助心行血: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并参与调控心率、心律的作用。

结构基础:肺朝百脉;生理基础:肺司呼吸。

具体表现:全身血脉及脉中之血要不断朝向和汇聚于肺;

肺主管血之清浊转化; 肺通过生成宗气助心行血。

4. 主通调水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治节

脾: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 1. 主运化: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

功能。(1)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作用。

(2)运化水液:脾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对其中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1) 与(2)的关系:生理上:二者同时进行,密不可分;

病理上:即可单独发生,又常相互影响。

2.主升: 升清:脾气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面,通过心肺的作

用化为气血,营养全身。 升举:脾气升托内脏,使之维持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

3. 主统血:脾有统摄、约束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机制:脾气的固摄作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 血行才能正常。

肝: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1. 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情志的调畅、脾胃之气

的升降以及生殖功能的调节等作用。

调畅气机:1、调畅精神情志2、维持津血运行3、促进脾胃运化4、调节生殖机能

2. 主藏血 :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1)贮藏血液:贮藏一定血液于肝内及冲脉之中,以供给机体各部生理活动所需。

2)调节血量:根据人体各部分血液需求,合理地分配和调节各部位血量。

3)防止出血:肝气能收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肾:肾: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1、主藏精:肾具有封藏精气,防止其无故外泄的功能。

广义之精:为人体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包括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等。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2. 主水: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1)调节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使其发挥各自的功能;

2)将脏腑组织利用后归于肾的水液,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上升, 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为尿液下输膀胱;

3)肾司膀胱的开合,控制小便的排泄。

3. 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维持呼吸深度,协助肺完成呼吸的作用。

肾纳气的功能是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六腑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属于六腑也属于奇恒之府。)

生理功能: ▲1. 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的生成、排泄受肝主疏泄功能的调控。

2.参与精神情志活动: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胃: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接受、容纳饮食物,并将其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生理特性: ▲ 1.主通降,以降为顺:胃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2.喜润恶燥:胃内必须有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腐熟和通降。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受盛化物: 受盛:接受胃下降的食糜;化物: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

2. 泌别清浊: 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分清: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到全身;别浊:将食物残渣传送到大肠。

小肠主液: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含有大量水液,故尿量的多少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1. 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大肠主津。2. 排泄糟粕

相关脏腑功能:肺气肃降、胃气降浊、脾主运化、肾阴的滋润、肾阳的温煦、肾气的封藏。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1.贮尿:膀胱的贮尿功能有赖肾气的固摄。

2.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有赖肾阳的气化与推动作用。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通行元气:元气通过三焦布达五脏六腑,运行于全身

2、运行水液:水液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

奇恒之府

脑:1)主宰生命活动:心跳、呼吸、吞咽、排泄等生理活动。

2)主管精神思维:脑为元神之府、精明之府。

3)主持感觉运动:视、听、嗅、言、动等皆与脑有关。

女子胞:1)主持月经:是月经发生的器官。月经的产生与肾精、天癸、冲任二脉密切相关。

2)孕育胎儿:是孕育胎儿的场所。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1. 早期的解剖实践2.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3. 医疗实践

经验的总结4.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五脏之间、六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

部位: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功能:具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

病理: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

胰:部位:位居上腹,在胃之后,与脾相邻。

功能:消化水谷

该功能可归属于脾主运化之中。

命门的梗概:功能

1.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 八难》

2.命门藏精舍神,主生殖: 《难经. 三十九难》

3.命门为水火之宅,内涵肾阴肾阳: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4.命门内寓真火,为人身阳气的根本:清. 陈士铎《石室秘录》

命门小结:历代医家均认为命门与肾息息相通;命门之火相当于肾阳;命门之水

相当于肾阴;历代医家重视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掌握: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气(肾藏精),水谷 之精气(脾胃运化),自然界的清气(肺司呼吸),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 三者结合而成。功能:1. 推动作用(推动和激发人体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促进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推动精、血和津液等物质的运行和代谢。)2. 温煦作用(产生热量,维持机体恒定的正常体温;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以维持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维持血和津液等液体物质的运行,使其得温则行,正常地输布于周身。)3. 防御作用(在未病之前,卫气充足,护卫全身的肌表,使肌表腠理固密,能够抗御外邪的侵袭;在疾病发生之后,正气与邪气斗争,祛邪外出或战而胜之,促进机体早日康复。)4. 固摄作用(固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5. 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

血的生成:1. 水谷精微化血(脾胃,心肺) 2、肾精化血(肾)

运行: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肺气宣降,朝百脉而助心行血。肝气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辅助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防止血液外溢。脾气统摄全身血液在脉中循行。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1. 脏腑之气的作用2. 脉道的性状3. 病邪的影响4. 血液的质量

规律:总之,血液正常运行,是在心肺脾肝等脏功能的相互配合下,依靠脏腑之气的推动作用(血瘀)和固摄作用(出血)相辅相成,协调制约而完成的。

功能:1. 营养和滋润作用 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在书上77页。

功能:1. 濡润作用 2.血液的组成部分 3.运载作用(排泄代谢产物,调节阴阳平衡)

熟悉:气:是人体内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之一。气的基本特征:1,物质性 2,运动性

血:是运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津液的概念: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元气、宗气、营气:行于脉中,化生血液以营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温养肌表以护卫人体。的生成、分布和功能;书上73页

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能生血: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2、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3、气能摄血:气能固摄血液,使其沿着脉道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血能载气:气附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布达全身。血能养气:血液可以充养气,使气保持旺盛。

.1、气能生津:气化作用可促进津液的生成。2. 气能行津:气能推动津液的输布与排泄。3. 气能摄津:气能控制津液的排泄,防止其过多的流失。4. 津能载气:津液是气在体内运行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流布全身。 5.津能化气:津液能促进气的生成,为气的生成提供充分的营养。

1.津血同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为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液态物质。2. 津血互化:津液渗入脉内则为血,血渗出脉外则为津液。

第四章

掌握:经络的定义: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

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脉,又称经。即路径,指主干

道。数量较少,多呈纵形。 络脉,又称络。即网络,指

分支。数量较多,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络的生理功能:1. 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1,脏腑与肌表肢节的联系,2,

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络之间的联系)

2. 运行气血,濡养脏腑

3.感应与传导

4.调节机能平衡

十二经脉的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向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向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

交接规律:1. 相为表里的手经交接于手;相为表里的足经交接于足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

3.异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部

分布规律:

(一)头面部

(二)躯干部

(三)四肢部

表里关系: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一)督脉 :1) 总督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属肾络脑,与脑、髓、肾关系密切;

3)起于胞中属肾,调节生殖。

(二)任脉:1) 总任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妊娠有关。

(三)冲脉:1) 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 。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

(四)带脉: 1) 约束纵行经脉。 2)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1)主司下肢运动2)主司眼睑开合

(六)阴、阳维脉:1)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2)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阴经。

总结奇经八脉:1)密切十二经脉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3)与肝、肾、脑、髓、女子胞关系密切。

流注次序: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一)督脉 :1) 总督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属肾络脑,与脑、髓、肾关系密切;

3)起于胞中属肾,调节生殖。

(二)任脉:1) 总任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妊娠有关。

(三)冲脉:1) 调节十二经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 。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

(四)带脉: 1) 约束纵行经脉。 2)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1)主司下肢运动2)主司眼睑开合

(六)阴、阳维脉:1)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2)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阴经。

十二经脉的特点:有一定的起止、走向、交接、分布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相互之

间有表里关系;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

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其含义;

奇经八脉的名称及其含义;

了解: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具体循行;

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 皮部的概念、循行分布与功能。

经络学说应用。

第五章 体质

掌握:体质的概念;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

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正常体质的分型及特征:阴阳平和质▲:①身体强壮,胖瘦适度;②面色与肤色虽有

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③食量适中,二便通调;④自身调节和对外适 应能力强。⑤舌红润,脉象缓匀有神;⑥目光有神,性格开朗、随和;⑦ 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

了解:体质的特点;1. 先天遗传性2. 相对稳定性3. 差异多样性4. 形神一体性5. 群类趋同性

6. 动态可变性7. 连续可测性8. 后天可调性 体质的构成要素;1、生理机能的差异。2、形态结构的差异。3、心理特征的差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脏腑经络的盛衰偏颇2、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偏颇。

体质的影响因素;1. 先天禀赋2. 年龄因素3. 性别差异4. 饮食因素5. 劳逸所伤6. 情志因素7. 地理因素8. 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体质学说的应用。1.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 阐释发病原理3. 解释病理变化

4.

指导辨证5. 指导治疗6. 指导养生

第六章 病因

掌握:外感病因:六淫、疫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六淫:阳邪:风、暑、热(火 )、燥。阴邪:寒、湿。

六淫:风邪性质:1、轻扬开泄2、 善行数变3、 动摇不定 4、多兼他邪

致病特点:1、易袭阳位:(头面、咽喉、皮肤、腰背、心肺。)

2、病位游移不定。3、发病急骤、变化无常 4、风性主动:肢体异常运动。

5、风为百病之长:外邪致病之先导;致病广泛。

寒邪性质:1、寒凉2、凝滞3、收引

致病特点:1、易伤阳气,表现寒象(阴胜则寒;阴盛则阳病。)

2、阻滞气血,多见疼痛:(不通则痛;疼痛特点:局部冷痛,得温痛减, 遇寒加重。)

3、寒性收引:(气机收敛,腠理闭塞,腠理、经脉、筋脉收缩而挛急。) 暑邪性质:1、炎热2、升散3、挟湿

致病特点:1、暑性炎热(阳胜则热。)2、上犯头目,扰及心神3、易于伤津耗气( 腠 理开泄而多汗,汗多伤津,气随津泄)4、暑多挟湿(暑湿常合而为患, 暑热为主,湿邪次之 )

湿邪性质:1、重浊2、黏滞3、趋下

致病特点:1、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脾阳受困)2、湿性重浊(肢体沉重的感觉; 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黏腻不爽。)3、湿性黏滞( 湿易阻滞气机, 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症状多表现为粘滞不爽;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 复发作、缠绵难愈。)4、易袭阴位:多见腰以下部位的症状。

燥邪性质:1、干燥2、涩滞

致病特点:1、易伤津液: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出现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2、易于伤肺: 肺喜润恶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多自口 鼻、皮毛而入; 燥邪犯肺,易损伤肺津。

热(火)邪性质:1、燔灼2、炎上3、急迫

致病特点:1、表现阳热之象:阳胜则热。2、易于伤津耗气:

(迫津外泄+消灼煎熬津液;气随津泄+销蚀人体正气。)3、主要侵犯人

体上部4、易扰心神5、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 6、易致疮

痈:火热之邪入血,聚于局部,腐蚀血肉。

疫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流行性是疫气的最显著特征。

2、特异性强,病状相似:一气一病;疫气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特异的亲 和力;引起的疫病均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传变规律。

3、发病急骤, 病情危重:属热毒之邪,其性疾速迅猛;发病后极易出现: 热盛、伤津、扰神、 动血、生风等病变,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腑。七情与五脏的关系:1)七情属于“神”的范畴,神总统于心、脑

2)七情分属于五脏:怒—肝;喜、惊—心;思—脾;悲、忧—肺;恐—肾

3) 七情以五脏所化生和贮藏的精气血为物质基础

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损伤相应之脏; 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影响心(脑) 神;可单独发病,也可相兼发病。惊、喜伤心: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精神失常; 怒伤肝:两胁胀痛、善太息、呕血、晕厥;思伤脾: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大便 溏泄;悲、忧伤肺:胸闷气短、精神萎靡、意志消沉;

恐伤肾:二便不固、精气耗泄;

2)影响脏腑气机:(七情可影响相关脏腑的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悲忧则气消:肺气耗伤、肺气郁滞;恐则气下:气陷于下,肾气不固 思则气结:脾气郁结、脾失健运;惊则气乱:心气紊乱,气血失调)

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疾病好转或康复:良性的情志活动;

病情加重:不良的情志变化。病情恶化:情志剧烈波动。

痰饮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浊者 为痰,清稀者为饮,按所致病证分:有形痰饮: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 可及,有形质的痰液。无形痰饮:由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 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痰饮的形成原因:1、初始病因:外感病因(六淫、疫气)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病理产物性病因(瘀血、结石)

2、中心环节:肺、脾、肾、三焦等脏腑主司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失常。

3、病理基础: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凝而成痰,积而为饮。

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壅塞经络气血 2)易扰心神3)症状复杂,变化多端4)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 。

瘀血的概念:瘀血——是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体内, 以及阻滞于脏腑经络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又称“蓄血”、“恶血”、“败血”、 “衃血”。

区别:瘀血:是能导致新的病变的病理产物,为病因学概念;

血瘀:指血液运行不畅或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为病机学概念。

形成及致病特点:1、初始病因:外伤,外感病因(六淫、疫气)

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结石) 外伤、气虚、气滞、血寒、血热、津亏都可致淤。

2、中心环节:脏腑主司血液运行功能失常。

3、病理基础:气血运行失调,形成瘀血。

致病特点:1)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1、阻滞气机2、瘀塞经脉3、伤及脏腑 。

2)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疼痛: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加重。

肿块:体表可见局部青紫肿胀;体内可触及到肿块,质硬、固定不移。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

紫绀:面色、口唇、肌肤、爪甲青紫。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脉象: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劳逸过度与疾病的关系;

医过和药邪的形成、致病特点。

了解:病因的概念、分类,探求病因的方法;

结石的概念、形成因素、致病特点;

外伤、寄生虫、先天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思考题:哪些邪气易耗伤人体津液?暑邪、热火邪、燥邪

哪些邪气易扰及心神?暑邪、热火邪

哪些邪气易伤阳气?寒邪、湿邪

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火热邪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相同:均表现为阳热之象;均易耗气伤 津。均易侵犯人体上部,扰及心神;

不同:暑邪:致病具有明显季节性,仅见于夏季;暑多兼夹湿邪为患。

热(火)邪:四季均可致病; 热火易生风动血,引起疮痈。

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疫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哪些?

七情内伤对脏腑气机有何影响?

痰饮是如何形成的?有何致病特点?

瘀血是如何形成的?有何致病特点?

5. 饮食因素致病,易致聚湿、化热、生痰的是:B

A. 饮食过饥 B.饮食过饱 C.饮食不洁 D.五味偏嗜 E.寒热偏嗜

1. 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E

A.胀痛 B.掣痛 C.隐痛 D.灼痛 E.刺痛

5. 疫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D

A.发病急 B.病势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老少皆能致病

第七章 病机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 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发病形式:1. 感而即发——指机体感邪后立即发病。2. 伏而后发——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某些部位,经过一段时间后,或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发病。3. 徐发——指徐缓发病。4. 继发——指在原有疾病基础上继发新的病变。5. 复发——指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邪正盛衰的病机。邪正盛衰——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1. 虚实的基本病机:实性病机、虚性病机。2. 虚实变化的病机:虚实夹杂、虚性转化、虚性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 、邪胜正衰、正虚邪恋、邪去正虚。

阴阳失调的病机。阴阳失调——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及邪正之间

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表现以寒、热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偏胜——阴邪或阳邪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理。:

1. 阳偏胜。2. 阴偏胜。(二)阴阳偏衰——阴或阳过于虚衰的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理。:阳偏衰、阴偏衰。(三)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四)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的病理变化。:阳盛格阴、阴盛格阳。

(五) 亡阴亡阳——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功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 :亡阳、亡阴。

熟悉:气血津液失常的病机。

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途径;

内生五邪的病机。

第八章诊法

掌握得神 失神 假神的临床特征和意义。、

得神:[临床特征]: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心的精气充足);

两目精彩,反应灵敏,动作自如(肝肾精气充足);

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心的精气充足);

呼吸平稳,肌肉不削,体态自如(脾肺的精气充足);

[临床意义]:

正气充足,精气充盛(健康);

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病轻);

失神:失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

(1)精亏失神:[临床特征]:

精神萎靡或神识不清,语言错乱。(心之精气亏虚)。

两目晦暗,反应迟钝,动作艰难。(肝肾之精气亏虚)。

面色晦暗暴露,表情呆板,呼吸气微或喘,形体羸瘦或异常(脾肺之精气亏

虚);

[临床意义]: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

严重衰减,常见于久病、重病。

假神:危重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现象,是临终的预兆。

[临床意义]: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绝之候)。

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色泽变化及五色所主病证。

(一) 常色[含义]:正常的、无病的面色。

[特点]:明润:光明润泽;含蓄:红黄隐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

(二)病色[含义]: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分为善色和恶色。

【特点】:晦暗:皮肤枯槁发暗而无光泽(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

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

1、青色:[所主病证]: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病机]: 寒凝、气滞、血瘀\经脉拘急; 邪热燔灼 /

2、赤色:[所主病证]:热证。

[病机]: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络脉扩张,气血充盈,或精气衰竭,阴不敛

阳,虚阳上越导致面部血行瘀阻。

3. 黄色:[所主病证]:虚证、湿证。

[病机]:脾虚气血不充或湿证气血受困,不能上荣。

4. 白色:[所主病证]: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病机]:气虚血少或阳虚寒盛→气血不荣于面

5. 黑色[所主病证]: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病机]:肾阳虚衰,阴寒水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瘀阻。

肾阴亏虚或瘀血日久,机体失养。

舌诊是重点~!!!!!!

第九章辩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 阳、。 八个辨证纲领。阴阳又可称为总纲。

八纲辨证:医生通过对诊法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症:病人主观能感觉到的单个症状。

征:指能被客观发现的体征。

证:是对疾病所处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含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

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概括。


相关内容

  • [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摘要:<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中医必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存在知识点繁多,不同章节内容重复,前后内容衔接不好等问题.因此,对于该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提高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 ...

  • 2017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及题型介绍
  • 学霸啦消息: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报名时间为即日起至2月22日24时截止,考试时间为10月14日.15日,本文就考试科目及题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新相关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啦(xuebala) 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 ...

  • 中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探讨
  • 中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探讨 作者:谢斌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3期 摘 要 中医学专业中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六门课程,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基础课程在中医专业中的设置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 中医学 ...

  • 中医基础理论(医科教学完整版)187篇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特点(转载) 74 人已读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概念(转载) 102 人已读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防治原则(转载) 41 人已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转载) 56 人已读 [中医基础理论]辨病与辨证(转载) 51 人已读 [中医基础理论]六气与六淫(转载) 59 人 ...

  • 四川2015-2016年A类核心期刊汇总四川笔锋
  • 2014 年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四川笔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生物及医药卫生类期刊目录四川笔锋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生物学基础 ...

  • 医学哪个专业最吃香?
  • 医学哪个专业最吃香?目前医学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有口腔.临床药学.影像.麻醉.护理.眼视光等.临床专业由于近年来学校一直扩招,就业前景可能会有点压力.但是新兴的临床分科就业应该还是不错的.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近年来医学类前十名比较热门的专业及其就业方向,希望对广大医学生朋友有所帮助. 一.临床 ...

  • 医学各专业考研院校排名汇总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考研院校排名 研究方向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2]在老一辈专家奠定的学科优势基础上,围绕本学科的重大科学问题,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逐步形成了4个基础扎实.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实验室畸形学:先天畸 ...

  • [中医基础理论]有多少个版本?那个更好一点?
  • <中医基础理论>有多少个版本?那个更好一点? 举报|2011-03-07 23:03[幻想男孩] | 来自手机知道 | 分类:教育/科学 | 浏览2840次 我想学习中医,有人告诉我学中医入门的顺序是: 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诊断学 3中药学 4伤寒论 不知道对不对? 最主要的:< ...

  • 关于医学的小知识
  •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如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预防疫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她是以人群为对象,而不是仅限于以个体为对象.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 ...

  • 中南大学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方案.doc
  • 医学类(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富有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较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