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 答: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可持续发展。 答: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3、温室效应。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4、酸雨。 答: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5、生态学 答:生态学是环境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6、环境生态学 答: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

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7、人为环境 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起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8、纬度地带性 答: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9、垂直地带性 答: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10、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光化学烟雾(P47)答: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黄褐色,使大气能见度

2

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O3)、氮氧化物(N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类组成。

12、春化作用 答: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变温,因为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产物消耗少,净积累增多。同时低温对某些植物的开花发结果有一定刺激的作用。

13、热污染 答: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4、噪声 答: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16、叠加作用(P59)答: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

3

时毒性的总和。

17、拮抗作用 答: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8、净化作用(P59)答: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19、生态幅(P60)答: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0、利比希西最小值定律(P60)

答: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

4

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21、耐受性定律(P60)答: 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22、贝格曼规律(P61)答:动物体型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地区(如北半球),身体趋势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因为动物的个体越大,则其相对体表面

5

积越小,因而单位体重上的相对散热量也变小,有利于对低温的适用。反之,动物个体小,其相对体表面积就大,相对散热量也就大,有利于对温暖气候的适应。这种趋称之为贝格曼(Bergman)规律。

28、实际出生率(P66) 答: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

29、最低死亡率(minimun mortality,or ecological morality)(P66)答:是种群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中个体都是由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30、生态死亡率生态寿命(P66)答:生态寿命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实 6

际寿命。只有一部分个体才能活到生态理寿命。多数死于捕食者、疾病和不良气候等。

31、种群生理寿命(P66)答: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2、种群的年龄结构(P67)答:在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比例或配置状况,它对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很大影响。

33、种群的性比(性别结构)(P67) 答:种群的雌雄比例。

34、生命表(P69)答: 是描述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35、动态生命表(P69)答: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

7

36、静态生命表(P73)答:是根据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的调查,并根据其结果编制而成。

37、内禀增长能力(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P74)答:是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38、净生殖率(P75)答:净生殖率 式中LX为X龄级的存活率,Mx为X龄的出生率。净生殖率还不算是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因不同种群的世代长度不同,除非有世代相同的时间,才能比较种间净生殖率。

39、种群的“J”型增长(P71)答:种群的指数增长称为J型增长。

40、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P78)答: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

8

都是不利的,都可能产生抑制的影响。

43、密度调节(regulation of density)(P90)答:是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食物调节三个内容。

44、非密度调节(P92)答: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iies)答:就是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在生存斗争中对环境条件采取适应的行为;在长期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的种群尽可能均匀地利用环境,在迅速出现随后又消逝的环境中,生物能及时寻找有利的继续生存的地点。

46、种间相互作用(P94)答:异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9

47、生态分离(ecological separation)(P96)答:生物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两个生态上接近的种类激烈竞争,其结果是一个种完全排挤掉另一个种,或使其中一个种占有不同的空间和食性上的特化,或其它生态习性上的分离。

48、生态位(niche)(P99)答: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49、生态位宽度(P100)答:是指物种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也就是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总和。

50、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P103)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51、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P103)答: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10

52、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答:群落中优势度大的即为群落的优势种。

54、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P106)答:指群种的多少和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

55、群落外貌(physiognomy)(P112)答: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群落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56、生活型(life form)答: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下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表现出来的植物类型。

57、群落的时间格局(temporal pattern)(P117)答:很多环境因素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所以群落结构也随时间而有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格局58、生态环境脆弱带(群落的交错区,ecotone)(P118)答:不同

11

群落的交界区域、或两类环境相接触部分,即通常所说的结合部位。

59、边缘效应(edge effect)(P118)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60、群落演替(P119)答:这样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61、演替顶极(P125)答:随着群体的演替,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期。

62、生态系统(ecosystem)答:可定义为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12

63、同资源种团(P141)答:指由生态学特征很相似的生物所构成的物种集团。

64、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P143)答: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65、次级生产(secodary production)(P143)答:消费者的生命活动将初级生产品转化为动物能。

66、生态系统的能流(energy flow of

ecosystem)答: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费过程。 67、食物链(food chain)答:生态系统不同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的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68、食物网(food web)(P149)答:通常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结

13

构,称为食物网。

69、营养级(trophic levels)答:生态学中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70、捕食性食物链(predatory food chain)(P149)答:是生物间以捕食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

71、腐生性食物链(saprophogous food chain)答:这是从死亡的有机体被微生物利用开始的一种食物链。(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有机残屑-浮游动物-鱼类)

72、寄生性食物链(parasitic food chain)(P150)答: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鸟类-跳蚤-原生动物-滤过性病毒)

73、林德曼效应(十分之一法则)(P151)答:所谓“十分之一定律”即叫林德曼效

14

应,各营养层次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值约为10%。

7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matteral cycle ofecosystem)(P153)答:生态系统中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环境中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循环。

75、生态平衡(P159)答: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调的稳定状态。

76、草原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P179)答:是以各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构成的功能统一体。

77、城市生态系统(urban cosystem)(P183)答: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们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78、原生性自然资源(primary natural resources)(P197)答: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15

79、后生性自然资源(secondary natural resources)(P197)答:这是在地球的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某一阶段形成的一类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non-renewable resources,renewable resources)

80、自然保护(conservation of nature)(P204)答:是指人类自觉和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8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P208)答: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82、水体污染(waterpollution)(P209)答: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体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83、水体自净(P210)答: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

16

使污染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

84、生物塘(P218)答: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塘因是利用水塘中的微生物和藻类对污水和有机废水进行需氧生物处理的方法,所以又称生物塘。

85、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P219)答: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86、大气污染(P222)答:是指大气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的改变。

87、土壤污染(P232)答: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88、背景值(P232-233)答:通常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土壤中某元素的平均含

17

量作为背景值,以与污染区土壤中同一元素的平均含量进行对比,超过背景值即属土壤污染。

89、土壤净化(P235)答:是指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经生物和化学降解变为无毒害物质,以及通过化学沉淀、络合和螯合作用、氧化作用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或是为土壤胶体牢固地吸附,植物难以利用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作用。

90、土地处理系统(P236)答:是利用土壤以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净化作用的。

91、固体废物(P240)答:亦称废物,一般是指人类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有用的组分后,被弃去的固状物质和泥浆状物质。

92、生态监测(ecologicalmonitoring)(P247)答: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利用生命系统及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断环境质量,用以

18

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关系。

93、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P252)答:是指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浓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的现象。

94、指示生物法

答: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95、生物测试(P257)答:污染或其它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

96、毒性试验(P276)答:是指人为地设置某种致毒方式使受试生物中毒,根据试验生物的中毒反应来确定毒物毒性的试验方法。

97、半致死浓度(LC50)(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P277)答: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引起试验动物死亡的一半的浓度。

98、半效应浓度(EC50)(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19

试验动物的一半出现某种伤害效应的毒物浓度.,以表示经毒物短期接触的亚致死毒性。

99、半致死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P277)答:是指在一定浓度下,试验动物死亡一半所需的时间。

100、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277)答:是指在定浓度下,试验动物死亡一半所需的时间剂量。

101、慢性毒性试验(P279)答: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低浓度,长时间的中毒试验,观察毒物与生物反应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对生物无影响的浓度。

102、最大容许浓度(maximun allowable concentration)(P279)答:是指在慢性毒性试验中,对试验生物无影响的最高浓度和影响的最低浓度之间的毒物阈浓度。

103、环境质量(P282)答: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而言,优劣是质的概念,程度则是量的表征。

20

104、环境质量基准答:一般定义为,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而不产生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

105、环境质量评价答: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

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答:对生态环境质量给以数量化表征,并划分为一定的等级给予评价。

107、环境质量预测答:是根据环境质量的内在规律及现实状况对未来发展变化做出推断。

108、生态工程(P302)答:一般指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予调控的工程系统。

109、自然环境。(22)答:是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生物有机物体和无机的大气、岩石、水、土壤等各种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发生、发展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110、自养生物。(23)答:其中绿色植物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

21

氧化碳和无机等无机物造成有机物,并释放氧供异养生物使用。

111、人为环境。(P29)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112、光补偿点(P46)答: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排放的CO2量相等时的最低光照强度为植物的光补偿点。 113、最低量定律。(P60)答: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

114、阿伦规律。(P61)答:内温同种动物其身体突出部分的比例与外界环境温度因子相关。在寒冷地区的哺乳动物,四肢、尾、耳朵以及鼻有明显地趋于缩短现象,以减少热量散发。

115、种群。(P63)答: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116、年龄锥体(P67)答:分析年龄结构的有用方法,是下到上的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作用,横柱高低位置表示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

22

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百分比。

二、填空题

1、概括起来,环境问题包括两大类型,一是 生态破坏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 。

2、目前我们面临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分别是 臭氧层的破坏 、 温室效应 、 酸雨 。

3、温室效应根据其成因可分为 自然 和 人为 温室效应。

4、我国目前的酸雨属 硫酸 型酸雨。

5、酸雨污染主要是大气中 SO2 和 氮氧化物 污染造成的。

6、目前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分别是 人口 、 粮食 、 能源 、 资源 、 环境 。

7、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奠基阶段 、 建立初期 、 发展期 、 成熟期 四个阶段。

8、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 纬度地带性 、 垂直地带性 、 经度地带性 。

9、自然环境包括 生物圈 、 大气圈 、 水圈 、 岩石圈 、 土壤圈 等五大因素。

23

10、20世纪30—70年代的九大公害事件分别是 马斯斯河谷烟雾 、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 多诺拉烟雾 、 伦敦烟雾 、

四日市气喘病、富山骨痛病、 水俣病、多氯联苯中毒 甲基异氰酸盐毒气中毒 。(P30)

12、自然选择的类型包括 稳定性选择、 单向性选择、 分裂性选择 三种基本类型。(P38)

1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 形态构造、 行为 、 生理 的适应。(P41-42)

14、生物的行为适应类型包括 运动 、 繁殖 、 迁移和迁徒 、 防御和抗敌 等类型。(P42-44)

15、生物的生理适应包括 生物钟、 休眠 、 生理生化变化 等方面的适应。(P44-45)

16、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 臭氧 、 氮氧化物 、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P47)

17、净化作用按其作用的方式可分为 物理净化 、 化学净化 、 生物净化 三类。(P59)

18、物理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 稀

24

释 、 扩散 、 淋洗 、 挥发和沉降 等途径来完成。(P59)

19、化学净化作用主要通过 氧化还原 、 化合和分解 、 吸附 、 凝聚、变换、综合 等途径未完成。(P60)

20、生物净化作用的主要是通过生物的 吸收 、 降解 等途径来完成。(P60)

21、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种群 。(P63)

22、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 物种 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 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

生态系统研究 的基础。(P63)

23、种群生物学的最初来源是马尔萨斯的 《人口论》 和沃弗斯特提出的 逻辑斯谛 方程。(P64)

24、种群的基本特征是 空间特征 、 数量特征 、 遗传特征 。(P65)

25、种群密度可分为 绝对密度 和 相对密度 。(P65)

26、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是 出生率 、 死亡率 、 迁入 和 迁出 。它们被称为初级种群参数。(P65)

27、按生殖年龄可把种群中的个体区分为

25

三个生态时期,分别是 繁殖前期 、 繁殖期 和 繁殖后期 。(P67)

28、年龄锥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 迅速增长种群 、 稳定型种群 和 下降型种群 。

29、动态生命表中所包括的项目有 年龄 、 各年龄开始的存活数目 、 各年龄开始存活分数 、 各年龄死亡的个数 、 各年龄的死亡率、 生命期望 等(P69) 态生命表又称分为 同龄群生命表 、 水平生命表 或 特定年龄生命表

31、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是 逻辑斯谛增长 。又称为 阻滞增长 。(P78)

32、种群数量变化特征表现为 种群数量消长规律 、 周期性 、及无规律性。

33、种群的内分布型或格局表现为三种类型,即 均匀型 、 随机型 、 集群型 。

34、种群中个体或集群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状况,表现为 分散的利作用 和 集群的共同利作用 。(P85)

35、种群的扩散有三种形式,即 迁出 、 迁入 和 迁移 。

36、种群密度调节的途径有三个,即 种

26

内 种间、食物调节 。(P90)

37、种群密度的种内调节包括 行为调节 、 生理调节 、 遗传调节 等形式。(P90)

38、种群密度的种间调节包括 捕食 、 寄生 、 种竟间竞争 等形式。(P91)

39、种群的生态对策类型包括 r-选择 和 k-选择 两种类型。(P93)

40、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 偏利共生 、 原始协作 、 互利共生 等。(P95)

41、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 竞争 、 捕食 、 寄生和 偏害 等。(P95)

42、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 植物群落 、 动物群落 和 微生物群落 三大类。(P103)

43、人们习惯上根据植物的形状、大小、分枝等外部特征及植物生命期的长短,把植物分为 乔木 、 灌木 、 藤木 、 附生植物和 草本植物 等。

44、森林受到破坏后,其恢复过程较缓慢,一般都要经过 草本植物期 、 灌木期 和 乔木期 。(P124)

45、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 群落的相对

27

稳定性 。(P125)

46、关于顶级群落的学说有 单顶极学说 、 多元顶级学说 和 顶级群落——格局学说 。(P126)

47、生态系统是由 生物 和 非生物环境 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又包括 生产者 、 大型消费者 、 小型消费者

48、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把生态系统分为 淡水生态系统 、 海洋生态系统 和 陆地生态系统 。(P143)

49、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包括 初级生产 和 次级生产 两个过程。(P143)

50、生态系统的各种信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 生物理信息 和 化学信息 。(P158)

51、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是 生态平衡失调的基本结构标志 和 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 。(P163-164)

52、生物圈可归为三大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 淡水生

系统 和 海洋生态系统 。(P168)

53、陆地生态系统按照人为影响的强度不同可分为 自然生态系统 和 人工生态

28

系统 。(P168)

54、海洋生态系统通常可分为 海岸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 和 远洋生态系统 。(P168)

55、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草原退化 、 碱化 、 沙化 、 气候恶化 等。(P180)

56、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 湖泊 、 水库 、 江河 和 海洋生态 等不同类型。(P189)

57、按其产生的渊源和可用性,自然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 原生性自然资源(primary natural resources)和 生性自然资源(secondary natural resources) ,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 非再生自然资源 和 可再生自然资源

58、自然保护区通常可分为 核心区 、 缓冲区 、 外围区 三几个区。(P206-207)

59、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质有 无机无毒物 、 无机有毒物 、 有机无毒物 、 有机有毒物 、 其他污染物等。

60、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可分为 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

29

污染物质 、二次处理主要去除废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 、 三级处理用于去除不能降解的有机物以及氮、磷等可溶性无机物 。(P212)

61、活性污泥法分解水体中有机物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 吸附阶段和 稳定阶段 。(P215)

62、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 含氮化合物 、 碳氢化合物 、 卤素化合物 、 碳氢氧化物 、 硫化合物

63、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 燃料燃烧 、 工业生产过程 、 交通运输 。(P223)

64、土壤中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即 人为污染源和 自然污染源 。(P233)

65、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无机污染物 ,如 重金属 、 放射物质 ;另一类是 有机物质 ,如 农药 、石油、甲烷 。(P233)

66、土壤污染的主要发生类型有四种,分别是 大气污染型 、 水污染型 、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和 农业污染型

30

67、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有 光化学降解 、 化学降解 、 微生物降解 。(P234)

68、土地处理系统的处理方式主要有 漫流或溢流 、 灌溉 、 渗流或渗漏 。(P236)

69、固体废物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 有机废物 和 无机废物

70、固体废物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 有害废物 和 一般废物 ;按其形状可发为 固体的 和 泥状的 。(P241)

71、固体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 矿业固体废物 、 工业固体废物 、 城市垃圾 、 农业废弃物 和 放射性废物 五类。

72、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城市垃圾所采用的方法有 填埋 、 焚化 、 堆肥 以及用来制作 沼气 等。

73、指示生物的选择方法有 现场比较评比法 、 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 、 人工熏气法 、 浸蘸法 。

74、指示生物的指示方式和指示指标有 症状指示指标 、 生长势和产量评价指标 、 生理生化指标 、 行为学指标

31

75、生物测试方法有 静水式生物测试 和 流水式生物测试。

76、生态工程的主导过程是 生物再生产 。(P317)

77、组成自然环境的四大要素为:生物 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78、大气的组成主要包括 恒定 ,可变的, 不定 三个部分组成。

79、自然选择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稳定性选择, 单向性 和 分裂性 。P38

80、生理适应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生物钟、休眠 和生理生化变化。

81、变温动物热能代谢水平低不稳定,缺乏 体温调节 机制,体温能随环境的 温度变化 而变化。

82、水环境中对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化学因子为 溶解氧 ,PH值, 氨氮 ,营养盐类。

83、*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为空间特征, 数量特征 和 遗传特征 。

84、种群出生率的高低取决于性成熟的速度、 每次产仔数量 和 繁殖次数 。

85、世代平均长度是以 母世代生殖 和 子世代生殖 的平均时间来衡量的。

32

86、种群的内分布型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即:均匀型型, 随机型 ,集群型 。

87、 分散利用 和 集群的共同利用 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主要方式。

88、密度调节是指通过 密度因子 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 食物 调节三个内容。

89、如果群落主要层的 优势种 由多个物种组成,这些物种称之为 共建 种。

90、影响某一地区群落中物种数目的主要因素有 地理位置 、 绍经纬度海拨高度和污染。

91、水生群落出现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水中的透光状况、 水温 和 溶解氧 含量92、小群落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环境因素 在群落内不同地点上 分布不均匀 的结果。

93、不同群落的 交界区域 或者两类环境的 相接触 部分称为群落交错区。

94、群落的形成主要包括植物的 传播 、 定居 , 竞争 ,以及相对平衡等过程。

95、群落的发育过程一般有 教育初成 成熟期, 衰老期 等三个阶段。

96、群落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的演替过程,称为 进展 演替;反之,如果是由

33

山顶极群落向着先锋群落演替,则称为 逆行 演替。

97、生态系统的四人个基本成分是生产者、 消费者 、还原者、 非生物环境 。

9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 营养 和 空间 。

99、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 信息传递 。

100、捕食性食物链 腐生性食物链 、 寄生性食物链 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三种主要类型。

10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在 生物个体、生态系统层次 ,生物圈三个层次上进行。

10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主要可以分为 物理 和 化学 两大类。

103、*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 抵抗力 和 恢复力 实现的。

104、*生物圈中主要生态系统包括 陆地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 三大类。 105、生物圈中各类生态系统固定能量比例最高的三个生态系统分别为按顺序排列 、 森林 、 海洋 草原。

106、如果森林覆盖率达到 1/3 以上,

34

且 分布均匀 就能维持比较适宜的生态环境。

107、废水、废气 固体废物 及 噪声 被称为现代城市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108、*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原生性 和 后生性 。

109、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可归纳成两个方面 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和 生境的破坏 。

110、废水中的污染物按种类和性质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即:无机无毒物、 无机有毒 、 有机无毒 和有机有毒物。 111、好氧生物处理采用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氧化塘法 。 112、污染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主要发生类型为大气污染型,水污染型, 固废型 和 农业污染 。

113、生物测试方法有 静水式 生物测试和 流水式 生物测试两种。

114、毒性试验是指人为地设置某种 致毒方式 使受试生物中毒,根据试验生物的中毒反应来确定 毒物毒性 试验方法。 115、环境质量评价涉及到环境质量 基准 和环境质量 标准

116、生态工程一般指人工设计的,以 生

35

物种群 为主要结构组分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 人为参与调控 的工程系统

1、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给我们什么启示?(P3-4)

答:(1)环境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库;(2)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3)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环境问题发展和变化的关键是人类。

2、臭氧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中有哪些作用?(P6)

答:首先,它是太阳紫外辐射的一种过滤器。另外臭氧对调节地球气温也有重要作用。

3、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因素有哪些?(P6-P9)

答: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气体,氟里昂等气体。

4、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有何影响。(P12-P13)

答:①加速海平面上升;②导致生物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③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4)还会使疾病增加

5、酸雨污染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P14)

36

答:①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②减约土壤的肥力;③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④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

6、环境生态学有哪些研究任务?(P18) 答:(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7、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哪些?(P20-21)

答:(1)干扰和受害生态系统特征的判定;(2)人为干扰与生态演替的相互关系;(3)受害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途径;

(4)重视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研究。

8、污染的环境具有哪些特征(P29) 答:(1)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及食物等环境介质进入人体、生物机体后产生急性或慢性、短期或长期的毒性影响,且影响面大而范围广;(2)污染物一般以浓度低、持续时间长,并以多种每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体,危及健康;(3)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发生转化,其毒性增加减少或富集,使污染物原有性状和浓度发生变化,对人

37

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4)生态系统统遭到扰乱,稳定性降代低。

9、*说出20世纪30—70年代八大以公害事件中的五个公害事件的名称,并说明其原因和危害。(P30)

马斯河谷烟雾 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SO2粉尘蓄积大气中 几千人出现呼吸道病症,约60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1943年美国洛杉机 汽车排出尾气碳氢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居民眼红、喉痛、咳嗽,严重死亡

多诺拉烟雾 1948年9月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 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出CO2蓄积深谷大气中 药6千人患病,死亡10多人

伦敦烟雾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 酸雾蓄积天空 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4千余人死亡

四日市气喘病 1955年日本四日市 石油厂排出废气 500多人得喘息病,死亡30多人

富山骨痛病 1955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下游 锌冶炼厂排出合金属镉废水 引起骨痛病,至1970年患者达200多人

38

水俣病 1956年日本水俣湾 工厂排放含汞的废水 中枢神经受损害,听觉、语言受障碍,运动失调,死亡200多人

多氯联苯中毒 1968年日本 米慷油中残留多氯腾苯 1万余人中毒,死亡10多人 甲基异氰酸盐毒气中毒 1968年印度博帕尔市 农药厂毒气渗透 约20万人中毒

10、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36-38) 答:(1)新陈代谢;(2)生殖;(3)遗传;(4)反应及调节。

1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哪些基本类型?(P41-45)

答:(1)形态构造的适应;(2)行为适用;(3)生理适应;(4)营养的适应。

12、光化学烟雾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什么?(P47-48)

答:光化学烟雾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内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类组成。空气污染也改变了地面阳光谱的构成。

13、水体热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有何影响?(P50)

答:水体热污染会造成严重后果,首当

39

其冲的是水生生物,水体温度升高含氧量会降低,同时还可以加速其他污染物的化学反应,导致水质恶化,降低或丧失水体自净能力,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危害水生生态系统,也威胁着陆生生态系统,进而影响人类健康。水温升高也降低了水的冷却效率,使工业运转率下降,造成国民经济损失,影响人们的生活。

1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P57-59)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15、什么叫净化作用?净化作用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P59-60)

答:净化作用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物理净化作用有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如大气中的烟尘可以通过气流的扩散、降水的淋洗和重力的沉降等作用而得到净化。如理净化作用的大小与环

40

境的温度、风速、雨量等物理条件有密切关系,也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物理性质,如比重、形态、粘度等。

16、种群数量的变化由哪些基本参数来决定?(P65-70)

答: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7、按博登海默的划分,年龄锥体分为几类型,各类型的涵义是什么?(P67) 答:年龄锥体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左侧的锥体具宽的基部,而顶部狭窄,表示幼体的百分比很高,就是说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的个体却很少。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中间的钟型,说明种群中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人体数量大致相等,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可称之为稳定型种群;右侧锥体呈壶型,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表示幼体所占的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种数量趋于下降的种群,可称为下降型种群。

18、简答内禀增长能力的测定方法。(P75)

Ro=∑ Lx MX RO-净生殖率

41

LX—X龄级的存活率

Mx-X龄级的出生率

T—世代平均长度

Rm-内禀增长能力

19、写出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及表达式中各符号代表的含义(P77) 积分式为 Nt=Nert

o

--种群增长率

R——种群的瞬间增率(出生率—死亡率)

No--初始种群大小

Nt——时间t时种群大小 T——时间

答:式中No,Nt的定义同前,e为自然对数的底,r是种群的瞬间增长率。以b和d分别表示种群的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瞬时增长率r=b-d(假定无迁出和迁入)。例如初始种群No为100,r为0.5/♀·年。

20、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有何关系(P77-78)

λ=er 或 r=lnλ

答:如果把周限逐渐缩短,由1年→1月→1日„„到无限短时,其周限增长率 就接近于或等于r,因周期增长率是有

42

开始和结束期限的,而瞬时增长率是连续的,瞬时的。周限增长率的数值总是大于相应的瞬时增长率。例如以图3-9的假定种群:r=0.5,

=er=e0.5=1.65这就是种群以每年为前一年1.65倍的速率增长。种群的周期增长率和瞬时增长率表3-5所示: r 种群变化

r>0 >1 种群上升 r=0 =1 种群稳定

r<0 0< <1 种群下降 r=- =0 雌体无生殖,种群灭亡

21、罗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建立有哪些假设条件?(P78)

答:(1)假设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常用“K”表示,当种群大小达到K值时,种群则不再增长,即dK/dt=0。(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3)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带的。(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22、写出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表达

43

式及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P78-79) 答:

23、人为干扰对种群动态有何影响? 答:人为干扰包括有毒化学物质的释放,森林砍伐、筑坝,草原开垦,过度放牧和开垦耕地等其他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压力。

24、种群密度的调节有哪些途径?(P90-93)

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食物调节三个内容。种内调节,是指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制约性调节方式。行为调节,是种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与否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方式。生理调节是指种内个体间因生理功能的差异,导致生理功能强的个体在种内竞争中取胜,淘汰弱者。遗传调节是指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而加以调节的过程。种间调节是密度调节内容之一,它是指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共同资源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过程。食物因素是一种种间关系,动物是异养生物、以动、植物为食。捕食

44

和被食、寄生以及草性动物和植物的关系,都是食物联系。

25、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各类型有什么一般性的特征?(P95)

答:(1)偏利共生:是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附生植物和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如地衣、苔藓等附在树皮上,但对附生植物种群无多大影响;动物的例子很多,如某些海产蛤贝的外套腔内共栖着豆蟹,它在那里偷食其宿主的残食和排泄物,但不构成对宿主的危害。许多生物学家认为,关系更为密切的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是由偏利共生演化而来。(2)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如蟹背上的腔肠动物对蟹能起伪装保护作用,而腔肠动物又利用蟹作运输工具,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获得食物,又如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身上的体外寄生虫,而当食肉动物来临之际,又能为其报警。这对共同防御天敌十分有利。(3)互利共生:是指两物种长期共同生物在一起,彼此互相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果离开对方就不能生存,如白蚁及其肠道内的鞭

45

毛类的共生。如果没有鞭毛类的共生,白蚁就消化不了木技素。实验说明,用人工除去白蚁肠道里的鞭毛类,它们就会活活饿死,鞭毛类以白蚁吞入的木质作为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同时它分泌出能消化木质素的酶来协助白蚁消化货物。互利共生多见于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还常见的是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间的互利共生。

26、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群落的物种组成;(2)群落中的优势种;

(3)群落中物种多样性;(4)种间关连与相似性。

27、什么叫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决定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113-114)

答:由于环境的逐渐变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动、植物各有其生活型,其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也各有差异,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排列在空间的不同高度和一定土壤深度中。群落这种垂直分化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成层现象,以陆生植物为例,它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等条件,而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

46

理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

28、群落的发育有哪些过程?各个过程有何特点?(P121)

答:(1)群落发育的初期:这一时期,群落已有雏型,建群种已有良好的发育,但未达到成熟期。种类组成不稳定,每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变化也很大。群落结构尚未定型,群落所特有的植物环境正在形成中,特点不突出。总之,群落仍在成长发展之中,群落的主要特征仍在不断的增进。(2)成熟期:这个时期是群落发展的盛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达到最大,建群种或优势种在群落中作用明显。主要的种类组成在群落内能正常地更新。群落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在层次上有了良好的分化,呈现出明显结构特点。群落特征处于最优状态。(3)衰老期:一个群发育的过程,群落不断对内部进行改造,最初这种改造对群落的发育起着有利的影响。当改造加强时,就改变了其它种类所代替,一批新侵入种定居,原有物种逐渐消失。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植物环境特点也逐渐变化,物种多样性下降,最终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

29、简答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P123)

47

答:从湖底开始的水生群落的演替,属原生演替类型,现以淡水池塘或湖泊演替为例,其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挺水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30、简述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P130-132)

答:(1)植物群落的指示作用:植被的特征和组成作用是一个生境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的表达,因而,植被可以成为一种指示。成为这种指示的群落,称为指示群落,只要善于利用野生植被的特点,则野生植被就能够成为自然条件的良好的指示者,现代已广泛地利用植物群落来说明自然地理和气候区带的界限,把群落的主要类型,如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等用来作为大气候的主要类型的指示。(2)植物群落与动物:植被、气候等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外界生活条件,对动物有直接影响,植物群落是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基地。(3)生物群落对污染环境的指示作用:由于人类各种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其污染的性质包括化学、物理学和生

48

物学的污染。

31、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的组成。(P139)

32、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42)

答:(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然系统”(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33、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P143-158)

答:(1)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前者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故又称之为植物性生产;(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生命成分的生存和繁衍,除需要能量外,还必须从环境中得到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功能整体性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

49

34、生态学金字塔的概念是什么? 答:在介绍生态系统能流模式时曾提到,当能量由下一营养级传递到上一营养级时,势能会逐级减少,直到系统中全部能量变为热能散失到环境中,如果变化这个图的坐标,以纵轴为营养级,横轴为各营养级所含的势能。因为食物链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能满足上一个营养级中少数消费者的需要,至使营养级的能量呈阶梯状递减,于是形成了这种底部宽,顶部窄的圆锥状,称做“生态锥体”,因其形似塔,又被称为“生态学金字塔”

35、试述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P155)

答:生物圈中碳的循环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始于绿色植物并经陆生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第二条途径是海洋生物与大气间的碳交换;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应用是碳循环的第三途径。

36、生态平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P160-161)

答:(1)以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统一为基础;(2)以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为基础;(3)以生态系统热力学理论为基

50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 答: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可持续发展。 答: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3、温室效应。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4、酸雨。 答: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5、生态学 答:生态学是环境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6、环境生态学 答: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

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7、人为环境 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起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8、纬度地带性 答: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9、垂直地带性 答: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10、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光化学烟雾(P47)答: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黄褐色,使大气能见度

2

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O3)、氮氧化物(N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类组成。

12、春化作用 答: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变温,因为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产物消耗少,净积累增多。同时低温对某些植物的开花发结果有一定刺激的作用。

13、热污染 答: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4、噪声 答: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16、叠加作用(P59)答: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

3

时毒性的总和。

17、拮抗作用 答: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8、净化作用(P59)答: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19、生态幅(P60)答: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0、利比希西最小值定律(P60)

答: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

4

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21、耐受性定律(P60)答: 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22、贝格曼规律(P61)答:动物体型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地区(如北半球),身体趋势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因为动物的个体越大,则其相对体表面

5

积越小,因而单位体重上的相对散热量也变小,有利于对低温的适用。反之,动物个体小,其相对体表面积就大,相对散热量也就大,有利于对温暖气候的适应。这种趋称之为贝格曼(Bergman)规律。

28、实际出生率(P66) 答: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

29、最低死亡率(minimun mortality,or ecological morality)(P66)答:是种群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中个体都是由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30、生态死亡率生态寿命(P66)答:生态寿命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实 6

际寿命。只有一部分个体才能活到生态理寿命。多数死于捕食者、疾病和不良气候等。

31、种群生理寿命(P66)答: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2、种群的年龄结构(P67)答:在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比例或配置状况,它对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很大影响。

33、种群的性比(性别结构)(P67) 答:种群的雌雄比例。

34、生命表(P69)答: 是描述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35、动态生命表(P69)答: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

7

36、静态生命表(P73)答:是根据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的调查,并根据其结果编制而成。

37、内禀增长能力(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P74)答:是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38、净生殖率(P75)答:净生殖率 式中LX为X龄级的存活率,Mx为X龄的出生率。净生殖率还不算是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因不同种群的世代长度不同,除非有世代相同的时间,才能比较种间净生殖率。

39、种群的“J”型增长(P71)答:种群的指数增长称为J型增长。

40、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P78)答: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

8

都是不利的,都可能产生抑制的影响。

43、密度调节(regulation of density)(P90)答:是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食物调节三个内容。

44、非密度调节(P92)答: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iies)答:就是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在生存斗争中对环境条件采取适应的行为;在长期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的种群尽可能均匀地利用环境,在迅速出现随后又消逝的环境中,生物能及时寻找有利的继续生存的地点。

46、种间相互作用(P94)答:异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9

47、生态分离(ecological separation)(P96)答:生物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两个生态上接近的种类激烈竞争,其结果是一个种完全排挤掉另一个种,或使其中一个种占有不同的空间和食性上的特化,或其它生态习性上的分离。

48、生态位(niche)(P99)答: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49、生态位宽度(P100)答:是指物种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也就是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总和。

50、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P103)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51、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P103)答: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10

52、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答:群落中优势度大的即为群落的优势种。

54、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P106)答:指群种的多少和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

55、群落外貌(physiognomy)(P112)答: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群落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56、生活型(life form)答: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下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表现出来的植物类型。

57、群落的时间格局(temporal pattern)(P117)答:很多环境因素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所以群落结构也随时间而有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格局58、生态环境脆弱带(群落的交错区,ecotone)(P118)答:不同

11

群落的交界区域、或两类环境相接触部分,即通常所说的结合部位。

59、边缘效应(edge effect)(P118)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60、群落演替(P119)答:这样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61、演替顶极(P125)答:随着群体的演替,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期。

62、生态系统(ecosystem)答:可定义为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12

63、同资源种团(P141)答:指由生态学特征很相似的生物所构成的物种集团。

64、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P143)答: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65、次级生产(secodary production)(P143)答:消费者的生命活动将初级生产品转化为动物能。

66、生态系统的能流(energy flow of

ecosystem)答: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费过程。 67、食物链(food chain)答:生态系统不同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的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68、食物网(food web)(P149)答:通常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结

13

构,称为食物网。

69、营养级(trophic levels)答:生态学中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70、捕食性食物链(predatory food chain)(P149)答:是生物间以捕食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

71、腐生性食物链(saprophogous food chain)答:这是从死亡的有机体被微生物利用开始的一种食物链。(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有机残屑-浮游动物-鱼类)

72、寄生性食物链(parasitic food chain)(P150)答: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鸟类-跳蚤-原生动物-滤过性病毒)

73、林德曼效应(十分之一法则)(P151)答:所谓“十分之一定律”即叫林德曼效

14

应,各营养层次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值约为10%。

7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matteral cycle ofecosystem)(P153)答:生态系统中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环境中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循环。

75、生态平衡(P159)答: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调的稳定状态。

76、草原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P179)答:是以各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构成的功能统一体。

77、城市生态系统(urban cosystem)(P183)答: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们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78、原生性自然资源(primary natural resources)(P197)答: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15

79、后生性自然资源(secondary natural resources)(P197)答:这是在地球的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某一阶段形成的一类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non-renewable resources,renewable resources)

80、自然保护(conservation of nature)(P204)答:是指人类自觉和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8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P208)答: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82、水体污染(waterpollution)(P209)答: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体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83、水体自净(P210)答: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

16

使污染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

84、生物塘(P218)答: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塘因是利用水塘中的微生物和藻类对污水和有机废水进行需氧生物处理的方法,所以又称生物塘。

85、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P219)答: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86、大气污染(P222)答:是指大气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的改变。

87、土壤污染(P232)答: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88、背景值(P232-233)答:通常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土壤中某元素的平均含

17

量作为背景值,以与污染区土壤中同一元素的平均含量进行对比,超过背景值即属土壤污染。

89、土壤净化(P235)答:是指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经生物和化学降解变为无毒害物质,以及通过化学沉淀、络合和螯合作用、氧化作用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或是为土壤胶体牢固地吸附,植物难以利用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作用。

90、土地处理系统(P236)答:是利用土壤以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净化作用的。

91、固体废物(P240)答:亦称废物,一般是指人类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有用的组分后,被弃去的固状物质和泥浆状物质。

92、生态监测(ecologicalmonitoring)(P247)答: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利用生命系统及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断环境质量,用以

18

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关系。

93、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P252)答:是指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浓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的现象。

94、指示生物法

答: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95、生物测试(P257)答:污染或其它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

96、毒性试验(P276)答:是指人为地设置某种致毒方式使受试生物中毒,根据试验生物的中毒反应来确定毒物毒性的试验方法。

97、半致死浓度(LC50)(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P277)答: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引起试验动物死亡的一半的浓度。

98、半效应浓度(EC50)(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19

试验动物的一半出现某种伤害效应的毒物浓度.,以表示经毒物短期接触的亚致死毒性。

99、半致死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P277)答:是指在一定浓度下,试验动物死亡一半所需的时间。

100、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277)答:是指在定浓度下,试验动物死亡一半所需的时间剂量。

101、慢性毒性试验(P279)答: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低浓度,长时间的中毒试验,观察毒物与生物反应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对生物无影响的浓度。

102、最大容许浓度(maximun allowable concentration)(P279)答:是指在慢性毒性试验中,对试验生物无影响的最高浓度和影响的最低浓度之间的毒物阈浓度。

103、环境质量(P282)答: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而言,优劣是质的概念,程度则是量的表征。

20

104、环境质量基准答:一般定义为,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而不产生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

105、环境质量评价答: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

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答:对生态环境质量给以数量化表征,并划分为一定的等级给予评价。

107、环境质量预测答:是根据环境质量的内在规律及现实状况对未来发展变化做出推断。

108、生态工程(P302)答:一般指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予调控的工程系统。

109、自然环境。(22)答:是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生物有机物体和无机的大气、岩石、水、土壤等各种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发生、发展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110、自养生物。(23)答:其中绿色植物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

21

氧化碳和无机等无机物造成有机物,并释放氧供异养生物使用。

111、人为环境。(P29)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112、光补偿点(P46)答: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排放的CO2量相等时的最低光照强度为植物的光补偿点。 113、最低量定律。(P60)答: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

114、阿伦规律。(P61)答:内温同种动物其身体突出部分的比例与外界环境温度因子相关。在寒冷地区的哺乳动物,四肢、尾、耳朵以及鼻有明显地趋于缩短现象,以减少热量散发。

115、种群。(P63)答: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116、年龄锥体(P67)答:分析年龄结构的有用方法,是下到上的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作用,横柱高低位置表示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

22

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百分比。

二、填空题

1、概括起来,环境问题包括两大类型,一是 生态破坏问题,二是环境污染问题 。

2、目前我们面临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分别是 臭氧层的破坏 、 温室效应 、 酸雨 。

3、温室效应根据其成因可分为 自然 和 人为 温室效应。

4、我国目前的酸雨属 硫酸 型酸雨。

5、酸雨污染主要是大气中 SO2 和 氮氧化物 污染造成的。

6、目前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分别是 人口 、 粮食 、 能源 、 资源 、 环境 。

7、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奠基阶段 、 建立初期 、 发展期 、 成熟期 四个阶段。

8、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 纬度地带性 、 垂直地带性 、 经度地带性 。

9、自然环境包括 生物圈 、 大气圈 、 水圈 、 岩石圈 、 土壤圈 等五大因素。

23

10、20世纪30—70年代的九大公害事件分别是 马斯斯河谷烟雾 、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 多诺拉烟雾 、 伦敦烟雾 、

四日市气喘病、富山骨痛病、 水俣病、多氯联苯中毒 甲基异氰酸盐毒气中毒 。(P30)

12、自然选择的类型包括 稳定性选择、 单向性选择、 分裂性选择 三种基本类型。(P38)

1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 形态构造、 行为 、 生理 的适应。(P41-42)

14、生物的行为适应类型包括 运动 、 繁殖 、 迁移和迁徒 、 防御和抗敌 等类型。(P42-44)

15、生物的生理适应包括 生物钟、 休眠 、 生理生化变化 等方面的适应。(P44-45)

16、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 臭氧 、 氮氧化物 、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P47)

17、净化作用按其作用的方式可分为 物理净化 、 化学净化 、 生物净化 三类。(P59)

18、物理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 稀

24

释 、 扩散 、 淋洗 、 挥发和沉降 等途径来完成。(P59)

19、化学净化作用主要通过 氧化还原 、 化合和分解 、 吸附 、 凝聚、变换、综合 等途径未完成。(P60)

20、生物净化作用的主要是通过生物的 吸收 、 降解 等途径来完成。(P60)

21、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种群 。(P63)

22、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 物种 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 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

生态系统研究 的基础。(P63)

23、种群生物学的最初来源是马尔萨斯的 《人口论》 和沃弗斯特提出的 逻辑斯谛 方程。(P64)

24、种群的基本特征是 空间特征 、 数量特征 、 遗传特征 。(P65)

25、种群密度可分为 绝对密度 和 相对密度 。(P65)

26、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是 出生率 、 死亡率 、 迁入 和 迁出 。它们被称为初级种群参数。(P65)

27、按生殖年龄可把种群中的个体区分为

25

三个生态时期,分别是 繁殖前期 、 繁殖期 和 繁殖后期 。(P67)

28、年龄锥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 迅速增长种群 、 稳定型种群 和 下降型种群 。

29、动态生命表中所包括的项目有 年龄 、 各年龄开始的存活数目 、 各年龄开始存活分数 、 各年龄死亡的个数 、 各年龄的死亡率、 生命期望 等(P69) 态生命表又称分为 同龄群生命表 、 水平生命表 或 特定年龄生命表

31、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是 逻辑斯谛增长 。又称为 阻滞增长 。(P78)

32、种群数量变化特征表现为 种群数量消长规律 、 周期性 、及无规律性。

33、种群的内分布型或格局表现为三种类型,即 均匀型 、 随机型 、 集群型 。

34、种群中个体或集群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状况,表现为 分散的利作用 和 集群的共同利作用 。(P85)

35、种群的扩散有三种形式,即 迁出 、 迁入 和 迁移 。

36、种群密度调节的途径有三个,即 种

26

内 种间、食物调节 。(P90)

37、种群密度的种内调节包括 行为调节 、 生理调节 、 遗传调节 等形式。(P90)

38、种群密度的种间调节包括 捕食 、 寄生 、 种竟间竞争 等形式。(P91)

39、种群的生态对策类型包括 r-选择 和 k-选择 两种类型。(P93)

40、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 偏利共生 、 原始协作 、 互利共生 等。(P95)

41、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 竞争 、 捕食 、 寄生和 偏害 等。(P95)

42、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 植物群落 、 动物群落 和 微生物群落 三大类。(P103)

43、人们习惯上根据植物的形状、大小、分枝等外部特征及植物生命期的长短,把植物分为 乔木 、 灌木 、 藤木 、 附生植物和 草本植物 等。

44、森林受到破坏后,其恢复过程较缓慢,一般都要经过 草本植物期 、 灌木期 和 乔木期 。(P124)

45、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 群落的相对

27

稳定性 。(P125)

46、关于顶级群落的学说有 单顶极学说 、 多元顶级学说 和 顶级群落——格局学说 。(P126)

47、生态系统是由 生物 和 非生物环境 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又包括 生产者 、 大型消费者 、 小型消费者

48、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把生态系统分为 淡水生态系统 、 海洋生态系统 和 陆地生态系统 。(P143)

49、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包括 初级生产 和 次级生产 两个过程。(P143)

50、生态系统的各种信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 生物理信息 和 化学信息 。(P158)

51、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是 生态平衡失调的基本结构标志 和 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 。(P163-164)

52、生物圈可归为三大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 淡水生

系统 和 海洋生态系统 。(P168)

53、陆地生态系统按照人为影响的强度不同可分为 自然生态系统 和 人工生态

28

系统 。(P168)

54、海洋生态系统通常可分为 海岸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 和 远洋生态系统 。(P168)

55、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草原退化 、 碱化 、 沙化 、 气候恶化 等。(P180)

56、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 湖泊 、 水库 、 江河 和 海洋生态 等不同类型。(P189)

57、按其产生的渊源和可用性,自然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 原生性自然资源(primary natural resources)和 生性自然资源(secondary natural resources) ,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 非再生自然资源 和 可再生自然资源

58、自然保护区通常可分为 核心区 、 缓冲区 、 外围区 三几个区。(P206-207)

59、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质有 无机无毒物 、 无机有毒物 、 有机无毒物 、 有机有毒物 、 其他污染物等。

60、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可分为 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

29

污染物质 、二次处理主要去除废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 、 三级处理用于去除不能降解的有机物以及氮、磷等可溶性无机物 。(P212)

61、活性污泥法分解水体中有机物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 吸附阶段和 稳定阶段 。(P215)

62、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 含氮化合物 、 碳氢化合物 、 卤素化合物 、 碳氢氧化物 、 硫化合物

63、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 燃料燃烧 、 工业生产过程 、 交通运输 。(P223)

64、土壤中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即 人为污染源和 自然污染源 。(P233)

65、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无机污染物 ,如 重金属 、 放射物质 ;另一类是 有机物质 ,如 农药 、石油、甲烷 。(P233)

66、土壤污染的主要发生类型有四种,分别是 大气污染型 、 水污染型 、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和 农业污染型

30

67、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有 光化学降解 、 化学降解 、 微生物降解 。(P234)

68、土地处理系统的处理方式主要有 漫流或溢流 、 灌溉 、 渗流或渗漏 。(P236)

69、固体废物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 有机废物 和 无机废物

70、固体废物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 有害废物 和 一般废物 ;按其形状可发为 固体的 和 泥状的 。(P241)

71、固体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 矿业固体废物 、 工业固体废物 、 城市垃圾 、 农业废弃物 和 放射性废物 五类。

72、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城市垃圾所采用的方法有 填埋 、 焚化 、 堆肥 以及用来制作 沼气 等。

73、指示生物的选择方法有 现场比较评比法 、 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 、 人工熏气法 、 浸蘸法 。

74、指示生物的指示方式和指示指标有 症状指示指标 、 生长势和产量评价指标 、 生理生化指标 、 行为学指标

31

75、生物测试方法有 静水式生物测试 和 流水式生物测试。

76、生态工程的主导过程是 生物再生产 。(P317)

77、组成自然环境的四大要素为:生物 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78、大气的组成主要包括 恒定 ,可变的, 不定 三个部分组成。

79、自然选择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稳定性选择, 单向性 和 分裂性 。P38

80、生理适应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生物钟、休眠 和生理生化变化。

81、变温动物热能代谢水平低不稳定,缺乏 体温调节 机制,体温能随环境的 温度变化 而变化。

82、水环境中对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化学因子为 溶解氧 ,PH值, 氨氮 ,营养盐类。

83、*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为空间特征, 数量特征 和 遗传特征 。

84、种群出生率的高低取决于性成熟的速度、 每次产仔数量 和 繁殖次数 。

85、世代平均长度是以 母世代生殖 和 子世代生殖 的平均时间来衡量的。

32

86、种群的内分布型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即:均匀型型, 随机型 ,集群型 。

87、 分散利用 和 集群的共同利用 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主要方式。

88、密度调节是指通过 密度因子 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 食物 调节三个内容。

89、如果群落主要层的 优势种 由多个物种组成,这些物种称之为 共建 种。

90、影响某一地区群落中物种数目的主要因素有 地理位置 、 绍经纬度海拨高度和污染。

91、水生群落出现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水中的透光状况、 水温 和 溶解氧 含量92、小群落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环境因素 在群落内不同地点上 分布不均匀 的结果。

93、不同群落的 交界区域 或者两类环境的 相接触 部分称为群落交错区。

94、群落的形成主要包括植物的 传播 、 定居 , 竞争 ,以及相对平衡等过程。

95、群落的发育过程一般有 教育初成 成熟期, 衰老期 等三个阶段。

96、群落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的演替过程,称为 进展 演替;反之,如果是由

33

山顶极群落向着先锋群落演替,则称为 逆行 演替。

97、生态系统的四人个基本成分是生产者、 消费者 、还原者、 非生物环境 。

9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 营养 和 空间 。

99、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 信息传递 。

100、捕食性食物链 腐生性食物链 、 寄生性食物链 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三种主要类型。

10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在 生物个体、生态系统层次 ,生物圈三个层次上进行。

10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主要可以分为 物理 和 化学 两大类。

103、*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 抵抗力 和 恢复力 实现的。

104、*生物圈中主要生态系统包括 陆地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 三大类。 105、生物圈中各类生态系统固定能量比例最高的三个生态系统分别为按顺序排列 、 森林 、 海洋 草原。

106、如果森林覆盖率达到 1/3 以上,

34

且 分布均匀 就能维持比较适宜的生态环境。

107、废水、废气 固体废物 及 噪声 被称为现代城市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108、*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原生性 和 后生性 。

109、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可归纳成两个方面 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和 生境的破坏 。

110、废水中的污染物按种类和性质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即:无机无毒物、 无机有毒 、 有机无毒 和有机有毒物。 111、好氧生物处理采用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氧化塘法 。 112、污染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主要发生类型为大气污染型,水污染型, 固废型 和 农业污染 。

113、生物测试方法有 静水式 生物测试和 流水式 生物测试两种。

114、毒性试验是指人为地设置某种 致毒方式 使受试生物中毒,根据试验生物的中毒反应来确定 毒物毒性 试验方法。 115、环境质量评价涉及到环境质量 基准 和环境质量 标准

116、生态工程一般指人工设计的,以 生

35

物种群 为主要结构组分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 人为参与调控 的工程系统

1、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给我们什么启示?(P3-4)

答:(1)环境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库;(2)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3)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环境问题发展和变化的关键是人类。

2、臭氧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中有哪些作用?(P6)

答:首先,它是太阳紫外辐射的一种过滤器。另外臭氧对调节地球气温也有重要作用。

3、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因素有哪些?(P6-P9)

答: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气体,氟里昂等气体。

4、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有何影响。(P12-P13)

答:①加速海平面上升;②导致生物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③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4)还会使疾病增加

5、酸雨污染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P14)

36

答:①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②减约土壤的肥力;③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④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

6、环境生态学有哪些研究任务?(P18) 答:(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7、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哪些?(P20-21)

答:(1)干扰和受害生态系统特征的判定;(2)人为干扰与生态演替的相互关系;(3)受害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途径;

(4)重视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研究。

8、污染的环境具有哪些特征(P29) 答:(1)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及食物等环境介质进入人体、生物机体后产生急性或慢性、短期或长期的毒性影响,且影响面大而范围广;(2)污染物一般以浓度低、持续时间长,并以多种每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体,危及健康;(3)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发生转化,其毒性增加减少或富集,使污染物原有性状和浓度发生变化,对人

37

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4)生态系统统遭到扰乱,稳定性降代低。

9、*说出20世纪30—70年代八大以公害事件中的五个公害事件的名称,并说明其原因和危害。(P30)

马斯河谷烟雾 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SO2粉尘蓄积大气中 几千人出现呼吸道病症,约60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1943年美国洛杉机 汽车排出尾气碳氢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居民眼红、喉痛、咳嗽,严重死亡

多诺拉烟雾 1948年9月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 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出CO2蓄积深谷大气中 药6千人患病,死亡10多人

伦敦烟雾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 酸雾蓄积天空 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4千余人死亡

四日市气喘病 1955年日本四日市 石油厂排出废气 500多人得喘息病,死亡30多人

富山骨痛病 1955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下游 锌冶炼厂排出合金属镉废水 引起骨痛病,至1970年患者达200多人

38

水俣病 1956年日本水俣湾 工厂排放含汞的废水 中枢神经受损害,听觉、语言受障碍,运动失调,死亡200多人

多氯联苯中毒 1968年日本 米慷油中残留多氯腾苯 1万余人中毒,死亡10多人 甲基异氰酸盐毒气中毒 1968年印度博帕尔市 农药厂毒气渗透 约20万人中毒

10、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36-38) 答:(1)新陈代谢;(2)生殖;(3)遗传;(4)反应及调节。

1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哪些基本类型?(P41-45)

答:(1)形态构造的适应;(2)行为适用;(3)生理适应;(4)营养的适应。

12、光化学烟雾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什么?(P47-48)

答:光化学烟雾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内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类组成。空气污染也改变了地面阳光谱的构成。

13、水体热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有何影响?(P50)

答:水体热污染会造成严重后果,首当

39

其冲的是水生生物,水体温度升高含氧量会降低,同时还可以加速其他污染物的化学反应,导致水质恶化,降低或丧失水体自净能力,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危害水生生态系统,也威胁着陆生生态系统,进而影响人类健康。水温升高也降低了水的冷却效率,使工业运转率下降,造成国民经济损失,影响人们的生活。

1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P57-59)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15、什么叫净化作用?净化作用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P59-60)

答:净化作用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物理净化作用有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如大气中的烟尘可以通过气流的扩散、降水的淋洗和重力的沉降等作用而得到净化。如理净化作用的大小与环

40

境的温度、风速、雨量等物理条件有密切关系,也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物理性质,如比重、形态、粘度等。

16、种群数量的变化由哪些基本参数来决定?(P65-70)

答: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7、按博登海默的划分,年龄锥体分为几类型,各类型的涵义是什么?(P67) 答:年龄锥体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左侧的锥体具宽的基部,而顶部狭窄,表示幼体的百分比很高,就是说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的个体却很少。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中间的钟型,说明种群中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人体数量大致相等,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可称之为稳定型种群;右侧锥体呈壶型,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表示幼体所占的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种数量趋于下降的种群,可称为下降型种群。

18、简答内禀增长能力的测定方法。(P75)

Ro=∑ Lx MX RO-净生殖率

41

LX—X龄级的存活率

Mx-X龄级的出生率

T—世代平均长度

Rm-内禀增长能力

19、写出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及表达式中各符号代表的含义(P77) 积分式为 Nt=Nert

o

--种群增长率

R——种群的瞬间增率(出生率—死亡率)

No--初始种群大小

Nt——时间t时种群大小 T——时间

答:式中No,Nt的定义同前,e为自然对数的底,r是种群的瞬间增长率。以b和d分别表示种群的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瞬时增长率r=b-d(假定无迁出和迁入)。例如初始种群No为100,r为0.5/♀·年。

20、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有何关系(P77-78)

λ=er 或 r=lnλ

答:如果把周限逐渐缩短,由1年→1月→1日„„到无限短时,其周限增长率 就接近于或等于r,因周期增长率是有

42

开始和结束期限的,而瞬时增长率是连续的,瞬时的。周限增长率的数值总是大于相应的瞬时增长率。例如以图3-9的假定种群:r=0.5,

=er=e0.5=1.65这就是种群以每年为前一年1.65倍的速率增长。种群的周期增长率和瞬时增长率表3-5所示: r 种群变化

r>0 >1 种群上升 r=0 =1 种群稳定

r<0 0< <1 种群下降 r=- =0 雌体无生殖,种群灭亡

21、罗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建立有哪些假设条件?(P78)

答:(1)假设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常用“K”表示,当种群大小达到K值时,种群则不再增长,即dK/dt=0。(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3)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带的。(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22、写出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表达

43

式及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P78-79) 答:

23、人为干扰对种群动态有何影响? 答:人为干扰包括有毒化学物质的释放,森林砍伐、筑坝,草原开垦,过度放牧和开垦耕地等其他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压力。

24、种群密度的调节有哪些途径?(P90-93)

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食物调节三个内容。种内调节,是指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制约性调节方式。行为调节,是种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与否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方式。生理调节是指种内个体间因生理功能的差异,导致生理功能强的个体在种内竞争中取胜,淘汰弱者。遗传调节是指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而加以调节的过程。种间调节是密度调节内容之一,它是指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共同资源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过程。食物因素是一种种间关系,动物是异养生物、以动、植物为食。捕食

44

和被食、寄生以及草性动物和植物的关系,都是食物联系。

25、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各类型有什么一般性的特征?(P95)

答:(1)偏利共生:是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附生植物和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如地衣、苔藓等附在树皮上,但对附生植物种群无多大影响;动物的例子很多,如某些海产蛤贝的外套腔内共栖着豆蟹,它在那里偷食其宿主的残食和排泄物,但不构成对宿主的危害。许多生物学家认为,关系更为密切的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是由偏利共生演化而来。(2)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如蟹背上的腔肠动物对蟹能起伪装保护作用,而腔肠动物又利用蟹作运输工具,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获得食物,又如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身上的体外寄生虫,而当食肉动物来临之际,又能为其报警。这对共同防御天敌十分有利。(3)互利共生:是指两物种长期共同生物在一起,彼此互相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果离开对方就不能生存,如白蚁及其肠道内的鞭

45

毛类的共生。如果没有鞭毛类的共生,白蚁就消化不了木技素。实验说明,用人工除去白蚁肠道里的鞭毛类,它们就会活活饿死,鞭毛类以白蚁吞入的木质作为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同时它分泌出能消化木质素的酶来协助白蚁消化货物。互利共生多见于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还常见的是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间的互利共生。

26、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群落的物种组成;(2)群落中的优势种;

(3)群落中物种多样性;(4)种间关连与相似性。

27、什么叫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决定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113-114)

答:由于环境的逐渐变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动、植物各有其生活型,其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也各有差异,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排列在空间的不同高度和一定土壤深度中。群落这种垂直分化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成层现象,以陆生植物为例,它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等条件,而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

46

理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

28、群落的发育有哪些过程?各个过程有何特点?(P121)

答:(1)群落发育的初期:这一时期,群落已有雏型,建群种已有良好的发育,但未达到成熟期。种类组成不稳定,每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变化也很大。群落结构尚未定型,群落所特有的植物环境正在形成中,特点不突出。总之,群落仍在成长发展之中,群落的主要特征仍在不断的增进。(2)成熟期:这个时期是群落发展的盛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达到最大,建群种或优势种在群落中作用明显。主要的种类组成在群落内能正常地更新。群落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在层次上有了良好的分化,呈现出明显结构特点。群落特征处于最优状态。(3)衰老期:一个群发育的过程,群落不断对内部进行改造,最初这种改造对群落的发育起着有利的影响。当改造加强时,就改变了其它种类所代替,一批新侵入种定居,原有物种逐渐消失。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植物环境特点也逐渐变化,物种多样性下降,最终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

29、简答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P123)

47

答:从湖底开始的水生群落的演替,属原生演替类型,现以淡水池塘或湖泊演替为例,其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挺水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30、简述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P130-132)

答:(1)植物群落的指示作用:植被的特征和组成作用是一个生境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的表达,因而,植被可以成为一种指示。成为这种指示的群落,称为指示群落,只要善于利用野生植被的特点,则野生植被就能够成为自然条件的良好的指示者,现代已广泛地利用植物群落来说明自然地理和气候区带的界限,把群落的主要类型,如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等用来作为大气候的主要类型的指示。(2)植物群落与动物:植被、气候等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外界生活条件,对动物有直接影响,植物群落是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基地。(3)生物群落对污染环境的指示作用:由于人类各种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其污染的性质包括化学、物理学和生

48

物学的污染。

31、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的组成。(P139)

32、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42)

答:(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然系统”(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33、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P143-158)

答:(1)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前者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故又称之为植物性生产;(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生命成分的生存和繁衍,除需要能量外,还必须从环境中得到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功能整体性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

49

34、生态学金字塔的概念是什么? 答:在介绍生态系统能流模式时曾提到,当能量由下一营养级传递到上一营养级时,势能会逐级减少,直到系统中全部能量变为热能散失到环境中,如果变化这个图的坐标,以纵轴为营养级,横轴为各营养级所含的势能。因为食物链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能满足上一个营养级中少数消费者的需要,至使营养级的能量呈阶梯状递减,于是形成了这种底部宽,顶部窄的圆锥状,称做“生态锥体”,因其形似塔,又被称为“生态学金字塔”

35、试述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P155)

答:生物圈中碳的循环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始于绿色植物并经陆生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第二条途径是海洋生物与大气间的碳交换;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应用是碳循环的第三途径。

36、生态平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P160-161)

答:(1)以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统一为基础;(2)以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为基础;(3)以生态系统热力学理论为基

50


相关内容

  • 中科院841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
  • 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目:(841)生态学 生态学乙 2005年 一.名词解释 1.协同进化 2.动态生命表 3.功能反应 4.初级生产力 5.基因流 6.生态效率 7.边缘效应 8.优势种 9.适应 10.内禀增长率 二.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特征.类型,并论述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 ...

  •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2.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 也是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 这一地区内生物种类数目和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 这一现象称为边际效应. 3.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节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输入 ...

  • 生态学和普通生物学考研真题
  •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50分) 1. 光周期现象 2. 耐受性定律 3. 种群分布型 4. 内禀增长率 5. 联种群 6. 同资源种团 7. 偏途顶级 8. 生态入侵 9. 生态位 10. 化感作用 二.问答题 (每题12.5分, 共100分) 1. 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2. 有效积温的实 ...

  • [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
  • 发布: 信息中心 2008-04-10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文件 川环发[2008]41号 关于印发<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 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环保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县建设,为生态省建设打好基础,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开展省级生态县建设,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省 ...

  • 关于在全县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活动的通知
  • 关于开展创建生态县.环境优美 乡镇和生态村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为保护和改善我县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经研究决定,开展创建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活动. 一.指导思想 根据江西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开 ...

  • 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总汇
  • 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总汇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2003----2004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2003)一 名词解释 大气环流 洪积扇 土壤结构 沙漠化 植物群落 定振波 俯冲型板块 干洁空气 雪线 潜水 二 简答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简述地貌的成因. 4 简述主要的 ...

  •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生态规划设计详细资料
  • 一.生态城的发展与前景--实例分析 1.海崇明岛的东滩生态城 中国的生态城热 2.廊坊:城市"生态文明"新试验 3.中新生态城:引领环保产业发展的创新之城 3.1.杨保军: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介绍 3.2技术性指标: 1)控制性指标 自然环境良好 人工环境协调 生活模式健康 基 ...

  • 景观生态学2名词解释+简答
  • 名词解释 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

  • "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
  • "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本文随着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的回顾,对1980-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改过程中,将草案中的"生态平衡"改为"生态环 ...

  • 园林景观设计师
  • 重庆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师(一级) 培训考试大纲 (园林植物与生态) 第一部分 总体说明 一.考试性质 符合<重庆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师条件>,并报名申请重庆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师资质评审的各类人员,均应参加本课程的考试,考试合格成绩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指定参考书<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