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巴金,就是记住一个时代

记住巴金,就是记住一个时代

□李辉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一代文学巨匠。

一个伟大、杰出的作家,既是时代的产儿,也是他所属时代的代表。

巴金走过漫长的百年历程,他说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1904年出生的他,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获得思想、精神与文学的滋养、力量,走过风雨,在起伏跌宕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其生命一直走到2005年,最终与他经历的时代永远告别。

岁月沧桑,跨越百年。

巴金所经历这一个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百年之间,晚清、民国、共和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思想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新世纪„„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多少风云人物在百年历史舞台上走过。有的如电闪雷鸣,来去匆匆,人们还来不及看清他的容颜,他就消失在无边的夜色里,没留下多少痕迹;有的如大江大河,汹涌奔泻,波撼千里,人们仿佛永远可以感受到激流的涌动,听见不息的回响„„

巴金以他自己的个人姿态走在他的时代。

我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比喻来概括他。有时他如电,如雷,有时如激流,有时又如溪水。不同生命阶段,他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形态、生活形态。他就是这样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走过一生。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

“把心交给读者。”

“讲真话。”

“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这是巴金的心愿。他的一生,也是竭尽全力这样在做。

回顾、思考与传承,才是真正的、最好的纪念。

近年来,人们常常以不同方式回忆八十年代,谈论八十年代。八十年代不只是一个时间的起始,我把1977年恢复高考,接下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平反冤假错案,看作八十年代的先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

恢复高考是教育的理性回归,是告别混乱年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是,如果将之放入更为广阔的历史范围,即可看出,它的最具时代转折的意义,应该是社会终于回到了“公平竞争”的底线。

一个国家,不再有阶层划分的整体歧视,才能有凝聚力,才能有活力。

三十几年已然过去,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当年的这种具体情形,才会对巴金与一

个时代的关系,有较为贴切的理解,也才能对他的《随想录》,以及当年所做的一切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回想当年情景,晚年巴金无疑是八十年代文学界的一面旗帜。自1978年年底开始,他埋头于写作《随想录》,不少文章的发表,总是敏感地呼应着现实问题,在呼应现实的同时,历史的反思增加着思想的分量。

巴金开始写作《随想录》时,也是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集体归来之际。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历史反思,无疑成为他写作时始终萦绕于心的主题。独立思考、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它们成了《随想录》不断出现的自白。清醒的自我忏悔意识,使巴金率先提出了诸多至今看来仍不乏生命力的思想命题。

巴金率先倡导自我忏悔和反思。1978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进而,他又把反思的范围从“文革”十年延伸到“文革”前十七年。他的这一观点,他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立即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巴金率先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看待中国的“文革”。1980年4月,巴金到日本访问,出席世界笔会大会。在大会所作的演讲《文学生活五十年》里,他这样明确地指出:“我认为那十年浩劫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不仅和我们有关,我看和全体人类都有关。要是它当

时不在中国发生,它以后也会在别处发生。”在这里,巴金又一次表现出强烈的世界意识。 同时,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

忏悔意识、站在全人类的范畴认识“文革”、倡议建立“文革博物馆”,在我看来,这是《随想录》在当代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三个贡献。

道德过去曾一度被视为虚伪的东西批判过,也有人认为《随想录》只是停留在对“文革”的道德反思的层面而怀疑其深刻性。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巴金是在真诚地拥抱着道德。他在晚年一再强调的“说真话”,对于他,是道德人格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巴金以他的体验,以他的整个人格,向人们昭示着:注重道德的冶炼,真诚地做人,少一些良心自责,与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此,他认为,作家以及每一个人,首先得做一个真诚的人。

在今天这个时代,真诚依然重要,“说真话”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话题。

回望八十年代,巴金不只是以《随想录》影响着中国,他还如同三十、四十年代一样,借《收获》的平台,靠自己在文坛德高望重的身份,培养和推出一个又一个后辈作家,让新时期文学的天空,更加宽阔而耀眼。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巴金还是一个卓越的出版家。巴金从1935年开始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到1957年与靳以一起创办《收获》杂志,并长期担任主编。曹禺、萧乾、鲁彦、刘白羽、何其芳„„一批作家的处女作或者代表作,都是经由巴金之手而问世。

“文革”刚刚结束,写作《随想录》的巴金,同时亲自确定《收获》杂志的重点作品的发表。此时,他又一次走在时代的前列。从维熙、谌容、张洁、冯骥才、沙叶新、张一弓、水运宪、张辛欣等不少在新时期走上文坛的作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巴金的扶持、鼓励和保护。

在八十年代文坛,对于受惠于巴金的那些作家们来说,巴金无疑是一棵为他们挡住风沙的大树。

早在三十几岁时,年轻的巴金曾这样表述所感受的生命运动:

“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横溢的生命。”

九年前,一百零一岁的巴金离开了我们。遵照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与妻子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入东海。

从此,一个人的生命,如激流一般汇入大海。从此,一个矛盾、痛苦,同时又是丰富、伟大的生命,走进了历史。巴金为我们留下温暖而美好的记忆;巴金为我们留下了《家》、《春》、《秋》,留下了《寒夜》,留下了《随想录》;巴金也为未来提供了说不尽的政治的、文化的话题„„

巴金的时代已成过去,他为自己的时代发出的声音,却仍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发出回响。 记住一个人,也就记住了一个时代。

哪怕他已远行。

(原载北京青年报本文有删节)

本文来源:新疆天山网-乌鲁木齐晚报

记住巴金,就是记住一个时代

□李辉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一代文学巨匠。

一个伟大、杰出的作家,既是时代的产儿,也是他所属时代的代表。

巴金走过漫长的百年历程,他说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1904年出生的他,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获得思想、精神与文学的滋养、力量,走过风雨,在起伏跌宕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其生命一直走到2005年,最终与他经历的时代永远告别。

岁月沧桑,跨越百年。

巴金所经历这一个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百年之间,晚清、民国、共和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思想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新世纪„„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多少风云人物在百年历史舞台上走过。有的如电闪雷鸣,来去匆匆,人们还来不及看清他的容颜,他就消失在无边的夜色里,没留下多少痕迹;有的如大江大河,汹涌奔泻,波撼千里,人们仿佛永远可以感受到激流的涌动,听见不息的回响„„

巴金以他自己的个人姿态走在他的时代。

我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比喻来概括他。有时他如电,如雷,有时如激流,有时又如溪水。不同生命阶段,他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形态、生活形态。他就是这样以独特的生命方式走过一生。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都已成为巨大的存在,为我们解读百年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范例。

“把心交给读者。”

“讲真话。”

“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这是巴金的心愿。他的一生,也是竭尽全力这样在做。

回顾、思考与传承,才是真正的、最好的纪念。

近年来,人们常常以不同方式回忆八十年代,谈论八十年代。八十年代不只是一个时间的起始,我把1977年恢复高考,接下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平反冤假错案,看作八十年代的先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

恢复高考是教育的理性回归,是告别混乱年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是,如果将之放入更为广阔的历史范围,即可看出,它的最具时代转折的意义,应该是社会终于回到了“公平竞争”的底线。

一个国家,不再有阶层划分的整体歧视,才能有凝聚力,才能有活力。

三十几年已然过去,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当年的这种具体情形,才会对巴金与一

个时代的关系,有较为贴切的理解,也才能对他的《随想录》,以及当年所做的一切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回想当年情景,晚年巴金无疑是八十年代文学界的一面旗帜。自1978年年底开始,他埋头于写作《随想录》,不少文章的发表,总是敏感地呼应着现实问题,在呼应现实的同时,历史的反思增加着思想的分量。

巴金开始写作《随想录》时,也是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集体归来之际。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历史反思,无疑成为他写作时始终萦绕于心的主题。独立思考、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它们成了《随想录》不断出现的自白。清醒的自我忏悔意识,使巴金率先提出了诸多至今看来仍不乏生命力的思想命题。

巴金率先倡导自我忏悔和反思。1978年,中国社会尚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以控诉为基调的“伤痕文学”以及“暴露文学”在文坛盛行,但巴金超越个人苦难的诉说,提出每个知识分子乃至每个人都应反思自己的责任。他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自我解剖。进而,他又把反思的范围从“文革”十年延伸到“文革”前十七年。他的这一观点,他表现出来的忏悔意识,立即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巴金率先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看待中国的“文革”。1980年4月,巴金到日本访问,出席世界笔会大会。在大会所作的演讲《文学生活五十年》里,他这样明确地指出:“我认为那十年浩劫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不仅和我们有关,我看和全体人类都有关。要是它当

时不在中国发生,它以后也会在别处发生。”在这里,巴金又一次表现出强烈的世界意识。 同时,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

忏悔意识、站在全人类的范畴认识“文革”、倡议建立“文革博物馆”,在我看来,这是《随想录》在当代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三个贡献。

道德过去曾一度被视为虚伪的东西批判过,也有人认为《随想录》只是停留在对“文革”的道德反思的层面而怀疑其深刻性。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巴金是在真诚地拥抱着道德。他在晚年一再强调的“说真话”,对于他,是道德人格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巴金以他的体验,以他的整个人格,向人们昭示着:注重道德的冶炼,真诚地做人,少一些良心自责,与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此,他认为,作家以及每一个人,首先得做一个真诚的人。

在今天这个时代,真诚依然重要,“说真话”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话题。

回望八十年代,巴金不只是以《随想录》影响着中国,他还如同三十、四十年代一样,借《收获》的平台,靠自己在文坛德高望重的身份,培养和推出一个又一个后辈作家,让新时期文学的天空,更加宽阔而耀眼。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巴金还是一个卓越的出版家。巴金从1935年开始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到1957年与靳以一起创办《收获》杂志,并长期担任主编。曹禺、萧乾、鲁彦、刘白羽、何其芳„„一批作家的处女作或者代表作,都是经由巴金之手而问世。

“文革”刚刚结束,写作《随想录》的巴金,同时亲自确定《收获》杂志的重点作品的发表。此时,他又一次走在时代的前列。从维熙、谌容、张洁、冯骥才、沙叶新、张一弓、水运宪、张辛欣等不少在新时期走上文坛的作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巴金的扶持、鼓励和保护。

在八十年代文坛,对于受惠于巴金的那些作家们来说,巴金无疑是一棵为他们挡住风沙的大树。

早在三十几岁时,年轻的巴金曾这样表述所感受的生命运动:

“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横溢的生命。”

九年前,一百零一岁的巴金离开了我们。遵照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与妻子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入东海。

从此,一个人的生命,如激流一般汇入大海。从此,一个矛盾、痛苦,同时又是丰富、伟大的生命,走进了历史。巴金为我们留下温暖而美好的记忆;巴金为我们留下了《家》、《春》、《秋》,留下了《寒夜》,留下了《随想录》;巴金也为未来提供了说不尽的政治的、文化的话题„„

巴金的时代已成过去,他为自己的时代发出的声音,却仍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发出回响。 记住一个人,也就记住了一个时代。

哪怕他已远行。

(原载北京青年报本文有删节)

本文来源:新疆天山网-乌鲁木齐晚报


相关内容

  • 小狗包弟说课稿
  • <小狗包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的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重在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受到教育和启迪. 除<记念刘和珍君> ...

  • [〈家〉的序和跋]教案(网友来稿)
  • 金华 "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红 ...

  • 3.8小狗包弟教案
  • 3.8 小狗包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分析理解巴金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②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 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② 感受巴 ...

  • 高中语文必修一[小狗包弟]参考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一<小狗包弟>参考教案 教学博苑 10-15 0903 高中语文必修一<小狗包弟>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思路. 2.理解强烈的思想感情,感悟敢于讲真话.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学习借鉴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 ...

  • 巴金阅读答案
  • 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最多时有40多个仆人:轿夫.厨子.奶妈.丫环.马夫„„被唤作"四少爷"的巴金,却最愿意与仆人们在一起.轿夫老周,是巴金一生中最敬重.最不能忘怀的人之一.马房后有一个轿夫们的厨房.他们做饭时,巴金就去帮他们烧火.坐在灶前的一块石头上, ...

  • 语文课时跟踪训练8
  • 课时跟踪训练(八)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叱骂(chì) 乘凉(chèng) 脚爪(zhǎo) ... B .舔舐(tiǎn) 篱笆(ba) 创伤(chuàng) ... C .包袱(fu) 解剖(pāo) 厌倦(yàn) ... D .葡萄(tao) ...

  • 名人夫妻的爱情故事.恩爱合影(组图)
  • 名人夫妻的爱情故事.恩爱合影(组图) 鲁迅与许广平 相识于1923年10月,那时鲁迅开始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而许广平是该校国文系二年级学生.在每周三十多点锺的课程中,她最盼望听讲小说史,上课时常选择第一排座位.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 ...

  • 06[小狗包弟]导学案
  • <小狗包弟> 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 巴金 [学习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 ...

  • 巴金家读后感800字
  • 巴金家读后感800字(一) 家,一个爱.温暖.避风港的象征,但在巴金笔下的这个旧社会中的家却是恶魔.监狱.刽子手. 小说中,有很多情节让我感到悲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