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楼]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中外共译,印技相融(上)

江南制造总局的名声太大了,这里应当算是中国现代工艺的重要起源之一,我本以为到这里的寻访应当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然而我的经历却告诉自己,越以为容易的事其实越难办到。而后幸亏得到了刘晶晶老师的帮助,否则这个寻访还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

“U”形的老式办公楼

江南制造总局后来的名称是江南造船厂,位置在上海市高雄路2号一带。其实我在四年前就冒失地来到这一带探访,而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业区,不但门牌号不明显,并且每一个号之间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大片的工作区内,要想找到当年所建造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沿途不但行人很少,即使遇到了,得到的回答也是“不知道”。终于找到了这个门牌号,然而保安却坚决不让我入内,凭我怎样地口吐莲花,其完全不被我的言词所感动,没办法,只能围着范围巨大的铁丝网转圈儿。但这种网制作得太密,镜头根本伸不进去,只能拍个远景,拍出来的效果特别像二战时的集中营。

门窗上的封条

三年之后的某天,无意中跟刘晶晶老师谈到此事,她说可以帮我找人,我说那当然好。我在上海的朋友可以不夸海口地说:超过百位总会有,但可惜的是这些朋友身份趋同,都是文化圈儿内的酒肉朋友,跟造船工业一点儿都不搭界。刘老师也是文化人,她能找到这方面的关系,其实在我心中略表怀疑,但我还是向她表示了谢意。我觉得她只有在碰壁之后,才会知道这种寻访的难度达到了怎样的级次。果真,此后不久,她给我来电话,说自己到现场勘察了一番,里面确实不让进。但她比我细心,因为她了解到了不让进的背后原因:造船厂的这个地界原来跟其他的部门有产权归属方面的纠纷,故而上峰有令,这里面不让任何人进去,尤其是带着相机者,更是绝对是不行。

远远看到花坛旁有一尊雕像

原来不让拍照的理由是担心有人到此恶意取证,如此想来,这个理由倒是可以理解。虽然有了心理上的原谅,但我拍不到,这仍然是一个铁的事实,毕竟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哪怕把这句话说得再小点儿:在中国翻译史或者印刷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我的这个寻访绕过这里不写,那终究是一个大缺憾。刘晶晶对我的唠叨表示能够理解,她安慰我说,总会有办法,让我不要急。她性格上的不紧不慢跟我的急脾气有着较大的反差,我总把她的这种不急不徐理解为性格所致,而非是一种做事的方略。事实证明,我的这个自以为是是错误的。而后不久,刘老师告诉我,已经找到了关系,最终同意我进内拍照。这个结果让我大感高兴。

看来是年轻时的徐寿

再次来到上海时,先放下其他的寻访目标,首先跟刘老师联系,而后我打车到约定地点跟刘老师见面,她向我讲述了拐了几道弯儿、托了几层领导才最终疏通了关系。她向我强调,告诉我这些细节不是向我表功,因为在这种有纠纷的情况下前去拍照,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借口及合适的身份,而她跟领导的约定是文物部门来做历史遗迹的现场记录,所以我二人是上海的某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我记下了这个名称,而后由她扮演相关领导,我则作为跟班的拍摄人员。

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冶金录》,清光绪江南制造刻印汇印本,书牌

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冶金录》,清光绪江南制造刻印汇印本,牌记

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冶金录》,清光绪江南制造刻印汇印本,卷首

因为开世博会的原因,江南造船厂这一带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司机对这片新区完全不认路,开到这一带后,连转了几圈儿都找不到地方。在路边遇到了几位身穿黑衣,手持微型冲锋枪的武警,他们围着那辆同样颜色的特警车不知在做什么。几圈儿转下来,约定时间马上要到了,我担心迟到令我的寻访又生变故,然而这一带的大街上却很少遇到行人,于是我果断地让司机停车。司机说有特警,不愿意停下。我说顾不上这些,能遇到人就不错了。于是我下车跑到近前。

雕像前为何有个圆圆的水池,不知是何寓意

在我靠近的过程中,这些特警果真警惕地望着我。等我到了近前向他们问路之时,这几人说话都特别和善。虽然他们都说不知道我找的地方在哪里,接过我的寻访单后,几个人同时掏出手机来搜索目的地,而几乎又同时告诉我如何前往那里。如此和善的对待一位陌生人,这让我瞬间改变了对武警望而生畏的固有认识。

当年的老楼梯

总算找到了地方,在路上刘老师已经几次跟那位前来等候的杨先生通话。来到造船厂的大门口时,远远地就看到这位杨先生带着四、五位工作人员在那里等候,而这个地点就是我几年被拒绝入内的同一个位置。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大门也还是那个大门,今日再望上去,就跟上次的心境完全不同,再怎么看,也不像个集中营了。昨夜上海下了一整天的大雨,再加上这里靠近江边,刚一下车,嗖嗖的冷风就让我打了个寒颤,我想这是上天提醒我:不要太过得意,于是整顿衣裳起敛容,跟在刘老师身后前去跟杨先生等人打招呼。

二楼已经分割成办公间

可能原来这一带是工厂的原因,展眼望去,一大片的空地上看不到任何的遮挡物,我们赶到时,已经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十分钟。想想这些人站在这空地上至少被冻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本能地走上前向杨先生表示歉意。但猛然想到,此时此刻刘老师是我的领导,而我只是个随员,于是立即止步,请她走上前跟杨先生等人寒暄。我觉得这一刻有点儿像是在拍电影,多少有点儿扮演地下党的味道。

透过当年的老窗

终于走进了大门,眼前所见是一个“U”形的老式办公楼。在这个“U”形办公楼前方的空地中央,建造着一个花坛,我看到花坛的后方有一尊雕像,于是径直向前走去。这个花坛的正中是一个椭圆形的水池,水池后方的凹处就是那尊雕像的位置。雕像的前方立有铭牌,上面的文字写明这尊雕像正是大名鼎鼎的徐寿。

而今再看,觉得这些铁丝网不再像集中营

徐寿对江南造船厂,尤其对翻译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治三年6月18日,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入南京,结束了太平天国之乱。三个月后,并曾国藩带领徐寿及其儿子徐建寅以及华衡芳等,来到了南京。在这里,他们共同组建了金陵军械所,并且在此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这当然是为国争光的一件大事。然而这艘船太小了,各方面的工艺也并不完善。在制造过程中,徐寿父子意识到了要想制造出精良的机械,首先要掌握科学原理和制造方法,但中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著作,于是徐寿就不断地向曾国藩、李鸿章建议要成立一个翻译机构,以便掌握更多的西方科技。

《鍊石编》三卷,清光绪三年序江南制造总局排印本

同治四年6月,朝廷同意组建江南制造局,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在上海虹口买下了美商旗昌铁工厂,同时合并上海洋炮局,接着又将苏州的两个洋炮局迁往上海,并委派容闳去美国购买机器设备,而后组建出了江南制造总局。此局成立两年后,曾国藩终于同意在制造总局组建翻译馆,因此说,江南制造总局有了翻译馆跟徐寿有很大的关系。而后这个馆翻译了众多的学术和科技著作,此局的影响力也传到了国外。当时翻译馆的主持之一傅兰雅写了篇《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此文中的一段专门讲述了徐寿和华衡芳在翻译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溯江南制造总局设馆翻译西书之事,起于西历一八六七年冬。成此一举,借无锡徐、华二君之力为多;盖当时二君在局内为帮办之员,志尚博通,欲明西学。故欲知此举起缘,可陈述二君颠末。”

翻译馆的地址

关于徐寿的雕像,其实我在上海的格致中学已看到过一尊,那个地方也是在刘老师的安排下我才得以进校拍照者,然而格致中学的那一尊是整身雕像,造船厂里的则只是半身胸像。看着徐寿的面庞,我觉得这是他年轻时的形象,但把这尊胸像立在一个圆圆的水池之后,不知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进院后第一眼所见

而后跟随杨先生参观了这座“U”形办公楼,里面已经完全改造成了写字楼的装修风格,但杨先生说,里面的木楼梯却是当年的原物。说到原物,他又带我来到了一个内室门前。这个门很特别,完全是老式保险柜的形制。杨先生介绍说,这也是当年的原物。将这么大的一个房间做成保险柜的模样,看来这里当年盛放的物品一定很珍贵。虽然这两扇大铁门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感觉到当年这个房间是何等的固若金汤。

旁边的另一座图15-虽然残破,依然美丽

来到二楼,也同样是打成了很多格子间的办公场所。杨先生介绍说,这种改造是当年世博会所为,这是当时的工作场所之一。而今会议已经结束,这里人去楼空,我到这里参观一番,其实没什么可拍照者。重新回到院中,也同样难找到可拍摄的故物,唯一吸引眼球者,是花园中的一棵白玉兰正含苞欲放,我拍下了这人间美景。刘老师也被这美丽景色所吸引,她可能觉得我的拍摄角度并不优美,接过相机看了我的照片之后,她竟然端着相机又拍了两张。果真,这张照片展示了她的艺术修养。我夸赞她说:“比我拍的好多了。”这句话刚出口,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忘记了角色,但转念一想,我这句话杨先生听到也不过就是认为我在拍领导马屁。

铸铁回廊

走出大门,向杨先生及几位工作人员道谢后准备离去,杨先生问我,看完后觉得满意吗?我当然只能说满意,但忍不住还是抱怨了一句:“在这里没有拍到老房子,尤其没能拍到翻译馆。”旁边的保安问我:“什么是翻译馆?”我向他解释说,就是当年翻译国外著作的地方。没想到杨先生马上接话:“您要找的是翻译楼吧?”闻听此言让我兴奋起来,我说:“正是!正是!”问他在哪里,他告诉我说,翻译楼在另外一个地方。我马上要求到那里拍照。杨先生很爽快,说那里可以去看,但有点儿远。于是我请他上车,一同奔上翻译楼。

我只会说句“精美”

几公里后,仍然是在这片大区域里,我看到了一个封闭的大铁门,这个铁门没有任何的招牌,只是在门板上写着“半淞园路88号”。杨先生用力敲击铁门,一位保安从里面打开了一扇小门,我走进大门的那一瞬间,就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我曾在一本资料中看到过翻译馆的旧照。

《行海要术》四卷,清江南制造总局刻本,卷首

眼前所见的这一座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红色的外立面依然保持完好,而这座楼的里侧则是二层的青砖楼,是完全的西式风格。细看这两座楼的外立面,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有了一些风化,但基本保持得很完好,窗檐与门檐的花饰均未遭到过破坏。在楼房的另一侧还有几亩大小的绿地,而今那片绿地荒芜着,上面长满了杂树与杂草。这种自然的生机让我特别兴奋,我忍不住踏在上面四处张望,无意间看到里侧还有一座红灰相间的老楼,于是立即奔到近前。这座老楼的特别之处,是门前有着花饰的走廊,而这走廊则是用铸铁建造而成者。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铸铁的花饰却完全没有受损,不知它是以怎样的方式躲过了历次的破坏运动。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江南制造总局的名声太大了,这里应当算是中国现代工艺的重要起源之一,我本以为到这里的寻访应当是很容易的一件事,然而我的经历却告诉自己,越以为容易的事其实越难办到。而后幸亏得到了刘晶晶老师的帮助,否则这个寻访还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

“U”形的老式办公楼

江南制造总局后来的名称是江南造船厂,位置在上海市高雄路2号一带。其实我在四年前就冒失地来到这一带探访,而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业区,不但门牌号不明显,并且每一个号之间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大片的工作区内,要想找到当年所建造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沿途不但行人很少,即使遇到了,得到的回答也是“不知道”。终于找到了这个门牌号,然而保安却坚决不让我入内,凭我怎样地口吐莲花,其完全不被我的言词所感动,没办法,只能围着范围巨大的铁丝网转圈儿。但这种网制作得太密,镜头根本伸不进去,只能拍个远景,拍出来的效果特别像二战时的集中营。

门窗上的封条

三年之后的某天,无意中跟刘晶晶老师谈到此事,她说可以帮我找人,我说那当然好。我在上海的朋友可以不夸海口地说:超过百位总会有,但可惜的是这些朋友身份趋同,都是文化圈儿内的酒肉朋友,跟造船工业一点儿都不搭界。刘老师也是文化人,她能找到这方面的关系,其实在我心中略表怀疑,但我还是向她表示了谢意。我觉得她只有在碰壁之后,才会知道这种寻访的难度达到了怎样的级次。果真,此后不久,她给我来电话,说自己到现场勘察了一番,里面确实不让进。但她比我细心,因为她了解到了不让进的背后原因:造船厂的这个地界原来跟其他的部门有产权归属方面的纠纷,故而上峰有令,这里面不让任何人进去,尤其是带着相机者,更是绝对是不行。

远远看到花坛旁有一尊雕像

原来不让拍照的理由是担心有人到此恶意取证,如此想来,这个理由倒是可以理解。虽然有了心理上的原谅,但我拍不到,这仍然是一个铁的事实,毕竟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哪怕把这句话说得再小点儿:在中国翻译史或者印刷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如果我的这个寻访绕过这里不写,那终究是一个大缺憾。刘晶晶对我的唠叨表示能够理解,她安慰我说,总会有办法,让我不要急。她性格上的不紧不慢跟我的急脾气有着较大的反差,我总把她的这种不急不徐理解为性格所致,而非是一种做事的方略。事实证明,我的这个自以为是是错误的。而后不久,刘老师告诉我,已经找到了关系,最终同意我进内拍照。这个结果让我大感高兴。

看来是年轻时的徐寿

再次来到上海时,先放下其他的寻访目标,首先跟刘老师联系,而后我打车到约定地点跟刘老师见面,她向我讲述了拐了几道弯儿、托了几层领导才最终疏通了关系。她向我强调,告诉我这些细节不是向我表功,因为在这种有纠纷的情况下前去拍照,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借口及合适的身份,而她跟领导的约定是文物部门来做历史遗迹的现场记录,所以我二人是上海的某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我记下了这个名称,而后由她扮演相关领导,我则作为跟班的拍摄人员。

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冶金录》,清光绪江南制造刻印汇印本,书牌

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冶金录》,清光绪江南制造刻印汇印本,牌记

江南制造局译书汇刻《冶金录》,清光绪江南制造刻印汇印本,卷首

因为开世博会的原因,江南造船厂这一带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司机对这片新区完全不认路,开到这一带后,连转了几圈儿都找不到地方。在路边遇到了几位身穿黑衣,手持微型冲锋枪的武警,他们围着那辆同样颜色的特警车不知在做什么。几圈儿转下来,约定时间马上要到了,我担心迟到令我的寻访又生变故,然而这一带的大街上却很少遇到行人,于是我果断地让司机停车。司机说有特警,不愿意停下。我说顾不上这些,能遇到人就不错了。于是我下车跑到近前。

雕像前为何有个圆圆的水池,不知是何寓意

在我靠近的过程中,这些特警果真警惕地望着我。等我到了近前向他们问路之时,这几人说话都特别和善。虽然他们都说不知道我找的地方在哪里,接过我的寻访单后,几个人同时掏出手机来搜索目的地,而几乎又同时告诉我如何前往那里。如此和善的对待一位陌生人,这让我瞬间改变了对武警望而生畏的固有认识。

当年的老楼梯

总算找到了地方,在路上刘老师已经几次跟那位前来等候的杨先生通话。来到造船厂的大门口时,远远地就看到这位杨先生带着四、五位工作人员在那里等候,而这个地点就是我几年被拒绝入内的同一个位置。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大门也还是那个大门,今日再望上去,就跟上次的心境完全不同,再怎么看,也不像个集中营了。昨夜上海下了一整天的大雨,再加上这里靠近江边,刚一下车,嗖嗖的冷风就让我打了个寒颤,我想这是上天提醒我:不要太过得意,于是整顿衣裳起敛容,跟在刘老师身后前去跟杨先生等人打招呼。

二楼已经分割成办公间

可能原来这一带是工厂的原因,展眼望去,一大片的空地上看不到任何的遮挡物,我们赶到时,已经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十分钟。想想这些人站在这空地上至少被冻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本能地走上前向杨先生表示歉意。但猛然想到,此时此刻刘老师是我的领导,而我只是个随员,于是立即止步,请她走上前跟杨先生等人寒暄。我觉得这一刻有点儿像是在拍电影,多少有点儿扮演地下党的味道。

透过当年的老窗

终于走进了大门,眼前所见是一个“U”形的老式办公楼。在这个“U”形办公楼前方的空地中央,建造着一个花坛,我看到花坛的后方有一尊雕像,于是径直向前走去。这个花坛的正中是一个椭圆形的水池,水池后方的凹处就是那尊雕像的位置。雕像的前方立有铭牌,上面的文字写明这尊雕像正是大名鼎鼎的徐寿。

而今再看,觉得这些铁丝网不再像集中营

徐寿对江南造船厂,尤其对翻译馆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治三年6月18日,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入南京,结束了太平天国之乱。三个月后,并曾国藩带领徐寿及其儿子徐建寅以及华衡芳等,来到了南京。在这里,他们共同组建了金陵军械所,并且在此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这当然是为国争光的一件大事。然而这艘船太小了,各方面的工艺也并不完善。在制造过程中,徐寿父子意识到了要想制造出精良的机械,首先要掌握科学原理和制造方法,但中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著作,于是徐寿就不断地向曾国藩、李鸿章建议要成立一个翻译机构,以便掌握更多的西方科技。

《鍊石编》三卷,清光绪三年序江南制造总局排印本

同治四年6月,朝廷同意组建江南制造局,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在上海虹口买下了美商旗昌铁工厂,同时合并上海洋炮局,接着又将苏州的两个洋炮局迁往上海,并委派容闳去美国购买机器设备,而后组建出了江南制造总局。此局成立两年后,曾国藩终于同意在制造总局组建翻译馆,因此说,江南制造总局有了翻译馆跟徐寿有很大的关系。而后这个馆翻译了众多的学术和科技著作,此局的影响力也传到了国外。当时翻译馆的主持之一傅兰雅写了篇《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此文中的一段专门讲述了徐寿和华衡芳在翻译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溯江南制造总局设馆翻译西书之事,起于西历一八六七年冬。成此一举,借无锡徐、华二君之力为多;盖当时二君在局内为帮办之员,志尚博通,欲明西学。故欲知此举起缘,可陈述二君颠末。”

翻译馆的地址

关于徐寿的雕像,其实我在上海的格致中学已看到过一尊,那个地方也是在刘老师的安排下我才得以进校拍照者,然而格致中学的那一尊是整身雕像,造船厂里的则只是半身胸像。看着徐寿的面庞,我觉得这是他年轻时的形象,但把这尊胸像立在一个圆圆的水池之后,不知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进院后第一眼所见

而后跟随杨先生参观了这座“U”形办公楼,里面已经完全改造成了写字楼的装修风格,但杨先生说,里面的木楼梯却是当年的原物。说到原物,他又带我来到了一个内室门前。这个门很特别,完全是老式保险柜的形制。杨先生介绍说,这也是当年的原物。将这么大的一个房间做成保险柜的模样,看来这里当年盛放的物品一定很珍贵。虽然这两扇大铁门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感觉到当年这个房间是何等的固若金汤。

旁边的另一座图15-虽然残破,依然美丽

来到二楼,也同样是打成了很多格子间的办公场所。杨先生介绍说,这种改造是当年世博会所为,这是当时的工作场所之一。而今会议已经结束,这里人去楼空,我到这里参观一番,其实没什么可拍照者。重新回到院中,也同样难找到可拍摄的故物,唯一吸引眼球者,是花园中的一棵白玉兰正含苞欲放,我拍下了这人间美景。刘老师也被这美丽景色所吸引,她可能觉得我的拍摄角度并不优美,接过相机看了我的照片之后,她竟然端着相机又拍了两张。果真,这张照片展示了她的艺术修养。我夸赞她说:“比我拍的好多了。”这句话刚出口,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忘记了角色,但转念一想,我这句话杨先生听到也不过就是认为我在拍领导马屁。

铸铁回廊

走出大门,向杨先生及几位工作人员道谢后准备离去,杨先生问我,看完后觉得满意吗?我当然只能说满意,但忍不住还是抱怨了一句:“在这里没有拍到老房子,尤其没能拍到翻译馆。”旁边的保安问我:“什么是翻译馆?”我向他解释说,就是当年翻译国外著作的地方。没想到杨先生马上接话:“您要找的是翻译楼吧?”闻听此言让我兴奋起来,我说:“正是!正是!”问他在哪里,他告诉我说,翻译楼在另外一个地方。我马上要求到那里拍照。杨先生很爽快,说那里可以去看,但有点儿远。于是我请他上车,一同奔上翻译楼。

我只会说句“精美”

几公里后,仍然是在这片大区域里,我看到了一个封闭的大铁门,这个铁门没有任何的招牌,只是在门板上写着“半淞园路88号”。杨先生用力敲击铁门,一位保安从里面打开了一扇小门,我走进大门的那一瞬间,就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我曾在一本资料中看到过翻译馆的旧照。

《行海要术》四卷,清江南制造总局刻本,卷首

眼前所见的这一座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红色的外立面依然保持完好,而这座楼的里侧则是二层的青砖楼,是完全的西式风格。细看这两座楼的外立面,虽然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有了一些风化,但基本保持得很完好,窗檐与门檐的花饰均未遭到过破坏。在楼房的另一侧还有几亩大小的绿地,而今那片绿地荒芜着,上面长满了杂树与杂草。这种自然的生机让我特别兴奋,我忍不住踏在上面四处张望,无意间看到里侧还有一座红灰相间的老楼,于是立即奔到近前。这座老楼的特别之处,是门前有着花饰的走廊,而这走廊则是用铸铁建造而成者。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铸铁的花饰却完全没有受损,不知它是以怎样的方式躲过了历次的破坏运动。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相关内容

  • 洋务运动分析评价
  •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的改良运动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本身的指导思想决定其失败的命运.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积极作用 洋务派把重点发在了对清朝军队进行 ...

  •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一)
  •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总理衙门的建立及其作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洋务运动的原因.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总理衙门是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而建立的,是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的产物.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外交和 ...

  • 嘉靖年间天一阁的图书保护措施探析
  • 台 史 话 多年了 .因为范钦 比较喜 欢图 古 书 中" 天一生水" 这 一 说法 为 依 据 , 取" 用 书 ,遂将其集 中起来 的七万册 水 制 火 " 之意, 取名 " 天 一阁 " , 同 时 他 还 取 图书全部 收藏 在该 ...

  •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该机构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文化教育机构.但是,它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浓厚的衙门习气. 江南制造局最初的建设 ...

  • [转载]洋务运动时期的兵工厂你都知道吗?
  • 每次路过,都被晨光1865的这个门所吸引,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再回头看看这门正对着的高架桥,晚高峰时,这里的私家车来往穿梭,提醒我在当下.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些照片,去了解晨光厂的前世今生,同时了解同一时期的实业工厂. 金陵制造局 公元1865年, 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在在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 ...

  •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六课 洋务运动 1. 运动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 阶级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3. 代表人物:①中央-奕訢: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 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5. 运动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

  • 八上 洋务运动剧本
  • 第6课洋务运动活动 鲁豫有约--------<跨越时空的访问> 鲁豫:大家好, 我是鲁豫.很高兴有机会进行这次进行跨时空的访问.5位嘉宾来自清朝末年,是当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请你介绍一下. 奕 (站起来,面向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爱新觉罗﹒奕 .咸丰皇帝第六子.因为主张向西方洋人学习 ...

  •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专题课件
  • 各位同学: 附件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选修课课件,请下载后不要外传. 另外,请大家思考:"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及方法",这个是延伸题目,为必考知识,请课下准备. 几个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 ...

  • 洋务运动 导学案
  • 第5课 洋务运动 一.目标要求: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简评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二.预习导学 1.派主张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