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者-被捕食者模型稳定性分析

被捕食者—捕食者模型稳定性分析

【摘要】自然界中不同种群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非常有趣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

相互制约的生活方式:种群甲靠丰富的天然资源生存,种群乙靠捕食甲为生,形成食饵-捕食者系统,如食用鱼和鲨鱼,美洲兔和山猫,害虫和益虫等。本文是基于食饵—捕食者之间的有关规律,建立具有自身阻滞作用的两种群食饵—捕食者模型,分析平衡点的稳定性,进行相轨线分析,并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食饵—捕食者模型 相轨线 平衡点 稳定性

一、问题重述

在自然界中,存在这种食饵—捕食者关系模型的物种很多。下面讨论具有自身阻滞作用的两种群食饵-捕食者模型,首先根据该两种群的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解释参数的意义,然后进行稳定性分析,解释平衡点稳定的实际意义,对模型进行相轨线分析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二、问题分析

本文选择渔场中的食饵(食用鱼)和捕食者(鲨鱼)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分方

程,并利用数学软件MATLAB求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通过对数值结果和图形的观察,猜测出它的解析解构造。然后,从理论上研究其平衡点及相轨线的形状,验证前面的猜测。

三、模型假设

1.假设捕食者(鲨鱼)离开食饵无法生存;

2.假设大海中资源丰富,食饵独立生存时以指数规律增长;

四、符号说明

x(t)/x1(t)——食饵(食用鱼)在时刻t的数量;

y(t)/x2(t)——捕食者(鲨鱼)在时刻t的数量;

r1——食饵(食用鱼)的相对增长率;

r2——捕食者(鲨鱼)的相对增长率;

N1——大海中能容纳的食饵(食用鱼)的最大容量;

N2——大海中能容纳的捕食者(鲨鱼)的罪的容量;

σ1——单位数量捕食者(相对于N2)提供的供养食饵的实物量为单位数量捕食

者(相对于N1)消耗的供养甲实物量的σ1倍;

σ2——单位数量食饵(相对于N1)提供的供养捕食者的实物量为单位数量捕食

者(相对于N2)消耗的供养食饵实物量的σ2倍;

d——捕食者离开食饵独立生存时的死亡率。

五、模型建立

食饵独立生存时以指数规律增长,且食饵(食用鱼)的相对增长率为r1,即

x'=rx,而捕食者的存在使食饵的增长率减小,设减小的程度与捕食者数量成正

比,于是x(t)满足方程

x'(t)=x(r-ay)=rx-axy (1)

比例系数a反映捕食者掠取食饵的能力。

由于捕食者离开食饵无法生存,且它独立生存时死亡率为d,即y'=-dy,而食饵的存在为捕食者提供了食物,相当于使捕食者的死亡率降低,且促使其增长。设这种作用与食饵数量成正比,于是y(t)满足

y'(t)=y(-d+bx)=-dy+bxy (2)

比例系数b反映食饵对捕食者的供养能力。

方程(1)、(2)是在自然环境中食饵和捕食者之间依存和制约的关系,这里没有考虑种群自身的阻滞作用,是Volterra提出的最简单的模型。

下面,我们加入种群自身的阻滞作用,在上两式中加入Logistic项,即建立以下数学模型:

⎛xx⎫ (3) x'(t)=rx 1--σ⎪

⎪1111NN

12⎭⎝⎛xx⎫ (4) x'(t)=rx -1+σ-⎪

2222⎪

12⎭⎝

六、模型求解

在此,我们采用MATLAB软件求解此微分方程组中的x1(t)、x2(t)的图形及相轨线图形。

设σ1=1.5,σ2=4,r1=1,r2=0.4,N1=3500,N2=500,使用MATLAB软件求解,程序代码如下: 1)建立M文件

function y=fun(t,x)

y=[x(1).*(1-x(1)./3500-1.5*x(2)./500),0.4.*x(2).*(-1+4.*x(1)./3500-x(2)./500)]';

2)在命令窗口输入如下命令:

[t,x]=ode45('fun1',[0,40],[2000,35]) 得到数值解如下:

>> plot(t,x),grid,gtext('x(t)'),gtext('y(t)')

图1.数值解x1(t),x2(t)的图形

>> plot(x(:,1),x(:,2)),grid,

图2.相轨线图形

从数值解及x1(t),x2(t)的图形可以看出他们的数量变化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趋于一个稳定的值,从数值解中可以近似的得到稳定值为:(1250,214)。

下面对其平衡点进行稳定性分析: 由微分方程(3)、(4)

⎧⎛xx⎫

⎪⎪f(x1,x2)=rx1--σ11 1⎪⎪

12⎭ ⎪⎝

⎛xx⎫⎪ -⎪⎪f(x1,x2)=rx -1+σ222⎪⎪12⎭⎝⎩

得到如下平衡点:

P1(N1,0), P2(

N1(σ1+1)N2(σ2-1)

,), P3(0,0)

1+σ1σ21+σ1σ2

因为仅当平衡点位于平面坐标系的第一象限时(x1,x2≥0)才有意义,所以,对P2而言要求σ2>0。

按照判断平衡点稳定性的方法计算:

⎡fx1

A=⎢

⎢⎣gx1

⎡2x1σ1x2

r(1--)

fx2⎤⎢1NN12

⎥=⎢gx2⎥r2σ2x2

⎦⎢⎢

⎣N1

⎤⎥⎥

σx2x⎥

r2(-1+21-2)⎥

N1N2⎦

-r1σ1x1N2

根据p等于主对角线元素之和的相反数,而q为其行列式的值,我们得到下表:

七、模型分析与检验

1.平衡点稳定性的分析及其实际意义:

1) 对P1(N1,0)而言,有p=r1-r2(σ2-1),q=-r1r2(σ2-1),故当σ2

意义:如果P1(N1,0)稳定,则种群乙灭绝,没有种群的共存。 2)对P2(

N1(1+σ1)N2(σ2-1)r(1+σ1)+r2(σ2-1)

,,)而言,有p=1

1+σ1σ21+σ1σ21+σ1σ2

q=

r1r2(1+σ1)(σ2-1)N(1+σ1)N2(σ2-1)

,故当σ2>1时,平衡点P2(1 ,)是稳定的。

1+σ1σ21+σ1σ21+σ1σ2意义:如果P2(

N1(1+σ1)N2(σ2-1)

,)稳定,则两物种恒稳发展,会互相依

1+σ1σ21+σ1σ2

存生长下去。

3)对P3(0,0)而言,由于p=-r1+r2,q=-r1r2 ,又有题知r1>0,r2>0,故q

对于平衡点P2(

N1(1+σ1)N2(σ2-1)

,),把前面给出的初始值带入,在这使

1+σ1σ21+σ1σ2

用MATLAB软件进行简单的求解,在命令窗口输入如下代码: >> x(1)=(3500.*(1+1.5))./(1+1.5.*4); >> x(2)=(500.*(4-1))./(1+1.5.*4); >> [x(1);x(2)] ans =

1.0e+003 * 1.2500 0.2143

把此处求解出的解和前面得出的数值解进行比较可知,平衡点

P2(

N1(1+σ1)N2(σ2-1)

,)是稳定的。

1+σ1σ21+σ1σ2

八、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1.模型的评价

自然界中,任何物种即使是捕食者也有自身的阻滞作用,该模型从原始的没带自身阻滞作用模型中加入了阻滞项,使得此模型更接近于生态平衡系统。从此模型中,我们知道两物种同时灭绝是不稳定的,也就是不太可能的,但两种群有一种灭绝一种生存是完全有可能的,两种群共存的可能也是可能的。 2.模型的推广

本文只考虑两物种模型,我们完全可以把此模型推广到三物种的情形。 自然界里长期存在的呈周期变化的生态平衡系统应该是结构稳定的,即系统受到不可避免的干扰而偏离原来的周期轨道后,其内部制约作用会使系统自动回复原状,如恢复原有的周期和振幅,而Volterra模型描述的周期变化状态却不是结构稳定的。要得到能反映周期变化的结构模型,要用到极限环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冯杰,黄力伟,王勤.《数学建模原理与案例》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被捕食者—捕食者模型稳定性分析

【摘要】自然界中不同种群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非常有趣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

相互制约的生活方式:种群甲靠丰富的天然资源生存,种群乙靠捕食甲为生,形成食饵-捕食者系统,如食用鱼和鲨鱼,美洲兔和山猫,害虫和益虫等。本文是基于食饵—捕食者之间的有关规律,建立具有自身阻滞作用的两种群食饵—捕食者模型,分析平衡点的稳定性,进行相轨线分析,并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食饵—捕食者模型 相轨线 平衡点 稳定性

一、问题重述

在自然界中,存在这种食饵—捕食者关系模型的物种很多。下面讨论具有自身阻滞作用的两种群食饵-捕食者模型,首先根据该两种群的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解释参数的意义,然后进行稳定性分析,解释平衡点稳定的实际意义,对模型进行相轨线分析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二、问题分析

本文选择渔场中的食饵(食用鱼)和捕食者(鲨鱼)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分方

程,并利用数学软件MATLAB求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通过对数值结果和图形的观察,猜测出它的解析解构造。然后,从理论上研究其平衡点及相轨线的形状,验证前面的猜测。

三、模型假设

1.假设捕食者(鲨鱼)离开食饵无法生存;

2.假设大海中资源丰富,食饵独立生存时以指数规律增长;

四、符号说明

x(t)/x1(t)——食饵(食用鱼)在时刻t的数量;

y(t)/x2(t)——捕食者(鲨鱼)在时刻t的数量;

r1——食饵(食用鱼)的相对增长率;

r2——捕食者(鲨鱼)的相对增长率;

N1——大海中能容纳的食饵(食用鱼)的最大容量;

N2——大海中能容纳的捕食者(鲨鱼)的罪的容量;

σ1——单位数量捕食者(相对于N2)提供的供养食饵的实物量为单位数量捕食

者(相对于N1)消耗的供养甲实物量的σ1倍;

σ2——单位数量食饵(相对于N1)提供的供养捕食者的实物量为单位数量捕食

者(相对于N2)消耗的供养食饵实物量的σ2倍;

d——捕食者离开食饵独立生存时的死亡率。

五、模型建立

食饵独立生存时以指数规律增长,且食饵(食用鱼)的相对增长率为r1,即

x'=rx,而捕食者的存在使食饵的增长率减小,设减小的程度与捕食者数量成正

比,于是x(t)满足方程

x'(t)=x(r-ay)=rx-axy (1)

比例系数a反映捕食者掠取食饵的能力。

由于捕食者离开食饵无法生存,且它独立生存时死亡率为d,即y'=-dy,而食饵的存在为捕食者提供了食物,相当于使捕食者的死亡率降低,且促使其增长。设这种作用与食饵数量成正比,于是y(t)满足

y'(t)=y(-d+bx)=-dy+bxy (2)

比例系数b反映食饵对捕食者的供养能力。

方程(1)、(2)是在自然环境中食饵和捕食者之间依存和制约的关系,这里没有考虑种群自身的阻滞作用,是Volterra提出的最简单的模型。

下面,我们加入种群自身的阻滞作用,在上两式中加入Logistic项,即建立以下数学模型:

⎛xx⎫ (3) x'(t)=rx 1--σ⎪

⎪1111NN

12⎭⎝⎛xx⎫ (4) x'(t)=rx -1+σ-⎪

2222⎪

12⎭⎝

六、模型求解

在此,我们采用MATLAB软件求解此微分方程组中的x1(t)、x2(t)的图形及相轨线图形。

设σ1=1.5,σ2=4,r1=1,r2=0.4,N1=3500,N2=500,使用MATLAB软件求解,程序代码如下: 1)建立M文件

function y=fun(t,x)

y=[x(1).*(1-x(1)./3500-1.5*x(2)./500),0.4.*x(2).*(-1+4.*x(1)./3500-x(2)./500)]';

2)在命令窗口输入如下命令:

[t,x]=ode45('fun1',[0,40],[2000,35]) 得到数值解如下:

>> plot(t,x),grid,gtext('x(t)'),gtext('y(t)')

图1.数值解x1(t),x2(t)的图形

>> plot(x(:,1),x(:,2)),grid,

图2.相轨线图形

从数值解及x1(t),x2(t)的图形可以看出他们的数量变化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趋于一个稳定的值,从数值解中可以近似的得到稳定值为:(1250,214)。

下面对其平衡点进行稳定性分析: 由微分方程(3)、(4)

⎧⎛xx⎫

⎪⎪f(x1,x2)=rx1--σ11 1⎪⎪

12⎭ ⎪⎝

⎛xx⎫⎪ -⎪⎪f(x1,x2)=rx -1+σ222⎪⎪12⎭⎝⎩

得到如下平衡点:

P1(N1,0), P2(

N1(σ1+1)N2(σ2-1)

,), P3(0,0)

1+σ1σ21+σ1σ2

因为仅当平衡点位于平面坐标系的第一象限时(x1,x2≥0)才有意义,所以,对P2而言要求σ2>0。

按照判断平衡点稳定性的方法计算:

⎡fx1

A=⎢

⎢⎣gx1

⎡2x1σ1x2

r(1--)

fx2⎤⎢1NN12

⎥=⎢gx2⎥r2σ2x2

⎦⎢⎢

⎣N1

⎤⎥⎥

σx2x⎥

r2(-1+21-2)⎥

N1N2⎦

-r1σ1x1N2

根据p等于主对角线元素之和的相反数,而q为其行列式的值,我们得到下表:

七、模型分析与检验

1.平衡点稳定性的分析及其实际意义:

1) 对P1(N1,0)而言,有p=r1-r2(σ2-1),q=-r1r2(σ2-1),故当σ2

意义:如果P1(N1,0)稳定,则种群乙灭绝,没有种群的共存。 2)对P2(

N1(1+σ1)N2(σ2-1)r(1+σ1)+r2(σ2-1)

,,)而言,有p=1

1+σ1σ21+σ1σ21+σ1σ2

q=

r1r2(1+σ1)(σ2-1)N(1+σ1)N2(σ2-1)

,故当σ2>1时,平衡点P2(1 ,)是稳定的。

1+σ1σ21+σ1σ21+σ1σ2意义:如果P2(

N1(1+σ1)N2(σ2-1)

,)稳定,则两物种恒稳发展,会互相依

1+σ1σ21+σ1σ2

存生长下去。

3)对P3(0,0)而言,由于p=-r1+r2,q=-r1r2 ,又有题知r1>0,r2>0,故q

对于平衡点P2(

N1(1+σ1)N2(σ2-1)

,),把前面给出的初始值带入,在这使

1+σ1σ21+σ1σ2

用MATLAB软件进行简单的求解,在命令窗口输入如下代码: >> x(1)=(3500.*(1+1.5))./(1+1.5.*4); >> x(2)=(500.*(4-1))./(1+1.5.*4); >> [x(1);x(2)] ans =

1.0e+003 * 1.2500 0.2143

把此处求解出的解和前面得出的数值解进行比较可知,平衡点

P2(

N1(1+σ1)N2(σ2-1)

,)是稳定的。

1+σ1σ21+σ1σ2

八、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1.模型的评价

自然界中,任何物种即使是捕食者也有自身的阻滞作用,该模型从原始的没带自身阻滞作用模型中加入了阻滞项,使得此模型更接近于生态平衡系统。从此模型中,我们知道两物种同时灭绝是不稳定的,也就是不太可能的,但两种群有一种灭绝一种生存是完全有可能的,两种群共存的可能也是可能的。 2.模型的推广

本文只考虑两物种模型,我们完全可以把此模型推广到三物种的情形。 自然界里长期存在的呈周期变化的生态平衡系统应该是结构稳定的,即系统受到不可避免的干扰而偏离原来的周期轨道后,其内部制约作用会使系统自动回复原状,如恢复原有的周期和振幅,而Volterra模型描述的周期变化状态却不是结构稳定的。要得到能反映周期变化的结构模型,要用到极限环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冯杰,黄力伟,王勤.《数学建模原理与案例》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相关内容

  • 疾走食肉恐龙捕食问题
  • 疾走食肉恐龙捕食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疾走食肉恐龙捕食双足食草恐龙的策略以及双足食草恐龙相应的逃跑策略.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疾走食肉恐龙是孤单的追捕者的情况下来分析:第二种是在两只疾走食肉恐龙同时进行追捕的情况下来分析.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主要分析三种策略:直线追捕策略.斜角度追捕策略.先直线后 ...

  • 生态学考研7
  • 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具相同的生态位)不能共存. 拟然竞争:两种捕食者如果利用共同的食物资源,一种捕食者会通过对共同资源的利用降低另一种捕食者的资源可利用性,从而对后者产生妨碍(负作用),二者之间发生资源利 ...

  • 安徽大学高级生态学精简版题目
  • 1.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指出,一种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者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为耐受性法则.即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 ...

  • 第三章 动物的社群行为
  • 社群生活的好处(一) 对被捕食者的好处 提高警惕 得安全的. 哨的时间 正在取食的林鸽(Columba palumbus) 独个体所用的时间更少,而用于进食的时 间更多.此外, 如何防止欺骗者的出现 欺骗者的出现? ¾¾¾ 些.对任何一种捕食动物的攻击来说,猎物群越大,护,这就是稀释效应 稀释效应 ...

  • 普通生态学分类型试题集
  • 解释下例术语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

  •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
  •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

  • 高考复习专题--解题技巧之生物模型的构建
  • 高考复习专题--解题技巧之生物模型的构建 一.考纲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生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构建知识网络,能利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准确表达生物学信息,领悟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考题规律 构建模型的题目因其文字阅读量小,信息量大 ...

  •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课题:7.2.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型:新授课 7.2.3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 共同进化 含义1: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含义2: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存在共同进化 共同进化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 (1)基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 ...

  •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七章
  •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随着科学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从性状水平发展到________水平,自然选择的作用的研究也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成以_________为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教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