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实录评

阅读经典:当我们与孔子对话

《论语》在汉语文化中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①所谓重温的意义既是指我们的现实经验在经典中的重逢,也是隐喻作者在经典中的复活。那么,圣人孔子则以其经典而得以永生——当我们阅读《论语》,他似乎就活在当下,而阅读经典,自然就是与孔子的对话。

“告诉你一个活的孔子”应该是儒学经典讲述者的共同愿望,虽然引领学生走近经典的教师没有人敢说自己讲述的就是一个活的真正的孔子。熊老师在结束时告诉学生,“希望大家课后读一读《论语》,去认识一个真实的孔子”,我相信,“告诉你一个活的孔子”也正是熊老师的追求。

“告诉你一个活的孔子”就是力图呈现孔子言语背后思想的丰富性。《十则》教学实录节选部分讲了最后三则,即教材的课文导语“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中的“修身做人”部分。熊老师没有把学生的关注点停留在一字一句的翻译解说上,而是由“弘”“毅”“任”等语词的解说引向对“仁”“礼”乃至生命尊严等儒家核心思想和人生重大命题的关注。课堂上的视野颇为宽广,教师没有就这三则说三则,而是由《泰伯》而《雍也》,而《先进》,而《公冶长》,由《论语》而李世民、文天祥、白居易,力求融会贯通、背景广阔,将三则背后的思想内涵阐述得丰富而透彻,显示了教师的追求和功力。

“告诉你一个活的孔子” 就是力图呈现孔子言语背后思想的复杂性。孔子乃中国文化的圣人,但熊老师显然不允许抽取孔子的“血肉”而将其化为概念化的“圣物”,也不肯将孔子描述成高大全式的人物,所以老师生动地讲述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将孔子复原为一个鲜活的人物;所以老师指出孔子的内心矛盾和软弱——“孔子说,这是你做不到的啊,我也做不到啊,是人都做不到啊! 这只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标准,不是我们可以完全做到的啊! ”——使孔子成为我们身边的人物,而这“平凡”更彰显了孔子执著追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价值和意义。

“告诉你一个活的孔子” 就是力图呈现孔子言语背后思想的现代性。我们为什么读孔子、孔子的现代意义等等当然是讲述《论语》的教师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都是以当代人的眼光和视角打量孔子,让孔子“穿越”至我们的心灵,启示我们的生命,也应该是讲述《论语》的意义,孔子也因此才具有了“活”的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则,教师用力甚多。在儒家思想中,“恕”或“恕道”规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熊老师在课堂上指出“恕道”的关键是对生命的尊重(师: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绝对价值,或者说绝对标准呢?生:生命),这些显然有很强烈的现实性,直指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和生命困惑。

不过,也正是本课讲述重点的这一部分,我有些疑问。由孔子拒绝为颜回卖车到白居易的《爱鸟》再说到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够尊重生命,我理解这是教师试图开拓课堂宽度与深度的努力,但己所“欲”与“不欲”的不是简单的喜欢与不喜欢的“东西”,“施”的也应该不是什么“物品”;把“恕”归结为对生命的尊重似乎也显过于宽泛。其实“恕”就是人的言行的原则,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心有他人,才能使我们的言行合宜合理,以此为准则也才能日省吾身、改过进德,故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确实是个有趣的故事。孔子拒绝卖车为最心爱的学生买椁,在崇高的礼制和钟爱的个体生命之间,孔子最终选择了礼制。儒家以“礼”追求秩序的建立,以“乐”构建社会的和谐,礼、乐相协,社会大同,理想而动人。但儒家之“仁”“义”“礼”“智”被中国统治者“御用”几千年,异化而为统治工具,近代以来更是被诟病为现代文明进步发展的桎梏。如果引导学生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思考儒家文化对中国文明发展的意义与

局限,倒也是颇有意味和意义。

从强调孔子现代性的意义上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的“士”被放过有些可惜。“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道一以贯之,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讲名节,重骨气,是民族脊梁,也是国家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他们不仅有知识、重修德,更重践行。知行合一,故任重道远,故需弘毅,故“不亦重乎”、“不亦远乎”,连用反问,语气之间,满是坚毅、自信、执著,胸襟廓大,目光高远。细细读之品之思之,会为之动情、动心、动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知识分子日益犬儒化的今天,与孔子对话,让学生思考“人”该有怎样的风骨,“士”该怎样挺起自己的脊梁,甚至可以反思和追问:人的脊梁是怎样弯曲的,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行”„„应该是有意义的。

我知道这样的内容可能不是七年级的一节课可以承受的。可是,“思想”着,不正是“活”的孔子的意义吗?

与孔子“对话”,其实是我们“解读”孔子的形象表述,“对”话的双向性在此其实无法实现。真正的“对话”其实在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的主题,而意在一种有待发现的真理,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对立,他们只是想搞清楚共同面对的问题。”②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探求生命中的真理,建立高标的人生理想,开拓恢弘的天下意识,学生乐学,孜孜以求,老师乐教,循循善诱。孔子被尊为华夏文化教育的鼻祖,除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自然也因为他所开创的教育模式,“公西华侍坐章”中春风和煦、自然随性而又意蕴深厚、启悟深邃的教育图景让后人景仰和迷恋。

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应当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充满爱心的双向对话。“对话”也在熊老师和她的弟子之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节老师共有19问,因为文言的关系,教师为文本对话做足了铺垫; 先请学生解释重点字义,继而再描述句义,最后才引向思想深处。教师精心设计了对话的路径,学生不是脱离文本的“天花乱坠”,而是凭借文本的思考、对话;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深入的探究。最有趣的是这一段:

“师: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就是说他只零买,不批发,呵呵) ;只射飞鸟,不射归巢栖息的鸟。虽然看起来很节制,但他还是射了鸟,你怎样看?

“生: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虽然他不射归巢栖息的鸟,但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鸟,都是生命,孔子这样做,让我觉得很失望。既然要射鸟,就不要打着“仁爱”的旗号,宣扬那些所谓的主张。”

“师(笑) :很有爱心,很有思想! 中国古时候的早期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了射箭这样一门课程,孔子也是把射箭当作一种学习和游戏来对待的。……”

显然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再是前面的解词释义之类的简单问题,有难度,有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因此这名学生的回答也就一定程度上进入了问题的深度,不仅和老师、也在和文本平等对话,这正是老师所乐于看见的,其实,也是教师“循循善诱”的结果。

但挑战性大的问题也常常会因为学生的知识、思维、阅历等等所限,答案可能偏颇甚至极端。这时,课堂上的“对话”,也就包括教师与学生以不失平等的态度对学生的思考或偏颇进行研究、探讨和纠偏。也许,教师对这名学生回答的最准确评价应该是“很有勇气,很有爱心”,以褒奖其敢于质疑经典和圣人的勇气,肯定其对于自然万物的爱心;同时应该通过“对话”正面回应学生对孔子“既然要射鸟,就不要打着“仁爱”的旗号,宣扬那些所谓的主张”的批评,告诉学生这一章孔子表达的意义其实是说人从自然中获取生存之物当有节度,反对滥捕滥猎正表现其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更重要的是还需告诉学生确立阅读经典的位置与立场,由此把握评判人与事的正确方法,比如不能将历史人物言与行的评判与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社会脱节,用今天爱护动物的观点去要求春秋时代还没有自然保育观念的孔

子是一种苛责。

卡尔维诺说: “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③“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是我们今天在课堂上阅读经典的意义。这样,即使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经典的意义,但我们今天留下的“一种宝贵的经验”“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那时,他们会发现,“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④

参考书目:①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第4页。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②滕守尧《文化的边缘》306页,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③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第3页。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④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第4页。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邮编:244000)

阅读经典:当我们与孔子对话

《论语》在汉语文化中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①所谓重温的意义既是指我们的现实经验在经典中的重逢,也是隐喻作者在经典中的复活。那么,圣人孔子则以其经典而得以永生——当我们阅读《论语》,他似乎就活在当下,而阅读经典,自然就是与孔子的对话。

“告诉你一个活的孔子”应该是儒学经典讲述者的共同愿望,虽然引领学生走近经典的教师没有人敢说自己讲述的就是一个活的真正的孔子。熊老师在结束时告诉学生,“希望大家课后读一读《论语》,去认识一个真实的孔子”,我相信,“告诉你一个活的孔子”也正是熊老师的追求。

“告诉你一个活的孔子”就是力图呈现孔子言语背后思想的丰富性。《十则》教学实录节选部分讲了最后三则,即教材的课文导语“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中的“修身做人”部分。熊老师没有把学生的关注点停留在一字一句的翻译解说上,而是由“弘”“毅”“任”等语词的解说引向对“仁”“礼”乃至生命尊严等儒家核心思想和人生重大命题的关注。课堂上的视野颇为宽广,教师没有就这三则说三则,而是由《泰伯》而《雍也》,而《先进》,而《公冶长》,由《论语》而李世民、文天祥、白居易,力求融会贯通、背景广阔,将三则背后的思想内涵阐述得丰富而透彻,显示了教师的追求和功力。

“告诉你一个活的孔子” 就是力图呈现孔子言语背后思想的复杂性。孔子乃中国文化的圣人,但熊老师显然不允许抽取孔子的“血肉”而将其化为概念化的“圣物”,也不肯将孔子描述成高大全式的人物,所以老师生动地讲述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将孔子复原为一个鲜活的人物;所以老师指出孔子的内心矛盾和软弱——“孔子说,这是你做不到的啊,我也做不到啊,是人都做不到啊! 这只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标准,不是我们可以完全做到的啊! ”——使孔子成为我们身边的人物,而这“平凡”更彰显了孔子执著追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价值和意义。

“告诉你一个活的孔子” 就是力图呈现孔子言语背后思想的现代性。我们为什么读孔子、孔子的现代意义等等当然是讲述《论语》的教师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都是以当代人的眼光和视角打量孔子,让孔子“穿越”至我们的心灵,启示我们的生命,也应该是讲述《论语》的意义,孔子也因此才具有了“活”的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则,教师用力甚多。在儒家思想中,“恕”或“恕道”规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熊老师在课堂上指出“恕道”的关键是对生命的尊重(师: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绝对价值,或者说绝对标准呢?生:生命),这些显然有很强烈的现实性,直指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和生命困惑。

不过,也正是本课讲述重点的这一部分,我有些疑问。由孔子拒绝为颜回卖车到白居易的《爱鸟》再说到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够尊重生命,我理解这是教师试图开拓课堂宽度与深度的努力,但己所“欲”与“不欲”的不是简单的喜欢与不喜欢的“东西”,“施”的也应该不是什么“物品”;把“恕”归结为对生命的尊重似乎也显过于宽泛。其实“恕”就是人的言行的原则,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心有他人,才能使我们的言行合宜合理,以此为准则也才能日省吾身、改过进德,故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确实是个有趣的故事。孔子拒绝卖车为最心爱的学生买椁,在崇高的礼制和钟爱的个体生命之间,孔子最终选择了礼制。儒家以“礼”追求秩序的建立,以“乐”构建社会的和谐,礼、乐相协,社会大同,理想而动人。但儒家之“仁”“义”“礼”“智”被中国统治者“御用”几千年,异化而为统治工具,近代以来更是被诟病为现代文明进步发展的桎梏。如果引导学生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思考儒家文化对中国文明发展的意义与

局限,倒也是颇有意味和意义。

从强调孔子现代性的意义上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的“士”被放过有些可惜。“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道一以贯之,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讲名节,重骨气,是民族脊梁,也是国家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他们不仅有知识、重修德,更重践行。知行合一,故任重道远,故需弘毅,故“不亦重乎”、“不亦远乎”,连用反问,语气之间,满是坚毅、自信、执著,胸襟廓大,目光高远。细细读之品之思之,会为之动情、动心、动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知识分子日益犬儒化的今天,与孔子对话,让学生思考“人”该有怎样的风骨,“士”该怎样挺起自己的脊梁,甚至可以反思和追问:人的脊梁是怎样弯曲的,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行”„„应该是有意义的。

我知道这样的内容可能不是七年级的一节课可以承受的。可是,“思想”着,不正是“活”的孔子的意义吗?

与孔子“对话”,其实是我们“解读”孔子的形象表述,“对”话的双向性在此其实无法实现。真正的“对话”其实在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的主题,而意在一种有待发现的真理,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对立,他们只是想搞清楚共同面对的问题。”②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探求生命中的真理,建立高标的人生理想,开拓恢弘的天下意识,学生乐学,孜孜以求,老师乐教,循循善诱。孔子被尊为华夏文化教育的鼻祖,除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自然也因为他所开创的教育模式,“公西华侍坐章”中春风和煦、自然随性而又意蕴深厚、启悟深邃的教育图景让后人景仰和迷恋。

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应当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充满爱心的双向对话。“对话”也在熊老师和她的弟子之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节老师共有19问,因为文言的关系,教师为文本对话做足了铺垫; 先请学生解释重点字义,继而再描述句义,最后才引向思想深处。教师精心设计了对话的路径,学生不是脱离文本的“天花乱坠”,而是凭借文本的思考、对话;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深入的探究。最有趣的是这一段:

“师: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就是说他只零买,不批发,呵呵) ;只射飞鸟,不射归巢栖息的鸟。虽然看起来很节制,但他还是射了鸟,你怎样看?

“生: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虽然他不射归巢栖息的鸟,但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鸟,都是生命,孔子这样做,让我觉得很失望。既然要射鸟,就不要打着“仁爱”的旗号,宣扬那些所谓的主张。”

“师(笑) :很有爱心,很有思想! 中国古时候的早期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了射箭这样一门课程,孔子也是把射箭当作一种学习和游戏来对待的。……”

显然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再是前面的解词释义之类的简单问题,有难度,有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因此这名学生的回答也就一定程度上进入了问题的深度,不仅和老师、也在和文本平等对话,这正是老师所乐于看见的,其实,也是教师“循循善诱”的结果。

但挑战性大的问题也常常会因为学生的知识、思维、阅历等等所限,答案可能偏颇甚至极端。这时,课堂上的“对话”,也就包括教师与学生以不失平等的态度对学生的思考或偏颇进行研究、探讨和纠偏。也许,教师对这名学生回答的最准确评价应该是“很有勇气,很有爱心”,以褒奖其敢于质疑经典和圣人的勇气,肯定其对于自然万物的爱心;同时应该通过“对话”正面回应学生对孔子“既然要射鸟,就不要打着“仁爱”的旗号,宣扬那些所谓的主张”的批评,告诉学生这一章孔子表达的意义其实是说人从自然中获取生存之物当有节度,反对滥捕滥猎正表现其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更重要的是还需告诉学生确立阅读经典的位置与立场,由此把握评判人与事的正确方法,比如不能将历史人物言与行的评判与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社会脱节,用今天爱护动物的观点去要求春秋时代还没有自然保育观念的孔

子是一种苛责。

卡尔维诺说: “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③“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是我们今天在课堂上阅读经典的意义。这样,即使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经典的意义,但我们今天留下的“一种宝贵的经验”“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那时,他们会发现,“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④

参考书目:①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第4页。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②滕守尧《文化的边缘》306页,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③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第3页。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④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第4页。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邮编:244000)


相关内容

  • 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quo ...

  • 论孔子的幽默
  • 论孔子的幽默--------<论语>杂评 林语堂 孔子自然是幽默的.<论语>一书,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蔡之间,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总是泰然处之.他有伤世感时的话,在鲁国碰了季桓子.阳货这 ...

  • _皇帝的新装_教学实录_上_宁鸿彬
  •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 宁鸿彬 时间:1995年12月 班级:北京八十中初一(1)班执教:宁鸿彬 第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 ...

  • 语文老师的书
  • 给语文老师的参考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全国中语会) 4.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三联书店)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教育科学) 6.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南方日报) 7.审视中学语文教学 ...

  • 论[直斋书录解题]分类思想
  • [摘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之分类是吸收<七略>.<七录>以来我国古典目录学分类之精华,又根据时代和学术变化.发展的需要,因时制宜地创新和调整有关类目,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较为完善.对后世图书分类产生较大影响.集宋代目录学分类成果之大成的分类系统. [关键词] ...

  •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

  • [孔子拜师]教学实录与评析
  •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           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目标: 1.会认7 ...

  • 孔子及[论语]指引下的语文教学思考
  •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是知识传递的重要条件.课堂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而且将会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语文教师因执教学科的特点会有更多机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在心灵碰撞的过程中,用知识传递知识,用智慧启迪智慧,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 孔子对于弟子,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教导都体 ...

  •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 课题:兰亭集序 课时:一 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时人谓之八个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之&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