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模式"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模式”的几点认识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这种飞速发展已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模式——中国模式。本文首先对“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的产生及内涵进行详细论述,然后对“中国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再对“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进行比较,描述“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与不足。

【关键词】中国模式;内涵;特征;优越性

一、中国模式的内涵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30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例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以其独有的方式飞速发展,这不仅提升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还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关注和研究。例如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的“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发展途径。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其次是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最后就是循序渐进、蓄势待发。其中,主动创新和反复试验是“北京共识”的灵魂。从此以后,有许多专家学者就把“北京共识”等同于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究竟是什么?从其根本上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说得更具体一些,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起来,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为奋斗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如果非要给它下定义的话,其定义可以概括为:“中国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己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发展模式[1]。二、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

“中国模式”在政治建设上主要体现为“三者统一、四个确保”。具体而言,就是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四个确保”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序参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科学架构,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高效运行[2]。

其特征主要是:首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坚持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自治民主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政治改革、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有机统一;四是坚持主体一元性和形式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五是坚持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六是统

筹兼顾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

“中国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主要是:一是政府发挥主导性的模式,指的是政府除了制定发展规划、干预经济、制定经济运行规则、实施经济政策外,政府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作为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而存在,甚至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出现,参与到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来,主导多元结构的市场体制。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类产权制度,指的就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中外私有制经济。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出发点,大胆探讨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引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四是努力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要素所有者可凭财产权利参与分配,经济效率与经济权益呈现同时发展的模式。

“中国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主要是建立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文化特色,主要是由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所决定的,许多睿智的西方政治家和博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德国前总理赫尔穆德·施密特在2005年所出版的《未来列强——明日世界的赢家及输家》中写道:“如果西方的一些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觉得自己在道义上有权就处理民主和人权问题而指责中国人,那么大多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在三千年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缺乏知识和尊重。中国的市场经济将进一步的发展,其政治文明也会进一步发展。谁只要大体上了解了这个国家的历史,他就会明白:中国不需要任何监护。”[3]中国传统文化的百折不挠,发奋图强的进取精神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模式”的内在灵魂。这就使“中国模式”成就了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使“中国模式”有了一种坚实深厚的文化根基。三、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与不足

“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引发了世界上的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进行了深思探讨,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真正别具一格之处在于特殊高效的政治制度,正是由于特殊的政治制度以及领导人深思熟虑提出的方针政策,使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创造出“中国模式”的崭新之路。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较起来主要有四大优势:一是能够制订出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及保证政策执行的稳定性,二是在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上,避免了人才的浪费;三是能够及时抓住机遇,高效率地应对各种挑战,以及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四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而我国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相比较,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工作效率高。这种高效的执行能力在应对突发的重大事故时更能得到人民所认同的表现。例如,沉着冷静地应对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尽最大能力做好了善后重建工作。还有就是我国在经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将损害降到了最低程度,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经济恢复到稳定较快的发展态势。最后就是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而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却暴露出了“西方模式”的弊端,不管是以布什为首的政府所提出的经济刺激方案,还是以奥巴马为首的政府所制定的经济刺激计划,其

出台都是一波三折,收效甚微。另外美国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难中,美国联邦政府在灾难重建上的表现遭到了各方批评。[4]

二是团结凝聚力强。中国历史就是几千年来由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断融合、创新和发展的历史,在这种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培养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的优秀品质,也就使中华民族能够最大限度的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应对各种挑战。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爱心活动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使中国人民更加的团结。

当然,“中国模式”也存在着许多矛盾与问题,与我们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首先是在目标定位上,“中国模式”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中心,只片面的注重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略了劳动者的利益与全面发展;然后是在引进外资的政策上,地方政府为引进外资所给予的优惠政策过于丰厚,而对于外资的不合理生产等问题,国家并没有相关法规来限制,或者是执法过宽,从而使环境污染愈加剧烈。三是在体制改革与制度结构上,“中国模式”仍然坚持政府主导论、国家中心论的理念,实行以政府为主的对国有经济、资源配置与社会生活的掌控权,从而引发出大量的钱权交易、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5]。最后是在收入分配上,“中国模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均,当然其他发达国家也存在贫富差距问题,但我国目前在世界上较为明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也在日益增加。四、结束语

尽管“中国模式”已经基本成熟,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的认识到,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着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以及许多能够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尤其应当注意到的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众多而复杂。因此,我们不能光看“中国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区分事物的两面性,尽量避免“中国模式”所造成的负面效果,这样才能争取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彻底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认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7):25-27.

[2]程恩富,辛向阳.如何理解“中国模式”[J].马克思主义文摘,2011,(11):14-17.

[3]杜以同.“中国模式”极其优越性[J].法制与社会,2009,(4):31-33.

[4]冉维.中国灾后重建速度让美国人“生妒”[J].马克思主义文摘,2011,

(11):18-19.

[5]于金富.“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80-83.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对“中国模式”的几点认识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这种飞速发展已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模式——中国模式。本文首先对“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的产生及内涵进行详细论述,然后对“中国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再对“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进行比较,描述“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与不足。

【关键词】中国模式;内涵;特征;优越性

一、中国模式的内涵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30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例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以其独有的方式飞速发展,这不仅提升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还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关注和研究。例如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的“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发展途径。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其次是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最后就是循序渐进、蓄势待发。其中,主动创新和反复试验是“北京共识”的灵魂。从此以后,有许多专家学者就把“北京共识”等同于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究竟是什么?从其根本上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说得更具体一些,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起来,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为奋斗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如果非要给它下定义的话,其定义可以概括为:“中国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己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发展模式[1]。二、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

“中国模式”在政治建设上主要体现为“三者统一、四个确保”。具体而言,就是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四个确保”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序参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科学架构,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高效运行[2]。

其特征主要是:首先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坚持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自治民主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政治改革、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有机统一;四是坚持主体一元性和形式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五是坚持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六是统

筹兼顾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

“中国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主要是:一是政府发挥主导性的模式,指的是政府除了制定发展规划、干预经济、制定经济运行规则、实施经济政策外,政府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作为市场经济的构成要素而存在,甚至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出现,参与到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来,主导多元结构的市场体制。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类产权制度,指的就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中外私有制经济。三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出发点,大胆探讨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引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四是努力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要素所有者可凭财产权利参与分配,经济效率与经济权益呈现同时发展的模式。

“中国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主要是建立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文化特色,主要是由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所决定的,许多睿智的西方政治家和博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德国前总理赫尔穆德·施密特在2005年所出版的《未来列强——明日世界的赢家及输家》中写道:“如果西方的一些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觉得自己在道义上有权就处理民主和人权问题而指责中国人,那么大多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在三千年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缺乏知识和尊重。中国的市场经济将进一步的发展,其政治文明也会进一步发展。谁只要大体上了解了这个国家的历史,他就会明白:中国不需要任何监护。”[3]中国传统文化的百折不挠,发奋图强的进取精神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模式”的内在灵魂。这就使“中国模式”成就了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使“中国模式”有了一种坚实深厚的文化根基。三、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与不足

“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引发了世界上的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进行了深思探讨,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真正别具一格之处在于特殊高效的政治制度,正是由于特殊的政治制度以及领导人深思熟虑提出的方针政策,使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创造出“中国模式”的崭新之路。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较起来主要有四大优势:一是能够制订出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及保证政策执行的稳定性,二是在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上,避免了人才的浪费;三是能够及时抓住机遇,高效率地应对各种挑战,以及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四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这些现象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而我国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相比较,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工作效率高。这种高效的执行能力在应对突发的重大事故时更能得到人民所认同的表现。例如,沉着冷静地应对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尽最大能力做好了善后重建工作。还有就是我国在经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将损害降到了最低程度,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经济恢复到稳定较快的发展态势。最后就是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而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却暴露出了“西方模式”的弊端,不管是以布什为首的政府所提出的经济刺激方案,还是以奥巴马为首的政府所制定的经济刺激计划,其

出台都是一波三折,收效甚微。另外美国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难中,美国联邦政府在灾难重建上的表现遭到了各方批评。[4]

二是团结凝聚力强。中国历史就是几千年来由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断融合、创新和发展的历史,在这种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培养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的优秀品质,也就使中华民族能够最大限度的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应对各种挑战。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爱心活动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使中国人民更加的团结。

当然,“中国模式”也存在着许多矛盾与问题,与我们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首先是在目标定位上,“中国模式”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中心,只片面的注重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略了劳动者的利益与全面发展;然后是在引进外资的政策上,地方政府为引进外资所给予的优惠政策过于丰厚,而对于外资的不合理生产等问题,国家并没有相关法规来限制,或者是执法过宽,从而使环境污染愈加剧烈。三是在体制改革与制度结构上,“中国模式”仍然坚持政府主导论、国家中心论的理念,实行以政府为主的对国有经济、资源配置与社会生活的掌控权,从而引发出大量的钱权交易、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5]。最后是在收入分配上,“中国模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均,当然其他发达国家也存在贫富差距问题,但我国目前在世界上较为明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也在日益增加。四、结束语

尽管“中国模式”已经基本成熟,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的认识到,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着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以及许多能够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尤其应当注意到的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众多而复杂。因此,我们不能光看“中国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区分事物的两面性,尽量避免“中国模式”所造成的负面效果,这样才能争取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彻底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认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7):25-27.

[2]程恩富,辛向阳.如何理解“中国模式”[J].马克思主义文摘,2011,(11):14-17.

[3]杜以同.“中国模式”极其优越性[J].法制与社会,2009,(4):31-33.

[4]冉维.中国灾后重建速度让美国人“生妒”[J].马克思主义文摘,2011,

(11):18-19.

[5]于金富.“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80-83.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内容

  • 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
  • 附件: 理解近现代主要经济发展模式 学案 专题内容:美英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模式 课程内容:自由主义.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斯大林体制.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重点: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和评价 难点:形成对几种经济模式的基本史学认识 本节课学习目标: 1.探讨经济 ...

  • 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理论探索>2001年第1期 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田其治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苏联模式的兴衰及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社会主义不仅 必须改革,而且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并指出那种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归结为苏联模式失败 ...

  •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_孙红艳
  • 理 论 探 讨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 孙红艳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新样式,它是中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超越苏联模式的结果.要坚持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全面地看待苏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难以在中国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源
  • [摘要]中国共产党创建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党对苏俄革命模式的学习和实践事实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本文着重论述苏俄革命模式在党创建时期革命实践中的变化轨迹及其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中共创建时期:苏俄革命模式中国化:历史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

  • 谈谈你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认识
  • 谈谈你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认识 官僚制是指所有中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权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合理性的高度体现.作为现在政府组织运作的基本形式,官僚制是一架庞大的非人格化机器,使一切社会行动都建立在功能效率关系上,以保障社会组织最大限度的获取经 ...

  • 社会危害性理论之当代中国命运
  • 社会危害性理论之当代中国命运 赵秉志 陈志军  2012-05-13 10:28:34 来源:<法学家>2011年第6期 摘 要:基于"去苏俄化"的出发点,有论者主张将社会危害性概念从中国刑法理论中"驱逐"出去.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社会危害性理论在 ...

  • "中国奇迹"的成就与问题
  •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0日 00:00 来源:共识   作者:燕继荣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财富生产和积累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从而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了所谓的"中国奇迹",那么,今天在生产和积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财富的分配便成为中国民众更加关心的问题.社会福利和 ...

  • 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关系研究述评
  • 该文原题为<国内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30年之间关系的挑战性观点研究述评>,后以<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关系研究述评>发表于<北京党史>2013年第4期,发表时有删改.姊妹篇<海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连续整体论"述评>(原题为& ...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说课稿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