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适宜性评价说明书

1.1.1 用地适宜性评价

1、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本次分析以用地评价范围内1∶10000 的数字地形为数据源,选择ESRI 公司的ARCGIS 9.3 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nalysis)为评价软件,建立DEM(Digital levation Model)地形,通过DEM 提取海拔、坡度和坡向等自然因子,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及经济建设因子信息一起作为评价因子,根据专家打分确定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得到评价的量化结果。

区域的用地适宜性采用特尔菲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并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

S=∑Wi×Si,

式中:S为土地建设适宜性班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S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建设适宜度。

评价中采用5级7分评定指数,0分为不适宜用地,1分为较不适宜用地,3分较适宜用地,5分为适宜用地,7分为最适宜用地。

2、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可承受开发的强度不同:高海拔的地区多为山地区域,开发后环境很难加以恢复,并且开发会给周边低海拔地区造成影响,低海拔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则相对较弱,下表给出不同海拔高度的环境敏感度水平及分级原因:

表格1 高程适宜性分级表

下图给出了高程条件下不同适宜性分区分布。

(1) 自然因子评价

根据规划区域内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分布情况的研究,从环境综合敏感度角度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

环境敏感度为评价区域环境的综合指标,由与区域环境有关的各项单一要素构成。在本项目中研究选取了与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要素对区域的环境敏感度进行综合评价。

①高程因子分析

利用 ArcGIS 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is)生成真实地表的非规则三角网(TIN)表面模型。然后利用 ArcGIS 软件再分类模块。

②坡度因子分析

基于地表的非规则三角网(TIN)表面模型,利用 ArcGIS 的坡度(Surface Analysis—Slop)模块,对现状用地进行坡度分析。现状用地总体较为平坦,坡度高地区主要集中灵源山西侧区域。

地形坡度直接关系到区域开发的适宜性。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开发建设会造成水土流失、山地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植被不易恢复。根据国家建设用地竖向标准,坡度大于25%的地区不适宜进行开发,而通常作为森林保育用地或景观用地。下表给出了不同坡度的敏感度级别与特点:

第 1 页 共 5 页

图: 高程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表格2 坡度适宜性分级表

表格3 坡向适宜性分级表

下图给出了坡向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下图给出了坡度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坡向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④自然因子叠加分析

根据因子权重下图给出各自然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坡度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③坡向因子分析

基于地表的非规则三角网(TIN)表面模型,生成DEM数据,从DEM数据提取坡向数据集。利用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模块生成坡向数据集。重分类坡向数据集。

规划区地处我国南方,争取良好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朝向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关研究最佳建筑朝向为南、东南向,适宜朝向东、西、东南向,低适宜东北、西北向,不适宜北向。

第 2 页 共 5 页

图: 自然因素叠加影响下适宜性区域分布

(2) 土地利用类型因子评价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拥有不同的生态价值,对区域开发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自然特性很强的土地,如森林、水域等,一般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开发后造成整体环境损失较大,因此应加以保(3) 建设经济性因子评价

①县城因子

主要以依托城镇的便利程度来划分,以距**县城的空间距离为衡量标准,划分以下适宜性等护。

表格4 土地利用类型感性分级表

根据因子权重下图给出各土地类型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各土地类型因素叠加影响下适宜性区域分布

级。

表格5 城镇因子适宜性分级表

下图给出了城镇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县城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②高速互通口因子

高速互通口能给区域开发带来较大影响,以距离高速互通口的空间距离为衡量标准,将县域空间划分以下四类区域.

第 3 页 共 5 页

表格6 高速公路出入口因子适宜性分级表

下图给出了高速互通口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高速互通口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③征地因子

主要以依托县城目前征地情况来划分,划分以下适宜性等级。

表格7 县城征地因子适宜性分级表

下图给出了征地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重要项目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④建设经济性因子叠加分析

根据因子权重下图给出各建设经济性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建设经济性因素叠加影响下适宜性区域分布

3、建设用地综合评价

根据对规划区范围内用地的高程、坡度、坡向等自然因子和水文水系、森林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等土地利用类型因子,结合县城因子、火车站因子、重要项目因子、高速公路及重要出入

第 4 页 共 5 页

口因子等经济建设因子进行分析,在县域规划区6204.14公顷的范围内,现状最适宜建设用地约882.61公顷,占14.23%;适宜建设用地约3556.29公顷,占57.32%;不适宜建设用地约1765.24公顷,占28.45%。

表格8 县城用地适宜性分析汇总表

1.1.2 城市发展方向综合判断

经过自然因素因子、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及建设经济性因子的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分析图详见下图。

图: 县城用地适宜性分析图

总而言之,受山地地形影响用地局促;目前相对最适宜建设用地882.61公顷,适宜建设用地3556.29公顷;不适宜建设用地1765.24公顷。

第 5 页 共 5 页

1.1.1 用地适宜性评价

1、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本次分析以用地评价范围内1∶10000 的数字地形为数据源,选择ESRI 公司的ARCGIS 9.3 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nalysis)为评价软件,建立DEM(Digital levation Model)地形,通过DEM 提取海拔、坡度和坡向等自然因子,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及经济建设因子信息一起作为评价因子,根据专家打分确定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得到评价的量化结果。

区域的用地适宜性采用特尔菲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并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

S=∑Wi×Si,

式中:S为土地建设适宜性班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S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建设适宜度。

评价中采用5级7分评定指数,0分为不适宜用地,1分为较不适宜用地,3分较适宜用地,5分为适宜用地,7分为最适宜用地。

2、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可承受开发的强度不同:高海拔的地区多为山地区域,开发后环境很难加以恢复,并且开发会给周边低海拔地区造成影响,低海拔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则相对较弱,下表给出不同海拔高度的环境敏感度水平及分级原因:

表格1 高程适宜性分级表

下图给出了高程条件下不同适宜性分区分布。

(1) 自然因子评价

根据规划区域内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分布情况的研究,从环境综合敏感度角度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

环境敏感度为评价区域环境的综合指标,由与区域环境有关的各项单一要素构成。在本项目中研究选取了与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要素对区域的环境敏感度进行综合评价。

①高程因子分析

利用 ArcGIS 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is)生成真实地表的非规则三角网(TIN)表面模型。然后利用 ArcGIS 软件再分类模块。

②坡度因子分析

基于地表的非规则三角网(TIN)表面模型,利用 ArcGIS 的坡度(Surface Analysis—Slop)模块,对现状用地进行坡度分析。现状用地总体较为平坦,坡度高地区主要集中灵源山西侧区域。

地形坡度直接关系到区域开发的适宜性。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开发建设会造成水土流失、山地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植被不易恢复。根据国家建设用地竖向标准,坡度大于25%的地区不适宜进行开发,而通常作为森林保育用地或景观用地。下表给出了不同坡度的敏感度级别与特点:

第 1 页 共 5 页

图: 高程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表格2 坡度适宜性分级表

表格3 坡向适宜性分级表

下图给出了坡向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下图给出了坡度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坡向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④自然因子叠加分析

根据因子权重下图给出各自然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坡度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③坡向因子分析

基于地表的非规则三角网(TIN)表面模型,生成DEM数据,从DEM数据提取坡向数据集。利用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模块生成坡向数据集。重分类坡向数据集。

规划区地处我国南方,争取良好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朝向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关研究最佳建筑朝向为南、东南向,适宜朝向东、西、东南向,低适宜东北、西北向,不适宜北向。

第 2 页 共 5 页

图: 自然因素叠加影响下适宜性区域分布

(2) 土地利用类型因子评价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拥有不同的生态价值,对区域开发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自然特性很强的土地,如森林、水域等,一般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开发后造成整体环境损失较大,因此应加以保(3) 建设经济性因子评价

①县城因子

主要以依托城镇的便利程度来划分,以距**县城的空间距离为衡量标准,划分以下适宜性等护。

表格4 土地利用类型感性分级表

根据因子权重下图给出各土地类型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各土地类型因素叠加影响下适宜性区域分布

级。

表格5 城镇因子适宜性分级表

下图给出了城镇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县城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②高速互通口因子

高速互通口能给区域开发带来较大影响,以距离高速互通口的空间距离为衡量标准,将县域空间划分以下四类区域.

第 3 页 共 5 页

表格6 高速公路出入口因子适宜性分级表

下图给出了高速互通口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高速互通口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③征地因子

主要以依托县城目前征地情况来划分,划分以下适宜性等级。

表格7 县城征地因子适宜性分级表

下图给出了征地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重要项目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④建设经济性因子叠加分析

根据因子权重下图给出各建设经济性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建设经济性因素叠加影响下适宜性区域分布

3、建设用地综合评价

根据对规划区范围内用地的高程、坡度、坡向等自然因子和水文水系、森林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等土地利用类型因子,结合县城因子、火车站因子、重要项目因子、高速公路及重要出入

第 4 页 共 5 页

口因子等经济建设因子进行分析,在县域规划区6204.14公顷的范围内,现状最适宜建设用地约882.61公顷,占14.23%;适宜建设用地约3556.29公顷,占57.32%;不适宜建设用地约1765.24公顷,占28.45%。

表格8 县城用地适宜性分析汇总表

1.1.2 城市发展方向综合判断

经过自然因素因子、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及建设经济性因子的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分析图详见下图。

图: 县城用地适宜性分析图

总而言之,受山地地形影响用地局促;目前相对最适宜建设用地882.61公顷,适宜建设用地3556.29公顷;不适宜建设用地1765.24公顷。

第 5 页 共 5 页


相关内容

  •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分析
  •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土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还包含建设用地等在内:承载对象不仅是人口,还包括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如承载的城市建设规模.经济规模.生态环境质 ...

  • 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q [ [武夷山香榭丽舍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2011 -2030年] [武夷山·香榭丽舍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 [武夷山香榭丽舍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目 录 一. 规划背景 ...................................... ...

  •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2011附录
  • TD/T 1031.1-201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报告编排格式 A.1 报告构成 报告按封面.扉页.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单位资质证书.目录.报告正文和附件的顺序编排,封面和扉页按图A.1-图A.2的样式编排. 在报告正文最后可增加补充说明和引用文献名称. A.2 报告编写要求 报告内容完整. ...

  •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通则(2010-4-19)
  • ICS××.×× P×× 备案号:J×××-××× TD TD/T××××.1-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通则 Regulation on Compiling Land Reclamation Plan-General Rules (征求意见稿) ××××-×× ...

  •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技术规程--控件(说明书)
  • 控件3 说明书编制导引 第一章 总则 1 城市基本情况 简要描述城市的基本概况,包括区位.历史演变.特色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等内容. 2 对上版总体规划的评价意见 对现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内容进行分析. 3 编制背景.依据.指导思想 对编制背景.依据.指导思想分别进行 ...

  • 福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问题分析
  • 第22卷 第1期2006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 ur nal of F ujian N or mal U niver sity (Nat ur al Science Edition) V ol. 22 N o. 1Jan. 2006 文章编号:1000-5277(2006) 01 ...

  • 生态位模型对于农田建设适宜性的研究进展
  • 生态位模型对于农田建设适宜性的研究进展 学 号:[1**********]6 指导教师:郭凤霞 院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姓 名:高婷 2016年 12月 21 日 生态位模型对于农田建设适宜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土地利用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与生境条件匹配越好,土地利用的环境脆弱性效应值会越低. ...

  •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 30 现代化农业2009年第3期(总第356期)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李亚萍,马蓉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通过划分评价单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斐法等多种方法确定权重,探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与步骤.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 ...

  • 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
  •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 技 术 方 案 武汉愿景土地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八月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