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特谈话258 论罗素说的中国人贪婪

罗素来到中国,说了中国一大堆好话,然后话锋一转,又不客气的批评中国文化,说中国人贪婪、怯懦、冷漠,这三顶大帽子够狠的,从人的性格骨子里看坏了中国人,几乎把他前面好话说尽的溢美之辞一笔勾销,仿佛上天入地,把中国文化从山顶又踢回到山的谷底。

但令人佩服的是,罗素的三个批评思想既不单调也不平庸,它们从各个方面说到了中国人最大的痛处,仿佛给中国人毛病进行了全身现代性的扫描。何以如此高的评价?且看八十年后的今天,罗素的批评仍然像是诅咒,中国文化还在不幸的被之言中。

本文,我仅举中国人贪婪的评价。

关于这个评论,罗素观点发表不久,梁漱溟就发表了批评意见,他说:

“《东方杂志》译载罗素所作《中国国民性的几特点》说中国人不好一面的特点头一件就是贪婪。这话在今日社会上贪风炽盛的时候,是无法否认的。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由于他们人生态度的谬误。他们把生活的美满全放在物质的享乐上,如饮食男女起居服用等一切感觉上的受用。总之,他以为乐在外边而总要向外有所取得,两眼东觅西求,如贼如鼠。其实如此是得不到快乐的;他们把他们的乐已经丧失净尽,再也得不着真实甜美的乐趣。他们真是痛苦极了,可怜极了。在我想这种情形似乎是西洋风气进来之后才有这样厉害。几十年前中国人还是守着他们自来耻言利的态度,这是看过当时社会情形的人所耳熟能详的。中国国民性原来的特点恐怕还是比别的民族好讲清高,不见得比别的民族贪婪。近来社会上贪风所以特别炽盛,是西洋人着重物质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观念所启发出来的。”

梁漱溟以牙还牙,把中国人贪婪归到西方人身上,说中国人贪婪是近来的事,全是你们西方人造成的。

如此就产生矛盾,罗素批评中国人贪婪,肯定是有比较对象,这个对象首先应该是自己的背景文化,否则岂不无的放矢?因此推理下来,罗素认为中国人比西方人贪婪,而梁漱溟说中国人贪婪是被你们西方人带坏的,那么西方人原本应该比中国人更加贪婪,否则西方人如何带坏中国人?

梁漱溟实际上首先应该论证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加贪婪,然后再去论证中国文化是如何被西方污染的。可惜梁先生没有这么逻辑性的去辩驳,而是承认了中国文化贪婪,又怪罪西方,这就有推卸文化责任的嫌疑。

或者梁先生应该回答:当下中国人贪婪是否超过西方人,如若不是,就直接去驳倒罗素;如若是,他要解释学生的贪婪为什么超过了老师的贪婪?为什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梁先生不去如此努力,他的辩解就没有力了。

这个问题之所以讲这么多,是因为历史惊人的相似,今天中国人仍然面临着这个问题的思考和争论,而且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的放大了。因此就这一争论,我发表一个中国人贪婪的文化基本精神的逻辑分析。

说贪婪,中国人习惯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老子理论虽然很玄,但如若说到中国文化的贪婪,祖师爷非老子莫属,这似乎和老子虚无思想矛盾,但是相反相成,老子提倡虚无,目的却老谋深算,为了“无中生有”的占有。

老子本该是中国贪婪文化的理论代表,但奇怪的是今天很多中国人,把老子当做中国文化自由主义的代表,仔细想想,这也有道理,因为自私贪婪和自由不是绝对矛盾,没有自由哪能实现自私?

但老子的自由主义,既藐视王法,又不认正义、道德原则,老子的自由和西方法治的人权自由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很容易理解,老子思想最终被道家拿去用作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文化实践,中国文化最自私的也莫过于这种自顾自的修炼成仙。

期望长生不死,天下没有比这个更无知、更贪婪的,但老子有无相生的道的哲学,既能读成虚无,又能读为永恒,因此为长生不老提供了些许理论的根据。

理论一旦沾上物质利益,或者物质利益一旦有了理论靠山,理论和物质彼此双赢,合起来的力量会是空前泛滥。

孔子当年一套理论“不可为而为之”的屡屡受挫,是因为和物质利益挂钩太少,太务虚;而老子务实的思想,丝丝入扣中国人的生命利害关系,最终被道家修成正果,成为长生不老的信念,饮水思源,道教最后归功于精神上和老子是一线相牵。

追求长生不死(次一等是算命文化),即使比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更虚幻一万倍,但中国人从皇帝带头,不断前赴后继代代的有人去实践。而且最著名的实践代表,也是中国最有为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汉武帝,以致一直到近几百年的雍正皇帝。因此鲁迅看到了孔子仁爱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是“无用武之地”的假,而老子自私自利的思想即使无比荒诞,在中国文化中还是不令而行奉若神明一样的真。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自私自利的老庄文化很务实,但它精神逻辑自然而然的会走火入魔,发展到了极端,到了顶峰,它又否定之否定的变成不真实,无可救药的走向荒谬绝伦,变成一套贪生怕死、长生不老的哲学。

比较苏格拉底,面对死亡,他是愉快的一点也不畏惧,他认为另一个精神世界在迎接他。这种中西方人生观的文化区别,各自都很浪漫,但它们生命意义的标的是鲜明对立:一个是物质肉体的,一个是精神的。

贪婪,无非是肉体的物质欲望,最极致的贪婪、最愚蠢的贪婪,莫过于奢想长生不死、不灭,从中国文化的根中,我们找到了这种最贪婪的因。

我的这一认识,是不合梁先生的思想:“中国国民性原来的特点恐怕还是比别的民族好讲清高,不见得比别的民族贪婪”,我恰恰在说明中国文化最崇高的精神代表都如此的贪婪长生不死,下面的百姓能比皇帝清醒到哪里?清高到哪里?

我的论证是解读罗素评论的一个文化精神的寻根。但罗素得出这个结论,则是凭借亲身认识到的中国文化重大事实。

这个文化事实非常的顽固,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一个最令人注目的事实,连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都不得不承认是中国政治最严重的问题。

这一事实问题,就是罗素说的:世界普遍认为中国政治是非常腐败,中国“有钱有势的人用不光彩的方法弄钱”司空见惯,对中国人的代表——政治官员的利欲熏心,罗素描述了一个特写镜头:

“他们的雄心与我们的形式不同——但不见得好,而是欣赏权力的偏好。这种偏好造成的自然结果是,贪婪成了中国人的缺点。金钱是享受的途径;因而,金钱受到狂热的追求。对我们来说,金钱主要是权力的途径;政治家可以没有金钱但一定要有权力,并满足于贫穷。而在中国督军们握有实权,几乎常常把权力用作发财的唯一途径。其目的是在适当的时候逃到日本,用足够的掠夺物使他们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享受平静的生活。至于逃跑意味着失去权力,这个事实他们根本就无所谓。”

罗素以上的话一针见血,说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要害,拿这个评论作为镜子,照照今天的中国,依然十分的有效和逼真。

罗素特别指出中国当官的,不像西方政治家甘于贫穷,比较具有与权力匹配的政治责任心,中国做官的,没有政治职业道德操守,一心一意要升官发财。当年发财后跑去日本,这一精神演绎的后续,就是现在有钱有势的中国人纷纷移民到国外,历史如出一辙。

这就是罗素思想的厉害,他能抓住事实的本质,而本质是会不断往复的,因此罗素观察到的中国文化精神,穿越历史,仍然在敲打着中国文化的命运。

鲁迅说:“外国人的知道我们,常比我们自己知道的更清楚。”罗素应该是一位。

鲁迅又说:“我常常想,凡是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倘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以此标准,鲁迅恐怕不会为罗素奉献上感谢!罗素到中国,是超极资格的受到隆重接待,罗素讲了很多称赞中国文化的话,也讲了以上等等批评中国的话,罗素对中国文化褒贬不一,评价因此很多的自相矛盾,但是罗素以此方式,却表明自己自由主义的立场。

罗素来到中国,说了中国一大堆好话,然后话锋一转,又不客气的批评中国文化,说中国人贪婪、怯懦、冷漠,这三顶大帽子够狠的,从人的性格骨子里看坏了中国人,几乎把他前面好话说尽的溢美之辞一笔勾销,仿佛上天入地,把中国文化从山顶又踢回到山的谷底。

但令人佩服的是,罗素的三个批评思想既不单调也不平庸,它们从各个方面说到了中国人最大的痛处,仿佛给中国人毛病进行了全身现代性的扫描。何以如此高的评价?且看八十年后的今天,罗素的批评仍然像是诅咒,中国文化还在不幸的被之言中。

本文,我仅举中国人贪婪的评价。

关于这个评论,罗素观点发表不久,梁漱溟就发表了批评意见,他说:

“《东方杂志》译载罗素所作《中国国民性的几特点》说中国人不好一面的特点头一件就是贪婪。这话在今日社会上贪风炽盛的时候,是无法否认的。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由于他们人生态度的谬误。他们把生活的美满全放在物质的享乐上,如饮食男女起居服用等一切感觉上的受用。总之,他以为乐在外边而总要向外有所取得,两眼东觅西求,如贼如鼠。其实如此是得不到快乐的;他们把他们的乐已经丧失净尽,再也得不着真实甜美的乐趣。他们真是痛苦极了,可怜极了。在我想这种情形似乎是西洋风气进来之后才有这样厉害。几十年前中国人还是守着他们自来耻言利的态度,这是看过当时社会情形的人所耳熟能详的。中国国民性原来的特点恐怕还是比别的民族好讲清高,不见得比别的民族贪婪。近来社会上贪风所以特别炽盛,是西洋人着重物质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观念所启发出来的。”

梁漱溟以牙还牙,把中国人贪婪归到西方人身上,说中国人贪婪是近来的事,全是你们西方人造成的。

如此就产生矛盾,罗素批评中国人贪婪,肯定是有比较对象,这个对象首先应该是自己的背景文化,否则岂不无的放矢?因此推理下来,罗素认为中国人比西方人贪婪,而梁漱溟说中国人贪婪是被你们西方人带坏的,那么西方人原本应该比中国人更加贪婪,否则西方人如何带坏中国人?

梁漱溟实际上首先应该论证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加贪婪,然后再去论证中国文化是如何被西方污染的。可惜梁先生没有这么逻辑性的去辩驳,而是承认了中国文化贪婪,又怪罪西方,这就有推卸文化责任的嫌疑。

或者梁先生应该回答:当下中国人贪婪是否超过西方人,如若不是,就直接去驳倒罗素;如若是,他要解释学生的贪婪为什么超过了老师的贪婪?为什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梁先生不去如此努力,他的辩解就没有力了。

这个问题之所以讲这么多,是因为历史惊人的相似,今天中国人仍然面临着这个问题的思考和争论,而且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的放大了。因此就这一争论,我发表一个中国人贪婪的文化基本精神的逻辑分析。

说贪婪,中国人习惯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老子理论虽然很玄,但如若说到中国文化的贪婪,祖师爷非老子莫属,这似乎和老子虚无思想矛盾,但是相反相成,老子提倡虚无,目的却老谋深算,为了“无中生有”的占有。

老子本该是中国贪婪文化的理论代表,但奇怪的是今天很多中国人,把老子当做中国文化自由主义的代表,仔细想想,这也有道理,因为自私贪婪和自由不是绝对矛盾,没有自由哪能实现自私?

但老子的自由主义,既藐视王法,又不认正义、道德原则,老子的自由和西方法治的人权自由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很容易理解,老子思想最终被道家拿去用作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文化实践,中国文化最自私的也莫过于这种自顾自的修炼成仙。

期望长生不死,天下没有比这个更无知、更贪婪的,但老子有无相生的道的哲学,既能读成虚无,又能读为永恒,因此为长生不老提供了些许理论的根据。

理论一旦沾上物质利益,或者物质利益一旦有了理论靠山,理论和物质彼此双赢,合起来的力量会是空前泛滥。

孔子当年一套理论“不可为而为之”的屡屡受挫,是因为和物质利益挂钩太少,太务虚;而老子务实的思想,丝丝入扣中国人的生命利害关系,最终被道家修成正果,成为长生不老的信念,饮水思源,道教最后归功于精神上和老子是一线相牵。

追求长生不死(次一等是算命文化),即使比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更虚幻一万倍,但中国人从皇帝带头,不断前赴后继代代的有人去实践。而且最著名的实践代表,也是中国最有为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汉武帝,以致一直到近几百年的雍正皇帝。因此鲁迅看到了孔子仁爱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是“无用武之地”的假,而老子自私自利的思想即使无比荒诞,在中国文化中还是不令而行奉若神明一样的真。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自私自利的老庄文化很务实,但它精神逻辑自然而然的会走火入魔,发展到了极端,到了顶峰,它又否定之否定的变成不真实,无可救药的走向荒谬绝伦,变成一套贪生怕死、长生不老的哲学。

比较苏格拉底,面对死亡,他是愉快的一点也不畏惧,他认为另一个精神世界在迎接他。这种中西方人生观的文化区别,各自都很浪漫,但它们生命意义的标的是鲜明对立:一个是物质肉体的,一个是精神的。

贪婪,无非是肉体的物质欲望,最极致的贪婪、最愚蠢的贪婪,莫过于奢想长生不死、不灭,从中国文化的根中,我们找到了这种最贪婪的因。

我的这一认识,是不合梁先生的思想:“中国国民性原来的特点恐怕还是比别的民族好讲清高,不见得比别的民族贪婪”,我恰恰在说明中国文化最崇高的精神代表都如此的贪婪长生不死,下面的百姓能比皇帝清醒到哪里?清高到哪里?

我的论证是解读罗素评论的一个文化精神的寻根。但罗素得出这个结论,则是凭借亲身认识到的中国文化重大事实。

这个文化事实非常的顽固,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一个最令人注目的事实,连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都不得不承认是中国政治最严重的问题。

这一事实问题,就是罗素说的:世界普遍认为中国政治是非常腐败,中国“有钱有势的人用不光彩的方法弄钱”司空见惯,对中国人的代表——政治官员的利欲熏心,罗素描述了一个特写镜头:

“他们的雄心与我们的形式不同——但不见得好,而是欣赏权力的偏好。这种偏好造成的自然结果是,贪婪成了中国人的缺点。金钱是享受的途径;因而,金钱受到狂热的追求。对我们来说,金钱主要是权力的途径;政治家可以没有金钱但一定要有权力,并满足于贫穷。而在中国督军们握有实权,几乎常常把权力用作发财的唯一途径。其目的是在适当的时候逃到日本,用足够的掠夺物使他们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享受平静的生活。至于逃跑意味着失去权力,这个事实他们根本就无所谓。”

罗素以上的话一针见血,说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要害,拿这个评论作为镜子,照照今天的中国,依然十分的有效和逼真。

罗素特别指出中国当官的,不像西方政治家甘于贫穷,比较具有与权力匹配的政治责任心,中国做官的,没有政治职业道德操守,一心一意要升官发财。当年发财后跑去日本,这一精神演绎的后续,就是现在有钱有势的中国人纷纷移民到国外,历史如出一辙。

这就是罗素思想的厉害,他能抓住事实的本质,而本质是会不断往复的,因此罗素观察到的中国文化精神,穿越历史,仍然在敲打着中国文化的命运。

鲁迅说:“外国人的知道我们,常比我们自己知道的更清楚。”罗素应该是一位。

鲁迅又说:“我常常想,凡是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倘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以此标准,鲁迅恐怕不会为罗素奉献上感谢!罗素到中国,是超极资格的受到隆重接待,罗素讲了很多称赞中国文化的话,也讲了以上等等批评中国的话,罗素对中国文化褒贬不一,评价因此很多的自相矛盾,但是罗素以此方式,却表明自己自由主义的立场。


相关内容

  • 刘泰特谈话225:中国文化的知行合一和信仰问题
  • 作者:刘泰特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80    更新时间:2012-3-13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实践意义的理论信仰,它等同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即知行统一也即言行一致的问题,在世界每个文化在都存在着,但是中国文化中这一 ...

  • 再探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 再探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观点之差异 (Re-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Viewpoint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Yan Fu and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陈瑞山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口笔译研究所 摘 ...

  • "猫爸"暖男:理想恋人未必是最合适的老公和老爸
  • 尖叫童年美文匣子 新知 | 玩乐 | 绘本 | 科普 | 画画 | 英语 尖叫细语:前些天看一篇<身边的那些美女们最后都嫁给了谁>的文章,抛出一个问题:"那些名牌大学毕业.工作能力强悍的霹雳娇娃,她们都嫁给什么样的老公了呢?" 作者总结身边如过江之鲫的美女婚嫁状况,得 ...

  • 我为什么而活着
  •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强烈的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让我们的罗素先生可以为了几个小时的欢愉 ...

  • [天堂的忏悔]
  • 按照玛雅人的说法,在2012年,会发生许多奇诡的事情: --- 在和平的地方,会出现动乱... --- 在富足的地方,会出现战争和饥荒... --- 在老龄化时代,会更不珍惜幼小的生命... --- 在电子迷信时代,有人会卖肾以换取一个小小的iPHONE... --- 在FACEBOOK市值上万亿的 ...

  • 世界投资大师投资名言
  • 威廉. 欧奈尔: 1.股市赢家法则是; 不买落后股, 不买平庸股, 全心全力锁定领导股! 2.主流类中的股票, 常能涨得惊天动地, 但其他平庸个股, 连一丝涟漪都不会起! 3.不要懵懵懂懂的随意买股票, 要在投资前扎实的做一些功课, 才能成功! 4.放手让亏损持续扩大,这几乎是所有投资人可能犯下的最 ...

  • 公司运营成本控制问题调研报告
  • 江苏省斯泰特有限公司运营成本控制问题调研报告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在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许多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严 ...

  • 读史使人明智
  • 读史使人明智 四百年前,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Bacem Francis,1561-1626)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这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使众多的中国读者铭记在心,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正一步一步地展示了这段名言的真理性.他还留下了关于知识论述的另一段名言,培根 ...

  • 近十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 教育经纬 近十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高瑞安心 [摘要]文章通过对近10年八个高教博士点的282篇高教博士论文选题的分析,发现选题最多的领域是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选题最集中的层次是系统和国家层次.选题总体上呈现四大特点:问题研究有余,理论研究不足:宏观研究有余,微观研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