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熟记内容

五年级数学下册识记内容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1)沿中心线对折,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连接对应点的连接线互相垂直。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2×6=12 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2)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3)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他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

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个位上是0

,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7)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是2和5的倍数。

(8)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9)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10)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2)100以内质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

59、61、67、71、73、79、83、89、97、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

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

等的长方体。它们的关系如右图:

(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1

(5)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6)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每个面的面积=长×高;左右每个面的面积=宽×高;

上下每个面的面积=长×宽 (7)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 2×6

(8)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9)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写成

cm 3,dm 3 ,m 3 。

(10)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11)长方体的体积(容积)=长×宽×高 V=abh

(12)正方体的体积(容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13)长方体(或正方体) 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14)1dm 3= 1000 cm3 1 m3 = 1000 dm3 1L= 1000ml 1L= 1 dm3 1ml= 1 cm3

(1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15)单位间的转化公式:高化低: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

2

(1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时,通常

要约成最简分数。约分方法: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如6、12、18••••••是3和2共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3)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可用短除法。

(14)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

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15)比较异分母分数的方法:1. 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2. 化成小数后再比较。

(16)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它的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17)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8)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

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3

(19)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把整数乘分母加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20)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21)113132= 0.5 = 0.25 = 0.75 = 0.2 = 0.4 = 0.6 244555

135147= 0.8 = 0.125 = 0.375 = 0.625 = 0.875 = 0.1 8881058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

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验算。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

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第六单元:统计 (1)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最多,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在一组数据

中,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平均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中位数能够

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3)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的求法。

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 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然

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 当数据为偶数个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③求平均数时,就用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运算定律和字母表达式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 (bc)

乘法分配律:(a+b) c = ac + bc

减法的性质:a -b -c = a-(b+c) 连除的性质:a ÷b ÷c = a÷(b×c)

4

五年级数学下册识记内容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1)沿中心线对折,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连接对应点的连接线互相垂直。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2×6=12 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2)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3)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他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

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个位上是0

,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7)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是2和5的倍数。

(8)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9)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10)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2)100以内质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

59、61、67、71、73、79、83、89、97、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

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

等的长方体。它们的关系如右图:

(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1

(5)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6)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每个面的面积=长×高;左右每个面的面积=宽×高;

上下每个面的面积=长×宽 (7)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 2×6

(8)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9)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写成

cm 3,dm 3 ,m 3 。

(10)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11)长方体的体积(容积)=长×宽×高 V=abh

(12)正方体的体积(容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13)长方体(或正方体) 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14)1dm 3= 1000 cm3 1 m3 = 1000 dm3 1L= 1000ml 1L= 1 dm3 1ml= 1 cm3

(1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15)单位间的转化公式:高化低: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

2

(1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时,通常

要约成最简分数。约分方法: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如6、12、18••••••是3和2共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3)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可用短除法。

(14)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

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15)比较异分母分数的方法:1. 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2. 化成小数后再比较。

(16)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它的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17)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8)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

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3

(19)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把整数乘分母加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20)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21)113132= 0.5 = 0.25 = 0.75 = 0.2 = 0.4 = 0.6 244555

135147= 0.8 = 0.125 = 0.375 = 0.625 = 0.875 = 0.1 8881058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

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验算。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

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第六单元:统计 (1)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最多,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在一组数据

中,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平均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中位数能够

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3)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的求法。

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 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然

后根据数据的个数,当数据为奇数个时,最中间的一个数就是中位数; 当数据为偶数个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③求平均数时,就用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运算定律和字母表达式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 (bc)

乘法分配律:(a+b) c = ac + bc

减法的性质:a -b -c = a-(b+c) 连除的性质:a ÷b ÷c = a÷(b×c)

4


相关内容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圆]单元教材分析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圆>单元教材教法 版本:苏教版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内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以及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学会用圆规画圆:第二段,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三段,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 ...

  • 小学五年级下册常用数学公式
  • 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数学知识点对学习数学起着很大的作用,要想能在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中能灵活应用数学公式,就必须要熟记啦,小学五年级下册常用数学公式由数学网小编收集整理,欢迎阅读学习. 小学五年级下册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 ...

  • 四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单元测试的范围为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测试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加减法.题型有:填空.竖式计算.用递等式计算.判断.解决问题等.本张试卷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全面,注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做题习惯.思维和解题能力等. 二.分数统计分析 ...

  •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单位换算练习题
  • 单位换算练习题 重点熟记换算关系:大单位 ×进率 小单位 小单位 ÷进率 大单位 常用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千米 1000 - 一.大单位 ×进率 (进率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1.5米= ( )分米 8.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

  • 2015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单位换算练习题
  • 单位换算练习题 重点熟记换算关系:大单位 ×进率 小单位 小单位 ÷进率 大单 位 1.5米= ( ) 分米 8.16平方米=( ) 平方分米 6.5吨=( ) 千克 0.15千克=( )克 0.09米=( )毫米 0.3千克=( )克 1.5吨=( )千克 2.05米=( )厘米 2.25平方千米 ...

  • 五年级下册熟记内容
  • 五年级下册熟记内容 1. 沿中心线对折,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对称图形. 2.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3. 连接对应点的连接线是互相垂直的. 4. 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5.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6. 一个数 ...

  • 二年级数学上册说教材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沙市青莲巷小学 汤红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共9个单元,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按四个领域来分就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达成的总体目标是: 1. 2. 3. 4.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 ...

  • 九年级数学培优计划1
  • 九年级数学培优计划 培优目标: 1. 在学期初找他们谈话,要他们戒骄戒躁,要更加努力学习,使成绩更上一层楼,从思想上积极起来. 2. 平时在课堂上提问他们比较深的问题,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在作业上对他们要求更严格. 4.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有效的学习方法. 5.对优等生,多提问 ...

  • 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一年级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为此YJBYS小编整理了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喜欢. 篇一: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原有46人,本学期转入1人,现有学生47人,其中女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