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看门禁社区的形态渊源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99

从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看门禁社区的形态渊源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

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Forms of Gated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王卓源 徐  苗 WANG Zhuoyuan, XU Miao

摘 要 门禁社区在全球蔓延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门禁社区在中国的大量兴起,国内外学者从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与诠释。文章对不同时期、级别和区域聚落的封闭现象进行了研究,并试图通过对传统聚落与门禁社区在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及与外界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门禁社区与中国传统聚落的关系。通过分析,文章认为中国门禁社区是中国传统封闭居住模型在新时代的延续与演变。关键词 门禁社区;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结构

Abstract: The global phenomenon of gated community has drew wide concern in academic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gated commu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conducts a  histo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enclosed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around the country. It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nd gated community in terms of form and the mode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nd gated commun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gated community is, to some extent, an evol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nclosed living model in new era. However, it differentiates itself from predecessors in the ways of combination and operation.Keywords: Gated Community; Chines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Spatial Structure

门禁社区的概念由社会学家Edward J. Blakely和Mary Gail Snyder于1997年首次提出[1]。近年来,“门禁社区现象”成为全球性的居住现象,在中国尤其显著。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运用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形态学等理论,研究门禁社区在中国产生并快速发展的原因[2-7]。大部分学者认为门禁社区大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社区安全问题[2][8],但一些学者认为门禁社区需求的增长与空间私有化有关[4][9];也有学者认为,人们选择围合封闭的居住环境是因为门禁社区能够保障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利益[10]。

除此之外,门禁社区的大量兴起有无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呢?对此,国内学者大多认同,门禁社区在中国大肆兴起有其“中国特征”;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对门禁现象有重要影响[6][8][11]。徐苗等认为,门禁社区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封闭的城市包括堡垒式的宫殿和普通民众的封闭居住区[12]。封丹等也认为,中国居住形态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对门禁社区有影响;封闭的物理形式和管理方式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1]。

那么,中国传统聚落文化究竟对门禁社区在中国的大量兴起有无影响?门禁社区是否可以认为是传统聚落现象在城市发展中的延续和新时代的演绎?针对上述疑问,本文试图从不同时期的传统聚落现象入手,对比研究门禁社区在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与外界关系等方面与中国传统聚落的异同,进一步探寻传统聚落形式

中图分类号  TU984.12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2181(2013)03-0099-0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8317)作者简介王卓源: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11级硕士

研究生,[email protected]

徐 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地城镇

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100

与门禁社区之间的联系。1 门禁社区与聚落概念解析

国内外学者对于门禁社区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比较完整的门禁社区的定义为:“以实体围合方式封闭起来的禁止或限制非成员进入的居住区,并且区内成员通过一定的法律契约达成共享与维护区内公共环境的共识”[13]。“以实体围合方式封闭起来”的物理形态和“禁止或限制非成员进入”的管理模式使得门禁社区与其他非门禁类的住宅小区有着显著的区别。一些学者认为,门禁社区更强调社区入口对非居民的禁止,并非指完全封闭的社区,更非仅表现为有门、有墙或栅栏的建筑特点[12]。

从国内外学者们对于门禁社区不同的定义中,有学者总结出了关于门禁社区的以下4个共识:(1)居住区周围有围墙、篱笆或绿化等物质屏障;(2)社区入口采取门禁措施,限制外来者和车辆进入,社区内部通常配备安保人员、闭路监视系统和其他电子设施;(3)城市空间和社区内部设施私有化占有与维护;(4)存在一定的法律契约框架[8]。总的来说,门禁社区是特定人群通过物质形式屏障和法律契约等方式对空间进行有意识的占有、利用与维护的社会领域。

聚落是自然形成的人类聚集区。“聚落”古时又称为村落,近代指一切居民点。从广义的范围来说,聚落是指人类聚集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村落聚落。我国乡村聚落地理学的开创人金其銘教授认为:“乡村聚落指除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所有居民点,包括村庄和集镇。狭义理解,乡村聚落指的是有别于都邑的农村居民点。”[14]城市聚落则是乡村聚落在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发展而来的更为高级的聚落形式。

古代的农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在空间层次上一脉相承。

从空间上讲,传统聚落体现了某个人群对领域空间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占有、利用和维护;而门禁社区则体现了一定人群在某种制度下对空间进行的有意识的占有、利用和维护。在这一方面,传统聚落和门禁社区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故本文通过对各时期聚落在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及与外界关系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

2 各时期聚落

聚落是自然、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文化、技术和地理区域所产生聚落的聚居形式也会不同。同时,各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气温、湿度、地形、地貌)和社会因素(历史、文化、民族、人口、经济)也会对聚落在形态、风格、规模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15]。

但是,不管聚落形式如何变迁,总有一些特征一直延续、传承下来,如聚落领域的边界防御性。各时期的聚落周围总会用不同形式的边界线与其外部环境相区分并界定出聚落的领域范围,这既是聚落防御性的要求,又能够以此围合出相对封闭的聚落空间,体现出聚落很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陈苏柳在《城市形态的设计、发展与演化——城市形态的双向组织研究》一书中将城市的边界按存在的状态分为“明确的界限”和“模糊的界限”[16],聚落与聚落之间也会用确定或模糊的边界线来界定聚落的领域范围,其中确定的边界线一般是实体的,即可见的,如木篱、栅栏、壕沟、堡垒、城墙、道路等;模糊的边界主要指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如山林、河道、湖泊,或因种族、身份等级、经济水平、教育文化程度等的不同而造成的人群聚落之间的无形界线。

2.1 远古时期聚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石器时代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即原始村落。这个时期的聚落已经具有了相对模糊的“封闭”性形态,其主要由供居住的大小房子、窖穴、牲畜圈、公共墓地、河流、壕沟等聚落边界空间构成,其中窖穴、牲畜圈等经济、生产性公共建筑和聚落内的大房子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从而形成一个原始农业生产和生活相结合的聚落组织。这个时期的聚落主要选址于有河流、湖泊、山林等天然围合界限的区域或在聚落四周挖壕沟,以此来界定出聚落的边界以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骚扰,并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例如半坡遗址的居住地段周围有一条壕沟(图1);城子崖遗址中也发现了一段夯土墙;内蒙赤峰东八家城池遗址四周的天然石块堆砌的墙垣[17]。这些考古发现证明该时期的聚落在空间布局结构的安排上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考虑通过壕沟、夯土墙、墙垣等围合手段来界定聚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并通过这些围合方式来设置进入聚落的障碍。

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这个时期的聚落或部落内的居民主要以地缘方式组织并聚集起来。也有学者认为该时期聚落内成员以近亲氏族血缘关系组织起来[18],如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以血缘关系组织聚落;而父系氏族社会打破单一氏族血缘关系,以更广的地缘、政治组织部落或部落联盟[19]。同时,远古时期聚落内的居民可以共享聚落内部的公共空间和设施,如公共墓地、牲畜

图1 西安半坡遗址①

Fig.1 Banpo relics in Xi’an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101

圈等。

从与外界的关系或居民进出关系上讲,远古时期聚落在外部边界的围合中会留有一个固定的出入口。因当时交通堵塞、人口稀少,聚落往往相互独立且不存在联系,居民除了三五成群地外出狩猎或作业之外并不外出。2.2 奴隶制时期聚落

奴隶制时期聚落依旧沿用并发展远古时期的物质形态,通过河流、水体等天然屏障以及设置障碍物进行围合的方式来防御野兽与外敌的侵袭并界定出聚落的领域与范围。奴隶制时期开始出现了奴隶主阶层,进而发展出聚落政治中心,其中一些大聚落逐渐发展演变成雏形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的聚落则仍作为村落。人们开始用土、木墙(图2)、城墙、壕沟或护城河将城市层层围合起来,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防御外敌,为阻挡外敌进入设置更为坚固的屏障,如淹城(图3);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加强奴隶主对领地、奴隶的进一步控制。城市内部也开始出现各种分区:奴隶主及上层统治人员的豪华宫殿、住宅区;奴隶的手工作坊、简陋住地;官署、寺庙牧业区;城外的墓地等。这些分区就是城市大聚落下的小型聚落。小聚落之间虽然用“街道”进行连

接,但各个聚落之间仍相互“隔离”,如奴隶主豪华的宫殿非经许可外人不得随意进入。

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奴隶制时期的城市聚落主要推行宗法分封政体及宗法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城市聚落以宗法血缘关系配合地缘、政治关系组织起来,奴隶主或王为更好地统治臣民而实行井田制(周)的管制方法:将居民的居住区分为一个个闾里单元,各闾里之间用木栏或其他形式的边界相隔离。在聚落的地域分布上,城市聚落空间也按阶级、职业进行分布,如城市中部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居住区,近郊主要是自由民的居住区,远郊则基本上分布着农业奴隶的住区。

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城市聚落和规模较小的农村聚落在城墙、木栏等防护边界上只开少量的城门供聚落居民进出,聚落内及非聚落内的居民进出城门有时间限制且需接受守城人员检查,这和门禁社区对非社区内居民进出的限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2.3 封建社会前期聚落

东汉至隋以前,中央政权的衰落和不稳定以及社会动乱的频繁使地方世家大族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提升。同时,因商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结构的

增多、规模的增大、人口流动的频繁,封建社会初期逐渐出现了一些以大、小家族为主的单体聚落,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大量能自给自足的具有防御性的大家族庄园④。从物质形态上看,这种大家族庄园多用高墙围合成一个完全封闭的聚落,庄园内功能齐全,设有居住区、粮仓、种植蔬菜和药材的田地以及可酿酒、烧木炭、制作陶器砖瓦、造纸、纺织的各种手工业作坊。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大家族庄园聚落以宗族血缘关系维系。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这种聚落只在围合的高墙上开几个门以供“家人”进出,并且庄园内的居民只能在宗族大家长允许下“自由”进出庄园。

同时,封建社会初期,在躲避连年战乱和商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下,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逐渐发展起来,并建造城墙围合成封闭的城池,从普通的乡村聚落发展成为小型的城市聚落。以从乡村聚落发展为较大的商埠、盐埠并在明朝发展成形的富川县为例,其周围建有高高的城墙且只在城墙的四个方向上开四个门,城内由官署、官学、府库、住区、手工作坊、宗庙等功能的空间组成。

2.4 封建社会后期聚落

封建社会是政治集权时期,

尤其

图2 《台湾县图》中的篱笆②

Fig.2 the fence in the map of county in Taiwan

图3 淹城平面图③

Fig.3 the plane of Yancheng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102

是由唐代开始的这段时期。封建后期的乡村聚落一般以血缘关系组织维系并通过山体、河流等软性边界与外界相隔,如贵州开阳马头寨与外界就用一座桥连接[20]。从空间形态上看,封建时期的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被统治者,在城市聚落中对各功能分区进行划片区管理,如集中商业区、民营手工业区、工商业者居住区等。同时,城市聚落内采用里坊制(唐)、坊巷制(宋)等管制模式组织管理各坊区内的居民,以里坊制为例,各里、坊的四周用坚固的坊墙进行“隔离”,坊墙上设坊门供居民进出;坊内夜间实行严格的夜禁,坊门关闭后,坊内外居民皆不准出入。“坊”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封闭的聚居空间,居民长期生活在被管制的相对封闭的聚落中,已在思维、情感上形成了对这种封闭且受管制的居住模式的认同。里坊制取消后,阶级差异以及经济、文化造成的“群分”、“类聚”的观念仍使“坊”作为人们居住的惯性选择而得以延续, “里坊制”的管制方法直至清朝还出现在对北京城居民区的管制当中。

明清时期,家族性聚居现象比较常见,尤其是在清代,这种现象的普遍化更为显著。家族之间常为了争夺利益而发生械斗;为保护族人生命财产安全,家族常常集全族之力修建宗族堡寨聚落以防流寇侵袭。一些特殊形式的农村聚落因此得以形成,如土楼、碉堡、寨堡等。从物质形态上看,这些特殊农村聚落的外围往往用厚实的高墙围合形成封闭的聚落空间,高墙上只开1-2个门以供家人或族人进出。这种家族性的聚落往往可以容纳整个家族的全体成员,是一个小型的家族村落。以福建永定的承启楼为例,楼内有三层环形房屋相套,共有房间400间,现住有60多户人家,共400余人。此类家族性聚落通常设有聚落防御体系,且防御功能比一般村落更强大、完整,如福建赵家堡的防御体系甚至比一般的都城

更完整,其设有外城、内城、坞堡三层防御体系并在内城之中设有瞭望楼,可以快速地发现闯入的外人并采取措施(图4)。

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土楼、碉堡、寨堡等家族性聚落均以血缘关系维系,并在封建家长制下管制族人、家人,如赵家堡内住有赵氏后人600多人,永定土楼内的居民则以林氏族人为主。家族性聚落内部的居民可以共享聚落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和设施由家族内部分派专人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如公共祠堂、公共澡堂、公共卫生间等。

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土楼、碉堡、寨堡中的家人、族人在大家族家长制管制下进出聚落;外来人口则只能在某种条件下或得到“大家长”允许时进入聚落,如探亲、拜访或进行商务活动等。

2.5 各时期聚落特征

从各时期聚落的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及与外界关系三方面,可总结出传统聚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传统聚落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血缘性、地缘性、聚集性、封闭性等鲜明的特征。各时期聚落的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与外界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从物质形态上看,各时期聚落总是用确定或模糊的边界来界定出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聚落围合方式则在不断演进和强化;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传统聚落主要以宗族血缘关系、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维系;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各时期聚落的居民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进出聚落。从聚居环境来看,由实体、城墙、篱笆等硬质边界或自然山体、水体等天然屏障围合而成的封闭式居住空间,如城墙围合成的城、隔墙围合成的聚居区、院墙围合成的院子等,都是传统聚落所追求的理想居

图4 福建省漳浦县赵家堡总平面图⑤

Fig.4 the master plan of Zhaojiabao in Zhangpu

county, Fujian

住空间,这种空间一直存在于聚落中并体现了聚落的“防御意识”和“边界意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空间的围合方式作为一种居住习惯——“被围合习惯”而一直延续、传承了下来。

3 门禁社区与聚落异同

比较传统聚落与门禁社区在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及与外界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从物质形态上看,门禁社区和中国传统聚落都具有“封闭”的特征及强烈的边界、领域意识,都用明确或模糊的边界区分外部环境和领地空间,以使居民获得强烈的归属感、领域感。两者在围合物的物质形态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门禁社区主要运用高墙、铁栅栏等明确的硬性边界进行围合;而中国传统聚落的围合除了明确的城墙、高墙、木栅栏等硬性边界外,还有河流、湖泊、山体等进行模糊围合的软性边界。

(2)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门禁社区居民和传统聚落居民同样通过某种“关系”聚居在一起并共享内部公共空间、设施及资源,但两种聚落使居民聚集在一起的“关系”却不尽相同。

传统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103

表1 各时期聚落特征

Tab.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ages

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

母系时期聚落以单一的血缘关系组织聚落;

与外界关系

聚落边界围合中会留有1-2个固定出入口,但因当时交通堵塞、人口稀少,聚落居民与外界联系比较少

聚落在防护边界上开少量的城门以供进出;居民进出城门有时间限制并需要接受检查

出现大家族聚落,在宗族大家长允许下“自由”进出庄园

原始时期聚落

壕沟、夯土墙、墙垣、河流、湖泊、山体

壕沟、土墙、木墙、城墙、

父系时期聚落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组织聚落;以公推的部落族长统一管理聚落内部资源、事务

在宗法分封政体及宗法制度下,城市聚落以血缘、地缘、政治关系维系;统治者以井田制方式管理聚落居民

以血缘、地缘、政治关系维系城市聚落;统治者以井田制方式管理聚落居民

以宗族血缘关系维系宗族性聚落;以血缘、地缘、政治关系维系城市聚落;以里坊制、坊巷制等方式管理城市居民

奴隶制时期聚落木栅栏、护城河、河流、湖泊、山体

城墙、护城河、坊墙、院墙、河流、湖泊、山体

封建前期聚落

封建后期聚落

城墙、护城河、坊墙、院墙、河流、湖泊、山体

在宗法大家长制管理下,在某种条件下进出聚落,如探亲、婚嫁等

聚落居民以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聚集在一起;而来自不同地理区域或血缘关系的门禁社区居民则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通过房地产自由买卖的方式聚集于同一个社区,一些门禁社区居民也可能拥有相似的经济、文化或社会背景。

(3)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门禁社区与中国传统聚落的居民都是在某种“制度”管制下进出聚落。传统聚落一般会在围合的边界上留有1-2个固定出入口,如城门、村口与坊口,聚落居民需在社会制度或家族制度的管制下进出聚落;门禁社区则只允许社区居民凭借“身份卡”自由进出社区,非社区居民只在某些条件下被允许进入,如经过社区内某居民同意。

综上所述,在物质形态上,中国当代封闭式居住模式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出现人类群居之时,封闭式的围合手段则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进化: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壕沟、奴隶社会时期的栅栏到封建社会前期少量的护城河、城墙、堡垒和封建社会后期大量的护城河、城墙、堡垒、坊墙、院墙。传统聚落中封闭或不可达的“围合”方式已被认同为理想居住空间的基本模式;正因其封闭的居住形态与中国传统

聚落理想的封闭式居住空间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似性,门禁社区才得以在中国大量兴起并发展。

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原始母系时期的聚落以单一的血缘关系进行组织;父系时期的聚落以血缘关系和更广的地缘关系进行组织;奴隶社会时期的聚落以宗法血缘关系配合地缘、政治关系进行组织;封建社会前期的聚落以地缘、政治关系和宗法血缘关系进行组织;封建社会后期则出现了大量以家族血缘关系组织维系的家族性聚落。虽然各时期聚落内居民的维系方式存在不同,但聚落居民却均可共享和维护聚落的公共资源,如封建大家族聚落内部共有资源即由居民共同拥有并由宗族决定资源的分配和维护。当代门禁社区居民在市场引导、房地产开发下以自由购房的方式聚集于一个社区,通常由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共同管理和维护社区内的公共娱乐和生活设施。

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传统聚落只在壕沟、栅栏、城墙、坊墙上开几个门供聚落居民进出,且居民进出聚落时受到时间限制或需接受检查。门禁社区主要通过保安或电子监控设施等手段来限制、控制非社区居民的进入。在

这方面,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4 结语

因而,从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方式、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三方面来看,当代门禁社区“实体封闭”、“限制性进入”、“以法律契约共享和维护公共环境”的特点是中国传统聚落中的封闭性居住空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沉淀并经过新时代演变发展而来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今天,门禁社区能够在中国迅速地大量兴起并得到广泛接受。

然而,就如同“坊”一样,门禁社区也只是在新的消费时代下出现的居民社区管理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是传统聚落在消费时代的经济、文化、市场特征下的产物。当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向前发展时,或许另一种社区模式将出现并取代门禁社区模式,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门禁”这种空间、领地的占有方式、聚落空间的围合方式以及封闭的居住模式在中国还会存在,并将传统聚落居住空间模式传承、沿用下去。注释:

① 遗址的四周挖有5-6m 的壕沟,聚落的中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104

间领域为公共空间,中间领域的四周分布着窖穴、牲畜圈等经济用房、祭祀公共建筑和聚落内的大房子。

② 城市初期,人们用篱笆、木栅栏围合、界定出城市的领域范围,并在木栅栏围合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设置高大的城门。

③ 淹城是由三条护城河和三道城墙重重围合而成的军事城堡。

④ 《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述,谢灵运经营的谢氏大家族会稽山庄园内,有各种粮仓,种有种类齐全的蔬菜和药材,并有手工业作坊,可酿酒、烧木炭、制作陶器砖瓦甚至造纸、纺织,俨然是一个小社会、小城市。一些庄园发展成村落,甚至发展成城镇。

⑤ 赵家堡有外城、内城、坞堡三层防御体系并在堡内设有瞭望点。参考文献:

[1] B lakely E J, Snyder M G. Fortress America: Gated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M].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7: 1.[2] 钟波涛. 城市封闭住区研究[J]. 建筑学报, 2003(09): 14-16.

[3] 杨春燕, 闵书. 门禁社区研究的理论框架与中国模型[J]. 华中建筑, 2008(11): 139-142.

[4] X u M, Yang Z. Design history of China ’s gate cities and neighborhoods: Prototype and evolution[J].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2009(14): 99-117.[5] 徐苗, 杨震. 起源与本质: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觉下的封闭社区[J]. 城市规划

学刊, 2010(04): 36-41.

[6] 杨红平. 城市门禁社区兴起的深层机理[J]. 城市问题, 2011(12): 98-102.[7] 窦强. 从小区到门禁社区——北京住区形态的演进[J]. 建筑学报, 2010(03): 7-11.

[8] 宋伟轩. 封闭社区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04): 42-51.

[9] 余侃华, 张沛, 张中华. 城市社区空间私有化的产生机制及发展趋势——以国外封闭社区为研究对象[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6): 94-101.

[10] 魏薇, 秦洛峰. 对中国城市封闭住区

的解读[J]. 建筑学报, 2011(02): 5-8.[11] 封丹,Wissink B, Breitung W. 社

会文化制度对门禁社区发展的影响——中国和荷兰的对比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10(04): 128-137.[12] X u Miao, Yang Zhen. Theoretical

debate on gate d com mu n it ies: genesis, controversies, and the way for wa rd[J]. Urba n Design International, 2008(13): 213-226.[13] A tkinson R, Flint J. Fortress UK?

Gated Communities, the spatial revolt of the elites and time-space t raje ctor ies of seg regat ion[J]. Housing Studies,2004,19(06):875-892

[14] 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M]. 北京:科

学出版社,1988:1

[15] 宋金平. 聚落地理专题[M]. 北京: 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2.[16] 陈苏柳. 城市形态的设计、发展与

演化——城市形态的双向组织研究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2-34.

[17] 汪德华. 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 南

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27.[18] 马新. 原始聚落与公共权力的生成

[J]. 山东大学学报, 2008(03): 91-99.[19] 贺业钜.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17-18.

[20] 夏勇. 贵州土司官寨聚落形态与建筑

分析——以开阳马头寨为例[J]. 重庆: 室内设计, 2012, 27(02): 61-64. 图表来源:

图1: 周周. 西安半坡遗址. [EB/OL].(2007-12-12)[2012-9-6].http://www.iuchina.cn/cyzn-front/news/news_show/2007-12/12926_2.html.

图2: 余文仪. 续修台湾府志[M]. 台北: 台湾大通书局, 1984: 3-4.

图3: 邱祎. 姬姓及其后裔的部分遗址. [EB/OL].(2006-03-10)[2012-9-6].http://www.ahexpo.org/a/200907/15111013.shtml.

图4:谭刚毅. 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63.

表1: 作者绘制

收稿日期:

2013-03-20(责任编辑:卢秀华)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99

从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看门禁社区的形态渊源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

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Forms of Gated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王卓源 徐  苗 WANG Zhuoyuan, XU Miao

摘 要 门禁社区在全球蔓延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门禁社区在中国的大量兴起,国内外学者从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与诠释。文章对不同时期、级别和区域聚落的封闭现象进行了研究,并试图通过对传统聚落与门禁社区在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及与外界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门禁社区与中国传统聚落的关系。通过分析,文章认为中国门禁社区是中国传统封闭居住模型在新时代的延续与演变。关键词 门禁社区;中国传统聚落;空间结构

Abstract: The global phenomenon of gated community has drew wide concern in academic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gated commu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conducts a  histo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enclosed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around the country. It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nd gated community in terms of form and the mode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nd gated commun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gated community is, to some extent, an evol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nclosed living model in new era. However, it differentiates itself from predecessors in the ways of combination and operation.Keywords: Gated Community; Chines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Spatial Structure

门禁社区的概念由社会学家Edward J. Blakely和Mary Gail Snyder于1997年首次提出[1]。近年来,“门禁社区现象”成为全球性的居住现象,在中国尤其显著。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运用城市规划学、城市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形态学等理论,研究门禁社区在中国产生并快速发展的原因[2-7]。大部分学者认为门禁社区大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社区安全问题[2][8],但一些学者认为门禁社区需求的增长与空间私有化有关[4][9];也有学者认为,人们选择围合封闭的居住环境是因为门禁社区能够保障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利益[10]。

除此之外,门禁社区的大量兴起有无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呢?对此,国内学者大多认同,门禁社区在中国大肆兴起有其“中国特征”;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对门禁现象有重要影响[6][8][11]。徐苗等认为,门禁社区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封闭的城市包括堡垒式的宫殿和普通民众的封闭居住区[12]。封丹等也认为,中国居住形态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对门禁社区有影响;封闭的物理形式和管理方式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1]。

那么,中国传统聚落文化究竟对门禁社区在中国的大量兴起有无影响?门禁社区是否可以认为是传统聚落现象在城市发展中的延续和新时代的演绎?针对上述疑问,本文试图从不同时期的传统聚落现象入手,对比研究门禁社区在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与外界关系等方面与中国传统聚落的异同,进一步探寻传统聚落形式

中图分类号  TU984.12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2181(2013)03-0099-0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8317)作者简介王卓源: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11级硕士

研究生,[email protected]

徐 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地城镇

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100

与门禁社区之间的联系。1 门禁社区与聚落概念解析

国内外学者对于门禁社区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比较完整的门禁社区的定义为:“以实体围合方式封闭起来的禁止或限制非成员进入的居住区,并且区内成员通过一定的法律契约达成共享与维护区内公共环境的共识”[13]。“以实体围合方式封闭起来”的物理形态和“禁止或限制非成员进入”的管理模式使得门禁社区与其他非门禁类的住宅小区有着显著的区别。一些学者认为,门禁社区更强调社区入口对非居民的禁止,并非指完全封闭的社区,更非仅表现为有门、有墙或栅栏的建筑特点[12]。

从国内外学者们对于门禁社区不同的定义中,有学者总结出了关于门禁社区的以下4个共识:(1)居住区周围有围墙、篱笆或绿化等物质屏障;(2)社区入口采取门禁措施,限制外来者和车辆进入,社区内部通常配备安保人员、闭路监视系统和其他电子设施;(3)城市空间和社区内部设施私有化占有与维护;(4)存在一定的法律契约框架[8]。总的来说,门禁社区是特定人群通过物质形式屏障和法律契约等方式对空间进行有意识的占有、利用与维护的社会领域。

聚落是自然形成的人类聚集区。“聚落”古时又称为村落,近代指一切居民点。从广义的范围来说,聚落是指人类聚集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村落聚落。我国乡村聚落地理学的开创人金其銘教授认为:“乡村聚落指除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所有居民点,包括村庄和集镇。狭义理解,乡村聚落指的是有别于都邑的农村居民点。”[14]城市聚落则是乡村聚落在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发展而来的更为高级的聚落形式。

古代的农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在空间层次上一脉相承。

从空间上讲,传统聚落体现了某个人群对领域空间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占有、利用和维护;而门禁社区则体现了一定人群在某种制度下对空间进行的有意识的占有、利用和维护。在这一方面,传统聚落和门禁社区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故本文通过对各时期聚落在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及与外界关系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

2 各时期聚落

聚落是自然、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文化、技术和地理区域所产生聚落的聚居形式也会不同。同时,各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气温、湿度、地形、地貌)和社会因素(历史、文化、民族、人口、经济)也会对聚落在形态、风格、规模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15]。

但是,不管聚落形式如何变迁,总有一些特征一直延续、传承下来,如聚落领域的边界防御性。各时期的聚落周围总会用不同形式的边界线与其外部环境相区分并界定出聚落的领域范围,这既是聚落防御性的要求,又能够以此围合出相对封闭的聚落空间,体现出聚落很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陈苏柳在《城市形态的设计、发展与演化——城市形态的双向组织研究》一书中将城市的边界按存在的状态分为“明确的界限”和“模糊的界限”[16],聚落与聚落之间也会用确定或模糊的边界线来界定聚落的领域范围,其中确定的边界线一般是实体的,即可见的,如木篱、栅栏、壕沟、堡垒、城墙、道路等;模糊的边界主要指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如山林、河道、湖泊,或因种族、身份等级、经济水平、教育文化程度等的不同而造成的人群聚落之间的无形界线。

2.1 远古时期聚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石器时代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即原始村落。这个时期的聚落已经具有了相对模糊的“封闭”性形态,其主要由供居住的大小房子、窖穴、牲畜圈、公共墓地、河流、壕沟等聚落边界空间构成,其中窖穴、牲畜圈等经济、生产性公共建筑和聚落内的大房子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从而形成一个原始农业生产和生活相结合的聚落组织。这个时期的聚落主要选址于有河流、湖泊、山林等天然围合界限的区域或在聚落四周挖壕沟,以此来界定出聚落的边界以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为争夺资源而进行的骚扰,并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例如半坡遗址的居住地段周围有一条壕沟(图1);城子崖遗址中也发现了一段夯土墙;内蒙赤峰东八家城池遗址四周的天然石块堆砌的墙垣[17]。这些考古发现证明该时期的聚落在空间布局结构的安排上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考虑通过壕沟、夯土墙、墙垣等围合手段来界定聚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并通过这些围合方式来设置进入聚落的障碍。

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这个时期的聚落或部落内的居民主要以地缘方式组织并聚集起来。也有学者认为该时期聚落内成员以近亲氏族血缘关系组织起来[18],如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以血缘关系组织聚落;而父系氏族社会打破单一氏族血缘关系,以更广的地缘、政治组织部落或部落联盟[19]。同时,远古时期聚落内的居民可以共享聚落内部的公共空间和设施,如公共墓地、牲畜

图1 西安半坡遗址①

Fig.1 Banpo relics in Xi’an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101

圈等。

从与外界的关系或居民进出关系上讲,远古时期聚落在外部边界的围合中会留有一个固定的出入口。因当时交通堵塞、人口稀少,聚落往往相互独立且不存在联系,居民除了三五成群地外出狩猎或作业之外并不外出。2.2 奴隶制时期聚落

奴隶制时期聚落依旧沿用并发展远古时期的物质形态,通过河流、水体等天然屏障以及设置障碍物进行围合的方式来防御野兽与外敌的侵袭并界定出聚落的领域与范围。奴隶制时期开始出现了奴隶主阶层,进而发展出聚落政治中心,其中一些大聚落逐渐发展演变成雏形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的聚落则仍作为村落。人们开始用土、木墙(图2)、城墙、壕沟或护城河将城市层层围合起来,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防御外敌,为阻挡外敌进入设置更为坚固的屏障,如淹城(图3);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加强奴隶主对领地、奴隶的进一步控制。城市内部也开始出现各种分区:奴隶主及上层统治人员的豪华宫殿、住宅区;奴隶的手工作坊、简陋住地;官署、寺庙牧业区;城外的墓地等。这些分区就是城市大聚落下的小型聚落。小聚落之间虽然用“街道”进行连

接,但各个聚落之间仍相互“隔离”,如奴隶主豪华的宫殿非经许可外人不得随意进入。

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奴隶制时期的城市聚落主要推行宗法分封政体及宗法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城市聚落以宗法血缘关系配合地缘、政治关系组织起来,奴隶主或王为更好地统治臣民而实行井田制(周)的管制方法:将居民的居住区分为一个个闾里单元,各闾里之间用木栏或其他形式的边界相隔离。在聚落的地域分布上,城市聚落空间也按阶级、职业进行分布,如城市中部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居住区,近郊主要是自由民的居住区,远郊则基本上分布着农业奴隶的住区。

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城市聚落和规模较小的农村聚落在城墙、木栏等防护边界上只开少量的城门供聚落居民进出,聚落内及非聚落内的居民进出城门有时间限制且需接受守城人员检查,这和门禁社区对非社区内居民进出的限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2.3 封建社会前期聚落

东汉至隋以前,中央政权的衰落和不稳定以及社会动乱的频繁使地方世家大族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提升。同时,因商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结构的

增多、规模的增大、人口流动的频繁,封建社会初期逐渐出现了一些以大、小家族为主的单体聚落,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大量能自给自足的具有防御性的大家族庄园④。从物质形态上看,这种大家族庄园多用高墙围合成一个完全封闭的聚落,庄园内功能齐全,设有居住区、粮仓、种植蔬菜和药材的田地以及可酿酒、烧木炭、制作陶器砖瓦、造纸、纺织的各种手工业作坊。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大家族庄园聚落以宗族血缘关系维系。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这种聚落只在围合的高墙上开几个门以供“家人”进出,并且庄园内的居民只能在宗族大家长允许下“自由”进出庄园。

同时,封建社会初期,在躲避连年战乱和商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下,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逐渐发展起来,并建造城墙围合成封闭的城池,从普通的乡村聚落发展成为小型的城市聚落。以从乡村聚落发展为较大的商埠、盐埠并在明朝发展成形的富川县为例,其周围建有高高的城墙且只在城墙的四个方向上开四个门,城内由官署、官学、府库、住区、手工作坊、宗庙等功能的空间组成。

2.4 封建社会后期聚落

封建社会是政治集权时期,

尤其

图2 《台湾县图》中的篱笆②

Fig.2 the fence in the map of county in Taiwan

图3 淹城平面图③

Fig.3 the plane of Yancheng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102

是由唐代开始的这段时期。封建后期的乡村聚落一般以血缘关系组织维系并通过山体、河流等软性边界与外界相隔,如贵州开阳马头寨与外界就用一座桥连接[20]。从空间形态上看,封建时期的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被统治者,在城市聚落中对各功能分区进行划片区管理,如集中商业区、民营手工业区、工商业者居住区等。同时,城市聚落内采用里坊制(唐)、坊巷制(宋)等管制模式组织管理各坊区内的居民,以里坊制为例,各里、坊的四周用坚固的坊墙进行“隔离”,坊墙上设坊门供居民进出;坊内夜间实行严格的夜禁,坊门关闭后,坊内外居民皆不准出入。“坊”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封闭的聚居空间,居民长期生活在被管制的相对封闭的聚落中,已在思维、情感上形成了对这种封闭且受管制的居住模式的认同。里坊制取消后,阶级差异以及经济、文化造成的“群分”、“类聚”的观念仍使“坊”作为人们居住的惯性选择而得以延续, “里坊制”的管制方法直至清朝还出现在对北京城居民区的管制当中。

明清时期,家族性聚居现象比较常见,尤其是在清代,这种现象的普遍化更为显著。家族之间常为了争夺利益而发生械斗;为保护族人生命财产安全,家族常常集全族之力修建宗族堡寨聚落以防流寇侵袭。一些特殊形式的农村聚落因此得以形成,如土楼、碉堡、寨堡等。从物质形态上看,这些特殊农村聚落的外围往往用厚实的高墙围合形成封闭的聚落空间,高墙上只开1-2个门以供家人或族人进出。这种家族性的聚落往往可以容纳整个家族的全体成员,是一个小型的家族村落。以福建永定的承启楼为例,楼内有三层环形房屋相套,共有房间400间,现住有60多户人家,共400余人。此类家族性聚落通常设有聚落防御体系,且防御功能比一般村落更强大、完整,如福建赵家堡的防御体系甚至比一般的都城

更完整,其设有外城、内城、坞堡三层防御体系并在内城之中设有瞭望楼,可以快速地发现闯入的外人并采取措施(图4)。

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土楼、碉堡、寨堡等家族性聚落均以血缘关系维系,并在封建家长制下管制族人、家人,如赵家堡内住有赵氏后人600多人,永定土楼内的居民则以林氏族人为主。家族性聚落内部的居民可以共享聚落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和设施由家族内部分派专人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如公共祠堂、公共澡堂、公共卫生间等。

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土楼、碉堡、寨堡中的家人、族人在大家族家长制管制下进出聚落;外来人口则只能在某种条件下或得到“大家长”允许时进入聚落,如探亲、拜访或进行商务活动等。

2.5 各时期聚落特征

从各时期聚落的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及与外界关系三方面,可总结出传统聚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传统聚落在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血缘性、地缘性、聚集性、封闭性等鲜明的特征。各时期聚落的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与外界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从物质形态上看,各时期聚落总是用确定或模糊的边界来界定出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聚落围合方式则在不断演进和强化;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传统聚落主要以宗族血缘关系、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维系;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各时期聚落的居民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进出聚落。从聚居环境来看,由实体、城墙、篱笆等硬质边界或自然山体、水体等天然屏障围合而成的封闭式居住空间,如城墙围合成的城、隔墙围合成的聚居区、院墙围合成的院子等,都是传统聚落所追求的理想居

图4 福建省漳浦县赵家堡总平面图⑤

Fig.4 the master plan of Zhaojiabao in Zhangpu

county, Fujian

住空间,这种空间一直存在于聚落中并体现了聚落的“防御意识”和“边界意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空间的围合方式作为一种居住习惯——“被围合习惯”而一直延续、传承了下来。

3 门禁社区与聚落异同

比较传统聚落与门禁社区在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及与外界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从物质形态上看,门禁社区和中国传统聚落都具有“封闭”的特征及强烈的边界、领域意识,都用明确或模糊的边界区分外部环境和领地空间,以使居民获得强烈的归属感、领域感。两者在围合物的物质形态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门禁社区主要运用高墙、铁栅栏等明确的硬性边界进行围合;而中国传统聚落的围合除了明确的城墙、高墙、木栅栏等硬性边界外,还有河流、湖泊、山体等进行模糊围合的软性边界。

(2)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门禁社区居民和传统聚落居民同样通过某种“关系”聚居在一起并共享内部公共空间、设施及资源,但两种聚落使居民聚集在一起的“关系”却不尽相同。

传统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103

表1 各时期聚落特征

Tab.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s in different ages

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模式

母系时期聚落以单一的血缘关系组织聚落;

与外界关系

聚落边界围合中会留有1-2个固定出入口,但因当时交通堵塞、人口稀少,聚落居民与外界联系比较少

聚落在防护边界上开少量的城门以供进出;居民进出城门有时间限制并需要接受检查

出现大家族聚落,在宗族大家长允许下“自由”进出庄园

原始时期聚落

壕沟、夯土墙、墙垣、河流、湖泊、山体

壕沟、土墙、木墙、城墙、

父系时期聚落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组织聚落;以公推的部落族长统一管理聚落内部资源、事务

在宗法分封政体及宗法制度下,城市聚落以血缘、地缘、政治关系维系;统治者以井田制方式管理聚落居民

以血缘、地缘、政治关系维系城市聚落;统治者以井田制方式管理聚落居民

以宗族血缘关系维系宗族性聚落;以血缘、地缘、政治关系维系城市聚落;以里坊制、坊巷制等方式管理城市居民

奴隶制时期聚落木栅栏、护城河、河流、湖泊、山体

城墙、护城河、坊墙、院墙、河流、湖泊、山体

封建前期聚落

封建后期聚落

城墙、护城河、坊墙、院墙、河流、湖泊、山体

在宗法大家长制管理下,在某种条件下进出聚落,如探亲、婚嫁等

聚落居民以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聚集在一起;而来自不同地理区域或血缘关系的门禁社区居民则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通过房地产自由买卖的方式聚集于同一个社区,一些门禁社区居民也可能拥有相似的经济、文化或社会背景。

(3)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门禁社区与中国传统聚落的居民都是在某种“制度”管制下进出聚落。传统聚落一般会在围合的边界上留有1-2个固定出入口,如城门、村口与坊口,聚落居民需在社会制度或家族制度的管制下进出聚落;门禁社区则只允许社区居民凭借“身份卡”自由进出社区,非社区居民只在某些条件下被允许进入,如经过社区内某居民同意。

综上所述,在物质形态上,中国当代封闭式居住模式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出现人类群居之时,封闭式的围合手段则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进化: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壕沟、奴隶社会时期的栅栏到封建社会前期少量的护城河、城墙、堡垒和封建社会后期大量的护城河、城墙、堡垒、坊墙、院墙。传统聚落中封闭或不可达的“围合”方式已被认同为理想居住空间的基本模式;正因其封闭的居住形态与中国传统

聚落理想的封闭式居住空间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似性,门禁社区才得以在中国大量兴起并发展。

从组织管理模式上看,原始母系时期的聚落以单一的血缘关系进行组织;父系时期的聚落以血缘关系和更广的地缘关系进行组织;奴隶社会时期的聚落以宗法血缘关系配合地缘、政治关系进行组织;封建社会前期的聚落以地缘、政治关系和宗法血缘关系进行组织;封建社会后期则出现了大量以家族血缘关系组织维系的家族性聚落。虽然各时期聚落内居民的维系方式存在不同,但聚落居民却均可共享和维护聚落的公共资源,如封建大家族聚落内部共有资源即由居民共同拥有并由宗族决定资源的分配和维护。当代门禁社区居民在市场引导、房地产开发下以自由购房的方式聚集于一个社区,通常由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共同管理和维护社区内的公共娱乐和生活设施。

从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上看,传统聚落只在壕沟、栅栏、城墙、坊墙上开几个门供聚落居民进出,且居民进出聚落时受到时间限制或需接受检查。门禁社区主要通过保安或电子监控设施等手段来限制、控制非社区居民的进入。在

这方面,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4 结语

因而,从物质形态、组织管理方式、与外界的进出关系三方面来看,当代门禁社区“实体封闭”、“限制性进入”、“以法律契约共享和维护公共环境”的特点是中国传统聚落中的封闭性居住空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沉淀并经过新时代演变发展而来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今天,门禁社区能够在中国迅速地大量兴起并得到广泛接受。

然而,就如同“坊”一样,门禁社区也只是在新的消费时代下出现的居民社区管理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是传统聚落在消费时代的经济、文化、市场特征下的产物。当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向前发展时,或许另一种社区模式将出现并取代门禁社区模式,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门禁”这种空间、领地的占有方式、聚落空间的围合方式以及封闭的居住模式在中国还会存在,并将传统聚落居住空间模式传承、沿用下去。注释:

① 遗址的四周挖有5-6m 的壕沟,聚落的中

ISSUE 3 JUN. 2013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104

间领域为公共空间,中间领域的四周分布着窖穴、牲畜圈等经济用房、祭祀公共建筑和聚落内的大房子。

② 城市初期,人们用篱笆、木栅栏围合、界定出城市的领域范围,并在木栅栏围合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设置高大的城门。

③ 淹城是由三条护城河和三道城墙重重围合而成的军事城堡。

④ 《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述,谢灵运经营的谢氏大家族会稽山庄园内,有各种粮仓,种有种类齐全的蔬菜和药材,并有手工业作坊,可酿酒、烧木炭、制作陶器砖瓦甚至造纸、纺织,俨然是一个小社会、小城市。一些庄园发展成村落,甚至发展成城镇。

⑤ 赵家堡有外城、内城、坞堡三层防御体系并在堡内设有瞭望点。参考文献:

[1] B lakely E J, Snyder M G. Fortress America: Gated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M].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7: 1.[2] 钟波涛. 城市封闭住区研究[J]. 建筑学报, 2003(09): 14-16.

[3] 杨春燕, 闵书. 门禁社区研究的理论框架与中国模型[J]. 华中建筑, 2008(11): 139-142.

[4] X u M, Yang Z. Design history of China ’s gate cities and neighborhoods: Prototype and evolution[J].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2009(14): 99-117.[5] 徐苗, 杨震. 起源与本质: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觉下的封闭社区[J]. 城市规划

学刊, 2010(04): 36-41.

[6] 杨红平. 城市门禁社区兴起的深层机理[J]. 城市问题, 2011(12): 98-102.[7] 窦强. 从小区到门禁社区——北京住区形态的演进[J]. 建筑学报, 2010(03): 7-11.

[8] 宋伟轩. 封闭社区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04): 42-51.

[9] 余侃华, 张沛, 张中华. 城市社区空间私有化的产生机制及发展趋势——以国外封闭社区为研究对象[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6): 94-101.

[10] 魏薇, 秦洛峰. 对中国城市封闭住区

的解读[J]. 建筑学报, 2011(02): 5-8.[11] 封丹,Wissink B, Breitung W. 社

会文化制度对门禁社区发展的影响——中国和荷兰的对比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10(04): 128-137.[12] X u Miao, Yang Zhen. Theoretical

debate on gate d com mu n it ies: genesis, controversies, and the way for wa rd[J]. Urba n Design International, 2008(13): 213-226.[13] A tkinson R, Flint J. Fortress UK?

Gated Communities, the spatial revolt of the elites and time-space t raje ctor ies of seg regat ion[J]. Housing Studies,2004,19(06):875-892

[14] 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M]. 北京:科

学出版社,1988:1

[15] 宋金平. 聚落地理专题[M]. 北京: 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2.[16] 陈苏柳. 城市形态的设计、发展与

演化——城市形态的双向组织研究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2-34.

[17] 汪德华. 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 南

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27.[18] 马新. 原始聚落与公共权力的生成

[J]. 山东大学学报, 2008(03): 91-99.[19] 贺业钜.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17-18.

[20] 夏勇. 贵州土司官寨聚落形态与建筑

分析——以开阳马头寨为例[J]. 重庆: 室内设计, 2012, 27(02): 61-64. 图表来源:

图1: 周周. 西安半坡遗址. [EB/OL].(2007-12-12)[2012-9-6].http://www.iuchina.cn/cyzn-front/news/news_show/2007-12/12926_2.html.

图2: 余文仪. 续修台湾府志[M]. 台北: 台湾大通书局, 1984: 3-4.

图3: 邱祎. 姬姓及其后裔的部分遗址. [EB/OL].(2006-03-10)[2012-9-6].http://www.ahexpo.org/a/200907/15111013.shtml.

图4:谭刚毅. 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63.

表1: 作者绘制

收稿日期:

2013-03-20(责任编辑:卢秀华)


相关内容

  • 侗族聚落及其文化初探_程艳
  • 第26卷 第2期重庆建筑大学学报Vol . 26 N о. 2 侗族聚落及其文化初探 程 艳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摘要:侗族聚落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因而极具研究的价值.通过对侗族聚落及其选址.形态的介绍, 进一步剖析了文化与聚落间的关联, ...

  • 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_问题及展望
  • 第14卷第1期2014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4,No. 1Feb. 2014 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问题及展望 吴志宏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 ...

  •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_徐荣
  • 第33卷第31期西建筑 Vol.33No.31 山2007年11月Nov. 2007SHANXI ARCHITECTURE 43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31-0043-03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徐 荣 摘 要:通过对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基本要素的分析,提出保护传统乡村聚 ...

  • 传统广府村落布局的传承与革新_以广东省阳东县平地村新村详细规划为例
  • [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8-0025-04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B 传统广府村落布局的传承与革新 -以广东省阳东县平地村新村详细规划为例 □ 黎逸科 [摘 要]传统广府村落的布局规整,前后有田野和鱼塘,东.西.北三面围有树林,建筑平面为三合院式,呈梳式布局 ...

  • 社区工作者考试题
  •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1.去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__神舟五号___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它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_"三个代表&q ...

  • 建筑的地域性
  • 首先黄总谈到了建筑的地域性,他说,建筑本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仅仅是一个"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的空间,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掩避体",建筑就是人类的房子,首先是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住"的问题,其次才是美观和文化.建筑的存在需要场地,而后房子的 ...

  • 城市规划杂志论文集
  • <城市规划> 2013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目标与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很多城市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过程中,单纯性增加对公交系统的投入,并以此作为评判公共交通改善的标准.但遗憾的是,大量的财力投入和缺乏魄力的公交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真正能够左右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的要素- ...

  • 主题五:聚落地理学
  • 聚落地理学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西宁 810008) 学号:[1**********] 摘要: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着重研究人口分布的具体形式-聚落.聚落地理分为乡村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两大部分.从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当前研究热点问题:城市化.城市 ...

  • 关于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0):297-300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 关于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陈莹,王旭东,王鹏飞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郑州450002) 摘要:介绍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概况,阐述中国不同学科领域对乡村景观概念的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