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理解、背诵歌词。

2.理解歌词中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3.学习体会歌词高度概括的语言以及准确生动的词语,体会诗歌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重点

理解歌词中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歌词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

2.导入:本文选自《长征组歌》,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乐章(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压黔镜( ) 重兵( ) 重飞渡( ) 调虎离山( ) 调换( ) ...

(2)释词。

重兵:力量雄厚的队伍。 压:逼近。 境:边境。

2.体会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3.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描写的?

第1—6行,写红军行军的艰难和军民鱼水深情。

第7—18行,写红军四渡赤水,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

4.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四渡赤水、飞渡乌江 威逼贵阳、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江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巡视。共同探究。

三、合作探究。

1.开头四句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道路崎岖、天热似火、饮水奇缺的严酷自然环境。

2.五六句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

3.用自己的话复述其中的一个故事。

4.品味些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压黔境:敌军的来势汹汹。

敌人气枪丢铠甲:敌人的狼狈不堪,前后对比鲜明。

出、飞渡、临、逼、赶、袭:红军作战机动灵活。

5.本文的中心句是,你能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6.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表现了红军在艰难环境中的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歌词。

五、板书设计:

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

强渡乌江

奇兵 盛赞 用兵如神

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

第二课时

一、自然导入: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靠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皑皑 泥毡 毯子

(2)解释下列词语。

调虎离山 千锤百炼

2.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描写的?

第1—4行,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的极大困难。

第5—12行,写红军的顽强意志,表现了红军官兵力量的源泉。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巡视。共同探究。

三、合作探究

1.《过雪山草地》中,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靠什么来克服?从文中哪些词语可看出来?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千锤百炼的红军靠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2.试向同学推荐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1)“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豪迈气概。

(2)“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硬盘。”用拟人手法表现红军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跃然纸上。“毯”“毡”二字用比喻精炼生动的表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坚强意志。

(3)“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 “更”字,一个 “越”字再次突出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这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能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或:“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一句盛赞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4.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原因是什么?

红军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

5.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表现了红军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拓展延伸:

1.有人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理解为: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体会.

2.革命歌曲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也必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唱革命歌曲过时了,应当唱优美抒情的歌曲。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长征组歌》两首

(钢铁汉) (骨更硬)

坚强 + 追求 = 过雪山草地

(千锤百炼) (志越坚)

《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理解、背诵歌词。

2.理解歌词中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3.学习体会歌词高度概括的语言以及准确生动的词语,体会诗歌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重点

理解歌词中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歌词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

2.导入:本文选自《长征组歌》,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乐章(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压黔镜( ) 重兵( ) 重飞渡( ) 调虎离山( ) 调换( ) ...

(2)释词。

重兵:力量雄厚的队伍。 压:逼近。 境:边境。

2.体会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3.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描写的?

第1—6行,写红军行军的艰难和军民鱼水深情。

第7—18行,写红军四渡赤水,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

4.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四渡赤水、飞渡乌江 威逼贵阳、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江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巡视。共同探究。

三、合作探究。

1.开头四句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道路崎岖、天热似火、饮水奇缺的严酷自然环境。

2.五六句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

3.用自己的话复述其中的一个故事。

4.品味些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压黔境:敌军的来势汹汹。

敌人气枪丢铠甲:敌人的狼狈不堪,前后对比鲜明。

出、飞渡、临、逼、赶、袭:红军作战机动灵活。

5.本文的中心句是,你能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6.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表现了红军在艰难环境中的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歌词。

五、板书设计:

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

强渡乌江

奇兵 盛赞 用兵如神

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

第二课时

一、自然导入: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靠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皑皑 泥毡 毯子

(2)解释下列词语。

调虎离山 千锤百炼

2.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描写的?

第1—4行,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的极大困难。

第5—12行,写红军的顽强意志,表现了红军官兵力量的源泉。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巡视。共同探究。

三、合作探究

1.《过雪山草地》中,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靠什么来克服?从文中哪些词语可看出来?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千锤百炼的红军靠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2.试向同学推荐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1)“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豪迈气概。

(2)“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硬盘。”用拟人手法表现红军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跃然纸上。“毯”“毡”二字用比喻精炼生动的表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坚强意志。

(3)“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 “更”字,一个 “越”字再次突出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这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你能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或:“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一句盛赞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4.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原因是什么?

红军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

5.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表现了红军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拓展延伸:

1.有人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理解为: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体会.

2.革命歌曲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也必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唱革命歌曲过时了,应当唱优美抒情的歌曲。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长征组歌》两首

(钢铁汉) (骨更硬)

坚强 + 追求 = 过雪山草地

(千锤百炼) (志越坚)


相关内容

  • 长征主题班会教案
  • 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班会教案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红军战士战胜了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 ...

  • 学校纪念12.9运动歌咏比赛策划书
  • 1.0、策划依据:纪念12.9学生运动是嘉定一中贯彻“两纲”精神的传统性活动,通过“唱革命歌曲、忆革命先烈、颂革命情怀”,让学生牢记历史,奋发图强,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0、适用范围:嘉定一中高一、高二年级(包含新疆预科、高一、高二) 3.0 策划过程: 3.0.1日程安排: 比赛活动 ...

  • 2[长征组歌两首]教学案
  • 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 授课时间:9月21日 第4周 星期一第5.7节 授课班级:专舞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 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⒋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 ...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教案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 ...

  • [开学第一课主题长征精神班会教案
  • [开学第一课主题长征精神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明确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传承长征精神,增强团队意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活动时间]12月7日上午第三节 [活动地点]音乐教室 [活动主持]沈逸帆.李润梅 [活动成员]封浜中学高二( ...

  • 长征de诗歌(整理版)
  • <长征 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 ...

  • 教学设计第12课红军长征匡
  • 教学设计 第12课 红军长征 实验中学 匡国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知识:识记红军长征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长征的路线及重要战役,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影响:理解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历史意义等. 2.基本能力 通过预习找出本课知识要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作长征路线图,锻炼学生 ...

  • 我们的共同理想教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
  • 案例背景 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如何自主.互助.合作.高效学习. 学习目标 知识-- ①共产主义最高理想:②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③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能力-- 结合我党的奋斗历程,弄清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认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看 ...

  • 红色经典歌曲 红歌经典
  • 红色经典歌曲 红歌经典收看地址 长征组歌-到吴起镇 北京颂歌 祖国颂 赞歌 歌唱祖国 黄河颂 英雄赞歌 我的祖国 跟着******走 我爱你中国 北京的金山上 唱支山歌给党听 万岁****** 红太阳照边疆 ******的话儿记心上 太阳最红 ******最亲 大海航行靠舵手 颂歌献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