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器人发展概述

并联机器人发展概述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并联机器人已从简单的上下料装置发展成数字化制造中的重要单元。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并联机器人的特点、分类、应用,从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策略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并联机器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面临的问题。

1895年,数学家Cauchy 研究一种“用关节连接的八面体”,开始人类历史上并联机器的研究。1938年Pollard 提出采用并联机构来给汽车喷漆。1949年Caough 提出用一种并联机构的机器检测轮胎,这是真正得到运用的并联机构。而并联结构的提出和应用研究则开始于70年代。1965年,德国人Stewart 发明了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并作为飞行模拟器用于训练飞行员。1978年澳大利亚人Hunttichu 把六自由度的Stewart 平台机构作为机器人机构,自此,并联机器人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

自工业机器人问世以来,采用串联机构的机器人占主导位置。串联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空间大,因而获得广泛应用。由于串联机器人自身的限制,研究人员逐渐把研究方向转向并联机器人。和串联机器人相比并联结构其末端件上同时由6根杆支撑,与串联的悬臂梁相比刚度大,结构稳定。由于刚度大,并联结构较串联结构在相同的自重或体积下,有高的多的承载能力大。串联机构末端件上的误差是各个关节误差的积累和放大,因而误差大、精度低,并联式则没有那样的误差积累和放大关系,微动精度高。 串联机器人的驱动电机及传动系统大都放在运动着的大小臂上,增加了系统的惯量,恶化了动力性能,而并联机器人将电机置于机座上,减小了运动负荷。在位置求解上,串联机构正解容易,但反解困难。而并联机构正解困难,反解非常容易,而机器人在线实时计算是要计算反解的。

根据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数,可以分为:2自由度并联机构。2自由度并联机构,如5-R ,3-R-2-P (R 表示旋转,P 表示平移)。平面5杆机构是最典型的2自由度并联机构,这类机构一般具有2个平移自由度。3自由度并联机构。3自由度并联机构种类较多,形式复杂,一般有以下形式,平面3自由度并联机构,如3-RRP 机构、3-RPR 机构、它们具有2个旋转自由度和1个平移自由度;3维纯平移机构,如Star Like 并联机构、Tsai 并联机构,该类机构的运动学正反解都很简单,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3维平移空间机构;空间3自由度并联机构,如典型的3-RPS 机构、这类机构属于欠秩机构,在工作空间不同的点,其运动形式不同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由于这种特殊的运动特性,阻碍了该类机构在实际的广泛应用;4自由度并联机构。4自由度并联机构大多不是完全的并联机构,如2-UPS-1-RRRR 机构,运动平台通过3个支链与顶平台相连,有2个运动链是相同的,各具有一个虎克铰U ,1个平移副P ,其中P 和1个R 是驱动副,因此这种机构不是完全并联机构。5自由度并联机构。现有的5自由度并联机构结构复杂,如韩国的Lee 的5自由度并联机构具有双层结构。6自由度并联机构。该类并联机器人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最多的并联机构,一般情况下,该类机构具有6个运动链。随着6自由度并联机构研

究的深入,现有的并联机构中,也有拥有3个运动链的6自由度并联机构,如3-PRPS 和3-UPS 等机构,还有在3个分支的每个分支上附加1个5杆机构作这驱动机构的6自由度并联机构等。

并联机构的出现,扩大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随着并联机器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并联机器人的应用大体分为六大类。运动模拟器、并联机床、工业机器人、微动机构、医用机器人和操作器。运动模拟器。应用最广泛的是飞行模拟器。训练用飞行模拟器具有节能、经济、安全、不受场地和气象条件限制、训练周期短、训练效率高等突出优点,目前已成为各类飞行员训练的必备工具。同时,这种运动模拟器也是研究和开发各种运载设备的重要工具。通过模拟器可以在早期发现问题、减少风险、进行综合系统验证,解决各系统间的动态匹配关系、加速系统实验过程,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开发费用。并联机床。用作并联机床是并联机构最具吸引力的应用。并联机床结构简单,传动链短,刚度大、质量轻、成本低,容易实现“6轴联动”,能加工更加复杂的三维曲面。还具有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便于重组和模块化设计,可构成形式多样的布局和自由度组合。工业机器人。随着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高速进程,以及加工业工艺的不断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和接受。工业机器人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减少了特殊环境工作的危险和实现对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降低和人员劳动保护意识的提高。微动机构:微动机构是并联机器人的重要应用。微动机构发挥了并联机构的特点,工作空间不大,但精度和分辨率非常高。医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已经成为医学外科学会和机器人学会共同关注的新技术领域。医疗机器人具有选位准确、动作精细、避免病人传染等特点。近年来,医疗机器人引起美、法、德、意、日等国家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操作器:并联机器人可以用作飞船和空间对接器的对接机构,上下平台中间都有通孔作为对接后的通道,上下平台作为对接环,由6个直线驱动器以帮助飞船对正,对接机构还能完成吸收能量和减振,以及主动抓取、对正拉紧、柔性结合、最后锁住卡紧等工作。对于困难的地下工程,如土方挖掘、煤矿开采,也可以采用这种强力的并联机构。

由于并联机器人能够解决串联机器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因而,并联机器人扩大了整个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由并联机器人研究发展起来的空间多自由度多环并联机构学理论,对机器人协调、多指多关节高灵活手抓等构成的并联多环机构学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并联机构已经成为机构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并联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策略三大方向。

由于并联机器人系统的复杂性,其控制策略、控制方法的研究非常困难。最初设计控制系统时。常常把并联机器人的各个分支当作完全独立的系统,使用一些常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在实际中难以实现或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并联机器人控制策略的研究才有了一定进展。Charles C.Nguyen 等研究了Stewart 平台关节空间中的自适应控制,控制算法由PD 控制构成,此算法在低速下条件能够适应静态或动态的负载变化。Bryfogle 等进行了并联机器人力反馈控制的研究,内环采用固

定增益的PID 控制和外环采用动力学模型进行前馈补偿。Koditschek 将6-DOF 并联机器人系统分为机械和电机两个子系统。分别建立了两个子系统的模型和设计了控制器,从而得到整个系统的控制器,并证明了闭环控制系统的指数稳定性。Y .Ting 通过研究Stewart 并联平台在任务空间的控制方法,指出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是将系统模型中与未知参数有关的项同已知的、可确定的项分离开来,得到只包含未知参数的参数灵敏度模型。Seunghoon Chae,M .Honegger 在对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Chung 等对液压驱动的Stewart 平台进行了模糊控制方法和稳定性研究,指出模糊控制器输出的大小和符号主要由位置误差决定,而速度误差仅对控制输出的大小起作用,并用Popov 稳定性判据证明了模糊系统的全局稳定性。我国科研人员也对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理论与策略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王洪瑞等将离散变结构理论应用于并联机器人的轨迹控制,引进了离散趋近律的概念,给出了实用的离散变结构控制算法。孔令富等基于6一DOF 液压并联机器人的液压主动关节控制模型,通过分析机器人动力学方程,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力补偿控制方法。接着。又对并联机器人力控制算法基于并行结构的计算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并行处理双机系统结构,提高了算法处理速度,保证了实时力控制。李成刚等在分析并联机床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上,运用具有比例微分前馈环节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实现了对并联机床的动态控制。左爱秋等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视觉的方法来检测六自由度平台的静动态位姿,较好地解决了六自由度平台位姿检测的难题。王洪等根据并联机器人控制的特点,将积分变结构控制理论应用于并联机器人的轨迹跟踪,同时引入了趋近律,给出了积分变结构控制规律。焦晓红,方一鸣针对液压伺服驱动并联机器人数学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具有变速趋近律的离散滑模变结构控制器。接着,又对含有不确定性的液压并联机器人,设计了一种鲁棒自适应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克服参数变化和负载扰动的不良影响,系统的鲁棒全局渐近稳定性和动态跟踪性能较好。万亚民等针对液压并联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参数时变和耦合力扰动问题,通过在前馈型网络中增加反馈环节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动态神经网络,同时根据能全面衡量系统性能的综合目标函数,推导出了网络控制学习算法。张泽友等通过在基本模糊控制器中引入智能积分环节,设计了一种用于并联机器人轨迹跟踪的模糊控制器,系统对参数摄动和外界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何景峰等针对六自由度Stewart 型并联机器人,利用反馈线性化和PD 控制实现了平移运动间的解耦,又通过设计一种解耦控制器完成了旋转输出解耦,从而实现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输出间的完全解耦。杨志永,黄田等针对一种3-HSS 并联机床导出了外移动副驱动,含平行四边形支链结构的并联机构位置、速度及加速度逆解模型,并利用虚功原理建立其刚体动力学逆解模型,设计了一种鲁棒轨迹跟踪控制器,确保了跟踪误差的一致终值有界性。马骁等导出了2-DOF 并联机械手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逆解模型,并根据动能定理计算了机械手的质量惯性矩阵,实现了控制算法解耦,利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能用于实时控制的动力学简化模型,并设计了适合于并联机械手的计算力矩控制器。

近年来,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和和实时性能等控制问题是并联机器人研究的重点,

而智能控制则是并联机器人控制的高级阶段,它指的的是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算法引入到并联机器人的控制中。

并联机器人具有很多传统串联机器人不具备的优点,并联机器人还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适用于不同工作要求的新型的并联机构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目前,并联机器人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应包含以下内容:不同自由度的新型并联机构的研究。研究新型的并联机构,并研究相应的运动学、动力学等理论,必将会进一步丰富并联机构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扩大并联机构的应用范围;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数值算法的研究。主要是提高位置正解的计算速度,这项工作是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的基础;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研究。建立通用的适用于控制系统设计的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数学模型,这项工作是计开发出具有优良动力学性能的并联机构,对不同类型并联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并联机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研究各种奇异性对工作空间的影响,可以提高我们对并联机构运动机理的认识,是进行并联机构无奇异路径规划和实现运动的可控性的基础;并联机器人误差分析。建立实用的、完整的并联机构误差数学模型,分析并联机构输入误差因子对动平台位资误差的影响,从而通过控制敏感输入误差因子,提高并联机器人精度;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由于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等特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在某些时候的运动、动力分析反而变得更复杂。

并联机器人发展概述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并联机器人已从简单的上下料装置发展成数字化制造中的重要单元。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并联机器人的特点、分类、应用,从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策略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并联机器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面临的问题。

1895年,数学家Cauchy 研究一种“用关节连接的八面体”,开始人类历史上并联机器的研究。1938年Pollard 提出采用并联机构来给汽车喷漆。1949年Caough 提出用一种并联机构的机器检测轮胎,这是真正得到运用的并联机构。而并联结构的提出和应用研究则开始于70年代。1965年,德国人Stewart 发明了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并作为飞行模拟器用于训练飞行员。1978年澳大利亚人Hunttichu 把六自由度的Stewart 平台机构作为机器人机构,自此,并联机器人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

自工业机器人问世以来,采用串联机构的机器人占主导位置。串联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空间大,因而获得广泛应用。由于串联机器人自身的限制,研究人员逐渐把研究方向转向并联机器人。和串联机器人相比并联结构其末端件上同时由6根杆支撑,与串联的悬臂梁相比刚度大,结构稳定。由于刚度大,并联结构较串联结构在相同的自重或体积下,有高的多的承载能力大。串联机构末端件上的误差是各个关节误差的积累和放大,因而误差大、精度低,并联式则没有那样的误差积累和放大关系,微动精度高。 串联机器人的驱动电机及传动系统大都放在运动着的大小臂上,增加了系统的惯量,恶化了动力性能,而并联机器人将电机置于机座上,减小了运动负荷。在位置求解上,串联机构正解容易,但反解困难。而并联机构正解困难,反解非常容易,而机器人在线实时计算是要计算反解的。

根据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数,可以分为:2自由度并联机构。2自由度并联机构,如5-R ,3-R-2-P (R 表示旋转,P 表示平移)。平面5杆机构是最典型的2自由度并联机构,这类机构一般具有2个平移自由度。3自由度并联机构。3自由度并联机构种类较多,形式复杂,一般有以下形式,平面3自由度并联机构,如3-RRP 机构、3-RPR 机构、它们具有2个旋转自由度和1个平移自由度;3维纯平移机构,如Star Like 并联机构、Tsai 并联机构,该类机构的运动学正反解都很简单,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3维平移空间机构;空间3自由度并联机构,如典型的3-RPS 机构、这类机构属于欠秩机构,在工作空间不同的点,其运动形式不同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由于这种特殊的运动特性,阻碍了该类机构在实际的广泛应用;4自由度并联机构。4自由度并联机构大多不是完全的并联机构,如2-UPS-1-RRRR 机构,运动平台通过3个支链与顶平台相连,有2个运动链是相同的,各具有一个虎克铰U ,1个平移副P ,其中P 和1个R 是驱动副,因此这种机构不是完全并联机构。5自由度并联机构。现有的5自由度并联机构结构复杂,如韩国的Lee 的5自由度并联机构具有双层结构。6自由度并联机构。该类并联机器人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最多的并联机构,一般情况下,该类机构具有6个运动链。随着6自由度并联机构研

究的深入,现有的并联机构中,也有拥有3个运动链的6自由度并联机构,如3-PRPS 和3-UPS 等机构,还有在3个分支的每个分支上附加1个5杆机构作这驱动机构的6自由度并联机构等。

并联机构的出现,扩大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随着并联机器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并联机器人的应用大体分为六大类。运动模拟器、并联机床、工业机器人、微动机构、医用机器人和操作器。运动模拟器。应用最广泛的是飞行模拟器。训练用飞行模拟器具有节能、经济、安全、不受场地和气象条件限制、训练周期短、训练效率高等突出优点,目前已成为各类飞行员训练的必备工具。同时,这种运动模拟器也是研究和开发各种运载设备的重要工具。通过模拟器可以在早期发现问题、减少风险、进行综合系统验证,解决各系统间的动态匹配关系、加速系统实验过程,缩短研制周期,降低开发费用。并联机床。用作并联机床是并联机构最具吸引力的应用。并联机床结构简单,传动链短,刚度大、质量轻、成本低,容易实现“6轴联动”,能加工更加复杂的三维曲面。还具有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便于重组和模块化设计,可构成形式多样的布局和自由度组合。工业机器人。随着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高速进程,以及加工业工艺的不断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和接受。工业机器人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减少了特殊环境工作的危险和实现对人员的劳动强度的降低和人员劳动保护意识的提高。微动机构:微动机构是并联机器人的重要应用。微动机构发挥了并联机构的特点,工作空间不大,但精度和分辨率非常高。医用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已经成为医学外科学会和机器人学会共同关注的新技术领域。医疗机器人具有选位准确、动作精细、避免病人传染等特点。近年来,医疗机器人引起美、法、德、意、日等国家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操作器:并联机器人可以用作飞船和空间对接器的对接机构,上下平台中间都有通孔作为对接后的通道,上下平台作为对接环,由6个直线驱动器以帮助飞船对正,对接机构还能完成吸收能量和减振,以及主动抓取、对正拉紧、柔性结合、最后锁住卡紧等工作。对于困难的地下工程,如土方挖掘、煤矿开采,也可以采用这种强力的并联机构。

由于并联机器人能够解决串联机器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因而,并联机器人扩大了整个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由并联机器人研究发展起来的空间多自由度多环并联机构学理论,对机器人协调、多指多关节高灵活手抓等构成的并联多环机构学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并联机构已经成为机构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并联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策略三大方向。

由于并联机器人系统的复杂性,其控制策略、控制方法的研究非常困难。最初设计控制系统时。常常把并联机器人的各个分支当作完全独立的系统,使用一些常规控制方法进行控制,在实际中难以实现或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并联机器人控制策略的研究才有了一定进展。Charles C.Nguyen 等研究了Stewart 平台关节空间中的自适应控制,控制算法由PD 控制构成,此算法在低速下条件能够适应静态或动态的负载变化。Bryfogle 等进行了并联机器人力反馈控制的研究,内环采用固

定增益的PID 控制和外环采用动力学模型进行前馈补偿。Koditschek 将6-DOF 并联机器人系统分为机械和电机两个子系统。分别建立了两个子系统的模型和设计了控制器,从而得到整个系统的控制器,并证明了闭环控制系统的指数稳定性。Y .Ting 通过研究Stewart 并联平台在任务空间的控制方法,指出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是将系统模型中与未知参数有关的项同已知的、可确定的项分离开来,得到只包含未知参数的参数灵敏度模型。Seunghoon Chae,M .Honegger 在对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Chung 等对液压驱动的Stewart 平台进行了模糊控制方法和稳定性研究,指出模糊控制器输出的大小和符号主要由位置误差决定,而速度误差仅对控制输出的大小起作用,并用Popov 稳定性判据证明了模糊系统的全局稳定性。我国科研人员也对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理论与策略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王洪瑞等将离散变结构理论应用于并联机器人的轨迹控制,引进了离散趋近律的概念,给出了实用的离散变结构控制算法。孔令富等基于6一DOF 液压并联机器人的液压主动关节控制模型,通过分析机器人动力学方程,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力补偿控制方法。接着。又对并联机器人力控制算法基于并行结构的计算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并行处理双机系统结构,提高了算法处理速度,保证了实时力控制。李成刚等在分析并联机床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上,运用具有比例微分前馈环节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实现了对并联机床的动态控制。左爱秋等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视觉的方法来检测六自由度平台的静动态位姿,较好地解决了六自由度平台位姿检测的难题。王洪等根据并联机器人控制的特点,将积分变结构控制理论应用于并联机器人的轨迹跟踪,同时引入了趋近律,给出了积分变结构控制规律。焦晓红,方一鸣针对液压伺服驱动并联机器人数学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具有变速趋近律的离散滑模变结构控制器。接着,又对含有不确定性的液压并联机器人,设计了一种鲁棒自适应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克服参数变化和负载扰动的不良影响,系统的鲁棒全局渐近稳定性和动态跟踪性能较好。万亚民等针对液压并联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参数时变和耦合力扰动问题,通过在前馈型网络中增加反馈环节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动态神经网络,同时根据能全面衡量系统性能的综合目标函数,推导出了网络控制学习算法。张泽友等通过在基本模糊控制器中引入智能积分环节,设计了一种用于并联机器人轨迹跟踪的模糊控制器,系统对参数摄动和外界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何景峰等针对六自由度Stewart 型并联机器人,利用反馈线性化和PD 控制实现了平移运动间的解耦,又通过设计一种解耦控制器完成了旋转输出解耦,从而实现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输出间的完全解耦。杨志永,黄田等针对一种3-HSS 并联机床导出了外移动副驱动,含平行四边形支链结构的并联机构位置、速度及加速度逆解模型,并利用虚功原理建立其刚体动力学逆解模型,设计了一种鲁棒轨迹跟踪控制器,确保了跟踪误差的一致终值有界性。马骁等导出了2-DOF 并联机械手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逆解模型,并根据动能定理计算了机械手的质量惯性矩阵,实现了控制算法解耦,利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能用于实时控制的动力学简化模型,并设计了适合于并联机械手的计算力矩控制器。

近年来,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和和实时性能等控制问题是并联机器人研究的重点,

而智能控制则是并联机器人控制的高级阶段,它指的的是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算法引入到并联机器人的控制中。

并联机器人具有很多传统串联机器人不具备的优点,并联机器人还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适用于不同工作要求的新型的并联机构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目前,并联机器人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应包含以下内容:不同自由度的新型并联机构的研究。研究新型的并联机构,并研究相应的运动学、动力学等理论,必将会进一步丰富并联机构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扩大并联机构的应用范围;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数值算法的研究。主要是提高位置正解的计算速度,这项工作是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的基础;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研究。建立通用的适用于控制系统设计的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数学模型,这项工作是计开发出具有优良动力学性能的并联机构,对不同类型并联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并联机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研究各种奇异性对工作空间的影响,可以提高我们对并联机构运动机理的认识,是进行并联机构无奇异路径规划和实现运动的可控性的基础;并联机器人误差分析。建立实用的、完整的并联机构误差数学模型,分析并联机构输入误差因子对动平台位资误差的影响,从而通过控制敏感输入误差因子,提高并联机器人精度;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由于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等特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在某些时候的运动、动力分析反而变得更复杂。


相关内容

  • 仿生机构的分类及其结构简介
  • 仿生机构的分类及其结构简介 摘 要 仿生机构是由刚性构件.柔韧构件.仿生构件以及动力元件等人为实物组合而成的机槭系统.仿生机构按照机构所能实现的运动功能可划分为仿鸟飞行机构.仿蛇爬行机构.多足步行机构.尾鳍推进机构等.本文针对以上四种类型的仿生机构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分别举例介绍了其结构形式. 关键词 ...

  •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关键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
  • 2011年7月 第39卷第13期 机床与液压 MACHINET00L&HYDRAUUCS Jul.2011VoL39No.13 DOI:10.3969/j.issn.1001-3881.2011.13.040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关键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 阮鸿雁,王云鹤 (江苏大学机电研究所 ...

  • 机器人学第三章(机器人的机型与结构)
  • 第三章 机器人的机型与结构 3.1 串联机器人机械手的形态与自由度 机械手的动作形态是由三种不同的单位动作 (a)旋转 --旋转.回转.伸缩组合而成的. 如图3-1所示,旋转或回转是指运动机构产生相对转动,两者的不同仅在于转动部件的轴线与转动轴线是否同轴,因而常常把它们笼统地称为 (b)回转 转动. ...

  • 冷库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冷库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总论 „„„„„„„„„„„„„„„„„„„„„„„„„„„„„„„„„ 4 (一)项目背景 „„„„„„„„„„„„„„„„„„„„„„„„„„„„„„ 4 (二)项目概况 „„„„„„„„„„„„„„„„„„„„„„„„„„„„„„ 6 ...

  • 机械手翻译
  • 逆动力学和冗余驱动内力并联式机器人 许云窦,姚建涛,赵永胜 --燕山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中国河北秦皇岛,066004 关键词:冗余驱动,逆动力学,变形协调,内力,伪逆,锻造操作机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解决冗余方式进行驱动的并联机器人的逆力问题的新方法. 考虑到支撑臂的弹性变形,所有支撑臂的弹性变形协 ...

  • 三自由度绳驱动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三自由度绳驱动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Three-DOF Wire-driven parallel robot kinematics analysis 乔文刚,盛如龙,乔 魏 QIAO Wen-gang, SHENG Ru-long, QIAO Wei (内蒙古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包头 01401 ...

  • 高频电子电路教案
  • 高频电子线路教案 说明: 1. 教学要求按重要性分为3个层次,分别以"掌握★.熟悉◆.了解▲"表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其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目标. 2. 作业习题选自教材: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第四版. 3. 以图表方式突出授课思路,串接各章节知识点,便于 ...

  • 基于螺旋理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
  •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第24卷,第4期,2007年7月 Journalof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 V01.24,No.4,Jul.2007 文章编号:1673-385t(2007)04-0433-06 基于螺旋理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 李秦JII,杨元兆,陈巧红.胡 ...

  • Delta型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几何解法
  • 第35卷 第1期2003年1月 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35No 1J an. , 2003 Delta 型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几何解法 赵 杰, 朱延河, 蔡鹤皋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的封闭解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