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我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启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再到隋唐时期的高峰,到两宋时期的鼎盛,之后由盛转衰。绘画的基本形式也由启蒙时期的以形为主到以形写神,再到以形传神,到后面的重神轻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人物画 以形写神 以形传神 重神轻形   人物画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它是以人物形象为绘画主体的绘画门类的统称。在我国,人物画较山水和花鸟等画科出现得早。大体上分为历史画、故事画、仕女画、风俗画、肖像画、道释画等。纵观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人物画的主旨就是力求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神形兼备、逼真传神。   一、远古时期的“以形为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以形写神”   中国人物画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1)和马家窑文化中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图2)等陶制器具中,原始人就开始以人物为表现对象,在陶制器具上绘画出简单而粗犷的原始绘画形式,这些原始的绘画艺术虽然简单而又粗犷,但是基本上能彰显人物的形态和动作,这是中国历史上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物画的雏形。   《孔子家语》中也记载了周代出现有抑恶扬善画面的历史人物壁画。而在湖南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图3)和长沙市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图》(图4)两幅战国时期的帛画,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这两幅人物帛画主要用线条的浓淡、转折、粗细、方圆等艺术手法加以聚散、虚实、强弱、疏密等线描形式描画人物形象,还采用渲染与平涂相结合的设色方法,充分表明了那个时期的绘画已经初步具备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基本的以线造型的特点。但那一时期的人物画并不是人们出于审美冲动而创作,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或者是为统治者的统治而做的宣传。体现了那一时期的人物绘画作品基本上是以形为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社会混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原先的精神主导地位,人们开始崇尚起以老庄为代表的玄学之风,文人骚客的思想也得到空前自由,人物画由原来的简单粗犷逐渐变得丰富而细腻,加之外来佛教的传入,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物画盛行,同时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谢赫、张僧繇等一批人物画绘画大师。这个时期,在绘画理论上也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观点。东晋的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形神论”,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美学理论基础。从此,我国早期的人物绘画从最初的“形似”慢慢向“神似”转变,但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形神论”中最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在“形似”上。他指出,“形神论”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是:写形的出发点是为了传神,但是要想达到传神的目的也不能“‘空其实对’,否则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查也”。①南齐谢赫在顾恺之的“形神论”理论基础上,在他自己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中国画造型理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与总结而日臻完善,成为我国绘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二、隋唐时期的“以形传神”   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全国统一、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非常活跃,人物画的发展到了高峰期。盛唐时期的“画圣”吴道子将宗教人物画像推向了更生动,也更富有表现力的高点,他笔下刻画的人物衣带飘飘、线条遒劲、气势圆转,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人们称之为“吴带当风”。他还倾向于在焦墨线条中略加简单、淡雅的色彩,不同于前期的着重于重色彩的艺术风格,因此也被世人称之为“吴装”。吴道子的一生精力旺盛,对绘画艺术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前后创作的绘画作品在长安和洛阳两个地方仅壁画就有300多堵墙。他创作的壁画《地狱变相图》,全龛高有13.8米,宽为19.4米,画像部分四层,其中描绘有地藏菩萨、10个地狱阎王、10余座判官、众鬼卒和一些鬼魂等;画面中虽然没有牛头马面、刀山剑林等,但其中体现的阴森之气,能令每一位观者毛骨悚然。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曾看到这幅壁画,在《寺塔记》中写道:“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戟。”据说,很多宰禽杀鱼的人看到这幅壁画之后纷纷改行,怕招到轮回报应,可见这幅壁画的威慑力。吴道子不借助恐怖的图画,却起到强烈的效果,说明他的艺术精湛,其作品做到了“以形传神”。   《虢国夫人游春图》(图5)描绘的是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眷属们三月三骑马出游图。画面刻画的是出游途中的一个瞬间,全画共九人、八匹马,布局错落有序,人马疏密有度。马蹄刚抬起来,还没有来得及落下。虢国夫人出现在整个画面中间,秦国夫人则居虢国夫人右边,正在向虢国夫人诉说着什么。画面用线劲细、圆润,色彩艳丽又不浓郁,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而又独具特色。此外,张萱的唐代仕女形象也十分逼真而传神,是唐代仕女们的典型写照,也成为现代人研究、了解唐代仕女以及贵族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说,张萱的人物画风格直接影响到晚唐及五代十国以至之后的画风。   继张萱之后,唐代另一个在仕女画方面十分出色的画家就是周�。他笔下的人物画像不仅能刻画人物神情状态,还能表现人的性格特征。他的传世之作《簪花仕女图》(图6)长180厘米,宽46厘米,重彩画,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幅仕女图用笔朴实、线条劲细、气韵典雅、色彩明艳,画中描绘了几位衣着艳丽、体态雍容华贵的贵族妇女在侍女的陪同下,在空旷而又幽静的庭院里以“逗狗、赏花、戏鹤、扑蝶”等游戏来取乐打发时间。几名仕女看似相似,仔细一看又各有各的特点。从右边起第一位是身穿红色长裙、紫褐色外披,头插一朵牡丹花,身体右倾,左手执着一支拂尘在逗弄着小狗;对面站着的仕女则身着朱红色带大团圆花长裙,外披着一层浅紫色的纱罩,右手轻撩薄纱罩领,似乎有不胜闷热的感觉;第三位侍女则手拿团扇,衣着和发饰相对于其他贵妇人没有那么华贵与艳丽,神情也比较谨慎与安详;第四位贵妇发髻上插着一朵荷花,身披白色格子薄纱,右手拈着一只红花,正凝神地观赏着;第五位贵妇头上戴着海棠花,披着大红色的披风,正从远处缓缓走来,头饰及衣着甚是华贵;最后一位贵妇的鬓角插着芍药花,身披浅紫色薄纱罩,右手托着一只蝴蝶,头却回顾地看着地上的小狗,整个画面的卷首和卷尾的贵妇都以回首顾盼的姿势看着地上的小狗,把画面归拢到一起,形成一幅完美的画卷。画中的仕女有着丰腴的体形、雍容华贵的仪态,看上去悠闲自得,但通过眉里行间可以看出她们的空虚与寂寞之感。   可见,周�不仅在人物画上展现人物的形态与体貌特征,更善于在眉宇行间将女性的微妙心态流露出来,如“寂寞、惆怅、哀怨、空虚”等。后人将周�的人物画尊称为“周家样”,其暗示着周�的艺术成就和地位已经超过其师张萱,同时也意味着他的画艺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艺术根底。   在唐代以前,人物画的内容基本上是宗教人物或者为政治服务。到了唐代,无论是宫廷里的画师还是民间的画家,在人物画的造型上基本上形成一定的程式,在描线、着色、构图等艺术表现语言上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水平。画家笔下的人物除了鲜活与惟妙惟肖之外,更能在眉宇行间流露出他们的微妙心态,也说明这时期的艺术风格是通过人物形态来展示人物性格,以形传神的。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我国人物画现实主义表现风格的开端。   三、五代十国与两宋时期的“重神轻形”   五代十国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较短,从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是54年。在人物画的发展上,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题材内容由政治与宗教人物为主逐渐演变为宗教神话、政治人物、文人生活、历史故事为主体描绘对象。画家描绘人物心理与神情状态的传神写照功能又有了提高。这个时期的人物画画家代表有南唐画家顾闳中。   到了两宋时期,由于宫廷中“翰林书画院”的建立和宋徽宗时期天下画家都可以通过考试做官的推动,宫廷绘画达到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北宋的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为24.8厘米,描绘了清明节时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这幅画卷以长卷的形式铺张开来、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内容丰富,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815个衣着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纳入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图画中来。画面中人物稀疏相间、有条不紊,其中穿插着各种活动,从宁静的郊区一直延伸到热闹的街市上,处处引人入胜。这幅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南宋梁楷所做的《泼墨仙人图》(图7)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用泼墨来写意的人物画。这幅作品高48.7厘米,宽27.7厘米,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中除了仙人的面部和胸部用细线勾勒出神态之外,其余部分皆用阔笔横扫涂抹。仙人憨态可掬,却又洞悉一切,嘴角含着一丝不可觉察的微笑。   四、元明清时期   元代开始,由于统治者的民族歧视以及重武轻文的观念,文人志士无法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只好把情感寄托于山水诗画之间。这个时期人物画发展缓慢,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高过人物画,人物画成为了山水花鸟画中间的点缀,从而出现了“疏于人事”的状况。尽管如此,社会上仍出现了一些人物画大家,如赵孟�、王绎、张渥等。到了明朝时期,人物画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但这个时期的画家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画面的主题则是以人的活动为主要线路,以表达人的思想及境界为主要目的而立意构思。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在山水画上取得成就,但同时在人物画上也成就卓越的画家,如唐寅、仇英、丁云鹏、崔子忠等。到了古代史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受到外来绘画形式的影响,西洋画法和中国画法相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清代宫廷人物画的绘画风格,特别是晚清梅派人物画的加入,人物画的绘画形式在既保留本国独有特色的前提下,又广泛吸取外来的绘画技巧,在题材和内容上都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注释:   ①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M].陈传席点校注译,陈传席文集:第1卷.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106.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国家教委.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贺秀梅)

  【内容摘要】我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启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再到隋唐时期的高峰,到两宋时期的鼎盛,之后由盛转衰。绘画的基本形式也由启蒙时期的以形为主到以形写神,再到以形传神,到后面的重神轻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心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人物画 以形写神 以形传神 重神轻形   人物画是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它是以人物形象为绘画主体的绘画门类的统称。在我国,人物画较山水和花鸟等画科出现得早。大体上分为历史画、故事画、仕女画、风俗画、肖像画、道释画等。纵观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人物画的主旨就是力求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神形兼备、逼真传神。   一、远古时期的“以形为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以形写神”   中国人物画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1)和马家窑文化中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图2)等陶制器具中,原始人就开始以人物为表现对象,在陶制器具上绘画出简单而粗犷的原始绘画形式,这些原始的绘画艺术虽然简单而又粗犷,但是基本上能彰显人物的形态和动作,这是中国历史上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物画的雏形。   《孔子家语》中也记载了周代出现有抑恶扬善画面的历史人物壁画。而在湖南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图3)和长沙市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图》(图4)两幅战国时期的帛画,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这两幅人物帛画主要用线条的浓淡、转折、粗细、方圆等艺术手法加以聚散、虚实、强弱、疏密等线描形式描画人物形象,还采用渲染与平涂相结合的设色方法,充分表明了那个时期的绘画已经初步具备了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基本的以线造型的特点。但那一时期的人物画并不是人们出于审美冲动而创作,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或者是为统治者的统治而做的宣传。体现了那一时期的人物绘画作品基本上是以形为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社会混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原先的精神主导地位,人们开始崇尚起以老庄为代表的玄学之风,文人骚客的思想也得到空前自由,人物画由原来的简单粗犷逐渐变得丰富而细腻,加之外来佛教的传入,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物画盛行,同时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谢赫、张僧繇等一批人物画绘画大师。这个时期,在绘画理论上也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观点。东晋的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形神论”,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美学理论基础。从此,我国早期的人物绘画从最初的“形似”慢慢向“神似”转变,但顾恺之“以形写神”的“形神论”中最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在“形似”上。他指出,“形神论”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是:写形的出发点是为了传神,但是要想达到传神的目的也不能“‘空其实对’,否则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查也”。①南齐谢赫在顾恺之的“形神论”理论基础上,在他自己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中国画造型理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与总结而日臻完善,成为我国绘画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二、隋唐时期的“以形传神”   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全国统一、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非常活跃,人物画的发展到了高峰期。盛唐时期的“画圣”吴道子将宗教人物画像推向了更生动,也更富有表现力的高点,他笔下刻画的人物衣带飘飘、线条遒劲、气势圆转,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人们称之为“吴带当风”。他还倾向于在焦墨线条中略加简单、淡雅的色彩,不同于前期的着重于重色彩的艺术风格,因此也被世人称之为“吴装”。吴道子的一生精力旺盛,对绘画艺术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前后创作的绘画作品在长安和洛阳两个地方仅壁画就有300多堵墙。他创作的壁画《地狱变相图》,全龛高有13.8米,宽为19.4米,画像部分四层,其中描绘有地藏菩萨、10个地狱阎王、10余座判官、众鬼卒和一些鬼魂等;画面中虽然没有牛头马面、刀山剑林等,但其中体现的阴森之气,能令每一位观者毛骨悚然。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曾看到这幅壁画,在《寺塔记》中写道:“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戟。”据说,很多宰禽杀鱼的人看到这幅壁画之后纷纷改行,怕招到轮回报应,可见这幅壁画的威慑力。吴道子不借助恐怖的图画,却起到强烈的效果,说明他的艺术精湛,其作品做到了“以形传神”。   《虢国夫人游春图》(图5)描绘的是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眷属们三月三骑马出游图。画面刻画的是出游途中的一个瞬间,全画共九人、八匹马,布局错落有序,人马疏密有度。马蹄刚抬起来,还没有来得及落下。虢国夫人出现在整个画面中间,秦国夫人则居虢国夫人右边,正在向虢国夫人诉说着什么。画面用线劲细、圆润,色彩艳丽又不浓郁,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而又独具特色。此外,张萱的唐代仕女形象也十分逼真而传神,是唐代仕女们的典型写照,也成为现代人研究、了解唐代仕女以及贵族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说,张萱的人物画风格直接影响到晚唐及五代十国以至之后的画风。   继张萱之后,唐代另一个在仕女画方面十分出色的画家就是周�。他笔下的人物画像不仅能刻画人物神情状态,还能表现人的性格特征。他的传世之作《簪花仕女图》(图6)长180厘米,宽46厘米,重彩画,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幅仕女图用笔朴实、线条劲细、气韵典雅、色彩明艳,画中描绘了几位衣着艳丽、体态雍容华贵的贵族妇女在侍女的陪同下,在空旷而又幽静的庭院里以“逗狗、赏花、戏鹤、扑蝶”等游戏来取乐打发时间。几名仕女看似相似,仔细一看又各有各的特点。从右边起第一位是身穿红色长裙、紫褐色外披,头插一朵牡丹花,身体右倾,左手执着一支拂尘在逗弄着小狗;对面站着的仕女则身着朱红色带大团圆花长裙,外披着一层浅紫色的纱罩,右手轻撩薄纱罩领,似乎有不胜闷热的感觉;第三位侍女则手拿团扇,衣着和发饰相对于其他贵妇人没有那么华贵与艳丽,神情也比较谨慎与安详;第四位贵妇发髻上插着一朵荷花,身披白色格子薄纱,右手拈着一只红花,正凝神地观赏着;第五位贵妇头上戴着海棠花,披着大红色的披风,正从远处缓缓走来,头饰及衣着甚是华贵;最后一位贵妇的鬓角插着芍药花,身披浅紫色薄纱罩,右手托着一只蝴蝶,头却回顾地看着地上的小狗,整个画面的卷首和卷尾的贵妇都以回首顾盼的姿势看着地上的小狗,把画面归拢到一起,形成一幅完美的画卷。画中的仕女有着丰腴的体形、雍容华贵的仪态,看上去悠闲自得,但通过眉里行间可以看出她们的空虚与寂寞之感。   可见,周�不仅在人物画上展现人物的形态与体貌特征,更善于在眉宇行间将女性的微妙心态流露出来,如“寂寞、惆怅、哀怨、空虚”等。后人将周�的人物画尊称为“周家样”,其暗示着周�的艺术成就和地位已经超过其师张萱,同时也意味着他的画艺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艺术根底。   在唐代以前,人物画的内容基本上是宗教人物或者为政治服务。到了唐代,无论是宫廷里的画师还是民间的画家,在人物画的造型上基本上形成一定的程式,在描线、着色、构图等艺术表现语言上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水平。画家笔下的人物除了鲜活与惟妙惟肖之外,更能在眉宇行间流露出他们的微妙心态,也说明这时期的艺术风格是通过人物形态来展示人物性格,以形传神的。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我国人物画现实主义表现风格的开端。   三、五代十国与两宋时期的“重神轻形”   五代十国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较短,从公元907年后梁建立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是54年。在人物画的发展上,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题材内容由政治与宗教人物为主逐渐演变为宗教神话、政治人物、文人生活、历史故事为主体描绘对象。画家描绘人物心理与神情状态的传神写照功能又有了提高。这个时期的人物画画家代表有南唐画家顾闳中。   到了两宋时期,由于宫廷中“翰林书画院”的建立和宋徽宗时期天下画家都可以通过考试做官的推动,宫廷绘画达到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北宋的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为24.8厘米,描绘了清明节时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这幅画卷以长卷的形式铺张开来、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内容丰富,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815个衣着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纳入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图画中来。画面中人物稀疏相间、有条不紊,其中穿插着各种活动,从宁静的郊区一直延伸到热闹的街市上,处处引人入胜。这幅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南宋梁楷所做的《泼墨仙人图》(图7)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用泼墨来写意的人物画。这幅作品高48.7厘米,宽27.7厘米,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中除了仙人的面部和胸部用细线勾勒出神态之外,其余部分皆用阔笔横扫涂抹。仙人憨态可掬,却又洞悉一切,嘴角含着一丝不可觉察的微笑。   四、元明清时期   元代开始,由于统治者的民族歧视以及重武轻文的观念,文人志士无法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只好把情感寄托于山水诗画之间。这个时期人物画发展缓慢,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高过人物画,人物画成为了山水花鸟画中间的点缀,从而出现了“疏于人事”的状况。尽管如此,社会上仍出现了一些人物画大家,如赵孟�、王绎、张渥等。到了明朝时期,人物画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但这个时期的画家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画面的主题则是以人的活动为主要线路,以表达人的思想及境界为主要目的而立意构思。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在山水画上取得成就,但同时在人物画上也成就卓越的画家,如唐寅、仇英、丁云鹏、崔子忠等。到了古代史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受到外来绘画形式的影响,西洋画法和中国画法相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清代宫廷人物画的绘画风格,特别是晚清梅派人物画的加入,人物画的绘画形式在既保留本国独有特色的前提下,又广泛吸取外来的绘画技巧,在题材和内容上都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注释:   ①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M].陈传席点校注译,陈传席文集:第1卷.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106.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国家教委.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贺秀梅)


相关内容

  •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论
  • 战线ZHANXIAN 思想SIXIANG 2007年第3期第33卷№13,2007Vol133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论 晏鲤波 (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摘 要:程.,.民族传统文化是少.通向现代性的重要依托. 关键词:;传承机制;传承场;实现途径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 2017年高考作文热点之五: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 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

  • 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 摘 要:校内.校外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我们在强调学校教育重要性的同时,社区教育在普及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活动中的功能不可忽视.社区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使民族文化以一种"活"的方式传承下来. 关键词:社区教育:民族文化传承:&qu ...

  • 保护非遗传承人就是延续文化的血脉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不断的文化血脉,这是我们不竭的精神财富.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其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老艺人&q ...

  • 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 高等学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摘要]高等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任务和目标之一.但是,当前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文化的传承脱离实际.文化创新不足 ...

  •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 致化纵论 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进功 摘要: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切实提升育人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传承 ...

  • 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 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婺源非遗项目及传承队伍建设情况 近年来,婺源县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关心支持下,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为平台,积极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小区.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建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建设理论研究,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和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 ...

  •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实现"中国梦"(蔡 武)
  •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实现"中国梦"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意义 蔡 武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5日   16 版)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这是对甘肃省文化大省建设思 ...

  • 辩论赛: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哪个更重要
  • 尊敬的老师.同学,亲爱的主持人.对方辩友大家早上好! 我方认为: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文化传承就是指:世界各民族 历史的 辩证的 吸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创新是指:世界各民族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新的文化. 所谓何者更重要,是指文化传承和文 ...

  •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 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 2008年03月29日 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 出处: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 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大庆 [内容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民族文化,活态民族文化是无形的变化的,重要特点是从"人"见"文".活态民族文化主要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