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属性及其研究

作者:张广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12期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4)05-0085-03

  一 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搞好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确定了“平等、团结、互助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一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它的有效实施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稳定与发展是民族工作的基本目标和长期任务。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担负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历史重任。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进步;作为我国民族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教育工作不可能不首先打上“民族”的烙印。对此,必须给予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在以往的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对民族教育的观念存在着某种偏颇。通常认为,民族教育,或少数民族教育,就是对少数民族群体或成员所实施的教育。这样的表述所隐含或代表的基本教育理念,在我国似乎已经成为对民族教育概念的标准认识。对于这样的理解和界定,有必要加以进一步的分析。

  从理论上讲,任何教育的发生和存在,都不可能脱离教育主体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教育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所享有、所接受的教育,但不是外部简单提供甚或强行施加的教育,而根本上是少数民族自己的、适合于自我的教育。这也就是说,民族教育可以是其他民族参与、帮助乃至实施下的教育,但却是、也只能是根本上真正基于民族的、适于民族的和利于民族的教育,只能是民族成员积极认同和自主参与的教育。否则,就会从教育蜕变为宣传、灌输或控制,也就不可能获得什么好的教育效果。

  从实践上看,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民族教育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了,什么时候民族教育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不论是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无不如此。实际上,在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外部的支持与帮助是应该的、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但是这样的支持与帮助最终应该通过有效的教育结果而得以落实,其根本标志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这,应该是民族教育的“民族”属性的基础所在。

  民族预科教育是在教育领域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表现。众所周知,鉴于历史发展客观差距的存在,民族学生在实际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机会和质量上居于不利的地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正是为了弥补和解决这一客观差距,保障少数民族真正享受到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采取的特殊教育政策[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普通高校预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随着自治区域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而逐步扩大,逐步提高民族学生入学比例,使民族学生在学比例大体接近该民族的自然人口比例。在经费上,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预科教育。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民族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预科的实行保证了民族教育体系中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理衔接,保证了民族教育体系的完整,民族预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历史地形成的地域及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局面不可能一下子根本扭转。同时,由于我国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互之间在发展的速度及水平上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落后地区在发展和不利竞争过程中人才大量流失,以及民族地区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自然增长,民族预科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将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在民族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处于上升的趋势。大力发展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客观要求。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在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不能满足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在质量上的基本要求的情况下,目前采取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和预科教育两种方法,以解决民族高等教育在规模和质量方面的最低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降低分数线录取的办法并非上策,民族学生低分入学后正常学习、教育以及整个发展的质量较难保证。相比之下,实施预科教育则是更有利于保证民族高等教育的有效措施。当然,从民族教育整体来说,最根本的改变,应该来自于民族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提高。而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预科教育的适度发展将可为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质与量的双重保障。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预科教育不是基础教育,而是对民族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从预科教育的宗旨看,乃在于为高等教育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从预科教育的职能看,则主要是提高文化基础,加强技能训练,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进一步发展。对于接受预科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经历并完成了基础教育,现在则是处于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这样,民族预科教育也就以其承前启后的地位,而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

  对民族预科教育的理性定位,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其基本属性,把握其基本规律性,并对其现实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的和符合逻辑的思考。

  二 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属性

  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其自身存在所显示出来的最一般和普遍的性质,它由民族预科教育的“民族”和“预科”及其有机结合而来。

  首先,民族预科教育具有历史性。民族预科教育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依法开办民族预科教育,其发展过程,从规模、体制、形式到内容都无不打上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无不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出现、形成、发展、改变乃至消亡,在总体上都不会脱离具体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对于我们来说,在考虑或探讨民族预科教育问题时,必须从历史现实出发,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的需要和可能来分析和理解问题,才不至于陷入纯粹主观意愿和流于虚幻。只有真正历史的眼光才可能是客观的和长远的。

  其次,民族预科教育具有民族性。民族预科教育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一般历史状况而设立,亦需针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具体特征和实际而展开,更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而实施。在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规模,办学形式,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价方式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只有充分考虑到预科教育的民族性,考虑到民族学生的具体民族特点,文化背景,风俗不惯,宗教信仰,才能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和可行的民族预科教育发展模式,也才能使民族预科教育越办越好。在这里,尤其重要的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必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奉献精神,使得预科学生在民族性上具有其无可比拟的独到之处。

  第三,民族预科教育具有预备性。民族预科教育属于民族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民族高等教育,而是它的特殊阶段或预备形式。具体表现为:在阶段性质上,民族预科教育仍然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预备或奠基阶段而并非就是其本身;在培养目标上,民族预科教育是为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合格的受教育者而非合格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教育类型上,民族预科教育是特殊的普通教育而并非就是高等专业教育;在入学方式上,民族预科学生具有更为明显的政策优惠而不是一般的定额择优竞争;在课程设置上,民族预科教育比诸普通民族高等教育仍然具有极强的文化基础性、课程自主性和更大的灵活性;在评价标准上,民族预科教育是以文化基础知识的提高,基本技能训练的进步,身心的进一步发展为一般要求与尺度,而不是以专业理论知识的获得,专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和职业意识的养成等为准绳;在学生去向上,民族预科的学生是以高等学校为未来取向,而不是以劳动就业市场为旨归。这些基本的差异,充分地显示出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也必将由此而引致其与普通的民族高等教育在各方面的巨大不同。

  第四,民族预科教育具有超越性。民族预科教育在内容上似乎更接近于基础教育,而在阶段上却隶属于高等教育,这就使得它自产生之日起,就天然地具有一种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普通文化教育和普通专业教育的双重超越性,由此而具有了本质上的灵活性、自主性、教育自由度以及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这种超越性既为预科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也对预科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第五,民族预科教育具有过渡性。民族预科教育处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虽有特点却不是全然独立的教育层次,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过渡性的特殊层次。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它立足于基础教育,面向高等教育;它有补习,有增益,有继承,有提高,有发展,有创造;它学制短,时间少,需要有周密的教育计划和安排才能取得良好的整体办学效果[2]。这种过渡性对于办学者来说,意味着既不能因为层次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而搞成单纯的文化补习,也不能因为尚未截然脱离基础教育而忽视对高等教育的基本定向作用;不能因为其过渡性就随意安排、得过且过,更不能因为时间之短促而认为无可事事。过渡性,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发展性、前瞻性、紧迫性以及使命感。

  第六,民族预科学生心理的复杂性。民族预科生由于入学时的特殊形式,升学后的比较意识,学习中的渐进性以及未来去向的一般确定性等等这样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心理上的特殊复杂性和矛盾性。一般表现为:民族优越感与个人自卑心理并存;自律意识与自我放纵心理并存;进取意识与得过且过心理并存;学习紧迫感与自暴自弃心理并存;发展成就感与重复厌腻心理并存等等[3]。预科学生这些矛盾心理或心理矛盾的存在,使得民族预科教育工作表现出巨大的复杂性,相应的要求教育者要有更多的事业心、责任感、敏锐性、创造性和适应性,要求预科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系统性。民族预科生的心理特点与状况,无疑是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具体出发点和基本前提之一。

  把握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属性,可以为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更为客观、系统、科学地看待并开展预科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处理有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当前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纵观近年来有关民族预科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其在总体上还处于数量少、层次低的初级阶段,理论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实践方面的研究不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民族预科教育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以为,目前亟须系统规划,协调力量,开展民族预科教育领域诸方面重要问题的深入研究,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为此,下列问题领域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和值得深入探讨的:(1)民族预科教育在民族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问题;(2)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3)民族预科教育的社会需求、适宜规模、发展前景与整体规划;(4)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形式、筹资机制、管理体制;(5)民族预科教育的性质、特点与规律性;(6)民族预科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7)民族预科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8)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效益;(9)民族预科教育的招生及相关问题;(10)民族预科教育的学制;(11)民族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制度;(12)民族预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质量评估;(13)民族预科教育中的学生教育与管理;(14)民族预科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15)民族预科教育毕业生跟踪研究;(16)民族预科教育的设施、设备、资料建设等等。

  上述所列,乃当前我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发展中必须着力探讨的问题领域,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有理由预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族预科教育研究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也有信心期待,民族预科教育理论必将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系统化并走向成熟,我们期待着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预科教育理论或民族预科教育学的出现,我们亦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把我国民族预科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收稿日期:2004-04-21

作者介绍:张广君(1962-),男,内蒙古科左后旗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073

作者:张广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12期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4)05-0085-03

  一 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定位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搞好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确定了“平等、团结、互助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一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它的有效实施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稳定与发展是民族工作的基本目标和长期任务。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担负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历史重任。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进步;作为我国民族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教育工作不可能不首先打上“民族”的烙印。对此,必须给予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在以往的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对民族教育的观念存在着某种偏颇。通常认为,民族教育,或少数民族教育,就是对少数民族群体或成员所实施的教育。这样的表述所隐含或代表的基本教育理念,在我国似乎已经成为对民族教育概念的标准认识。对于这样的理解和界定,有必要加以进一步的分析。

  从理论上讲,任何教育的发生和存在,都不可能脱离教育主体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教育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所享有、所接受的教育,但不是外部简单提供甚或强行施加的教育,而根本上是少数民族自己的、适合于自我的教育。这也就是说,民族教育可以是其他民族参与、帮助乃至实施下的教育,但却是、也只能是根本上真正基于民族的、适于民族的和利于民族的教育,只能是民族成员积极认同和自主参与的教育。否则,就会从教育蜕变为宣传、灌输或控制,也就不可能获得什么好的教育效果。

  从实践上看,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民族教育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了,什么时候民族教育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不论是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无不如此。实际上,在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外部的支持与帮助是应该的、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但是这样的支持与帮助最终应该通过有效的教育结果而得以落实,其根本标志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这,应该是民族教育的“民族”属性的基础所在。

  民族预科教育是在教育领域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表现。众所周知,鉴于历史发展客观差距的存在,民族学生在实际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机会和质量上居于不利的地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正是为了弥补和解决这一客观差距,保障少数民族真正享受到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采取的特殊教育政策[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普通高校预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随着自治区域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而逐步扩大,逐步提高民族学生入学比例,使民族学生在学比例大体接近该民族的自然人口比例。在经费上,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预科教育。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民族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预科的实行保证了民族教育体系中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理衔接,保证了民族教育体系的完整,民族预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历史地形成的地域及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局面不可能一下子根本扭转。同时,由于我国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互之间在发展的速度及水平上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落后地区在发展和不利竞争过程中人才大量流失,以及民族地区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自然增长,民族预科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将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在民族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处于上升的趋势。大力发展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客观要求。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在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不能满足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在质量上的基本要求的情况下,目前采取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和预科教育两种方法,以解决民族高等教育在规模和质量方面的最低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降低分数线录取的办法并非上策,民族学生低分入学后正常学习、教育以及整个发展的质量较难保证。相比之下,实施预科教育则是更有利于保证民族高等教育的有效措施。当然,从民族教育整体来说,最根本的改变,应该来自于民族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提高。而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预科教育的适度发展将可为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质与量的双重保障。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预科教育不是基础教育,而是对民族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从预科教育的宗旨看,乃在于为高等教育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从预科教育的职能看,则主要是提高文化基础,加强技能训练,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进一步发展。对于接受预科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经历并完成了基础教育,现在则是处于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这样,民族预科教育也就以其承前启后的地位,而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

  对民族预科教育的理性定位,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其基本属性,把握其基本规律性,并对其现实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的和符合逻辑的思考。

  二 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属性

  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其自身存在所显示出来的最一般和普遍的性质,它由民族预科教育的“民族”和“预科”及其有机结合而来。

  首先,民族预科教育具有历史性。民族预科教育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依法开办民族预科教育,其发展过程,从规模、体制、形式到内容都无不打上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无不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出现、形成、发展、改变乃至消亡,在总体上都不会脱离具体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对于我们来说,在考虑或探讨民族预科教育问题时,必须从历史现实出发,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的需要和可能来分析和理解问题,才不至于陷入纯粹主观意愿和流于虚幻。只有真正历史的眼光才可能是客观的和长远的。

  其次,民族预科教育具有民族性。民族预科教育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一般历史状况而设立,亦需针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具体特征和实际而展开,更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而实施。在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规模,办学形式,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价方式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只有充分考虑到预科教育的民族性,考虑到民族学生的具体民族特点,文化背景,风俗不惯,宗教信仰,才能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和可行的民族预科教育发展模式,也才能使民族预科教育越办越好。在这里,尤其重要的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必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奉献精神,使得预科学生在民族性上具有其无可比拟的独到之处。

  第三,民族预科教育具有预备性。民族预科教育属于民族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民族高等教育,而是它的特殊阶段或预备形式。具体表现为:在阶段性质上,民族预科教育仍然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预备或奠基阶段而并非就是其本身;在培养目标上,民族预科教育是为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合格的受教育者而非合格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教育类型上,民族预科教育是特殊的普通教育而并非就是高等专业教育;在入学方式上,民族预科学生具有更为明显的政策优惠而不是一般的定额择优竞争;在课程设置上,民族预科教育比诸普通民族高等教育仍然具有极强的文化基础性、课程自主性和更大的灵活性;在评价标准上,民族预科教育是以文化基础知识的提高,基本技能训练的进步,身心的进一步发展为一般要求与尺度,而不是以专业理论知识的获得,专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和职业意识的养成等为准绳;在学生去向上,民族预科的学生是以高等学校为未来取向,而不是以劳动就业市场为旨归。这些基本的差异,充分地显示出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也必将由此而引致其与普通的民族高等教育在各方面的巨大不同。

  第四,民族预科教育具有超越性。民族预科教育在内容上似乎更接近于基础教育,而在阶段上却隶属于高等教育,这就使得它自产生之日起,就天然地具有一种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普通文化教育和普通专业教育的双重超越性,由此而具有了本质上的灵活性、自主性、教育自由度以及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这种超越性既为预科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也对预科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第五,民族预科教育具有过渡性。民族预科教育处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虽有特点却不是全然独立的教育层次,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过渡性的特殊层次。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它立足于基础教育,面向高等教育;它有补习,有增益,有继承,有提高,有发展,有创造;它学制短,时间少,需要有周密的教育计划和安排才能取得良好的整体办学效果[2]。这种过渡性对于办学者来说,意味着既不能因为层次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而搞成单纯的文化补习,也不能因为尚未截然脱离基础教育而忽视对高等教育的基本定向作用;不能因为其过渡性就随意安排、得过且过,更不能因为时间之短促而认为无可事事。过渡性,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发展性、前瞻性、紧迫性以及使命感。

  第六,民族预科学生心理的复杂性。民族预科生由于入学时的特殊形式,升学后的比较意识,学习中的渐进性以及未来去向的一般确定性等等这样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心理上的特殊复杂性和矛盾性。一般表现为:民族优越感与个人自卑心理并存;自律意识与自我放纵心理并存;进取意识与得过且过心理并存;学习紧迫感与自暴自弃心理并存;发展成就感与重复厌腻心理并存等等[3]。预科学生这些矛盾心理或心理矛盾的存在,使得民族预科教育工作表现出巨大的复杂性,相应的要求教育者要有更多的事业心、责任感、敏锐性、创造性和适应性,要求预科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系统性。民族预科生的心理特点与状况,无疑是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具体出发点和基本前提之一。

  把握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属性,可以为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更为客观、系统、科学地看待并开展预科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处理有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当前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纵观近年来有关民族预科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其在总体上还处于数量少、层次低的初级阶段,理论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实践方面的研究不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民族预科教育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以为,目前亟须系统规划,协调力量,开展民族预科教育领域诸方面重要问题的深入研究,以便能够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为此,下列问题领域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和值得深入探讨的:(1)民族预科教育在民族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问题;(2)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3)民族预科教育的社会需求、适宜规模、发展前景与整体规划;(4)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形式、筹资机制、管理体制;(5)民族预科教育的性质、特点与规律性;(6)民族预科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7)民族预科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8)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效益;(9)民族预科教育的招生及相关问题;(10)民族预科教育的学制;(11)民族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制度;(12)民族预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质量评估;(13)民族预科教育中的学生教育与管理;(14)民族预科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15)民族预科教育毕业生跟踪研究;(16)民族预科教育的设施、设备、资料建设等等。

  上述所列,乃当前我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发展中必须着力探讨的问题领域,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有理由预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族预科教育研究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也有信心期待,民族预科教育理论必将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系统化并走向成熟,我们期待着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预科教育理论或民族预科教育学的出现,我们亦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把我国民族预科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收稿日期:2004-04-21

作者介绍:张广君(1962-),男,内蒙古科左后旗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073


相关内容

  • 从会计目标谈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 时代经贸2011年5月中旬刊忌第205期 从会计目标谈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皮诗萌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会计日标是会计研究的起点,也是会计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会计目标一直在.决策有用论'和.受托责任论'之闻 徘徊,至今没有定论.从而会计计量属性 ...

  • 图书分类法
  • 国际图书集成分类法的一般规则 技术规则 本分类法的理论法则是形式逻辑. 本分类法的技术规则: (一)基本级别律 本分类法为七级以上划分,基本划分为五级,作为常识处理.各中央书院.各综合分馆.专业馆.学科资料室均可运用本分类级别律划分图书. 第一级,以宇宙属性为标准分为人文类图书和自然类图书. 第二级 ...

  • 试论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及其特性
  • 试论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及其特性 摘要:校训是大学精神和灵魂的集中体现,是师生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导向,最能反映大学办学传统和理念特色.深入研究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掌握其特点,再加以宣传.引导和发扬,对于培养造就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校训:文化内涵:特性 大学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和 ...

  • 无锡城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_蒋丽芹
  • DOI:10.13395/j.cnki.issn.1009-0061.2008.03.045 服务经济・・ 无锡城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蒋丽芹 (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成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旅游项目.对中国旅游业而言,文化性观光旅游资源是最宝 ...

  • 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及其分析
  • 2008年第4期(总第143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ICALINVESTIGATIONNo14,2008General1No1143 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及其分析 顾 平 安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100089) 摘 要:公共服务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公共服务属性分析的基本 ...

  • 数字地球与地名信息化
  • [摘要]数字地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背景和技术背景,必将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各国全球战略的成败将首先取决于数字地球方面的力量对比.地名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将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地名数字化建设,数字地球既对传统的地名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 商业地产运营原则
  • 商业项目基本操作程序 商业项目操作分成七个步骤: 1.市场调查及分析定位:针对本地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商业地产市场状况.项目所在区域商业市场环境实施深度的市场调查,以此对商业宏观市场进行全面.准确.细致的了解和掌握,同时结合本项目所在区域市场环境特点,进行区域市场分析和定位,为项目商业的定位提供科学的 ...

  • 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
  • 作者:宋继新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年05期 投稿日期:2010-01-05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2-0001-04 当今,建设体育强国是金牌的增量,还是文化崛起,显然是后者.国家体育文化建设若滞后,不仅会削弱国家体育的软实力,降低其内外 ...

  • 论体育生活方式
  • 作者:苗大培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年12期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0000(2000)03-0006-03 前言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在其章程中提出:"健康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不论人们的种族.宗教.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