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善论出发对社会保障的微思

从性善论出发对社会保障的微思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人性方面对人性充满了信心,坚持人性善的观念,但在传统的对人性善的追求过程中,对社会保障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使社会保障缺失法制性、统一性等。基于此,我国应从实际出发,以公平正义、人道主义为价值导向建立适合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会提供保障。

关键词:性善论;公平正义;人道主义;社会保障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信心与尊重

中国儒家文化关于人道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人的生命充满敬重,对人性充满了信心。在中国的远古时代,鬼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但到了周代,人的地位开始提升。《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鬼神的怀疑:”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很多观点都表明了其思想带有理性主义的特点,也体现了他对人性善的逻辑思维。是孟子直接提出的人性善,他认为人最根本的的东西是”不忍人之心”,分为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证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的四种本性源泉,人性是其慈善本性且这种善也是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荀子则是相反地提出人性恶的观点,但他认为”人”不是以个体而存在而是群,揭示出人的本质是群。

儒家文化中通过”仁”“仁政”等理念将人性观念具体化。”

仁”要”行”,就与他人及社会发生了关系,最终形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政”主要分为”贵民”和”王道”,而基础是贵民即统治者要尊重人民的生命,维护人民的权利。儒家关注人、尊重人的人道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同样都对人性充满了信任,这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实现结合奠定了基础。

二、追求人性善,对社会保障认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道观念推崇人性善,追求人性的完满,但相应的在其追求过程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封建社会的状态

人只要”心存善,养其性”,努力修身养性,”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如”为富不仁”,在封建社会时期追求人性善,如果富人不去帮助弱势群体,则因有悖于社会伦理而受到舆论的谴责。相反地,如果是政府做了一些有关保障社会民生的事则是善事。在封建社会条件下政府实质上并没有依据法律的规定对生活困难的人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即使在许多朝代,相应的设立了一些具有社会保障成分的机构,如”居养院”、”悲田院”“养济院”等,规模很小。在很大程度上封建统治者只不过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统治,维护其传统宗法制度下的”忠孝礼义”而采取的相应措施,意在体现统治者体恤民情、善意之举即人性善的体现。既使人民对其感恩载德,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相对稳定。追求人性的善,看似美好,却给社会保障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现代社会的状态

中国的传统认知,人性善,在封建政府那里体现出来的施恩并没有推动现代社会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反而导致社会保障成为了家庭的负担。现如今,在许多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人们仍旧认为享受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种善意之举,没有意识到享受社会保障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公民在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方面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是传统社会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体现在:一方面在接受者方面,如在灾区、弱势群体接受了国家援助时,人们往往会”感激涕零,不知所言”;另一方面在施予者方面,”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本来应该是受为公民服务的却成了社会的主人,有其一定的支配权。这些情况对我国社会保障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制度产生了不良影响,呈现出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现象,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长期缺乏有效机制,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难以得到实现,出现了许多负面结果: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公民的参保意识低,社会工作多方面也受到制约等等。

三、公平与正义、人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价值理念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为因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 [1]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它能更好的维护人权、稳定社会,同时有利于激发人性中的善,是社会公平与正义、人道主义的重要表现。

第一,从公平正义角度出发。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讲话中说:”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而让人人都”更有尊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人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不公平现象也日益凸显。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财富的增长,另一反面则表现为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保障就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的一种转移即从高收入者转移到低收入者,从健康者转移到疾病者和残疾者等,这一转移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社会公平。” [2]现代社会保障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机制,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认识与定位,国家通过立法,出台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实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碎片化向统一化形成。从人性角度讲,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人性善的表现,体现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第二,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人道主义学说中人的高贵和尊严是其核心价值,它作为价值追求其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社会则是要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而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或社会对其成员人权的尊重与社会价值的肯定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国家以此为价值理念制定策略作为安定社会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要求下,国家更加关注民生,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国家在坚持公平正义、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基础上,不断改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报酬以及福利待遇,扩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真正做到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善性,真正实现人性的回归,同时也是国家努力实施善政,实现善治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3.

[2]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7.

作者简介:孙红霞(1986-),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从性善论出发对社会保障的微思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人性方面对人性充满了信心,坚持人性善的观念,但在传统的对人性善的追求过程中,对社会保障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使社会保障缺失法制性、统一性等。基于此,我国应从实际出发,以公平正义、人道主义为价值导向建立适合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会提供保障。

关键词:性善论;公平正义;人道主义;社会保障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信心与尊重

中国儒家文化关于人道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人的生命充满敬重,对人性充满了信心。在中国的远古时代,鬼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但到了周代,人的地位开始提升。《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鬼神的怀疑:”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很多观点都表明了其思想带有理性主义的特点,也体现了他对人性善的逻辑思维。是孟子直接提出的人性善,他认为人最根本的的东西是”不忍人之心”,分为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证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的四种本性源泉,人性是其慈善本性且这种善也是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荀子则是相反地提出人性恶的观点,但他认为”人”不是以个体而存在而是群,揭示出人的本质是群。

儒家文化中通过”仁”“仁政”等理念将人性观念具体化。”

仁”要”行”,就与他人及社会发生了关系,最终形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政”主要分为”贵民”和”王道”,而基础是贵民即统治者要尊重人民的生命,维护人民的权利。儒家关注人、尊重人的人道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同样都对人性充满了信任,这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实现结合奠定了基础。

二、追求人性善,对社会保障认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道观念推崇人性善,追求人性的完满,但相应的在其追求过程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封建社会的状态

人只要”心存善,养其性”,努力修身养性,”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如”为富不仁”,在封建社会时期追求人性善,如果富人不去帮助弱势群体,则因有悖于社会伦理而受到舆论的谴责。相反地,如果是政府做了一些有关保障社会民生的事则是善事。在封建社会条件下政府实质上并没有依据法律的规定对生活困难的人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即使在许多朝代,相应的设立了一些具有社会保障成分的机构,如”居养院”、”悲田院”“养济院”等,规模很小。在很大程度上封建统治者只不过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统治,维护其传统宗法制度下的”忠孝礼义”而采取的相应措施,意在体现统治者体恤民情、善意之举即人性善的体现。既使人民对其感恩载德,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相对稳定。追求人性的善,看似美好,却给社会保障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现代社会的状态

中国的传统认知,人性善,在封建政府那里体现出来的施恩并没有推动现代社会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反而导致社会保障成为了家庭的负担。现如今,在许多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人们仍旧认为享受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种善意之举,没有意识到享受社会保障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公民在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方面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是传统社会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体现在:一方面在接受者方面,如在灾区、弱势群体接受了国家援助时,人们往往会”感激涕零,不知所言”;另一方面在施予者方面,”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本来应该是受为公民服务的却成了社会的主人,有其一定的支配权。这些情况对我国社会保障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制度产生了不良影响,呈现出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现象,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长期缺乏有效机制,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难以得到实现,出现了许多负面结果: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公民的参保意识低,社会工作多方面也受到制约等等。

三、公平与正义、人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价值理念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为因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 [1]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它能更好的维护人权、稳定社会,同时有利于激发人性中的善,是社会公平与正义、人道主义的重要表现。

第一,从公平正义角度出发。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讲话中说:”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而让人人都”更有尊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人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不公平现象也日益凸显。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财富的增长,另一反面则表现为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保障就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与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的一种转移即从高收入者转移到低收入者,从健康者转移到疾病者和残疾者等,这一转移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社会公平。” [2]现代社会保障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机制,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认识与定位,国家通过立法,出台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实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碎片化向统一化形成。从人性角度讲,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人性善的表现,体现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第二,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人道主义学说中人的高贵和尊严是其核心价值,它作为价值追求其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社会则是要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而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或社会对其成员人权的尊重与社会价值的肯定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国家以此为价值理念制定策略作为安定社会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要求下,国家更加关注民生,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国家在坚持公平正义、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基础上,不断改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报酬以及福利待遇,扩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真正做到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善性,真正实现人性的回归,同时也是国家努力实施善政,实现善治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3.

[2]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7.

作者简介:孙红霞(1986-),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相关内容

  •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 摘 要: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与荀子,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对性善论与性恶论进行探究和比较,可知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实施路径虽然不同,但是其目的却一致指向教人从善.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本性回归:化性起伪 作者简介:崔淑忠,西藏民族学院2011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

  •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班 级 姓 名 学 号成 绩 汉语言2班 乌珊珊 10 1001103212 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摘 要: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生哲学.他对人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并以此为基 ...

  • 荀子和孟子
  •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繁一 0位粉丝 1楼 作者:蔡锐基 孟子和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其中,孟子更是被后世之人尊称为"亚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硕儒,"孔孟"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而荀子亦是先秦孟子之后的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创立 ...

  • 基于人性假设论下的党建工作制度建设探索
  • [摘要]人性假设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来制定党建工作制度可以提高制度的实效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是我党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本文通过把人性假设作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的出发点,旨在尝试为党建工作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人性假设 党建工作 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 ...

  • 早期儒家人性思想与西方人性管理的比较
  • 摘 要:管理者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必然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可以从管理史上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中国的性善论.性恶论,西方的"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等,寻找他们的不同之处及内在联系.纵观中西方人性假设,可以看出中国 ...

  •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 浅析孟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09学科教学语文 段雪茹 摘要: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学派"孟氏之儒"的代表人,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一生热衷教育事业,并深切体会着从事教育为其人生所带来的巨大乐趣.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毕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闪烁着耀眼的真知之 ...

  • 孟子荀子家庭伦理思想之比较_王林
  • 孟子荀子家庭伦理思想之比较 王 林1,张方玉2 (1.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法政系,江苏连云港222006:2.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34) 摘要:孟子与荀子沿袭并发展了早期儒家家庭伦理的基本内容,呈现出向外扩展的特性.孟子与荀子家庭伦理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在家庭伦理的成熟性和系统性 ...

  • 论苏轼的"辨孟"思想
  • [摘 要] 苏轼"为<论语说>,与孟子辨者八",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的思想.一是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主张恪守一定的规范界限,给礼信等五常的规范严格划界.在心性论上,由于对儒释道思想都予以广泛吸纳,因此,苏轼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在政治上,苏轼受到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因而 ...

  • 浅谈孟子的哲学思想
  • 摘要: 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发扬孔子道德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的思考更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他以"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为理论起点,将"浩然正气"的养成作为道德修养的中心议题,提出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