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一)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雍正帝(世宗)四十五岁即皇帝位,五十八岁病死。前后在位仅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康熙时期建立起来的封建统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雍正帝采取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力矫康熙帝晚年的种种积弊。积重难返的清朝政局,一时颇有振作的气象。清朝皇帝对臣下的统治,却由此更加严厉和专制。清王朝的赋税制度和某些社会经济制度也在这一时期,有所改革。雍正帝还加强了对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为乾隆时期兴盛之局奠定了基础。

一、专制统治的加强和政局的整顿

雍正帝在诸皇子的长期争夺中继承皇位,即位后立即采取措施,以稳定局势。(一)雍正帝即位之日,即命胤禩、胤祥与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国家事务。臣下启奏和谕旨传出均经四大臣。并晋封胤禩、胤祥为亲王。胤祥原是雍正帝的支持者。胤禩长期谋位,在朝中结党甚众。封任胤禩显然是为了暂时稳定局势,以便进而清除其同党。(二)雍正帝即位之日,即召康熙帝十四子胤禵来京奔丧。胤禵为雍正帝同母弟。自一七一八年受命为抚远大将军,讨准噶尔。一七二一年五月,率师驻甘州,进至吐鲁番。十月,曾奉召回京。次年三月还军。康熙帝病死时,胤禵领重兵在外。雍正帝召胤禵回京守陵。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五月,下谕说:“胤禵无知狂悖,气傲心高,朕望其改悔,以便加恩。今又恐其不能改,不及恩施,特进为郡王(原为贝子),慰我皇妣皇太后之心”。胤禵被解除兵权,留居京师。(三)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十二月,雍正帝依宗人府奏,命兄弟同辈诸王的名字“胤”字均改为“允”,以有别于皇帝名讳。(四)雍正帝为消除康熙以来建储结党的积弊,一七二三年八月宣谕,亲自书写皇位继承人,密封匣内,放在乾清宫正中匾额之后。皇帝死后再取视继立,称为“密封建储”。此后,不再立太子,以消弭朋党。雍正帝皇位稳定后,逐步强化专制统治。

(一)诛除允禩党

康熙时,允禩谋立结党,允禟(康熙第九子,宜妃所生)、允■(康熙第十子,温禧贵妃所生)均依附允禩。雍正帝晋封允禩,调回允禵,随命允禟出驻西宁,命允■往蒙古祭奠哲布尊丹巴(雍正元年死于京师,灵龛送还喀尔喀),允■中途称病不行,还居张家口。一七二四年四月,雍正帝将允■革职逮捕,拘禁京师。允禟在西宁,被劾违法买草、踏勘牧地。雍正帝暂予宽免。一七二四年七月,雍正帝自著《朋党论》指责诸王大巨结为朋党,“徒自逆天悖义,以陷于诛绝之罪。”(《世宗实录》卷二十二)十二月,废太子允礽在囚禁中病死。雍正帝兄弟中的政敌主要是允禩一党。一七二五年二月,诏谕诸王大臣,撤销四大臣总理事务,斥责允禩“自委任以来,诸事推诿,无一实心出力之处,无一有裨政治之言,且怀挟私心,遇事簸弄,希冀摇动众志”,“有罪无功,不应议叙。”(《世宗实录》卷二十九)随后,又传谕说:“朕弟兄中如允禔、允禩、允禟、允■、允禵等,在皇考时结党妄行,以致皇考圣心忧愤,日夜不宁”。允禔早被拘禁。雍正帝历举允禵、允■、允禟等事君不敬事例,说“嗣后大小臣工,若有怙恶不悛,暗附其党者,朕必明正其罪,置之重辟,使伊等党援解散,无附会济恶之人”(同上)。随将允禩党首鄂伦岱(佟国纲子)发往奉天。

雍正帝派遣都统楚宗捧旨去西宁查处允禟被劾事,允禟拒不奉旨。山西巡抚伊都立又参劾允禟指使护卫殴打生员。一七二五年七月,雍正帝革去允禟贝子封爵,撤除其属下佐领,在西宁幽禁。十一月,因议裁内务府佐领披甲,内务府属下聚众喧闹。雍正帝指允禩为此事的祸首,命领侍卫内大臣与宗人府会审具奏。宗人府议奏:“允禩心怀奸恶,其悖逆结党之罪,屡蒙皇上宽免”,“激令内务府人等嚷闹,明系市恩惑众,毫无畏惧,奸恶已极”。请革退亲王,撤出属下佐领。雍正帝谕“俱从宽免”(《世宗实录》卷三十八)。不久,又查出允禩曾私毁康熙帝御批事。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正月,雍正帝将当年康熙帝责斥允禩谋害允礽谕旨公开发出,内称“朕与允禩父子之恩绝矣”。雍正帝据此处治允禩,说“今其作为至此,断不可留于宗室之内,以为我朝之玷。”(《世宗实录》卷四十)遂将允禩革去黄带子,即削去皇室宗籍,禁锢高墙。允禟及允禩党苏努、吴尔占等宗室也被削籍离宗。允禩被削去宗籍后,不能再用皇族旧名,三月,改名为阿其那(满语,詈词)。五月,允禟自西宁押至保定监禁,改名塞思黑(满语,詈词)。允■、允禵也被监禁。八、九月间,允禩与允禟相继死于狱中。依附允禩的鄂伦岱及内大臣阿尔阿松(遏必隆子)在戍所处死。雍正帝一举消除允禩等诸弟党,击溃了政敌。

康熙帝第三子允祉,在雍正帝即位后,受命守护景陵(康熙帝陵)。康熙时拥戴允祉的汉族文士陈梦雷被逮,发遣关外。一七二八年,降封允祉为郡王。一七三○年二月,复为亲王。五月又被夺爵,禁锢于景山永安亭。子弘晟禁宗人府。允祉一系势力也被消除了。

(二)削弱八旗贵族

康熙以来,诸皇子争立,满洲八旗王公贵族分别依附诸皇子,自成势力,形成朋党。雍正帝翦除诸弟,又从制度上削弱八旗贵族,以杜绝祸源。

停止诸王兼理旗务——康熙时,曾由皇子诸王数人分管八旗事务,一七二八年十月诏谕说:“向因宗室诸王等闲居无职掌之事,……是以谕令数人管理旗下之事。今观诸王之办旗下事者,与该旗大臣不甚相安。似此,则于诸王无益,而于公事亦未免耽误矣。”雍正帝还在诏谕中指责诸王所办之事有舛错,若照例处分,于心不忍,不若仍令闲居。诏谕规定:“除宗人府外,其余兼掌之处,俱著停止。”(《世宗实录》卷七十四)

王公护军归隶营伍——清初定制,上三旗守卫禁廷,下五旗护军各守王公府第。王公所辖旗下每佐领有护军(大巴牙喇)十七名。雍正帝即位后,重申康熙时旧制:“凡上三旗大臣侍卫官员人等,俱不许在诸王门下行走。”(《世宗实录》卷三)一七三○年,将八旗护军均隶禁卫,一律改为禁卫军,王公只留满洲、蒙古佐领下二名亲军(《八旗通志初集》卷六十七)。

改革主仆关系——满洲八旗王公对属下人等,仍沿袭奴隶制遗留的主仆关系,存在许多特权。雍正帝即位后,一七二八年七月,即将八旗都统(固山额真,旗主人)改称为固山昂邦(旗长官),改铸印文。这实际上即是取消了八旗王公都统的主人地位。八旗旗主原可对属下审刑治罪。雍正帝定制:“旗分人员,不许擅行治罪,必奏闻交部。”(《八旗通志初集》卷一)又定制:八旗补用王府官职,任使旗下人员,或需用多人供差役事,都必须列名请旨,极大地限制了八旗王公的权力。八旗各派满洲御史二员,稽察八旗一切事务。

出旗为民——满洲王公贵族拥有大批的奴仆和壮丁,视如奴隶。一七二四年,雍正诏谕刑部说:“向来八旗官军人等,待家人过严,微小之失,甚至殴责毙命。奴仆虽贱,彼亦人子”。定议:“其官员违法责打奴仆致死,及持刃杀死者,分三等,定以罚俸、降革、鞭责。平人犯者,分三等鞭责枷号。至官员平人有致死族中家仆者,各从重拟。八旗官员画一遵行。”(《世宗实录》卷二十一)但旗人奴仆违犯教令,家主依法决罚致死及过失杀者,仍照旧例不论罪。可见,这还只是对主奴关系给予更多的限制。

皇庄和王庄中,庄头役使壮丁,也与奴仆相似。一七二四年规定:“嗣后如肆行凌虐者,许壮丁即行控告,所告果实,止一二人,则另拨与别处屯庄;至四、五人,即将庄头革退治罪。”(《世宗实录》卷二十)次年规定:八旗家奴,如果主人情愿令其赎身为民,档案可查,以后不得借端控告。一七二七年又规定:八旗继养“民人之子及仆人之子,俱著为民。”(《世宗实录》卷六十四)雍正帝连年颁发的一系列诏谕,使八旗贵族役使的奴仆、庄丁,得以经由各种途径有条件地出为民户。雍正帝旨在限制满洲贵族势力,残余的满洲奴隶制因而更为削弱了。

(三)镇压满汉大臣与文士

雍正帝在位期间也加强了对满汉大臣与文士的控制和镇压。

诛年羹尧 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迁内阁学士。一七○九年,出任四川巡抚,一七一八年擢任四川总督,一七二一年升任川陕总督,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员。雍正帝即位后,召允禵还京师,今年羹尧总理大将军事务。一七二三年,特授抚远大将军,驻师西宁,进兵青海,击败和硕特蒙古(见下节)。次年晋爵一等公。

年羹尧主持西北军务多年,战功日著,权势日盛。在西北行营时,任用官员,不经奏请,但咨吏部,谓之“年选”,与当年吴三桂之“西选”并称。一七二四年十月还京陛见,公卿跪接广安门外。但雍正帝因查知他曾与允禟有书信来往,已加疑忌,曾说:“近日隆科多、年羹尧大露作威福、擅权势光景,朕若不防微杜渐,此二臣将来必致不能保全。”(《东华录》卷二十六)次年正月,被年羹尧参劾的四川巡抚蔡珽来京,被召见。蔡珽奏被诬陷,并奏年羹尧贪残诸事。三月,雍正帝借故责斥年羹尧,指责他的奏疏,“字画潦草,且将朝乾夕惕,写作夕阳朝乾”,诏谕问罪说:“观此,则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其谬悮之处,断非无心”,将本发还,“令其明白回奏”(《世宗实录》卷三十)。年羹尧曾举荐西安布政使胡期恒,又在西安劾罢驿道金南瑛。胡期恒擢任甘肃巡抚奉召来京。雍正帝说他奏对荒谬,革职。四月间传谕,年羹尧妄举妄劾,不可复任总督,改授杭州将军。年羹尧疏报:“臣不敢久居陕西,亦不敢遽赴浙江,今于仪征(江南省)水陆交通之处候旨”。雍正帝益怒。七月,命革将军职,授闲散章京,速赴杭州效力。年羹尧疏称:“求主子饶了臣,臣年纪不老,留下这一个犬马,慢慢的给主子效力”。内阁九卿科道合词劾奏年羹尧“贪婪成性,骄横居心,颠倒官常,草菅民命。”请正典刑。雍正帝因年羹尧在西北立有战功,恐处死后人心不服,命各省将军督抚提镇,“各秉忠心,各抒己见”(《世宗实录》卷三十四)。各省督抚提镇连续劾年羹尧之罪。十月,雍正帝令将年羹尧逮送京师。十二月,议政王大臣等议奏年羹尧与道人“谋为不轨”等罪九十二款。雍正帝诏谕年羹尧在狱中自裁,子年富与宾客邹鲁等处斩。父年遐龄(曾任湖广巡抚,致休,授尚书衔)、兄年希尧(广东巡抚)夺职免死。

囚隆科多 隆科多是佟国维之子,康熙帝孝懿仁皇后之弟,雍正帝称舅舅。康熙帝病死,隆科多传遗诏雍正帝继位,为雍正帝所倚重,曾任为总理事务大臣,兼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一七二五年,王大臣议年羹尧之罪“罢任留爵”,雍正帝大为恼怒,疑隆科多有意徇庇,削太保衔,以示警告。并诏谕说:“朕御极之初,隆科多、年羹尧皆寄以心膂”,“伊竟有二心,朕予以宠荣,伊幸为邀结,招权纳贿,擅作威福”。“隆科多、年羹尧若不知恐惧,痛改前非,欲如明珠等之故习,则万不能也。殊典不可再邀,覆辙不可屡陷,各宜警惧,无得自干诛灭。”(《东华录》卷二十六)隆科多被撤销总理事务大臣。一七二六年,又因家仆牛伦挟势贪脏,刑部议斩隆科多。雍正帝命斩牛伦,罢隆科多尚书之职,发往阿尔泰料理边务。一七二七年六月,因私藏玉牒,被召回京师。王大臣等议隆科多罪四十一款,当斩。雍正帝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造屋三楹,“永远禁锢”。次年,死于禁所。

文士三狱 雍正帝处治年羹尧、隆科多案,涉及曾经依附于他们的一些汉人文士。雍正帝罗织他们文字之罪,指为讥谤朝政,严加惩治。其中汪景琪、钱名世、查嗣庭三案,成为文士中震动一时的大狱。

浙江钱塘文士汪景琪,曾为年羹尧记室。一七二五年搜查年羹尧家文书,内有汪景琪所写《西征随笔》。雍正帝指责其中记事文字是讥讪康熙,诋诽雍正年号,所撰“功臣不可为论”尤为大逆不道。将汪景琪处斩,枭首示众,妻子发黑龙江为奴。

江苏武进人翰林院侍讲钱名世,曾作诗颂扬年羹尧,雍正帝指为“以文词谄媚奸恶”,“行止不端,立身卑污”,革职发回原籍。雍正帝并亲书“名教罪人”四字匾额,令地方官悬挂钱氏宅门。又谕令在京现任官员,由举人进士出身者,仿诗人刺恶之意,各撰诗文,纪钱名世的劣迹进呈。雍正帝阅后,交付钱名世刊印(《世宗实录》卷四十二)。翰林院侍读吴孝登、陈邦彦等,作“刺恶”诗不合雍正帝意。吴孝登被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陈邦彦落职(《永宪录》卷四)。

礼部侍郎浙江海宁人查嗣庭,曾由隆科多荐引。一七二六年出任江西考官,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命题考试(见《槐厅载笔》)。一说出题“维民听止”,被指为“雍正”二字去首(见《掌故拾零》卷二)。雍正帝指责他心怀怨望,有意谤讪君上,又在其寓所搜出日记二本,被指为有讥谤用人行政之语。雍正帝将查嗣庭革职囚禁,瘐死狱中。其子坐死,家属流放。查嗣庭兄、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曾在康熙时入值南书房,是一代名士,也因嗣庭罪被逮,放回原籍。弟查嗣■,也为翰林院编修,因嗣庭罪被逮,谪遣关西。一七三四年死于戍所。

康熙时期,曾经极力争取江南名士,以稳定清王朝的统治。雍正帝严惩汪、钱、查等之狱,说是为了“儆戒士人”,特别是江南士人。雍正帝对大臣们说:“狂妄无忌惮之徒,往往腹诽朝政。甚至笔之于书,肆其诬谤。如汪景琪、查嗣庭,岂能逃于天谴乎!”(《世宗实录》卷四十九)汪、查都是浙江文士,狱后并停止浙江乡、会试,以压制江南士人。

谢济世与曾静案 三狱之后不久,雍正帝又处治了广西谢济世狱和湖南曾静狱。

广西全州人谢济世,康熙五十一年进士,一七二六年(雍正四年)考选浙江道御史,劾奏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贪虐等十罪。田文镜汉军正黄旗人,曾受到雍正帝的嘉许。雍正帝说谢济世劾状“显与朕之明旨相悖”,夺官审讯。广西巡抚李绂赴任直隶总督,晋京陛见,亦劾奏田文镜贪虐。雍正帝说“济世言与绂奏一一吻合”,“是其受人指使,情弊显见”,革谢济世官,发往阿尔泰军前效力。谢济世在军中撰《古本大学注》,被劾“毁谤程朱”。雍正帝见其中有“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等语,指谢济世“意不止毁谤程朱”,而是“借以抒写其怨望诽谤之私”(《世宗实录》卷八十二),下九卿议罪。

广西举人陆生楠选授江南吴县知县,晋京陛见。雍正帝说他态度傲慢,必是谢济世一党,命夺官发往军前,与谢济世同效力。一七二九年,陆生楠撰《通鉴论》十七篇,内中论及建储和隋炀帝事,被劾为“非议时政”,并下九卿议罪。谢济世与陆生楠均议军前正法。雍正帝斩陆生楠,赦谢济世,在军中服役赎罪。

湖南靖州人曾静案,是雍正朝震动朝野的大案。清初,浙江文士吕留良(号晚村)隐居山林,著书宣扬夷夏之防,传播反满思想。康熙时吕留良病死,弟子严鸿逵继续传播吕留良学说。曾静应试落第,在吕留良子吕毅中家中,得吕留良所著书,与严鸿逵门人沈在宽等联络,密谋反清。一七二九年四月,曾静弟子张熙被派往川陕总督岳钟琪处,携带密函劝岳钟琪起兵反清。信中罗列雍正帝罪状,称岳钟琪为岳飞后人。岳钟琪将张熙拘留审讯,奏报雍正帝。雍正帝差刑部侍郎杭奕禄等会同湖南巡抚王国栋,拘讯曾静,解押来京。浙江总督李卫在吕留良、严鸿逵家中搜出家藏书籍日记等。雍正帝命九卿会审,将吕留良、严鸿逵(已死)剖棺戮尸,枭首示众。斩吕毅中、沈在宽等。曾静服罪,说“自悔从前执迷不悟,万死莫赎。今乃如梦初觉。”(《世宗实录》卷八十一)雍正帝赦曾静、张熙死罪,命他们到江浙各地去宣讲悔悟原委,以消除汉人的反满思想。

一七二九年九月,雍正帝亲自撰著长篇谕示,引据经史和清朝建国事实,对吕留良等反满之论,逐条批驳,并颁布各府州县,以至远乡僻壤,说是“俾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世宗实录》卷八十六)。雍正帝批驳的诏谕之后,附曾静、张熙等人名为《归仁录》的服罪悔过文状和吕毅中、沈在宽等人的供词,合称为《大义觉迷录》颁行。所谓“大义”指“君臣之义”,“迷”是指“华夷之说”。雍正帝在镇压汉人文士后,又对汉人臣民加强了思想统治。

(四)吏治的整顿

雍正帝即位后,一七二三年五月即发布上谕十一道,历举官场种种积弊,各级官吏贪贿无能,华而不实,一再告谕澄清吏治。康熙末,吏治败坏已成为危及清朝统治的严重问题。雍正帝即位后的几年间,以雷厉风行之势,大力整顿吏治。

清除冗劣 雍正帝首先罢斥各省巡抚中贪黩和庸懦不胜任的官员,亲自降旨先后革除江西巡抚王企清、湖广巡抚张连登、直隶巡抚赵之垣、山西巡抚苏克济、河道总督赵世显等多人。随令各省督抚整饬属下官吏。贪酷者参处,庸碌者裁汰。各督抚不敢不遵,力行整饬。浙闽总督满保奏称,“浙闽属吏已劾多员,若再题参,恐至无人办事”。湖南巡抚魏廷珍奏称:“属员参劾过半,容再查奏”。一七二五年四月,雍正帝诏谕督抚等,说“乃有庸懦无能之督抚,间有参劾,每向人云,我若不参,恐非上意,又恐他人参劾,于我不便。以此等语解释于众,似觉参劾为迎合朕意”。他训诫说:“凡事秉公据理,不可稍存迎合之见。”(《世宗实录》卷三十一)

一七二六年十一月,对朝中各部官吏进行裁简。雍正帝传谕说:“各部汉司官实能办事者不过一、二人。其余庸碌无能之人偷惰安闲,实属冗滥”。“著各部堂官将所属司官,详加甄别。凡有才具平常,目前不能办事,将来不堪升用者,尽行举出,与应留办事人员,一同带来请旨”。(《世宗实录》卷四十九)各部院遵旨甄别官吏,分为留任、改除(调任)、休致(退休)三类,裁减了大批冗员。

清理钱粮 各级地方政府经管钱粮,历任官员侵贪肥私,已是代代相因的公开的积弊。地方呈报积贮钱粮数字,多有虚额亏空。亏空的缘由是经管官吏贪污,上司勒索。前任官员将亏空移交下任,下任再加侵贪,积年累月,越亏越多。上下欺蒙,互为掩饰,成为官场腐败的积习,也使地方财政日益虚溃。

雍正帝即位后,即下谕指斥地方官员亏空钱粮的种种弊端,限三年之内,各省督抚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三年之内,如数补足。不得苛派民间,不得借端掩饰,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三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者,决不宽贷。

各地方清查钱粮中出现苛派掩饰诸弊,雍正帝随时予以禁止和驳斥。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闰四月,直隶州县官与当地绅衿通同作弊,奏呈百姓愿代赔州县亏空,名为“乐捐”,实际上是勒索百姓。雍正帝严谕禁止。浙闽总督满保奏称前任总督任内,亏空银六万两,系康熙帝南巡时积欠相沿。雍正帝严加驳斥,说当年皇考南巡,屡降谕旨,丝毫不取给于地方。命满保具奏南巡时有何费用,亏空至二十年之久,不能消结。满保不能对。山西、河南两省奏称亏空系应办军需所致。雍正帝驳斥说,军需皆有正项钱粮,不曾累及地方。亏空乃下吏侵渔,上司需索所致。一七二六年七月,户部尚书徐元梦,接受亏空官员的馈送,代为掩饰。雍正帝即将徐元梦革职。

一七二六年八月,雍正帝因三年期限已满,各省均未奏报清理就绪,再展限三年,如到期仍不能补完,即将督抚从重治罪。实有难于补足之处,可奏闻请旨。一些地方在限内奏报补完,雍正帝详加查核,严惩虚报。江西巡抚裴■度奏报江西仓谷俱已补足。一七二六年十一月,雍正帝派遣吏部侍郎迈柱(满洲镶黄旗人)前往查核。迈柱查出江西虚报贮存,又虚报民间借领,多方掩饰。雍正帝将裴■度及布政使等革职,命他们以家产买谷还仓。亏空之州县官解任,留在本处赔补。福建巡抚毛文铨掩饰亏空,虚报实贮在仓。雍正帝派员查得,福建所属仓谷、钱粮虚悬甚多,实贮在仓者只有十之三、四。一七二七年六月,任命常赉(满洲镶白旗人)为福建巡抚,前往清查。只查出亏欠银四十四万余两。江苏省是生产发达,赋税收入最多的省份。一七二九年二月,雍正帝命王璣署江苏巡抚,兼管清查钱粮。苏松等处即查出历年积欠一千六百余万两。雍正帝将康熙五十年以前的积欠豁免,五十一年以后者严加清理。侵贪钱粮的官吏,准自行出首,毫无隐匿者,从宽免罪。亏欠钱粮,是康熙时期以来长期形成的积弊。侵渔钱粮,也久已在官场上下相习成风。要使各级官吏彻底补完,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山西巡抚诺岷(满洲正蓝旗人),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在当地清查,成绩较著,但也不可能全部补完。一七三○年二月,雍正帝诏谕内阁大臣说:“近观各省吏治,虽未必能彻底澄清,而公然贪赃犯法及侵盗钱粮者亦觉甚少。”(《世宗实录》卷九十一)命将各省官员名下应追赃银及侵欺、挪移、流抵、分赔、代赔银两,凡在雍正三年以前发觉者,酌情免追。四年以后犯罪之案及贪污军务钱粮,不准宽免。雍正帝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清查钱粮,虽然不能补完积欠,但对官场侵贪的积习,给予沉重的打击。在整顿吏治中,成效还是显著的。

火耗养廉 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康熙帝曾说,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员以火耗为名,肆意横征中饱,已无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钱粮时,山西巡抚诺岷与布政使高成龄在雍正二年奏请将该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库,以二十万两补完该省亏空,除公用外,分发给地方官员,称为“养廉”。雍正帝指出,历来火耗皆州县征收而加派横征,侵蚀国帑不下数百万。原因是各州县征收火耗分送上司,种种馈送,名目繁多,州县肆意贪污,上司曲为容隐,这是从来的积弊,应当消除。他采纳山西官员的建策,说“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世宗实录》卷二十二)州县养上司是公开的非法贿赂。上司拨州县便成为合法的“养廉”,即官俸的补贴。山西实行后,各省相继仿效,以火耗补完亏空的钱粮,并分拨州县养廉。一七二七年,又命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着为定额。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又称“耗羡归公”,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

清沿明制,官员俸禄低微。定额的“养廉”超过俸银数倍,各省下一。督抚为正二品或从一品,俸银不过一百五十五两至一百八十两(另有俸米一百数十斛)。养廉银最少的省份,如浙、闽、四川有一万三千两,多者如陕、甘、云、贵,有二万两。七品知县年俸银不过四十五两,米四十五斛。养廉银可多至二千两,至少也有五、六百两。火耗养廉制度实行后,虽然民间负担的加耗仍然繁重,但对限制横征加派,改变官场上下公开贪污的积弊,还是有作用的。

讲求实政 康熙晚年提倡理学,要臣僚对上忠顺,对下宽仁。忠顺流为逢迎,宽仁流为隐庇,官场中从而形成因循苟且不负责任的颓风。雍正帝即位前深知这些积弊,即位后在理财惩贪的同时,力图矫正官风。他在元年元旦的上谕中即指责:“今或以逢迎意指为能,以沽名市誉为贤,甚至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肖官吏,滥列荐章,而朴素无华、敦尚实治者,反抑而不伸,是岂风励属员之道乎!”(《世宗实录》卷三)他力矫臣下逢迎之弊,以防欺隐,说“一涉欺隐,即开巧伪之端,何弊不因此而渐滋耶。”(《朱批谕旨》钟保四年一月十二日折)一七二九年十一月的一个朱批说得更明白:“封疆大吏于是非真伪必有确见,将一派忠诚对朕方是。若一味迎合揣度,以为敬慎,则大错矣。”(《朱批谕旨》赵弘恩七年十一月七日折)一些官员标榜“宽仁”沽名,放纵豪绅贪吏触法而不究治,政务废弛却博得颂声。遭到罢斥,也有人为之申吁。雍正帝称这些人为“巧宦”,说“巧宦沽名之贻误国家,较贪劣者为尤甚”(《朱批谕旨》石云倬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折)雍正帝针对逢迎欺隐、因循巧伪的积弊,提出“实心实政”,以整顿吏治。

雍正在裁汰庸劣官吏的同时,极力奖谕实心任事的官员。山西巡抚诺岷到任半年,即将钱粮料理清楚,雍正帝称他“实为天下抚臣之第一者也”。满洲贵族鄂尔泰(镶黄旗人)康熙末年任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帝为皇子时曾向他违例需索,遭到拒绝。雍正帝即位后,对他说:“汝为郎官拒皇子,其执法甚严”。擢任为江苏布政使,以矫逢迎之弊。一七二五年升任为云南巡抚,一七二八年为云贵、广西总督,勤劳任事。雍正帝称他为“满汉文武大臣中第一人”。一七三二年,升任大学士、兵部尚书。一七二三年山西灾荒,巡抚德音隐瞒不报。内阁侍读田文镜路经山西,如实陈报灾情,受到雍正帝的嘉奖,任为山西布政使。次年,改任河南布政使,擢为巡抚、总督。一七二八年,任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极力整顿吏治,遭到非议。河南学政王国栋奏报说:“怨望田文镜者,或言其催科太迫,或言其御下太严,不留余地。……臣下封印后回省,目击其办事甚勤,大小属员一到即见,家人吏役约束甚严,门包小费一概谢绝。居官如此,可谓难得”。雍正帝朱批:“甚属公当”(《朱批谕旨》王国栋摺)。云南布政使李卫,因整顿盐政,揭露官吏贪污,被巡抚借端裁抑。雍正帝擢任他为浙江巡抚,又任为浙江总督管巡抚事。雍正帝授任各地方官员,有意矫枉,以倡导实政,消弭积习。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雍正帝(世宗)四十五岁即皇帝位,五十八岁病死。前后在位仅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康熙时期建立起来的封建统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雍正帝采取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力矫康熙帝晚年的种种积弊。积重难返的清朝政局,一时颇有振作的气象。清朝皇帝对臣下的统治,却由此更加严厉和专制。清王朝的赋税制度和某些社会经济制度也在这一时期,有所改革。雍正帝还加强了对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为乾隆时期兴盛之局奠定了基础。

一、专制统治的加强和政局的整顿

雍正帝在诸皇子的长期争夺中继承皇位,即位后立即采取措施,以稳定局势。(一)雍正帝即位之日,即命胤禩、胤祥与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国家事务。臣下启奏和谕旨传出均经四大臣。并晋封胤禩、胤祥为亲王。胤祥原是雍正帝的支持者。胤禩长期谋位,在朝中结党甚众。封任胤禩显然是为了暂时稳定局势,以便进而清除其同党。(二)雍正帝即位之日,即召康熙帝十四子胤禵来京奔丧。胤禵为雍正帝同母弟。自一七一八年受命为抚远大将军,讨准噶尔。一七二一年五月,率师驻甘州,进至吐鲁番。十月,曾奉召回京。次年三月还军。康熙帝病死时,胤禵领重兵在外。雍正帝召胤禵回京守陵。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五月,下谕说:“胤禵无知狂悖,气傲心高,朕望其改悔,以便加恩。今又恐其不能改,不及恩施,特进为郡王(原为贝子),慰我皇妣皇太后之心”。胤禵被解除兵权,留居京师。(三)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十二月,雍正帝依宗人府奏,命兄弟同辈诸王的名字“胤”字均改为“允”,以有别于皇帝名讳。(四)雍正帝为消除康熙以来建储结党的积弊,一七二三年八月宣谕,亲自书写皇位继承人,密封匣内,放在乾清宫正中匾额之后。皇帝死后再取视继立,称为“密封建储”。此后,不再立太子,以消弭朋党。雍正帝皇位稳定后,逐步强化专制统治。

(一)诛除允禩党

康熙时,允禩谋立结党,允禟(康熙第九子,宜妃所生)、允■(康熙第十子,温禧贵妃所生)均依附允禩。雍正帝晋封允禩,调回允禵,随命允禟出驻西宁,命允■往蒙古祭奠哲布尊丹巴(雍正元年死于京师,灵龛送还喀尔喀),允■中途称病不行,还居张家口。一七二四年四月,雍正帝将允■革职逮捕,拘禁京师。允禟在西宁,被劾违法买草、踏勘牧地。雍正帝暂予宽免。一七二四年七月,雍正帝自著《朋党论》指责诸王大巨结为朋党,“徒自逆天悖义,以陷于诛绝之罪。”(《世宗实录》卷二十二)十二月,废太子允礽在囚禁中病死。雍正帝兄弟中的政敌主要是允禩一党。一七二五年二月,诏谕诸王大臣,撤销四大臣总理事务,斥责允禩“自委任以来,诸事推诿,无一实心出力之处,无一有裨政治之言,且怀挟私心,遇事簸弄,希冀摇动众志”,“有罪无功,不应议叙。”(《世宗实录》卷二十九)随后,又传谕说:“朕弟兄中如允禔、允禩、允禟、允■、允禵等,在皇考时结党妄行,以致皇考圣心忧愤,日夜不宁”。允禔早被拘禁。雍正帝历举允禵、允■、允禟等事君不敬事例,说“嗣后大小臣工,若有怙恶不悛,暗附其党者,朕必明正其罪,置之重辟,使伊等党援解散,无附会济恶之人”(同上)。随将允禩党首鄂伦岱(佟国纲子)发往奉天。

雍正帝派遣都统楚宗捧旨去西宁查处允禟被劾事,允禟拒不奉旨。山西巡抚伊都立又参劾允禟指使护卫殴打生员。一七二五年七月,雍正帝革去允禟贝子封爵,撤除其属下佐领,在西宁幽禁。十一月,因议裁内务府佐领披甲,内务府属下聚众喧闹。雍正帝指允禩为此事的祸首,命领侍卫内大臣与宗人府会审具奏。宗人府议奏:“允禩心怀奸恶,其悖逆结党之罪,屡蒙皇上宽免”,“激令内务府人等嚷闹,明系市恩惑众,毫无畏惧,奸恶已极”。请革退亲王,撤出属下佐领。雍正帝谕“俱从宽免”(《世宗实录》卷三十八)。不久,又查出允禩曾私毁康熙帝御批事。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正月,雍正帝将当年康熙帝责斥允禩谋害允礽谕旨公开发出,内称“朕与允禩父子之恩绝矣”。雍正帝据此处治允禩,说“今其作为至此,断不可留于宗室之内,以为我朝之玷。”(《世宗实录》卷四十)遂将允禩革去黄带子,即削去皇室宗籍,禁锢高墙。允禟及允禩党苏努、吴尔占等宗室也被削籍离宗。允禩被削去宗籍后,不能再用皇族旧名,三月,改名为阿其那(满语,詈词)。五月,允禟自西宁押至保定监禁,改名塞思黑(满语,詈词)。允■、允禵也被监禁。八、九月间,允禩与允禟相继死于狱中。依附允禩的鄂伦岱及内大臣阿尔阿松(遏必隆子)在戍所处死。雍正帝一举消除允禩等诸弟党,击溃了政敌。

康熙帝第三子允祉,在雍正帝即位后,受命守护景陵(康熙帝陵)。康熙时拥戴允祉的汉族文士陈梦雷被逮,发遣关外。一七二八年,降封允祉为郡王。一七三○年二月,复为亲王。五月又被夺爵,禁锢于景山永安亭。子弘晟禁宗人府。允祉一系势力也被消除了。

(二)削弱八旗贵族

康熙以来,诸皇子争立,满洲八旗王公贵族分别依附诸皇子,自成势力,形成朋党。雍正帝翦除诸弟,又从制度上削弱八旗贵族,以杜绝祸源。

停止诸王兼理旗务——康熙时,曾由皇子诸王数人分管八旗事务,一七二八年十月诏谕说:“向因宗室诸王等闲居无职掌之事,……是以谕令数人管理旗下之事。今观诸王之办旗下事者,与该旗大臣不甚相安。似此,则于诸王无益,而于公事亦未免耽误矣。”雍正帝还在诏谕中指责诸王所办之事有舛错,若照例处分,于心不忍,不若仍令闲居。诏谕规定:“除宗人府外,其余兼掌之处,俱著停止。”(《世宗实录》卷七十四)

王公护军归隶营伍——清初定制,上三旗守卫禁廷,下五旗护军各守王公府第。王公所辖旗下每佐领有护军(大巴牙喇)十七名。雍正帝即位后,重申康熙时旧制:“凡上三旗大臣侍卫官员人等,俱不许在诸王门下行走。”(《世宗实录》卷三)一七三○年,将八旗护军均隶禁卫,一律改为禁卫军,王公只留满洲、蒙古佐领下二名亲军(《八旗通志初集》卷六十七)。

改革主仆关系——满洲八旗王公对属下人等,仍沿袭奴隶制遗留的主仆关系,存在许多特权。雍正帝即位后,一七二八年七月,即将八旗都统(固山额真,旗主人)改称为固山昂邦(旗长官),改铸印文。这实际上即是取消了八旗王公都统的主人地位。八旗旗主原可对属下审刑治罪。雍正帝定制:“旗分人员,不许擅行治罪,必奏闻交部。”(《八旗通志初集》卷一)又定制:八旗补用王府官职,任使旗下人员,或需用多人供差役事,都必须列名请旨,极大地限制了八旗王公的权力。八旗各派满洲御史二员,稽察八旗一切事务。

出旗为民——满洲王公贵族拥有大批的奴仆和壮丁,视如奴隶。一七二四年,雍正诏谕刑部说:“向来八旗官军人等,待家人过严,微小之失,甚至殴责毙命。奴仆虽贱,彼亦人子”。定议:“其官员违法责打奴仆致死,及持刃杀死者,分三等,定以罚俸、降革、鞭责。平人犯者,分三等鞭责枷号。至官员平人有致死族中家仆者,各从重拟。八旗官员画一遵行。”(《世宗实录》卷二十一)但旗人奴仆违犯教令,家主依法决罚致死及过失杀者,仍照旧例不论罪。可见,这还只是对主奴关系给予更多的限制。

皇庄和王庄中,庄头役使壮丁,也与奴仆相似。一七二四年规定:“嗣后如肆行凌虐者,许壮丁即行控告,所告果实,止一二人,则另拨与别处屯庄;至四、五人,即将庄头革退治罪。”(《世宗实录》卷二十)次年规定:八旗家奴,如果主人情愿令其赎身为民,档案可查,以后不得借端控告。一七二七年又规定:八旗继养“民人之子及仆人之子,俱著为民。”(《世宗实录》卷六十四)雍正帝连年颁发的一系列诏谕,使八旗贵族役使的奴仆、庄丁,得以经由各种途径有条件地出为民户。雍正帝旨在限制满洲贵族势力,残余的满洲奴隶制因而更为削弱了。

(三)镇压满汉大臣与文士

雍正帝在位期间也加强了对满汉大臣与文士的控制和镇压。

诛年羹尧 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迁内阁学士。一七○九年,出任四川巡抚,一七一八年擢任四川总督,一七二一年升任川陕总督,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员。雍正帝即位后,召允禵还京师,今年羹尧总理大将军事务。一七二三年,特授抚远大将军,驻师西宁,进兵青海,击败和硕特蒙古(见下节)。次年晋爵一等公。

年羹尧主持西北军务多年,战功日著,权势日盛。在西北行营时,任用官员,不经奏请,但咨吏部,谓之“年选”,与当年吴三桂之“西选”并称。一七二四年十月还京陛见,公卿跪接广安门外。但雍正帝因查知他曾与允禟有书信来往,已加疑忌,曾说:“近日隆科多、年羹尧大露作威福、擅权势光景,朕若不防微杜渐,此二臣将来必致不能保全。”(《东华录》卷二十六)次年正月,被年羹尧参劾的四川巡抚蔡珽来京,被召见。蔡珽奏被诬陷,并奏年羹尧贪残诸事。三月,雍正帝借故责斥年羹尧,指责他的奏疏,“字画潦草,且将朝乾夕惕,写作夕阳朝乾”,诏谕问罪说:“观此,则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其谬悮之处,断非无心”,将本发还,“令其明白回奏”(《世宗实录》卷三十)。年羹尧曾举荐西安布政使胡期恒,又在西安劾罢驿道金南瑛。胡期恒擢任甘肃巡抚奉召来京。雍正帝说他奏对荒谬,革职。四月间传谕,年羹尧妄举妄劾,不可复任总督,改授杭州将军。年羹尧疏报:“臣不敢久居陕西,亦不敢遽赴浙江,今于仪征(江南省)水陆交通之处候旨”。雍正帝益怒。七月,命革将军职,授闲散章京,速赴杭州效力。年羹尧疏称:“求主子饶了臣,臣年纪不老,留下这一个犬马,慢慢的给主子效力”。内阁九卿科道合词劾奏年羹尧“贪婪成性,骄横居心,颠倒官常,草菅民命。”请正典刑。雍正帝因年羹尧在西北立有战功,恐处死后人心不服,命各省将军督抚提镇,“各秉忠心,各抒己见”(《世宗实录》卷三十四)。各省督抚提镇连续劾年羹尧之罪。十月,雍正帝令将年羹尧逮送京师。十二月,议政王大臣等议奏年羹尧与道人“谋为不轨”等罪九十二款。雍正帝诏谕年羹尧在狱中自裁,子年富与宾客邹鲁等处斩。父年遐龄(曾任湖广巡抚,致休,授尚书衔)、兄年希尧(广东巡抚)夺职免死。

囚隆科多 隆科多是佟国维之子,康熙帝孝懿仁皇后之弟,雍正帝称舅舅。康熙帝病死,隆科多传遗诏雍正帝继位,为雍正帝所倚重,曾任为总理事务大臣,兼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一七二五年,王大臣议年羹尧之罪“罢任留爵”,雍正帝大为恼怒,疑隆科多有意徇庇,削太保衔,以示警告。并诏谕说:“朕御极之初,隆科多、年羹尧皆寄以心膂”,“伊竟有二心,朕予以宠荣,伊幸为邀结,招权纳贿,擅作威福”。“隆科多、年羹尧若不知恐惧,痛改前非,欲如明珠等之故习,则万不能也。殊典不可再邀,覆辙不可屡陷,各宜警惧,无得自干诛灭。”(《东华录》卷二十六)隆科多被撤销总理事务大臣。一七二六年,又因家仆牛伦挟势贪脏,刑部议斩隆科多。雍正帝命斩牛伦,罢隆科多尚书之职,发往阿尔泰料理边务。一七二七年六月,因私藏玉牒,被召回京师。王大臣等议隆科多罪四十一款,当斩。雍正帝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造屋三楹,“永远禁锢”。次年,死于禁所。

文士三狱 雍正帝处治年羹尧、隆科多案,涉及曾经依附于他们的一些汉人文士。雍正帝罗织他们文字之罪,指为讥谤朝政,严加惩治。其中汪景琪、钱名世、查嗣庭三案,成为文士中震动一时的大狱。

浙江钱塘文士汪景琪,曾为年羹尧记室。一七二五年搜查年羹尧家文书,内有汪景琪所写《西征随笔》。雍正帝指责其中记事文字是讥讪康熙,诋诽雍正年号,所撰“功臣不可为论”尤为大逆不道。将汪景琪处斩,枭首示众,妻子发黑龙江为奴。

江苏武进人翰林院侍讲钱名世,曾作诗颂扬年羹尧,雍正帝指为“以文词谄媚奸恶”,“行止不端,立身卑污”,革职发回原籍。雍正帝并亲书“名教罪人”四字匾额,令地方官悬挂钱氏宅门。又谕令在京现任官员,由举人进士出身者,仿诗人刺恶之意,各撰诗文,纪钱名世的劣迹进呈。雍正帝阅后,交付钱名世刊印(《世宗实录》卷四十二)。翰林院侍读吴孝登、陈邦彦等,作“刺恶”诗不合雍正帝意。吴孝登被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陈邦彦落职(《永宪录》卷四)。

礼部侍郎浙江海宁人查嗣庭,曾由隆科多荐引。一七二六年出任江西考官,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命题考试(见《槐厅载笔》)。一说出题“维民听止”,被指为“雍正”二字去首(见《掌故拾零》卷二)。雍正帝指责他心怀怨望,有意谤讪君上,又在其寓所搜出日记二本,被指为有讥谤用人行政之语。雍正帝将查嗣庭革职囚禁,瘐死狱中。其子坐死,家属流放。查嗣庭兄、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曾在康熙时入值南书房,是一代名士,也因嗣庭罪被逮,放回原籍。弟查嗣■,也为翰林院编修,因嗣庭罪被逮,谪遣关西。一七三四年死于戍所。

康熙时期,曾经极力争取江南名士,以稳定清王朝的统治。雍正帝严惩汪、钱、查等之狱,说是为了“儆戒士人”,特别是江南士人。雍正帝对大臣们说:“狂妄无忌惮之徒,往往腹诽朝政。甚至笔之于书,肆其诬谤。如汪景琪、查嗣庭,岂能逃于天谴乎!”(《世宗实录》卷四十九)汪、查都是浙江文士,狱后并停止浙江乡、会试,以压制江南士人。

谢济世与曾静案 三狱之后不久,雍正帝又处治了广西谢济世狱和湖南曾静狱。

广西全州人谢济世,康熙五十一年进士,一七二六年(雍正四年)考选浙江道御史,劾奏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贪虐等十罪。田文镜汉军正黄旗人,曾受到雍正帝的嘉许。雍正帝说谢济世劾状“显与朕之明旨相悖”,夺官审讯。广西巡抚李绂赴任直隶总督,晋京陛见,亦劾奏田文镜贪虐。雍正帝说“济世言与绂奏一一吻合”,“是其受人指使,情弊显见”,革谢济世官,发往阿尔泰军前效力。谢济世在军中撰《古本大学注》,被劾“毁谤程朱”。雍正帝见其中有“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等语,指谢济世“意不止毁谤程朱”,而是“借以抒写其怨望诽谤之私”(《世宗实录》卷八十二),下九卿议罪。

广西举人陆生楠选授江南吴县知县,晋京陛见。雍正帝说他态度傲慢,必是谢济世一党,命夺官发往军前,与谢济世同效力。一七二九年,陆生楠撰《通鉴论》十七篇,内中论及建储和隋炀帝事,被劾为“非议时政”,并下九卿议罪。谢济世与陆生楠均议军前正法。雍正帝斩陆生楠,赦谢济世,在军中服役赎罪。

湖南靖州人曾静案,是雍正朝震动朝野的大案。清初,浙江文士吕留良(号晚村)隐居山林,著书宣扬夷夏之防,传播反满思想。康熙时吕留良病死,弟子严鸿逵继续传播吕留良学说。曾静应试落第,在吕留良子吕毅中家中,得吕留良所著书,与严鸿逵门人沈在宽等联络,密谋反清。一七二九年四月,曾静弟子张熙被派往川陕总督岳钟琪处,携带密函劝岳钟琪起兵反清。信中罗列雍正帝罪状,称岳钟琪为岳飞后人。岳钟琪将张熙拘留审讯,奏报雍正帝。雍正帝差刑部侍郎杭奕禄等会同湖南巡抚王国栋,拘讯曾静,解押来京。浙江总督李卫在吕留良、严鸿逵家中搜出家藏书籍日记等。雍正帝命九卿会审,将吕留良、严鸿逵(已死)剖棺戮尸,枭首示众。斩吕毅中、沈在宽等。曾静服罪,说“自悔从前执迷不悟,万死莫赎。今乃如梦初觉。”(《世宗实录》卷八十一)雍正帝赦曾静、张熙死罪,命他们到江浙各地去宣讲悔悟原委,以消除汉人的反满思想。

一七二九年九月,雍正帝亲自撰著长篇谕示,引据经史和清朝建国事实,对吕留良等反满之论,逐条批驳,并颁布各府州县,以至远乡僻壤,说是“俾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世宗实录》卷八十六)。雍正帝批驳的诏谕之后,附曾静、张熙等人名为《归仁录》的服罪悔过文状和吕毅中、沈在宽等人的供词,合称为《大义觉迷录》颁行。所谓“大义”指“君臣之义”,“迷”是指“华夷之说”。雍正帝在镇压汉人文士后,又对汉人臣民加强了思想统治。

(四)吏治的整顿

雍正帝即位后,一七二三年五月即发布上谕十一道,历举官场种种积弊,各级官吏贪贿无能,华而不实,一再告谕澄清吏治。康熙末,吏治败坏已成为危及清朝统治的严重问题。雍正帝即位后的几年间,以雷厉风行之势,大力整顿吏治。

清除冗劣 雍正帝首先罢斥各省巡抚中贪黩和庸懦不胜任的官员,亲自降旨先后革除江西巡抚王企清、湖广巡抚张连登、直隶巡抚赵之垣、山西巡抚苏克济、河道总督赵世显等多人。随令各省督抚整饬属下官吏。贪酷者参处,庸碌者裁汰。各督抚不敢不遵,力行整饬。浙闽总督满保奏称,“浙闽属吏已劾多员,若再题参,恐至无人办事”。湖南巡抚魏廷珍奏称:“属员参劾过半,容再查奏”。一七二五年四月,雍正帝诏谕督抚等,说“乃有庸懦无能之督抚,间有参劾,每向人云,我若不参,恐非上意,又恐他人参劾,于我不便。以此等语解释于众,似觉参劾为迎合朕意”。他训诫说:“凡事秉公据理,不可稍存迎合之见。”(《世宗实录》卷三十一)

一七二六年十一月,对朝中各部官吏进行裁简。雍正帝传谕说:“各部汉司官实能办事者不过一、二人。其余庸碌无能之人偷惰安闲,实属冗滥”。“著各部堂官将所属司官,详加甄别。凡有才具平常,目前不能办事,将来不堪升用者,尽行举出,与应留办事人员,一同带来请旨”。(《世宗实录》卷四十九)各部院遵旨甄别官吏,分为留任、改除(调任)、休致(退休)三类,裁减了大批冗员。

清理钱粮 各级地方政府经管钱粮,历任官员侵贪肥私,已是代代相因的公开的积弊。地方呈报积贮钱粮数字,多有虚额亏空。亏空的缘由是经管官吏贪污,上司勒索。前任官员将亏空移交下任,下任再加侵贪,积年累月,越亏越多。上下欺蒙,互为掩饰,成为官场腐败的积习,也使地方财政日益虚溃。

雍正帝即位后,即下谕指斥地方官员亏空钱粮的种种弊端,限三年之内,各省督抚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三年之内,如数补足。不得苛派民间,不得借端掩饰,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三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者,决不宽贷。

各地方清查钱粮中出现苛派掩饰诸弊,雍正帝随时予以禁止和驳斥。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闰四月,直隶州县官与当地绅衿通同作弊,奏呈百姓愿代赔州县亏空,名为“乐捐”,实际上是勒索百姓。雍正帝严谕禁止。浙闽总督满保奏称前任总督任内,亏空银六万两,系康熙帝南巡时积欠相沿。雍正帝严加驳斥,说当年皇考南巡,屡降谕旨,丝毫不取给于地方。命满保具奏南巡时有何费用,亏空至二十年之久,不能消结。满保不能对。山西、河南两省奏称亏空系应办军需所致。雍正帝驳斥说,军需皆有正项钱粮,不曾累及地方。亏空乃下吏侵渔,上司需索所致。一七二六年七月,户部尚书徐元梦,接受亏空官员的馈送,代为掩饰。雍正帝即将徐元梦革职。

一七二六年八月,雍正帝因三年期限已满,各省均未奏报清理就绪,再展限三年,如到期仍不能补完,即将督抚从重治罪。实有难于补足之处,可奏闻请旨。一些地方在限内奏报补完,雍正帝详加查核,严惩虚报。江西巡抚裴■度奏报江西仓谷俱已补足。一七二六年十一月,雍正帝派遣吏部侍郎迈柱(满洲镶黄旗人)前往查核。迈柱查出江西虚报贮存,又虚报民间借领,多方掩饰。雍正帝将裴■度及布政使等革职,命他们以家产买谷还仓。亏空之州县官解任,留在本处赔补。福建巡抚毛文铨掩饰亏空,虚报实贮在仓。雍正帝派员查得,福建所属仓谷、钱粮虚悬甚多,实贮在仓者只有十之三、四。一七二七年六月,任命常赉(满洲镶白旗人)为福建巡抚,前往清查。只查出亏欠银四十四万余两。江苏省是生产发达,赋税收入最多的省份。一七二九年二月,雍正帝命王璣署江苏巡抚,兼管清查钱粮。苏松等处即查出历年积欠一千六百余万两。雍正帝将康熙五十年以前的积欠豁免,五十一年以后者严加清理。侵贪钱粮的官吏,准自行出首,毫无隐匿者,从宽免罪。亏欠钱粮,是康熙时期以来长期形成的积弊。侵渔钱粮,也久已在官场上下相习成风。要使各级官吏彻底补完,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山西巡抚诺岷(满洲正蓝旗人),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在当地清查,成绩较著,但也不可能全部补完。一七三○年二月,雍正帝诏谕内阁大臣说:“近观各省吏治,虽未必能彻底澄清,而公然贪赃犯法及侵盗钱粮者亦觉甚少。”(《世宗实录》卷九十一)命将各省官员名下应追赃银及侵欺、挪移、流抵、分赔、代赔银两,凡在雍正三年以前发觉者,酌情免追。四年以后犯罪之案及贪污军务钱粮,不准宽免。雍正帝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清查钱粮,虽然不能补完积欠,但对官场侵贪的积习,给予沉重的打击。在整顿吏治中,成效还是显著的。

火耗养廉 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康熙帝曾说,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员以火耗为名,肆意横征中饱,已无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钱粮时,山西巡抚诺岷与布政使高成龄在雍正二年奏请将该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库,以二十万两补完该省亏空,除公用外,分发给地方官员,称为“养廉”。雍正帝指出,历来火耗皆州县征收而加派横征,侵蚀国帑不下数百万。原因是各州县征收火耗分送上司,种种馈送,名目繁多,州县肆意贪污,上司曲为容隐,这是从来的积弊,应当消除。他采纳山西官员的建策,说“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世宗实录》卷二十二)州县养上司是公开的非法贿赂。上司拨州县便成为合法的“养廉”,即官俸的补贴。山西实行后,各省相继仿效,以火耗补完亏空的钱粮,并分拨州县养廉。一七二七年,又命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着为定额。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又称“耗羡归公”,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

清沿明制,官员俸禄低微。定额的“养廉”超过俸银数倍,各省下一。督抚为正二品或从一品,俸银不过一百五十五两至一百八十两(另有俸米一百数十斛)。养廉银最少的省份,如浙、闽、四川有一万三千两,多者如陕、甘、云、贵,有二万两。七品知县年俸银不过四十五两,米四十五斛。养廉银可多至二千两,至少也有五、六百两。火耗养廉制度实行后,虽然民间负担的加耗仍然繁重,但对限制横征加派,改变官场上下公开贪污的积弊,还是有作用的。

讲求实政 康熙晚年提倡理学,要臣僚对上忠顺,对下宽仁。忠顺流为逢迎,宽仁流为隐庇,官场中从而形成因循苟且不负责任的颓风。雍正帝即位前深知这些积弊,即位后在理财惩贪的同时,力图矫正官风。他在元年元旦的上谕中即指责:“今或以逢迎意指为能,以沽名市誉为贤,甚至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肖官吏,滥列荐章,而朴素无华、敦尚实治者,反抑而不伸,是岂风励属员之道乎!”(《世宗实录》卷三)他力矫臣下逢迎之弊,以防欺隐,说“一涉欺隐,即开巧伪之端,何弊不因此而渐滋耶。”(《朱批谕旨》钟保四年一月十二日折)一七二九年十一月的一个朱批说得更明白:“封疆大吏于是非真伪必有确见,将一派忠诚对朕方是。若一味迎合揣度,以为敬慎,则大错矣。”(《朱批谕旨》赵弘恩七年十一月七日折)一些官员标榜“宽仁”沽名,放纵豪绅贪吏触法而不究治,政务废弛却博得颂声。遭到罢斥,也有人为之申吁。雍正帝称这些人为“巧宦”,说“巧宦沽名之贻误国家,较贪劣者为尤甚”(《朱批谕旨》石云倬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折)雍正帝针对逢迎欺隐、因循巧伪的积弊,提出“实心实政”,以整顿吏治。

雍正在裁汰庸劣官吏的同时,极力奖谕实心任事的官员。山西巡抚诺岷到任半年,即将钱粮料理清楚,雍正帝称他“实为天下抚臣之第一者也”。满洲贵族鄂尔泰(镶黄旗人)康熙末年任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帝为皇子时曾向他违例需索,遭到拒绝。雍正帝即位后,对他说:“汝为郎官拒皇子,其执法甚严”。擢任为江苏布政使,以矫逢迎之弊。一七二五年升任为云南巡抚,一七二八年为云贵、广西总督,勤劳任事。雍正帝称他为“满汉文武大臣中第一人”。一七三二年,升任大学士、兵部尚书。一七二三年山西灾荒,巡抚德音隐瞒不报。内阁侍读田文镜路经山西,如实陈报灾情,受到雍正帝的嘉奖,任为山西布政使。次年,改任河南布政使,擢为巡抚、总督。一七二八年,任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极力整顿吏治,遭到非议。河南学政王国栋奏报说:“怨望田文镜者,或言其催科太迫,或言其御下太严,不留余地。……臣下封印后回省,目击其办事甚勤,大小属员一到即见,家人吏役约束甚严,门包小费一概谢绝。居官如此,可谓难得”。雍正帝朱批:“甚属公当”(《朱批谕旨》王国栋摺)。云南布政使李卫,因整顿盐政,揭露官吏贪污,被巡抚借端裁抑。雍正帝擢任他为浙江巡抚,又任为浙江总督管巡抚事。雍正帝授任各地方官员,有意矫枉,以倡导实政,消弭积习。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
  •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 ...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板书设计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历史必然: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统治腐朽衰落 二.明:原因:明初官制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废行省设置三司 废宰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内侍辅政 清: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措施:设南书房.创军机处 三.影响:积极 消极 一.教材分析 专制 ...

  •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 历史知识索引 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 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 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 --两汉(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北宋.南宋).夏. ...

  •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答案]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相当于秦统一的因素) [答 ...

  • 对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
  • 对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秦统一六国,即公元221年,结束的时间则是1911年,即溥仪退位的时候.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巨大变化.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一, 经济方面: 1.在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案
  • 君主集权的强化 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归纳努尔哈赤的活动,与其他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 ...

  •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本节学习重点: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5.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 ...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关注的一个重点部分.在命题方式上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尤其是新材料.新隋景方面的命题.这一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地方和个人完全服从于皇帝,皇帝拥有超越于任何束缚的绝对权力.本文主要谈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作用.[知识点归纳]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 ...

  • 近代中国落伍原因分析
  • 近代中国落伍原因分析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古代的中国曾在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直都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到了近代有着辉煌农耕文明的中国却逐渐走向落伍,为列强所欺,饱受耻辱.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呢? 可以说是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自然经济,文化专 ...

  • 论明清时期的文字狱
  • 论明清时期的文字狱 --对政治和文化的一场践踏 政法学院 法学0901班 程舒晓 2009013825 关键词:文字狱 明清前期 社会背景 影响 统治者的思想 摘要:所谓文字狱,是统治者出于巩固专制权力的需要,有意从文人学士的著作.言论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制造冤狱的案件.文字狱由其严酷而广为人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