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职称

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 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

测钩码的重量

测物体上升的距离

线上升的距离

结论

定滑轮 2 动滑轮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

钩码质量

上升高度

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

种类

钩码重力(N )

拉力的大小(N )

钩码移动的距离(m )

力移动的距离(m )

钩码移动的方向

力移动的方向

定滑轮

1

1

0.19

0.19

动滑轮

1

0.5

0.1

0.2

教师分析评估:

⑴ 弹簧测力计倒挂。

⑵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 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② 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

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渡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滑轮有哪些特点?”。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 ⑵从笔记中发现问题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一)中发现:①学生关注的是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应该是力移动的距离)上升的距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②只注意到钩码的重量,没有注意到拉力的大小,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③表格中也没有发现力的方向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笔记。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二)中发现:学生只是孤立的列出了钩码质量和上升高度,显然没有意识到要探究的具体目标,这样的探究结果不可能找到滑轮的特点,也不会意识到动滑轮和定滑轮可能会有区别。同时表格中列举钩码的质量是概念理解错误,质量不会因利用滑轮而改变,也就没有探究价值。应该探究利用滑轮之前、后力的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笔记。

⑶教师参与的切入点

如果教师在探究的实验设计之前利用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定滑轮之前、后可能会出现力的大小有变化、力的方向有变化。学生会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比较利用滑轮前后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如果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感受动滑轮和定滑轮拉动物体移动的距离,学生也会发现两者前后移动距离的比较应该是探究目标之一。

假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以参与者身份继续引导学生理顺要探究比较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移动的距离关系。则学生在实验表格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目标针对性会更强,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可能性会更大。否则即使是进行了实验探究,也只是流于形式,实验结论只会由教师最后传授、给出。学生不可能从中领悟到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2.明确探究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

能力目标贯穿探究的全过程。一节科学探究课,不能只满足于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在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目标以外,还有科学探究内容目标。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方法又是科学内容。以本节为例,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是认识定滑轮和认识动滑轮。为了解层次,也是知识要求的最低层次。本节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内容目标还涉及到:理解、应用等能力层次的培养和要求。

⑴ 科学探究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应用能力包含测量、使用、简单计算和解释现象等。教师在介绍滑轮的时候,选择的是自己演示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如果改为学生探究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师提出一个小小的探究目标:给你一个滑轮,试一试,能够进行几种形式的安装?动一动,观察它们的效果相同吗?学生会在动手实践中熟悉使用滑轮的安装方法,观察、发现滑轮安装的不同方法,比较并对滑轮进行分类,对动滑轮和定滑轮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接下来的动手实际使用和测量过程中会更熟练,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水到渠成。

⑵科学探究中的理解能力培养

理解能力包含:释义、举例、分类、说明、比较、判断、归纳、推理等。

设计表格,是本节培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一)发现:这是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意识;同时注意到探究目标中使用机械前后力的移动距离比较。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

(二)发现:有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比较与判断动滑轮与定滑轮、比较与判断使用机械前、后力移动距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训练学生设计实验表格的方法,培养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实验表格不仅具有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的单一功能,更重要是对实验现象、数据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发现并且得到科学结论。所以表格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在得到实验结论的同时培养理解能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 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

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 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 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在猜想后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考虑实验所用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再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明确研究方法:必须控制变量。教师的引导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学生讲方法,方法的确定才能明确实验分两个大步: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教师特别强调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后面的实验步骤设计做好准备。由此很自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明确上面两个环节后,已经是水到渠成。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学生在实验后分别有代表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规律和结论,同时说明这个规律是欧姆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的,让 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是对学生探究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最后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加深印象。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

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电流=电压/电阻这个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公式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 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

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 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 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在猜想后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考虑实验所用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再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明确研究方法:必须控制变量。教师的引导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学生讲方法,方法的确定才能明确实验分两个大步: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教师特别强调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后面的实验步骤设计做好准备。由此很自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明确上面两个环节后,已经是水到渠成。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学生在实验后分别有代表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规律和结论,同时说明这个规律是欧姆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的,让 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是对学生探究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最后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加深印象。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电流=电压/电阻这个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公式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

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案例分析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赵清海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物理,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物理问题情境,不但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最终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创设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心理发展水平的物理问题情境,我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利用物理史事,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史、科学家故事、科学趣闻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寓言、成语、格言等,结合故事中描述的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案例1:在本节课的引入阶段,我利用“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引入,造成知识的悬疑,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行实验、进行分析找到真正的凶手。当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归纳分析得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本规律时,又顺势带出另一个相同的事故 “奥林匹克”号惨案。不仅因为这两个事故的产生具有共性,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牵连,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对现场的事故进行模拟,切身感受探究的乐趣,享受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物理教学的目的不能局限在具体物理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物理知识的很多内容都与历史事实或名人轶事有关,“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奥林匹克”事件,在历史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迫切要求人类去探求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也才有了“伯努利”实验的成功。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为课堂的高效性打下了基础。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境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的生活中有丰富的物理素材。如果我们从生活、生产中熟悉的实例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

案例2:探究了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后,我们用找到的规律解释了“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发生的原因,并总结了惨痛的教训,然后提出了“安全线”的由来及作用。这时候学生们才知道火车站常见的安全线还有这样的典故,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同时认可了安全线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情境的巧妙设置,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典故,学到了物理知识,还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这节课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小纸条、乒乓球、塑料泡沫、汽车尾翼板、安全线„„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或事,但这里面却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借助于这些物或事来做实验,或探究、或设疑、或应用,学生就更能理解“物理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了。

3.利用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在本节课中做了大量的实验,如伯努利实验、两场事故的模拟实验、吹乒乓球实验、飞机升力的演示实验„„有演示实验,有学生实验,有按老师要求实验,有自主探究实验。

案例3: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过程中,利用“吹一张小纸条”的实验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利用“伯努利实验”共同验证猜想;利用对两个 “事故”的现场模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成功找到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还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愚昧无知,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在飞机升力的教学时首先做了一个“向下吹乒乓球,而不掉”的实验作为情境铺垫,同学们在惊诧中感受实验现象的神奇,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探究。然后进行了两架飞机的模拟试飞实验,知识上,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效果上,这已不仅仅是一次实验的对比,而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一个科学的跨越,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长久不忘。通过这些实验的设置,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也使课堂的教学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利用媒体,创设物理情境百闻不如一见,许多现象、概念、规律,只凭教师说,学生仍

然无法想象,借助课件或视频或图片,可将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案例4:在进行飞机升力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观看“飞鸟与飞机”的视频进行设疑:“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然后再利用flash 课件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知识的应用我选择了三个素材: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香蕉球,分别用图片和flash 课件呈现出来。灰雁倒飞,实际上是利用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灰雁怎样才能迅速降低高度摆脱危险?”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汽车尾翼板,正是人类利用大自然创造发明的原创点。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美丽的曲线——香蕉球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品尝足球运动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通过这些清晰直观的图片、视频和课件的演示过程,为各个阶段的学习提供了情境素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规律的理解和巩固,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在应用知识中又享受到了快乐。

在本节课中,准确恰当的选材,科学生动的实验,令人惊奇的图片,引人入胜的视频,制作精巧的课件等,不断再现物理现象,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情境引入、情境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出情境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死知识”,而是生动的、具体形象的“活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灌输”,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更应该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物理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 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

测钩码的重量

测物体上升的距离

线上升的距离

结论

定滑轮 2 动滑轮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

钩码质量

上升高度

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

种类

钩码重力(N )

拉力的大小(N )

钩码移动的距离(m )

力移动的距离(m )

钩码移动的方向

力移动的方向

定滑轮

1

1

0.19

0.19

动滑轮

1

0.5

0.1

0.2

教师分析评估:

⑴ 弹簧测力计倒挂。

⑵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 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② 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

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渡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滑轮有哪些特点?”。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 ⑵从笔记中发现问题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一)中发现:①学生关注的是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应该是力移动的距离)上升的距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②只注意到钩码的重量,没有注意到拉力的大小,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③表格中也没有发现力的方向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笔记。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二)中发现:学生只是孤立的列出了钩码质量和上升高度,显然没有意识到要探究的具体目标,这样的探究结果不可能找到滑轮的特点,也不会意识到动滑轮和定滑轮可能会有区别。同时表格中列举钩码的质量是概念理解错误,质量不会因利用滑轮而改变,也就没有探究价值。应该探究利用滑轮之前、后力的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笔记。

⑶教师参与的切入点

如果教师在探究的实验设计之前利用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定滑轮之前、后可能会出现力的大小有变化、力的方向有变化。学生会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比较利用滑轮前后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如果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感受动滑轮和定滑轮拉动物体移动的距离,学生也会发现两者前后移动距离的比较应该是探究目标之一。

假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以参与者身份继续引导学生理顺要探究比较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移动的距离关系。则学生在实验表格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目标针对性会更强,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可能性会更大。否则即使是进行了实验探究,也只是流于形式,实验结论只会由教师最后传授、给出。学生不可能从中领悟到探究的意义和价值。

2.明确探究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

能力目标贯穿探究的全过程。一节科学探究课,不能只满足于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在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目标以外,还有科学探究内容目标。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方法又是科学内容。以本节为例,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是认识定滑轮和认识动滑轮。为了解层次,也是知识要求的最低层次。本节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内容目标还涉及到:理解、应用等能力层次的培养和要求。

⑴ 科学探究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应用能力包含测量、使用、简单计算和解释现象等。教师在介绍滑轮的时候,选择的是自己演示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如果改为学生探究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师提出一个小小的探究目标:给你一个滑轮,试一试,能够进行几种形式的安装?动一动,观察它们的效果相同吗?学生会在动手实践中熟悉使用滑轮的安装方法,观察、发现滑轮安装的不同方法,比较并对滑轮进行分类,对动滑轮和定滑轮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接下来的动手实际使用和测量过程中会更熟练,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水到渠成。

⑵科学探究中的理解能力培养

理解能力包含:释义、举例、分类、说明、比较、判断、归纳、推理等。

设计表格,是本节培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一)发现:这是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意识;同时注意到探究目标中使用机械前后力的移动距离比较。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

(二)发现:有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比较与判断动滑轮与定滑轮、比较与判断使用机械前、后力移动距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训练学生设计实验表格的方法,培养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实验表格不仅具有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的单一功能,更重要是对实验现象、数据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发现并且得到科学结论。所以表格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在得到实验结论的同时培养理解能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 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

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 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 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在猜想后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考虑实验所用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再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明确研究方法:必须控制变量。教师的引导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学生讲方法,方法的确定才能明确实验分两个大步: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教师特别强调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后面的实验步骤设计做好准备。由此很自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明确上面两个环节后,已经是水到渠成。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学生在实验后分别有代表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规律和结论,同时说明这个规律是欧姆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的,让 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是对学生探究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最后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加深印象。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

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电流=电压/电阻这个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公式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 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

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 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 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

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在猜想后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考虑实验所用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再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明确研究方法:必须控制变量。教师的引导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学生讲方法,方法的确定才能明确实验分两个大步: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教师特别强调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后面的实验步骤设计做好准备。由此很自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明确上面两个环节后,已经是水到渠成。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学生在实验后分别有代表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规律和结论,同时说明这个规律是欧姆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的,让 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是对学生探究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最后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加深印象。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电流=电压/电阻这个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公式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

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案例分析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赵清海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物理,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物理问题情境,不但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最终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创设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心理发展水平的物理问题情境,我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利用物理史事,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史、科学家故事、科学趣闻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寓言、成语、格言等,结合故事中描述的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案例1:在本节课的引入阶段,我利用“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引入,造成知识的悬疑,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自己动手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行实验、进行分析找到真正的凶手。当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归纳分析得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本规律时,又顺势带出另一个相同的事故 “奥林匹克”号惨案。不仅因为这两个事故的产生具有共性,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牵连,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对现场的事故进行模拟,切身感受探究的乐趣,享受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物理教学的目的不能局限在具体物理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物理知识的很多内容都与历史事实或名人轶事有关,“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奥林匹克”事件,在历史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迫切要求人类去探求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也才有了“伯努利”实验的成功。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为课堂的高效性打下了基础。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境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的生活中有丰富的物理素材。如果我们从生活、生产中熟悉的实例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

案例2:探究了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后,我们用找到的规律解释了“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发生的原因,并总结了惨痛的教训,然后提出了“安全线”的由来及作用。这时候学生们才知道火车站常见的安全线还有这样的典故,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同时认可了安全线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情境的巧妙设置,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典故,学到了物理知识,还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这节课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小纸条、乒乓球、塑料泡沫、汽车尾翼板、安全线„„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或事,但这里面却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借助于这些物或事来做实验,或探究、或设疑、或应用,学生就更能理解“物理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了。

3.利用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在本节课中做了大量的实验,如伯努利实验、两场事故的模拟实验、吹乒乓球实验、飞机升力的演示实验„„有演示实验,有学生实验,有按老师要求实验,有自主探究实验。

案例3: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过程中,利用“吹一张小纸条”的实验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利用“伯努利实验”共同验证猜想;利用对两个 “事故”的现场模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成功找到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还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愚昧无知,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在飞机升力的教学时首先做了一个“向下吹乒乓球,而不掉”的实验作为情境铺垫,同学们在惊诧中感受实验现象的神奇,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探究。然后进行了两架飞机的模拟试飞实验,知识上,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效果上,这已不仅仅是一次实验的对比,而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一个科学的跨越,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长久不忘。通过这些实验的设置,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也使课堂的教学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利用媒体,创设物理情境百闻不如一见,许多现象、概念、规律,只凭教师说,学生仍

然无法想象,借助课件或视频或图片,可将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案例4:在进行飞机升力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观看“飞鸟与飞机”的视频进行设疑:“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然后再利用flash 课件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知识的应用我选择了三个素材: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香蕉球,分别用图片和flash 课件呈现出来。灰雁倒飞,实际上是利用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灰雁怎样才能迅速降低高度摆脱危险?”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汽车尾翼板,正是人类利用大自然创造发明的原创点。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美丽的曲线——香蕉球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品尝足球运动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通过这些清晰直观的图片、视频和课件的演示过程,为各个阶段的学习提供了情境素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规律的理解和巩固,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在应用知识中又享受到了快乐。

在本节课中,准确恰当的选材,科学生动的实验,令人惊奇的图片,引人入胜的视频,制作精巧的课件等,不断再现物理现象,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情境引入、情境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出情境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死知识”,而是生动的、具体形象的“活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灌输”,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更应该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物理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相关内容

  • 青海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试行)
  • 青海省深化中小学教师 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开展深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为使改革扩大试点工作科学.平稳.规范.有序进行,根据<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 ...

  • 泰安市职称聘任
  • 泰安市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全市中专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泰安高新区.泰山景区社会事业局,市直有关学校(单位): 为认真做好今年全市中专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根据省教育厅和市人事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师队伍实际,经市人事局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评聘工作的 ...

  • 教师职称考核推荐方案
  • 教师职称考核推荐方案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工作,根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办法的通知‣(川人社发„2016‟22号),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教师职称申报条件 ( ...

  • 网上摘记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弊端
  • 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弊端 前言:教师职称是教师的任职资格与能力的凭证,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或突出贡献等).实际水平的凭证及物化体现.教师职称晋升更是学术地位.名利攸关的大事,因为职称并不仅代表了单位对教师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认可,还有相关更多的如:工资福利地位待遇等等--一系列具体而实 ...

  •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 ...

  •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称2012
  •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申报评审条件(试行) 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教委,市级部门人事(干部)处: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重庆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人社部[2012]362号)精神,现将<重庆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职务)申报评审条 ...

  • 中国现行教师的职称等级具体是什么
  • 中国现行教师的职称等级具体是什么? 一.初级教师职务经考核合格,直接聘任.各单位取消初评委,成立中高级教师职务推荐小组. 根据<资格条件>中"自2004年起,中学二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职务由用人单位按岗位需要,符合<资格条件>,经考核合格,直接聘任相应 ...

  • 2016-2017年甘肃省中小学生教师职称改革
  • 2016-2017年甘肃省中小学生教师职称改革 1.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教书育人成果比较突出; 2.具有所教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3 ...

  • 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调查与分析
  • 摘要:高级职称评审对高校辅导员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体系的调查,了解当前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看法,探索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称评审 调查 分析 文章从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角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收集信息,调查分析了各省市和各高 ...

  • 中小学职称评审条件
  •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细则 1.按着国家关于专业技术职称条理规定: 中学教师的职称有高级和中级(中学一级)之分. 特级教师,不是职称系列,是荣誉称谓. 2.请见中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一.评审条件 中级:中学一级(满足一条即可) 1.硕士学位.中学二级职称满两年 2.本科满五年,中学二级满四年 3.专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