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传]简介doc

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传》:【奥】茨威格著,申文林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

茨威格的《托尔斯泰传》不是流俗意义上的,事无巨细,描写传主生活细节的传记书,而是一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传记文学的艺术品。围绕列夫托尔斯泰在50岁后的精神转向,在托尔斯泰的个人生活、他的作品、他的真实生活之间循环往复,茨威格描述、解释并评价了这次转向。

这种主题的集中,使得这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生活细节的碎片,不是传主轶事的堆积。它本身成为一件完全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作品,与作者其他卓越的传记作品一起,成就了茨威格作为传记大师的声名。

本书比较分析了转向前后托尔斯泰生活的物质层面、转向前后托尔斯泰生活的精神层面——体现在他的创作生活中,重点描绘了转向后托尔斯泰的生活实践,家庭生活,他为实现教义而作的斗争,最后抛弃财产家庭的决断,表现出一代叙事大师悲壮落幕的恢弘,尤其是巨星陨落前后的内心纠结。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遭遇、文学风格之比较则贯穿全书。茨威格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和精神气质与托尔斯泰都处于对极的状态。我们在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感觉不到作家个人色彩的参与。正如王国维的文学评论概括的境界类型——“无我之境”。

托尔斯泰不是作为一个幻想世界的虚构者出现的,而是作为直接靠近真实的报道者出现的。他的文学总是成为专业性的、实实在在的、清清楚楚的富于人性的,是一种阳光下的艺术,一种提高了的现实。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反,他托尔斯泰这位绝对清醒的艺术家取得的卓越成就,无论在哪里都不需要超越实际情况的界限。他不从超凡脱俗的幻想领域取得事件,而只是在普通的土地里,在习闻常见的人身上深挖勇敢和冒险的坑道。对于托尔斯泰来说,美和真是同一个东西。 在托尔斯泰的天才对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个性形成的过程是从精神开始,灵魂是首要的。但在托尔斯泰那里,灵魂从来不能飞翔,甚至不能完全自由的呼吸一次。身体总是像个硬壳,沉重的披挂在灵魂上。

难怪人们称呼他的作品为“秋天的艺术”:很快就要到冬天了,很快死亡就要进入大自然了;很快所有的人,就要结束生命了。

他的艺术以其冷清无情的光亮,以其直透现实的客观精神使人进行深思,就像“价值无涉”的自然科学一样,但是不使人感到幸福,这就是茨威格理解的托尔斯泰的文学精神。

50岁时托尔斯泰突然偏离了他的文学,这真的那么不可理解吗?他渴望他的行为产生影响,解除种种困难,使别人生活的轻松起来,他渴望一种“在人身上唤醒更高级和更善良的感情”,真的是那么不可理解吗?

托尔斯泰会为什么似乎突然地去询问那个可怕的生活意义问题,陷入不可救药的虚无的深渊中,本书由此给出了合理解释。

晚年的托尔斯泰从单纯的生活作家上升成了生活的法官。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表现生活,

而是要通过把艺术用于弘扬道德和提高情操服务来自觉地为他的艺术寻找一种意义、一种伦理学上的任务。

但是艺术如同一切神圣的东西,是不容许有异议的,是嫉妒的,它要对欺骗他的人进行报复。要求艺术服务于,从属于一种所谓更高的权力的时候,艺术就会暴躁地避开这位大师托尔斯泰,而且,恰恰就在他用教义塑造人物,使人物强有力的感官性变得疲惫和苍白无力的地方。

茨威格毫不留情地评价道,那些有目的和进行道德说教的书是陈腐有害的,托尔斯泰愈是沉醉于他的道德专制主义,那么他离开自己天才的原始成分也就是感觉的真实性便愈远,他作为艺术家便愈加不稳定。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战争与和平》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他出生在离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地主庄园里。该庄园有400多公顷,属于家族的庄园有1700公顷,有森林、河流、湖泊、草地等等,只苹果园就有40公顷。托尔斯泰2岁时丧母,9岁逝父。从小由姑妈照料长大。由于家资丰厚,为他请了家庭教师,从生活到读书都照管。他童年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后来他读了法国卢梭的著作,受到了启蒙思想影响,开始思考俄罗斯社会问题,逐步观察到当时封建社会的愚昧和不公正。青年时代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一年后又转学法律,他通过自学攻读博士学位。

早慧的托尔斯泰很早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1854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童年》,写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俄国家庭教师的管教下的生活,写小孩子的心理变化;写家庭教师的愁眉苦脸,无可奈何被父亲辞退;写父亲对人的不尊重等。后来又发表了《少年》、《青年》,成为他自传题材的三部曲。

1847年他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想了一个改革庄园的计划,他到了庄园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村子,给贫苦的农民送茅草、修房子,农奴表示不理解,更重要的是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使得这位年轻伯爵的幻想成为泡影。

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参加了1854~1855年的俄罗斯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其间他写了多篇战地通讯,完成了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他写了贵族军官们的腐败,冒领战功,写了贫苦出身的士兵克尽职守、保卫国家。几年的军旅生活使他进一步看清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和反动,而且为他后来创作《战争与和平》,生动真实地描写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同时他开创了对战争场面中军官与战士辩证发展心理过程描写的先河,后被西方作家所采用。

为了寻求俄国社会的出路,1857年、1860年他曾两度出国考察。先到法国,看到法国发明了用于杀人的机器,他不敢恭维这种杀人文明。他又离开法国到了瑞士,看到一些有钱的人如何虐待一位流浪艺人,后来托尔斯泰以同情心请这位艺人去饭馆吃饭,因为这位艺人落破而受到冷落,他回到家在夜里写小说,破口大骂这个西欧社会。

他执著地追求人生的真谛,他从小所感受到的,一直在思考的,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他们的隔阂与矛盾,农民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这也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映。作家从根本上讲:一个是民主思想,一个是民族思想,这也是解开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两把钥匙。俄罗斯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只有11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我国的唐代,而十九世纪为民主、民族而奋斗的历史使其大放异采,作家始终站在时代思想的前列。

托尔斯泰在他的庄园办起了学校,对农民的儿子进行普及教育,担任地主与农民的和平调节人与陪审员,以期维护农民利益。同时他对哲学、宗教、思想道德进了广泛的研究。他的前半生追求民主、民族,对西方社会大失所望,后来成为反对资本主义的斗士。他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上层社会享受的,而广大的农民享受不到,他保留着一种农村的纯朴思想。 托尔斯泰晚年追求生活平民化,宣布放弃遗产,遭到家人的反对。1910年10月28日,他弃家出走,以实现他平民化的夙愿,结果得了肺炎,11月7日死于阿斯塔堡火车站。他一生不满俄罗斯社会阶级之间的鸿沟和沙皇封建农奴制的残暴统治。他以1812年抗击拿破仑侵略,由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打败拿破仑为历史背景,1863年历经6年,创作了宏篇巨作《战争与和平》;1874年至1876年创作《安娜·卡列宁娜》;1898年至1899年创作《复活》。三部巨著反映了俄罗斯十九世纪三个不同时期社会历史面貌。这些著作也是从历史和现实来探索俄罗斯的前途在哪里。

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从托尔斯泰博物馆出来,经过的他的马房,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这位伟大文豪的坟墓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称赞“他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并认为托尔斯泰的墓远远超过法国君王拿破仑墓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其实,托尔斯泰的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坟墓外围了一圈低矮的小栅栏,就连10岁大的孩子都可以跨过去,坟上长满了绿草,甚至没有修剪过的痕迹。附近几株大树荫蔽着这个伟大文豪长眠的地方。只是在接近坟附近的区域写了一个“肃静”的俄文牌子,以及坟上瞻仰者敬献的一束白花才表明这是一块坟地。

据说,坟旁这些高大挺拔的树木是托尔斯泰小时侯和哥哥亲手栽种的,因为他的保姆给他讲的一个古老传说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在托尔斯泰晚年时,想起了这

些童年往事,于是饱经忧患的老人决定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俄罗斯人结婚有抱新娘从桥上过河的传统,但是伴娘却说什么也不让我这个外乡人参与他们的这个活动,所以我只能从背面将镜头拉近“偷拍”一张了。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平静的生活,他一生中大多数的时光都是在远离莫斯科的自己庄园中度过,并热心进行解放农奴的实验,但结果却是失败和内心的孤寂。托翁晚年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复活》就体现了作家彷徨、困惑和对宗教的皈依。而文豪最大的痛苦并不是升官发财或者妻小儿女,而是对俄罗斯社会中尖锐矛盾的忧虑,对人生生死问题的追问。于是在他82岁的一个风雪之夜,他决定放弃所有财产,离家出走,最后客死于附近的一个小火车站的站长室内。根据托尔斯泰的遗嘱——“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为我做一个最便宜的坟墓”,于是这块朴素至极的墓地成为了这位一生都在痛苦思考的作家的长眠之地。也许,这位作家只有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

但是,自从托尔斯泰安息于此后,他的庄园就一直没有一天真正的平静过,近百年来,俄罗斯和世界各地的读者怀着朝圣的心态来拜访瞻仰作家的墓地——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土坡。附近的俄罗斯青年举行婚礼时,也必然要来到这片庄园,向托尔斯泰的墓地献花致敬。

和中国的婚礼不同的是,今天俄罗斯的新人们似乎要更为注重室外的婚礼形式,他们无论冬夏,都会到附近的风景胜地,或拍照留念或聚会饮酒。而且,他们一般都一定会向当地重要的坟墓或墓碑敬献鲜花。这些坟墓有时是卫国战争烈士的纪念墓,有时是名人的墓地。而俄罗斯人的墓地并不是阴冷潮湿或严肃紧张的地方,而更是让人愉悦、内心安宁的美丽风景。因为,美不仅在于视觉的愉悦,更在于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令人感慨的托尔斯泰墓

历史上不少名人死后都葬于名园,有高耸的坟墓、颂扬的碑文、精美的雕像,甚至森严的殿堂。但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身后却葬于自己的庄园之中。

托尔斯泰的庄园在莫斯科的正南方,离图拉城14公里,名叫“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意思是“明亮的林中草地”。乘坐从莫斯科开出的特快列车可以直达离庄园3公里的小火车站,剩下的路最好是步行。

走过一大片开阔的庄稼地,庄园就延伸在辛菲罗波尔公路的边上。庄园现在由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掌管,他雄心勃勃,力图去掉所有20世纪的建筑,在各个角落恢复庄园当年的面貌。进入插有风信旗杆的大门,就是一条笔直的白桦林荫道。每天,不断的人流沿着这条小道去探寻庄园最深处托尔斯泰的墓地所在,那本是整个庄园中最安静的地方。

“林中草地”庄园原本属于托尔斯泰的外祖父,小托尔斯泰在这里出生、长大。1847年托尔斯泰家族分家时,列夫·托尔斯泰得到了这块谁也不想要的土地。其后的60年中,托尔斯泰就在这里劳作、构思、恋爱、创作,直至去世。庄园中著名的“白房子”就是托尔斯泰居住和创作的地方,在这里,托尔斯泰写就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长篇巨著,也是在这个房子里,托尔斯泰迷上了中国的孔孟之道,他曾和当年北京大学的辜鸿铭教授有过数次书信往来,争论人的忍性与斗性的差异。

“林中草地”的小径上,留下了60多岁的作家学骑自行车的身影;“林中草地”的小屋中曾回荡着作家与农民、仆人的亲切谈话;在这片庄园,托尔斯泰曾为农奴的孩子开办免费学校,并亲自为他们编写童话、绘制教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国,托尔斯泰曾决心当一名自食其力的鞋匠,并亲手给自己的女婿做了一双靴子;在生命的最后,托尔斯泰决心为自己的理想做最后一搏,他执意放弃所有的财产,包括这片已经深深融入他生命的“草地”。 “林中草地”中到处是树木。白桦、白杨、云杉、椴树,沟壑里也布满了金银花、丁香和

悬钩子。在靠近沃龙卡河那一头的坡地上,树木尤为浓密。这是托尔斯泰当年插“绿棍子”的结果。俄罗斯人信奉“绿棍子”———树木能通大自然,并传说如果可以埋葬在自己亲手栽种的大树下面,一个人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托尔斯泰相信这些说法。在这片坡地上,托尔斯泰小时候就玩过插“绿棍子”的游戏,成为庄园的主人后,他更常常徜徉在这片树林之中。1908年,他嘱咐家人:“在把我的身体埋葬入土时,不要举行任何仪式。只需一口棺木,找些愿意的人抬到谷地对面的‘绿棍子’地去。”

应该说托尔斯泰身后如愿以偿、死得其所。家人把他埋藏在了插遍“绿棍子”的山坡上、他亲手栽种的棵棵大树底下。一代文豪的尸体被埋入平凡的土坑,上面只覆盖着一捧黄土。托尔斯泰墓只有2米左右长,约半米宽,高有尺许,周围没有碑石,没有雕像,没有殿堂。 自那以后,这墓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不管春夏秋冬如何更替,不管人世沧桑怎样变换,这捧黄土始终平淡无奇,永远和大地连接在一起。只是黄土上鲜花四时不断,周围的“绿棍子”终年常青,微风吹过,树叶一阵簌响,仿佛是大自然在和墓中的主人窃窃私语,讨论着永恒幸福与伟大的秘密。

《环球时报》

托尔斯泰爱情哲理:

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不是能用语言完全表达的, 只能用生活的全部来表达它。

恋爱和表白爱情,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他, 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 而不是脱离实№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女人这个东西不论你怎么研究她, 她始终还是个完全新的题目。

女人是男人前程上的一大碍。 爱上一个女人再要做什么事都很难了。 因此,要方便的爱个女人又不受她妨碍, 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

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变得圣洁; 只有被爱情圣洁化了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爱是神奇的,它使得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 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 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

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 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

与日同辉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

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1928年,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前来拜谒列夫·托尔斯泰墓,写下了《世间最美丽的坟墓》,称其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他这样描写托尔斯泰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

而现在,我就站在七十三年前那位同样声名显赫的奥地利作家曾经驻足过的地方,瞻仰这位文学大师。也许他留给世界最后的最朴素的语言和最动人的文字就是这小小的墓地。岁月在静静地流过,人们对托翁的敬仰之情却没有丝毫的改变。它让那些挖空心思为自己建造奢华的陵园和墓地的人无地自容。

微风轻轻地吹动着树叶,唱着永恒的安魂曲。人们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不带走一片叶子。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

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很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

茨威格的名人名言

茨威格 我们不得不适应这一现实:历史乃是万神殿的反映,它的活动既非道德又非不道德。它既不惩恶又不报善。因为它不是根据正义而是根据力量。它总是把胜利分配给有权势者,任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般说来,在世俗事务上它总是替为非作歹者撑腰。 茨威格 他(罗曼罗兰)通过无形的音乐,说明人类伟大的东西不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它像一束神圣的火炬,超越时代的界线,从一个大师手里传到另一个大师手里而永远光芒四射,除非人类停止呼能吸,它才会熄灭。 茨威格 战争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玩弄了危险的词句,由于刺激了民族的热情。 茨威格 正是这种民族主义强迫民族和民族之间相互疏远。它们很像森林中的树要,都想傲然独立,但在地下深处,它们的根却盘结交错,在地面上空,它们的枝叶却相互依偎。 茨威格 为了培养坚不可摧的理想,人民需要特殊的艺术,特殊的场所,而主要是能在人民思想感情中引起反响的特殊作品。人民不应当觉得自己只是闯入一个思想陌生的世界的客人,而应当在这种艺术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力量。 茨威格 罗兰的戏剧主题,一开始就遭到资产阶级观众的冷遇,因为这是政治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和革命的主题。罗兰丰富的感情,冲走了细小的两性冲突。罗兰的戏剧中没有色情这是现代观众漠视他的原因。他创造一种新的体裁——政治剧。 茨威格 国王,可以说是一架报时巨钟的主发条,它无情地规定了作息时间。从生到死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身到暮夜上床,甚至爱情嬉戏的瞬间片刻,不属于他自己。 茨威格 一件作品的固有力量从来不会被长期地埋没或禁锢。一件艺术品可能被时间遗忘,可能遭到查禁,可能被埋进棺材,但威力强大的东西总要战胜没有过大前途的东西。 茨威格 我等着看的是位戴眼镜好脾气的老人,而到来的竟是个时间不曾在脸上留下任何痕迹的人。你穿着一身浅褐色服装,上楼的时候,带着少年的轻快,两级一步地跳上去。你的帽子拿在手上,我很清楚地看见你那神采奕奕的面孔和年轻人的头发。你的英俊瘦削而又整洁的外表,把我惊吓住了。多奇怪,从第一眼,我就看出你将是个使我和其他那些人继续吃惊的人物。 茨威格 他出卖了他的才能,做下文丐的工作,跟文学制造家合力生产,帮助造成舆论,变成了一个新闻界的妓女。 茨威格 同情有两种:一种是心肠软弱的妇人之仁,看了别人的不幸,心中本能地觉得难受,立刻不顾一切地想解除这目不忍睹的现象,完全出自感情的冲动,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另一种是配合着冷静理智的真正同情。有正确的认识,贯彻的毅力,还有坚强的耐性,只有在不慌不忙不屈不挠的状况下,一个人才能真正帮助别人,才能说到舍己为人! 茨威格 这批战后长大的十七八岁的女孩虽然长得不好,却并不安分并不是耐心等着男人看中她们。她们追求吃喝玩乐,觉得这是她们权利,而且追求得异常强烈,似乎她们不光要享受自己的青春,还要代替那几十万葬身战乱的青年补享青春的欢乐。 茨威格 她应该增进知识。对安托瓦内特来说,的确到了认真读书的时候了。一天两小时不算太多,这会使她机灵些,让她在一天二十四个时的其余二十二小时中更有头脑。 茨威格 有许多时候,最简单的和最无分歧的真理,在它能传播以前须伪装一下;最人道和最神圣的思想,得像小偷一样戴上假面具和面纱偷偷摸摸地从后门运出,因为前门有巡捕和当局的雇佣军们看守着。 茨威格 肉太贵,黄油太贵,一双鞋太贵。她克丽丝蒂娜呢,差不多连大气也不敢出,害怕空气是否也会太贵了。那些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似乎也被吓跑了,躲进囤积者的私窝,藏到哄抬物价者的巢穴里去了。 茨威格 有先于死亡的死,也有超出一个人生活界限的生。我们和虚无的真正分办界线,不是死亡,而是活动的停止。 茨威格 生活变成了算术,不断加呀,乘呀,算来算去,算了又算,数学和数目没完没了,像一个大漩涡。这个大漩涡把人的最后一点家当也都席卷而去,吸入那永远填不满的

无底深渊„„ 茨威格 每一个思想家,一待时机成熟,他的主要思想便不可避免地要寻找出口,其势就像扎刺寻找从化脓的手指上流出去;婴儿从母亲的子宫里寻求分娩;膨胀的果子寻求脱壳而出一样不可阻挡。 茨威格 思想虽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一失去支点它就开始乱滚,一团糟地围着自己转;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种空虚。 茨威格 一个人的形象越伟大,他的痛苦就越多。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痛苦越多,他的形象就越伟大。这里,罗兰认识到还有另一种伟大,比他经常歌颂的丰功伟绩的伟大更深刻,这就是痛苦的伟大。„„作为一个受难者,他欢迎世界上所有的受难者,他现在不想去获得共同的鼓舞,而想在这个世界的所有孤独者中建立起在友谊,向他们说明痛苦的意义和伟大。 茨威格 女人拒绝异性的追求,是先天性的特权,即使拒绝了一个最热烈爱情,也不会被认为残酷,但是,如果命运女神乱了安排,让女人打破了羞怯的本性,不顾一切地向一个并无把握的异性献出她的热爱,而对方表示着冷淡和拒绝时,那结果就不堪设想了。男人拒绝女人的追求,等于损伤她的最高贵的自尊。 茨威格 爱情的陶醉和战栗,占有的痉挛,探听不到秘密激起的怒火,全都消逝得无影无踪:只有爱情带着忧伤甘美的滋味把他紧紧地搂住,一种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渴望、可是无比强烈的爱情。 茨威格 整个十八世纪,犹如先前的一切时代,一个国王有没有性功能,一个王后多子还是不育,这是被看作公开而并非隐秘的事,被看作国家大事,合欢床实与“王统”攸关,国祚所系。显而易见,它同洗礼盘和棺材一样,是人生的一个部分。 茨威格 一种教条一旦控制了国家机关,国家就会成为镇压的工具,并迅即建立恐怖统治。任何言论,只要是向无限权力挑战的,都必须予以镇压,还要扼住那持异议的言者和作者的脖子。 茨威格 一滴油不可能平息波涛汹涌的大海;一个针尖般大小的国家不可能让那些比她大千倍的国家永远俯首称臣。 茨威格 将人生投于赌博的赌徒,当他们胆敢妄为的时候,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自信,并且认为大胆的冒险是唯一的形式。

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托尔斯泰传》:【奥】茨威格著,申文林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

茨威格的《托尔斯泰传》不是流俗意义上的,事无巨细,描写传主生活细节的传记书,而是一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传记文学的艺术品。围绕列夫托尔斯泰在50岁后的精神转向,在托尔斯泰的个人生活、他的作品、他的真实生活之间循环往复,茨威格描述、解释并评价了这次转向。

这种主题的集中,使得这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生活细节的碎片,不是传主轶事的堆积。它本身成为一件完全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作品,与作者其他卓越的传记作品一起,成就了茨威格作为传记大师的声名。

本书比较分析了转向前后托尔斯泰生活的物质层面、转向前后托尔斯泰生活的精神层面——体现在他的创作生活中,重点描绘了转向后托尔斯泰的生活实践,家庭生活,他为实现教义而作的斗争,最后抛弃财产家庭的决断,表现出一代叙事大师悲壮落幕的恢弘,尤其是巨星陨落前后的内心纠结。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遭遇、文学风格之比较则贯穿全书。茨威格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和精神气质与托尔斯泰都处于对极的状态。我们在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里几乎感觉不到作家个人色彩的参与。正如王国维的文学评论概括的境界类型——“无我之境”。

托尔斯泰不是作为一个幻想世界的虚构者出现的,而是作为直接靠近真实的报道者出现的。他的文学总是成为专业性的、实实在在的、清清楚楚的富于人性的,是一种阳光下的艺术,一种提高了的现实。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反,他托尔斯泰这位绝对清醒的艺术家取得的卓越成就,无论在哪里都不需要超越实际情况的界限。他不从超凡脱俗的幻想领域取得事件,而只是在普通的土地里,在习闻常见的人身上深挖勇敢和冒险的坑道。对于托尔斯泰来说,美和真是同一个东西。 在托尔斯泰的天才对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个性形成的过程是从精神开始,灵魂是首要的。但在托尔斯泰那里,灵魂从来不能飞翔,甚至不能完全自由的呼吸一次。身体总是像个硬壳,沉重的披挂在灵魂上。

难怪人们称呼他的作品为“秋天的艺术”:很快就要到冬天了,很快死亡就要进入大自然了;很快所有的人,就要结束生命了。

他的艺术以其冷清无情的光亮,以其直透现实的客观精神使人进行深思,就像“价值无涉”的自然科学一样,但是不使人感到幸福,这就是茨威格理解的托尔斯泰的文学精神。

50岁时托尔斯泰突然偏离了他的文学,这真的那么不可理解吗?他渴望他的行为产生影响,解除种种困难,使别人生活的轻松起来,他渴望一种“在人身上唤醒更高级和更善良的感情”,真的是那么不可理解吗?

托尔斯泰会为什么似乎突然地去询问那个可怕的生活意义问题,陷入不可救药的虚无的深渊中,本书由此给出了合理解释。

晚年的托尔斯泰从单纯的生活作家上升成了生活的法官。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表现生活,

而是要通过把艺术用于弘扬道德和提高情操服务来自觉地为他的艺术寻找一种意义、一种伦理学上的任务。

但是艺术如同一切神圣的东西,是不容许有异议的,是嫉妒的,它要对欺骗他的人进行报复。要求艺术服务于,从属于一种所谓更高的权力的时候,艺术就会暴躁地避开这位大师托尔斯泰,而且,恰恰就在他用教义塑造人物,使人物强有力的感官性变得疲惫和苍白无力的地方。

茨威格毫不留情地评价道,那些有目的和进行道德说教的书是陈腐有害的,托尔斯泰愈是沉醉于他的道德专制主义,那么他离开自己天才的原始成分也就是感觉的真实性便愈远,他作为艺术家便愈加不稳定。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战争与和平》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他出生在离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地主庄园里。该庄园有400多公顷,属于家族的庄园有1700公顷,有森林、河流、湖泊、草地等等,只苹果园就有40公顷。托尔斯泰2岁时丧母,9岁逝父。从小由姑妈照料长大。由于家资丰厚,为他请了家庭教师,从生活到读书都照管。他童年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后来他读了法国卢梭的著作,受到了启蒙思想影响,开始思考俄罗斯社会问题,逐步观察到当时封建社会的愚昧和不公正。青年时代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一年后又转学法律,他通过自学攻读博士学位。

早慧的托尔斯泰很早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1854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童年》,写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俄国家庭教师的管教下的生活,写小孩子的心理变化;写家庭教师的愁眉苦脸,无可奈何被父亲辞退;写父亲对人的不尊重等。后来又发表了《少年》、《青年》,成为他自传题材的三部曲。

1847年他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想了一个改革庄园的计划,他到了庄园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村子,给贫苦的农民送茅草、修房子,农奴表示不理解,更重要的是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使得这位年轻伯爵的幻想成为泡影。

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参加了1854~1855年的俄罗斯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其间他写了多篇战地通讯,完成了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他写了贵族军官们的腐败,冒领战功,写了贫苦出身的士兵克尽职守、保卫国家。几年的军旅生活使他进一步看清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和反动,而且为他后来创作《战争与和平》,生动真实地描写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同时他开创了对战争场面中军官与战士辩证发展心理过程描写的先河,后被西方作家所采用。

为了寻求俄国社会的出路,1857年、1860年他曾两度出国考察。先到法国,看到法国发明了用于杀人的机器,他不敢恭维这种杀人文明。他又离开法国到了瑞士,看到一些有钱的人如何虐待一位流浪艺人,后来托尔斯泰以同情心请这位艺人去饭馆吃饭,因为这位艺人落破而受到冷落,他回到家在夜里写小说,破口大骂这个西欧社会。

他执著地追求人生的真谛,他从小所感受到的,一直在思考的,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他们的隔阂与矛盾,农民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这也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映。作家从根本上讲:一个是民主思想,一个是民族思想,这也是解开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两把钥匙。俄罗斯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只有11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我国的唐代,而十九世纪为民主、民族而奋斗的历史使其大放异采,作家始终站在时代思想的前列。

托尔斯泰在他的庄园办起了学校,对农民的儿子进行普及教育,担任地主与农民的和平调节人与陪审员,以期维护农民利益。同时他对哲学、宗教、思想道德进了广泛的研究。他的前半生追求民主、民族,对西方社会大失所望,后来成为反对资本主义的斗士。他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上层社会享受的,而广大的农民享受不到,他保留着一种农村的纯朴思想。 托尔斯泰晚年追求生活平民化,宣布放弃遗产,遭到家人的反对。1910年10月28日,他弃家出走,以实现他平民化的夙愿,结果得了肺炎,11月7日死于阿斯塔堡火车站。他一生不满俄罗斯社会阶级之间的鸿沟和沙皇封建农奴制的残暴统治。他以1812年抗击拿破仑侵略,由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打败拿破仑为历史背景,1863年历经6年,创作了宏篇巨作《战争与和平》;1874年至1876年创作《安娜·卡列宁娜》;1898年至1899年创作《复活》。三部巨著反映了俄罗斯十九世纪三个不同时期社会历史面貌。这些著作也是从历史和现实来探索俄罗斯的前途在哪里。

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从托尔斯泰博物馆出来,经过的他的马房,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这位伟大文豪的坟墓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称赞“他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并认为托尔斯泰的墓远远超过法国君王拿破仑墓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其实,托尔斯泰的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坟墓外围了一圈低矮的小栅栏,就连10岁大的孩子都可以跨过去,坟上长满了绿草,甚至没有修剪过的痕迹。附近几株大树荫蔽着这个伟大文豪长眠的地方。只是在接近坟附近的区域写了一个“肃静”的俄文牌子,以及坟上瞻仰者敬献的一束白花才表明这是一块坟地。

据说,坟旁这些高大挺拔的树木是托尔斯泰小时侯和哥哥亲手栽种的,因为他的保姆给他讲的一个古老传说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在托尔斯泰晚年时,想起了这

些童年往事,于是饱经忧患的老人决定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俄罗斯人结婚有抱新娘从桥上过河的传统,但是伴娘却说什么也不让我这个外乡人参与他们的这个活动,所以我只能从背面将镜头拉近“偷拍”一张了。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平静的生活,他一生中大多数的时光都是在远离莫斯科的自己庄园中度过,并热心进行解放农奴的实验,但结果却是失败和内心的孤寂。托翁晚年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复活》就体现了作家彷徨、困惑和对宗教的皈依。而文豪最大的痛苦并不是升官发财或者妻小儿女,而是对俄罗斯社会中尖锐矛盾的忧虑,对人生生死问题的追问。于是在他82岁的一个风雪之夜,他决定放弃所有财产,离家出走,最后客死于附近的一个小火车站的站长室内。根据托尔斯泰的遗嘱——“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为我做一个最便宜的坟墓”,于是这块朴素至极的墓地成为了这位一生都在痛苦思考的作家的长眠之地。也许,这位作家只有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

但是,自从托尔斯泰安息于此后,他的庄园就一直没有一天真正的平静过,近百年来,俄罗斯和世界各地的读者怀着朝圣的心态来拜访瞻仰作家的墓地——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土坡。附近的俄罗斯青年举行婚礼时,也必然要来到这片庄园,向托尔斯泰的墓地献花致敬。

和中国的婚礼不同的是,今天俄罗斯的新人们似乎要更为注重室外的婚礼形式,他们无论冬夏,都会到附近的风景胜地,或拍照留念或聚会饮酒。而且,他们一般都一定会向当地重要的坟墓或墓碑敬献鲜花。这些坟墓有时是卫国战争烈士的纪念墓,有时是名人的墓地。而俄罗斯人的墓地并不是阴冷潮湿或严肃紧张的地方,而更是让人愉悦、内心安宁的美丽风景。因为,美不仅在于视觉的愉悦,更在于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令人感慨的托尔斯泰墓

历史上不少名人死后都葬于名园,有高耸的坟墓、颂扬的碑文、精美的雕像,甚至森严的殿堂。但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身后却葬于自己的庄园之中。

托尔斯泰的庄园在莫斯科的正南方,离图拉城14公里,名叫“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意思是“明亮的林中草地”。乘坐从莫斯科开出的特快列车可以直达离庄园3公里的小火车站,剩下的路最好是步行。

走过一大片开阔的庄稼地,庄园就延伸在辛菲罗波尔公路的边上。庄园现在由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掌管,他雄心勃勃,力图去掉所有20世纪的建筑,在各个角落恢复庄园当年的面貌。进入插有风信旗杆的大门,就是一条笔直的白桦林荫道。每天,不断的人流沿着这条小道去探寻庄园最深处托尔斯泰的墓地所在,那本是整个庄园中最安静的地方。

“林中草地”庄园原本属于托尔斯泰的外祖父,小托尔斯泰在这里出生、长大。1847年托尔斯泰家族分家时,列夫·托尔斯泰得到了这块谁也不想要的土地。其后的60年中,托尔斯泰就在这里劳作、构思、恋爱、创作,直至去世。庄园中著名的“白房子”就是托尔斯泰居住和创作的地方,在这里,托尔斯泰写就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长篇巨著,也是在这个房子里,托尔斯泰迷上了中国的孔孟之道,他曾和当年北京大学的辜鸿铭教授有过数次书信往来,争论人的忍性与斗性的差异。

“林中草地”的小径上,留下了60多岁的作家学骑自行车的身影;“林中草地”的小屋中曾回荡着作家与农民、仆人的亲切谈话;在这片庄园,托尔斯泰曾为农奴的孩子开办免费学校,并亲自为他们编写童话、绘制教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国,托尔斯泰曾决心当一名自食其力的鞋匠,并亲手给自己的女婿做了一双靴子;在生命的最后,托尔斯泰决心为自己的理想做最后一搏,他执意放弃所有的财产,包括这片已经深深融入他生命的“草地”。 “林中草地”中到处是树木。白桦、白杨、云杉、椴树,沟壑里也布满了金银花、丁香和

悬钩子。在靠近沃龙卡河那一头的坡地上,树木尤为浓密。这是托尔斯泰当年插“绿棍子”的结果。俄罗斯人信奉“绿棍子”———树木能通大自然,并传说如果可以埋葬在自己亲手栽种的大树下面,一个人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托尔斯泰相信这些说法。在这片坡地上,托尔斯泰小时候就玩过插“绿棍子”的游戏,成为庄园的主人后,他更常常徜徉在这片树林之中。1908年,他嘱咐家人:“在把我的身体埋葬入土时,不要举行任何仪式。只需一口棺木,找些愿意的人抬到谷地对面的‘绿棍子’地去。”

应该说托尔斯泰身后如愿以偿、死得其所。家人把他埋藏在了插遍“绿棍子”的山坡上、他亲手栽种的棵棵大树底下。一代文豪的尸体被埋入平凡的土坑,上面只覆盖着一捧黄土。托尔斯泰墓只有2米左右长,约半米宽,高有尺许,周围没有碑石,没有雕像,没有殿堂。 自那以后,这墓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不管春夏秋冬如何更替,不管人世沧桑怎样变换,这捧黄土始终平淡无奇,永远和大地连接在一起。只是黄土上鲜花四时不断,周围的“绿棍子”终年常青,微风吹过,树叶一阵簌响,仿佛是大自然在和墓中的主人窃窃私语,讨论着永恒幸福与伟大的秘密。

《环球时报》

托尔斯泰爱情哲理:

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不是能用语言完全表达的, 只能用生活的全部来表达它。

恋爱和表白爱情,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他, 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 而不是脱离实№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女人这个东西不论你怎么研究她, 她始终还是个完全新的题目。

女人是男人前程上的一大碍。 爱上一个女人再要做什么事都很难了。 因此,要方便的爱个女人又不受她妨碍, 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

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变得圣洁; 只有被爱情圣洁化了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爱是神奇的,它使得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 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 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

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 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

与日同辉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

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1928年,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前来拜谒列夫·托尔斯泰墓,写下了《世间最美丽的坟墓》,称其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他这样描写托尔斯泰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也没有„„”

而现在,我就站在七十三年前那位同样声名显赫的奥地利作家曾经驻足过的地方,瞻仰这位文学大师。也许他留给世界最后的最朴素的语言和最动人的文字就是这小小的墓地。岁月在静静地流过,人们对托翁的敬仰之情却没有丝毫的改变。它让那些挖空心思为自己建造奢华的陵园和墓地的人无地自容。

微风轻轻地吹动着树叶,唱着永恒的安魂曲。人们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不带走一片叶子。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

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很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

茨威格的名人名言

茨威格 我们不得不适应这一现实:历史乃是万神殿的反映,它的活动既非道德又非不道德。它既不惩恶又不报善。因为它不是根据正义而是根据力量。它总是把胜利分配给有权势者,任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一般说来,在世俗事务上它总是替为非作歹者撑腰。 茨威格 他(罗曼罗兰)通过无形的音乐,说明人类伟大的东西不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它像一束神圣的火炬,超越时代的界线,从一个大师手里传到另一个大师手里而永远光芒四射,除非人类停止呼能吸,它才会熄灭。 茨威格 战争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玩弄了危险的词句,由于刺激了民族的热情。 茨威格 正是这种民族主义强迫民族和民族之间相互疏远。它们很像森林中的树要,都想傲然独立,但在地下深处,它们的根却盘结交错,在地面上空,它们的枝叶却相互依偎。 茨威格 为了培养坚不可摧的理想,人民需要特殊的艺术,特殊的场所,而主要是能在人民思想感情中引起反响的特殊作品。人民不应当觉得自己只是闯入一个思想陌生的世界的客人,而应当在这种艺术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力量。 茨威格 罗兰的戏剧主题,一开始就遭到资产阶级观众的冷遇,因为这是政治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和革命的主题。罗兰丰富的感情,冲走了细小的两性冲突。罗兰的戏剧中没有色情这是现代观众漠视他的原因。他创造一种新的体裁——政治剧。 茨威格 国王,可以说是一架报时巨钟的主发条,它无情地规定了作息时间。从生到死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身到暮夜上床,甚至爱情嬉戏的瞬间片刻,不属于他自己。 茨威格 一件作品的固有力量从来不会被长期地埋没或禁锢。一件艺术品可能被时间遗忘,可能遭到查禁,可能被埋进棺材,但威力强大的东西总要战胜没有过大前途的东西。 茨威格 我等着看的是位戴眼镜好脾气的老人,而到来的竟是个时间不曾在脸上留下任何痕迹的人。你穿着一身浅褐色服装,上楼的时候,带着少年的轻快,两级一步地跳上去。你的帽子拿在手上,我很清楚地看见你那神采奕奕的面孔和年轻人的头发。你的英俊瘦削而又整洁的外表,把我惊吓住了。多奇怪,从第一眼,我就看出你将是个使我和其他那些人继续吃惊的人物。 茨威格 他出卖了他的才能,做下文丐的工作,跟文学制造家合力生产,帮助造成舆论,变成了一个新闻界的妓女。 茨威格 同情有两种:一种是心肠软弱的妇人之仁,看了别人的不幸,心中本能地觉得难受,立刻不顾一切地想解除这目不忍睹的现象,完全出自感情的冲动,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另一种是配合着冷静理智的真正同情。有正确的认识,贯彻的毅力,还有坚强的耐性,只有在不慌不忙不屈不挠的状况下,一个人才能真正帮助别人,才能说到舍己为人! 茨威格 这批战后长大的十七八岁的女孩虽然长得不好,却并不安分并不是耐心等着男人看中她们。她们追求吃喝玩乐,觉得这是她们权利,而且追求得异常强烈,似乎她们不光要享受自己的青春,还要代替那几十万葬身战乱的青年补享青春的欢乐。 茨威格 她应该增进知识。对安托瓦内特来说,的确到了认真读书的时候了。一天两小时不算太多,这会使她机灵些,让她在一天二十四个时的其余二十二小时中更有头脑。 茨威格 有许多时候,最简单的和最无分歧的真理,在它能传播以前须伪装一下;最人道和最神圣的思想,得像小偷一样戴上假面具和面纱偷偷摸摸地从后门运出,因为前门有巡捕和当局的雇佣军们看守着。 茨威格 肉太贵,黄油太贵,一双鞋太贵。她克丽丝蒂娜呢,差不多连大气也不敢出,害怕空气是否也会太贵了。那些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似乎也被吓跑了,躲进囤积者的私窝,藏到哄抬物价者的巢穴里去了。 茨威格 有先于死亡的死,也有超出一个人生活界限的生。我们和虚无的真正分办界线,不是死亡,而是活动的停止。 茨威格 生活变成了算术,不断加呀,乘呀,算来算去,算了又算,数学和数目没完没了,像一个大漩涡。这个大漩涡把人的最后一点家当也都席卷而去,吸入那永远填不满的

无底深渊„„ 茨威格 每一个思想家,一待时机成熟,他的主要思想便不可避免地要寻找出口,其势就像扎刺寻找从化脓的手指上流出去;婴儿从母亲的子宫里寻求分娩;膨胀的果子寻求脱壳而出一样不可阻挡。 茨威格 思想虽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一失去支点它就开始乱滚,一团糟地围着自己转;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种空虚。 茨威格 一个人的形象越伟大,他的痛苦就越多。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痛苦越多,他的形象就越伟大。这里,罗兰认识到还有另一种伟大,比他经常歌颂的丰功伟绩的伟大更深刻,这就是痛苦的伟大。„„作为一个受难者,他欢迎世界上所有的受难者,他现在不想去获得共同的鼓舞,而想在这个世界的所有孤独者中建立起在友谊,向他们说明痛苦的意义和伟大。 茨威格 女人拒绝异性的追求,是先天性的特权,即使拒绝了一个最热烈爱情,也不会被认为残酷,但是,如果命运女神乱了安排,让女人打破了羞怯的本性,不顾一切地向一个并无把握的异性献出她的热爱,而对方表示着冷淡和拒绝时,那结果就不堪设想了。男人拒绝女人的追求,等于损伤她的最高贵的自尊。 茨威格 爱情的陶醉和战栗,占有的痉挛,探听不到秘密激起的怒火,全都消逝得无影无踪:只有爱情带着忧伤甘美的滋味把他紧紧地搂住,一种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渴望、可是无比强烈的爱情。 茨威格 整个十八世纪,犹如先前的一切时代,一个国王有没有性功能,一个王后多子还是不育,这是被看作公开而并非隐秘的事,被看作国家大事,合欢床实与“王统”攸关,国祚所系。显而易见,它同洗礼盘和棺材一样,是人生的一个部分。 茨威格 一种教条一旦控制了国家机关,国家就会成为镇压的工具,并迅即建立恐怖统治。任何言论,只要是向无限权力挑战的,都必须予以镇压,还要扼住那持异议的言者和作者的脖子。 茨威格 一滴油不可能平息波涛汹涌的大海;一个针尖般大小的国家不可能让那些比她大千倍的国家永远俯首称臣。 茨威格 将人生投于赌博的赌徒,当他们胆敢妄为的时候,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自信,并且认为大胆的冒险是唯一的形式。


相关内容

  • 七颗钻石.说课稿doc
  • «七颗钻石»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 ...

  •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分析.doc
  •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分析 作者:姜利琼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2期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下,需要对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以扼制现实中不公平现象的进一步蔓延.文章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 ...

  • (新)名人事例作文素材(DOC)
  • 名人事例作文素材(DOC) 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1. 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 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quo ...

  • 2017苏教版高一数学集合之间的关系.doc
  •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 课标解读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课程中明确指出"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在具体情境中, 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 2. 重点:子集的概念 3. 难点:元素与子集. 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二. 要点 ...

  • 幼儿园小班语言说课稿.doc写
  • 幼儿园小班语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班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活动特色.几个环节开始本节课的说课. 一 说教材内容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的 ...

  •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张素贞)
  •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岑溪市礼邦纪念学校 张素贞 [内容摘要]小学生年轻气盛,精力充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认知范围在逐步扩大.分化,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 ...

  • 高二语文课本知识梳三doc
  • 桥边的老人 一.字音 蹒跚 脚踝 桥头堡 瓦家堡 撇 踯躅 踟蹰 踌躇 二.字形.字义 神秘 轮辐与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 踯躅 踟蹰.踌躇 三.作家:海明威 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 ...

  • 小学低年级写字指导.doc
  • 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毅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写字教学,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这是一项不容忽视 ...

  • 公路工程清单计量细则
  • 2009版公路工程清单计量细则_图文_百度文库 Word文档 - 32页 - 258.50KB 2009 版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计量 版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计量 子目号 第 ... 以固定金额形式计入工程量清单支付子目 102-3 中.第 102.13 小节所发生的施工安全生... 4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