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幸福之我见

古代女性“幸福”说之我见

—以现代女性性格为视角 摘要 在男权语境下生存的中国古代女性,在中国古代传统看来她们失去了取得幸福的先天性优势条件,甚至认为她们的幸福是畸形的“幸福”。但是,在我看来在大环境下仍然存在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关键词 男权语境 幸福 性格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在“德以柔中国”和“德者本也”的思想影响下,道德的约束指导作用在中国古代史十分强大而又无处不在的。因此,道德也当然渗透到古代妇女生活的领域中,成其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妇德”呢?简单的说。“就是围绕着妇女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体而言,它的内涵又是非常宽泛而复杂的,并且有着前后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妇德”的核心是约束女性、制约女性,以实现“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的目的。在古代,操持家务被视为妇女的天职。《周易. 家人》卦所言多涉及妇女之事,《杂卦传》所谓:“家人,内也。”《家人》六二有“无攸遂,在中馈,贞吉”之言,即谓妇女宜于操持家内饮食之事。于是主家中饮食成为妇女人格的一种象征。【1】孟子曾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也就是说顺从是女人的天职。

中国传统的大背景是男尊女卑。《仪礼. 丧服》的说法就是:“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的地位,由母系氏族的高于男性到渐渐演变为沦为男性的附庸品的转变。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古代女性实为受压迫的奴隶,她们要遵循那些所谓的“妇德”具有对妇女歧视和压迫的性质。“三从”之说对女子更是遗害无穷。但是,焦杰在《与周秦汉唐妇德标准》中认为:古代妇德标准并不仅仅限于后来的贞节孝义,而是有个演变的过程,从《列女传》中可以看出胆识才华和聪明智慧也是作为一项基本标准而长期存在的。所以并不绝对地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心理学上: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所以说,幸福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内因在自己这里,而大环境和其余人只是充当了外因的角色。《第二性》中说:当一个女性还是儿童的时候,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和别人有性别之分。但当她拥有第一个布娃娃的时候就产生了女性意识,布娃娃既指代着整个身体,同时又代表着被动的客体。小女孩对它完全认同,把它视为没有生命的特定客体。小女孩宠爱、打扮着她的布娃娃, 也梦想着自己被这样的溺爱和打扮,或者就认为自己是这个可以活动的布娃娃。 通过赞美和责备,形象和语言,她明白了美和丑所代表的含义,她已经明白,要 讨人欢心,她必须“美丽如画”。【2】马克思也指出:“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间 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的分工。”

在我看来,幸福在于自己的追求与把握,幸福不在于长久不变地持续下去而在于曾经的拥有。

传统男权社会对女子有着种种规范和束缚,她们一直处在被社会弱视、被文化弱视的地位,只能是被观赏的客体、被物化的对象,本身并不具有言说主体的

地位和价值。所以,历史上许多描写女子的诗作往往都是由男性文人创作的,而他们是不可能真正深入到女性内心世界的,也无法表现她们的真实心态、真实情感;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男性理想中的被传统化语境规范了的女性性别角色,她们“自身本应具备的种种内在主体意识和真实的性别特征被剔除尽了”。

【3】而李清照即使是在传统男权文化语境下,她照样以自我及自我世界为主体,尽情地抒写自我对外部世界关照与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言说的女性。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感情。作为一个有识有志之女性,她把自己放在与男性士人等同的位置上,抒写个人对国家、社会、时代命运的关注,体现了其时代和社会的主导情绪。【4】她作为一位女性词人,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细致,真切、大胆地坦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女性共有的情感,游刃有余地畅游于自己内心的幸福世界。她的《点降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含羞而不完全拘礼的少女形象。诗人张扬的是压抑不止的青春的萌动、生命的自我冲动。这是她心中之想,心中之乐,心中之幸福。李清照在他的那个时代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在颠沛流离、避乱江南的晚年时代,她仍保持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她关注自身的修养,关注自己诗业的发展,关注国家和社会所以她在活的多姿多采,活出自己的精彩。“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是她人生追求的浓缩体现。当作为女性的李清照以自己的目光去审视生活,审视自我的时候,女性的话语形式便打破了以往男子代女子做情的局限,从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言说主体的地位。这正是李清照对内心大胆的诉说,对幸福大胆的追求的体现及价值。

在古代女性中,对幸福大胆追求的并不只有李清照一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她还有很多战友。《国风. 大车》中由于女性爱上的男性没有给出女性直接明快的答复,这位多情大胆的女性被自己急切的冲动弃置了外在束缚和个人得失,以气相激:“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并以誓相劝:“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表现出追求自己幸福的义无反顾的果敢。在她看来,大胆地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国风·召南·野有死麋》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女性无法抑制的春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幽会之乐。这对于当时的她来说不就正是她所追求的欢乐地幽会、任情地戏谑之幸福?《周南. 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全诗在充满勃勃生机的生活场景中染上了一层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中女性的形象是轻快能干、简朴简练又散发着充沛生命力和亲切感的女性。这是女性自由、欢快劳作之诗,也正是是女性自己劳作幸福感的体现。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司马相如当时是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一首《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使卓文君爱上司马相如,

并不顾一切与他私奔,去追求自己所期待的生活,成就了自己的幸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为女皇帝-武则天,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欲望,在男权的宗法社会里步步为营照样达到了权力的顶峰。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武则天那样的智慧、胆识和机遇。但是,属于我们女性自己的幸福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在古代女性被四处约制的伦理社会里,尚且不缺乏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更何况生活在开明的现代社会的我们呢? 古代的她们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幸福在于自己的追求与把握。

注释:

【1】《诗. 小雅. 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亦谓供办酒食为女子本

分。

【2】法 西蒙娜. 德. 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 1998.2

【3】许龙.. 男权文化镜城中的美丽囚徒—女性主义阅读策略关照下的唐代

爱情传奇中的女性形象【J 】. 嘉应大学学报,1998(5):51-57

【4】赵瑞洁. 从李清照看男权语境下女性的言说.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3(2):56-58

文学院09级09班07号 高杨[1**********]7

古代女性“幸福”说之我见

—以现代女性性格为视角 摘要 在男权语境下生存的中国古代女性,在中国古代传统看来她们失去了取得幸福的先天性优势条件,甚至认为她们的幸福是畸形的“幸福”。但是,在我看来在大环境下仍然存在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关键词 男权语境 幸福 性格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在“德以柔中国”和“德者本也”的思想影响下,道德的约束指导作用在中国古代史十分强大而又无处不在的。因此,道德也当然渗透到古代妇女生活的领域中,成其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妇德”呢?简单的说。“就是围绕着妇女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体而言,它的内涵又是非常宽泛而复杂的,并且有着前后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妇德”的核心是约束女性、制约女性,以实现“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的目的。在古代,操持家务被视为妇女的天职。《周易. 家人》卦所言多涉及妇女之事,《杂卦传》所谓:“家人,内也。”《家人》六二有“无攸遂,在中馈,贞吉”之言,即谓妇女宜于操持家内饮食之事。于是主家中饮食成为妇女人格的一种象征。【1】孟子曾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也就是说顺从是女人的天职。

中国传统的大背景是男尊女卑。《仪礼. 丧服》的说法就是:“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的地位,由母系氏族的高于男性到渐渐演变为沦为男性的附庸品的转变。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古代女性实为受压迫的奴隶,她们要遵循那些所谓的“妇德”具有对妇女歧视和压迫的性质。“三从”之说对女子更是遗害无穷。但是,焦杰在《与周秦汉唐妇德标准》中认为:古代妇德标准并不仅仅限于后来的贞节孝义,而是有个演变的过程,从《列女传》中可以看出胆识才华和聪明智慧也是作为一项基本标准而长期存在的。所以并不绝对地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心理学上: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所以说,幸福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内因在自己这里,而大环境和其余人只是充当了外因的角色。《第二性》中说:当一个女性还是儿童的时候,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和别人有性别之分。但当她拥有第一个布娃娃的时候就产生了女性意识,布娃娃既指代着整个身体,同时又代表着被动的客体。小女孩对它完全认同,把它视为没有生命的特定客体。小女孩宠爱、打扮着她的布娃娃, 也梦想着自己被这样的溺爱和打扮,或者就认为自己是这个可以活动的布娃娃。 通过赞美和责备,形象和语言,她明白了美和丑所代表的含义,她已经明白,要 讨人欢心,她必须“美丽如画”。【2】马克思也指出:“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间 为了生育子女而发生的分工。”

在我看来,幸福在于自己的追求与把握,幸福不在于长久不变地持续下去而在于曾经的拥有。

传统男权社会对女子有着种种规范和束缚,她们一直处在被社会弱视、被文化弱视的地位,只能是被观赏的客体、被物化的对象,本身并不具有言说主体的

地位和价值。所以,历史上许多描写女子的诗作往往都是由男性文人创作的,而他们是不可能真正深入到女性内心世界的,也无法表现她们的真实心态、真实情感;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男性理想中的被传统化语境规范了的女性性别角色,她们“自身本应具备的种种内在主体意识和真实的性别特征被剔除尽了”。

【3】而李清照即使是在传统男权文化语境下,她照样以自我及自我世界为主体,尽情地抒写自我对外部世界关照与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言说的女性。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感情。作为一个有识有志之女性,她把自己放在与男性士人等同的位置上,抒写个人对国家、社会、时代命运的关注,体现了其时代和社会的主导情绪。【4】她作为一位女性词人,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细致,真切、大胆地坦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女性共有的情感,游刃有余地畅游于自己内心的幸福世界。她的《点降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含羞而不完全拘礼的少女形象。诗人张扬的是压抑不止的青春的萌动、生命的自我冲动。这是她心中之想,心中之乐,心中之幸福。李清照在他的那个时代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在颠沛流离、避乱江南的晚年时代,她仍保持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她关注自身的修养,关注自己诗业的发展,关注国家和社会所以她在活的多姿多采,活出自己的精彩。“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是她人生追求的浓缩体现。当作为女性的李清照以自己的目光去审视生活,审视自我的时候,女性的话语形式便打破了以往男子代女子做情的局限,从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言说主体的地位。这正是李清照对内心大胆的诉说,对幸福大胆的追求的体现及价值。

在古代女性中,对幸福大胆追求的并不只有李清照一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她还有很多战友。《国风. 大车》中由于女性爱上的男性没有给出女性直接明快的答复,这位多情大胆的女性被自己急切的冲动弃置了外在束缚和个人得失,以气相激:“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并以誓相劝:“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表现出追求自己幸福的义无反顾的果敢。在她看来,大胆地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国风·召南·野有死麋》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女性无法抑制的春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幽会之乐。这对于当时的她来说不就正是她所追求的欢乐地幽会、任情地戏谑之幸福?《周南. 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全诗在充满勃勃生机的生活场景中染上了一层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中女性的形象是轻快能干、简朴简练又散发着充沛生命力和亲切感的女性。这是女性自由、欢快劳作之诗,也正是是女性自己劳作幸福感的体现。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司马相如当时是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一首《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使卓文君爱上司马相如,

并不顾一切与他私奔,去追求自己所期待的生活,成就了自己的幸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为女皇帝-武则天,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欲望,在男权的宗法社会里步步为营照样达到了权力的顶峰。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武则天那样的智慧、胆识和机遇。但是,属于我们女性自己的幸福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在古代女性被四处约制的伦理社会里,尚且不缺乏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更何况生活在开明的现代社会的我们呢? 古代的她们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幸福在于自己的追求与把握。

注释:

【1】《诗. 小雅. 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亦谓供办酒食为女子本

分。

【2】法 西蒙娜. 德. 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 1998.2

【3】许龙.. 男权文化镜城中的美丽囚徒—女性主义阅读策略关照下的唐代

爱情传奇中的女性形象【J 】. 嘉应大学学报,1998(5):51-57

【4】赵瑞洁. 从李清照看男权语境下女性的言说.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3(2):56-58

文学院09级09班07号 高杨[1**********]7


相关内容

  • 嫦娥奔月神话在古代文学中的变形
  • 毽盟盟. 嫦娥奔月神话在古代文学中的变形 李静 (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语文组,河北石家庄050000) 睛要]嫦娥奔月神话暗含一种女子抛弃男子的故事模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于各个朝代且有不同意义的阐释,经历了两个阶段 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由封建{<教的产物转变为女子追求自由独立的形 ...

  • [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 总 目 录 论文正文 一.<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5) (一)大胆地追求爱情„„„„„„„„„„„„„„„„„„„„„(6) 1.大胆浪漫„„„„„„„„„„„„„„„„„„„„„„„„„(6) 2.真挚细腻„„„„„„„„„„„„„„„„„„„ ...

  • 诗经爱情诗
  • 二)诗经爱情诗蕴含丰富的社会学价值. 诗经的爱情诗,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当时的婚姻制度以及其追求婚姻 自由的良好愿望. 1.反映了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中国社会从母系氏族开始,至周代中国便建立了以男性为主的父系社会.从国风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宗法制度下的女性,古代社会给予 ...

  • 所有为处女问题困惑的人请看这个帖子--寂寞空间加油站--我的空间
  • 处女,其实是一种制度安排. 一旦上升到人类的一种制度安排,就大体和感情尤其是爱情无关了, 根本就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产物.大家总拿爱情和幸福说事,谬矣! 幸福是个人的事,制度安排是种群的事! 先民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有处女不吉的说法,所以多在婚前要让部落的 巫师破处! 可见,处女情节,非人的天性! 处 ...

  • 起名字的要点
  • 姓氏.人名,都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称谓符号,其中姓氏是家族的标记,人名则是属于个人专有的东西.在姓氏漫长的发展史上,难以数计的人都使用过姓--家族徽号,但同时又使用了各种各样文字作为各自的名字.于是,同姓人的名字,便成了古今同姓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文字统一体.那么,既然姓氏有其诞生.发展.演变. ...

  •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四美"
  • 摘 要: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平静,感情真挚,富含中国古代女性特质.本文从意象.语言.笔触和意境四个方面分析鉴赏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之美,以期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传承发展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 古代女性诗词 意象 语言 笔触 意境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女性诗人重 ...

  • (刘娜)从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 从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摘 要:在我国内容丰富的神话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女神"到"女奴"的变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古 ...

  • 从[诗经]中的爱情诗看我国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 [摘要]<诗经>中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诗作很多,这些诗描绘了古代女子或精彩或悲情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们或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行进分析,探讨那个时代女性的爱情观和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话题,也是千 ...

  • [健康的女人最幸福]
  • 古人练功总是强调"含胸拔背",而不是现代体形美里强调的"昂首挺胸",就是因为胸部挺得太高,气机全调到了胸部,肝气容易升发太过,对养生不利.女性如果心高气傲,为追求完美而坚持独身,肝气也会调得太高,沉不下去,久而久之就淤积在乳房引起乳腺疾病. 说到"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