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緼(藴yùn)请火,蒯通迂回荐隐士

【原典】

蒯通是西汉有名的辩士。他曾为韩信出谋划策,劝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没有听他的劝告,后来果然“兔死狗烹”,被刘邦处治。韩信临死前悔不该没听蒯通之言,刘邦因此把蒯通捉来要处死。蒯通对刘邦说:

“人各为其主,以前我跟韩信就只知为韩信考虑而不会为你考虑,那时大家都在争霸天下,你难道能把所有曾经反对过你的人都杀死吗?”

刘邦听后,赦免了他的罪过,蒯通便列齐地去了。

当时,刘邦的长子刘肥任齐王,以曹参为相国,礼贤下士。蒯通到齐地后被曹参待为宾客,经常探讨治国用人等问题。

齐地有两个隐士,一个叫东郭先生,一个叫梁石君。原来田荣做齐王时,起兵反抗西楚霸王项羽,逼迫齐地所有的士人从军,不服从的便通通杀死。

东郭先生和梁石君也被迫从军。后来田荣兵败,二人感到非常羞耻,便一起隐居深山

有人劝蒯通向曹相国推荐这两个人,请他们出山。蒯通却先向这人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村妇与邻里的太婆们关系很好。有一天夜里村妇家里丢失了猪肉,村妇的婆婆怀疑是她偷了,一气之下便把她赶回娘家去。村妇有口难辩,只好委屈地离去。她离开村子前先去见那些与她要好的太婆,告诉她们事情的原委,并向她们辞行。有一个太婆对她说:

“你慢慢走,别着急。我会让你家婆婆来追你回去的。”

送走村妇,那个太婆便找了些乱麻来搓成一根引火绳,然后到村妇的家里去对村妇的婆婆说:

“昨天晚上有几条狗不知从哪儿叼来一大块猪肉争夺撕咬,斗得好凶。

有条狗被咬死在我家院子里,我来向你讨个火种,回去把这畜牲的尸体烧了。”

那婆婆一听就意识到自己家里丢失的猪肉正是被狗叼去的,自己错怪了媳妇。于是马上叫人去把媳妇追回来。

故事讲完后,蒯通感叹说:

“那村里太婆并不是什么能言善辩之士,搓了乱麻去讨火种也并没有提到追回冤枉的媳妇,但是,物有相感,事有相通,她那样做反而起了大作用。

让我也去向曹相国讨火种吧!”

蒯通于是去见曹参,对曹参说:

“有的女人丈夫死了才三天就要改嫁,有的女人丈夫死了就在屋里守寡,不再嫁人。相国如要娶妻纳妾,会选哪一种女人呢?”

曹参笑着说:

“那就选不再嫁的吧。”

蒯通说:

“是啊,我也以为如此。不过,选取贤士也是同样的道理啊!那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齐地的贤士,隐居深山不出,就像女人不再改嫁一样,相国何不以礼相待,请他们出山呢?”

曹参于是采纳了蒯通的意见,派人请二人出山,待为上宾。

【新说】

束緼(藴yùn)请火,胜于强辩。

想想看,假如那村里太婆不是束緼(藴yùn)请火时不经意地说出狗抢猪肉的事,而是直接去为媳妇辩解,请婆婆去追她回来,那不仅会越说越不清,说不定还会被那恶婆婆赶了出来,惹起一场邻里大战哩。

其实,生活中这类事情是很常见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到。人言可畏,有人说你的坏话,飞短流长是难免的。阴差阳错,有时候也的确会像那村妇一样遇到无端的冤枉。你不可能逢人就去辩白,甚至也不可能向当事人解释得清楚。而且,说不定还会越辩越不清白,越解释越令人怀疑。这时候,你不妨向那村里太婆学习学习,来它个束緼(藴)请火,使谣言不攻自破,涣然冰释。

这是一种迂回的谋略。

正如蒯通所说,那村里太婆不是什么能言善辩之士,也不会懂得什么迂回的谋略,但她却如此巧妙地解救了那村妇,为她平了反,申了冤。她的这种巧妙一点也不亚于冯谖为孟尝君凿二窟、三窟,司马喜为阴姬争谋王后。

异曲同工,都是以迂为直,事半功倍,只不过她的这种巧妙,这种智谋没有抽象到理性的认识,而是一种在生活中经验性地悟出的智慧罢了。

【典源】

束緼(藴yùn)请火:“緼(藴yùn)”即乱麻。语出《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藴yùn)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蒯通迂回荐隐士:事见《汉书·蒯通传》。

【原典】

蒯通是西汉有名的辩士。他曾为韩信出谋划策,劝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没有听他的劝告,后来果然“兔死狗烹”,被刘邦处治。韩信临死前悔不该没听蒯通之言,刘邦因此把蒯通捉来要处死。蒯通对刘邦说:

“人各为其主,以前我跟韩信就只知为韩信考虑而不会为你考虑,那时大家都在争霸天下,你难道能把所有曾经反对过你的人都杀死吗?”

刘邦听后,赦免了他的罪过,蒯通便列齐地去了。

当时,刘邦的长子刘肥任齐王,以曹参为相国,礼贤下士。蒯通到齐地后被曹参待为宾客,经常探讨治国用人等问题。

齐地有两个隐士,一个叫东郭先生,一个叫梁石君。原来田荣做齐王时,起兵反抗西楚霸王项羽,逼迫齐地所有的士人从军,不服从的便通通杀死。

东郭先生和梁石君也被迫从军。后来田荣兵败,二人感到非常羞耻,便一起隐居深山

有人劝蒯通向曹相国推荐这两个人,请他们出山。蒯通却先向这人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村妇与邻里的太婆们关系很好。有一天夜里村妇家里丢失了猪肉,村妇的婆婆怀疑是她偷了,一气之下便把她赶回娘家去。村妇有口难辩,只好委屈地离去。她离开村子前先去见那些与她要好的太婆,告诉她们事情的原委,并向她们辞行。有一个太婆对她说:

“你慢慢走,别着急。我会让你家婆婆来追你回去的。”

送走村妇,那个太婆便找了些乱麻来搓成一根引火绳,然后到村妇的家里去对村妇的婆婆说:

“昨天晚上有几条狗不知从哪儿叼来一大块猪肉争夺撕咬,斗得好凶。

有条狗被咬死在我家院子里,我来向你讨个火种,回去把这畜牲的尸体烧了。”

那婆婆一听就意识到自己家里丢失的猪肉正是被狗叼去的,自己错怪了媳妇。于是马上叫人去把媳妇追回来。

故事讲完后,蒯通感叹说:

“那村里太婆并不是什么能言善辩之士,搓了乱麻去讨火种也并没有提到追回冤枉的媳妇,但是,物有相感,事有相通,她那样做反而起了大作用。

让我也去向曹相国讨火种吧!”

蒯通于是去见曹参,对曹参说:

“有的女人丈夫死了才三天就要改嫁,有的女人丈夫死了就在屋里守寡,不再嫁人。相国如要娶妻纳妾,会选哪一种女人呢?”

曹参笑着说:

“那就选不再嫁的吧。”

蒯通说:

“是啊,我也以为如此。不过,选取贤士也是同样的道理啊!那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齐地的贤士,隐居深山不出,就像女人不再改嫁一样,相国何不以礼相待,请他们出山呢?”

曹参于是采纳了蒯通的意见,派人请二人出山,待为上宾。

【新说】

束緼(藴yùn)请火,胜于强辩。

想想看,假如那村里太婆不是束緼(藴yùn)请火时不经意地说出狗抢猪肉的事,而是直接去为媳妇辩解,请婆婆去追她回来,那不仅会越说越不清,说不定还会被那恶婆婆赶了出来,惹起一场邻里大战哩。

其实,生活中这类事情是很常见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到。人言可畏,有人说你的坏话,飞短流长是难免的。阴差阳错,有时候也的确会像那村妇一样遇到无端的冤枉。你不可能逢人就去辩白,甚至也不可能向当事人解释得清楚。而且,说不定还会越辩越不清白,越解释越令人怀疑。这时候,你不妨向那村里太婆学习学习,来它个束緼(藴)请火,使谣言不攻自破,涣然冰释。

这是一种迂回的谋略。

正如蒯通所说,那村里太婆不是什么能言善辩之士,也不会懂得什么迂回的谋略,但她却如此巧妙地解救了那村妇,为她平了反,申了冤。她的这种巧妙一点也不亚于冯谖为孟尝君凿二窟、三窟,司马喜为阴姬争谋王后。

异曲同工,都是以迂为直,事半功倍,只不过她的这种巧妙,这种智谋没有抽象到理性的认识,而是一种在生活中经验性地悟出的智慧罢了。

【典源】

束緼(藴yùn)请火:“緼(藴yùn)”即乱麻。语出《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藴yùn)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蒯通迂回荐隐士:事见《汉书·蒯通传》。


相关内容

  • 鲁迅与周作人新诗创作比较
  • 摘 要: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白话诗的草创阶段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诗尝试和探索的初期,周氏兄弟的新诗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印痕,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然而鲁迅和周作人的性格和思想各异,他们的新诗创作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新诗 比较 ...

  • 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
  • "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有感 4月13日晚,我有幸在中山报告厅聆听了于教授关于"中国隐士之文化批评"的讲座,于教授通过对不同隐士的深入剖析后指出,独立人格和自我尊严是隐士人格中最富光彩的部分.但她也不否认中国隐士命运多舛且自身存在着消极避世的思想及行为,令我受益 ...

  • _蒹葭_与诗人
  • 在<诗经>时代,文学本身的审美特征还没有被人充分认识,其作品的大多数是人们自发的创作.不过,<诗经・秦风・蒹葭>倒是一个特例,因为它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展现了一种朦胧美,这在同时期的文学创作中,相当少见. 以前的文学研究往往集中在这三个方面:其一,爱情怀人赏析,包括诗的主旨 ...

  • 中国隐士文化的冷思考
  • 中国隐士文化的冷思考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 ...

  • 探访终南山隐士
  •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最高峰有2600多米,无论山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网络图片) 探访终南山隐士 五千多人住茅棚过千年前生活 ...

  • 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
  • "隐士"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词,中国人已经不相信还有什么隐士存在,但天真的老外却对此不死心,比尔·波特便是不死心的一位,在上世纪一九八九年左右来到中国大陆寻找隐士,其过程写下来,便是<空谷幽兰>一书. 比尔·波特在1972年离开美国来到台湾,在一座寺院中生活,他这样描述: ...

  • 初二语文文言文
  • 汗明见春申君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说之.汗明欲复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汗明憱焉曰:"明愿有问君而恐固.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春申君曰:"先生过矣,臣何足以当尧?"汗明曰:"然则君料臣 ...

  •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
  • 摘 要:<论语>中孔子描述两种隐士:"辟世之人"和"辟人之人",但孔子可以是第三种隐士:"大隐于朝之人".隐士们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充满嘲笑和不解,相反,孔子欣赏和尊敬这些隐士.他们是孔子乱世中的"知音".表面上 ...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过程 一自读<楚狂接舆>和课后短文,思考下列问题 1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 (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 2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 (明确:嘲讽.) 3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