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过程

一自读《楚狂接舆》和课后短文,思考下列问题

1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

(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

2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

(明确:嘲讽。)

3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说出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相近的成语?

(明确: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4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

(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少;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二自读《长沮、桀溺》,思考下列问题:

1这是一个子路问津的故事如果分为三个情节,那么每个情节应怎样概括?

(明确:可以概括为:一问长沮,被嘲弄;二问桀溺,遭拉拢;三告老师,谁与共。) 2长沮让子路去问孔子是嘲弄,如果把他嘲讽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应该怎样表述?

(明确: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 3桀溺对子路发问,知明知故问还是有疑而问?为什么?

(明确:是明知故问,因为开始当子路问长沮时,他什么都应该听到,从他后面“是路孔丘之徒与”的追问中,可以看出他其实还是很关注孔子师生的。)

4桀溺最后两个疑问句性质一样吗?他表意的重心在哪一句上?

(明确:不一样,前一个是反问句,表达了对当时混乱而且不可逆转的世局的不容置疑的判断,后一个是选择问,表现了他们与孔子的不同和对子路的劝谏,表意的重心应该在这后一句。)

5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子路回来告诉老师的情况重点在哪个隐士?

(明确:重点在后一个隐士。)

6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

三自读《丈人》,思考讨论如下:

1丈人是用什么口吻回答子路的询问?为什么?(丈人知道子路身份吗?)

(明确:是用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子路。本来一个隐士是很有修养的人,那么他如此不礼貌回答一个路人,表明对来者身份知道,并对他们师生整天不干实事,到处“游手好闲”表示极为厌恶,因此就只能用如此的口吻。)

2丈人与前面几个隐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这也就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3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番感慨,其要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批评丈人只顾小礼而失大义;第二,表白自己只顾大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行。)

四小结性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明确:三个故事写了四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嘲弄,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样物质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都是孔子知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五讨论课后练习,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试概括本课中几位隐士的特征。

答: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思考·探究二本课中,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答: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认为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都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避人”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在行动上能“知其不可而行之”。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很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过程

一自读《楚狂接舆》和课后短文,思考下列问题

1楚狂接舆为什么不是“过孔子而歌曰”?

(明确:如果这样表述就很难表明接舆歌曰是针对孔子的。)

2接舆歌曰把孔子喻为“凤凰”是赞赏还是嘲讽?

(明确:嘲讽。)

3除了嘲讽,接舆歌曰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说出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相近的成语?

(明确:劝阻孔子不要如此执迷不悟。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4既然要劝阻孔子,为什么接舆却不屑与孔子交谈呢?

(明确: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有必要多少;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谏,让自己积极参政呢。既然知道劝阻无效可仍然要劝,这其实也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

二自读《长沮、桀溺》,思考下列问题:

1这是一个子路问津的故事如果分为三个情节,那么每个情节应怎样概括?

(明确:可以概括为:一问长沮,被嘲弄;二问桀溺,遭拉拢;三告老师,谁与共。) 2长沮让子路去问孔子是嘲弄,如果把他嘲讽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应该怎样表述?

(明确:孔子不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吗,这渡口在哪里,如此小的问题,他怎么能不知道呢?) 3桀溺对子路发问,知明知故问还是有疑而问?为什么?

(明确:是明知故问,因为开始当子路问长沮时,他什么都应该听到,从他后面“是路孔丘之徒与”的追问中,可以看出他其实还是很关注孔子师生的。)

4桀溺最后两个疑问句性质一样吗?他表意的重心在哪一句上?

(明确:不一样,前一个是反问句,表达了对当时混乱而且不可逆转的世局的不容置疑的判断,后一个是选择问,表现了他们与孔子的不同和对子路的劝谏,表意的重心应该在这后一句。)

5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子路回来告诉老师的情况重点在哪个隐士?

(明确:重点在后一个隐士。)

6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

三自读《丈人》,思考讨论如下:

1丈人是用什么口吻回答子路的询问?为什么?(丈人知道子路身份吗?)

(明确:是用一种很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子路。本来一个隐士是很有修养的人,那么他如此不礼貌回答一个路人,表明对来者身份知道,并对他们师生整天不干实事,到处“游手好闲”表示极为厌恶,因此就只能用如此的口吻。)

2丈人与前面几个隐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这也就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3孔子师徒重访丈人后,发了一番感慨,其要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批评丈人只顾小礼而失大义;第二,表白自己只顾大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行。)

四小结性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故事编在一起,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名之?

明确:三个故事写了四个隐士对孔子师徒的奚落嘲弄,充分说明孔子当时要推行所谓的“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这样物质的精神的巨大阻力的存在,都是孔子知道的,这就更能彰显他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五讨论课后练习,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试概括本课中几位隐士的特征。

答: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又表现了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

思考·探究二本课中,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答: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认为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都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避人”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在行动上能“知其不可而行之”。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很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相关内容

  • 不可抗力的概念
  • 不可抗力 所谓不可抗力,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当事人自身能力不能抗拒也无法预防的客观情况或事故.不可抗力可以是自然原因酿成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社会因素引起的.前者如地震.水灾.旱灾等,后者如战争.政府禁令.罢工等.不可抗 ...

  •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
  •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 "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 ...

  • 不可替代性解读
  • "不可替代性"解读 (2010-06-29 17:30:26) 标签: 分类: 时事笔谈/文化·哲学 思考 企业丛谈(5) 不可替代性 作者:暮初 "不可替代性"是衡量一个人在组织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组织中的个体难以被其它个体取代的程度.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的 ...

  • 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
  • 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 建设合同条款中不可抗力的界定.认定 及与价款中费用的界限之探讨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许可 在建设合同中如何约定不可抗力范围与工程价款的确 定方式密切相关, 定方式密切相关,目前很多省市的工程合同仍以定额确定合 同价款的方式居多,因此, 同价款的方式居多,因此,如何在 ...

  • 法律实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对方合同的不可抗力和仲裁条款
  •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对方合同的不可抗力和仲裁条款. 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条款是一种免责条款,即免除由于不可抗力事件而违约的一方的违约责任.一般应规定的内容包括: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事件发生后通知对方的期限和方式(可行.合理不苛刻),出具证明文件的机构以及不可抗力事件的法律后果. 1.不可抗力的范围 不可 ...

  • 论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之实践运用_王波峰
  • 论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之实践运用 王波峰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北京100089) 摘 要:事后不可罚行为是指在统一的犯意支配下,当主行为完成后,又实施的一个没有超出原法益范围内的继续保持或利用其不法状态,其不法内涵已经被主行为所包涵的行为.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还不太成熟,在司法实践中应 ...

  • 利 19:4 "你们不可偏向虚无的神,也不可为自己铸造神像
  • 利 19:1 耶和华对摩西说: 利 19:2 "你晓谕以色列全会众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 神是圣洁的. 利 19:3 你们各人都当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华你们的 神. 利 19:4 "你们不可偏向虚无的神,也不可为自己铸造神像.我是耶和华你们的 神. 利 ...

  • 不可抗力的法律效力
  • 不可抗力的法律效力 不可抗力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免责条款,是指合同签订后,不是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推迟履行合同.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 ...

  • 别墅庭院风水布局和禁忌
  • 别墅庭院风水布局和禁忌 对于别墅来说,前庭院的风水知识很重要,在此介绍一些常规的法则.让您的别墅生活更加顺风顺水. 一.别墅前后院的风水讲究 1.住宅前庭风水注意事项 住宅的前庭主财帛,若把前庭风水布置好了,则主人的财运亨通.生活美满.前庭的院门就像人的嘴巴和鼻孔一样,可把宅前的祥瑞之气吸纳到住宅中 ...

  • 服装执行标准与洗涤说明
  • 服装执行标准与洗涤说明(附服装号型标准/安全技术类别) 安全技术类别 GB18401-2010 列1 服装类别 执行标准 洗涤说明 参考图片 1 女西服.大衣 (适用于以毛.毛混纺及交 织品.仿毛等机织物为主要 GB/T2665-2009 面料生产的女西服.大衣等 毛呢类服装) 最高洗涤温度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