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现状、价值、问题与对策
澌波小学:刘森 电话:[1**********]
摘要:2001年秋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38个试验区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国家必修课程的形态向我们走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开发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但在这几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瓶颈”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包办代替、轻过程、走形式等问题。故此,怎样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指导真正有效,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边远山区小学;现状;教师;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为此,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人们不禁要问:在边远山区小学有无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农村学生有何价值?边远山区小学如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的价值以及农村学校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边远山区小学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的开设提供帮助。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能开拓学生潜能,增进学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性综合课程,一路伴随着新课程走过了9个年头。作为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人们对它也倾注了更大的热情,其课程的性质、价值,以及基本的课程理念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但据本人的调查,这样的热情往往体现在对其认知度比较高的少数教师身上,大多数还是很茫然或很随意,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课表上。在追求常态化实施的今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阻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从我们学校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我们发现,一方面学生确实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究竟做什么,怎样做却不得要领,缺少教师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怕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为自身倍感困惑,不明确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才算是恰当的,自身缺乏有效指导的策略。因此,活动的随意性和无序性随处可见。
问题一:主题的确立成人化。活动开展时往往是老师以自己的心理,成人的眼光确立主题,包办代替,没有“蹲下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或关注的事件中和学生讨论,然后来确立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恰当主题。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征,学生实施起来兴趣不浓,疲于应付,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问题二:教师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引。我有意识地对我们学校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在学生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都要进行 “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如何规范地作注释等等。调查发现,97%的学生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 但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 问题三:教师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处于一种怎样的
位置?指导力度怎样才算是恰当?有相当多的老师还是比较模糊。“负责”一点的教师干脆来个包办代替,所有的活动过程全由教师设计好,学生象征性地照着做一做,而更多的是有了一个主题后,教师就撒手让学生自己搞, “虎头蛇尾”, 到最后是“流产”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关键还得取决于我们老师指导的程度,没有老师有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必定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能否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真正走向常态的关键之一,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边远山区小学的独特价值
(一)有利于改善边远山区小学的课程结构,更好地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可见,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特别是要适应未来农业工业化、信息化,农村城镇化、文明化的发展趋势的。课程也要适应这种发展与变化,要注重年轻一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未来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在边远山区小学,现有课程结构单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成为学校的全部,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缺乏动手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新精神。这样的农村教育,特别是这样的课程,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合格人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将农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正式的必修课程的范围,使之制度化、系统化。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性、综合性、开发性等为主要特点。无论是信息技术的教育,还是研究性学习,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都是要求学生要亲自实践,亲自动手,通过实践、体验来学习,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等来选择题目、选择活动、自我决定进度,其评价方式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等,这些对于转变在农村学校占主导地位的以书本知识为学习的一切,以端坐静听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考试分数为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体验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个人与社区发展的紧密关系以及各种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等;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使学生走入社会,增强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信息技术的普及落后,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的了解、熟悉,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缩小城乡学生的知识差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不再是人类知识和经验传递的唯一形式。信息化已拓展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渠道,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各种媒体以及自己的研究、体验等途径来获得。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传统上,城乡教育的差距或者说东西部教育的差距最主要的是教育结果即学生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差距。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来说,信息的闭塞,教学方式的单一和落后,使得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拉大,而且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能得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多渠道利用信息的能力,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知识、信息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五)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改善现行边远山区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变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将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等角色转化。
(六)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对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简单地说,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要求学校的计算机房必须面向学生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求学校的图书室要面向学生开发,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要求学校的教师要积极参与,甚至一般的工作人员也要参与,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各种资源。劳动技术教育的进行更不用说,学校要么利用自己的地点,要么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促使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以及学校周边的资源。
三、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诸多优点,而且十分有利于解决边远山区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边远山区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十分容易的。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管理、校长素质、教师素质、学校资源等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当前边远山区小学的实际来看,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的实际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边远山区小学,应试教育十分普遍,而且根深蒂固。衡量学校、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且在考试时主要看重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所谓的“主科”。这就促使学校将学科课程作为主要课程,追求“主科”考试分数,忽视甚至尽量压缩其他课程的门类和时数。
由于学校以分数论英雄,教师也只重视语文、数学、两科的学习,教学方式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这些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的课程也就被忽视甚至被取消。
在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期望或评价也还停留在考试分数和升学上。家长评价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一个教师教得好不好,以及家长是否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等,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看学生是否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甚至主要看学生能否考入大学。凡是与考试关系不大、与升学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家长也不关心支持,有时甚至反对,认为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将来的上学,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时的体验和感受。
对于社会来说,也总认为学生就是坐在教室里学习,而且学校办得好不好,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且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不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因此,社区对学校开设这些课程不太理解、支持,相关的社区资源不愿意给学校使用。
(二)教师的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教师要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课程理念,自身要有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处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能力等等,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比如,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求教师
要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强,往往很难成功。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师还要有协调能力等等。而现实中,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教师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凭借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比如,西师版四年级下数学43页《节约每一滴水》,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报刊收集水的资源的信息,就必须有计算机等设备,否则就成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劳动技术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只学习书本上的劳动技术;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等等。但在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学校内部的资源九仅仅只有教材,因此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活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受到了限制。
四、边远山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比如,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电视片、录像带等,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有清楚的认识,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与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对农村教师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专题研修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等。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区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搞成书本知识的讲授和课堂灌输,确保其活动性、综合性、开发性、生成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或社区资源。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意义,并为本门课程所用。
(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农村学校应根据《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或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乡村的小学可以到城镇的小学学习计算机,城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只要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义,具体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同。
(五)活动内容要联系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活动。所选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
动技术教育的开展等,都应当选择那些与当地的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题材来进行。比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搞研究性学习,就是环境恶化、垃圾成堆的调查。实际上,那些诸如环境恶化等研究性题目,边远山区小学生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一项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表明,当以环境恶化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当以“怎样腌咸菜”为主题时,效果却格外的好。因此,在边远山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为主,千万不要脱离实际,盲目向城市学校看齐。
(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改变以往的以考试分数和主要科目为主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将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纳入政府的管理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这些课程的实施。特别是,政府要协调社会各部门,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发挥综合效益。
(七)建立实验、示范基地,探索成功经验,带动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同学校的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程,怎样进行,效果如何,许多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还持观望态度,而且相当一部分学校还不知道怎样开设。因此,可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校,比如,村小、中心小学,乡镇学校以及农村初中等,建立实验基地,精心组织,大胆探索,使之成为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然后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这些实验基地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的开展。
(八)建立院校合作伙伴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推动教育改革,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构想并付诸实践,而且在西方一些国家逐步形成了由大学或基金会主导的教育改革模式。[5]这种模式旨在通过“提供专业协助”和发展“校际支援网络”来拓展教育改革的成果,[6][7][8]被认为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研究表明,建立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无论对推动教育改革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都有积极的影响。[4]大学有着良好的信息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设备,大学的学者又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而且社会资本也十分丰富。因此,加强大学与边远山区小学的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的优势,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这对于大学并不是难事,而对中小学则是十分有利的。当前,政府应发挥协调作用,帮助边远山区小学与大学建立协作关系;边远山区小学的校长、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大学联系,寻求合作。而大学则应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作为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平等合作,讲求实效,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但我们深深看到:在此课程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多未能取得实质性研究突破的问题,如教师梯队新老交替研修问题、课程常态化实施问题、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问题、评价的方式与评价标准的确定问题,物化成果的转化与成果推广应用问题,都值得我们后续扎实跟进思考与研究,但我们相信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我们将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教师有效的指导要随时随地,细致入微,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学生疑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退缩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成为关注和仰望天空的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30921(01).
[2]徐冰鸥,王嘉毅.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社会课程实施状况的个案调查[J].基础教育学报,2001,(1).
[3]王娟.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之行动研究──以甘沟小学为个案[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4]王建军,黄显华.教育改革的桥梁:大学与学校伙伴合作的理论与实践[A].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C].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209—245.
[5]操太圣.院校协作过程中的教师专业性:香港与上海的比较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03.
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现状、价值、问题与对策
澌波小学:刘森 电话:[1**********]
摘要:2001年秋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38个试验区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国家必修课程的形态向我们走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开发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但在这几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瓶颈”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包办代替、轻过程、走形式等问题。故此,怎样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指导真正有效,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边远山区小学;现状;教师;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为此,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人们不禁要问:在边远山区小学有无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农村学生有何价值?边远山区小学如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的价值以及农村学校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边远山区小学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的开设提供帮助。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能开拓学生潜能,增进学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性综合课程,一路伴随着新课程走过了9个年头。作为新课程的热点和亮点,人们对它也倾注了更大的热情,其课程的性质、价值,以及基本的课程理念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但据本人的调查,这样的热情往往体现在对其认知度比较高的少数教师身上,大多数还是很茫然或很随意,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课表上。在追求常态化实施的今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阻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从我们学校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我们发现,一方面学生确实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究竟做什么,怎样做却不得要领,缺少教师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怕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为自身倍感困惑,不明确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才算是恰当的,自身缺乏有效指导的策略。因此,活动的随意性和无序性随处可见。
问题一:主题的确立成人化。活动开展时往往是老师以自己的心理,成人的眼光确立主题,包办代替,没有“蹲下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或关注的事件中和学生讨论,然后来确立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恰当主题。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征,学生实施起来兴趣不浓,疲于应付,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问题二:教师对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引。我有意识地对我们学校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教师要求在学生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都要进行 “调查”、“搜集资料”,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指导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讲座,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报告,如何规范地作注释等等。调查发现,97%的学生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 但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 问题三:教师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处于一种怎样的
位置?指导力度怎样才算是恰当?有相当多的老师还是比较模糊。“负责”一点的教师干脆来个包办代替,所有的活动过程全由教师设计好,学生象征性地照着做一做,而更多的是有了一个主题后,教师就撒手让学生自己搞, “虎头蛇尾”, 到最后是“流产”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关键还得取决于我们老师指导的程度,没有老师有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必定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能否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真正走向常态的关键之一,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边远山区小学的独特价值
(一)有利于改善边远山区小学的课程结构,更好地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可见,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特别是要适应未来农业工业化、信息化,农村城镇化、文明化的发展趋势的。课程也要适应这种发展与变化,要注重年轻一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未来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在边远山区小学,现有课程结构单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成为学校的全部,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缺乏动手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新精神。这样的农村教育,特别是这样的课程,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合格人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将农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正式的必修课程的范围,使之制度化、系统化。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性、综合性、开发性等为主要特点。无论是信息技术的教育,还是研究性学习,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都是要求学生要亲自实践,亲自动手,通过实践、体验来学习,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等来选择题目、选择活动、自我决定进度,其评价方式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等,这些对于转变在农村学校占主导地位的以书本知识为学习的一切,以端坐静听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考试分数为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体验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个人与社区发展的紧密关系以及各种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等;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使学生走入社会,增强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信息技术的普及落后,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的了解、熟悉,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缩小城乡学生的知识差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不再是人类知识和经验传递的唯一形式。信息化已拓展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渠道,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各种媒体以及自己的研究、体验等途径来获得。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传统上,城乡教育的差距或者说东西部教育的差距最主要的是教育结果即学生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差距。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来说,信息的闭塞,教学方式的单一和落后,使得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拉大,而且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能得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多渠道利用信息的能力,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知识、信息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五)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改善现行边远山区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变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将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等角色转化。
(六)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对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简单地说,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要求学校的计算机房必须面向学生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求学校的图书室要面向学生开发,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要求学校的教师要积极参与,甚至一般的工作人员也要参与,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各种资源。劳动技术教育的进行更不用说,学校要么利用自己的地点,要么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促使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以及学校周边的资源。
三、边远山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诸多优点,而且十分有利于解决边远山区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边远山区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十分容易的。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管理、校长素质、教师素质、学校资源等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当前边远山区小学的实际来看,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的实际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边远山区小学,应试教育十分普遍,而且根深蒂固。衡量学校、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且在考试时主要看重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所谓的“主科”。这就促使学校将学科课程作为主要课程,追求“主科”考试分数,忽视甚至尽量压缩其他课程的门类和时数。
由于学校以分数论英雄,教师也只重视语文、数学、两科的学习,教学方式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这些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的课程也就被忽视甚至被取消。
在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期望或评价也还停留在考试分数和升学上。家长评价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一个教师教得好不好,以及家长是否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等,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看学生是否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甚至主要看学生能否考入大学。凡是与考试关系不大、与升学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家长也不关心支持,有时甚至反对,认为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将来的上学,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时的体验和感受。
对于社会来说,也总认为学生就是坐在教室里学习,而且学校办得好不好,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且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不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因此,社区对学校开设这些课程不太理解、支持,相关的社区资源不愿意给学校使用。
(二)教师的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教师要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课程理念,自身要有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处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能力等等,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比如,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求教师
要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强,往往很难成功。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师还要有协调能力等等。而现实中,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教师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凭借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比如,西师版四年级下数学43页《节约每一滴水》,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报刊收集水的资源的信息,就必须有计算机等设备,否则就成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劳动技术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只学习书本上的劳动技术;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等等。但在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小学,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学校内部的资源九仅仅只有教材,因此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活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受到了限制。
四、边远山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比如,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电视片、录像带等,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有清楚的认识,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与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对农村教师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专题研修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等。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区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搞成书本知识的讲授和课堂灌输,确保其活动性、综合性、开发性、生成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或社区资源。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意义,并为本门课程所用。
(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农村学校应根据《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或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乡村的小学可以到城镇的小学学习计算机,城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只要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义,具体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同。
(五)活动内容要联系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活动。所选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
动技术教育的开展等,都应当选择那些与当地的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题材来进行。比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搞研究性学习,就是环境恶化、垃圾成堆的调查。实际上,那些诸如环境恶化等研究性题目,边远山区小学生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一项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表明,当以环境恶化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当以“怎样腌咸菜”为主题时,效果却格外的好。因此,在边远山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为主,千万不要脱离实际,盲目向城市学校看齐。
(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改变以往的以考试分数和主要科目为主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将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纳入政府的管理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这些课程的实施。特别是,政府要协调社会各部门,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发挥综合效益。
(七)建立实验、示范基地,探索成功经验,带动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同学校的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程,怎样进行,效果如何,许多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还持观望态度,而且相当一部分学校还不知道怎样开设。因此,可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校,比如,村小、中心小学,乡镇学校以及农村初中等,建立实验基地,精心组织,大胆探索,使之成为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然后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这些实验基地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的开展。
(八)建立院校合作伙伴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推动教育改革,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构想并付诸实践,而且在西方一些国家逐步形成了由大学或基金会主导的教育改革模式。[5]这种模式旨在通过“提供专业协助”和发展“校际支援网络”来拓展教育改革的成果,[6][7][8]被认为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研究表明,建立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无论对推动教育改革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都有积极的影响。[4]大学有着良好的信息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设备,大学的学者又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而且社会资本也十分丰富。因此,加强大学与边远山区小学的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的优势,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这对于大学并不是难事,而对中小学则是十分有利的。当前,政府应发挥协调作用,帮助边远山区小学与大学建立协作关系;边远山区小学的校长、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大学联系,寻求合作。而大学则应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作为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平等合作,讲求实效,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但我们深深看到:在此课程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多未能取得实质性研究突破的问题,如教师梯队新老交替研修问题、课程常态化实施问题、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问题、评价的方式与评价标准的确定问题,物化成果的转化与成果推广应用问题,都值得我们后续扎实跟进思考与研究,但我们相信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我们将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教师有效的指导要随时随地,细致入微,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学生疑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退缩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快乐,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成为关注和仰望天空的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30921(01).
[2]徐冰鸥,王嘉毅.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社会课程实施状况的个案调查[J].基础教育学报,2001,(1).
[3]王娟.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之行动研究──以甘沟小学为个案[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4]王建军,黄显华.教育改革的桥梁:大学与学校伙伴合作的理论与实践[A].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C].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209—245.
[5]操太圣.院校协作过程中的教师专业性:香港与上海的比较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