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的经典练习及答案

椭圆几何性质典型练习

例1 椭圆的一个顶点为A(2,0),其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2 一个椭圆的焦点将其准线间的距离三等分,求椭圆的离心率.

例3 已知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与直线x+y-1=0交于A、B两点,M为AB中点,OM的斜率为0.25,椭圆的短轴长为2,求椭圆的方程. 例4椭圆

x

2

25

+

y9

2

⎛9⎫

=1上不同三点A(x1,y1),B 4⎪,C(x2,y2)与焦点F(4,0)的距离成等差数列.

⎝5⎭

(1)求证x1+x2=8;

(2)若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的交点为T,求直线BT的斜率k. 例5 已知椭圆

x

2

4

+

y3

2

问能否在椭圆上找一点M,使M到左准线l的距离MN是MF1=1,F1、F2为两焦点,

与MF2的等比中项?若存在,则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6 已知椭圆方程.

例7 求适合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8 椭圆坐标.

例9 求椭圆

x

2

x

⎛11⎫2

+y=1,求过点P ⎪且被P2⎝22⎭

2

平分的弦所在的直线

x

2

16

+

y

2

12

=1的右焦点为F,过点A13,点M在椭圆上,当AM+2MF为最小值时,求点M的

()

3

+y=1上的点到直线x-y+6=0的距离的最小值.

2

例10 设椭圆的中心是坐标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e=

32

,已知点P 0⎪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

2⎭

⎛3⎫

离是7,求这个椭圆的方程,并求椭圆上的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 例11 设x,y∈R,2x+3y=6x,求x+y+2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2

2

2

1

xy

例12 已知椭圆C2+2=1(a>b>0),A、B是其长轴的两个端点.

ab

x

22

2

例13 已知椭圆

k+8x

22

+

y

2

9yb

22

=1的离心率e=

12

,求k的值.

例14 已知椭圆

4b

+

=1上一点P到右焦点F2的距离为b(b>1),求P到左准线的距离.

⎧x=4cosα,π例15 设椭圆⎨(α为参数)上一点P与x轴正向所成角∠POx=,求

3⎩y=23sinα.

例16 设P(x0,y0)是离心率为e的椭圆

xa

22

+

yb

22

=1 (a>b>0)上的一点,P到左焦点F1和右焦点F2的距离

分别为r1和r2,求证:r1=a+ex0,r2=a-ex0. x

2

例17 已知椭圆

9

+

y

2

5

=1内有一点A(1,1),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点

例18 (1)写出椭圆

x

2

9

+

y

2

4

=1的参数方程;

(2)求椭圆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

例19 已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F1PF2=60︒.

(1)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2)求证∆PF1F2的面积与椭圆短轴长有关.例20 椭圆

xa

22

+

yb

22

=1(a>b>0)与x轴正向交于点A,若

这个椭圆上总存在点P,使OP⊥AP(O为坐标原点),求其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2

椭圆简单几何性质答案

例1 椭圆的一个顶点为A(2,0),其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分析:题目没有指出焦点的位置,要考虑两种位置. 解:(1)当A(2,0)为长轴端点时,a=2,b=1,

x

2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4

+

y

2

1

=1;

(2)当A(2,0)为短轴端点时,b=2,a=4,

x

2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4

+

y

2

16

=1;

说明: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个,给出一个顶点的坐标和对称轴的位置,是不能确定椭圆的横竖的,因而要考虑两种情况.

典型例题二

例2 一个椭圆的焦点将其准线间的距离三等分,求椭圆的离心率. 解: 2c=

a

2

c

33

⨯2⨯

13

∴3c2=a2,

∴e=

3

-.

说明:求椭圆的离心率问题,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求a,求c,再求比.二是列含a和c的齐次方程,再化含e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典型例题三

例3 已知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与直线x+y-1=0交于A、B两点,M为AB中点,OM的斜率为0.25,椭圆的短轴长为2,求椭圆的方程.

解:由题意,设椭圆方程为

xa

22

+y=1,

2

⎧x+y-1=0⎪222

(1+a)x-2ax=0, 由⎨x2,得2

⎪2+y=1⎩a

3

∴xM=

x1+x2

2yMxM

2

=

1+aa=

2

2

,yM=1-xM=

11+a

2

kOM=

=

1a

2

14

,∴a2=4,

x

2

4

+y=1为所求.

说明:(1)此题求椭圆方程采用的是待定系数法;(2)直线与曲线的综合问题,经常要借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决弦长、弦中点、弦斜率问题.

典型例题四

2

2

例4椭圆

x

25

+

y9

=1上不同三点A(x⎛9⎫

1,y1),B 4⎪,C(x2,y2)与焦点F(4,0⎝5⎭

)的距离成等差数列.(1)求证x1+x2=8;

(2)若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的交点为T,求直线BT的斜率k.

证明:(1)由椭圆方程知a=5,b=3,c=4. 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知:

AFa

2

=

cxa

c

-1

∴ AF=a-ex41=5-5

x1.

同理 CF=5-

45

x2.

∵ AF+CF=2BF,且BF=

95

∴ ⎛ 5-

4

4⎝

5x⎫+⎛ 5-x⎫18

1⎪⎝52⎪=

, ⎭⎭

5即 x1+x2=8.

(2)因为线段AC的中点为 ⎛

4y1

+y2⎫

⎝2⎪,所以它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 ⎭

y-

y1+y2

x1-x22

=

y(x-4).

1-y2

又∵点T在x轴上,设其坐标为(x0,

0),代入上式,得 xy2

1-y2

2

0-4=

2(x1-x2)

4

又∵点A(x1,y1),B(x2,y2)都在椭圆上, ∴ y12=

2

y2=

925925

(25-x)

2

1

(25-x)

22

2

∴ y12-y2=-

925

(x1+x2)(x1-x2).

将此式代入①,并利用x1+x2=8的结论得 x0-4=-

9

3625

∴ kBT

-0

5==.

4-x04

典型例题五

例5 已知椭圆

x

2

2

4

+

y3

=1,F1、F2为两焦点,问能否在椭圆上找一点M,使M到左准线l的距离MN

是MF1与MF2的等比中项?若存在,则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假设M存在,设M(x1,y1),由已知条件得

a=2,b=

3,∴c=1,e=

12

∵左准线l的方程是x=-4, ∴MN=4+x1. 又由焦半径公式知:

MF1=a-ex1=2-MF2=a+ex1=2+

1212x1, x1.

∵MN

2

=MF1⋅MF2,

2

∴(x1+4)= 2-

2

⎛1

1⎫⎫⎛

x1⎪ 2+x1⎪. 2⎭⎝2⎭

整理得5x1+32x1+48=0. 解之得x1=-4或x1=-

125

. ①

5

另一方面-2≤x1≤2. ② 则①与②矛盾,所以满足条件的点M不存在. 说明:

(1)利用焦半径公式解常可简化解题过程.

(2)本例是存在性问题,解决存在性问题,一般用分析法,即假设存在,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和运算.进而根据推理得到的结果,再作判断.

(3)本例也可设M2cosθ3sinθ存在,推出矛盾结论(读者自己完成).

()

典型例题六

例6 已知椭圆

x

⎛11⎫2

+y=1,求过点P ⎪且被P平分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2⎝22⎭

2

分析一:已知一点求直线,关键是求斜率,故设斜率为k,利用条件求k. 解法一:设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

1

1⎫⎛

=k x-⎪.代入椭圆方程,并整理得 22⎭⎝

(1+2k)x

2

2

-2k-2kx+

2

(

2

)

12

k-k+

2

32

=0.

由韦达定理得x1+x2=

2k-2k1+2k

2

12

∵P是弦中点,∴x1+x2=1.故得k=-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2x+4y-3=0.

分析二:设弦两端坐标为(x1,y1)、(x2,y2),列关于x1、x2、y1、y2的方程组,从而求斜率:

y1-y2x1-x2

解法二:设过P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x1,y1)、B(x2,y2),则由题意得

⎝22⎭

⎛11⎫

⎧x122

+y1=1,⎪2⎪2⎪x22

+y2=1,⎨⎪2

⎪x1+x2=1,⎪

⎩y1+y2=1.

①② ③④

2

2

2

①-②得

x1-x2

2

2

+y1-y2=0. ⑤

6

将③、④代入⑤得

y1-y2x1-x2

=-

12

,即直线的斜率为-

12

所求直线方程为2x+4y-3=0.

说明:

(1)有关弦中点的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过定点且被定点平分的弦;平行弦的中点轨迹;过定点的弦中点轨迹.

(2)解法二是“点差法”,解决有关弦中点问题的题较方便,要点是巧代斜率.

(3)有关弦及弦中点问题常用的方法是:“韦达定理应用”及“点差法”.有关二次曲线问题也适用.

典型例题七

例7 求适合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且过点(2,-6);

(2)在x轴上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点的联机互相垂直,且焦距为6. 分析:当方程有两种形式时,应分别求解,如(1)题中由

xa

22

+

yb

22

=1求出a=148,b=37,在得方程

22

x

2

148

+

y

2

37

=1后,不能依此写出另一方程

y

2

148

22

+

x

2

37ya

=1.

解:(1)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a

22

+

yb

22

=1或+

xb

22

=1.

由已知a=2b. ① 又过点(2,-6),因此有

2a

22

+

(-6)2

b

2

=1或

(-6)2

a

2

+

2b

2

22

=1. ②

由①、②,得a=148,b=37或a=52,b=13.故所求的方程为 x

2

222

148

+

y

2

37

=1或

y

2

52

22

+

x

2

13

22

=1.

(2)设方程为

xa

+

yb

=1.由已知,c=3,b=c=3,所以a=18.故所求方程为

2

x

2

18

+

y

2

9

=1.

说明: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思路是“选标准,定参数”.关键在于焦点的位置是否确定,若不能确定,应设方程

7

xa

22

+

yb

22

=1或

ya

22

+

xb

22

=1.

典型例题八

例8 椭圆的坐标.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求出离心率e=

AM+

1e

MF均可用此法.

1212

2

2

x

16

+

y

12

过点A13,点M在椭圆上,当AM+2MF为最小值时,求点M=1的右焦点为F,

()

,把2MF转化为M到右准线的距离,从而得最小值.一般地,求

解:由已知:a=4,c=2.所以e=,右准线l:x=8.

过A作AQ⊥l,垂足为Q,交椭圆于M,故然AM+2MF的最小值为AQ,即M为所求点,因此在椭圆上.故xM=23.所以M233.

说明:本题关键在于未知式AM+2MF中的“2”的图,e=

12

MQ=2MF.显

yM=

3,且M

()

处理.事实上,如

,即MF是M到右准线的距离的一半,即图中的MQ,问题转化为求椭圆上一点M,使M到A的

距离与到右准线距离之和取最小值.

典型例题九

例9 求椭圆

x

2

3

+y=1上的点到直线x-y+6=0的距离的最小值.

2

分析:先写出椭圆的参数方程,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建立三角函数关系式,求出距离的最小值. 解:椭圆的参数方程为⎨

⎧x=

3cosθ,

设椭圆上的点的坐标为

⎩y=sinθ.

(

3cosθ,sinθ,则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

3cosθ-sinθ+6d=

2

=

⎛π⎫

2sin -θ⎪+6

⎝3⎭

2

当sin

⎛π

-θ⎪=-1时,d最小值=22. ⎝3⎭

说明:当直接设点的坐标不易解决问题时,可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

8

典型例题十

例10 设椭圆的中心是坐标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e=

32

,已知点P 0⎪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

2⎭

⎛3⎫

远距离是7,求这个椭圆的方程,并求椭圆上的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

分析:本题考查椭圆的性质、距离公式、最大值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求d的最大值时,要注意讨论b的取值范围.此题可以用椭圆的标准方程,也可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要善于应用不等式、平面几何、三角等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从而加强等价转换、形数结合的思想,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22解法一:设所求椭圆的直角坐标方程是

x,其中a>b>0待定.

a

2

+

yb

2

=1由e2

=

c2a2-b2

a

2

=

a

2

=1-

b2a

2

可得

ba

=-e2

=

-

34

=

12

,即a=2b.

设椭圆上的点(x,y)到点P的距离是d,则

2

d

2

=x2

+⎛ y-3⎫2

⎝2⎪=a2⎛ 1-y⎫⎪+y2

-3y9⎭ ⎝

b2⎪+ ⎭4 =4b2-3y2-3y+9

=-3⎛

y+1⎫2

⎪+4b242+3

⎭其中-b≤y≤b. 如果b

12

,则当y=-b时,d2

(从而d)有最大值.

2

由题设得

(7)

2

=⎛

b+3⎫2⎪,由此得b=

7-

3⎝

⎭2

>

12

,与b

12

矛盾.

因此必有b≥12

2

成立,于是当y=-

12

时,d(从而d)有最大值.

由题设得

(7)

2

=4b2

+3,可得b=1,a=2.

∴所求椭圆方程是

x

2

y

2

4

+

1

=1.

由y=-

12

及求得的椭圆方程可得,椭圆上的点 ⎛

-

3,-

1⎫1⎫⎝

2⎪,点⎛

3,-

⎭⎝

2⎪到点P⎛ 03⎫

⎭⎝2⎪的距离是7.⎭

9

解法二:根据题设条件,可取椭圆的参数方程是⎨参数.

由e2=

ca

22

⎧x=acosθ⎩y=bsinθ

,其中a>b>0,待定,0≤θ≤2π,θ为

=

a-ba

2

22

⎛b⎫

=1- ⎪可得

⎝a⎭=12

2

ba

=-e=

2

-

34

,即a=2b.

设椭圆上的点(x,y)到点P 0⎪的距离为d,则

2⎭

2

2

⎛3⎫

d

2

3⎫3⎫⎛⎛22

=x+ y-⎪=acosθ+ bsinθ-⎪

2⎭2⎭⎝⎝

22

2

2

=4b-3bsinθ-3bsinθ+

2

94

1⎫⎛2

=-3b sinθ+⎪+4b+3

2b⎭⎝

2

如果

12b

>1,即b

12

,则当sinθ=-1时,d2(从而d)有最大值.

2

由题设得

(7)

2

3⎫⎛

= b+⎪,由此得b=

2⎭⎝

12b

7-

32

>

12

,与b

12

矛盾,因此必有

12b

≤1成立.

于是当sinθ=-由题设知

时d2(从而d)有最大值.

(7)

2

2

=4b+3,∴b=1,a=2.

∴所求椭圆的参数方程是⎨

⎧x=2cosθ⎩y=sinθ

由sinθ=-

12

,cosθ=±

32

,可得椭圆上的是 -

3,-

1⎫⎛

⎪, 2⎭⎝

3,-

1⎫

⎪. 2⎭

典型例题十一

例11 设x,y∈R,2x+3y=6x,求x+y+2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形数结合,观察方程2x+3y=6x与椭圆方程的结构一致.设x+y+2x=m,显然它表示一个圆,由此可以画出图形,考虑椭圆及圆的位置关系求得最值.

解:由2x+3y=6x,得

10

2

2

2

2

2

2

2

2

2

2

3⎫⎛

2 x-⎪y2⎪+ =1

93 ⎪ ⎪

2⎝4⎭

2

可见它表示一个椭圆,其中心在 ,0⎪点,焦点在x轴上,且过(0,0)点和(3,0)点.

⎝2

⎛3⎫

设x2+y2+2x=m,则 (x+1)+y2=m+1

2

它表示一个圆,其圆心为(-1,0)半径为m+1(m>-1).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椭圆及圆,如图所示.观察图形可知,当圆过(0,0)点时,半径最小,即m+1=1,此时m=0;当圆过(3,0)点时,半径最大,即m+1=4,∴m=15.

∴x2+y2+2x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5.

典型例题十二

xy

例12 已知椭圆C2+2=1(a>b>0),A、B是其长轴的两个端点.

ab

2

2

(1)过一个焦点F作垂直于长轴的弦PP',求证:不论a、b如何变化,∠APB≠120. (2)如果椭圆上存在一个点Q,使∠AQB=120,求C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从已知条件出发,两问都应从∠APB和∠AQB的正切值出发做出估计,因此要从点的坐标、斜率入手.本题的第(2)问中,其关键是根据什么去列出离心率e满足的不等式,只能是椭圆的固有性质:x≤a,

y≤b,根据∠AQB=120得到

2ay=-3,将x=a-

22

a22

y代入,消去x,用a、b、c表示y,

x2

+y2

-a

2

b

2

以便利用y≤b列出不等式.这里要求思路清楚,计算准确,一气呵成.

解:(1)设F(c,0),A(-a,0),B(a,0). ⎧x=c⎨⎛b2 ⎫

2x2+a2y2=a22⇒P cba

⎪⎪ ⎩

b⎝⎭

于是kb

2

AP=

,.

a(c+a)

kBP=

b

2

a(c-a)

∵∠APB是AP到BP的角.

b

2

2

∴tan∠APB=

a(c-a)-

b

a(c+a)

2

b

4

=-

2a1+

c

2

a2

c2

-a

2

∵a2>c2 ∴tan∠APB

故tan∠APB≠-3 ∴∠APB≠120 . (2)设Q(x,y),则kyQA=

yx+a

,kQB=

x-a

由于对称性,不妨设y>0,于是∠AQB是QA到QB的角.

y

-

y

∴tan∠AQB=21+

y2=ayx2+y2-a

2

x2

-a

2

∵∠AQB=120

, ∴

2ayx2

+y2

-a

2

=-3

整理得3(x2+y2-a2

)+2ay=0

2∵x2=a2

-

a2

b

2

y

2

∴3⎛ a⎫ 1-b2⎪2

⎪y+2ay=0

⎝⎭

2∵y≠0, ∴y=

2ab3c

2

∵y≤b, ∴

2ab3c

22

≤b

2ab≤

3c,4a2a2-c2≤3c2

2

()

∴4c4+4a2c2-4a4≥0,3e4+4e2-4≥0

32

∴e2≥或e2≤-2(舍),∴

63

≤e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已知椭圆

x

2

2

k+8

+

y

9

=1的离心率e=

12

,求k的值.

分析: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当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时,a2=k+8,b2=9,得c2=k-1.由e=当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时,a2=9,b2=k+8,得c2=1-k. 由e=

12

12

,得k=4.

,得

1-k9

=

14

,即k=-

54

54

∴满足条件的k=4或k=-.

说明:本题易出现漏解.排除错误的办法是:因为k+8与9的大小关系不定,所以椭圆的焦点可能在x轴

上,也可能在y轴上.故必须进行讨论.

典型例题十四

例14 已知椭圆

x

22

22

4b

+

yb

=1上一点P到右焦点F2的距离为b(b>1),求P到左准线的距离.

分析:利用椭圆的两个定义,或利用第二定义和椭圆两准线的距离求解. 解法一:由

x

22

4b

+

yb

22

=1,得a=2b,c=3b,e=

32

由椭圆定义,PF1+PF2=2a=4b,得 PF1=4b-PF2=4b-b=3b.

由椭圆第二定义,

PF1d1

=e,d1为P到左准线的距离,

∴d1=

PF1e

=23b,

即P到左准线的距离为23b.

PF2d2

解法二:∵

=e,d2为P到右准线的距离,e=

ca

=

32

∴d2=

PF2e

=

233

b.

又椭圆两准线的距离为2⋅

a

2

c

=

833

b.

∴P到左准线的距离为

83

b-

233

b=23b.

说明:运用椭圆的第二定义时,要注意焦点和准线的同侧性.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椭圆有两个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椭圆的特征,解题时要灵活选择,运用自如.一般地,如遇到动点到两个定点的问题,用椭圆第一定义;如果遇到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问题,则用椭圆的第二定义.

典型例题十五

⎧x=4cosα,π

例15 设椭圆⎨(α为参数)上一点P与x轴正向所成角∠POx=,求P点坐标.

3⎩y=23sinα.

分析:利用参数α与∠POx之间的关系求解.

解:设P(4cosα,23sinα),由P与x轴正向所成角为

π

3

23sinα4cosα

π

3

∴tan=,即tanα=2.

而sinα>0,cosα>0,由此得到cosα=

55

,sinα=

255

∴P点坐标为(

455

,

45

).

典型例题十六

例16 设P(x0,y0)是离心率为e的椭圆

xa

22

22

+

yb

=1 (a>b>0)上的一点,P到左焦点F1和右焦点F2的

距离分别为r1和r2,求证:r1=a+ex0,r2=a-ex0.

分析:本题考查椭圆的两个定义,利用椭圆第二定义,可将椭圆上点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相应准线距离.

解:P点到椭圆的左准线l:x=-

PF1PQ

a

2

c

的距离,PQ=x0+

a

2

c

由椭圆第二定义,=e,

∴r1=ePQ=a+ex0,由椭圆第一定义,r2=2a-r1=a-ex0.

说明:本题求证的是椭圆的焦半径公式,在解决与椭圆的焦半径(或焦点弦)的有关问题时,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写出椭圆焦点在y轴上的焦半径公式.

典型例题十七

例17 已知椭圆

x

2

2

9

+

y

5

=1内有一点A(1,1),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点P是椭圆上一点.

(1) 求PA+PF1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对应的点P坐标; (2) 求PA+

32

PF2的最小值及对应的点P的坐标.

分析:本题考查椭圆中的最值问题,通常探求变量的最值有两种方法:一是目标函数当,即代数方法.二是数形结合,即几何方法.本题若按先建立目标函数,再求最值,则不易解决;若抓住椭圆的定义,转化目标,运用数形结合,就能简捷求解.

解:

(1)如上图,2a=6,F2(2,0),AF2=

2,设P是椭圆上任一点,由PF1+PF2=2a=6,

2,等号仅当PA=PF2-AF2时

PA≥PF2-AF2,∴PA+PF1≥PF1+PF2-AF2=2a-AF2=6-

成立,此时P、A、F2共线.

PA≤PF2+AF2,∴PA+PF1≤PF1+PF2+AF2=2a+AF2=6+

2,等号仅当

PA=PF2+AF2时成立,此时P、A、F2共线.

⎧x+y-2=0,

建立A、F2的直线方程x+y-2=0,解方程组⎨2得两交点 2

⎩5x+9y=45

P1(97-1514

2,

57+1514

2)、P2(

97+1514

2,

57-1514

2).

综上所述,P点与P1PA+PF1取最小值6-2,P点与P2PA+PF2取最大值6+

23

2.

(2)如下图,设P是椭圆上任一点,作PQ垂直椭圆右准线,Q为垂足,由a=3,c=2,∴e=

PF2PQ

23

32

32

.由椭

圆第二定义知=e=,∴PQ=

PF2,∴PA+

92

PF2=PA+PQ,要使其和最小需有A、P、Q

共线,即求A到右准线距离.右准线方程为x=.

∴A到右准线距离为

655

72

.此时P点纵坐标与A点纵坐标相同为1,代入椭圆得满足条件的点P坐标

(,1).

1e

说明:求PA+

PF2的最小值,就是用第二定义转化后,过A向相应准线作垂线段.巧用焦点半径PF2

与点准距PQ互化是解决有关问题的重要手段.

典型例题十八

例18 (1)写出椭圆

x

2

9

+

y

2

4

=1的参数方程;

(2)求椭圆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

分析:本题考查椭圆的参数方程及其应用.为简化运算和减少未知数的个数,常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表示曲线

上一点坐标,所求问题便化归为三角问题.

解:(1) ⎨

⎧x=3cosθ⎩y=2sinθ

(θ∈R).

(2)设椭圆内接矩形面积为S,由对称性知,矩形的邻边分别平行于x轴和y轴,设(3cosθ,2sinθ)为矩形在第一象限的顶点,(0

), 2

则S=4⨯3cosθ⨯2sinθ=12sin2θ≤12

π

故椭圆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为12.

说明:通过椭圆参数方程,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一般地,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问题,用参数方程形式较简便.

典型例题十九

例19 已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F1PF2=60︒. (1)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2)求证∆PF1F2的面积与椭圆短轴长有关. 分析:不失一般性,可以设椭圆方程为

xa

22

+

yb

22

,P(x1,y1)(y1>0). =1(a>b>0)

KPF2-KPF11+KPF2KPF1

x1a

2

思路一:根据题设容易想到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即tan60︒==

3,设P(x1,y1),

F1(-c,0),F2(c,0),化简可得3x1+

3cy1+2bcy1-

2

2

2

4

2

3y1-2cy1-

2

3c=0.又

2

2

+

y1b

2

2

=1,两方程联立消去x1得

2

3b=0,由y1∈(0,b],可以确定离心率的取值范围;解出y1可以求出∆PF1F2的面积,

但这一过程很繁.

思路二:利用焦半径公式PF1=a+ex1,PF2=a-ex1,在∆PF1F2中运用余弦定理,求x1,再利用x1∈[-a,a],可以确定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将x1代入椭圆方程中求y1,便可求出∆PF1F2的面积.

思路三: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结合PF1+PF2=2a求解.

xa

22

解:(法1)设椭圆方程为+

yb

22

=1(a>b>0),P(x1,y1),F1(-c,0),F2(c,0),c>0,

则PF1=a+ex1,PF2=a-ex1. 在∆PF1F2中,由余弦定理得

22cos60︒=

1(a+ex1)+(a-ex1)-4c

2

2

=

2(a+ex1)(a-ex,

1)

2

2

解得x2

4c-a1=

3e

2

(1)∵x2

1∈(0,a2], ∴0≤

4c2

-a2

3e

2

,即4c2-a2

≥0.

∴e=

c1a≥

2

故椭圆离心率的取范围是e∈[

12,1).

(2)将x2

4c2

-a2

x221=

3e

2代入

2

a

2

+

yb

=1得y2

b

4b

2

1=

3c

2

,即y1=

3c

∴S12

∆PF

1F2

=

2

F1F2⋅y=

12

⋅2c⋅

b

=

32

3c

3

b.

即∆PF1F2的面积只与椭圆的短轴长有关.

(法2)设PF1=m,PF2=n,∠PF2F1=α,∠PF1F2=β,则α+β=120︒.

(1)在∆PF1F2中,由正弦定理得 m2c.

sinα

=

nsinβ

=

sin60︒

m+n2csinα+sinβ

=sin60︒

∵m+n=2a, ∴

2asinα+sinβ

=

2csin60︒

∴e=

csin60︒a=

sinα+sinβ

=

sin60︒

2sin

α+β

α-β

2

cos

2

=2cos

1

α-β

2

12

当且仅当α=β时等号成立. 故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e∈[

12,1).

(2)在∆PF1F2中,由余弦定理得:

(2c)=m+n-2mncos60︒

=m+n-mn =(m+n)-3mn

2

2

2

2

2

2

∵m+n=2a,

∴4c2=4a2-3mn,即mn=

12

3343

(a-c)=

2

2

43

b.

2

∴S∆PFF=

1

2

mnsin60︒=b.

2

即∆PF1F2的面积与椭圆短轴长有关.

说明:椭圆上的一点P与两个焦点F1,F2构成的三角形为椭圆的焦点三角形,涉及有关焦点三角形问题,通常运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定理.解题中通过变形,使之出现PF1+PF2的结构,这样就可以应用椭圆的定义,从而可得到有关a,c的关系式,使问题找到解决思路.

典型例题二十

例20 椭圆

xa

22

22

+

yb

=1(a>b>0)与x轴正向交于点A,若这个椭圆上总存在点P,使OP⊥AP(O为

坐标原点),求其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分析:∵O、A为定点,P为动点,可以P点坐标作为参数,把OP⊥AP,转化为P点坐标的一个等量关系,再利用坐标的范围建立关于a、b、c的一个不等式,转化为关于e的不等式.为减少参数,易考虑运用椭圆参数方程.

⎧x=acosθ

解:设椭圆的参数方程是⎨(a>b>0),

y=bsinθ⎩

则椭圆上的点P(acosθ,bsinθ),A(a,0),

bsinθacosθ

bsinθacosθ-a

∵OP⊥AP,∴⋅=-1,

2

即(a2-b2)cos2θ-a2cosθ+b2

=0,解得cosθ=1或cosθ=

b

a2

-b

2

2

∵-1

b

a2

2

-b

2∴0

ac

2

∴e>

22

,又0

22

说明:若已知椭圆离心率范围(22

,1),求证在椭圆上总存在点P使OP⊥AP.如何证明?

椭圆标准方程典型例题

例1 已知椭圆mx2+3y2-6m=0的一个焦点为(0,2)求m的值.

分析:把椭圆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由c=2,根据关系a2=b2+c2

可求出m的值.

2

解:方程变形为

x

6

+

y

2

2m

=1.因为焦点在y轴上,所以2m>6,解得m>3.

又c=2,所以2m-6=22

,m=5适合.故m=5.

例2 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且经过点P(3,

0),a=3b,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分析:因椭圆的中心在原点,故其标准方程有两种情况.根据题设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

求出参数a和b(或a2

和b2

)的值,即可求得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当焦点在x轴上时,设其方程为

xa

22

+

yb

22

=1(a>b>0).

由椭圆过点P(3,0),知

9a

2

+

0b

2

=1.又a=3b,代入得b=1,a=9,故椭圆的方程为

22

x

2

9

+y=1.

2

当焦点在y轴上时,设其方程为

ya

22

+

xb

22

=1(a>b>0).

由椭圆过点P(3,0),知

9a

2

+

0b

2

=1.又a=3b,联立解得a=81,b=9,故椭圆的方程为

22

y

2

81

+

x

2

9

=1.

例3 ∆ABC的底边BC=16,AC和AB两边上中线长之和为30,求此三角形重心G的轨迹和顶点A的轨迹.

分析:(1)由已知可得GC+GB=20,再利用椭圆定义求解.

(2)由G的轨迹方程G、A坐标的关系,利用代入法求A的轨迹方程.

BC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解: (1)以BC所在的直线为x轴,设G点坐标为(x,y),由GC+GB=20,

知G点的轨迹是以B、C为焦点的椭圆,且除去轴上两点.因a=10,c=8,有b=6, 故其方程为

x

2

100

+

y

2

36

=1(y≠0).

(2)设A(x,y),G(x',y'),则

x'

2

100

+

y'

2

36

=1(y'≠0). ①

x'=⎪⎪

由题意有⎨

⎪y'=⎪⎩

x3y3

代入①,得A的轨迹方程为

x

2

900

+

y

2

324

=1(y≠0),其轨迹是椭圆(除去x轴上两点).

例4 已知P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的垂线,它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求椭圆方程.

453

253

,过P点作焦点所在轴

解:设两焦点为F1、F2,且PF1=

453

,PF2=

253

.从椭圆定义知2a=PF1+PF2=25.即a=

PF2PF1

12

5.

从PF1>PF2知PF2垂直焦点所在的对称轴,所以在Rt∆PF2F1中,sin∠PF1F2=

=,

可求出∠PF1F2=

π

6

,2c=PF1⋅cos

2

2

π

6

2

=

23

2

,从而b2=a2-c2=

103

∴所求椭圆方程为

x

5yb

+

3y10

=1或

3x10

+

y

5

=1.

例5 已知椭圆方程

xa

22

22

+

=1(a>b>0),长轴端点为A1,A2,焦点为F1,F2,P是

椭圆上一点,∠A1PA2=θ,∠F1PF2=α.求:∆F1PF2的面积(用a、b、α表示).

分析:求面积要结合余弦定理及定义求角α的两邻边,从而利用S∆=

12

absinC求面积.

解:如图,设P(x,y),由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P(x,y),由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P在第一象限.由余弦定理知: F1F2

2

=PF1

2

+PF2

2

-2PF1PF2cosα=4c.①

2

2

由椭圆定义知: PF1+PF2=2a ②,则②-①得 PF1⋅PF2=

2

2b

2

1+cosα

故S∆FPF=

1

2

12

PF1⋅PF2sinα =

12b

21+cosα

sinα =btan

2

α

2

(x-3)+y2=64的内部与其相内切,例6 已知动圆P过定点A(-3,且在定圆B: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 0),

2

分析: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点P满足的关系式.

解:如图所示,设动圆P和定圆B内切于点M.动点P到两定点, 0)和定圆圆心B(3,0)距离之和恰好等于定圆半径, 即定点A(-3,

即PA+PB=PM+PB=BM=8.∴点P的轨迹是以A,B为两焦点,

x

2

半长轴为4,半短轴长为b=4-3=

22

7的椭圆的方程:

16

+

y

2

7

=1.

说明:

本题是先根据椭圆的定义,判定轨迹是椭圆,然后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轨迹的方程.这是求轨迹方程

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例7 已知椭圆

x

⎛11⎫2

(1)求过点P ⎪且被P平分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y=1,

2⎝22⎭

2

(2)求斜率为2的平行弦的中点轨迹方程;

(3)过A(2,1)引椭圆的割线,求截得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4)椭圆上有两点P、Q,O为原点,且有直线OP、OQ斜率满足kOP⋅kOQ=-

求线段PQ中点M的轨迹方程.

分析:此题中四问都跟弦中点有关,因此可考虑设弦端坐标的方法.

解:设弦两端点分别为M(x1,y1),N(x2,y2),线段MN的中点R(x,y),则 ⎧x12+2y12=2,⎪2

2

⎪x2+2y2=2,⎨

⎪x1+x2=2x,⎪y+y=2y,

2⎩1

①②③④

12

①-②得(x1+x2)(x1-x2)+2(y1+y2)(y1-y2)=0.

由题意知x1≠x2,则上式两端同除以x1-x2,有(x1+x2)2(y1+y2)

y1+y2x1-x2

=0,

将③④代入得x+2y

(1)将x=

12

y1-y2x1-x2

=0.⑤

,y=

12

代入⑤,得

y1-y2x1-x2

2

=-14

12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2x+4y-3=0. ⑥

14

22

将⑥代入椭圆方程x+2y=2得6y-6y-

=0,∆=36-4⨯6⨯>0符合题意,2x+4y-3=0为所求.

(2)将

y1-y2x1-x2y1-y2x1-x2

=2代入⑤得所求轨迹方程为: x+4y=0.(椭圆内部分)

(3)将=

y-1x-2

代入⑤得所求轨迹方程为: x+2y-2x-2y=0.(椭圆内部分)

22

(4)由①+②得 :

x1+x2

2

22

+y1+y2=2, ⑦, 将③④平方并整理得

2

2

2

(

22

)

x1+x2=4x-2x1x2, ⑧, y1+y2=4y-2y1y2, ⑨

222

将⑧⑨代入⑦得:

4x-2x1x2

4

2

2

+4y-2y1y2=2, ⑩

()

y⎛1⎫

再将y1y2=-x1x2代入⑩式得: 2x-x1x2+4y-2 -x1x2⎪=2, 即 x2+=1.

122⎝⎭

2

1

2

2

2

此即为所求轨迹方程.当然,此题除了设弦端坐标的方法,还可用其它方法解决.

例8 已知椭圆4x2+y2=1及直线y=x+m. (1)当m为何值时,直线与椭圆有公共点? (2)若直线被椭圆截得的弦长为

解:(1)把直线方程y=x+m代入椭圆方程4x2+y2=1得 4x2+(x+m)=1,

2

25

,求直线的方程.

即5x2+2mx+m2-1=0.∆=(2m)-4⨯5⨯(m2-1)=-16m2+20≥0,解得-

2

52

≤m≤

52

(2)设直线与椭圆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为x1,x2,由(1)得x1+x2=-

2

2

2m5

,x1x2=

m-15

2

m-12⎛2m⎫

=根据弦长公式得 :+1⋅ -.解得m=0.方程为y=x. ⎪-4⨯

5⎭55⎝

2

说明:处理有关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及有关弦长问题,采用的方法与处理直线和圆的有所区别.

这里解决直线与椭圆的交点问题,一般考虑判别式∆;解决弦长问题,一般应用弦长公式. 用弦长公式,若能合理运用韦达定理(即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大大简化运算过程.

例9 以椭圆

x

2

12

+

y

2

3

=1的焦点为焦点,过直线l:x-y+9=0上一点M作椭圆,要使所作椭圆的长轴最短,

点M应在何处?并求出此时的椭圆方程.

分析:椭圆的焦点容易求出,按照椭圆的定义,本题实际上就是要在已知直线上找一点,使该点到直线同侧的两已知点(即两焦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只须利用对称就可解决.

2

解:如图所示,椭圆

x

y

2

12

+

3

=1的焦点为F1(-3,0),F2(3,0).

点F1关于直线l:x-y+9=0的对称点F的坐标为(-9,6),直线FF2的方程为x+2y-3=0. 解方程组x+2y-3=0⎨

⎧⎩x-y+9=0

得交点M的坐标为(-5,4).此时MF1+MF2最小.

所求椭圆的长轴:2a=MF1+MF2=FF2=65,∴a=35,又c=3,

2

∴b2

=a2

-c2

=(35

)

2

-32

=36.因此,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x

y

2

45

+

36

=1.2

2

例10 已知方程

x

kk-5

+

y

3-k

=-1表示椭圆,求的取值范围.

⎧k-5

解:由⎪

⎨3-k

⎪⎩

k-5≠3-k,∴满足条件的k的取值范围是3

说明:本题易出现如下错解:由⎧k-5

⎨得3

3-k

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注意椭圆的标准方程中a>b>0这个条件,当a=b时,并不表示椭圆.

例11 已知x2sinα-y2

cosα=1(0≤α≤π)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求α的取值范围.

分析:依据已知条件确定α的三角函数的大小关系.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求出α的取值范围. 2

解:方程可化为

x

11+

y

2

1=1.因为焦点在y轴上,所以-

1cosα

>

sinα

>0.

sinα

cosα

因此sinα>0且tanα

2

,

34

π).

说明:(1)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知

11sinα

>0,-

cosα

>0,这是容易忽视的地方.

(2)由焦点在y轴上,知a2=-

1cosα

,b2=

1sinα

. (3)求α的取值范围时,应注意题目中的条件0≤α

例12 求中心在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且经过A(3,-2)和B(-23,1)两点的椭圆方程.

分析:由题设条件焦点在哪个轴上不明确,椭圆标准方程有两种情形,为了计算简便起见,

可设其方程为mx2+ny2=1(m>0,n>0),且不必去考虑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直接可求出方程.

解:设所求椭圆方程为mx2+ny2=1(m>0,n>0).由A(3,-2)和B(-23,1)两点在椭圆上可得

2222⎧⎧3m+4n=1,11xy⎪m⋅(3)+n⋅(-2)=1,

即⎨所以m=,n=.故所求的椭圆方程为+=1. ⎨2212m+n=1,155155⎪⎩⎩m⋅(-23)+n⋅1=1,

例13 知圆x2+y2=1,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P向y轴作垂线段,求线段中点M的轨迹.

分析:本题是已知一些轨迹,求动点轨迹问题.这种题目一般利用中间变量(相关点)求轨迹方程或轨迹. 解:设点M的坐标为(x,y),点P的坐标为(x0,y0),则x=

因为P(x0,y0)在圆x2+y2=1上,所以x02+y02=1.

将x0=2x,y0=y代入方程x02+y02=1得4x2+y2=1.所以点M的轨迹是一个椭圆4x2+y2=1.

说明:此题是利用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设动点的坐标为(x,y),

设已知轨迹上的点的坐标为(x0,y0),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使x,y与x0,y0建立等式关系, 从而由这些等式关系求出x0和y0代入已知的轨迹方程,就可以求出关于x,y的方程, 化简后即我们所求的方程.这种方法是求轨迹方程的最基本的方法,必须掌握.

例14 已知长轴为12,短轴长为6,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过它对的左焦点F1作倾斜解为

B两点,求弦AB的长.

x02

,y=y0.

π

3

的直线交椭圆于A,

分析:可以利用弦长公式AB=

+k

2

x1-x2=(1+k)[(x1+x2)-4x1x2]求得,

22

也可以利用椭圆定义及余弦定理,还可以利用焦点半径来求.

解:(法1)利用直线与椭圆相交的弦长公式求解. AB=

+k

2

x1-x2=x

2

22

(1+k)[(x1+x2)-4x1x2].因为a=6,b=3,所以c=33.因为焦点在x轴上,

所以椭圆方程为

36

+

y

2

9

=1,左焦点F(-33,0),从而直线方程为y=3x+9.

由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得:13x+723x+36⨯8=0.设x1,x2为方程两根,所以x1+x2=-

x1x2=

36⨯813

2

72313

,k=3, 从而AB=+k

2

x1-x2=(1+k)[(x1+x2)-4x1x2]=

22

4813

(法2)利用椭圆的定义及余弦定理求解. 由题意可知椭圆方程为

2

x

2

36

+

y

2

9

2

=1,设AF1=m,BF1=n,则AF2=12-m,BF2=12-n.

2

在∆AF1F2中,AF2所以m=

64-

3

=AF1+F1F2-2AF1F1F2cos

π

3

,即(12-m)=m+36⋅3-2⋅m⋅63⋅6

22

12

.同理在∆BF1F2中,用余弦定理得n=

4+3

,所以AB=m+n=

4813

(法3)利用焦半径求解.

先根据直线与椭圆联立的方程13x+723x+36⨯8=0求出方程的两根x1,x2,它们分别是A,B的横坐标. 再根据焦半径AF1=a+ex1,BF1=a+ex2,从而求出AB=AF1+BF1.

例15 椭圆

x

2

2

25

+

y

2

9

=1上的点M到焦点F1的距离为2,N为MF1的中点,则ON(O为坐标原点)的值为

32

A.4 B.2 C.8 D.

说明:(1)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2)椭圆上的点必定适合椭圆的这一定义,即MF1+MF2=2a,利用这个等式可以解决椭圆上的点与焦点的有关距离.

xy

例16 已知椭圆C+=1,试确定m的取值范围,使得对于直线l:y=4x+m,椭圆C上有不同的两点

43

2

2

关于该直线对称.

分析:若设椭圆上A,B两点关于直线l对称,则已知条件等价于:(1)直线AB⊥l;(2)弦AB的中点M在l上.

利用上述条件建立m的不等式即可求得m的取值范围. 解:(法1)设椭圆上A(x1,y1),B(x2,y2)两点关于直线l对称,直线AB与l交于M(x0,y0)点.

1⎧

y=-x+n,⎪4y=-x+n.由方程组⎪消去y⎨224

⎪x+y=1,⎪3⎩4

∵l的斜率kl=4,∴设直线AB的方程为

1

13x-8nx+16n-48=0 ①。∴x1+x2=

22

8n13

.于是x0=

x1+x2

2

=

4n13

,y0=-

14

x0+n=

134

12n13

即点M的坐标为(

4n13

,

2

12n13

).∵点M在直线y=4x+m上,∴n=4⨯

2

4n13

+m.解得n=-m. ②

将式②代入式①得13x+26mx+169m-48=0 ③

213

213

∵A,B是椭圆上的两点,∴∆=(26m)-4⨯13(169m-48)>0.解得-(法2)同解法1得出n=-

y0=-

14x0-

134

134

m,∴x0=14

⨯(-m)-

413(-134

m)=-m,

22

m=-

134

m=-3m,即M点坐标为(-m,-3m).

∵A,B为椭圆上的两点,∴M点在椭圆的内部,∴

(-m)4

2

+

(-3m)3

2

213

213

(法3)设A(x1,y1),B(x2,y2)是椭圆上关于l对称的两点,直线AB与l的交点M的坐标为(x0,y0).

x1

2

∵A,B在椭圆上,∴

4

+

y13

2

=1x24

2

+

y23

2

=1.两式相减得3(x1+x2)(x1-x2)+4(y1+y2)(y1-y2)=0,

3x04y0

即3⋅2x0(x1-x2)+4⋅2y0(y1-y2)=0.∴

y1-y2x1-x2

=-

(x1≠x2).

又∵直线AB⊥l,∴kAB⋅kl=-1,∴-

3x04y0

⋅4=-1,即y0=3x0 ①。

又M点在直线l上,∴y0=4x0+m ②。由①,②得M点的坐标为(-m,-3m).以下同解法2.

说明:涉及椭圆上两点A,B关于直线l恒对称,求有关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可以采用列参数满足的不等式:

(1)利用直线AB与椭圆恒有两个交点,通过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消元后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建立参数方程.

(2)利用弦AB的中点M(x0,y0)在椭圆内部,满足例17 在面积为1的∆PMN中,tanM=点的椭圆方程.

12

x0a

2

+

y0b

2

,tanN=-2,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出以M、N为焦点且过P

∴所求椭圆方程为

4x15

2

+

y

2

3

=1

例18 已知P(4,2)是直线l被椭圆

x

2

36

+

y

2

9

=1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本题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问题.通常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y(或x),得到关于x(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再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直接求出x1+x2,x1x2(或y1+y2,y1y2)的值代入计算即得. 并不需要求出直线与椭圆的交点坐标,这种“设而不求”的方法,在解析几何中是经常采用的.

解:方法一:设所求直线方程为y-2=k(x-4).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

222

(4k+1)x-8k(4k-2)x+4(4k-2)-36=0 ①

设直线与椭圆的交点为A(x1,y1),B(x2,y2),则x1、x2是①的两根,∴x1+x2=∵P(4,2)为AB中点,∴4=

x1+x2

2

=

4k(4k-2)4k+1

2

8k(4k-2)4k+1

2

,k=-

12

.∴所求直线方程为x+2y-8=0.

方法二:设直线与椭圆交点A(x1,y1),B(x2,y2).∵P(4,2)为AB中点,∴x1+x2=8,y1+y2=4. 又∵A,B在椭圆上,∴x1+4y1=36,x2+4y2=36两式相减得(x1-x2)+4(y1-y2)=0, 即(x1+x2)(x1-x2)+4(y1+y2)(y1-y2)=0.∴

y1-y2x1-x2

=

-(x1+x2)4(y1+y2)

=-

12

2

2

2

2

2

2

2

2

.∴直线方程为x+2y-8=0.

方法三:设所求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A(x,y),另一个交点B(8-x,4-y).

∵A、B在椭圆上,∴x2+4y2=36 ①。 (8-x)2+4(4-y)2=36 ②

从而A,B在方程①-②的图形x+2y-8=0上,而过A、B的直线只有一条,∴直线方程为x+2y-8=0. 说明: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是重点考查的解析几何问题,“设而不求”的方法是处理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若已知焦点是(33,0)、(-33,0)的椭圆截直线x+2y-8=0所得弦中点的横坐标是4,则如何求椭圆方程?

椭圆几何性质典型练习

例1 椭圆的一个顶点为A(2,0),其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2 一个椭圆的焦点将其准线间的距离三等分,求椭圆的离心率.

例3 已知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与直线x+y-1=0交于A、B两点,M为AB中点,OM的斜率为0.25,椭圆的短轴长为2,求椭圆的方程. 例4椭圆

x

2

25

+

y9

2

⎛9⎫

=1上不同三点A(x1,y1),B 4⎪,C(x2,y2)与焦点F(4,0)的距离成等差数列.

⎝5⎭

(1)求证x1+x2=8;

(2)若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的交点为T,求直线BT的斜率k. 例5 已知椭圆

x

2

4

+

y3

2

问能否在椭圆上找一点M,使M到左准线l的距离MN是MF1=1,F1、F2为两焦点,

与MF2的等比中项?若存在,则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6 已知椭圆方程.

例7 求适合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8 椭圆坐标.

例9 求椭圆

x

2

x

⎛11⎫2

+y=1,求过点P ⎪且被P2⎝22⎭

2

平分的弦所在的直线

x

2

16

+

y

2

12

=1的右焦点为F,过点A13,点M在椭圆上,当AM+2MF为最小值时,求点M的

()

3

+y=1上的点到直线x-y+6=0的距离的最小值.

2

例10 设椭圆的中心是坐标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e=

32

,已知点P 0⎪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

2⎭

⎛3⎫

离是7,求这个椭圆的方程,并求椭圆上的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 例11 设x,y∈R,2x+3y=6x,求x+y+2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2

2

2

1

xy

例12 已知椭圆C2+2=1(a>b>0),A、B是其长轴的两个端点.

ab

x

22

2

例13 已知椭圆

k+8x

22

+

y

2

9yb

22

=1的离心率e=

12

,求k的值.

例14 已知椭圆

4b

+

=1上一点P到右焦点F2的距离为b(b>1),求P到左准线的距离.

⎧x=4cosα,π例15 设椭圆⎨(α为参数)上一点P与x轴正向所成角∠POx=,求

3⎩y=23sinα.

例16 设P(x0,y0)是离心率为e的椭圆

xa

22

+

yb

22

=1 (a>b>0)上的一点,P到左焦点F1和右焦点F2的距离

分别为r1和r2,求证:r1=a+ex0,r2=a-ex0. x

2

例17 已知椭圆

9

+

y

2

5

=1内有一点A(1,1),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点

例18 (1)写出椭圆

x

2

9

+

y

2

4

=1的参数方程;

(2)求椭圆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

例19 已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F1PF2=60︒.

(1)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2)求证∆PF1F2的面积与椭圆短轴长有关.例20 椭圆

xa

22

+

yb

22

=1(a>b>0)与x轴正向交于点A,若

这个椭圆上总存在点P,使OP⊥AP(O为坐标原点),求其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2

椭圆简单几何性质答案

例1 椭圆的一个顶点为A(2,0),其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分析:题目没有指出焦点的位置,要考虑两种位置. 解:(1)当A(2,0)为长轴端点时,a=2,b=1,

x

2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4

+

y

2

1

=1;

(2)当A(2,0)为短轴端点时,b=2,a=4,

x

2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4

+

y

2

16

=1;

说明: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个,给出一个顶点的坐标和对称轴的位置,是不能确定椭圆的横竖的,因而要考虑两种情况.

典型例题二

例2 一个椭圆的焦点将其准线间的距离三等分,求椭圆的离心率. 解: 2c=

a

2

c

33

⨯2⨯

13

∴3c2=a2,

∴e=

3

-.

说明:求椭圆的离心率问题,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求a,求c,再求比.二是列含a和c的齐次方程,再化含e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典型例题三

例3 已知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与直线x+y-1=0交于A、B两点,M为AB中点,OM的斜率为0.25,椭圆的短轴长为2,求椭圆的方程.

解:由题意,设椭圆方程为

xa

22

+y=1,

2

⎧x+y-1=0⎪222

(1+a)x-2ax=0, 由⎨x2,得2

⎪2+y=1⎩a

3

∴xM=

x1+x2

2yMxM

2

=

1+aa=

2

2

,yM=1-xM=

11+a

2

kOM=

=

1a

2

14

,∴a2=4,

x

2

4

+y=1为所求.

说明:(1)此题求椭圆方程采用的是待定系数法;(2)直线与曲线的综合问题,经常要借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决弦长、弦中点、弦斜率问题.

典型例题四

2

2

例4椭圆

x

25

+

y9

=1上不同三点A(x⎛9⎫

1,y1),B 4⎪,C(x2,y2)与焦点F(4,0⎝5⎭

)的距离成等差数列.(1)求证x1+x2=8;

(2)若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的交点为T,求直线BT的斜率k.

证明:(1)由椭圆方程知a=5,b=3,c=4. 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知:

AFa

2

=

cxa

c

-1

∴ AF=a-ex41=5-5

x1.

同理 CF=5-

45

x2.

∵ AF+CF=2BF,且BF=

95

∴ ⎛ 5-

4

4⎝

5x⎫+⎛ 5-x⎫18

1⎪⎝52⎪=

, ⎭⎭

5即 x1+x2=8.

(2)因为线段AC的中点为 ⎛

4y1

+y2⎫

⎝2⎪,所以它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 ⎭

y-

y1+y2

x1-x22

=

y(x-4).

1-y2

又∵点T在x轴上,设其坐标为(x0,

0),代入上式,得 xy2

1-y2

2

0-4=

2(x1-x2)

4

又∵点A(x1,y1),B(x2,y2)都在椭圆上, ∴ y12=

2

y2=

925925

(25-x)

2

1

(25-x)

22

2

∴ y12-y2=-

925

(x1+x2)(x1-x2).

将此式代入①,并利用x1+x2=8的结论得 x0-4=-

9

3625

∴ kBT

-0

5==.

4-x04

典型例题五

例5 已知椭圆

x

2

2

4

+

y3

=1,F1、F2为两焦点,问能否在椭圆上找一点M,使M到左准线l的距离MN

是MF1与MF2的等比中项?若存在,则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假设M存在,设M(x1,y1),由已知条件得

a=2,b=

3,∴c=1,e=

12

∵左准线l的方程是x=-4, ∴MN=4+x1. 又由焦半径公式知:

MF1=a-ex1=2-MF2=a+ex1=2+

1212x1, x1.

∵MN

2

=MF1⋅MF2,

2

∴(x1+4)= 2-

2

⎛1

1⎫⎫⎛

x1⎪ 2+x1⎪. 2⎭⎝2⎭

整理得5x1+32x1+48=0. 解之得x1=-4或x1=-

125

. ①

5

另一方面-2≤x1≤2. ② 则①与②矛盾,所以满足条件的点M不存在. 说明:

(1)利用焦半径公式解常可简化解题过程.

(2)本例是存在性问题,解决存在性问题,一般用分析法,即假设存在,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和运算.进而根据推理得到的结果,再作判断.

(3)本例也可设M2cosθ3sinθ存在,推出矛盾结论(读者自己完成).

()

典型例题六

例6 已知椭圆

x

⎛11⎫2

+y=1,求过点P ⎪且被P平分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2⎝22⎭

2

分析一:已知一点求直线,关键是求斜率,故设斜率为k,利用条件求k. 解法一:设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

1

1⎫⎛

=k x-⎪.代入椭圆方程,并整理得 22⎭⎝

(1+2k)x

2

2

-2k-2kx+

2

(

2

)

12

k-k+

2

32

=0.

由韦达定理得x1+x2=

2k-2k1+2k

2

12

∵P是弦中点,∴x1+x2=1.故得k=-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2x+4y-3=0.

分析二:设弦两端坐标为(x1,y1)、(x2,y2),列关于x1、x2、y1、y2的方程组,从而求斜率:

y1-y2x1-x2

解法二:设过P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x1,y1)、B(x2,y2),则由题意得

⎝22⎭

⎛11⎫

⎧x122

+y1=1,⎪2⎪2⎪x22

+y2=1,⎨⎪2

⎪x1+x2=1,⎪

⎩y1+y2=1.

①② ③④

2

2

2

①-②得

x1-x2

2

2

+y1-y2=0. ⑤

6

将③、④代入⑤得

y1-y2x1-x2

=-

12

,即直线的斜率为-

12

所求直线方程为2x+4y-3=0.

说明:

(1)有关弦中点的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过定点且被定点平分的弦;平行弦的中点轨迹;过定点的弦中点轨迹.

(2)解法二是“点差法”,解决有关弦中点问题的题较方便,要点是巧代斜率.

(3)有关弦及弦中点问题常用的方法是:“韦达定理应用”及“点差法”.有关二次曲线问题也适用.

典型例题七

例7 求适合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长轴长是短轴长的2倍,且过点(2,-6);

(2)在x轴上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点的联机互相垂直,且焦距为6. 分析:当方程有两种形式时,应分别求解,如(1)题中由

xa

22

+

yb

22

=1求出a=148,b=37,在得方程

22

x

2

148

+

y

2

37

=1后,不能依此写出另一方程

y

2

148

22

+

x

2

37ya

=1.

解:(1)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a

22

+

yb

22

=1或+

xb

22

=1.

由已知a=2b. ① 又过点(2,-6),因此有

2a

22

+

(-6)2

b

2

=1或

(-6)2

a

2

+

2b

2

22

=1. ②

由①、②,得a=148,b=37或a=52,b=13.故所求的方程为 x

2

222

148

+

y

2

37

=1或

y

2

52

22

+

x

2

13

22

=1.

(2)设方程为

xa

+

yb

=1.由已知,c=3,b=c=3,所以a=18.故所求方程为

2

x

2

18

+

y

2

9

=1.

说明: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思路是“选标准,定参数”.关键在于焦点的位置是否确定,若不能确定,应设方程

7

xa

22

+

yb

22

=1或

ya

22

+

xb

22

=1.

典型例题八

例8 椭圆的坐标.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求出离心率e=

AM+

1e

MF均可用此法.

1212

2

2

x

16

+

y

12

过点A13,点M在椭圆上,当AM+2MF为最小值时,求点M=1的右焦点为F,

()

,把2MF转化为M到右准线的距离,从而得最小值.一般地,求

解:由已知:a=4,c=2.所以e=,右准线l:x=8.

过A作AQ⊥l,垂足为Q,交椭圆于M,故然AM+2MF的最小值为AQ,即M为所求点,因此在椭圆上.故xM=23.所以M233.

说明:本题关键在于未知式AM+2MF中的“2”的图,e=

12

MQ=2MF.显

yM=

3,且M

()

处理.事实上,如

,即MF是M到右准线的距离的一半,即图中的MQ,问题转化为求椭圆上一点M,使M到A的

距离与到右准线距离之和取最小值.

典型例题九

例9 求椭圆

x

2

3

+y=1上的点到直线x-y+6=0的距离的最小值.

2

分析:先写出椭圆的参数方程,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建立三角函数关系式,求出距离的最小值. 解:椭圆的参数方程为⎨

⎧x=

3cosθ,

设椭圆上的点的坐标为

⎩y=sinθ.

(

3cosθ,sinθ,则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

3cosθ-sinθ+6d=

2

=

⎛π⎫

2sin -θ⎪+6

⎝3⎭

2

当sin

⎛π

-θ⎪=-1时,d最小值=22. ⎝3⎭

说明:当直接设点的坐标不易解决问题时,可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

8

典型例题十

例10 设椭圆的中心是坐标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e=

32

,已知点P 0⎪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

2⎭

⎛3⎫

远距离是7,求这个椭圆的方程,并求椭圆上的点P的距离等于7的点的坐标.

分析:本题考查椭圆的性质、距离公式、最大值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求d的最大值时,要注意讨论b的取值范围.此题可以用椭圆的标准方程,也可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要善于应用不等式、平面几何、三角等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从而加强等价转换、形数结合的思想,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22解法一:设所求椭圆的直角坐标方程是

x,其中a>b>0待定.

a

2

+

yb

2

=1由e2

=

c2a2-b2

a

2

=

a

2

=1-

b2a

2

可得

ba

=-e2

=

-

34

=

12

,即a=2b.

设椭圆上的点(x,y)到点P的距离是d,则

2

d

2

=x2

+⎛ y-3⎫2

⎝2⎪=a2⎛ 1-y⎫⎪+y2

-3y9⎭ ⎝

b2⎪+ ⎭4 =4b2-3y2-3y+9

=-3⎛

y+1⎫2

⎪+4b242+3

⎭其中-b≤y≤b. 如果b

12

,则当y=-b时,d2

(从而d)有最大值.

2

由题设得

(7)

2

=⎛

b+3⎫2⎪,由此得b=

7-

3⎝

⎭2

>

12

,与b

12

矛盾.

因此必有b≥12

2

成立,于是当y=-

12

时,d(从而d)有最大值.

由题设得

(7)

2

=4b2

+3,可得b=1,a=2.

∴所求椭圆方程是

x

2

y

2

4

+

1

=1.

由y=-

12

及求得的椭圆方程可得,椭圆上的点 ⎛

-

3,-

1⎫1⎫⎝

2⎪,点⎛

3,-

⎭⎝

2⎪到点P⎛ 03⎫

⎭⎝2⎪的距离是7.⎭

9

解法二:根据题设条件,可取椭圆的参数方程是⎨参数.

由e2=

ca

22

⎧x=acosθ⎩y=bsinθ

,其中a>b>0,待定,0≤θ≤2π,θ为

=

a-ba

2

22

⎛b⎫

=1- ⎪可得

⎝a⎭=12

2

ba

=-e=

2

-

34

,即a=2b.

设椭圆上的点(x,y)到点P 0⎪的距离为d,则

2⎭

2

2

⎛3⎫

d

2

3⎫3⎫⎛⎛22

=x+ y-⎪=acosθ+ bsinθ-⎪

2⎭2⎭⎝⎝

22

2

2

=4b-3bsinθ-3bsinθ+

2

94

1⎫⎛2

=-3b sinθ+⎪+4b+3

2b⎭⎝

2

如果

12b

>1,即b

12

,则当sinθ=-1时,d2(从而d)有最大值.

2

由题设得

(7)

2

3⎫⎛

= b+⎪,由此得b=

2⎭⎝

12b

7-

32

>

12

,与b

12

矛盾,因此必有

12b

≤1成立.

于是当sinθ=-由题设知

时d2(从而d)有最大值.

(7)

2

2

=4b+3,∴b=1,a=2.

∴所求椭圆的参数方程是⎨

⎧x=2cosθ⎩y=sinθ

由sinθ=-

12

,cosθ=±

32

,可得椭圆上的是 -

3,-

1⎫⎛

⎪, 2⎭⎝

3,-

1⎫

⎪. 2⎭

典型例题十一

例11 设x,y∈R,2x+3y=6x,求x+y+2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形数结合,观察方程2x+3y=6x与椭圆方程的结构一致.设x+y+2x=m,显然它表示一个圆,由此可以画出图形,考虑椭圆及圆的位置关系求得最值.

解:由2x+3y=6x,得

10

2

2

2

2

2

2

2

2

2

2

3⎫⎛

2 x-⎪y2⎪+ =1

93 ⎪ ⎪

2⎝4⎭

2

可见它表示一个椭圆,其中心在 ,0⎪点,焦点在x轴上,且过(0,0)点和(3,0)点.

⎝2

⎛3⎫

设x2+y2+2x=m,则 (x+1)+y2=m+1

2

它表示一个圆,其圆心为(-1,0)半径为m+1(m>-1).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椭圆及圆,如图所示.观察图形可知,当圆过(0,0)点时,半径最小,即m+1=1,此时m=0;当圆过(3,0)点时,半径最大,即m+1=4,∴m=15.

∴x2+y2+2x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5.

典型例题十二

xy

例12 已知椭圆C2+2=1(a>b>0),A、B是其长轴的两个端点.

ab

2

2

(1)过一个焦点F作垂直于长轴的弦PP',求证:不论a、b如何变化,∠APB≠120. (2)如果椭圆上存在一个点Q,使∠AQB=120,求C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从已知条件出发,两问都应从∠APB和∠AQB的正切值出发做出估计,因此要从点的坐标、斜率入手.本题的第(2)问中,其关键是根据什么去列出离心率e满足的不等式,只能是椭圆的固有性质:x≤a,

y≤b,根据∠AQB=120得到

2ay=-3,将x=a-

22

a22

y代入,消去x,用a、b、c表示y,

x2

+y2

-a

2

b

2

以便利用y≤b列出不等式.这里要求思路清楚,计算准确,一气呵成.

解:(1)设F(c,0),A(-a,0),B(a,0). ⎧x=c⎨⎛b2 ⎫

2x2+a2y2=a22⇒P cba

⎪⎪ ⎩

b⎝⎭

于是kb

2

AP=

,.

a(c+a)

kBP=

b

2

a(c-a)

∵∠APB是AP到BP的角.

b

2

2

∴tan∠APB=

a(c-a)-

b

a(c+a)

2

b

4

=-

2a1+

c

2

a2

c2

-a

2

∵a2>c2 ∴tan∠APB

故tan∠APB≠-3 ∴∠APB≠120 . (2)设Q(x,y),则kyQA=

yx+a

,kQB=

x-a

由于对称性,不妨设y>0,于是∠AQB是QA到QB的角.

y

-

y

∴tan∠AQB=21+

y2=ayx2+y2-a

2

x2

-a

2

∵∠AQB=120

, ∴

2ayx2

+y2

-a

2

=-3

整理得3(x2+y2-a2

)+2ay=0

2∵x2=a2

-

a2

b

2

y

2

∴3⎛ a⎫ 1-b2⎪2

⎪y+2ay=0

⎝⎭

2∵y≠0, ∴y=

2ab3c

2

∵y≤b, ∴

2ab3c

22

≤b

2ab≤

3c,4a2a2-c2≤3c2

2

()

∴4c4+4a2c2-4a4≥0,3e4+4e2-4≥0

32

∴e2≥或e2≤-2(舍),∴

63

≤e

典型例题十三

例13 已知椭圆

x

2

2

k+8

+

y

9

=1的离心率e=

12

,求k的值.

分析: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当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时,a2=k+8,b2=9,得c2=k-1.由e=当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时,a2=9,b2=k+8,得c2=1-k. 由e=

12

12

,得k=4.

,得

1-k9

=

14

,即k=-

54

54

∴满足条件的k=4或k=-.

说明:本题易出现漏解.排除错误的办法是:因为k+8与9的大小关系不定,所以椭圆的焦点可能在x轴

上,也可能在y轴上.故必须进行讨论.

典型例题十四

例14 已知椭圆

x

22

22

4b

+

yb

=1上一点P到右焦点F2的距离为b(b>1),求P到左准线的距离.

分析:利用椭圆的两个定义,或利用第二定义和椭圆两准线的距离求解. 解法一:由

x

22

4b

+

yb

22

=1,得a=2b,c=3b,e=

32

由椭圆定义,PF1+PF2=2a=4b,得 PF1=4b-PF2=4b-b=3b.

由椭圆第二定义,

PF1d1

=e,d1为P到左准线的距离,

∴d1=

PF1e

=23b,

即P到左准线的距离为23b.

PF2d2

解法二:∵

=e,d2为P到右准线的距离,e=

ca

=

32

∴d2=

PF2e

=

233

b.

又椭圆两准线的距离为2⋅

a

2

c

=

833

b.

∴P到左准线的距离为

83

b-

233

b=23b.

说明:运用椭圆的第二定义时,要注意焦点和准线的同侧性.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椭圆有两个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椭圆的特征,解题时要灵活选择,运用自如.一般地,如遇到动点到两个定点的问题,用椭圆第一定义;如果遇到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问题,则用椭圆的第二定义.

典型例题十五

⎧x=4cosα,π

例15 设椭圆⎨(α为参数)上一点P与x轴正向所成角∠POx=,求P点坐标.

3⎩y=23sinα.

分析:利用参数α与∠POx之间的关系求解.

解:设P(4cosα,23sinα),由P与x轴正向所成角为

π

3

23sinα4cosα

π

3

∴tan=,即tanα=2.

而sinα>0,cosα>0,由此得到cosα=

55

,sinα=

255

∴P点坐标为(

455

,

45

).

典型例题十六

例16 设P(x0,y0)是离心率为e的椭圆

xa

22

22

+

yb

=1 (a>b>0)上的一点,P到左焦点F1和右焦点F2的

距离分别为r1和r2,求证:r1=a+ex0,r2=a-ex0.

分析:本题考查椭圆的两个定义,利用椭圆第二定义,可将椭圆上点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相应准线距离.

解:P点到椭圆的左准线l:x=-

PF1PQ

a

2

c

的距离,PQ=x0+

a

2

c

由椭圆第二定义,=e,

∴r1=ePQ=a+ex0,由椭圆第一定义,r2=2a-r1=a-ex0.

说明:本题求证的是椭圆的焦半径公式,在解决与椭圆的焦半径(或焦点弦)的有关问题时,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写出椭圆焦点在y轴上的焦半径公式.

典型例题十七

例17 已知椭圆

x

2

2

9

+

y

5

=1内有一点A(1,1),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点P是椭圆上一点.

(1) 求PA+PF1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对应的点P坐标; (2) 求PA+

32

PF2的最小值及对应的点P的坐标.

分析:本题考查椭圆中的最值问题,通常探求变量的最值有两种方法:一是目标函数当,即代数方法.二是数形结合,即几何方法.本题若按先建立目标函数,再求最值,则不易解决;若抓住椭圆的定义,转化目标,运用数形结合,就能简捷求解.

解:

(1)如上图,2a=6,F2(2,0),AF2=

2,设P是椭圆上任一点,由PF1+PF2=2a=6,

2,等号仅当PA=PF2-AF2时

PA≥PF2-AF2,∴PA+PF1≥PF1+PF2-AF2=2a-AF2=6-

成立,此时P、A、F2共线.

PA≤PF2+AF2,∴PA+PF1≤PF1+PF2+AF2=2a+AF2=6+

2,等号仅当

PA=PF2+AF2时成立,此时P、A、F2共线.

⎧x+y-2=0,

建立A、F2的直线方程x+y-2=0,解方程组⎨2得两交点 2

⎩5x+9y=45

P1(97-1514

2,

57+1514

2)、P2(

97+1514

2,

57-1514

2).

综上所述,P点与P1PA+PF1取最小值6-2,P点与P2PA+PF2取最大值6+

23

2.

(2)如下图,设P是椭圆上任一点,作PQ垂直椭圆右准线,Q为垂足,由a=3,c=2,∴e=

PF2PQ

23

32

32

.由椭

圆第二定义知=e=,∴PQ=

PF2,∴PA+

92

PF2=PA+PQ,要使其和最小需有A、P、Q

共线,即求A到右准线距离.右准线方程为x=.

∴A到右准线距离为

655

72

.此时P点纵坐标与A点纵坐标相同为1,代入椭圆得满足条件的点P坐标

(,1).

1e

说明:求PA+

PF2的最小值,就是用第二定义转化后,过A向相应准线作垂线段.巧用焦点半径PF2

与点准距PQ互化是解决有关问题的重要手段.

典型例题十八

例18 (1)写出椭圆

x

2

9

+

y

2

4

=1的参数方程;

(2)求椭圆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

分析:本题考查椭圆的参数方程及其应用.为简化运算和减少未知数的个数,常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表示曲线

上一点坐标,所求问题便化归为三角问题.

解:(1) ⎨

⎧x=3cosθ⎩y=2sinθ

(θ∈R).

(2)设椭圆内接矩形面积为S,由对称性知,矩形的邻边分别平行于x轴和y轴,设(3cosθ,2sinθ)为矩形在第一象限的顶点,(0

), 2

则S=4⨯3cosθ⨯2sinθ=12sin2θ≤12

π

故椭圆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为12.

说明:通过椭圆参数方程,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一般地,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问题,用参数方程形式较简便.

典型例题十九

例19 已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F1PF2=60︒. (1)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2)求证∆PF1F2的面积与椭圆短轴长有关. 分析:不失一般性,可以设椭圆方程为

xa

22

+

yb

22

,P(x1,y1)(y1>0). =1(a>b>0)

KPF2-KPF11+KPF2KPF1

x1a

2

思路一:根据题设容易想到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即tan60︒==

3,设P(x1,y1),

F1(-c,0),F2(c,0),化简可得3x1+

3cy1+2bcy1-

2

2

2

4

2

3y1-2cy1-

2

3c=0.又

2

2

+

y1b

2

2

=1,两方程联立消去x1得

2

3b=0,由y1∈(0,b],可以确定离心率的取值范围;解出y1可以求出∆PF1F2的面积,

但这一过程很繁.

思路二:利用焦半径公式PF1=a+ex1,PF2=a-ex1,在∆PF1F2中运用余弦定理,求x1,再利用x1∈[-a,a],可以确定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将x1代入椭圆方程中求y1,便可求出∆PF1F2的面积.

思路三: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结合PF1+PF2=2a求解.

xa

22

解:(法1)设椭圆方程为+

yb

22

=1(a>b>0),P(x1,y1),F1(-c,0),F2(c,0),c>0,

则PF1=a+ex1,PF2=a-ex1. 在∆PF1F2中,由余弦定理得

22cos60︒=

1(a+ex1)+(a-ex1)-4c

2

2

=

2(a+ex1)(a-ex,

1)

2

2

解得x2

4c-a1=

3e

2

(1)∵x2

1∈(0,a2], ∴0≤

4c2

-a2

3e

2

,即4c2-a2

≥0.

∴e=

c1a≥

2

故椭圆离心率的取范围是e∈[

12,1).

(2)将x2

4c2

-a2

x221=

3e

2代入

2

a

2

+

yb

=1得y2

b

4b

2

1=

3c

2

,即y1=

3c

∴S12

∆PF

1F2

=

2

F1F2⋅y=

12

⋅2c⋅

b

=

32

3c

3

b.

即∆PF1F2的面积只与椭圆的短轴长有关.

(法2)设PF1=m,PF2=n,∠PF2F1=α,∠PF1F2=β,则α+β=120︒.

(1)在∆PF1F2中,由正弦定理得 m2c.

sinα

=

nsinβ

=

sin60︒

m+n2csinα+sinβ

=sin60︒

∵m+n=2a, ∴

2asinα+sinβ

=

2csin60︒

∴e=

csin60︒a=

sinα+sinβ

=

sin60︒

2sin

α+β

α-β

2

cos

2

=2cos

1

α-β

2

12

当且仅当α=β时等号成立. 故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e∈[

12,1).

(2)在∆PF1F2中,由余弦定理得:

(2c)=m+n-2mncos60︒

=m+n-mn =(m+n)-3mn

2

2

2

2

2

2

∵m+n=2a,

∴4c2=4a2-3mn,即mn=

12

3343

(a-c)=

2

2

43

b.

2

∴S∆PFF=

1

2

mnsin60︒=b.

2

即∆PF1F2的面积与椭圆短轴长有关.

说明:椭圆上的一点P与两个焦点F1,F2构成的三角形为椭圆的焦点三角形,涉及有关焦点三角形问题,通常运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定理.解题中通过变形,使之出现PF1+PF2的结构,这样就可以应用椭圆的定义,从而可得到有关a,c的关系式,使问题找到解决思路.

典型例题二十

例20 椭圆

xa

22

22

+

yb

=1(a>b>0)与x轴正向交于点A,若这个椭圆上总存在点P,使OP⊥AP(O为

坐标原点),求其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分析:∵O、A为定点,P为动点,可以P点坐标作为参数,把OP⊥AP,转化为P点坐标的一个等量关系,再利用坐标的范围建立关于a、b、c的一个不等式,转化为关于e的不等式.为减少参数,易考虑运用椭圆参数方程.

⎧x=acosθ

解:设椭圆的参数方程是⎨(a>b>0),

y=bsinθ⎩

则椭圆上的点P(acosθ,bsinθ),A(a,0),

bsinθacosθ

bsinθacosθ-a

∵OP⊥AP,∴⋅=-1,

2

即(a2-b2)cos2θ-a2cosθ+b2

=0,解得cosθ=1或cosθ=

b

a2

-b

2

2

∵-1

b

a2

2

-b

2∴0

ac

2

∴e>

22

,又0

22

说明:若已知椭圆离心率范围(22

,1),求证在椭圆上总存在点P使OP⊥AP.如何证明?

椭圆标准方程典型例题

例1 已知椭圆mx2+3y2-6m=0的一个焦点为(0,2)求m的值.

分析:把椭圆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由c=2,根据关系a2=b2+c2

可求出m的值.

2

解:方程变形为

x

6

+

y

2

2m

=1.因为焦点在y轴上,所以2m>6,解得m>3.

又c=2,所以2m-6=22

,m=5适合.故m=5.

例2 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且经过点P(3,

0),a=3b,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分析:因椭圆的中心在原点,故其标准方程有两种情况.根据题设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

求出参数a和b(或a2

和b2

)的值,即可求得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当焦点在x轴上时,设其方程为

xa

22

+

yb

22

=1(a>b>0).

由椭圆过点P(3,0),知

9a

2

+

0b

2

=1.又a=3b,代入得b=1,a=9,故椭圆的方程为

22

x

2

9

+y=1.

2

当焦点在y轴上时,设其方程为

ya

22

+

xb

22

=1(a>b>0).

由椭圆过点P(3,0),知

9a

2

+

0b

2

=1.又a=3b,联立解得a=81,b=9,故椭圆的方程为

22

y

2

81

+

x

2

9

=1.

例3 ∆ABC的底边BC=16,AC和AB两边上中线长之和为30,求此三角形重心G的轨迹和顶点A的轨迹.

分析:(1)由已知可得GC+GB=20,再利用椭圆定义求解.

(2)由G的轨迹方程G、A坐标的关系,利用代入法求A的轨迹方程.

BC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解: (1)以BC所在的直线为x轴,设G点坐标为(x,y),由GC+GB=20,

知G点的轨迹是以B、C为焦点的椭圆,且除去轴上两点.因a=10,c=8,有b=6, 故其方程为

x

2

100

+

y

2

36

=1(y≠0).

(2)设A(x,y),G(x',y'),则

x'

2

100

+

y'

2

36

=1(y'≠0). ①

x'=⎪⎪

由题意有⎨

⎪y'=⎪⎩

x3y3

代入①,得A的轨迹方程为

x

2

900

+

y

2

324

=1(y≠0),其轨迹是椭圆(除去x轴上两点).

例4 已知P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的垂线,它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求椭圆方程.

453

253

,过P点作焦点所在轴

解:设两焦点为F1、F2,且PF1=

453

,PF2=

253

.从椭圆定义知2a=PF1+PF2=25.即a=

PF2PF1

12

5.

从PF1>PF2知PF2垂直焦点所在的对称轴,所以在Rt∆PF2F1中,sin∠PF1F2=

=,

可求出∠PF1F2=

π

6

,2c=PF1⋅cos

2

2

π

6

2

=

23

2

,从而b2=a2-c2=

103

∴所求椭圆方程为

x

5yb

+

3y10

=1或

3x10

+

y

5

=1.

例5 已知椭圆方程

xa

22

22

+

=1(a>b>0),长轴端点为A1,A2,焦点为F1,F2,P是

椭圆上一点,∠A1PA2=θ,∠F1PF2=α.求:∆F1PF2的面积(用a、b、α表示).

分析:求面积要结合余弦定理及定义求角α的两邻边,从而利用S∆=

12

absinC求面积.

解:如图,设P(x,y),由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P(x,y),由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P在第一象限.由余弦定理知: F1F2

2

=PF1

2

+PF2

2

-2PF1PF2cosα=4c.①

2

2

由椭圆定义知: PF1+PF2=2a ②,则②-①得 PF1⋅PF2=

2

2b

2

1+cosα

故S∆FPF=

1

2

12

PF1⋅PF2sinα =

12b

21+cosα

sinα =btan

2

α

2

(x-3)+y2=64的内部与其相内切,例6 已知动圆P过定点A(-3,且在定圆B: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 0),

2

分析: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点P满足的关系式.

解:如图所示,设动圆P和定圆B内切于点M.动点P到两定点, 0)和定圆圆心B(3,0)距离之和恰好等于定圆半径, 即定点A(-3,

即PA+PB=PM+PB=BM=8.∴点P的轨迹是以A,B为两焦点,

x

2

半长轴为4,半短轴长为b=4-3=

22

7的椭圆的方程:

16

+

y

2

7

=1.

说明:

本题是先根据椭圆的定义,判定轨迹是椭圆,然后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轨迹的方程.这是求轨迹方程

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例7 已知椭圆

x

⎛11⎫2

(1)求过点P ⎪且被P平分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y=1,

2⎝22⎭

2

(2)求斜率为2的平行弦的中点轨迹方程;

(3)过A(2,1)引椭圆的割线,求截得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4)椭圆上有两点P、Q,O为原点,且有直线OP、OQ斜率满足kOP⋅kOQ=-

求线段PQ中点M的轨迹方程.

分析:此题中四问都跟弦中点有关,因此可考虑设弦端坐标的方法.

解:设弦两端点分别为M(x1,y1),N(x2,y2),线段MN的中点R(x,y),则 ⎧x12+2y12=2,⎪2

2

⎪x2+2y2=2,⎨

⎪x1+x2=2x,⎪y+y=2y,

2⎩1

①②③④

12

①-②得(x1+x2)(x1-x2)+2(y1+y2)(y1-y2)=0.

由题意知x1≠x2,则上式两端同除以x1-x2,有(x1+x2)2(y1+y2)

y1+y2x1-x2

=0,

将③④代入得x+2y

(1)将x=

12

y1-y2x1-x2

=0.⑤

,y=

12

代入⑤,得

y1-y2x1-x2

2

=-14

12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 2x+4y-3=0. ⑥

14

22

将⑥代入椭圆方程x+2y=2得6y-6y-

=0,∆=36-4⨯6⨯>0符合题意,2x+4y-3=0为所求.

(2)将

y1-y2x1-x2y1-y2x1-x2

=2代入⑤得所求轨迹方程为: x+4y=0.(椭圆内部分)

(3)将=

y-1x-2

代入⑤得所求轨迹方程为: x+2y-2x-2y=0.(椭圆内部分)

22

(4)由①+②得 :

x1+x2

2

22

+y1+y2=2, ⑦, 将③④平方并整理得

2

2

2

(

22

)

x1+x2=4x-2x1x2, ⑧, y1+y2=4y-2y1y2, ⑨

222

将⑧⑨代入⑦得:

4x-2x1x2

4

2

2

+4y-2y1y2=2, ⑩

()

y⎛1⎫

再将y1y2=-x1x2代入⑩式得: 2x-x1x2+4y-2 -x1x2⎪=2, 即 x2+=1.

122⎝⎭

2

1

2

2

2

此即为所求轨迹方程.当然,此题除了设弦端坐标的方法,还可用其它方法解决.

例8 已知椭圆4x2+y2=1及直线y=x+m. (1)当m为何值时,直线与椭圆有公共点? (2)若直线被椭圆截得的弦长为

解:(1)把直线方程y=x+m代入椭圆方程4x2+y2=1得 4x2+(x+m)=1,

2

25

,求直线的方程.

即5x2+2mx+m2-1=0.∆=(2m)-4⨯5⨯(m2-1)=-16m2+20≥0,解得-

2

52

≤m≤

52

(2)设直线与椭圆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为x1,x2,由(1)得x1+x2=-

2

2

2m5

,x1x2=

m-15

2

m-12⎛2m⎫

=根据弦长公式得 :+1⋅ -.解得m=0.方程为y=x. ⎪-4⨯

5⎭55⎝

2

说明:处理有关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及有关弦长问题,采用的方法与处理直线和圆的有所区别.

这里解决直线与椭圆的交点问题,一般考虑判别式∆;解决弦长问题,一般应用弦长公式. 用弦长公式,若能合理运用韦达定理(即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大大简化运算过程.

例9 以椭圆

x

2

12

+

y

2

3

=1的焦点为焦点,过直线l:x-y+9=0上一点M作椭圆,要使所作椭圆的长轴最短,

点M应在何处?并求出此时的椭圆方程.

分析:椭圆的焦点容易求出,按照椭圆的定义,本题实际上就是要在已知直线上找一点,使该点到直线同侧的两已知点(即两焦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只须利用对称就可解决.

2

解:如图所示,椭圆

x

y

2

12

+

3

=1的焦点为F1(-3,0),F2(3,0).

点F1关于直线l:x-y+9=0的对称点F的坐标为(-9,6),直线FF2的方程为x+2y-3=0. 解方程组x+2y-3=0⎨

⎧⎩x-y+9=0

得交点M的坐标为(-5,4).此时MF1+MF2最小.

所求椭圆的长轴:2a=MF1+MF2=FF2=65,∴a=35,又c=3,

2

∴b2

=a2

-c2

=(35

)

2

-32

=36.因此,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x

y

2

45

+

36

=1.2

2

例10 已知方程

x

kk-5

+

y

3-k

=-1表示椭圆,求的取值范围.

⎧k-5

解:由⎪

⎨3-k

⎪⎩

k-5≠3-k,∴满足条件的k的取值范围是3

说明:本题易出现如下错解:由⎧k-5

⎨得3

3-k

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注意椭圆的标准方程中a>b>0这个条件,当a=b时,并不表示椭圆.

例11 已知x2sinα-y2

cosα=1(0≤α≤π)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求α的取值范围.

分析:依据已知条件确定α的三角函数的大小关系.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求出α的取值范围. 2

解:方程可化为

x

11+

y

2

1=1.因为焦点在y轴上,所以-

1cosα

>

sinα

>0.

sinα

cosα

因此sinα>0且tanα

2

,

34

π).

说明:(1)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知

11sinα

>0,-

cosα

>0,这是容易忽视的地方.

(2)由焦点在y轴上,知a2=-

1cosα

,b2=

1sinα

. (3)求α的取值范围时,应注意题目中的条件0≤α

例12 求中心在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且经过A(3,-2)和B(-23,1)两点的椭圆方程.

分析:由题设条件焦点在哪个轴上不明确,椭圆标准方程有两种情形,为了计算简便起见,

可设其方程为mx2+ny2=1(m>0,n>0),且不必去考虑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直接可求出方程.

解:设所求椭圆方程为mx2+ny2=1(m>0,n>0).由A(3,-2)和B(-23,1)两点在椭圆上可得

2222⎧⎧3m+4n=1,11xy⎪m⋅(3)+n⋅(-2)=1,

即⎨所以m=,n=.故所求的椭圆方程为+=1. ⎨2212m+n=1,155155⎪⎩⎩m⋅(-23)+n⋅1=1,

例13 知圆x2+y2=1,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P向y轴作垂线段,求线段中点M的轨迹.

分析:本题是已知一些轨迹,求动点轨迹问题.这种题目一般利用中间变量(相关点)求轨迹方程或轨迹. 解:设点M的坐标为(x,y),点P的坐标为(x0,y0),则x=

因为P(x0,y0)在圆x2+y2=1上,所以x02+y02=1.

将x0=2x,y0=y代入方程x02+y02=1得4x2+y2=1.所以点M的轨迹是一个椭圆4x2+y2=1.

说明:此题是利用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设动点的坐标为(x,y),

设已知轨迹上的点的坐标为(x0,y0),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使x,y与x0,y0建立等式关系, 从而由这些等式关系求出x0和y0代入已知的轨迹方程,就可以求出关于x,y的方程, 化简后即我们所求的方程.这种方法是求轨迹方程的最基本的方法,必须掌握.

例14 已知长轴为12,短轴长为6,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过它对的左焦点F1作倾斜解为

B两点,求弦AB的长.

x02

,y=y0.

π

3

的直线交椭圆于A,

分析:可以利用弦长公式AB=

+k

2

x1-x2=(1+k)[(x1+x2)-4x1x2]求得,

22

也可以利用椭圆定义及余弦定理,还可以利用焦点半径来求.

解:(法1)利用直线与椭圆相交的弦长公式求解. AB=

+k

2

x1-x2=x

2

22

(1+k)[(x1+x2)-4x1x2].因为a=6,b=3,所以c=33.因为焦点在x轴上,

所以椭圆方程为

36

+

y

2

9

=1,左焦点F(-33,0),从而直线方程为y=3x+9.

由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得:13x+723x+36⨯8=0.设x1,x2为方程两根,所以x1+x2=-

x1x2=

36⨯813

2

72313

,k=3, 从而AB=+k

2

x1-x2=(1+k)[(x1+x2)-4x1x2]=

22

4813

(法2)利用椭圆的定义及余弦定理求解. 由题意可知椭圆方程为

2

x

2

36

+

y

2

9

2

=1,设AF1=m,BF1=n,则AF2=12-m,BF2=12-n.

2

在∆AF1F2中,AF2所以m=

64-

3

=AF1+F1F2-2AF1F1F2cos

π

3

,即(12-m)=m+36⋅3-2⋅m⋅63⋅6

22

12

.同理在∆BF1F2中,用余弦定理得n=

4+3

,所以AB=m+n=

4813

(法3)利用焦半径求解.

先根据直线与椭圆联立的方程13x+723x+36⨯8=0求出方程的两根x1,x2,它们分别是A,B的横坐标. 再根据焦半径AF1=a+ex1,BF1=a+ex2,从而求出AB=AF1+BF1.

例15 椭圆

x

2

2

25

+

y

2

9

=1上的点M到焦点F1的距离为2,N为MF1的中点,则ON(O为坐标原点)的值为

32

A.4 B.2 C.8 D.

说明:(1)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2)椭圆上的点必定适合椭圆的这一定义,即MF1+MF2=2a,利用这个等式可以解决椭圆上的点与焦点的有关距离.

xy

例16 已知椭圆C+=1,试确定m的取值范围,使得对于直线l:y=4x+m,椭圆C上有不同的两点

43

2

2

关于该直线对称.

分析:若设椭圆上A,B两点关于直线l对称,则已知条件等价于:(1)直线AB⊥l;(2)弦AB的中点M在l上.

利用上述条件建立m的不等式即可求得m的取值范围. 解:(法1)设椭圆上A(x1,y1),B(x2,y2)两点关于直线l对称,直线AB与l交于M(x0,y0)点.

1⎧

y=-x+n,⎪4y=-x+n.由方程组⎪消去y⎨224

⎪x+y=1,⎪3⎩4

∵l的斜率kl=4,∴设直线AB的方程为

1

13x-8nx+16n-48=0 ①。∴x1+x2=

22

8n13

.于是x0=

x1+x2

2

=

4n13

,y0=-

14

x0+n=

134

12n13

即点M的坐标为(

4n13

,

2

12n13

).∵点M在直线y=4x+m上,∴n=4⨯

2

4n13

+m.解得n=-m. ②

将式②代入式①得13x+26mx+169m-48=0 ③

213

213

∵A,B是椭圆上的两点,∴∆=(26m)-4⨯13(169m-48)>0.解得-(法2)同解法1得出n=-

y0=-

14x0-

134

134

m,∴x0=14

⨯(-m)-

413(-134

m)=-m,

22

m=-

134

m=-3m,即M点坐标为(-m,-3m).

∵A,B为椭圆上的两点,∴M点在椭圆的内部,∴

(-m)4

2

+

(-3m)3

2

213

213

(法3)设A(x1,y1),B(x2,y2)是椭圆上关于l对称的两点,直线AB与l的交点M的坐标为(x0,y0).

x1

2

∵A,B在椭圆上,∴

4

+

y13

2

=1x24

2

+

y23

2

=1.两式相减得3(x1+x2)(x1-x2)+4(y1+y2)(y1-y2)=0,

3x04y0

即3⋅2x0(x1-x2)+4⋅2y0(y1-y2)=0.∴

y1-y2x1-x2

=-

(x1≠x2).

又∵直线AB⊥l,∴kAB⋅kl=-1,∴-

3x04y0

⋅4=-1,即y0=3x0 ①。

又M点在直线l上,∴y0=4x0+m ②。由①,②得M点的坐标为(-m,-3m).以下同解法2.

说明:涉及椭圆上两点A,B关于直线l恒对称,求有关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可以采用列参数满足的不等式:

(1)利用直线AB与椭圆恒有两个交点,通过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消元后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建立参数方程.

(2)利用弦AB的中点M(x0,y0)在椭圆内部,满足例17 在面积为1的∆PMN中,tanM=点的椭圆方程.

12

x0a

2

+

y0b

2

,tanN=-2,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出以M、N为焦点且过P

∴所求椭圆方程为

4x15

2

+

y

2

3

=1

例18 已知P(4,2)是直线l被椭圆

x

2

36

+

y

2

9

=1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本题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问题.通常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y(或x),得到关于x(或y)

的一元二次方程,再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直接求出x1+x2,x1x2(或y1+y2,y1y2)的值代入计算即得. 并不需要求出直线与椭圆的交点坐标,这种“设而不求”的方法,在解析几何中是经常采用的.

解:方法一:设所求直线方程为y-2=k(x-4).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

222

(4k+1)x-8k(4k-2)x+4(4k-2)-36=0 ①

设直线与椭圆的交点为A(x1,y1),B(x2,y2),则x1、x2是①的两根,∴x1+x2=∵P(4,2)为AB中点,∴4=

x1+x2

2

=

4k(4k-2)4k+1

2

8k(4k-2)4k+1

2

,k=-

12

.∴所求直线方程为x+2y-8=0.

方法二:设直线与椭圆交点A(x1,y1),B(x2,y2).∵P(4,2)为AB中点,∴x1+x2=8,y1+y2=4. 又∵A,B在椭圆上,∴x1+4y1=36,x2+4y2=36两式相减得(x1-x2)+4(y1-y2)=0, 即(x1+x2)(x1-x2)+4(y1+y2)(y1-y2)=0.∴

y1-y2x1-x2

=

-(x1+x2)4(y1+y2)

=-

12

2

2

2

2

2

2

2

2

.∴直线方程为x+2y-8=0.

方法三:设所求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A(x,y),另一个交点B(8-x,4-y).

∵A、B在椭圆上,∴x2+4y2=36 ①。 (8-x)2+4(4-y)2=36 ②

从而A,B在方程①-②的图形x+2y-8=0上,而过A、B的直线只有一条,∴直线方程为x+2y-8=0. 说明: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是重点考查的解析几何问题,“设而不求”的方法是处理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若已知焦点是(33,0)、(-33,0)的椭圆截直线x+2y-8=0所得弦中点的横坐标是4,则如何求椭圆方程?


相关内容

  • 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案
  •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教材分析 1. 总体概述 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万有引力定律更是树立了人们对物理学的尊敬和兴趣.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可说是承前启后,承前是针对本模块第二主题"圆周运动"而言,是其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启后是指它是 ...

  •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方程"这一章的基础,对这些定义我们有必要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这里就探讨一下圆锥曲线定义的深层及其综合运用. 一.椭圆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1. 如图1,P 为椭圆上一动点,为其两焦点,从的外角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 ,将F 2P 的延长线于 ...

  • 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练习题三
  • 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练习题三 1 过点A(2,1)(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若直线l:x1y0CM,N . [答案](1 2 [解析]本试题主要是考查了椭圆的方程以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综合运用. (1)由条件a2b 代入点(2,1) (2)联立椭圆和直线方程可得直线5x28x ...

  • 圆锥曲线填空题
  • 2012届全国百套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08圆锥曲线 二.填空题 1.(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综合测试二) 已知抛物线y2=a (x +1)的准线方程是x = -3,那么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______. 答案:(1,0) 22 2.(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综合测试三) 已知动圆P 与定圆C :(x+2) ...

  • 椭圆和双曲线练习题及答案
  • 圆锥曲线测试题 一.选择题( 60 ) x 2y 2 =1(a >5) 的两个焦点为F 1.F 2,且|F 1F 2|=8,弦AB 过点F 1,则△ABF 21已知椭圆2+25a 的周长为( ) (A )10 (B )20 (C )241 (D ) 441 x 2y 2 +=1上的点P 到它的 ...

  •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小题练习(带答案答案)
  • 1.(2013年高考陕西卷(文))双曲线x 2y 2 516-9=1的离心率为4 2.(2013年高考北京卷(文))若抛物线y 2 =2px 的焦点坐标为(1,0)则 p =__2__;准线方程为 ____x=-1_. 3.(2013年高考天津卷(文))已知抛物线y 2 =8x 的准线过双曲线x 2 ...

  • 高考椭圆练习题
  • 4. (2010·全国新课标)设F 1.F 2分别是椭圆E :x + 2 y b 22 =1 (0 的直线l 与E 相交于A .B 两点,且|AF 2|,|AB |,|BF 2|成等差数列. (1)求|AB |: (2)若直线l 的斜率为1, 求b 的值. 解:(1)由椭圆定义知|AF 2|+|AB ...

  • 经典图像逻辑题50题
  • 经典逻辑题目 第1道C 本題所有圖形均為左右對稱的 將左邊的一半去掉,剩下的右半邊依次為數字1234 據此,可知後面為5. 第2题A 解析:去异存同 前图为:第一个图形与第二个图形重合, 相同部分余下. 第二套图也如此. 第3题C 横着看三个图为一列 把外切小黑圆看成+,把内切小黑圆看成- 每一列都 ...

  • 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导学及练习含答案
  • 课题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学本研读] [学习目标] 1.通过类比椭圆的定义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定义: 2.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体会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数学思想. [知识链接] 一.课前准备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x2y2 212ab2:在椭圆的标准方程中, a,b,c 有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