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第二课时)初二

二、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主备人:寇恒香

授课人:王志明

授课班级及时间:初二(7、8)2010、3、1

茅盾

教学目标:

1、 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并能熟读成诵。

2、 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排比、反问连用句及该种句式的作用与仿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熟悉课文,了解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掌握排比、反问连用句及该种句式的作用与仿写。

二、品味探究: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

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句法同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这四个“难道”反问排比句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

句深远,内容一句比一句扩展,从而使主题逐级深化。

①总提,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启发人们深思。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性格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最后,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

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另,还需明确:揭示白杨树的精神与意志的象征意义,实则要赞扬这种精神和

意志的领导者、倡扬者——中国共产党!

(3)仿写该种句式并学会反问句与肯定句的转换。

(4)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

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

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

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

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

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

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

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三、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

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

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

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结合讨论探究练习二: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

解放斗争中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仿写作文训练:请同学们运用象征手法仿照本文的抒情脉络作文。(可结合课后练习四完成)

六、作业:

课堂作业:探究练习二、三

课后作业:随堂练P3、4

七:板书:

二、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主备人:寇恒香

授课人:王志明

授课班级及时间:初二(7、8)2010、3、1

茅盾

教学目标:

1、 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并能熟读成诵。

2、 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排比、反问连用句及该种句式的作用与仿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熟悉课文,了解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掌握排比、反问连用句及该种句式的作用与仿写。

二、品味探究:

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

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句法同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这四个“难道”反问排比句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

句深远,内容一句比一句扩展,从而使主题逐级深化。

①总提,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启发人们深思。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性格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最后,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

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另,还需明确:揭示白杨树的精神与意志的象征意义,实则要赞扬这种精神和

意志的领导者、倡扬者——中国共产党!

(3)仿写该种句式并学会反问句与肯定句的转换。

(4)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

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

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

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

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

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

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

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三、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

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

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

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结合讨论探究练习二: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

解放斗争中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小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仿写作文训练:请同学们运用象征手法仿照本文的抒情脉络作文。(可结合课后练习四完成)

六、作业:

课堂作业:探究练习二、三

课后作业:随堂练P3、4

七:板书:


相关内容

  •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王敏捷 2013.2.17 时间 课题 地点 初二办公室 2. 白杨礼赞> 课时 < 第 2 (总第 课时 课时) 召集人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孟凡强 知识与能力: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 教学 目标 2.梳理线索,分析结构:掌握排比和 ...

  •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 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 ...

  •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指导:[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指导: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白杨礼赞>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 战斗. 力争上游. 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突破难点和重点, ...

  •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 <白杨礼赞>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第十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 ...

  • 白杨礼赞教学案1.2
  •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 ...

  •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白杨礼赞
  • 第三单元 第五课 课题: 主备人:李君红 审核人: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重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悟中华民族朴质坚强的性格. (难点)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二.教学流 ...

  • [白杨礼赞]导学案
  • 课题:<白杨礼赞> [知识链接]: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意于物(采用方法:联想与暗示).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 ...

  • 2016届毕业班九年级语文(北师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 九年级语文(北师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5.白 杨 礼 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纵横决荡,直挺秀颀"等常用词语.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3.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4.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文章状物 ...

  • [白杨]一文的教学设计
  • <白杨>一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