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重构的影响

  摘要:文章试图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重构出发,探讨通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中华传统文化对如今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价值文化、组织文化和多样性文化重构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奥林匹克运动   文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12―04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运动与社会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文明发展的一支奇葩,它产生于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兴起之初,在整个20世纪的风风雨雨中茁壮成长,发展至今方兴未艾,来引领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华文明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它代表的是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它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其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五千年世代薪火相传,是人类发展史中最优秀的文化之一。第29届奥运会已于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中华文明第一次最直接的交汇。国际奥委会在其对北京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将会给北京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致辞指出“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我们认为,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产生了有益的双向驱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中华文明更加开放的走向世界及中国体育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将会积极地汲纳中华文明的精华,接纳新的文化元素,实现自身一次新的文化重构,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成为更具多样性和普世性的人类共有文化。本文意图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重构的角度探讨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展望通过举办且产生巨大影响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可能性影响。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地发展成为传统文化。   2 分析与讨论   2.1 文化的时代性   一个民族创造文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接受别的民族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尊重、包容先进的异质文化,与异域文化进行交流、通过交汇融合吸纳新的有价值的精神要素,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由于科技、信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本地文化不断地与异域文化展开信息、能量、资源的交流互换,吸取对方优秀文化的营养,实现自身文化内涵上的持续更新,是保持其生命活力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扬弃与升华。奥林匹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2.2 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端问题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开放的、世界性文化形态,具有超越国界、政治、宗教、肤色、种族与语言的限制,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进行开放的特征。奥林匹克运动虽然已经脱离单个地区、个别民族的局限,虽然它的宗旨符合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和利益,但它仍然深深地烙印着“西方中心主义”的痕迹,西方文明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组织体系和规则等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另外,由于20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受世界商业和经济大潮的影响,加上20世纪国际奥委会的领导者大多是一些职业政治家或是实业家,在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致使奥林匹克运动受到了过分的商业化、职业化和过多的政治干预与兴奋剂等问题的困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腐败、贿赂丑闻、赛场暴力和体育道德沦丧等现象。体育运动的本质意义被逐渐忽略,超越运动极限的本意被异化。这些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初衷与宗旨的社会问题被称为奥林匹克的“人文危机”,而成为世界所有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人的极大优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奥林匹克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冲突开始了尖锐化的表现;是奥林匹克运动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于奥林匹克的哲学思想、文化价值没有深入发掘和发扬的结果。很多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学者和专家都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必须深入挖掘奥林匹克的内在文化价值,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认同接受更多有益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与智慧。   2.3 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历史上,一种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而这一文明总是运用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随着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的终结,20世纪美国霸权的逐渐衰落,世界上开始呈现出非西方力量和文化的持续复兴局面,21世纪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再次发扬光大的世纪。20世纪末,亚洲经济的发展就已经显示出了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美国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名的《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这个世界正朝着东方化的方向发展”,“亚洲正以其特有的‘亚洲模式’运行,使经济步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当代亚洲将重塑现代人类灵魂,在唤醒个性意识、树立坚定信念和倡导苦干与献身精神方面,他们将以先驱者的姿态出现”。一些文化研究者和经济学家也认为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发展是因为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智慧。著名历史学家阿德诺・汤因比在他的《展望21世纪》一书中指出:“世界和平统一的地理与文化主轴在东亚,而中华民族以其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和干练才能,将担负起世界和平统一的重任”。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人类优秀文明,它源远流长、相继不绝,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华文明将不断实现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多元化还是以西方价值体系为主体的多元化。“西方国家以文化交流的名义直接或间接地显性或隐性地显示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模式,最为关键的是这种一体化、共同价值观念的美好描述很容易使人丧失对自身文化安全的警惕。”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必须展现纳汇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的特点,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融入外来优秀文化中,并且对外来文化及精神遗产做出独立的思考与诠释、扬弃与升华,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自己的民族文化风格和气魄,从而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为全人类的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2.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诸多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场文化和主义的传播运动,它主要是由奥林匹克思想、奥林匹克组织、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商业活动所构成的。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对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重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2.4.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价值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思想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与灵魂,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教育身心完美的人,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是对人体运动极限的挑战和超越。可是,就在这一不断超越的过程中,运动的本质意义被逐渐忘却,超越运动极限的真正本意被渐渐忽略,使人们的眼中只剩下“最高纪录”和“金灿灿的奖杯及光闪闪的金牌”,为此而不惜牺牲太多美好的东西,譬如:健康、欢乐、公平竞争甚至道德,于是体育的人文危机就呈现出来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淡漠生活的真正意义,对私欲的无止境追求,对他人生存的漠视,社会出现功利、贪婪心态蔓延,道德滑坡等无奈现象。这一切都背离了奥林匹克运动引导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来建立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更与奥林匹克宪章中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理念相脱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哲学儒家思想,其价值观本质是强调道德理性、固守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哲学。譬如:儒学的主要精神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它既强调人的道德实践又注重人的奋发有为;儒学的“人本”、“民本”理论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国家社会民为本,就是肯定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众的自主权;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合和”理论,以“和”为最高境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儒学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和行为之源,以“诚信”为立身、立业、立国之本,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儒学价值观系统中的这些基本观念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学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它曾经并一直支撑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并且培育和滋润了几乎整个东亚各民族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普世性。所以,重新诠释这些核心价值观念,能够使其在当代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提升道德、净化世道人心的作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就呈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武术表演节目《自然》,以我国自古以来被推崇为百经之首的《易经》为基础,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之美。例:中国武术太极的飘逸、少林的刚猛、其他拳种的快捷、西方现代舞蹈的轻灵,使表演节目达到了行云流水、刚健有力、天人合一的境界。阐释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天地人合的和谐境界,为此,在构建21世纪奥林匹克的思想价值文化体系时,将中华文明中的“人本”、“仁爱”、“诚信”、“和谐”等理念渗透入其中,以对“和平、友谊、进步”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相深化,对奥林匹克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及时代要求相符合。   “人文奥运”理念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中国政府对“人文奥运”的内涵阐述为:传播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展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是实现和谐的奥运,是“更高、更快、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有机统一的奥运。其实在奥林匹克思想中一直厚蕴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只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呈现的“人文危机”使原本美好的人文精神在运动实践过程中逐渐缺失。我们提出的“人文奥运”表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思想,奥运是大众的奥运、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这种理念与西方以个体为中心的人文理念是有区别的,它所蕴含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内涵,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扩展与弘扬,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怀与珍视。宋明理学家把孔子所说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仁者,生生之德”。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宋代陆象山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正由于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也正由于人在奥运会上凸显人的生命智慧,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奥运会正是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要无限珍视生命。我们倡导的人文奥运就是要使中国的人文精神融合西方的人文理念根植于奥林匹克运动中,使人文精神贯注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中,让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重放光芒,并赋于它新的内涵;要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力与教育功能,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体魄与人性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2.4.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组织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保证。它主要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三大支柱构成。它们都以《奥林匹克宪章》为行动指导,形成了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导下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既独立又统一的新型组织关系。自1998年盐湖城危机之后,尤其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上任之后,对奥林匹克组织、特别是国际奥委会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显示了清除腐败、推进决策民主化和反对兴奋剂的决心。但改革之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奥林匹克组织也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譬如:国际奥委会内部利益集团可能公开化、合法化;组织类型由单一型转化为混合型,管理难度增大;组织界面不被信任感增强,普通委员权利弱化等问题。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为辉煌的文明,同时也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源远流长、相继不绝的人类优秀文化,它曾经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成功地将几亿民众统一在一起,在政治上维系了整个国家的不断延续,这种能够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是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很大程度归功于中国古代完善的道德规范和严密的典章制度。它经历代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完备,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秩序的维持、社会经济的运行、社会行为的引导及社会的稳定平衡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种制度也有缺陷,它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就奥林匹克组织文化的重构而言,我们认为,在《奥林匹克宪章》的指导下,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的合理部分,以西方政治组织和管理制度中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观念为核心,依托现行的奥林匹克组织制度,来构建新型的奥林匹克组织关系体制,以实现其内部的稳定、和谐,组织机构的良性运行,同时保证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依据“和而不同”的原则,国际奥委会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联系,对组织间利益分配、举办城市的遴选、奥委会委员的确定、民主决策权力下放等方面的改革进行协调,广为推进宣传体育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凸显体育运动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2.4.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多样性文化重构的影响   文明是全人类的,文化也应是多元化的。经济和科技全球化以及资讯网络通信普及化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深刻的接触定会导致文化整合和文化重构,使人类文化更具多样性,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方面是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具全球性;另一方面是使奥林匹克运动能从中华文明汲取若干优秀的思想理念,使奥林匹克运动在哲学意义上更具普世性,在文化方面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使得奥林匹克运动更具人类的普遍价值,真正地在最大限度上有益于世界人民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是每四年一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行的以体育运动为主体的国际综合性体育盛会,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种。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型活动。在当前正式比赛项目中,西方的传统项目占了绝大多数,而世界其它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还很少,至今在夏季奥运会中只有柔道和跆拳道源自东方文化传统,譬如中国、印度、非洲、阿拉伯世界等都没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入选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要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让一些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观赏性、竞技性、普及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如:中华武术)努力进入奥运会的大家庭,这样不仅可以使奥运会的竞赛项目更加丰富和多样,而且可以使奥林匹克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体现出奥林匹克文化的博大和普及,而“北京2008武术比赛”就是奥运史上非奥运项目首次与奥运赛事同城比赛的最大的成功体验。另外,奥林匹克运动可以藉此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良机充分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譬如:在哲学层面通过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探讨东西方两种文明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启示,奥林匹克运动如何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来倡导健康、和平、博爱、诚信、超越的体育运动文化,在比赛中消解竞赛规则的不合理性,体育运动的异化现象等;在奥运会期间集中展现了代表东方优秀文化思想和本民族特色的邮票、戏剧、舞蹈、电影和观光旅游等;编写可读性强的中华文化读本和富于文化交融性的奥林匹克普及读物;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具多元文化性,更具吸引力;以这些艺术或文化形式促进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融合和发展。   3 结语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和举办的双成功,本身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结果。北京申奥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申奥的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人们挥舞的激情旗帜是“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20世纪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后,在21世纪,它将在吸纳以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心胸吸纳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与和谐思想,实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重构,使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哲学思想、组织体系、文化多样性、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等诸方面真正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一种更加美好的世界文明。

  摘要:文章试图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重构出发,探讨通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中华传统文化对如今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价值文化、组织文化和多样性文化重构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奥林匹克运动   文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12―04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运动与社会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文明发展的一支奇葩,它产生于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兴起之初,在整个20世纪的风风雨雨中茁壮成长,发展至今方兴未艾,来引领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华文明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它代表的是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东南亚以及其它地方华人群体的共同文化,其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五千年世代薪火相传,是人类发展史中最优秀的文化之一。第29届奥运会已于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中华文明第一次最直接的交汇。国际奥委会在其对北京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将会给北京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致辞指出“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我们认为,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产生了有益的双向驱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中华文明更加开放的走向世界及中国体育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将会积极地汲纳中华文明的精华,接纳新的文化元素,实现自身一次新的文化重构,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成为更具多样性和普世性的人类共有文化。本文意图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重构的角度探讨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展望通过举办且产生巨大影响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可能性影响。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地发展成为传统文化。   2 分析与讨论   2.1 文化的时代性   一个民族创造文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接受别的民族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尊重、包容先进的异质文化,与异域文化进行交流、通过交汇融合吸纳新的有价值的精神要素,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由于科技、信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本地文化不断地与异域文化展开信息、能量、资源的交流互换,吸取对方优秀文化的营养,实现自身文化内涵上的持续更新,是保持其生命活力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扬弃与升华。奥林匹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2.2 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端问题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开放的、世界性文化形态,具有超越国界、政治、宗教、肤色、种族与语言的限制,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进行开放的特征。奥林匹克运动虽然已经脱离单个地区、个别民族的局限,虽然它的宗旨符合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和利益,但它仍然深深地烙印着“西方中心主义”的痕迹,西方文明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组织体系和规则等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另外,由于20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受世界商业和经济大潮的影响,加上20世纪国际奥委会的领导者大多是一些职业政治家或是实业家,在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致使奥林匹克运动受到了过分的商业化、职业化和过多的政治干预与兴奋剂等问题的困扰,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腐败、贿赂丑闻、赛场暴力和体育道德沦丧等现象。体育运动的本质意义被逐渐忽略,超越运动极限的本意被异化。这些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初衷与宗旨的社会问题被称为奥林匹克的“人文危机”,而成为世界所有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人的极大优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奥林匹克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冲突开始了尖锐化的表现;是奥林匹克运动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于奥林匹克的哲学思想、文化价值没有深入发掘和发扬的结果。很多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学者和专家都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必须深入挖掘奥林匹克的内在文化价值,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认同接受更多有益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与智慧。   2.3 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历史上,一种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而这一文明总是运用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随着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的终结,20世纪美国霸权的逐渐衰落,世界上开始呈现出非西方力量和文化的持续复兴局面,21世纪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再次发扬光大的世纪。20世纪末,亚洲经济的发展就已经显示出了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美国作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名的《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这个世界正朝着东方化的方向发展”,“亚洲正以其特有的‘亚洲模式’运行,使经济步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当代亚洲将重塑现代人类灵魂,在唤醒个性意识、树立坚定信念和倡导苦干与献身精神方面,他们将以先驱者的姿态出现”。一些文化研究者和经济学家也认为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发展是因为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智慧。著名历史学家阿德诺・汤因比在他的《展望21世纪》一书中指出:“世界和平统一的地理与文化主轴在东亚,而中华民族以其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和干练才能,将担负起世界和平统一的重任”。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并传承至今的人类优秀文明,它源远流长、相继不绝,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它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华文明将不断实现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多元化还是以西方价值体系为主体的多元化。“西方国家以文化交流的名义直接或间接地显性或隐性地显示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模式,最为关键的是这种一体化、共同价值观念的美好描述很容易使人丧失对自身文化安全的警惕。”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在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必须展现纳汇百家优长、兼集八方智慧的特点,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融入外来优秀文化中,并且对外来文化及精神遗产做出独立的思考与诠释、扬弃与升华,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自己的民族文化风格和气魄,从而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为全人类的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2.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诸多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场文化和主义的传播运动,它主要是由奥林匹克思想、奥林匹克组织、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商业活动所构成的。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对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重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2.4.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价值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思想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与灵魂,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教育身心完美的人,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是对人体运动极限的挑战和超越。可是,就在这一不断超越的过程中,运动的本质意义被逐渐忘却,超越运动极限的真正本意被渐渐忽略,使人们的眼中只剩下“最高纪录”和“金灿灿的奖杯及光闪闪的金牌”,为此而不惜牺牲太多美好的东西,譬如:健康、欢乐、公平竞争甚至道德,于是体育的人文危机就呈现出来了。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淡漠生活的真正意义,对私欲的无止境追求,对他人生存的漠视,社会出现功利、贪婪心态蔓延,道德滑坡等无奈现象。这一切都背离了奥林匹克运动引导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来建立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更与奥林匹克宪章中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理念相脱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哲学儒家思想,其价值观本质是强调道德理性、固守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哲学。譬如:儒学的主要精神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它既强调人的道德实践又注重人的奋发有为;儒学的“人本”、“民本”理论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国家社会民为本,就是肯定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众的自主权;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合和”理论,以“和”为最高境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儒学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和行为之源,以“诚信”为立身、立业、立国之本,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儒学价值观系统中的这些基本观念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学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它曾经并一直支撑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并且培育和滋润了几乎整个东亚各民族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普世性。所以,重新诠释这些核心价值观念,能够使其在当代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提升道德、净化世道人心的作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就呈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武术表演节目《自然》,以我国自古以来被推崇为百经之首的《易经》为基础,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之美。例:中国武术太极的飘逸、少林的刚猛、其他拳种的快捷、西方现代舞蹈的轻灵,使表演节目达到了行云流水、刚健有力、天人合一的境界。阐释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天地人合的和谐境界,为此,在构建21世纪奥林匹克的思想价值文化体系时,将中华文明中的“人本”、“仁爱”、“诚信”、“和谐”等理念渗透入其中,以对“和平、友谊、进步”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相深化,对奥林匹克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及时代要求相符合。   “人文奥运”理念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中国政府对“人文奥运”的内涵阐述为:传播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展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是实现和谐的奥运,是“更高、更快、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有机统一的奥运。其实在奥林匹克思想中一直厚蕴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只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呈现的“人文危机”使原本美好的人文精神在运动实践过程中逐渐缺失。我们提出的“人文奥运”表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思想,奥运是大众的奥运、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这种理念与西方以个体为中心的人文理念是有区别的,它所蕴含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内涵,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扩展与弘扬,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怀与珍视。宋明理学家把孔子所说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仁者,生生之德”。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宋代陆象山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又岂可轻。”;正由于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也正由于人在奥运会上凸显人的生命智慧,所以人可贵,人不可轻。奥运会正是唤起人类对人自身可贵不可轻、要无限珍视生命。我们倡导的人文奥运就是要使中国的人文精神融合西方的人文理念根植于奥林匹克运动中,使人文精神贯注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中,让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重放光芒,并赋于它新的内涵;要发挥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力与教育功能,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体魄与人性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2.4.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文化重构的影响   奥林匹克组织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保证。它主要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三大支柱构成。它们都以《奥林匹克宪章》为行动指导,形成了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导下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既独立又统一的新型组织关系。自1998年盐湖城危机之后,尤其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上任之后,对奥林匹克组织、特别是国际奥委会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显示了清除腐败、推进决策民主化和反对兴奋剂的决心。但改革之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奥林匹克组织也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譬如:国际奥委会内部利益集团可能公开化、合法化;组织类型由单一型转化为混合型,管理难度增大;组织界面不被信任感增强,普通委员权利弱化等问题。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为辉煌的文明,同时也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源远流长、相继不绝的人类优秀文化,它曾经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成功地将几亿民众统一在一起,在政治上维系了整个国家的不断延续,这种能够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是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很大程度归功于中国古代完善的道德规范和严密的典章制度。它经历代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完备,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秩序的维持、社会经济的运行、社会行为的引导及社会的稳定平衡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种制度也有缺陷,它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就奥林匹克组织文化的重构而言,我们认为,在《奥林匹克宪章》的指导下,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的合理部分,以西方政治组织和管理制度中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观念为核心,依托现行的奥林匹克组织制度,来构建新型的奥林匹克组织关系体制,以实现其内部的稳定、和谐,组织机构的良性运行,同时保证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依据“和而不同”的原则,国际奥委会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联系,对组织间利益分配、举办城市的遴选、奥委会委员的确定、民主决策权力下放等方面的改革进行协调,广为推进宣传体育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凸显体育运动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2.4.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多样性文化重构的影响   文明是全人类的,文化也应是多元化的。经济和科技全球化以及资讯网络通信普及化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深刻的接触定会导致文化整合和文化重构,使人类文化更具多样性,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方面是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具全球性;另一方面是使奥林匹克运动能从中华文明汲取若干优秀的思想理念,使奥林匹克运动在哲学意义上更具普世性,在文化方面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使得奥林匹克运动更具人类的普遍价值,真正地在最大限度上有益于世界人民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奥运会是每四年一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行的以体育运动为主体的国际综合性体育盛会,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种。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型活动。在当前正式比赛项目中,西方的传统项目占了绝大多数,而世界其它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还很少,至今在夏季奥运会中只有柔道和跆拳道源自东方文化传统,譬如中国、印度、非洲、阿拉伯世界等都没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入选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要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让一些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观赏性、竞技性、普及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如:中华武术)努力进入奥运会的大家庭,这样不仅可以使奥运会的竞赛项目更加丰富和多样,而且可以使奥林匹克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体现出奥林匹克文化的博大和普及,而“北京2008武术比赛”就是奥运史上非奥运项目首次与奥运赛事同城比赛的最大的成功体验。另外,奥林匹克运动可以藉此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良机充分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譬如:在哲学层面通过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探讨东西方两种文明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启示,奥林匹克运动如何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来倡导健康、和平、博爱、诚信、超越的体育运动文化,在比赛中消解竞赛规则的不合理性,体育运动的异化现象等;在奥运会期间集中展现了代表东方优秀文化思想和本民族特色的邮票、戏剧、舞蹈、电影和观光旅游等;编写可读性强的中华文化读本和富于文化交融性的奥林匹克普及读物;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具多元文化性,更具吸引力;以这些艺术或文化形式促进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融合和发展。   3 结语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和举办的双成功,本身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结果。北京申奥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申奥的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人们挥舞的激情旗帜是“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20世纪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后,在21世纪,它将在吸纳以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心胸吸纳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与和谐思想,实现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重构,使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哲学思想、组织体系、文化多样性、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等诸方面真正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一种更加美好的世界文明。


相关内容

  • 申论范文: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 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 ...

  • 服装类毕业论文
  • 1号档案文件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色彩解构在服装色彩搭配中的运用研究学生姓名: 学 院: 系 别: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 业:服装艺术设计 班 级: 指导教师: 摘 要 服装色彩设计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充分体现着装者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色彩是服装的灵魂.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要擅于从其他艺术 ...

  • 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_刘新利
  • 探索与争鸣 NEWS RESEARCH 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 □ 刘新利 [摘 要]现代性和全球化导致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而大众传媒是现代化的催化剂,所以,大众传媒使少数民族传统被解构.断裂和碎片化,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诱因之一.但是,大众传媒也可以修补.重构少数民 ...

  • 透过[李双双小传]看十七年文学
  • 小说<李双双小传>是作家李准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58年"大跃进"与随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为背景,通过农村青年妇女李双双冲破丈夫的阻挠为集体办食堂的故事,既歌颂了所谓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又歌颂了运动中农村妇女的形象. 小说成功地 ...

  • 体育文化论文作业
  •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中西方文化选择.民族心理结构.认识论等文化哲学视角审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哲学差异.主要结论:西方体育基于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中国传统体育基于形神互相依赖的哲学观:西方体育注重外在的超越:中国传统体育则注重内在的超越.在现代化语境下,要全面认识中西体育文 ...

  • 宪法信仰的危机与重构
  • 宪法信仰的危机与重构 张 艳 %#$$C A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摘要?宪法信仰是法治的灵魂,是走向宪政的精神支持.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诸多条件的限 制,导致目前我国宪法信仰的缺失.因此,我们应从宪法信仰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宪法信仰的重要性以及导致我国宪法信仰缺失的原因 ...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 ...

  •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宣传动员研究综述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rion )2015年第4期(第17卷总第82期) No.42015(Vol.17Sum No.82)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宣传 ...

  • 共同体_概念的学术演进与社区共同体的重构
  • 2013年5月第3期 文化学刊May.2013No.3 Culture Journal [辨风正俗] "共同体"概念的学术演进与 社区共同体的重构 高亚芹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摘要,"共同体"概念的学术内涵伴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