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第一章 课堂作业2

第2课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Ⅱ)

[目标导读] 1. 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2. 结合教材P 7图1-6,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3. 归纳总结孟德尔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重难点击] 1.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2. 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3. 分离定律的内容。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过程

(2)特点

①P 具有相对性状。

②F 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

③F 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约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遗传图解如下)

(1)

(2)

(3)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课堂导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

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如何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呢?

探究点一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由于材料缺乏或微观效果不明显等而用替代实验材料设计的实验是模拟实验,我们可以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1.实验原理 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形成合子,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

2.实验装置 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甲、乙小桶内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3.实验过程

(1)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入两种彩球各个。甲桶中的D 小球与d 小球就分别代表含显性遗传因子和含隐性遗传因子的两种雌配子;乙桶中的D 小球与d 小球就分别代表含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两种雄配子。

(2)

(3)取后,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4)

4.实验分析

(1)

(2)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这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吗? 答案 不符合。自然界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3)在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并且摇匀使彩球混合均匀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为了使代表雌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

(4)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

问题?

答案 ①抓取小球时应随机抓取;②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③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④重复多次。

(5)理论上,实验结果应是:彩球组合DD ∶Dd ∶dd =1∶2∶1,但有位同学抓取4次,结果是DD ∶Dd =2∶2,这是不是说实验设计有问题?

答案 不是。DD ∶Dd ∶dd =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DD ∶Dd ∶dd =1∶2∶1的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归纳提炼

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选择的小球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抓摸时手感要相同,以免造成人为误差;盛放小球的容器最好采用小圆桶或圆柱形容器,不要采用方形容器,以便摇动小球时能充分混合。

(2)抓球时应该双手同时进行,而且要闭眼,以免造成人为误差。

(3)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 、d 的小球数量必须为1∶1,每次抓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其充分混合。每次抓出的两个小球统计后必须各自放回各自的小桶,以保证概率的准确。

(4)实验中会出现连续几次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抓取次数的增多,就会越接近理论值。 活学活用

1.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彩球大小、形状、质地、重量等要一致

B .每次抓彩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

C .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不必放回桶内,重复进行多次即可

D .抓彩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

答案 C

解析 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都要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保证桶内两种彩球数量相等,即模拟配子结合之前,产生的雌配子或雄配子数量相等。重复做50~100次,重复次数越多,越接近理论比例。

探究点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在验证假设前,对他的假设作了严密的逻辑演绎推理,然后再通过实施实验并统计比对了实验结果和演绎推理的结果,请阅读教材P 6~P 7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孟德尔进行演绎推理的起点是。

A .F 2出现高茎∶矮茎=3∶1

B .F 1产生了D ∶d =1∶1的配子

C .遗传因子控制性状,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D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演绎推理:基于上述起点,孟德尔进行了精彩的演绎推理。他认为若他的假设成立,则让杂种子一代和隐性纯合子杂交,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的种类和比例为高茎∶矮茎=1∶1。后来,这种杂交实验被称为测交。请阅读教材并完善下面的演绎推理图解:

3.实验实施

(1)实验方法:让F 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种类和比例。

(2)实验结果:F 1×矮茎豌豆→30高茎∶34矮茎。

(3)实验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F 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相等的配子。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用上述方法能证明F 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答案 因为隐性个体所产生的配子中的遗传因子为隐性,它不会影响F 1产生的配子中所含遗传因子的表达,所以测交后代决定于F 1所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根据测交后代就可反映出F 1产生配子的情况。

(2)结合上述信息判断是否可以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测定相关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答案 可以。

小贴士

归纳提炼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实验验证——测交法

(1)目的:用于验证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2)过程:F 1×隐性纯合子。

(3)结果:高茎∶矮茎=1∶1。

(4)结论:确定F 1遗传因子组成为Dd ,进而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活学活用

2.牦牛的毛色中,黑色对红色为显性,为了确定一头黑色母牛是否为纯合子,应选择交配的公牛是( )

A .黑色纯合子B .黑色杂合子

C .红色纯合子D .红色杂合子

答案 C

解析 选隐性类型即红色纯合子与黑色母牛交配,若后代全为黑色,则该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红色个体出现,则该个体为杂合子。

探究点三 假说—演绎法、分离定律

孟德尔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阅读教材P 7内容,尝试理解假说—演绎法和分离定律。

1.假说—演绎法

(1)“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2)下列内容属于假说的是①②③④,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是⑤。

①“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⑤F 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 =1∶1)

2.分离定律 由上述探究可将分离定律的本质归纳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归纳提炼

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1)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②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适用条件

①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③子二代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同。

④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⑤观察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活学活用

3.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为什么F 1只有显性性状,F 2又出现隐性性状?”属于孟德尔提出的问题之一

B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C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D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答案 B

解析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事实,是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不属于假说内容。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有人在两个小罐中分别放了10个、50个玻璃球。下列对他的这种做法的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会影响配子出现的概率,从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增大

B .两个罐中玻璃球数量不同,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C .玻璃球数量少的罐代表雄性生殖器官

D .玻璃球数量多的罐代表雄性生殖器官

答案 D

解析 对于代表两性生殖器官的小罐,只要其中的两种玻璃球数量相等,两种配子出现的概

率就相等,与玻璃球数量的多少无关。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都是雄性配子远多于雌性配子,所以代表雄性生殖器官的小罐中玻璃球的数量多于代表雌性生殖器官的小罐更符合实际情况。

2.孟德尔通过植物杂交实验,探索遗传规律,他采用了严格的科学方法,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

A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B .“测交实验和结果”——分析问题,寻找规律

C .“分离定律的本质”——发现问题,提出假说

D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答案 D

解析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是发现问题,获得数据;“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测交实验和结果”是验证假说;“分离定律的本质”是发现规律。

3.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分离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

B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单独存在的,不会相互融合

C .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单独存在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所以称分离定律

D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可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答案 D

解析 孟德尔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科学实验程序是:杂交实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假说) →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 →分离定律(结论) ,因此A 选项错误;根据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可以知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这些遗传因子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故B 选项错误;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所以C 选项错误,而D 选项正确。

4.有一种腿很短的鸡叫爬行鸡,在爬行鸡的遗传实验中得到下列结果:(遗传因子用A 或a 表示)

①爬行鸡×爬行鸡→2977只爬行鸡和995只正常鸡。

②爬行鸡×正常鸡→1676只爬行鸡和1661只正常鸡。

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第①组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子代爬行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正常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

(2)第②组后代中爬行鸡互相交配,在F 2中共得小鸡6000只,从理论上讲,有正常鸡________只,能稳定遗传的爬行鸡________只。

答案 (1)Aa×Aa AA 、Aa aa (2)1500 1500

解析 由杂交组合①可知:爬行鸡的短腿性状为显性性状,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正常鸡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第②组后代爬行鸡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Aa 与Aa 交配,正常鸡即aa 占后代的1/4,能稳定遗传的爬行鸡即AA 占后代的1/4。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取统计过的小球都要重新放回桶内,其原因是

( )

A .保证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

B .避免小球的丢失

C .小球可能再次使用

D .避免人为误差

答案 A

解析 小球重新放回,能保证每次抓取小球时,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小球) 。

2.有位同学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 .小桶内用球的大小代表显隐性,大球代表D ,小球代表d

B .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放在一边,全部抓完后再放回小桶重新开始

C .桶内两种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 、d 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

D .连续抓取了3次DD 组合,应舍去2次,只统计1次

答案 C

解析 ①选择的小球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抓摸时手感要相同,以避免人为误差。②每次抓出的两个小球统计后必须各自放回各自的小桶,以保证概率的准确。③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 、d 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④实验中会出现连续几次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抓取次数的增多,就会越接近理论值。

知识点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3.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F 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②F 2性状分离比 ③F 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 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③⑤D .①③

答案 D

解析 F 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F 2的性状分离比为3∶1,F 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4.某水稻品种茎秆的高矮是一对相对性状,对两个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 1进行测交,其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

A .0B .25%C.50%D.75%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F 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则测交实验表示为:Aa ×aa →Aa 、aa ,可见后代中杂合子占50%。

5.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 )

①性状的显、隐性 ②产生配子的比例 ③遗传因子组成 ④产生配子的数量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

C .②③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测交是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的杂交,因此测交是在已知显隐性前提下的杂交方式。 知识点三 假说—演绎法、分离定律

6.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做了三个实验,他发现问题阶段做的实验和验证假说阶段做的实验分别是( )

A .自交、杂交;测交B .测交、自交;杂交

C .杂交、自交;测交D .杂交、测交;自交

答案 C

解析 发现问题的阶段进行了杂交(得F 1) 和自交(得F 2) 实验,经过假设后,再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7.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 )

A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B .个案研究→综合比较→提出假说→归纳结论

C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观察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D .个案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归纳综合

答案 A

解析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首先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再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正确;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8.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 2的性状表现比为3∶1

B .F 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 .F 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

D .测交后代的比为1∶1

答案 B

解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F 1产生的配子比为1∶1,说明了生物体形成配子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造成的。 能力提升

9.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F 1×隐性类型→测F 1遗传因子组成

B .通过测定F 1的遗传因子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 .F 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F 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

D .测交时,与F 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答案 D

解析 测交必须是利用隐性纯合子与被检验对象杂交,目的是通过分析其后代以推知其遗传因子组成。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对象是F 1,其遗传因子组成决定了基因分离定律的正确与否。

10.豌豆的种子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结黄色种子与结绿色种子的豌豆杂交,子代个体性状表现及比例为黄色种子∶绿色种子=1∶1,子代结黄色种子的个体自交,其后代性状表现的比例是( )

A .1∶1B .1∶0

C .3∶1D .2∶1

答案 C

解析 假设黄色用A 代表,绿色用a 代表,由“结黄色种子与结绿色种子的豌豆杂交,子代个体性状表现及比例为黄色种子∶绿色种子=1∶1”知,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aa ,子代中结黄色种子的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为Aa ,其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黄色种子∶绿色种子=3∶1。

1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演绎”过程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 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 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的比接近1∶1

D .若F 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 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答案 C

解析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验证演绎推理的结论。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假说成立,则F 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分离,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接近1∶1的性状。

12.用黄色公鼠a 分别与黑色母鼠b 和c 交配,在几次产仔中,母鼠b 产仔为9黑6黄,母鼠c 产的仔全为黑色。那么亲本a 、b 、c 中为纯合子的是( )

A .b 和cB .a 和c

C .a 和bD .只有a

答案 B

解析 据黄色公鼠a ×黑色母鼠c →后代全为黑色可知,黄色为隐性性状,黑色为显性性状,黄色公鼠为隐性纯合子,黑色母鼠c 为显性纯合子。又据黑色母鼠b 与黄色公鼠a 交配,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可知b 为杂合子。

13.人的黑发对金黄色发为显性,一对黑发夫妇全为杂合子,他们的两个孩子中,其中一个为黑发,另外一个为金黄色发(不考虑两个孩子出生的先后) 的概率为( )

A .3/16 B .9/16

C .6/16 D .1/16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这对黑发夫妇的后代中,黑发的概率为3/4,金黄色发的概率为1/4,则两个孩子中,在不考虑孩子出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况下,一个是黑发,另外一个是金黄色发的概率为1/4×3/4+3/4×1/4=6/16。

14.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四组杂交实验结果(相关遗传因子用R 、r 表示) 。据表分析作答:

(1)根据组合______的结果能推断出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合________中的两亲本肯定都是纯合子。

(3)组合________的杂交方法称为测交。

(4)写出A 组合中两亲本的可能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圆粒 (2)B (3)D (4)RR×Rr 或RR ×RR

解析 (1)C组合中,圆粒×圆粒的后代出现了皱粒,即发生了性状分离,则亲代的圆粒个体为杂合子,圆粒为显性性状。(2)B组合:皱粒×皱粒,都为隐性性状,隐性性状的个体肯定为纯合子。(3)D组合中,圆粒与皱粒杂交,后代性状表现类型接近1∶1,则为测交。(4)A组合中两亲本均为圆粒,子代也为圆粒,则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 ×Rr 或RR ×RR 。

15.一头黑色母牛A 与一头黑色公牛B 交配,生出一头棕色的雌牛C(黑色与棕色由一对遗传因子B 、b 控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性状遗传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棕色牛C 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

(2)要想确定某头黑牛的遗传因子组成,遗传育种上常用________法。

(3)若A 牛与B 牛再交配繁殖,生出一头黑牛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黑色 bb (2)测交 (3)3/4

解析 (1)依题意,黑色母牛A 与黑色公牛B 交配生出棕色雌牛C ,如果棕色是显性,则其双亲(A和B) 都是隐性,A 和B 的后代不可能出现棕色,所以黑色是显性,棕色是隐性。(2)遗传学上确定某个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可采用测交法,若测交后代出现两种性状,则被检测个体一定是杂合子。(3)A牛、B 牛均为杂合子,则Bb ×Bb →3黑∶1棕,即生出黑牛的概率为3/4。 个性拓展

16.已知纯种的粳稻与糯稻杂交,F 1全为粳稻,粳稻中含有直链淀粉,遇碘呈蓝黑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 ;糯稻含支链淀粉,遇碘呈红褐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 。现有一批纯种粳稻和糯稻,以及一些碘液。请设计两种方案来验证分离定律。(实验过程中可自由取用必要的实验器材。遗传因子用M 和m 表示)

方案一:

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案一:

实验方法:采用测交法加以验证

实验步骤:(1)首先让纯合的粳稻与糯稻杂交,获取F 1杂合粳稻

(2)让F 1杂合粳稻与糯稻测交,观察后代性状分离现象

实验预期现象:测交后代出现两种不同表现类型,且比例为1∶1

实验结论:F 1中含有M 和m 遗传因子,这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最终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从而验证了分离定律

方案二:

实验方法:运用F 1花粉鉴定法

实验步骤:(1)首先让纯合的粳稻与糯稻杂交,获取F 1杂合粳稻

(2)F1开花时,取其一个成熟花药,挤出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预期现象:一半花粉呈蓝黑色,一半花粉呈红褐色

实验结论:F 1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所含的M 和m 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从而验证了分离定律

解析 验证分离定律可用测交法、杂交法,对于糯稻和粳稻还可采用花粉鉴定法。测交法应选用F 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据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判断;对于花粉鉴定法,主要根据F 1是否产生两种类型的花粉粒来判断。

第2课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Ⅱ)

[目标导读] 1. 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2. 结合教材P 7图1-6,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3. 归纳总结孟德尔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重难点击] 1.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2. 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3. 分离定律的内容。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过程

(2)特点

①P 具有相对性状。

②F 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

③F 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约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遗传图解如下)

(1)

(2)

(3)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课堂导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

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如何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孟德尔的假说呢?

探究点一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由于材料缺乏或微观效果不明显等而用替代实验材料设计的实验是模拟实验,我们可以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1.实验原理 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形成合子,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

2.实验装置 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甲、乙小桶内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3.实验过程

(1)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内放入两种彩球各个。甲桶中的D 小球与d 小球就分别代表含显性遗传因子和含隐性遗传因子的两种雌配子;乙桶中的D 小球与d 小球就分别代表含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两种雄配子。

(2)

(3)取后,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4)

4.实验分析

(1)

(2)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这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吗? 答案 不符合。自然界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3)在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并且摇匀使彩球混合均匀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为了使代表雌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

(4)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

问题?

答案 ①抓取小球时应随机抓取;②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③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④重复多次。

(5)理论上,实验结果应是:彩球组合DD ∶Dd ∶dd =1∶2∶1,但有位同学抓取4次,结果是DD ∶Dd =2∶2,这是不是说实验设计有问题?

答案 不是。DD ∶Dd ∶dd =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DD ∶Dd ∶dd =1∶2∶1的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归纳提炼

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选择的小球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抓摸时手感要相同,以免造成人为误差;盛放小球的容器最好采用小圆桶或圆柱形容器,不要采用方形容器,以便摇动小球时能充分混合。

(2)抓球时应该双手同时进行,而且要闭眼,以免造成人为误差。

(3)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 、d 的小球数量必须为1∶1,每次抓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其充分混合。每次抓出的两个小球统计后必须各自放回各自的小桶,以保证概率的准确。

(4)实验中会出现连续几次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抓取次数的增多,就会越接近理论值。 活学活用

1.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彩球大小、形状、质地、重量等要一致

B .每次抓彩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

C .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不必放回桶内,重复进行多次即可

D .抓彩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

答案 C

解析 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都要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保证桶内两种彩球数量相等,即模拟配子结合之前,产生的雌配子或雄配子数量相等。重复做50~100次,重复次数越多,越接近理论比例。

探究点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在验证假设前,对他的假设作了严密的逻辑演绎推理,然后再通过实施实验并统计比对了实验结果和演绎推理的结果,请阅读教材P 6~P 7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孟德尔进行演绎推理的起点是。

A .F 2出现高茎∶矮茎=3∶1

B .F 1产生了D ∶d =1∶1的配子

C .遗传因子控制性状,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D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演绎推理:基于上述起点,孟德尔进行了精彩的演绎推理。他认为若他的假设成立,则让杂种子一代和隐性纯合子杂交,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的种类和比例为高茎∶矮茎=1∶1。后来,这种杂交实验被称为测交。请阅读教材并完善下面的演绎推理图解:

3.实验实施

(1)实验方法:让F 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种类和比例。

(2)实验结果:F 1×矮茎豌豆→30高茎∶34矮茎。

(3)实验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F 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相等的配子。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用上述方法能证明F 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答案 因为隐性个体所产生的配子中的遗传因子为隐性,它不会影响F 1产生的配子中所含遗传因子的表达,所以测交后代决定于F 1所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根据测交后代就可反映出F 1产生配子的情况。

(2)结合上述信息判断是否可以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测定相关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答案 可以。

小贴士

归纳提炼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实验验证——测交法

(1)目的:用于验证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2)过程:F 1×隐性纯合子。

(3)结果:高茎∶矮茎=1∶1。

(4)结论:确定F 1遗传因子组成为Dd ,进而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活学活用

2.牦牛的毛色中,黑色对红色为显性,为了确定一头黑色母牛是否为纯合子,应选择交配的公牛是( )

A .黑色纯合子B .黑色杂合子

C .红色纯合子D .红色杂合子

答案 C

解析 选隐性类型即红色纯合子与黑色母牛交配,若后代全为黑色,则该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红色个体出现,则该个体为杂合子。

探究点三 假说—演绎法、分离定律

孟德尔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阅读教材P 7内容,尝试理解假说—演绎法和分离定律。

1.假说—演绎法

(1)“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2)下列内容属于假说的是①②③④,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是⑤。

①“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⑤F 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 =1∶1)

2.分离定律 由上述探究可将分离定律的本质归纳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归纳提炼

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1)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②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适用条件

①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③子二代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同。

④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⑤观察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活学活用

3.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为什么F 1只有显性性状,F 2又出现隐性性状?”属于孟德尔提出的问题之一

B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C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D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答案 B

解析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事实,是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不属于假说内容。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有人在两个小罐中分别放了10个、50个玻璃球。下列对他的这种做法的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会影响配子出现的概率,从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增大

B .两个罐中玻璃球数量不同,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C .玻璃球数量少的罐代表雄性生殖器官

D .玻璃球数量多的罐代表雄性生殖器官

答案 D

解析 对于代表两性生殖器官的小罐,只要其中的两种玻璃球数量相等,两种配子出现的概

率就相等,与玻璃球数量的多少无关。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都是雄性配子远多于雌性配子,所以代表雄性生殖器官的小罐中玻璃球的数量多于代表雌性生殖器官的小罐更符合实际情况。

2.孟德尔通过植物杂交实验,探索遗传规律,他采用了严格的科学方法,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

A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B .“测交实验和结果”——分析问题,寻找规律

C .“分离定律的本质”——发现问题,提出假说

D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答案 D

解析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是发现问题,获得数据;“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测交实验和结果”是验证假说;“分离定律的本质”是发现规律。

3.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分离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

B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单独存在的,不会相互融合

C .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单独存在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所以称分离定律

D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可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答案 D

解析 孟德尔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科学实验程序是:杂交实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假说) →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 →分离定律(结论) ,因此A 选项错误;根据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可以知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这些遗传因子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故B 选项错误;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所以C 选项错误,而D 选项正确。

4.有一种腿很短的鸡叫爬行鸡,在爬行鸡的遗传实验中得到下列结果:(遗传因子用A 或a 表示)

①爬行鸡×爬行鸡→2977只爬行鸡和995只正常鸡。

②爬行鸡×正常鸡→1676只爬行鸡和1661只正常鸡。

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第①组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子代爬行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正常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

(2)第②组后代中爬行鸡互相交配,在F 2中共得小鸡6000只,从理论上讲,有正常鸡________只,能稳定遗传的爬行鸡________只。

答案 (1)Aa×Aa AA 、Aa aa (2)1500 1500

解析 由杂交组合①可知:爬行鸡的短腿性状为显性性状,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正常鸡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第②组后代爬行鸡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Aa 与Aa 交配,正常鸡即aa 占后代的1/4,能稳定遗传的爬行鸡即AA 占后代的1/4。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取统计过的小球都要重新放回桶内,其原因是

( )

A .保证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

B .避免小球的丢失

C .小球可能再次使用

D .避免人为误差

答案 A

解析 小球重新放回,能保证每次抓取小球时,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小球) 。

2.有位同学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 .小桶内用球的大小代表显隐性,大球代表D ,小球代表d

B .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放在一边,全部抓完后再放回小桶重新开始

C .桶内两种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 、d 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

D .连续抓取了3次DD 组合,应舍去2次,只统计1次

答案 C

解析 ①选择的小球大小要一致,质地要统一,抓摸时手感要相同,以避免人为误差。②每次抓出的两个小球统计后必须各自放回各自的小桶,以保证概率的准确。③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D 、d 的小球数目必须为1∶1。④实验中会出现连续几次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抓取次数的增多,就会越接近理论值。

知识点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3.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F 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②F 2性状分离比 ③F 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 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 .①②B .③④

C .②③⑤D .①③

答案 D

解析 F 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F 2的性状分离比为3∶1,F 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4.某水稻品种茎秆的高矮是一对相对性状,对两个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 1进行测交,其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

A .0B .25%C.50%D.75%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F 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则测交实验表示为:Aa ×aa →Aa 、aa ,可见后代中杂合子占50%。

5.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 )

①性状的显、隐性 ②产生配子的比例 ③遗传因子组成 ④产生配子的数量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

C .②③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测交是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的杂交,因此测交是在已知显隐性前提下的杂交方式。 知识点三 假说—演绎法、分离定律

6.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做了三个实验,他发现问题阶段做的实验和验证假说阶段做的实验分别是( )

A .自交、杂交;测交B .测交、自交;杂交

C .杂交、自交;测交D .杂交、测交;自交

答案 C

解析 发现问题的阶段进行了杂交(得F 1) 和自交(得F 2) 实验,经过假设后,再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7.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 )

A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B .个案研究→综合比较→提出假说→归纳结论

C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观察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D .个案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归纳综合

答案 A

解析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首先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再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正确;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8.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 2的性状表现比为3∶1

B .F 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 .F 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

D .测交后代的比为1∶1

答案 B

解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F 1产生的配子比为1∶1,说明了生物体形成配子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造成的。 能力提升

9.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F 1×隐性类型→测F 1遗传因子组成

B .通过测定F 1的遗传因子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 .F 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F 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

D .测交时,与F 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答案 D

解析 测交必须是利用隐性纯合子与被检验对象杂交,目的是通过分析其后代以推知其遗传因子组成。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对象是F 1,其遗传因子组成决定了基因分离定律的正确与否。

10.豌豆的种子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结黄色种子与结绿色种子的豌豆杂交,子代个体性状表现及比例为黄色种子∶绿色种子=1∶1,子代结黄色种子的个体自交,其后代性状表现的比例是( )

A .1∶1B .1∶0

C .3∶1D .2∶1

答案 C

解析 假设黄色用A 代表,绿色用a 代表,由“结黄色种子与结绿色种子的豌豆杂交,子代个体性状表现及比例为黄色种子∶绿色种子=1∶1”知,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aa ,子代中结黄色种子的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为Aa ,其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黄色种子∶绿色种子=3∶1。

1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演绎”过程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 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 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的比接近1∶1

D .若F 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 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答案 C

解析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验证演绎推理的结论。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假说成立,则F 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分离,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接近1∶1的性状。

12.用黄色公鼠a 分别与黑色母鼠b 和c 交配,在几次产仔中,母鼠b 产仔为9黑6黄,母鼠c 产的仔全为黑色。那么亲本a 、b 、c 中为纯合子的是( )

A .b 和cB .a 和c

C .a 和bD .只有a

答案 B

解析 据黄色公鼠a ×黑色母鼠c →后代全为黑色可知,黄色为隐性性状,黑色为显性性状,黄色公鼠为隐性纯合子,黑色母鼠c 为显性纯合子。又据黑色母鼠b 与黄色公鼠a 交配,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可知b 为杂合子。

13.人的黑发对金黄色发为显性,一对黑发夫妇全为杂合子,他们的两个孩子中,其中一个为黑发,另外一个为金黄色发(不考虑两个孩子出生的先后) 的概率为( )

A .3/16 B .9/16

C .6/16 D .1/16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这对黑发夫妇的后代中,黑发的概率为3/4,金黄色发的概率为1/4,则两个孩子中,在不考虑孩子出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况下,一个是黑发,另外一个是金黄色发的概率为1/4×3/4+3/4×1/4=6/16。

14.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四组杂交实验结果(相关遗传因子用R 、r 表示) 。据表分析作答:

(1)根据组合______的结果能推断出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合________中的两亲本肯定都是纯合子。

(3)组合________的杂交方法称为测交。

(4)写出A 组合中两亲本的可能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圆粒 (2)B (3)D (4)RR×Rr 或RR ×RR

解析 (1)C组合中,圆粒×圆粒的后代出现了皱粒,即发生了性状分离,则亲代的圆粒个体为杂合子,圆粒为显性性状。(2)B组合:皱粒×皱粒,都为隐性性状,隐性性状的个体肯定为纯合子。(3)D组合中,圆粒与皱粒杂交,后代性状表现类型接近1∶1,则为测交。(4)A组合中两亲本均为圆粒,子代也为圆粒,则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 ×Rr 或RR ×RR 。

15.一头黑色母牛A 与一头黑色公牛B 交配,生出一头棕色的雌牛C(黑色与棕色由一对遗传因子B 、b 控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性状遗传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棕色牛C 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

(2)要想确定某头黑牛的遗传因子组成,遗传育种上常用________法。

(3)若A 牛与B 牛再交配繁殖,生出一头黑牛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1)黑色 bb (2)测交 (3)3/4

解析 (1)依题意,黑色母牛A 与黑色公牛B 交配生出棕色雌牛C ,如果棕色是显性,则其双亲(A和B) 都是隐性,A 和B 的后代不可能出现棕色,所以黑色是显性,棕色是隐性。(2)遗传学上确定某个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可采用测交法,若测交后代出现两种性状,则被检测个体一定是杂合子。(3)A牛、B 牛均为杂合子,则Bb ×Bb →3黑∶1棕,即生出黑牛的概率为3/4。 个性拓展

16.已知纯种的粳稻与糯稻杂交,F 1全为粳稻,粳稻中含有直链淀粉,遇碘呈蓝黑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 ;糯稻含支链淀粉,遇碘呈红褐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 。现有一批纯种粳稻和糯稻,以及一些碘液。请设计两种方案来验证分离定律。(实验过程中可自由取用必要的实验器材。遗传因子用M 和m 表示)

方案一:

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

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案一:

实验方法:采用测交法加以验证

实验步骤:(1)首先让纯合的粳稻与糯稻杂交,获取F 1杂合粳稻

(2)让F 1杂合粳稻与糯稻测交,观察后代性状分离现象

实验预期现象:测交后代出现两种不同表现类型,且比例为1∶1

实验结论:F 1中含有M 和m 遗传因子,这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最终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从而验证了分离定律

方案二:

实验方法:运用F 1花粉鉴定法

实验步骤:(1)首先让纯合的粳稻与糯稻杂交,获取F 1杂合粳稻

(2)F1开花时,取其一个成熟花药,挤出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预期现象:一半花粉呈蓝黑色,一半花粉呈红褐色

实验结论:F 1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所含的M 和m 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从而验证了分离定律

解析 验证分离定律可用测交法、杂交法,对于糯稻和粳稻还可采用花粉鉴定法。测交法应选用F 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据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判断;对于花粉鉴定法,主要根据F 1是否产生两种类型的花粉粒来判断。


相关内容

  • 高二生物教研计划
  • 垣曲中学2015-2016学年生物教研计划 高二生物组 一.教师基本情况 教研组长:张强 任课教师:孔令燕 姚艳海 高丽莉 吴彩红 李林 二.指导思想 在高二年级已经明确文理分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并且科目学习专注度相对提高.我们生物组教师要结合学情实际,在本学年内认真做好必修3和选修1教材 ...

  • 生物化学课程简介
  • <生物化学>课程简介 Biochemistry 一 课程编号:060304/060305 二.课程类型:必修 课程学时/学分:理论教学学时/学分:160/10:实践教学学时/学分:72/4.5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三.内容 ...

  • [中学生物教学论]实验教学大纲
  • 绵阳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 专业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实验教学大纲 课 程 名 称 课 程 性 质 中学生物学教 学论 课程 编号 英文名 称 Biology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High School 开课 学期 11416524 5 专业必 ...

  • 高一必修一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 生物高一上学期(选修1)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作好实验教学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现将本学年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 ...

  • 高二生物备课组计划
  • 来源:www.0s.net.cn 作者:日记 读后感 周记 时间:2014-01-25 14:48 WiseMedia 高二生物备课组计划 第一篇:高二生物备课组 为提高我校生物教学水平,贯彻执行教务处和教研室制定的各项措施和教改,特制订本学期高二生物备课组教学,主要任务是: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根 ...

  • 高三高考备考方案
  • 卓尼县藏族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备考方案 高三教学工作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责任重大.全体高三年级教师责无旁贷,要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以实干.真干.苦干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争取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高三年级是高 ...

  • 高三生物复习计划[1]6
  • 2011届高三生物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技巧.通过高三生物总复习,处理好教材,揭示单点知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三个层次的内涵及逻辑联系.把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 ...

  • 平湖中学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 平湖中学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一.生物学科课程建设的背景 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对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不断地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理念焕发出生机.作为这理念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活动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与实践. 深化课改的基本原则 ...

  • 高中生物教学计划
  •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年我担任高二(2.4)两个理科班以及(5.6.7)三个文科班的生物教学工作.本学期非常短,时间比较紧张,而本学期又面临着会考,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会考复习工作.文科班尽快结束必修二新授课程,理科班夯实基础完成选修三的学习内容,尽快着实会考复 ...

  • 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zfb
  • 高一地理(必修1)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年级 zfb 1****9008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