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古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分别开启了我国古代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作先河,两人并称“陶谢”。他们二人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对我国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他们二人的诗歌都对山水田园风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在内容上都是描写田园的风光,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身的情感。前人也对他们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两位作家作品的语言特点,思想倾向,以及由诗歌所反映的人生意境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 陶渊明 谢灵运 山水田园诗 比较

一、 陶谢诗歌语言比较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语言平淡,浑厚醇美,用极其简单明快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诗境,从而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朴素精炼的语言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乡村生活,都渲染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

萧统是最早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进行总结概括的诗人。“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亲。”1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自然、平淡、情真、古朴、意远”。对于“自然”这一点,古往今来有很多评价,例如苏轼有评论:“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2。这里所讲的意思是陶渊明的诗歌的语言都是最自然的、最朴实的,不经过刻意的修改雕刻的。黄庭坚也对陶渊明的诗做过评价,“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阔者则病其放。”3再比如朱熹的评论,“渊明诗所以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其二,诗歌语言平淡,主要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对田园风光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最原始的气息。杨万里有评价:“五言诗淡雅深长者,陶、柳。”朱熹讲:“渊明所说者老、庄,然辞却简古。”这里所说是指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都是日常用语,通俗易懂,没有艰深晦涩不易理解的词语。其三,情真。我们品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能够真切的感觉到他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元好问评价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即使是在田园山水诗中关于仕与隐的问题上,他也是用最真实的语言去描写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比如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其四,古朴。魏晋时期诗文一骈文为主,并且寄情山水与深奥的寓意,而陶渊明却放情田园,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最后是意远这一点,他的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是超越现实的,用语言去描绘自己理想中的境地。 ①(梁)萧统《陶渊明文集·序》,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13页。 ②孔凡礼点教《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92页。

③(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卷二十五,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65页。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特色可以概括为:清丽、新俊、奇秀。首先清丽主要是用他的诗歌语言能够摆脱当时诗风的弊端,形成清新自然的诗风。不用华丽的辞藻对诗歌进行堆砌。如汤惠休所讲:“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这里用芙蓉出水比喻谢灵运的诗,正是说明了他的诗歌清新自然的一面。其二,新俊。主要是指借助语言手段把外界的事物形象化、拟人化,使得这些景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同时在诗歌中他喜欢采用富有动感的动词。他的“新”受到历代很多文人的注意与评价,沈德潜说“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1这里所说的新俊主要是指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对景物的描写,对词语的运用方面清新可爱。其三,奇秀。这里的重点主要是“奇”,他的奇主要是深受屈原和汉赋的影响,在山水田园中,寻找奇山异水,通过对景物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呈现出的特点与风格与传统的山水田园诗迥然不同的。

二、 成长环境不同 作品体现不同的思想倾向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父为东晋初名臣陶侃,在当时军功显赫,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可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出生于没落的世族大家的背景,接受的儒家文化激励着他,早年的儒家用世思想影响着他,让他想用自己的知识、本领为百姓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再加上陶渊明生在东晋这样一个“儒”“道”相势均力敌的时期,受到儒和道的影响是必然的。现实的社会使的他的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内心的苦闷,只能放情于山水之中,耽溺于放任。这一时期道家的思想对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人生的低谷,人生不得志的时候,他选择了彻底的归隐,追求道家的“真”与“化”。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还旧居》)“乘化以归去”(《归去来兮辞并序》)。

从他一系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但是陶渊明从小所受的教育使得儒家思想在他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即使是隐居田园,我们依然能够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他对儒家入世的渴望,总的来说,在他的思想中,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即使是归隐田园,仍有一颗积极的入世的内心。现代的美学家李泽厚说:“即使是陶潜的道家精神,也仍然是建立在儒道互补的基础上,仍然与儒家精神交融在一起渗透在一起的。”所以说陶渊明作品中所反映的是一种“内儒外道”,儒道结合的精神倾向。

与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家庭地位在当时及其显赫的,祖籍陈郡阳夏,陈郡谢氏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望族。谢灵运的曾祖谢安是著名的宰相,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叔侄二人联手击败号称百万的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出身于这样一个闪耀着光环的神圣家族,家族的日常起居、审美情趣,以及祖辈的言传身教都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是我国古代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一,年少的时光大部分是在钱塘杜明师的道观中度过的,因此在思想上除了传统家族文化影响外,也受到道家的影响。十五岁时,返回都城,与同族弟子相处,游玩的过程中接触到佛理,这时佛学思想走进了他的思想之中。

东晋灭亡后,在新建的的王朝里,做为前朝遗臣,在新的政治集团中他饱受排挤与压抑,最后决定辞官而去。开始过着不问世事的闲散生活,游历名山大川,①(清)王夫子等《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32页

结交僧侣,纵情山水。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大部分都是描绘他所到之处的山水名胜。再加之谢灵运早年就和东晋名僧慧远法师结识,而且慧远法师一直希望谢能够成为他的弟子,所以在日常的交往中,谢灵运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仕途的不顺,使谢灵运只能把政治上的失意投放于山水之中,过着隐逸宁静的田园生活。他觉得对于归隐的生活有一种自然亲切的归属感,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选择远离世事的途径。一如诗歌《折杨柳行》中:

骚屑出穴风,挥霍见日雪。飕飕无久摇,皎皎几时洁。未觉泮春冰,已复谢秋节。

空对尺素迁,独视寸阴灭。否桑未易系,泰茅难重拔。桑茅迭生运,语默寄前哲。

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流逝的时光的感叹,对于往返于每一个季节易老的生命的无奈,同时也从中体悟到佛家所说的轮回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佛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谢灵运从一个名门望族出身的达官显贵,到最后成为一个隐士,为他取得最大成就的山水田园诗歌,同样也承载着他最虔诚的佛教信仰,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新局面,为后世的山水田园的创作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受到生活与成长环境的影响,陶渊明与谢灵运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也是呈现出不同的倾向的。陶渊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儒道相互渗透的思想倾向,而谢灵运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的是一种佛家的思想倾向。

三、 意境比较

陶渊明受传统诗歌影响比较大,在他的诗歌中的意象多是静态的。而谢灵运在创作时主要是抓住能够与自己心灵的内在情感相吻合的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动态的描绘形成动态的意境。

清代陶渊明的作品中所描写的静谧的意境自然的画面都是恬静美好的,是诗人的内心深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外在体现。我们读陶渊明的作品更能够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自然美的意境,而自然美是指自然自身展现出的形态和神韵。同时还有人们对这种自然属性本身的审美评价,他作品中的自然美的意境,主要体现的是诗人在作品中对自然美的主观感受,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词语间所营造的一种情景,交融的画面,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体现这种自然美,主要是深受老庄哲学及玄言诗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真实”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他描绘自然的最基本特征。而“自由”则是诗人人生追求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二者的存在,《归去来兮辞》是诗人看透官场的黑暗腐败之后把人生的追求投向大自然的一部作品,从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从官场辞退,回归老家,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喜微。”读到这里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和看到“童仆”的欢迎,“稚子”的候门的欢乐心情。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让诗人感受到了纯洁和质朴。

“三径就荒,松菊尤存”的庭院中令人感到无比的清爽与宁静,。于是他“携幼入室有酒盗樽,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

这里有小径,有美酒,有家人,诗人在这里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眼前一幅优美的自然意境,诗人内心无拘无束的自由心境,让我们看到了一幕恬美静穆的田园居家的画面,充满了一种平和宁静的感受和谐的氛围,李白曾用两句诗来赞美《归去来兮辞》的宁清淡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情怀产生的基础是陶渊明对自然的无限喜爱,使他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如此真实的自然界,所以才会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忘我之境,人与自然的全身心的融合,这就是道家所讲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诗中的境界都是淳朴的自然之境,无论如何的波澜壮阔,但总会归于淡然,构成一种中和之境。

从谢灵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描绘的的意境不是去刻意构造的,总的来说,他的意境是通过对当前事物的观察细致的描绘,对大自然景物的变化的感悟中创造出来的。他所创设的意境是在空寂中彰显生命力的境界,传达出的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在他眼中出现的景物,无论是生活在溪流边的小草,怒放在森林中的花朵,还是幽寂的竹林,展现出的都是纯净的,透露着原始的自然气息。例如在《登池上楼》中描绘的“初景”、“新阳”、“春草”、“鸣禽”,又如“清霄扬浮烟。 空林响法鼓” 1,“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2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诗人对生命力的歌颂。

在谢灵运的空寂的境界的构建中,对于山水景物的描写大部分都是他在游历时所见的,由景生情,情中含理,在对景物的观赏中作者体会最多的是“妙”字,作品中多“妙物”、“灵物”,如“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空寂的境界的创设是从物我的契合中感悟到的,情景结合,向我们展现出虚空、寂静的境界。

四、总结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上造诣极高的两位诗人,且都对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陶渊明是前代诗风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启了新一代的诗风。他们二人虽然经历不同,地位不同,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但是在感情的寄托上都找到了共同的情趣,二人都选择了游历山水,归隐田园,从而来来远离政治的纷争和黑暗的社会。

1. 黄节《谢康乐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9页

2. 黄节《谢康乐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页

参考文献

【1】(清)沈德潜选,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袁行霈.陶渊明,谢灵运诗歌艺术的比较[J],九江师专学报,1985.

【4】李华.陶渊明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白振奎.陶渊明、谢灵运诗歌艺术的比较[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设,2006.

【6】黄杰.谢康乐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古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分别开启了我国古代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作先河,两人并称“陶谢”。他们二人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对我国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他们二人的诗歌都对山水田园风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在内容上都是描写田园的风光,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身的情感。前人也对他们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两位作家作品的语言特点,思想倾向,以及由诗歌所反映的人生意境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 陶渊明 谢灵运 山水田园诗 比较

一、 陶谢诗歌语言比较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语言平淡,浑厚醇美,用极其简单明快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诗境,从而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朴素精炼的语言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乡村生活,都渲染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

萧统是最早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进行总结概括的诗人。“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亲。”1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自然、平淡、情真、古朴、意远”。对于“自然”这一点,古往今来有很多评价,例如苏轼有评论:“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2。这里所讲的意思是陶渊明的诗歌的语言都是最自然的、最朴实的,不经过刻意的修改雕刻的。黄庭坚也对陶渊明的诗做过评价,“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阔者则病其放。”3再比如朱熹的评论,“渊明诗所以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其二,诗歌语言平淡,主要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对田园风光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最原始的气息。杨万里有评价:“五言诗淡雅深长者,陶、柳。”朱熹讲:“渊明所说者老、庄,然辞却简古。”这里所说是指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都是日常用语,通俗易懂,没有艰深晦涩不易理解的词语。其三,情真。我们品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能够真切的感觉到他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元好问评价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即使是在田园山水诗中关于仕与隐的问题上,他也是用最真实的语言去描写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比如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其四,古朴。魏晋时期诗文一骈文为主,并且寄情山水与深奥的寓意,而陶渊明却放情田园,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最后是意远这一点,他的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是超越现实的,用语言去描绘自己理想中的境地。 ①(梁)萧统《陶渊明文集·序》,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13页。 ②孔凡礼点教《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92页。

③(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卷二十五,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65页。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特色可以概括为:清丽、新俊、奇秀。首先清丽主要是用他的诗歌语言能够摆脱当时诗风的弊端,形成清新自然的诗风。不用华丽的辞藻对诗歌进行堆砌。如汤惠休所讲:“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这里用芙蓉出水比喻谢灵运的诗,正是说明了他的诗歌清新自然的一面。其二,新俊。主要是指借助语言手段把外界的事物形象化、拟人化,使得这些景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同时在诗歌中他喜欢采用富有动感的动词。他的“新”受到历代很多文人的注意与评价,沈德潜说“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1这里所说的新俊主要是指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对景物的描写,对词语的运用方面清新可爱。其三,奇秀。这里的重点主要是“奇”,他的奇主要是深受屈原和汉赋的影响,在山水田园中,寻找奇山异水,通过对景物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呈现出的特点与风格与传统的山水田园诗迥然不同的。

二、 成长环境不同 作品体现不同的思想倾向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父为东晋初名臣陶侃,在当时军功显赫,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可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出生于没落的世族大家的背景,接受的儒家文化激励着他,早年的儒家用世思想影响着他,让他想用自己的知识、本领为百姓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再加上陶渊明生在东晋这样一个“儒”“道”相势均力敌的时期,受到儒和道的影响是必然的。现实的社会使的他的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内心的苦闷,只能放情于山水之中,耽溺于放任。这一时期道家的思想对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人生的低谷,人生不得志的时候,他选择了彻底的归隐,追求道家的“真”与“化”。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还旧居》)“乘化以归去”(《归去来兮辞并序》)。

从他一系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但是陶渊明从小所受的教育使得儒家思想在他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即使是隐居田园,我们依然能够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他对儒家入世的渴望,总的来说,在他的思想中,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即使是归隐田园,仍有一颗积极的入世的内心。现代的美学家李泽厚说:“即使是陶潜的道家精神,也仍然是建立在儒道互补的基础上,仍然与儒家精神交融在一起渗透在一起的。”所以说陶渊明作品中所反映的是一种“内儒外道”,儒道结合的精神倾向。

与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家庭地位在当时及其显赫的,祖籍陈郡阳夏,陈郡谢氏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望族。谢灵运的曾祖谢安是著名的宰相,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叔侄二人联手击败号称百万的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出身于这样一个闪耀着光环的神圣家族,家族的日常起居、审美情趣,以及祖辈的言传身教都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是我国古代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一,年少的时光大部分是在钱塘杜明师的道观中度过的,因此在思想上除了传统家族文化影响外,也受到道家的影响。十五岁时,返回都城,与同族弟子相处,游玩的过程中接触到佛理,这时佛学思想走进了他的思想之中。

东晋灭亡后,在新建的的王朝里,做为前朝遗臣,在新的政治集团中他饱受排挤与压抑,最后决定辞官而去。开始过着不问世事的闲散生活,游历名山大川,①(清)王夫子等《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32页

结交僧侣,纵情山水。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大部分都是描绘他所到之处的山水名胜。再加之谢灵运早年就和东晋名僧慧远法师结识,而且慧远法师一直希望谢能够成为他的弟子,所以在日常的交往中,谢灵运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仕途的不顺,使谢灵运只能把政治上的失意投放于山水之中,过着隐逸宁静的田园生活。他觉得对于归隐的生活有一种自然亲切的归属感,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选择远离世事的途径。一如诗歌《折杨柳行》中:

骚屑出穴风,挥霍见日雪。飕飕无久摇,皎皎几时洁。未觉泮春冰,已复谢秋节。

空对尺素迁,独视寸阴灭。否桑未易系,泰茅难重拔。桑茅迭生运,语默寄前哲。

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流逝的时光的感叹,对于往返于每一个季节易老的生命的无奈,同时也从中体悟到佛家所说的轮回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佛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谢灵运从一个名门望族出身的达官显贵,到最后成为一个隐士,为他取得最大成就的山水田园诗歌,同样也承载着他最虔诚的佛教信仰,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新局面,为后世的山水田园的创作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受到生活与成长环境的影响,陶渊明与谢灵运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也是呈现出不同的倾向的。陶渊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儒道相互渗透的思想倾向,而谢灵运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的是一种佛家的思想倾向。

三、 意境比较

陶渊明受传统诗歌影响比较大,在他的诗歌中的意象多是静态的。而谢灵运在创作时主要是抓住能够与自己心灵的内在情感相吻合的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动态的描绘形成动态的意境。

清代陶渊明的作品中所描写的静谧的意境自然的画面都是恬静美好的,是诗人的内心深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外在体现。我们读陶渊明的作品更能够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自然美的意境,而自然美是指自然自身展现出的形态和神韵。同时还有人们对这种自然属性本身的审美评价,他作品中的自然美的意境,主要体现的是诗人在作品中对自然美的主观感受,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词语间所营造的一种情景,交融的画面,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体现这种自然美,主要是深受老庄哲学及玄言诗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真实”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他描绘自然的最基本特征。而“自由”则是诗人人生追求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二者的存在,《归去来兮辞》是诗人看透官场的黑暗腐败之后把人生的追求投向大自然的一部作品,从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从官场辞退,回归老家,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喜微。”读到这里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和看到“童仆”的欢迎,“稚子”的候门的欢乐心情。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让诗人感受到了纯洁和质朴。

“三径就荒,松菊尤存”的庭院中令人感到无比的清爽与宁静,。于是他“携幼入室有酒盗樽,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以易安”

这里有小径,有美酒,有家人,诗人在这里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眼前一幅优美的自然意境,诗人内心无拘无束的自由心境,让我们看到了一幕恬美静穆的田园居家的画面,充满了一种平和宁静的感受和谐的氛围,李白曾用两句诗来赞美《归去来兮辞》的宁清淡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情怀产生的基础是陶渊明对自然的无限喜爱,使他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如此真实的自然界,所以才会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忘我之境,人与自然的全身心的融合,这就是道家所讲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诗中的境界都是淳朴的自然之境,无论如何的波澜壮阔,但总会归于淡然,构成一种中和之境。

从谢灵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描绘的的意境不是去刻意构造的,总的来说,他的意境是通过对当前事物的观察细致的描绘,对大自然景物的变化的感悟中创造出来的。他所创设的意境是在空寂中彰显生命力的境界,传达出的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在他眼中出现的景物,无论是生活在溪流边的小草,怒放在森林中的花朵,还是幽寂的竹林,展现出的都是纯净的,透露着原始的自然气息。例如在《登池上楼》中描绘的“初景”、“新阳”、“春草”、“鸣禽”,又如“清霄扬浮烟。 空林响法鼓” 1,“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2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诗人对生命力的歌颂。

在谢灵运的空寂的境界的构建中,对于山水景物的描写大部分都是他在游历时所见的,由景生情,情中含理,在对景物的观赏中作者体会最多的是“妙”字,作品中多“妙物”、“灵物”,如“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空寂的境界的创设是从物我的契合中感悟到的,情景结合,向我们展现出虚空、寂静的境界。

四、总结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上造诣极高的两位诗人,且都对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陶渊明是前代诗风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启了新一代的诗风。他们二人虽然经历不同,地位不同,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但是在感情的寄托上都找到了共同的情趣,二人都选择了游历山水,归隐田园,从而来来远离政治的纷争和黑暗的社会。

1. 黄节《谢康乐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9页

2. 黄节《谢康乐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页

参考文献

【1】(清)沈德潜选,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袁行霈.陶渊明,谢灵运诗歌艺术的比较[J],九江师专学报,1985.

【4】李华.陶渊明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白振奎.陶渊明、谢灵运诗歌艺术的比较[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设,2006.

【6】黄杰.谢康乐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相关内容

  •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
  • 第4卷第4期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Vol.4 No.42002年10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Oct. 2002 ÃϺÆȻֹØϵ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 人文学院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 ...

  •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 江西社会科学!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姚桂招 易 宁 姚耀飞 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王维与华兹华斯都是田园诗人的著名代表,都主张以田舍园林风光和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田园的生活和恬淡的心境,但两位诗人诗歌作品的风格却相异,王维的诗受佛教的影响,"静"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 ...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参考题目-汉语的借词
  • 一、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 ...

  • 试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 ! 总第$*期巢湖学院学报 +&,-./)&012/&2,3&))445,%&'#'(&)'$'! 64.4-/)74-8/)%&'$* !大学生论坛! 编者按:发表在这里的一篇文章是我校中文系! 我们并不指望用一学期的时间就能让所有的同学都能 ...

  • 沉郁悲怆简淡古朴陆游诗艺术风格论
  • 2001年8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ug.2001 筮2Z鲞筮三塑 』掣塑!丛!婴壁垒堑避鲢坠丝!堕血亟丛!i幽丛笪(璺堕鲨墅婴!墅2 3塑:至Z№:三 沉郁悲怆简淡古朴: --陆游诗艺术风格论 于东新 (内蒙古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要]陆游是我国古代诗歌史 ...

  • 陶渊明田园诗的产生与其生活体验
  • 文化博览 陶渊明田园滓的产生与其生活7本验 田淑霞 (七台河职业学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霭,宇暖微霄.有风白南,翼彼新苗"('时运>).写IIJ村的早晨,晨雾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 ...

  • 选读课读后感唐诗三百首论文
  • 唐诗三百首 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可以满足我们认识历史的需要.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所反映的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给人民造成的疾苦,比历史学家的叙述要生动感人得多.同时古典诗词中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古典诗词 ...

  •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 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一.外国文学方向 1.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 2.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 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 4.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 5.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 6.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