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的独特办学理念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8-0215-01  摘要:在20世纪麻省理工学院依靠着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定位以及实行符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塑造了独特的学院风格和文化。虽然实用性、有用性、并且以市场为导向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特征,但更强调在更广泛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工科教育形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育才观。本文主要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的简要介绍,探究麻省理工学院在众多美国工科院校中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麻省理工学院 科研 工程教育  一、麻省理工学院简介  在1861年,马萨诸塞州批准成立了“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自然历史协会”,这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雏形。办学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在美国经济大萧条过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改革“重塑了学院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建立领导地位的信心”,更幸运的是,在二战前夕,通过吸引优秀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正确策略,极大地充实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师资队伍,这些美国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从事着与国防有关的研究项目,所带来的成功为麻省理工学院赢来了广泛的学术声誉。麻省理工学院因二战期间参与军事研究,学院内部建设也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在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广泛参与军工企业,顶尖的师资以及政府的巨额投入,推动麻省理工学院向一所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迈进。  今天的麻省理工学院是全球知名的一流高等教育学府,包含六个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和保健科学与管理学院。其拥有34个系和多个交叉学科中心、实验室和项目研究中心,超越了传统的系别界限,为跨学科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麻省理工学院的独特办学理念  (一)正确的工程教育思想和策略  工程教育的思想早在麻省理工建校时期就已经受到了重视,这是工程教育计划的开始,后来成为了MIT的基本准则之一,并且关键的是这种工程教育思想并没有把工与理相分离,在创办者威廉·巴顿·罗杰斯看来,工程教育思想应该建立在更加广泛的科学知识背景之上。  随着麻省理工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工程教育思想越发凸显了自身的特色。表现在:一是强调科学真理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强调基础科学的作用。这种思想为麻省理工学院日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的发展对具有基础科学、数学和熟练掌握基本工程原理的人才需求增长日益明显,这与传统的技术所需球的实用人才不相同,麻省理工学院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显示出自身的优势,突破传统工程教育的樊笼,在教学方面重视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授。三是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广泛吸纳人才包括本校毕业生加入到麻省理工的教师队伍之中,著名的有建筑师瓦尔、毕业生理查德、克劳斯等等。麻省理工学院对学校自身的工程教育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又不失自身特色。  (二)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并重  刘易斯报告的出台是麻省理工学院对于重视人文科学的一大例证,通过对学校的教育政策、方法和目标进行为其两年的努力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报告主要论述了科学和人文科学二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者的紧密联系、共同发展有利于整个大学的长期规划。当时的吉利安校长根据刘易斯报告的建议,建立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研究学院,把人文社会科学提高到与工程同等的地位。这时候人文和社会研究学院的主要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科学、语言学等,并建立了斯隆管理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文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如今,麻省理工学院中的人文学科质量在美国大学中排名并不亚于一些综合大学,其中语言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和哲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全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排名中位居前列。  (三)注重与工业之间建立密切联系  建院初期,学院的定位是以满足职业需要为目的的工程技术学院,最初目的是训练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教学和管理与工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麻省理工学院独特的学院文化。实用性、有用性、并且以市场为导向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特征。  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麻省理工学院董事会通过了一份技术计划,主要是为建立与工业更紧密的联系。1930年,工业合作和研究部在大学领导者的重视下,重新焕发生机,加强了学院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工业合作和研究部成为了工业需求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机构。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创“工业联合项目”,目的是加强大学和工业之间的联系。之后麻省理工学院和工业界一直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工业界管理人士供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或其辖下的委员会;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人员为工业界担任顾问;并且麻省理工学院通过与工业之间的联系教育学生为其日后职业做出规划。此外麻省理工学院重视新的科研成果的应用,并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为学校创造了经费来源。  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为我国的大学尤其是工科性高等院校具有借鉴意义。也引发了对如下问题的反思:科研的职能在大学中应如何定位?作为高等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否该提到与理工科并重的位置?如何在社会服务职能与大学的基本职能之间保持弹性互动?尤其是当社会服务职能已成为继教学和科研职能之后的一大重要任务时,大学如何实现社会服务的职能?我们应从这些知名大学的独特办学理念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l  [2]l  [3]l  [4]l  [6]王海芳等.麻省理工学院对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发展启示[J].科技信息,2007.04  [7]曾晓萱.MIT的奠基者——W.B.罗杰斯及其工程教育思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02  [8]曹兆敏等.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经验及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01  [9]胡沛泉.麻省理工学院由工学院转化为理工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J].高等教育研究,1985.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8-0215-01  摘要:在20世纪麻省理工学院依靠着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定位以及实行符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塑造了独特的学院风格和文化。虽然实用性、有用性、并且以市场为导向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特征,但更强调在更广泛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工科教育形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育才观。本文主要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的简要介绍,探究麻省理工学院在众多美国工科院校中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麻省理工学院 科研 工程教育  一、麻省理工学院简介  在1861年,马萨诸塞州批准成立了“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自然历史协会”,这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雏形。办学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在美国经济大萧条过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改革“重塑了学院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建立领导地位的信心”,更幸运的是,在二战前夕,通过吸引优秀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正确策略,极大地充实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师资队伍,这些美国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从事着与国防有关的研究项目,所带来的成功为麻省理工学院赢来了广泛的学术声誉。麻省理工学院因二战期间参与军事研究,学院内部建设也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在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广泛参与军工企业,顶尖的师资以及政府的巨额投入,推动麻省理工学院向一所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迈进。  今天的麻省理工学院是全球知名的一流高等教育学府,包含六个学院——工学院、理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和保健科学与管理学院。其拥有34个系和多个交叉学科中心、实验室和项目研究中心,超越了传统的系别界限,为跨学科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麻省理工学院的独特办学理念  (一)正确的工程教育思想和策略  工程教育的思想早在麻省理工建校时期就已经受到了重视,这是工程教育计划的开始,后来成为了MIT的基本准则之一,并且关键的是这种工程教育思想并没有把工与理相分离,在创办者威廉·巴顿·罗杰斯看来,工程教育思想应该建立在更加广泛的科学知识背景之上。  随着麻省理工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工程教育思想越发凸显了自身的特色。表现在:一是强调科学真理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强调基础科学的作用。这种思想为麻省理工学院日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的发展对具有基础科学、数学和熟练掌握基本工程原理的人才需求增长日益明显,这与传统的技术所需球的实用人才不相同,麻省理工学院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显示出自身的优势,突破传统工程教育的樊笼,在教学方面重视基础科学知识的传授。三是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广泛吸纳人才包括本校毕业生加入到麻省理工的教师队伍之中,著名的有建筑师瓦尔、毕业生理查德、克劳斯等等。麻省理工学院对学校自身的工程教育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又不失自身特色。  (二)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并重  刘易斯报告的出台是麻省理工学院对于重视人文科学的一大例证,通过对学校的教育政策、方法和目标进行为其两年的努力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报告主要论述了科学和人文科学二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者的紧密联系、共同发展有利于整个大学的长期规划。当时的吉利安校长根据刘易斯报告的建议,建立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研究学院,把人文社会科学提高到与工程同等的地位。这时候人文和社会研究学院的主要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科学、语言学等,并建立了斯隆管理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文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如今,麻省理工学院中的人文学科质量在美国大学中排名并不亚于一些综合大学,其中语言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和哲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全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排名中位居前列。  (三)注重与工业之间建立密切联系  建院初期,学院的定位是以满足职业需要为目的的工程技术学院,最初目的是训练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教学和管理与工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麻省理工学院独特的学院文化。实用性、有用性、并且以市场为导向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特征。  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麻省理工学院董事会通过了一份技术计划,主要是为建立与工业更紧密的联系。1930年,工业合作和研究部在大学领导者的重视下,重新焕发生机,加强了学院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工业合作和研究部成为了工业需求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机构。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创“工业联合项目”,目的是加强大学和工业之间的联系。之后麻省理工学院和工业界一直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工业界管理人士供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或其辖下的委员会;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人员为工业界担任顾问;并且麻省理工学院通过与工业之间的联系教育学生为其日后职业做出规划。此外麻省理工学院重视新的科研成果的应用,并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为学校创造了经费来源。  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为我国的大学尤其是工科性高等院校具有借鉴意义。也引发了对如下问题的反思:科研的职能在大学中应如何定位?作为高等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否该提到与理工科并重的位置?如何在社会服务职能与大学的基本职能之间保持弹性互动?尤其是当社会服务职能已成为继教学和科研职能之后的一大重要任务时,大学如何实现社会服务的职能?我们应从这些知名大学的独特办学理念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l  [2]l  [3]l  [4]l  [6]王海芳等.麻省理工学院对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发展启示[J].科技信息,2007.04  [7]曾晓萱.MIT的奠基者——W.B.罗杰斯及其工程教育思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02  [8]曹兆敏等.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经验及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01  [9]胡沛泉.麻省理工学院由工学院转化为理工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J].高等教育研究,1985.03


相关内容

  • 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方案
  • 上海师范大学校园创意文化产品设计策划案 目录 一. 当前高校纪念品开发普遍存在的误区 .................................... 2 二. 上海师范大学纪念品的竞争压力 ........................................... 4 三. 上 ...

  •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探析_李燕
  • 科技探索争鸣·· 科技视界 职校科技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探析 李燕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国北京100070) [摘要]职业教育对于当前经济发展的起着重大作用,对其现状的研究显得格外必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发展道路,必须改变办学理念,走&quo ...

  •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探析_杨莹
  • 2012年第5期总第115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No.5. 2012Sum 115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探析 杨 莹 (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在强化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 ...

  •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
  • 中国高教研究 2008年第5期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 方光罗 摘 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专 业设置,切实按照市场导向原则.为地方经济服务原则.科学规划原则.特色性原则.集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

  • 关于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
  •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出发,简要考察了世界及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并对目前高教理论界对大学理念的探讨作了归纳与总结.最后,作者提出研究大学理念应该把握全球的视野.发展的视野.多元的视野.[摘要题]高教史研究[关键词]大学/大学理念/高等教育理念理念,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往往具有不同的 ...

  •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探析
  •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探析 作者:王青 摘 要 通过阐述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解,指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本,确定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强调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巧妙运用网络,充分利用资源,关注学生心理动态,追踪已就业学生以发现就业方面的工作问题,加强少 ...

  • 中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探析
  • 中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探析 韩延明孙传宏 摘要中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推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以下问题是大 学生素质教育应探讨的基本问题: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涵义;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重心; 三.大学生素质的综合化;四.科学人文主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观等.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我们 ...

  • 大学生态文化建设探析
  • 摘要:走进21世纪的人类,一方面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福祉,一方面又经受着高度精神文化矛盾的考验.生态的破坏,人文精神的衰退,文化关系的失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的阴影投射到大学校园里,大学不再是一片净土,组织失调.学术品格变质.创造力匮乏.道德约束松弛等文化失衡现象正在消解着大学的 ...

  • 主题酒店发展模式探析
  •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3年7月 主题酒店发展模式探析 牛阮霞 何 砚 佟立洲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唐山,063000) 摘 要:主题酒店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其拥有独特的建筑设计.特色化的服务方式,在国内一推出便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目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主题酒店的建立及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