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共性中的异性赏析

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共性中的异性举例

摘要:

本文对华兹华斯和王维的诗歌和写作背景进行了比较,并从对比技巧,人与自然关系的写作构架,自然恬静的主题几个方面举例分析,总结出两人诗歌共性特点中存在的几点不同。

关键词:

王维、华兹华斯、诗歌

正文:

在中国诗歌文学中,王维(701-761)无疑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山水诗“常能揭示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也表现山水的雄伟体魄”1,又因为潜心钻研禅宗,其诗歌始终常常有弄弄的禅意,他又被称为“诗佛”。无独有偶,在英美诗坛,也有这样一位善写自然风光的诗人,他就是湖畔派的代表人物,“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两位伟大的诗人“生活经历相似,所写文章题材趋同,意象选择均十分鲜明,语言又都提倡简洁洗练”,因而常常被人归为同一类作家2。然而,由于个人因素,时空背景和文化设定的不同,两人在共性之下也有许多不同,值得读者仔细品读与分析。

一、技巧的不同:以对比为例

从写作技巧来看,王维的诗和华兹华斯的诗有很多共同之处。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王维诗作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华兹华斯也是一样,他们都善于在诗中添加很多属于自然的意象,并运用对比手法,来构建一幅幅自然风景图。只不过,王维多在“画作”之中运用意象之间个体与个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的差异进行不露声色的对比,而华兹华斯则多进行超脱“画作”自身时空局限的直接对比,可谓各具特色。

比如华兹华斯在The Daffodils 的第二诗节开头写道“Continuous as the stars 1

2 李卓芪:《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2期 此处关于王维与华兹华斯的共性特点,参考了张国胜《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的共性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卷第4期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在这里,华兹华斯运用奇幻的想象,直接将怒放的水仙比作银河上闪闪发光的星星,突出了水仙这一意象“漫山遍野、鲜亮明快”的特点,点亮了华兹华斯的内心;同是写花,王维却在《辛夷坞》中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开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看似仅仅描写了芙蓉花一种意象,却也在深处蕴含着多重对比:如芙蓉花自身先开后落一繁盛一萧条的对比,芙蓉花自身生命的律动与涧户永恒的寂静的对比。3王维和华兹华斯虽然都用对比丰富了花这一意象的内容,手法却一直接一含蓄,一天马行空一就地取材,还是有一定不同的。

除了The Daffodils,星星这一意象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并不少见。比如,在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中,他把女主人公比作夜空中最亮的星(“---- Fair as star, when only one /is shining in the sky.”)而在王维的诗中,很少见到星星的意象,最多只能见到“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明月松间照”(《山居秋暝》)等日月意象的出现。其实,这也与对比技巧的运用有关。华兹华斯在选取意象的时候,刻意仰视天空,从极高极远之处选取对比意象,挖掘意象间的共性,给人以开阔,淋漓之感;而王维仅仅平视周围,取松间月光、河边落日等意象,强调与景物周围其他意象构成一幅山水画,从而在和谐的中寻找意象的动静、远近的不同,从而进行对比,给人和谐又不同的独特美感。

二、构架的不同: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例

虽然和自然相对,但是人的自身活动也是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主题之一。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便成了山水田园诗歌重要的创作构架。在这方面,王维和华兹华斯虽然都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存在的关系,但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一构架的方法却有所不同。

“华兹华斯把自然作为投射自身激情和生命本质的对象,始终以人情和人性的眼光看待世界,极力培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助互爱的精神。”4华兹华斯极力把人融入田园山水中,实现一种人和自然和谐互通,统一整体的诗歌构架。这一点在他的组诗Lucy Poems里面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在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中,华兹华斯将诗中女主角的生命融入到自然中。“No motion has 3 此处关于《辛夷坞》的分析,参考了刘德重等:《唐诗鉴赏辞典》第181,18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4 李艳:《漫谈王维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卷

she now, 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urse,/ With rocks and stones and trees.”女主角虽然离开了诗人,可她的生命却和自然一起,和岩石草木一起,长留在诗人心中。在这里,华兹华斯运用“with”一词,将女主角和山水景色,将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联系起来,更加体现了华兹华斯对女主角对自然的爱慕惋惜之情。在I Traveled Among Unknown Men中,华兹华斯也运用了相同的手法,在最后一个诗节,他写道“The mornings showed, thy nights concealed,/ The bowers where Lucy played;/ And thine too is the last green field/ That Lucy’s eyes surveyed.”运用两组从句,将Lucy和大如天地日夜,小如绿树繁花紧密联系。在The Daffodils中,华兹华斯更是直接将自己比作自然中的流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完全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华兹华斯诗歌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构架。

而王维虽然也讴歌自然,亲近自然,但是在他的诗歌构架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在他的诗中,只有少量诗歌(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将人物融入景色。更多的时候,人要么就是在自然风景画之外观察山水全局,要么就是在自然中静心感受自然,感悟佛理,达到物我相隔,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一点是与华兹华斯的诗歌截然不同的。如,在《归嵩山作》中,他写道:“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在颔联中,王维虽然移情给流水、暮禽,但这些意象还是与作者平行移动的。也就是说,作者虽然对嵩山景色感触很深,但还是将周围的风景意象与自己相隔开,用一种画家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山水风光。而在《竹里馆》中,作者身处广阔的自然风物当中,但还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的诗歌架构中,作者处在自然山水的中心,看似身处自然中,实则是沉浸在自身世界里弹琴、悟禅,只有月光撒到琴上,作者才感受到自然的存在。由此也可见王维诗歌中物我相隔,物我两忘的独特境界。

不过,分隔与联系永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结构上的分隔,并不代表主题内容上的切断。结构上的融合,也不代表将人与自然混为一谈。在《竹里馆》中读者明显能感觉到王维对静谧自然的欣喜满足,在华兹华斯的Lucy Poems中,读者也能明显感受到超脱于自然的Lucy的矜持美丽的动人形象。这些感觉都是来

源于结构上的同或不同,却又脱胎与结构的同或不同,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三、主题的不同:以自然的恬静为例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两人在主题上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歌颂自然山水的美好恬静,都强独处过程中的情感和品德的提升。如华兹华斯在The Daffodils的最后几句“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水仙花丛中独自徜徉的喜爱;同样地,王维在《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也表达了在自然山水中恬然自适的主题。然而,两者追求的恬然自适,徜徉山水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并不相同。

这种不同来源于两人的写作背景的差异。两人的信仰背景,时代背景,身份财富地位都有着显著的不同。王维出生于盛唐时期的官僚地主家庭,个人又天资聪慧,二十一岁便考中进士,仕途上顺风顺水,官至尚书右丞,一直过着优越富足的生活,到后来,由于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他自主选择回归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歌咏的自然之地:终南别业,便是他在京城郊外购置的房产。此外,王维受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修习佛法,获得了很高的修养。而再看威廉·华兹华斯,自幼父母双亡,剑桥毕业后便开始了游历生涯。对法国大革命怀着无限敬仰的他却在法国看到了革命血腥残忍的另一面,顿感无所适从的他的思想发生剧变,从此租住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湖畔地区。5迫于生计,他还不得不为保皇党人奔走呼号。此外,华兹华斯受到资产阶级泛神思想和卢梭“回到自然”的思想影响,向往一种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不具有的平等博爱,而大自然就成了华兹华斯寄托自由理想的所在。6

由此可见,虽然两者都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可二者的目的和想法却是截然不同的。王维处在社会的上层,又是主动开始半官半隐的生活,对自然有一种更加超脱世俗的纯粹的理解与享受,佛教的独特智慧让王维能以一种禅意的心态面对大自然,在恬静的大自然中获得感悟提升,获得心灵的宁静与佛理的启迪。而华兹华斯处在社会的中下层,受到种种打击后便在自然中寻求慰藉,在大自然5 此处关于华兹华斯的生平,参考了杨金才,于建华《英美诗歌:作品与评论》第29页,上海外语教育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6 此处关于华兹华斯的思想,参考了李艳:《漫谈王维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卷

中找寻一份抵抗现实的宁静与祥和。可见,虽都是写自然的恬静,但王维和华兹华斯的理解各有不同。

综上所述,两人虽然在诗歌题材、技巧、结构、主题等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生活的时代、国家的不同以及中外诗歌文化的差异,两者在共性之中也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增加了诗歌的差异性和艺术美,也让读者折服于两人山水田园抒情诗的伟大成就中。

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共性中的异性举例

摘要:

本文对华兹华斯和王维的诗歌和写作背景进行了比较,并从对比技巧,人与自然关系的写作构架,自然恬静的主题几个方面举例分析,总结出两人诗歌共性特点中存在的几点不同。

关键词:

王维、华兹华斯、诗歌

正文:

在中国诗歌文学中,王维(701-761)无疑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山水诗“常能揭示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也表现山水的雄伟体魄”1,又因为潜心钻研禅宗,其诗歌始终常常有弄弄的禅意,他又被称为“诗佛”。无独有偶,在英美诗坛,也有这样一位善写自然风光的诗人,他就是湖畔派的代表人物,“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两位伟大的诗人“生活经历相似,所写文章题材趋同,意象选择均十分鲜明,语言又都提倡简洁洗练”,因而常常被人归为同一类作家2。然而,由于个人因素,时空背景和文化设定的不同,两人在共性之下也有许多不同,值得读者仔细品读与分析。

一、技巧的不同:以对比为例

从写作技巧来看,王维的诗和华兹华斯的诗有很多共同之处。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王维诗作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华兹华斯也是一样,他们都善于在诗中添加很多属于自然的意象,并运用对比手法,来构建一幅幅自然风景图。只不过,王维多在“画作”之中运用意象之间个体与个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的差异进行不露声色的对比,而华兹华斯则多进行超脱“画作”自身时空局限的直接对比,可谓各具特色。

比如华兹华斯在The Daffodils 的第二诗节开头写道“Continuous as the stars 1

2 李卓芪:《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2期 此处关于王维与华兹华斯的共性特点,参考了张国胜《王维与华兹华斯诗歌的共性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卷第4期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在这里,华兹华斯运用奇幻的想象,直接将怒放的水仙比作银河上闪闪发光的星星,突出了水仙这一意象“漫山遍野、鲜亮明快”的特点,点亮了华兹华斯的内心;同是写花,王维却在《辛夷坞》中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开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看似仅仅描写了芙蓉花一种意象,却也在深处蕴含着多重对比:如芙蓉花自身先开后落一繁盛一萧条的对比,芙蓉花自身生命的律动与涧户永恒的寂静的对比。3王维和华兹华斯虽然都用对比丰富了花这一意象的内容,手法却一直接一含蓄,一天马行空一就地取材,还是有一定不同的。

除了The Daffodils,星星这一意象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并不少见。比如,在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中,他把女主人公比作夜空中最亮的星(“---- Fair as star, when only one /is shining in the sky.”)而在王维的诗中,很少见到星星的意象,最多只能见到“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明月松间照”(《山居秋暝》)等日月意象的出现。其实,这也与对比技巧的运用有关。华兹华斯在选取意象的时候,刻意仰视天空,从极高极远之处选取对比意象,挖掘意象间的共性,给人以开阔,淋漓之感;而王维仅仅平视周围,取松间月光、河边落日等意象,强调与景物周围其他意象构成一幅山水画,从而在和谐的中寻找意象的动静、远近的不同,从而进行对比,给人和谐又不同的独特美感。

二、构架的不同: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例

虽然和自然相对,但是人的自身活动也是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主题之一。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便成了山水田园诗歌重要的创作构架。在这方面,王维和华兹华斯虽然都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存在的关系,但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一构架的方法却有所不同。

“华兹华斯把自然作为投射自身激情和生命本质的对象,始终以人情和人性的眼光看待世界,极力培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助互爱的精神。”4华兹华斯极力把人融入田园山水中,实现一种人和自然和谐互通,统一整体的诗歌构架。这一点在他的组诗Lucy Poems里面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在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中,华兹华斯将诗中女主角的生命融入到自然中。“No motion has 3 此处关于《辛夷坞》的分析,参考了刘德重等:《唐诗鉴赏辞典》第181,18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4 李艳:《漫谈王维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卷

she now, 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urse,/ With rocks and stones and trees.”女主角虽然离开了诗人,可她的生命却和自然一起,和岩石草木一起,长留在诗人心中。在这里,华兹华斯运用“with”一词,将女主角和山水景色,将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联系起来,更加体现了华兹华斯对女主角对自然的爱慕惋惜之情。在I Traveled Among Unknown Men中,华兹华斯也运用了相同的手法,在最后一个诗节,他写道“The mornings showed, thy nights concealed,/ The bowers where Lucy played;/ And thine too is the last green field/ That Lucy’s eyes surveyed.”运用两组从句,将Lucy和大如天地日夜,小如绿树繁花紧密联系。在The Daffodils中,华兹华斯更是直接将自己比作自然中的流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完全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华兹华斯诗歌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构架。

而王维虽然也讴歌自然,亲近自然,但是在他的诗歌构架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在他的诗中,只有少量诗歌(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将人物融入景色。更多的时候,人要么就是在自然风景画之外观察山水全局,要么就是在自然中静心感受自然,感悟佛理,达到物我相隔,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一点是与华兹华斯的诗歌截然不同的。如,在《归嵩山作》中,他写道:“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在颔联中,王维虽然移情给流水、暮禽,但这些意象还是与作者平行移动的。也就是说,作者虽然对嵩山景色感触很深,但还是将周围的风景意象与自己相隔开,用一种画家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山水风光。而在《竹里馆》中,作者身处广阔的自然风物当中,但还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的诗歌架构中,作者处在自然山水的中心,看似身处自然中,实则是沉浸在自身世界里弹琴、悟禅,只有月光撒到琴上,作者才感受到自然的存在。由此也可见王维诗歌中物我相隔,物我两忘的独特境界。

不过,分隔与联系永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结构上的分隔,并不代表主题内容上的切断。结构上的融合,也不代表将人与自然混为一谈。在《竹里馆》中读者明显能感觉到王维对静谧自然的欣喜满足,在华兹华斯的Lucy Poems中,读者也能明显感受到超脱于自然的Lucy的矜持美丽的动人形象。这些感觉都是来

源于结构上的同或不同,却又脱胎与结构的同或不同,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三、主题的不同:以自然的恬静为例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两人在主题上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歌颂自然山水的美好恬静,都强独处过程中的情感和品德的提升。如华兹华斯在The Daffodils的最后几句“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水仙花丛中独自徜徉的喜爱;同样地,王维在《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也表达了在自然山水中恬然自适的主题。然而,两者追求的恬然自适,徜徉山水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并不相同。

这种不同来源于两人的写作背景的差异。两人的信仰背景,时代背景,身份财富地位都有着显著的不同。王维出生于盛唐时期的官僚地主家庭,个人又天资聪慧,二十一岁便考中进士,仕途上顺风顺水,官至尚书右丞,一直过着优越富足的生活,到后来,由于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他自主选择回归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歌咏的自然之地:终南别业,便是他在京城郊外购置的房产。此外,王维受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修习佛法,获得了很高的修养。而再看威廉·华兹华斯,自幼父母双亡,剑桥毕业后便开始了游历生涯。对法国大革命怀着无限敬仰的他却在法国看到了革命血腥残忍的另一面,顿感无所适从的他的思想发生剧变,从此租住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湖畔地区。5迫于生计,他还不得不为保皇党人奔走呼号。此外,华兹华斯受到资产阶级泛神思想和卢梭“回到自然”的思想影响,向往一种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不具有的平等博爱,而大自然就成了华兹华斯寄托自由理想的所在。6

由此可见,虽然两者都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可二者的目的和想法却是截然不同的。王维处在社会的上层,又是主动开始半官半隐的生活,对自然有一种更加超脱世俗的纯粹的理解与享受,佛教的独特智慧让王维能以一种禅意的心态面对大自然,在恬静的大自然中获得感悟提升,获得心灵的宁静与佛理的启迪。而华兹华斯处在社会的中下层,受到种种打击后便在自然中寻求慰藉,在大自然5 此处关于华兹华斯的生平,参考了杨金才,于建华《英美诗歌:作品与评论》第29页,上海外语教育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6 此处关于华兹华斯的思想,参考了李艳:《漫谈王维与华兹华斯的田园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卷

中找寻一份抵抗现实的宁静与祥和。可见,虽都是写自然的恬静,但王维和华兹华斯的理解各有不同。

综上所述,两人虽然在诗歌题材、技巧、结构、主题等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生活的时代、国家的不同以及中外诗歌文化的差异,两者在共性之中也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增加了诗歌的差异性和艺术美,也让读者折服于两人山水田园抒情诗的伟大成就中。


相关内容

  •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对比赏析
  •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对比赏析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两位中西田园诗巨匠,共同用自然清新,不事雕琢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闲雅的田园生活,在中西诗歌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绝唱.两人跨越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却有着相似的诗歌风格,本文将对比赏析两大诗人的田园诗作的异同之处以及造成这种异同之处的文 ...

  •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 江西社会科学!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姚桂招 易 宁 姚耀飞 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王维与华兹华斯都是田园诗人的著名代表,都主张以田舍园林风光和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田园的生活和恬淡的心境,但两位诗人诗歌作品的风格却相异,王维的诗受佛教的影响,"静" ...

  • 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 论文关键词:华兹华斯 世界名作 诗歌风格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名作<孤独的收割人>的深入剖析,来了解作者华兹华斯的人生之路,把握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h,1770-1850) 是l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 ...

  •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届)论文(设计)题目 作学 班论文字院.专者业级数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 ...

  •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论初唐诗风的新变 2.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 3.建安诗歌与汉乐府之比较 4.论建安风骨的成因 5.论曹操 6.曹植的诗歌艺术 7.论阮籍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8.嵇康<幽愤诗>辨 9.左思<咏史>诗论 10.玄言诗的再认识 11.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

  • 盛唐诗歌之山水田园诗赏析
  • 盛唐诗歌之山水田园诗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出现了很多与山水田园有关的诗歌,晋宋时期经由陶渊明.谢灵运后初具雏形.到了盛唐,在当时强大的经济背景下,山水田园诗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诗歌如是,我们今天能欣赏到的山水田园诗身后都含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山水田园诗作为盛唐诗歌的一大诗派, ...

  • 2012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品味语言,感悟新诗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 ...

  • 徐志摩的"康桥" 诗文赏析
  • 题记: 曾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的豪情万丈,兴奋.激动.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了多年,慢慢觉得自己错了,职场要的是成熟.稳重.要的是能力.实力.还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份材料,网上找啊.找啊,中午可以不休息,晚上也可以睡得很迟.那时候精力很充沛,觉得没事.工作了几年,慢慢的问题出来了,腰也疼.脖子也疼.眼睛也不 ...

  • 一切景语皆情语(生用)12.6
  • 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一.景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