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名言总结了中国历史2010

十句名言总结了中国历史

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语见《史记》。)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关羽、张飞。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应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二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

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秦桧?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丑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卑鄙行为的能源。不管是任何方式的对这句话的赞同,都应该成为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理由。不过,这句话是不是秦桧说的却有待考证。

第四第五这二句话,都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名言,分别从两个终端描述了古代读书人思想追求。诸葛亮和秦桧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首相,前者以贤著称,后者以卖国出名。他们二人所走过的路,其实也是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的不同追求,要么是“鞠躬尽瘁”,要么是“遗臭万年”。不过虽然是“遗臭万年”,有人的却自以为“纵做鬼,也幸福。”

六、“精忠报国。”——岳飞。其实这句话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意思啦。但因为这句话是武将说的,所以听上去更直爽一些。文臣的“鞠躬尽瘁”,武将的“精忠报国”,支撑了中国历史的沉重脊梁。

七、“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这句话虽然说的是个人行为,但听上去比“精忠报国”大丈夫气概还要更浓一些。所以也显得更豪迈。说自己而不说国家大事,却只让人见其英气勃勃。但由于说得比较委婉一些,所以不如岳飞的“精忠报国”为大众熟知。

八、“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曹操。(语见《三国演义》。)这句话是曹操成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私自利的人的真实心态。曹操虽然是个十分有才能的人,却也是一个性格十分恶劣的人。所以历朝历代为曹操翻案的人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虽然富有才能,但人格却很卑鄙。他们希望通过为曹操正名的机会,为自己的种种丑恶行为辩护。曹操也就因此而成为中国上自私自利者的教主。

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同,和岳飞的“精忠报国”也不同;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一种为名誉而个人奋斗的意识流露。这句话和前面的那一句“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是二个极端。“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是对历史

的反动;“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则是对历史的正动。

十、“莫须有。”——秦桧。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官场的一切黑暗,也使得法律的神圣成为一句空话。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载舟覆舟的过程,就是因为有这“莫须有”三个字在作怪。所以这三个字,就成为历史上所有的皇朝走向腐败的催化剂。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只知道水能“载舟”、“覆舟”,却不知道水从“载舟”到“覆舟”的过程的转变是因为什么原因。其实,历朝历代的官场政治斗争的起因就是因为这个“莫须有”,结果也是由于这个“莫须有”。这个“莫须有”,就成为历史行船的航道上的一块巨大礁石,当一块块的巨大礁石布满了航道时,翻船是免不了的了。秦桧到底是个宰相,聪明人,只一句话就概括了官场的特征。作为这三个字的正确实践者,秦桧的人品官品也可想而知,就凭这一句话,任何为秦桧翻案的徒劳就显得多余。有了这个“莫须有”,躲躲老猫可以死,喝喝开水可以死,睡睡觉也照样可以死。

讲了这十句话的人中间,有二个皇帝(刘备、李世民),四个王(陈胜、曹操、刘备、李世民)、四个宰相(曹操、诸葛亮、秦桧、文天祥),四个将军(霍去病、岳飞、关羽、张飞),二个状元(秦桧、文天祥),一个农民(陈胜)——其中一部分人的身份有重复。总结一下这十句话的标签就是:帝王将相,状元农民,(异族入侵),成者为王。

不要看中国历史洋洋洒洒,长达五千年;据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翻起”。然而几千年的历史翻滚变化,基本上也没有超出这十句话的范围。理解了这十句话,你就理解了中国的全部历史。

十句名言总结了中国历史

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语见《史记》。)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关羽、张飞。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应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二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

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秦桧?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丑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卑鄙行为的能源。不管是任何方式的对这句话的赞同,都应该成为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理由。不过,这句话是不是秦桧说的却有待考证。

第四第五这二句话,都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名言,分别从两个终端描述了古代读书人思想追求。诸葛亮和秦桧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首相,前者以贤著称,后者以卖国出名。他们二人所走过的路,其实也是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的不同追求,要么是“鞠躬尽瘁”,要么是“遗臭万年”。不过虽然是“遗臭万年”,有人的却自以为“纵做鬼,也幸福。”

六、“精忠报国。”——岳飞。其实这句话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意思啦。但因为这句话是武将说的,所以听上去更直爽一些。文臣的“鞠躬尽瘁”,武将的“精忠报国”,支撑了中国历史的沉重脊梁。

七、“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这句话虽然说的是个人行为,但听上去比“精忠报国”大丈夫气概还要更浓一些。所以也显得更豪迈。说自己而不说国家大事,却只让人见其英气勃勃。但由于说得比较委婉一些,所以不如岳飞的“精忠报国”为大众熟知。

八、“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曹操。(语见《三国演义》。)这句话是曹操成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私自利的人的真实心态。曹操虽然是个十分有才能的人,却也是一个性格十分恶劣的人。所以历朝历代为曹操翻案的人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虽然富有才能,但人格却很卑鄙。他们希望通过为曹操正名的机会,为自己的种种丑恶行为辩护。曹操也就因此而成为中国上自私自利者的教主。

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同,和岳飞的“精忠报国”也不同;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一种为名誉而个人奋斗的意识流露。这句话和前面的那一句“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是二个极端。“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是对历史

的反动;“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则是对历史的正动。

十、“莫须有。”——秦桧。这句话浓缩了中国历史上官场的一切黑暗,也使得法律的神圣成为一句空话。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载舟覆舟的过程,就是因为有这“莫须有”三个字在作怪。所以这三个字,就成为历史上所有的皇朝走向腐败的催化剂。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只知道水能“载舟”、“覆舟”,却不知道水从“载舟”到“覆舟”的过程的转变是因为什么原因。其实,历朝历代的官场政治斗争的起因就是因为这个“莫须有”,结果也是由于这个“莫须有”。这个“莫须有”,就成为历史行船的航道上的一块巨大礁石,当一块块的巨大礁石布满了航道时,翻船是免不了的了。秦桧到底是个宰相,聪明人,只一句话就概括了官场的特征。作为这三个字的正确实践者,秦桧的人品官品也可想而知,就凭这一句话,任何为秦桧翻案的徒劳就显得多余。有了这个“莫须有”,躲躲老猫可以死,喝喝开水可以死,睡睡觉也照样可以死。

讲了这十句话的人中间,有二个皇帝(刘备、李世民),四个王(陈胜、曹操、刘备、李世民)、四个宰相(曹操、诸葛亮、秦桧、文天祥),四个将军(霍去病、岳飞、关羽、张飞),二个状元(秦桧、文天祥),一个农民(陈胜)——其中一部分人的身份有重复。总结一下这十句话的标签就是:帝王将相,状元农民,(异族入侵),成者为王。

不要看中国历史洋洋洒洒,长达五千年;据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翻起”。然而几千年的历史翻滚变化,基本上也没有超出这十句话的范围。理解了这十句话,你就理解了中国的全部历史。


相关内容

  •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
  • 根据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好2010年“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学习,健康成长,特制定此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为主题开 ...

  •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
  • 根据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好2010年“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和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学习,健康成长,特制定此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为主题开展包信中心校弘扬和 ...

  • 第二单元总结___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 第二单元复习课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强调人的价值及其决定作用,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原因: ①客观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 ②根本原因: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③主要原因: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达 ④人的地位的提高 ㈠.智者学派 1.研究主题:人和人类 ...

  • 永恒的民族精神说课稿
  • 永恒的民族精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和地位分析 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本框有三目,第一目从中 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 ...

  •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复习(真题整理)第四册
  • ((1))[2008年闭卷] 名人隽语,镌刻下历史的足迹,激荡这后人的心灵.(共10分) 某校历史专用教室设计选择一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名言来布置墙面,目前找到了如下四幅画像:马克思.林肯.拿破仑和俾斯麦. 1.下列名言分别对应的人物是(只需填上字母标号): (1)"全世界无产者,联 ...

  • 基础班课程总结
  • 基础班课程总结 文学文化常识. 应用文写作. 材料话题作文的议论文写法-- 15+30+70=115 分 文学文化常识.应用文写作: 背: 1 死背(模型.句法.对应) : 2 理解之后的记忆. 材料话题作文的议论文: 练: 1 不需要整篇写 2 写出行文构思 文学文化常识(四分法与历史发展) 1 ...

  • 架起新知识的桥梁
  • 摘 要: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环境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提前感知.好的导课是架起新知识的桥梁,具有稳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提高课堂实效的作用.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与读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教学导入:课堂实效: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说:& ...

  • 30.北京申奥陈述发言
  • 界首初中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一.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简短演讲稿的特点: 2.体会陈述发言中浓郁的文化氛围: 3.了解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热切期盼. 重点:了解两篇申奥发言的内容及写作特点. 难点:了解两篇申奥发言成功的原因. 二.预习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 ...

  • 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
  • 申论技巧 1.从材料中提取论点 忠于材料.紧扣题意是申论作答的基本立足点.因此,申论文章写作一定要从材料出发,依据材料确立论点. 申论文章写作要围绕问题展开.既要判断问题性质,又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后果.影响.作用,从而提出对策.不同的作答要素.同一要素的不同侧面等等这些都决定了材料中可供使用和提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