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对陕西的借鉴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对陕西的借鉴

楼旭明1,2,段兴民1, 简康农2

(1.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

2.西安邮电学院,西安,710061)

摘 要: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最后结合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了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模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

1、 引言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来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以提高这部分转移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和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并以这种互动关系造成的良性循环,促使整个经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过渡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Lewis,W.A,1954)在所提到的“现代经济增长”[1]。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目前关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方面的经验并不多[2],因此国外经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如政府在转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国内外一些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2.1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2.1.1英国模式

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从转移模式来看,英国选择的是圈地运动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选择与当时英国的国情息息相关的[3]。

(1)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第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日趋紧张,许多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女和一些佃农为了生存不得不移居他处,迁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矿区。

第二,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15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英国的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人口流动制度障碍的消除。约束性制度因素消除之后,大大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2)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根据英国当时的历史背景,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选择与当时英国的国情无不相关,其转移模式只要体现在:

1)英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圈地运动的暴力方式下被迫转向非农产业的,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地转移出去的。 基金资助: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资助(05JK090)

作者简介:楼旭明(1971-),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西安邮电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2)英国非农化的进程在依赖于国内市场的同时,得益于出口市场的规模和效率。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因而,殖民地国家也就成为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之一。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本国城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也加速了他国的城镇化。

2.1. 2日本模式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成功模式的又一典范,虽然与美英相似,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是大城市,但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有自己鲜明的特点[4]。

(1)日本政府干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重点扶持规模较大的自立经营农户,鼓励小农户脱离农业,转向非农产业。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通过一项法案,要求在政府指导下,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并制定了一项国家和地区相结合的指导性的发展计划,规定从 1971—1975年,在城市郊区建立销售总额为90000亿日元的各类工业区,吸纳100万人就业,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到1975年8月,全国有 813个城镇实施了这项计划,已建成机电、金属加工、运输机械等各类工厂686家,吸纳了大批劳动力,其中,半数左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2)日本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条件。日本在战前的早期发展中,十分重视节约资本,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在日本工业吸收的劳动力的总数中,由劳动替代资本的创新吸收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为80%,而由资本积累吸收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仅为20%。在1889 年,日本工业吸收的19.50万劳动力中,有 17.05万是靠劳动替代资本的创新吸收的,其比重高达87.44%;而在1880~1930年中,日本工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率始终大于人口增长率,从而使经济能够迅速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实现现代化。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决策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2.2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2.2.1 中国台湾省模式

中国台湾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196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超过了自然增长的数量,因而农业劳动力总量开始下降。此后,农业劳动力继续以极快的速度转移。

1.重视农业自身的发展。台湾在20 世纪50年代初期制定了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从而促进了地权的相对平均化,另外,台湾在投资方面对农业也给予了扶持,这些使得台湾农业在经济发展初期获得了较快的增长。

2.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对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一战略不仅克服了岛内市场狭小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也使得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弹性大大提高。

2.2.2韩国模式

1.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相当落后的农业国,50年代主要靠美国的援助过日子,经济处于恶性循环之中,196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100美元。韩国自1962年开始实行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这也就是工业化的开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就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而言,一直是呈下降趋势,而绝对量在1977年以前呈增长趋势,此后开始下降。1963年农业就业人数483.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

[3]的63.1%,到1986年减少到366.2万人,所占比重减少到23.6%。

2.韩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占大多数,其中未婚青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青壮年的大量离农,使农业劳动力趋于老龄化,结果农业发展受到影响。二是大都流向大城市,

其中相当部分流向了首都汉城,流向过分集中,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呈现一定的“大城市病”。三是经第三产业转到第二产业。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工业发展又不能完全吸纳,结果大部分离农劳动力一般是先奔第三产业,主要是不需要多少资金的各种服务业和商业。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许多离农劳动力才由第三产业转到工业部门。在此期间,第三产业成了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3.虽韩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少教训值得借鉴,主要表现在:一忽视农业,在发展战略上,实行的是先工后农,严格说是重工轻农,甚至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城乡发展失衡。二转移模式,选择主要向大城市转移,导致转移过分集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甚至带来一定程度的“大城市病”。

2.2.3以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拉美模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的巴西。1950-1985年期间,巴西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由约60%下降到约30%。然而,由于劳动力转移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 过度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前者表现为城市居民所占比重超过了该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允许的比例,后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过分集中于少数大城市。

2. 服务业过分膨胀,即巴西服务业部门不是建立在物质生产部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而是超出了物质生产部门 所需要的比例,从而使服务业部门充当了农村和城市过剩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可见,巴西虽然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使命,但这种转移是“不成功”的。当然这种“不成功”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其不合理的发展战略及有关政策。

3、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借鉴和启发

在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显然没有一种模式能按部就班地套用,因为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不同,具体的国情不一样。但是其一些好的转移模式和对策是很值得借鉴的,还有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也是值得警惕的。

3.1开发农业内部可吸收剩余劳动力的空间

台湾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有一点值得陕西省借鉴的是:非常重视农业自身的发展,以投资方式对农业给予了扶持,而且台湾这些做法对转移劳动力是很有帮助的。借鉴于此,陕西省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

通过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和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开发等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扩张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来转移劳动力。

(1)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陕西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建设和完善。因此通过对农业水利、生态和农村道路等方面建设可吸纳大量劳动力。

(2)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这就要求农村产业发展应该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显然这必然会使农村产业加大技术,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资,从而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根据陕西省人均土地资源不断缩小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粮食,水果、花卉等农产品产业,势必会带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2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

韩国和台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是多元的,既有向大城市流动的,也有向中小城市转移的[5]。根据陕西省的特点,在陕西就西安、宝鸡等几个相

对集中的大城市,而仅有的这几个大城市的容量是吸收不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因此,如果劳动力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话,就必须扩大中小城市的容量,即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

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其他行业来说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大都转化成了民营企业。从目前陕西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因此,必须针对目前乡镇民营企业开始出现资本密集化、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的趋势,要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3.3发展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根据日本的经验,日本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条件。日本在战前的早期发展中,十分重视节约资本,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不断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还为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后阶段主要是靠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目前陕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乡镇民营企业地区布局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的兴起。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贯彻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动乡镇民营企业的连片发展、加工业的适当集中,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3.4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搞好外地劳务输出

18、19世纪的英国通过掠夺殖民地,然后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入掠夺来的殖民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虽然现在的情况和当时的英国不一样了,但我们可以换个方式借鉴英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到其他地区,即是劳务输出[6]。

外地劳务输出对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的一种重要的缓解方式。外地劳务输出根据空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劳务输出和国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对劳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是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某种技术和外语的技术工人,甚至是高级专门技术人员,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达到要求的则很少,劳务输出单位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劳务人员,所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文化水平是增加劳务输出的首要条件。国内劳务输出对劳务人员的素质较国际劳务输出要求低,但很需要一定的素质。

但就目前劳务输出市场的情况并不乐观,搞好外地劳务输出一方面要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创造劳务输出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知名度,打造自己的品牌。目前陕西品牌“米脂婆姨”还是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3.5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

日本、英国、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地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都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毕竟,依靠国家的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仍然是农业向纵深发展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保证。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点,为了使农村经济长远发展下去,首先政府应该转变职能,予以保证其发展得以顺利进行。而政府职能应该集中在以下方面: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如立法,制定强制性标准并监督执行等;提供公共产品,如信息服务,灾害救济,技术推广,环境保护等;政府直接干预,如价格支持,转移支付等。

因此,陕西政府应该切实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运用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2] 王瑞娟. 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J]. 理论研究 , 2004(1):5.

[3] 李仙娥, 王春艳.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J]. 中国农村经济,2004(5):69.

[4] 张季风. 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特点[J]. 日本学刊,2002(3):81.

[5] 张兴华. 从国外经验看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J]. 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1):44.

[6] 王琳,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及转移模式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9):92.

The Model of Rural Labour Force Transfer and Its

Reference for Shaanxi

Lou Xu-ming1,2,Duan Xing-min1,Jian Kang-no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Xian Institute of Post & Tele)

Abstract

A large quantity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 have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economic shackles in the Shaanxi Province, therefore it is of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massively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 Firstly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significance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s transfer, secondly several foreign transfer patterns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 were analyzed, last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s transfer in The Sha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ity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 in The Shaanxi Province.

Keywords: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 transfer pattern rural labour force’s transfer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对陕西的借鉴

楼旭明1,2,段兴民1, 简康农2

(1.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

2.西安邮电学院,西安,710061)

摘 要: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最后结合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了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模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

1、 引言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来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以提高这部分转移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和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并以这种互动关系造成的良性循环,促使整个经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过渡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Lewis,W.A,1954)在所提到的“现代经济增长”[1]。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目前关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方面的经验并不多[2],因此国外经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如政府在转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国内外一些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2.1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2.1.1英国模式

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从转移模式来看,英国选择的是圈地运动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选择与当时英国的国情息息相关的[3]。

(1)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第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日趋紧张,许多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女和一些佃农为了生存不得不移居他处,迁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矿区。

第二,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15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是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英国的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人口流动制度障碍的消除。约束性制度因素消除之后,大大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2)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根据英国当时的历史背景,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选择与当时英国的国情无不相关,其转移模式只要体现在:

1)英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圈地运动的暴力方式下被迫转向非农产业的,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地转移出去的。 基金资助:陕西省教育厅专项项目资助(05JK090)

作者简介:楼旭明(1971-),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西安邮电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2)英国非农化的进程在依赖于国内市场的同时,得益于出口市场的规模和效率。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因而,殖民地国家也就成为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之一。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本国城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也加速了他国的城镇化。

2.1. 2日本模式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成功模式的又一典范,虽然与美英相似,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是大城市,但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有自己鲜明的特点[4]。

(1)日本政府干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重点扶持规模较大的自立经营农户,鼓励小农户脱离农业,转向非农产业。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通过一项法案,要求在政府指导下,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并制定了一项国家和地区相结合的指导性的发展计划,规定从 1971—1975年,在城市郊区建立销售总额为90000亿日元的各类工业区,吸纳100万人就业,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到1975年8月,全国有 813个城镇实施了这项计划,已建成机电、金属加工、运输机械等各类工厂686家,吸纳了大批劳动力,其中,半数左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2)日本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条件。日本在战前的早期发展中,十分重视节约资本,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在日本工业吸收的劳动力的总数中,由劳动替代资本的创新吸收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为80%,而由资本积累吸收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仅为20%。在1889 年,日本工业吸收的19.50万劳动力中,有 17.05万是靠劳动替代资本的创新吸收的,其比重高达87.44%;而在1880~1930年中,日本工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率始终大于人口增长率,从而使经济能够迅速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实现现代化。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决策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2.2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2.2.1 中国台湾省模式

中国台湾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196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超过了自然增长的数量,因而农业劳动力总量开始下降。此后,农业劳动力继续以极快的速度转移。

1.重视农业自身的发展。台湾在20 世纪50年代初期制定了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从而促进了地权的相对平均化,另外,台湾在投资方面对农业也给予了扶持,这些使得台湾农业在经济发展初期获得了较快的增长。

2.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对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一战略不仅克服了岛内市场狭小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也使得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弹性大大提高。

2.2.2韩国模式

1.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相当落后的农业国,50年代主要靠美国的援助过日子,经济处于恶性循环之中,196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100美元。韩国自1962年开始实行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这也就是工业化的开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就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而言,一直是呈下降趋势,而绝对量在1977年以前呈增长趋势,此后开始下降。1963年农业就业人数483.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

[3]的63.1%,到1986年减少到366.2万人,所占比重减少到23.6%。

2.韩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占大多数,其中未婚青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青壮年的大量离农,使农业劳动力趋于老龄化,结果农业发展受到影响。二是大都流向大城市,

其中相当部分流向了首都汉城,流向过分集中,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呈现一定的“大城市病”。三是经第三产业转到第二产业。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工业发展又不能完全吸纳,结果大部分离农劳动力一般是先奔第三产业,主要是不需要多少资金的各种服务业和商业。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许多离农劳动力才由第三产业转到工业部门。在此期间,第三产业成了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3.虽韩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少教训值得借鉴,主要表现在:一忽视农业,在发展战略上,实行的是先工后农,严格说是重工轻农,甚至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城乡发展失衡。二转移模式,选择主要向大城市转移,导致转移过分集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甚至带来一定程度的“大城市病”。

2.2.3以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拉美模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的巴西。1950-1985年期间,巴西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由约60%下降到约30%。然而,由于劳动力转移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 过度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前者表现为城市居民所占比重超过了该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允许的比例,后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过分集中于少数大城市。

2. 服务业过分膨胀,即巴西服务业部门不是建立在物质生产部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而是超出了物质生产部门 所需要的比例,从而使服务业部门充当了农村和城市过剩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可见,巴西虽然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使命,但这种转移是“不成功”的。当然这种“不成功”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其不合理的发展战略及有关政策。

3、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借鉴和启发

在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显然没有一种模式能按部就班地套用,因为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不同,具体的国情不一样。但是其一些好的转移模式和对策是很值得借鉴的,还有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也是值得警惕的。

3.1开发农业内部可吸收剩余劳动力的空间

台湾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有一点值得陕西省借鉴的是:非常重视农业自身的发展,以投资方式对农业给予了扶持,而且台湾这些做法对转移劳动力是很有帮助的。借鉴于此,陕西省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

通过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和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开发等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扩张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来转移劳动力。

(1)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可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陕西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建设和完善。因此通过对农业水利、生态和农村道路等方面建设可吸纳大量劳动力。

(2)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这就要求农村产业发展应该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显然这必然会使农村产业加大技术,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资,从而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根据陕西省人均土地资源不断缩小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粮食,水果、花卉等农产品产业,势必会带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2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

韩国和台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是多元的,既有向大城市流动的,也有向中小城市转移的[5]。根据陕西省的特点,在陕西就西安、宝鸡等几个相

对集中的大城市,而仅有的这几个大城市的容量是吸收不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因此,如果劳动力向中小城市转移的话,就必须扩大中小城市的容量,即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

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其他行业来说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大都转化成了民营企业。从目前陕西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因此,必须针对目前乡镇民营企业开始出现资本密集化、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的趋势,要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3.3发展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根据日本的经验,日本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条件。日本在战前的早期发展中,十分重视节约资本,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不断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还为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后阶段主要是靠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目前陕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乡镇民营企业地区布局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的兴起。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贯彻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动乡镇民营企业的连片发展、加工业的适当集中,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3.4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搞好外地劳务输出

18、19世纪的英国通过掠夺殖民地,然后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入掠夺来的殖民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虽然现在的情况和当时的英国不一样了,但我们可以换个方式借鉴英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到其他地区,即是劳务输出[6]。

外地劳务输出对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的一种重要的缓解方式。外地劳务输出根据空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劳务输出和国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对劳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是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某种技术和外语的技术工人,甚至是高级专门技术人员,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达到要求的则很少,劳务输出单位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劳务人员,所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文化水平是增加劳务输出的首要条件。国内劳务输出对劳务人员的素质较国际劳务输出要求低,但很需要一定的素质。

但就目前劳务输出市场的情况并不乐观,搞好外地劳务输出一方面要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创造劳务输出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知名度,打造自己的品牌。目前陕西品牌“米脂婆姨”还是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3.5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

日本、英国、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地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都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毕竟,依靠国家的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仍然是农业向纵深发展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保证。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点,为了使农村经济长远发展下去,首先政府应该转变职能,予以保证其发展得以顺利进行。而政府职能应该集中在以下方面: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如立法,制定强制性标准并监督执行等;提供公共产品,如信息服务,灾害救济,技术推广,环境保护等;政府直接干预,如价格支持,转移支付等。

因此,陕西政府应该切实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运用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2] 王瑞娟. 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J]. 理论研究 , 2004(1):5.

[3] 李仙娥, 王春艳.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J]. 中国农村经济,2004(5):69.

[4] 张季风. 战前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特点[J]. 日本学刊,2002(3):81.

[5] 张兴华. 从国外经验看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J]. 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1):44.

[6] 王琳,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及转移模式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9):92.

The Model of Rural Labour Force Transfer and Its

Reference for Shaanxi

Lou Xu-ming1,2,Duan Xing-min1,Jian Kang-no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Xian Institute of Post & Tele)

Abstract

A large quantity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 have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economic shackles in the Shaanxi Province, therefore it is of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massively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 Firstly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significance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s transfer, secondly several foreign transfer patterns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 were analyzed, last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s transfer in The Sha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ity of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 in The Shaanxi Province.

Keywords: surplus rural labour force transfer pattern rural labour force’s transfer


相关内容

  • 基于区域板块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 摘 要:本文以陕西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系数分析法,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各个地级市的发展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估,基于经济发展板块研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排名的关系,计算出陕西省整体及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系数.研究表明:经济实力 ...

  •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刘军弟等 近10年来,中国苹果产业发展较快且总体供需均衡,但从栽培制度变革.技术升级.组织培育.功能性市场建设等角度判断,产业发展已进入调整.优化.提升的新阶段,已进入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世界苹果生产大国向苹果产业强国转变的重大历史阶段.未来5-10年是我国苹果产 ...

  • 陕西省城镇化十二五规划
  • 陕西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目 录 一 "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 ...

  •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与借鉴[1]
  • 经济纵横・2009年第7期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与借鉴 史卫民 (西安财经学院法学系,陕西西安 摘要:国外在推进农地流转过程中,转中的引导作用,农地流转形式也多样化,我国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农地流转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借鉴: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7685(2009 ...

  • 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篇一: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学 生 姓 名: 曾晓婷 院 系: 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 专业.班级 : 公共事业管理1班 学号 :指 导 教 师:完 成 日 期: 二 〇 一 三 年 六 月 摘 要 我国的农村居民面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
  • XXXX大学 毕 业 论 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以XX市为例 系 别: 专 学业生名姓称: 名: XXXX XXXXXXXX XXX XXXXXXXX XXX老师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XXXX 年 XX 月 XX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以XXXX市为例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经典理论评述
  • 2012年第03期总第149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No.03,2012SerialNo.149 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经典理论评述 王 2 艳1, (1.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沈阳110866:2.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对比较有影响的 ...

  • 构建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的平台与机制
  • 摘要:共青团组织是推动农村青年创业的核心力量与重要纽带.本文提出在构建农村青年贷款的平台与机制方面,共青团组织应围绕着"搭车借路.创业有道"的管理思维,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四部门有效联动:创新工作方式,建基地集中受理: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农村青年创业技能等有效措施,推 ...

  • 川陕革命老区创新发展模式研究_巴中_广元_达州调研
  • 川陕革命老区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巴中.广元.达州调研 刘世庆 刘渝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 610072) ※ 摘 要:川陕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发展滞后问题最为突出.川陕革命老区创新发展要突出扶贫攻坚.基 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城镇体系构建.保障民生.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