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商隐无题诗看意境的含蓄之美

从李商隐无题诗看意境的含蓄之美

张萍萍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意境作为中国诗论一个特有的美学范畴,蕴含着深邃充实的思想。意境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是“意”和“境”的契合,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产物,因此意境的审美特征便带有含蓄隽永、咀嚼不尽的特点。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为研究样本,探讨意境所蕴含的含蓄之美。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含蓄之美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9-0155-03

谈及意境,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老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先秦时候出现了“象”这个范畴,到了魏晋南北朝,“象”终于转化成了“意象”。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直至唐代,“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意境说的“意境”,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是“意”与“境”的契合。唐代刘禹锡在其《董氏武陵集记》中提出“境生于象外”。可见,这里的“境”不仅包括“象”,还包括“象外之象”。“象外”不是有限的“象”,而是突破有限形象的某种无限的“象”,是虚实结合的“象”。后来王国维先生在此基础上对“意境”作了更完满的诠释。王先生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与统一,在他看来,情景交融就是有境界。后来朱光潜先生在其著作《诗论》中延续王国维先生这一思想,提出“意象和情趣相契合,情景交融……才能产生诗的境界。”

可见,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产物,因此它就必然带着令人咀嚼不尽、回味不已的特点。诗人们在意境创造时,把主观的情趣寄托于客观的意象上,人情和物理相互渗透,透过具体的、有限的形象曲曲传达出悠远的、无限的情意和内容,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而这样的艺术效果正是司空图所谓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意蕴包含在所写的形象里,含蓄隽永,弥为深长。

作为我国抒情文学创作锤炼出来的审美典范,意境创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尤其是那些优秀的诗词典赋,无不以其美的境界而博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创造美的境界也成了历代诗人词家的创作追求。而李商隐便是众多诗人之一。

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以其深情绵邈、含蓄蕴藉的诗文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新诗境,成为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唐诗的又一高峰。他留给后人的近600首诗歌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情爱”为主题的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在笔者看来,这些无题诗大多写的是一桩桩美好爱情的悲剧,但由于其意象和意境的朦胧,内容隐微曲折,扑朔迷离,使这此诗笼上了一层深婉含蓄的色彩。

作者简介:张萍萍(1986-)女,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基于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特色,笔者在此研究中将以李商隐无题诗为研究样本,探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这一审美范畴所蕴含的含蓄之美。

——情景交融1意境的表现—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在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刺激下,诗人的主观与外在的客观猝然结合在一起,‘情与景会’,—这就是意境。”而这里的“景”主要指的是“意‘意与象通’——

象”。意象是构成意境的主要因素,对于意境的品味需借助于意象,没有意象就产生不了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但意境的深层意蕴并不直接体现在表层的意象本身,而是存在于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的艺术空间之中,借助比喻象征和暗示而委婉造出,使人感会神悟,思而得之。以李商隐《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为例: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柳。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潥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起首两句只描写环境,以“何处”发问领起,先写闻乐,再写哀筝急管相随之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轻拂的河边传出,生动表现出听者闻乐神驰、按声循踪的情状。“哀筝随急管”透露出听者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人物的情绪已融入那管弦声中了。春天是撩拨人情思的季节,大地回春,芳草萋萋。白日当天,东家老女仍未出嫁,婚嫁失时,自伤迟暮。三、四句诗人巧用比兴,将春天的景致与人心的失意感进行对比,融情于景,情感藏而不露。五、六句写东家老女和出游的贵族女子在清明节和煦天气同墙观景。看看人家少年得意,夫妇同游,而我却形单影只,独自伤春,显示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截然相反的遭遇,女主人公孤寂落寞的心情跃然纸上。最后两句说东家老女游春归来之后,辗转难寐,直到五更,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夜来的声声叹息。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象,贵族女子无忧无虑的游赏,都是促使她“辗转到五更”的原因。然而,这仅仅是老女无媒难嫁之叹吗?在笔者看来,前四句寓迟暮不遇之感,五、六句以逢时得志者相形,末两句显露没有了解自己痛苦之知己的恐慌。“东家老女”与“潥阳公主”两种不同的命运,隐寓寒士的落拓不遇和仕宦子弟的一帆风顺。诗人融情于景,情感的表现不仅仅停留在象下之意和言内之意的浅层上,而是透过有限的情景传达出无限的情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境。在李商隐意境深邃的作品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情景交融”的审美情趣,这样的审美情趣是“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含蓄让诗人的情感潜藏于作品中,使得诗歌意境

. 155.

文学界

更加深邃、感人、韵味无穷。

韵味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最能诱发人的想象与回味,意境之说也被予以了更多的关注。王国维品词就以“意境”为准,他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第一流之作者也。”不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凡第一流之作必有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感觉。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属于有我之境,然而却寓含着诗人对于现实的感慨,一股留滞异乡的漂泊之感涌上心头,深深刻画出诗人内心不甘沉沦又无法摆脱此种困境的悲愤之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属于无我之境。画面中诗人通过“彩凤”、“灵犀”这些意象,又通过“无”现实相合之条件和“有”情意相通之结果这两种间隔却契合的双重心态,置相矛盾之意象之中,读之令人感到一股刻骨相思之痛纷至沓来,抑郁于心。全诗感情藏而不露,一切都让读者自己从意境画面中去体味。所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只是两者的主体表现形态上存在着差别,审美效果各有不同,但它们所含蓄的韵味都是无穷无尽的。

再举一首李商隐《无题》“来去空言去无踪”:

来去空言去无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这是两首抒写闺怨的情诗,以女子静夜追思抒慨的心理独白方式写成。

第一首诗人实写了“凤尾香罗”、“碧文圆顶”、“扇裁月魄”、“金烬”、“石榴红”、“斑骓”、“杨柳”、“西南风”等意象,并以灯暗和春尽作比,抒发了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爱情。灯花残尽,石榴花红,春已不及,相会无期,这些意象平添了多少虚度青春的怅惘与伤感。诗人言情,全诗却不见一“情”字,而是把这浓浓的情意寄寓在意象之中,化虚为实,虚实结合,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作品所散发的无穷韵味。

与前一首不一样,第二首并未对具体情事和细节作描绘,而重视抒发身世遭遇之慨。诗以写女子于重帏下独自无聊的景况始,层帏深垂,堂室幽邃。此时此刻女子自思身世,辗转未眠。她回忆往昔的爱情遇合,自念前尘如梦,似神女之生涯,而今门馆无依,类小姑之独处。自己就像柔弱的菱枝,即使遭遇着风波的摧折也保持劲节;又像芬芳的桂叶,在月露苍茫中仍自飘香。诗人借女子闺思,有无寄托,寄托的又是什么?这是一首纯粹的闺怨诗,还是诗人别有用意?假如只是纯粹的情诗,可是女主人公错失机缘的懊悔、寂寞悠长的期待、横遭摧折的身世和坚定执著的意念确实可能为坎坷辗转于仕途的诗人所共有。而这一切,仅仅只是读者的揣测。诗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以实生虚,以虚运实,将“意”含蕴于“虚”中,构成了意境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留给读者无限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宗白华的“空白处自有意味”、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五更梦回,窗外斜月残照,晓钟敲响,屋内烛影暗淡,幽香凄迷,虽有手书情语,却不知寄向何处。全诗通过对主人公期望、等待、入梦、梦醒、修书、孤坐、绝望过程的回环曲折的描绘,诗人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迷离动人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融情于境,含蕴无穷。最后借汉武帝为求仙,派人寻访蓬莱山终无果的典故加以生发,发出“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喟叹。悲叹之重,表明痛苦之深;痛苦之深,亦即相爱之深,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臻绝境,具有回肠荡气的艺术力量。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应当做到“辞尽意不尽”。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种结句能给人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感觉,富于蕴藉韵味。

含蓄是意境的灵魂,含蓄的包孕性使“意”凝聚积淀于“境”内,使其蕴藉无限,意味无穷。意境所蕴含的含蓄之美让读者味之无极,咀嚼不尽。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典抒怀, 假物喻情,以情入诗,词句婉约,表达含蓄。从李商隐的诗中,笔者体悟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蕴。李商隐的无题诗蕴含丰富、深广的意境,它能启示人们超越具体意象而飞跃到幻妙的艺术空间去驰骋想象,潜心领悟韵外之韵的艺术境界。所以,把握意境不能浅尝辄止,应把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结合起来,才能深入作品,了解蕴含于作品中的丰富情思和深广的人生意味。

——虚实相生2意境创造的原则—

前面我们提过,“意境”包含“意”和“境”,而这里的“境”不仅包括“象”,还包括“象”外的虚空。说到“虚”,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庄子的“虚室生白”、“唯道集虚”。老庄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而诗歌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自然也不例外。

在诗歌中,“实”是指实实在在的“意象”,而“虚”则指的是“象外之象、象外之境”,这有点类似接受美学所谓的“空白”。诗歌中,“空白”处多半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要读者发挥想象力去填充,从已显现的意象中去解读作者蕴含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里以李商隐《无题》二首为例: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任好风。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齐鲁书社,1983.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朱光潜:《诗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韵味无穷3意境的特点—

文学界

. 156.

——古典诗歌风格鉴赏》,文化艺[6]许自强:《新二十四诗品—术出版社,1990.

报》,1993(1).

[13]华桂金:《浅说意境的含蓄美》,《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

学报》,1996(4).

——谈意境的审美特征》,[14]赵永华:《韵味无穷、含蓄隽永—《文学理论研究》,2006(4).

[7]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严羽:《沧浪诗话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邓丹、陈芝国:《李商隐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 [10]夏昭炎:《意境概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1]蓝华增:《说意境》,载, 《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12]罗锡诗:《论李商隐的爱情诗及其朦胧美》,《中山大学学

[15]欧阳伟华:《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特征》,《辽宁行政学

院学报》,2009(2).

..........................................................................................................................

(上接第135页)写作技巧的熟练。由此推知,韩愈选择用平铺直叙再将骏马划为第二主角,用较多笔墨进行刻画,最后寥寥数笔描绘画中的杂物,使整幅画完整的呈现出来。而当你沉浸于此画,也在思考如此佳作出自何人之手时,作者不失时机的将谜底揭开,并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表露。从整体上看,《画记》从结构布局,到内容安排,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他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将人引入画中,又用最真情实感将人拉回现实,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的方式创作《画记》不是写作技巧的不成熟,更不是“苏轼”口中的“甲乙帐”。并从文章结尾得知作者对画的喜爱,但遇见画的作者只好忍痛割爱,遂做此篇文章以作慰藉。文中没有豪放奇险,也没有华丽的词语,只是将画中人物、物品、形态一一描述,并在特定的时间、情境下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记录了画中的一切,可谓“读其文, 恍然如即其画”这也是韩愈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自己的效果,所以作者选择铺陈手法是保留画作最真实的面孔。

5总结

4结构布局

林琴南极推崇《画记》, 认为它笔法生峭, 整齐多变, 独具匠心,正是韩愈这种笔法使《画记》有别于他的其他作品。韩愈创作的有关画的文、诗不只《画记》一篇,在其坎坷宦途期创作了《桃源图》。孙昌武先生认为:“韩愈的《桃源图》避实就虚,使用了巧妙的构思,前后一起一结点名主题,中间主要篇幅隐括《桃花源记》的内容,像是在纪行或书事,实际全是凭空叙事,出于想象,在虚处运笔”。而《画记》并不是以写虚为主,它强调避虚就实。全文共描绘了123个人,马83匹,兽类、车辆、杂物数量亦在300以上。文中用大量文字记录了马匹和人物,并对他们的姿势进行描述,对于杂物类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来,使全文主次分明,言语简洁明了。由此可见,《画记》与《桃源图》是两种结构的记画作品。作者会因画而异选择布局,《唐宋文举要》曾对《画记》整体结构进行评价,《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三引徐幼铮云:“先有精整,乃有所谓参错,参错而不精整,则杂而无章矣……”《画记》整体布局参差错落,句型多变,且全文格局主次分明。文章开篇,用一句话总括全文,先总述画的内容,接着将姿态各异的人描摹出来,

《画记》始于《尚书》作于贞元甲戌,集众家之长,记今之小事。整篇文章采用最简单的铺叙,但却做到了自创一体,正如童第德先生所评价:“此文借记画中人马各种动作、其它兽类、车辆、兵器、杂器等等,几乎和一本流水账一样,而能使阅读的人不发生厌倦感觉。这是由于组织得法,层次清楚,有主有次,重点突出,以及下语生动活泼,……简明极精炼的字句写人马栩栩如生的情状,所以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孙昌武. 韩愈诗文选评[M ]. 上海:上海古籍,2002.p132. [2]蒋寅. 韩愈探究文学样式的尝试-《画记》分析[J],2005.

[3]童第德.韩愈文选[M ].北京:人民文学,1980.p10. [4]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5]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04.p1574. [6]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p348.

[7]王安石:初竂集.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 ].

. 157.

文学界

从李商隐无题诗看意境的含蓄之美

张萍萍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意境作为中国诗论一个特有的美学范畴,蕴含着深邃充实的思想。意境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是“意”和“境”的契合,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产物,因此意境的审美特征便带有含蓄隽永、咀嚼不尽的特点。本文以李商隐无题诗为研究样本,探讨意境所蕴含的含蓄之美。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含蓄之美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9-0155-03

谈及意境,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老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先秦时候出现了“象”这个范畴,到了魏晋南北朝,“象”终于转化成了“意象”。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直至唐代,“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意境说的“意境”,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是“意”与“境”的契合。唐代刘禹锡在其《董氏武陵集记》中提出“境生于象外”。可见,这里的“境”不仅包括“象”,还包括“象外之象”。“象外”不是有限的“象”,而是突破有限形象的某种无限的“象”,是虚实结合的“象”。后来王国维先生在此基础上对“意境”作了更完满的诠释。王先生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与统一,在他看来,情景交融就是有境界。后来朱光潜先生在其著作《诗论》中延续王国维先生这一思想,提出“意象和情趣相契合,情景交融……才能产生诗的境界。”

可见,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产物,因此它就必然带着令人咀嚼不尽、回味不已的特点。诗人们在意境创造时,把主观的情趣寄托于客观的意象上,人情和物理相互渗透,透过具体的、有限的形象曲曲传达出悠远的、无限的情意和内容,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而这样的艺术效果正是司空图所谓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意蕴包含在所写的形象里,含蓄隽永,弥为深长。

作为我国抒情文学创作锤炼出来的审美典范,意境创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尤其是那些优秀的诗词典赋,无不以其美的境界而博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创造美的境界也成了历代诗人词家的创作追求。而李商隐便是众多诗人之一。

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以其深情绵邈、含蓄蕴藉的诗文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新诗境,成为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唐诗的又一高峰。他留给后人的近600首诗歌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情爱”为主题的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在笔者看来,这些无题诗大多写的是一桩桩美好爱情的悲剧,但由于其意象和意境的朦胧,内容隐微曲折,扑朔迷离,使这此诗笼上了一层深婉含蓄的色彩。

作者简介:张萍萍(1986-)女,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基于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特色,笔者在此研究中将以李商隐无题诗为研究样本,探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这一审美范畴所蕴含的含蓄之美。

——情景交融1意境的表现—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在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刺激下,诗人的主观与外在的客观猝然结合在一起,‘情与景会’,—这就是意境。”而这里的“景”主要指的是“意‘意与象通’——

象”。意象是构成意境的主要因素,对于意境的品味需借助于意象,没有意象就产生不了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但意境的深层意蕴并不直接体现在表层的意象本身,而是存在于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的艺术空间之中,借助比喻象征和暗示而委婉造出,使人感会神悟,思而得之。以李商隐《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为例: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柳。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潥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起首两句只描写环境,以“何处”发问领起,先写闻乐,再写哀筝急管相随之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轻拂的河边传出,生动表现出听者闻乐神驰、按声循踪的情状。“哀筝随急管”透露出听者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人物的情绪已融入那管弦声中了。春天是撩拨人情思的季节,大地回春,芳草萋萋。白日当天,东家老女仍未出嫁,婚嫁失时,自伤迟暮。三、四句诗人巧用比兴,将春天的景致与人心的失意感进行对比,融情于景,情感藏而不露。五、六句写东家老女和出游的贵族女子在清明节和煦天气同墙观景。看看人家少年得意,夫妇同游,而我却形单影只,独自伤春,显示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截然相反的遭遇,女主人公孤寂落寞的心情跃然纸上。最后两句说东家老女游春归来之后,辗转难寐,直到五更,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夜来的声声叹息。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象,贵族女子无忧无虑的游赏,都是促使她“辗转到五更”的原因。然而,这仅仅是老女无媒难嫁之叹吗?在笔者看来,前四句寓迟暮不遇之感,五、六句以逢时得志者相形,末两句显露没有了解自己痛苦之知己的恐慌。“东家老女”与“潥阳公主”两种不同的命运,隐寓寒士的落拓不遇和仕宦子弟的一帆风顺。诗人融情于景,情感的表现不仅仅停留在象下之意和言内之意的浅层上,而是透过有限的情景传达出无限的情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境。在李商隐意境深邃的作品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情景交融”的审美情趣,这样的审美情趣是“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含蓄让诗人的情感潜藏于作品中,使得诗歌意境

. 155.

文学界

更加深邃、感人、韵味无穷。

韵味作为意境的审美特征,最能诱发人的想象与回味,意境之说也被予以了更多的关注。王国维品词就以“意境”为准,他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第一流之作者也。”不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凡第一流之作必有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感觉。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例。“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属于有我之境,然而却寓含着诗人对于现实的感慨,一股留滞异乡的漂泊之感涌上心头,深深刻画出诗人内心不甘沉沦又无法摆脱此种困境的悲愤之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属于无我之境。画面中诗人通过“彩凤”、“灵犀”这些意象,又通过“无”现实相合之条件和“有”情意相通之结果这两种间隔却契合的双重心态,置相矛盾之意象之中,读之令人感到一股刻骨相思之痛纷至沓来,抑郁于心。全诗感情藏而不露,一切都让读者自己从意境画面中去体味。所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只是两者的主体表现形态上存在着差别,审美效果各有不同,但它们所含蓄的韵味都是无穷无尽的。

再举一首李商隐《无题》“来去空言去无踪”:

来去空言去无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这是两首抒写闺怨的情诗,以女子静夜追思抒慨的心理独白方式写成。

第一首诗人实写了“凤尾香罗”、“碧文圆顶”、“扇裁月魄”、“金烬”、“石榴红”、“斑骓”、“杨柳”、“西南风”等意象,并以灯暗和春尽作比,抒发了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爱情。灯花残尽,石榴花红,春已不及,相会无期,这些意象平添了多少虚度青春的怅惘与伤感。诗人言情,全诗却不见一“情”字,而是把这浓浓的情意寄寓在意象之中,化虚为实,虚实结合,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作品所散发的无穷韵味。

与前一首不一样,第二首并未对具体情事和细节作描绘,而重视抒发身世遭遇之慨。诗以写女子于重帏下独自无聊的景况始,层帏深垂,堂室幽邃。此时此刻女子自思身世,辗转未眠。她回忆往昔的爱情遇合,自念前尘如梦,似神女之生涯,而今门馆无依,类小姑之独处。自己就像柔弱的菱枝,即使遭遇着风波的摧折也保持劲节;又像芬芳的桂叶,在月露苍茫中仍自飘香。诗人借女子闺思,有无寄托,寄托的又是什么?这是一首纯粹的闺怨诗,还是诗人别有用意?假如只是纯粹的情诗,可是女主人公错失机缘的懊悔、寂寞悠长的期待、横遭摧折的身世和坚定执著的意念确实可能为坎坷辗转于仕途的诗人所共有。而这一切,仅仅只是读者的揣测。诗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以实生虚,以虚运实,将“意”含蕴于“虚”中,构成了意境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留给读者无限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宗白华的“空白处自有意味”、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五更梦回,窗外斜月残照,晓钟敲响,屋内烛影暗淡,幽香凄迷,虽有手书情语,却不知寄向何处。全诗通过对主人公期望、等待、入梦、梦醒、修书、孤坐、绝望过程的回环曲折的描绘,诗人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迷离动人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融情于境,含蕴无穷。最后借汉武帝为求仙,派人寻访蓬莱山终无果的典故加以生发,发出“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喟叹。悲叹之重,表明痛苦之深;痛苦之深,亦即相爱之深,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臻绝境,具有回肠荡气的艺术力量。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应当做到“辞尽意不尽”。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种结句能给人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感觉,富于蕴藉韵味。

含蓄是意境的灵魂,含蓄的包孕性使“意”凝聚积淀于“境”内,使其蕴藉无限,意味无穷。意境所蕴含的含蓄之美让读者味之无极,咀嚼不尽。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典抒怀, 假物喻情,以情入诗,词句婉约,表达含蓄。从李商隐的诗中,笔者体悟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蕴。李商隐的无题诗蕴含丰富、深广的意境,它能启示人们超越具体意象而飞跃到幻妙的艺术空间去驰骋想象,潜心领悟韵外之韵的艺术境界。所以,把握意境不能浅尝辄止,应把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结合起来,才能深入作品,了解蕴含于作品中的丰富情思和深广的人生意味。

——虚实相生2意境创造的原则—

前面我们提过,“意境”包含“意”和“境”,而这里的“境”不仅包括“象”,还包括“象”外的虚空。说到“虚”,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庄子的“虚室生白”、“唯道集虚”。老庄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而诗歌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自然也不例外。

在诗歌中,“实”是指实实在在的“意象”,而“虚”则指的是“象外之象、象外之境”,这有点类似接受美学所谓的“空白”。诗歌中,“空白”处多半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要读者发挥想象力去填充,从已显现的意象中去解读作者蕴含其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里以李商隐《无题》二首为例: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任好风。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齐鲁书社,1983.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朱光潜:《诗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韵味无穷3意境的特点—

文学界

. 156.

——古典诗歌风格鉴赏》,文化艺[6]许自强:《新二十四诗品—术出版社,1990.

报》,1993(1).

[13]华桂金:《浅说意境的含蓄美》,《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

学报》,1996(4).

——谈意境的审美特征》,[14]赵永华:《韵味无穷、含蓄隽永—《文学理论研究》,2006(4).

[7]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严羽:《沧浪诗话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邓丹、陈芝国:《李商隐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 [10]夏昭炎:《意境概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1]蓝华增:《说意境》,载, 《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12]罗锡诗:《论李商隐的爱情诗及其朦胧美》,《中山大学学

[15]欧阳伟华:《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特征》,《辽宁行政学

院学报》,2009(2).

..........................................................................................................................

(上接第135页)写作技巧的熟练。由此推知,韩愈选择用平铺直叙再将骏马划为第二主角,用较多笔墨进行刻画,最后寥寥数笔描绘画中的杂物,使整幅画完整的呈现出来。而当你沉浸于此画,也在思考如此佳作出自何人之手时,作者不失时机的将谜底揭开,并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表露。从整体上看,《画记》从结构布局,到内容安排,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他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将人引入画中,又用最真情实感将人拉回现实,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的方式创作《画记》不是写作技巧的不成熟,更不是“苏轼”口中的“甲乙帐”。并从文章结尾得知作者对画的喜爱,但遇见画的作者只好忍痛割爱,遂做此篇文章以作慰藉。文中没有豪放奇险,也没有华丽的词语,只是将画中人物、物品、形态一一描述,并在特定的时间、情境下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记录了画中的一切,可谓“读其文, 恍然如即其画”这也是韩愈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自己的效果,所以作者选择铺陈手法是保留画作最真实的面孔。

5总结

4结构布局

林琴南极推崇《画记》, 认为它笔法生峭, 整齐多变, 独具匠心,正是韩愈这种笔法使《画记》有别于他的其他作品。韩愈创作的有关画的文、诗不只《画记》一篇,在其坎坷宦途期创作了《桃源图》。孙昌武先生认为:“韩愈的《桃源图》避实就虚,使用了巧妙的构思,前后一起一结点名主题,中间主要篇幅隐括《桃花源记》的内容,像是在纪行或书事,实际全是凭空叙事,出于想象,在虚处运笔”。而《画记》并不是以写虚为主,它强调避虚就实。全文共描绘了123个人,马83匹,兽类、车辆、杂物数量亦在300以上。文中用大量文字记录了马匹和人物,并对他们的姿势进行描述,对于杂物类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来,使全文主次分明,言语简洁明了。由此可见,《画记》与《桃源图》是两种结构的记画作品。作者会因画而异选择布局,《唐宋文举要》曾对《画记》整体结构进行评价,《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三引徐幼铮云:“先有精整,乃有所谓参错,参错而不精整,则杂而无章矣……”《画记》整体布局参差错落,句型多变,且全文格局主次分明。文章开篇,用一句话总括全文,先总述画的内容,接着将姿态各异的人描摹出来,

《画记》始于《尚书》作于贞元甲戌,集众家之长,记今之小事。整篇文章采用最简单的铺叙,但却做到了自创一体,正如童第德先生所评价:“此文借记画中人马各种动作、其它兽类、车辆、兵器、杂器等等,几乎和一本流水账一样,而能使阅读的人不发生厌倦感觉。这是由于组织得法,层次清楚,有主有次,重点突出,以及下语生动活泼,……简明极精炼的字句写人马栩栩如生的情状,所以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孙昌武. 韩愈诗文选评[M ]. 上海:上海古籍,2002.p132. [2]蒋寅. 韩愈探究文学样式的尝试-《画记》分析[J],2005.

[3]童第德.韩愈文选[M ].北京:人民文学,1980.p10. [4]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5]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04.p1574. [6]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p348.

[7]王安石:初竂集.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 ].

. 157.

文学界


相关内容

  •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诗美
  • 摘 要: 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清丽而不浮浅,严肃而不轻薄.这与李商隐的主观情感世界密切相关,有着诗人真实的情感和体验.其无题爱情诗旨趣幽深,包藏细密,意境含蓄朦胧,韵味浓厚,有着与众不同的美学品格.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 诗美 深情绵邈 清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一切景语 ...

  • 中国古代文学史李白杜甫笔记 精华
  •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1 善于创造理想的艺术形象和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2 善于采用历史神话题材 1) 直接歌咏历史人物, 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以寄托理想; 2) 把历史, 神话题材和现实题材结合起来, 加强抒情气氛; 3) 把个人活动和历史, 神话题材结合起来, 让自己和历史人物, 神仙一起活动 3 具 ...

  • 中国文学史(三) 笔记整理
  • 中国文学史(三) 1. 文学经典:是指具有独创性和典范性且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 文学经典的特征: 1.独创性 2.典范性 3.内容的丰富性 4.无限的可读性 4.唐代文学概论 有唐三百年间,文学领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 ◆ 诗歌的蓬勃发展成为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 散文进入发展的 ...

  •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九
  • 陈友冰 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qu ...

  •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渊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07级中文系汉语言二班袁辽宁兴城125105冤 或是寄寓着某些政治内容怕或是隐含着不愿公开的爱情秘密,摘要院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这些诗曲折隐晦, 唐朝佛道<诗经>等经典诗歌的传统心理.触及时讳,或是在仕途上向人陈情不便直说等等.创作缘由大 ...

  • 诗歌鉴赏方法
  • 诗歌赏析解题方法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 ...

  •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简介
  • 教学素材库 第51课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赏析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 ...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指导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指导 Ysl210088 (一) 点到为止远远不够 --说"点染" 点染法是中国古代写意花卉的主要表现技法之一,是指用毛笔蘸墨或颜色作画.此法的主要特点是落笔成形,一笔下去不能涂改,通过墨彩的干湿浓淡变化,笔法的刚柔.轻重.顿挫等因素,既表现花卉的形态和质感,又传 ...

  • 古代文学3
  •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 填空选择 1.陈子昂在 一文中,正面提出他的诗歌革新主张. 2."文章四友"是指.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 3.提出诗歌的"风骨"."兴寄"说的是 . 4.竹喧归浣女, . 5.被誉为"七绝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