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反思

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学习,增加了我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并进一步的了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之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苏联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并且认为,国有制是一种更高类型的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是一种低级的公有制,要逐步过渡到更高类型的公有制上去。第二,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排斥市场,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经济的方法主要是行政手段。第三,在政治运行机制上,实行一党制,党处于社会领导核心的位置,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第四,在社会生活中,实行高度国家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都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第五,实行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制度。与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高度集权一样,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实行高度集权,舆论高度一致。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注:贾文华等著:《苏联改革》,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6 页。)“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总书记专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2(注:张伟垣、曹长盛、杨阴滋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 第31页。)“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预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3(注:贾文华等著:《苏联改革》,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 26~36页。)“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都由国家主管经济的机关集中掌握,生产指标由国家下达,物资、技术和装备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一销售,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企业除了有一定的利润留成以外,对生产、分配、流通等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决策权。”(注:张伟垣、曹长盛、杨阴滋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第95页。)“ 斯大林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绝对的统一意志和大规模的情报封锁。”(注:姜长斌:《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载《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

我们从今天的认识水平和历史环境出发来加以判断,很可能会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加以全盘否定。因此,我们必须从前苏联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历史条件来分析、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首先,它是前苏联当时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反面说明了一定的集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再次,它反映了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它是当时前苏联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1 贾文华等. 苏联改革.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26~36

2

31 张伟垣、曹长盛、杨阴滋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 第31页。

贾文华等著:《苏联改革》,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 26~36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不是理想模式,其局限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充分暴露出来,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许多危害和灾难性的后果,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政治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容易导致独裁和专制。经济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严重挫伤了地方和生产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总体效益较差。思想文化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违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规律,用政治和行政的方法管理科学技术和文化工作,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外关系上,存在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前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反映在对外关系中就是搞世界革命、大党主义、大国主义,这导致前苏联最终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这种体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种体制已经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在经济体制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者只是在原有体制框架内采取一些修修补补改进措施,因而经济出现停滞现象。邓小平同志曾有深刻的评述,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39)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基本社会制度是正确的,必须肯定;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则是有对有错,不能完全否定,还有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对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则需要进行改革。综合起来,应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次,走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再次,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注:谢嘉.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J].现代商业. 2009年08期)。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启示:

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模式,计划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经济模式。各国的社会主义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有的只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呈现出来的多样性的具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共性与个性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先进的理论能指导实践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实践又反过来不断修正不科学的理论,相互促进、相互增长。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的改革,改革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度、体制。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当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时,就要及时认清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所在,而要解决矛盾就要进行不断的改革。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先锋队的作用,这也就要求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清除苏联模式的各种弊病,吸取中外古今人类文明的各种积极成果,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

总之,苏联模式之于我们有深刻历史教训与借鉴意义,我们现在再来谈苏联模式,就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并在实践中检验与应用,在中国的大地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很落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应该知道,“富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那么,年轻而心怀理想的我们,一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吧!

参考文献:

[1] 周立,周向阳.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经济学家,2009(8)

[2] 谢嘉.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现代商业[J],(2009年08期)

[3] 贾文华等. 苏联改革.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26~36

[4]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5]

[6]

[7]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反思

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学习,增加了我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并进一步的了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之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苏联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并且认为,国有制是一种更高类型的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是一种低级的公有制,要逐步过渡到更高类型的公有制上去。第二,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排斥市场,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经济的方法主要是行政手段。第三,在政治运行机制上,实行一党制,党处于社会领导核心的位置,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第四,在社会生活中,实行高度国家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都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第五,实行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制度。与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高度集权一样,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实行高度集权,舆论高度一致。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注:贾文华等著:《苏联改革》,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6 页。)“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总书记专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2(注:张伟垣、曹长盛、杨阴滋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 第31页。)“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预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3(注:贾文华等著:《苏联改革》,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 26~36页。)“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决策,都由国家主管经济的机关集中掌握,生产指标由国家下达,物资、技术和装备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一销售,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企业除了有一定的利润留成以外,对生产、分配、流通等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决策权。”(注:张伟垣、曹长盛、杨阴滋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第95页。)“ 斯大林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绝对的统一意志和大规模的情报封锁。”(注:姜长斌:《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载《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

我们从今天的认识水平和历史环境出发来加以判断,很可能会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加以全盘否定。因此,我们必须从前苏联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历史条件来分析、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首先,它是前苏联当时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反面说明了一定的集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再次,它反映了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它是当时前苏联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1 贾文华等. 苏联改革.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26~36

2

31 张伟垣、曹长盛、杨阴滋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 第31页。

贾文华等著:《苏联改革》,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 26~36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不是理想模式,其局限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充分暴露出来,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许多危害和灾难性的后果,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声誉。政治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容易导致独裁和专制。经济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严重挫伤了地方和生产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总体效益较差。思想文化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违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规律,用政治和行政的方法管理科学技术和文化工作,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外关系上,存在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前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反映在对外关系中就是搞世界革命、大党主义、大国主义,这导致前苏联最终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这种体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种体制已经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在经济体制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者只是在原有体制框架内采取一些修修补补改进措施,因而经济出现停滞现象。邓小平同志曾有深刻的评述,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39)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基本社会制度是正确的,必须肯定;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则是有对有错,不能完全否定,还有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对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则需要进行改革。综合起来,应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次,走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再次,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注:谢嘉.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J].现代商业. 2009年08期)。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启示:

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模式,计划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经济模式。各国的社会主义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有的只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呈现出来的多样性的具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共性与个性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先进的理论能指导实践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实践又反过来不断修正不科学的理论,相互促进、相互增长。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的改革,改革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度、体制。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当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时,就要及时认清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所在,而要解决矛盾就要进行不断的改革。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先锋队的作用,这也就要求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清除苏联模式的各种弊病,吸取中外古今人类文明的各种积极成果,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

总之,苏联模式之于我们有深刻历史教训与借鉴意义,我们现在再来谈苏联模式,就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态度,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并在实践中检验与应用,在中国的大地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很落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应该知道,“富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那么,年轻而心怀理想的我们,一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吧!

参考文献:

[1] 周立,周向阳.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经济学家,2009(8)

[2] 谢嘉.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现代商业[J],(2009年08期)

[3] 贾文华等. 苏联改革.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26~36

[4]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5]

[6]

[7]


相关内容

  • 苏联模式的反思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 一.苏联模式的形成与简介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简称苏联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所建立的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背景 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俄国率先走上了 ...

  •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反思
  •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反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苏联及东欧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执政几十年的工人阶级政党丧失政权,推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性质,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民主德国也与联邦德国合二为一. ...

  • 社会转型与反思中的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
  • 作者:常宝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07期 [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13)03-0019-07 一.中国社会转型及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 中国社会从20世纪70-80年代进入了改革与转型时期,尤其进入21世纪后社会改革与转型上 ...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 2.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3.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 ...

  •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总第 课时) 设计人:王仲富 使用人: 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 2.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 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3.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 ...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提要]16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 ...

  • 生动深刻揭示苏联解体教训的震撼之作
  • 刘瑞生 李燕 摘要:<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摄制组亲赴俄罗斯制作的电视教育片.2012年以来,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向各级纪委正式发文,要求在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范围内观看此片.目前,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等50多个部委和全国30余个省 ...

  • 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考 作者:冯德军 来源:<桂海论丛>2013年第03期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道路自信"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之中.中国特色社会 ...

  • 两德统一的再思考
  • 两德统一的再思考 [摘要] 两德统一是二十世纪末举世瞩目的事情,两德分裂四十多年之后实现了统一,两德在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统一.在这统一背后,是两个德国的人民和政府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地结果,虽然在统一后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但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也是有目共睹.两个德国的统一在统一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