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五、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在议论文阅读测试中,有一种题型我们经常见到——概括事实论据。一篇议论文,常常会出现多个事实论据。命题者会不会随意拿出其中的一个事实论据让我们概括?能否找出一种具体方法来准确地概括事实论据呢?面对这种题型,很多学生会产生同样的疑问。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事实论据在议论中呈现的形式入手。

一、事实论据在文章中的不同呈现形式

(一)事实论据以两种不同的性质存在

一是现象。(1)从时间上看,存在在一定的历史阶段;(2)从空间上看,流行与较大的社会范围;(3)从行为主体上看,做事人物不确定,往往是一个群体,或者整个社会公众群体;(4)从行为上看,是一种普遍行为、常态行为(5)从结果上看,没有一个显性的结果,结果常常是较长时间后产生的社会影响。例如:当前,我国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21世纪,我国80%以上的90后,都是“月光族”或“啃老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一是事件。(1)从时间上看,发生在具体的一个时间点上;(2)从空间上看,事件发生在具体的地点或明确的地域;(3)从行为主体上看,是特定的一个或几个人物;(4)从行为上看,是一种特定行为,具有独立性特点。(5)从结果上看,具有具体的显性结果。例如:2012年5月29日,吴斌——一个普通大巴司机,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窗外突然飞来异物,击中了他,当场肝脾破裂、肋骨骨折,肠子流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

(二)事实论据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述另种形式存在

一是以概括形式存在。概括形式,又包括凝练性概括、省略性概括、成语描述三种形式出现。

1.凝练式概括:就是行为主体、行为原因或方式、行为过程或状态、行为结果四个元素一个不落的概括。其中行为原因或方式部分,概括时不停留在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提炼本质;行为结果的概括要用具体的结果来表达。

例如:21世纪以来,新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每个月的工资收入,一般只有2500元到3000元,仅仅能满足食物和服装开销,无法应对结婚、买房等巨大支出,同时,这一代大学生,出生后娇生惯养,完全没有自立意识,同时受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消费又大手大脚,毫无节制,只能张嘴向父母要钱,依靠老人“补助”,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给老人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这个社会现象中,当代大学毕业生是行为主体;收入低、物价高、缺乏自立意识、爱好享乐、节约意识淡薄是行为原因和行为方式的本质;张嘴向父母要钱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是具体行为;给老人增加负担是行为结果。因而这个事实论据概括

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因为收入低、物价高、缺乏自立意识、爱好享乐、节约意识淡薄,张嘴向父母要钱,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给老人带来的巨大的负担。

2.省略式概括:就是在使用事实论据的时候,因为事实论据中的人物行为大家熟知,便不再陈述具体内容,只提人物、或者,只提及人物,然后高度概括人物的行为。

例如论证观点:人人都应该有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有的作者就是这样论证的——焦裕禄、雷锋、孔繁森想告诉我们什么?钱伟长、郭明义、王万青想证明什么?最美爸爸、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用他们的壮举在启迪我们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奉献!那就是责任!!

这里面运用的事实论据,采用的就是省略式概括形式,前面的六个人,只点到了姓名,最后一组点到了称谓,并把他们的行为用“壮举”进行了高度概括——未提及任何一点具体内容。

3.成语典故:有很多成语故事,已经广泛流传,大家耳熟能详,一提及某个成语典故,具体故事不用作者做具体的讲述,大家见到成语,早已心知肚明。

例如论证观点:智慧主导阶段成败。作者这样写的——成功需要实力,但并不是说构成生命所有时段所有的成败都取决于实力,诸葛草船借箭、虚摆空城;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孙膑围魏救赵、王允几刀杀人,在危及存亡的关头,这些古圣先贤,哪个凭借兵多将广,以蛮力取胜?哪个不是高擎智慧之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全部采用了成语典故,作为事实论据,没有一个典故,作者细说原委。

二、概括事实论据的目的

(一)简化论据,提纯论据主干,明晰论据蕴含之理,明确作者要论证什么,要阐述什么道理。事实论据中蕴含什么道理,作者必然用它来论证什么道理,阐述什么道理。构成事实论据的四个元素中,行为主体(做事的人或物)和具体行为联合在一起,只有宏观叙事能力,只是告诉人们,发生了怎样一件事。而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与行为结果的联系,才能蕴含道理。将复杂的事实论据概括成人物、行为、行为原因或方式、行为结果四个部分,我们就能很容易发现这个事实论据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从而最终明确作者要阐述的道理,同时也能明确作者运用这个事实论据,论证的是哪个观点。

(二)简化论据,提纯论据主干,能够控制文章字数的多少。议论文写得字数多了,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事实论据叙述得过于详细,学会概括事实论据,对于大量使用事实论证的文章,我们就可以灵活机动的控制文章的字数,要长即长,欲短即短。当然,还有增减论据、分论点数量和论证层次等多种方法,这里只从事实论据的详略角度来谈概括论据的作用。

(三)概括事实论据,能够为作者选择论据时,提供选择标准。将一个事实论据概括以后,我们首先能从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与行为结果的联系上,判定这个事实论据能够证明作者要证明的观点——事实论据中蕴含观点,则可以选择,如果这个事实论据中蕴含的事理和观点没有关系,那么这个论据就无法证明论点,必须舍弃。同时还能在能证明论点的所有事实论据中,明确区分哪个论据更典型。

三、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一)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四元素齐全概括法

就是从比较详细的事实论据中,提出行为主体、提出整体行为,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句话,交代作为论据的事件或现象是什么;然后透过现象,概括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的本质,继而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出行为对应的核心结果(不要本质结果,要结果对应的核心现象),然后将行为方式或原因的本质与结果联系起来,构成蕴含哲理的部分。这样事与理就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无灵魂的叙事。

例如:概括下文中划线的事实论据——

说“宽容”

“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我国战国时代,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触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共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项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1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给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阋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2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侵,进而大打出

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呢?为什么对别人不宽容一下呢?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盔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这是不在话下的。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答案(1)礼部尚书张英,处理家里与邻居地界之争,采用宽容方式处理,家人让地三尺,邻里羞愧也让地三尺,成就“六尺巷”佳话。

答案(2)女售票员让小伙子擦干净涂在公共汽车上的痰,以包容的方式解决小伙子的面子问题,最后使小伙子后悔并在报上公开道歉。

(二)成语概括法

就是用成语典故概括文章的事实论据。

例如:概括下面论文片段中的事实论据—— 拒绝良言,不纳良谏,刚愎自用,是扼杀事业的利刃。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张良从项羽的族叔——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告知刘邦,刘邦吃惊不已,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项羽道歉。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了。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后项羽战败,拱手将天下让与刘邦。项羽凭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匹夫之勇,凭借手中四十万铁甲,置范增忠言如耳旁风,最终酿成了血染乌江败局。 答案:鸿门宴

(三)二元社会现象概括法

二元,就是概括社会现象时,只关注行为主体和行为两个元素,采用“行为主体(做事的人或物)+ 行为”的方法,来概括社会想象。

例如:中学生早恋日益普遍;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道德沦丧.......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道议论文阅读命题,在概括人物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的本质时,要紧扣论点,不能游离在论点的关键词之外,否则,我们概括之后的论据,客观上已经不能证明论点了。同时人物的行为结果不能概括成抽象的结果,因为离开了具体的结果,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就彻底丧失了。这连点,是事实论据概括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五、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在议论文阅读测试中,有一种题型我们经常见到——概括事实论据。一篇议论文,常常会出现多个事实论据。命题者会不会随意拿出其中的一个事实论据让我们概括?能否找出一种具体方法来准确地概括事实论据呢?面对这种题型,很多学生会产生同样的疑问。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事实论据在议论中呈现的形式入手。

一、事实论据在文章中的不同呈现形式

(一)事实论据以两种不同的性质存在

一是现象。(1)从时间上看,存在在一定的历史阶段;(2)从空间上看,流行与较大的社会范围;(3)从行为主体上看,做事人物不确定,往往是一个群体,或者整个社会公众群体;(4)从行为上看,是一种普遍行为、常态行为(5)从结果上看,没有一个显性的结果,结果常常是较长时间后产生的社会影响。例如:当前,我国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21世纪,我国80%以上的90后,都是“月光族”或“啃老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一是事件。(1)从时间上看,发生在具体的一个时间点上;(2)从空间上看,事件发生在具体的地点或明确的地域;(3)从行为主体上看,是特定的一个或几个人物;(4)从行为上看,是一种特定行为,具有独立性特点。(5)从结果上看,具有具体的显性结果。例如:2012年5月29日,吴斌——一个普通大巴司机,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窗外突然飞来异物,击中了他,当场肝脾破裂、肋骨骨折,肠子流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秒他缓缓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告诉大家安全下车,然后他倒下了。他用自己生命挽救了34位旅客的生命。

(二)事实论据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述另种形式存在

一是以概括形式存在。概括形式,又包括凝练性概括、省略性概括、成语描述三种形式出现。

1.凝练式概括:就是行为主体、行为原因或方式、行为过程或状态、行为结果四个元素一个不落的概括。其中行为原因或方式部分,概括时不停留在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提炼本质;行为结果的概括要用具体的结果来表达。

例如:21世纪以来,新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每个月的工资收入,一般只有2500元到3000元,仅仅能满足食物和服装开销,无法应对结婚、买房等巨大支出,同时,这一代大学生,出生后娇生惯养,完全没有自立意识,同时受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消费又大手大脚,毫无节制,只能张嘴向父母要钱,依靠老人“补助”,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给老人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这个社会现象中,当代大学毕业生是行为主体;收入低、物价高、缺乏自立意识、爱好享乐、节约意识淡薄是行为原因和行为方式的本质;张嘴向父母要钱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是具体行为;给老人增加负担是行为结果。因而这个事实论据概括

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因为收入低、物价高、缺乏自立意识、爱好享乐、节约意识淡薄,张嘴向父母要钱,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给老人带来的巨大的负担。

2.省略式概括:就是在使用事实论据的时候,因为事实论据中的人物行为大家熟知,便不再陈述具体内容,只提人物、或者,只提及人物,然后高度概括人物的行为。

例如论证观点:人人都应该有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有的作者就是这样论证的——焦裕禄、雷锋、孔繁森想告诉我们什么?钱伟长、郭明义、王万青想证明什么?最美爸爸、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用他们的壮举在启迪我们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奉献!那就是责任!!

这里面运用的事实论据,采用的就是省略式概括形式,前面的六个人,只点到了姓名,最后一组点到了称谓,并把他们的行为用“壮举”进行了高度概括——未提及任何一点具体内容。

3.成语典故:有很多成语故事,已经广泛流传,大家耳熟能详,一提及某个成语典故,具体故事不用作者做具体的讲述,大家见到成语,早已心知肚明。

例如论证观点:智慧主导阶段成败。作者这样写的——成功需要实力,但并不是说构成生命所有时段所有的成败都取决于实力,诸葛草船借箭、虚摆空城;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孙膑围魏救赵、王允几刀杀人,在危及存亡的关头,这些古圣先贤,哪个凭借兵多将广,以蛮力取胜?哪个不是高擎智慧之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全部采用了成语典故,作为事实论据,没有一个典故,作者细说原委。

二、概括事实论据的目的

(一)简化论据,提纯论据主干,明晰论据蕴含之理,明确作者要论证什么,要阐述什么道理。事实论据中蕴含什么道理,作者必然用它来论证什么道理,阐述什么道理。构成事实论据的四个元素中,行为主体(做事的人或物)和具体行为联合在一起,只有宏观叙事能力,只是告诉人们,发生了怎样一件事。而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与行为结果的联系,才能蕴含道理。将复杂的事实论据概括成人物、行为、行为原因或方式、行为结果四个部分,我们就能很容易发现这个事实论据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从而最终明确作者要阐述的道理,同时也能明确作者运用这个事实论据,论证的是哪个观点。

(二)简化论据,提纯论据主干,能够控制文章字数的多少。议论文写得字数多了,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事实论据叙述得过于详细,学会概括事实论据,对于大量使用事实论证的文章,我们就可以灵活机动的控制文章的字数,要长即长,欲短即短。当然,还有增减论据、分论点数量和论证层次等多种方法,这里只从事实论据的详略角度来谈概括论据的作用。

(三)概括事实论据,能够为作者选择论据时,提供选择标准。将一个事实论据概括以后,我们首先能从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与行为结果的联系上,判定这个事实论据能够证明作者要证明的观点——事实论据中蕴含观点,则可以选择,如果这个事实论据中蕴含的事理和观点没有关系,那么这个论据就无法证明论点,必须舍弃。同时还能在能证明论点的所有事实论据中,明确区分哪个论据更典型。

三、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一)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四元素齐全概括法

就是从比较详细的事实论据中,提出行为主体、提出整体行为,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句话,交代作为论据的事件或现象是什么;然后透过现象,概括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的本质,继而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出行为对应的核心结果(不要本质结果,要结果对应的核心现象),然后将行为方式或原因的本质与结果联系起来,构成蕴含哲理的部分。这样事与理就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无灵魂的叙事。

例如:概括下文中划线的事实论据——

说“宽容”

“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我国战国时代,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触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共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项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1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给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阋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2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侵,进而大打出

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呢?为什么对别人不宽容一下呢?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盔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这是不在话下的。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答案(1)礼部尚书张英,处理家里与邻居地界之争,采用宽容方式处理,家人让地三尺,邻里羞愧也让地三尺,成就“六尺巷”佳话。

答案(2)女售票员让小伙子擦干净涂在公共汽车上的痰,以包容的方式解决小伙子的面子问题,最后使小伙子后悔并在报上公开道歉。

(二)成语概括法

就是用成语典故概括文章的事实论据。

例如:概括下面论文片段中的事实论据—— 拒绝良言,不纳良谏,刚愎自用,是扼杀事业的利刃。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张良从项羽的族叔——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告知刘邦,刘邦吃惊不已,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项羽道歉。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了。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后项羽战败,拱手将天下让与刘邦。项羽凭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匹夫之勇,凭借手中四十万铁甲,置范增忠言如耳旁风,最终酿成了血染乌江败局。 答案:鸿门宴

(三)二元社会现象概括法

二元,就是概括社会现象时,只关注行为主体和行为两个元素,采用“行为主体(做事的人或物)+ 行为”的方法,来概括社会想象。

例如:中学生早恋日益普遍;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道德沦丧.......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道议论文阅读命题,在概括人物行为原因或行为方式的本质时,要紧扣论点,不能游离在论点的关键词之外,否则,我们概括之后的论据,客观上已经不能证明论点了。同时人物的行为结果不能概括成抽象的结果,因为离开了具体的结果,事实论据的说服力就彻底丧失了。这连点,是事实论据概括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相关内容

  • 议论文阅读指导
  • 议论文阅读指导 考点综述 综观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正确理解.提取.概括论点(包括分论点). 2.能准确区分.概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并能根据需要为文章补充恰当 的论据. 3.能正确辨别各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 ...

  • 中考关于议论文的结构常见的题型有哪些
  • 中考关于议论文的结构常见的题型有哪些 议论文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三种文体之一,了解常见题型,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对我们阅读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那么,议论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有哪些呢? 一.把握论点 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怎样准确寻找或归纳中心论点呢? 首先,通读 ...

  • 议论文阅读方法指导
  • 议论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议论文文体要点提示 1.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2)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如<谈骨气>一文,"骨气"是个论题,作者 ...

  • 议论文题型整理 (精选)
  • 中考议论文题型 一.对论点的考查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告诉你怎样的人生哲理. 注意:(1)出现位置:标题.开头.结尾(注意因此,总而言之 ...

  • 议论文相关知识点
  • 2012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式 立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主张.驳论:通过反驳错误的观点,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3.怎样找论点?论点是文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判断句.提炼论点的方法有:看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看开头,是否能统摄全文:看结尾,找总结性的 ...

  • 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 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论点(证明什么) 1.论点的表述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在形式上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2.分清论题和论点:论题是所议论的问题,论点是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 3.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分论点 ...

  • 议论文写作方法:论据
  • 议论文写作方法]3.论据(1)什么是论据?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的材料.依据.也就是作者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换言之:论据,是议论文在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中,选用的材料. 议论文,若无论据,则是满纸空言,其中心是无法得到论证的. 论点要让人信服,就不能只是空洞地说教,而是需要有充分的论据来证明. 论 ...

  • 议论文答题技巧
  • 议论文相关知识及答题技巧: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的问题.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事物或问题所发表的见解和主张. 1. 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如<想和做>, <谈骨气> ...

  • 议论文技巧
  •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的概念: 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可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两大类型. 二.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三.论点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要见解和主张.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 ...